深港两地青少年性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深港两地青少年性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一、深港青少年性健康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师语璠[2](2021)在《健康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足发展,健康成为了国民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在对健康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建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关注的重点。而与国民切身相关的住区慢行空间作为建成环境的子系统,其承载的慢行活动又与健康促进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而对住区慢行空间的健康化设计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当今对健康导向下的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研究往往停留在宏观的策略指导层面,呈现出从城市慢行系统向住区延伸的探究趋势,存在着缺乏可操作的指导策略、忽视现实条件与地域特异性等诸多问题。在十九大后,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健康中国战略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应对当下的设计研究赋予更详实、可实践的建议指导,从现实条件出发探讨健康导向下的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策略。本文意在从中观与微观的空间层面出发,选取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这一具有一定示范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对象,满足居民在住区慢行空间中的开展健康行为活动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愉悦趣味且促进交往的慢行环境。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提出问题:通过介绍研究背景,论证以寒地健康导向为出发点的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分析问题: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探讨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的功能构成与环境特征,选取寒地城市多类型的住宅小区为调研客体,以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的形式充分了解居民对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的使用方式以及环境品质的主观评价,提炼出安全连续性、舒适愉悦性、交往文化性的设计原则。第三、四章为解决问题:健康支撑层面,以保障居民目的性慢行活动为出发点,从安全性、连续性、弱化冬季不利因素三方面阐述易于慢行的设计方法。健康促进层面,以促进居民自主性慢行活动为设计起点,从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居民邻里交往、丰富环境场景氛围论述乐于慢行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住区慢行空间与居民健康关系的剖析及论证,本文旨在探寻易于使用和乐于使用的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的研究思路及具体方法。期望为当下健康的建成环境设计提供更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启发新时代下更实际、更人性化的设计思维,使相关研究与实践更顺利稳步地推进。

熊璐琳[3](2020)在《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智慧生活是近年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议题。现阶段的智慧生活研究主要面向新兴技术手段及多样化应用、智慧社会治理问题及解决思路、建立适应时代特征的新学科分支等宏观主题,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探索。在2019年5G商用元年到来之际,考察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有助于为智慧生活及网络社会学领域增添新的微观研究视角,为5G研究补充社会科学层面的思考。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5G及物联生活的个体体验,在分析技术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的基础上,推测5G时代个体日常生活的潜在趋向,探讨5G化生活中蕴含的多重张力,以及个体面对这些张力的应对思路。5G及物联网技术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活动条件上,5G创造了超高速的移动网络体验,物联技术提供了高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二是活动形式上,超高速网络开拓和优化了一系列高质量5G应用,改变了个体的时间计划,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提升了家居生活的自动化水平和身体数据监测的专业化程度,身体的传统概念和功能在5G时代得以重塑;三是主体观念上,网络速度的飞跃助长传媒叙事和个体行动的碎片化趋势,加剧个体的时间匮乏感,身体规训意识在全盘掌控式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强化。5G化生活是一种全面数据化的个体生活,人与物在通讯活动中取得等量齐观的主体地位。技术与身体、技术与情感需求之间的张力,是个体生活在5G时代面临的主要张力。技术导致了实在现实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巨大割裂,引发了个体对技术工具的戒断反应,对此,个体一方面寄希望于技术自身的迭代更替,另一方面也渴望对身体的完整主导权;技术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深度侵入了工作等传统线下人际互动场域,个体为满足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三大基本需求,转而从游戏等线上互动场域寻求技术与情感的平衡,由此带来了技术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进一步融合。对5G化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深入探究移动通信技术的非工具影响,塑造5G时代的个体美好生活。

张佳莹[4](2020)在《山西省宫颈癌疾病负担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在太原市接种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宫颈癌对山西省妇女造成的疾病负担,针对宫颈癌防控的一级预防措施—HPV疫苗接种,分别从山西省HPV疫苗接种工作开展现况和山西省居民对HPV疫苗接种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找出未来推广HPV疫苗接种存在的潜在障碍,为今后完善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样本机构(山西省四个地市的75所医院、7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5-2016年的出院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前三位类目编码给住院诊断信息编码,利用Stata12.0建立宫颈癌出院患者数据库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到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接种点询问相关负责人,切实了解HPV疫苗接种工作自2017年开展至今,存在哪些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太原市某些医院、社区对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年龄在65周岁以下的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群体的认知得分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认知的多因素分析;运用?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群体HPV疫苗的接种意愿差异,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公众对HPV疫苗的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山西省2013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6.28/10万,低于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270.59/10万,但宫颈癌的中标发病率为20.58/10万,是全国的2倍,其死亡率为4.53/10万,是全国的1.73倍。2015-2016年宫颈癌出院患者占女性恶性肿瘤的比例是25.25%,也远高于全国肿瘤登记处2015年宫颈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登记例数的6.24%。两年的宫颈癌出院患者中最低年龄16岁,最高年龄92岁,在4655岁范围达到最高人数占比;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次均住院负担23893.73元,远高于全省两年来出院患者次均经济负担(10046.61元)。作为宫颈癌一级预防手段的HPV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也遇到障碍,疫苗供需情况严重不平衡,由于疫苗供应商少且批次供应量小,造成适龄人群预约困难。另外由于此疫苗属第二类疫苗需自费自愿接种,所以省疾控等接种点受相关规定的限制并未专门对此类疫苗发布建议信息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得太原市大部分居民对HPV及其疫苗的认知程度较低,仅36.56%的调查对象知道目前山西已经开展了HPV疫苗的接种工作,知道最好在性行为发生之前接种HPV疫苗的人数不足50%,知道男性也会感染HPV的仅39.71%,回答正确率最低的三项问题分别为:HPV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9.95%)、HPV能导致口腔癌(17.80%)、HPV能导致肛门癌(23.06%)。关于HPV疫苗接种意愿研究,有76.75%的调查对象愿意自费接种HPV疫苗,超过80%的调查对象愿意为后代接种该疫苗。而不愿受种的原因,主要有不了解HPV疫苗(62.14%)、担心安全性/有效性(54.32%)、疫苗价格太高(40.74%)、儿子没有患病风险(29.61%)、医生没有推荐(21.74%)、孩子没有发生性行为所以不需要接种(21.74%)。调查对象中95.31%的人愿意在今后更多了解HPV疫苗的有关知识,倾向于的方式主要有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健康指导和推荐(75.98%)、网上浏览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56.36%)、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5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医学相关教育、月均收入、是否听说和接种HPV疫苗等因素,对HPV疫苗接种的认知得分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655岁的认知得分水平较高(P<0.05),女性、学历较高的人群认知得分较高(P<0.05),同时接受过医学相关教育、听说过和接种过HPV疫苗的人群,其认知得分也较高(P<0.001)。影响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说明,育龄期人群与18岁以下人群相比,对HPV疫苗的接种意愿更为强烈(OR=2.996,P<0.001),女性(OR=1.475,P<0.001)、高中到大学学历(OR=2.01,P<0.05)、发生过性行为(OR=2.008,P<0.01)、听说过HPV疫苗(OR=1.942,P<0.001)、知道男性也会感染HPV(OR=1.693,P<0.001),知道HPV会导致肛门癌(OR=1.405,P<0.05),均是愿意接种HPV疫苗的促成因素。结论:1.山西省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宫颈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宫颈癌次均住院费用高于全省出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2.HPV疫苗在山西省开展接种工作以来,疫苗供应不足,宣传与健康教育不充分,居民对HPV的知晓程度较低。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不充分。。3.潜在受种人群对HPV疫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种意愿较高,应当根据对认知及接种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指导,减少甚至消除公众对HPV疫苗接种的认知障碍,以提高适龄人群的HPV疫苗接种率,加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姜钧文[5](2019)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张家港市南横套河滨水绿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随着滨水绿道建设的爆发式发展,人们期待一种集休闲、游憩、健身、通勤于一体的出行方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是以滨水绿道为依托,通过慢行路径将城市水系沿线的绿地、居住区、广场、商业街等串联起来的线性开放空间。其内部以慢行方式为交通形态,配有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供使用者进行娱乐、交往、通勤、游憩等一系列通勤性和休闲性慢行活动。不仅可以为慢行提供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还能够对城市慢行交通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次,加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设计正是解决目前困境的不二选择。本文以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其基本内涵。通过对内部慢行者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分析,阐明慢行空间设计的要点。并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各选取一个相关的优秀案例进行实地考察,运用PSPL(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调查法对其慢行空间现状布局、使用情况以及慢行者的使用需求进行共性和差异性分析,总结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设计的方法内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案例进行策略性学习,从而得出基于慢行空间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的普遍适用的六条原则与六条策略。其中,构建完整的慢行体系,设置便捷的服务设施、利用多元元素丰富景观风貌是基础性要求,传承地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景观交互是对城市发展、满足大众心理需求更高层次的策略。最后,以张家港市南横套河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为项目实践,对所得结论进行佐证。本文力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扎实的调研数据和大量的案例学习作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滨水绿地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期待日后能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之处。

翁孟迁[6](2015)在《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论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特点。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与自动化体育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运动健身信念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支撑力量,它能让个体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敏感,增强健康意识,持久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产生体育锻炼动机,执着于体育锻炼行为,不轻言放弃。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复性和意志性两大特点。与此相适应,体育锻炼习惯测量的一级指标包括体育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意志性,前者由体育锻炼行为的经常性、规律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等二级指标构成,后者由体育锻炼行为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适应性和体验性等二级指标构成。本研究分析了当前主要习惯测量方法的局限,完成了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构建。运用个案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量表初始项目,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初稿,并用该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368个有效样本数据。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初稿各项目的通俗性适中,所有项目的区分度都在良好与优良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由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锻炼行为的意志性2个因子构成,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用新编制完成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有效量表数据467份,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两维度的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两个因子是合理的。测验数据显示,新构建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都较好。本研究运用新构建完成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共获得857份有效量表数据和801份有效问卷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中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锻炼习惯都很不稳定、校园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中普遍存在体育锻炼知行不一的现象。本研究在从传统文化、群体氛围、教育制度、学校管理、体育教学和家庭体育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问题的根源之后,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认为,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及教育部门体育职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校园体育锻炼条件;推动一批运动健身先进示范中学建设,激励引领学校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夯实体育锻炼社会基础。学校方面,要将促进学生积极运动作为体育的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在运动中牢固树立运动健身信念;进一步加强运动健身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扬助长责任互信的校园安全观,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拓宽校外体育锻炼渠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深化对家庭体育的指导。家庭方面,要将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位置,使用正确方式方法引导孩子积极锻炼;关注和满足孩子的体育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学生个人方面,要选择从喜欢或简单的项目开始,设置一个方便按时锻炼的时间;观察了解运动状态和生理指标变化,用心体验体育锻炼引起的积极效果;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把握适宜负荷并注意调整休息;寻找锻炼伙伴或加入锻炼群体,增加相互支持和共同锻炼乐趣;下定坚持参加锻炼的决心,不让自己轻易错过每一天。本研究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体育锻炼习惯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运动健身信念。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认为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人长期主动积极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撑力量,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能清楚解释普通人为何能主动积极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预测一个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其持续性。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二方面是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方法的创新。以运动健身信念模型为理论支撑,严格遵循科学程序,采用个案研究和开放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开发出一套全新的量表: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经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将其作为评定体育锻炼习惯的工具推广应用。

蒋颖[7](2013)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产业,它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传承历史文化,提高环保水平具有长远现实意义。如何使北京市门头沟区在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效地将人文旅游资源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良性快速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理论为支撑,首先,采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北京市各区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其次,运用SWOT进一步分析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模型建立、因子分析、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定量的方法分别对其市场需求及供给进行分析研究,从消费者、经营者角度探求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最后,运用产业效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等定量方法对其发展效果、发展综合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判断。此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动态分析、规范方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力图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探求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进产业模式,从而为宏观调控、规范指引、科学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通过全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北京市门头沟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及发展优势,但目前发展规模小,产值不高,在北京市排名较为靠后。第二、消费群体支持度较高。休闲农业客源主体行为具有相对独立、关联性,客源主体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效应对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具有相互交叉作用性。市场客源群体是休闲农业发展壮大的市场拉力之一。第三、当地经营者对休闲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从当地经营者角度看,地区经济促进、环境意识提高、就业季节性影响、房价上涨、农副产品销售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农业影响感知较为强烈,与之相对的,物价提高、生活消费增加等感知较弱。第四、从发展效益分析得出休闲农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与第一产业关联性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但作为独立产业的经济助推作用还未明显体现,产业机构及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对农民收入增加、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效显着;生态环境因原有产业结构影响遭到了一定破坏;外来文化冲击加速,乡村文化优势逐渐消失。第五、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分析得出,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处在基础阶段,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政府扶持、土地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突出的问题,今后应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及先进经验的借鉴下,多方位奠定发展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全力推进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步入持续发展的中、高级阶段。

薛东冬[8](2013)在《社会工作促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腐朽的性文化、性观念涌入我国;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发展缓慢,一直是基础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造成许多流动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一味地崇尚性自由,更导致了当前流动青少年性无知、性失误等问题的增多。因此,开展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已成为我国性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中四所民办学校的五至九年级流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该社区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探讨取得成效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写作思路如下:第一,梳理选题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义,并阐述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目前国内外青少年性教育进行综述。第二,对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论概述。第三,总结概括昆明市Y社区的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第四,分析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总结社会工作视野下流动青少年的优势,并提出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建议。

林之[9](2011)在《上外附中本部与国际部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性发展水平不仅受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上外附中本部和国际部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发展水平进行抽样调查,以求了解上外附中不同类型的初中生在已掌握的性知识、性生理、性心理、对性教育的态度以及对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的看法等方面的现状与差异。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上外附中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状况的共同点:(1)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对女生进行性教育时间上应该比男生早;(2)学生已掌握的性知识贫乏,体现在对性名词及性病传播途径的了解程度上;(3)学生性知识的来源主要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联网、同学朋友、书报杂志;(4)多数学生对开设性教育课程的态度保持中立,约1/10的学生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很有必要,而高达半数以上的学生持中立的态度;(5)初中生的性观念与社会所提倡的性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偏离,说明性教育任重道远;(6)初中生对性的认识的主流仍是正面的、积极的,能够以一种比较健康的心态来看待性的问题;(7)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看黄色小说、碟片和网站,老师一定要加以正确引导。上外附中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状况的不同点:(1)初中生在已掌握的知识方面,本部学生拥有的性知识要高于国际部学生;(2)国际部的学生约会和接吻的比例大于本部学生,更倾向于和异性交往;(3)少部分中学生对恋爱持肯定态度,国际部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大于本部学生;(4)学生对性法制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本部学生掌握的性法律知识高于国际部的学生;(5)本部的学生在教室等公共场合下说性方面的话题或笑话的频率要远远大于国际部的学生;(6)本部学生的家长相比国际部学生的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造成性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为上外附中今后的中外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根据本文结论和上外附中的实际情况,针对学校性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1)将性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更能体现性教育的系统性;(2)突显班主任在性教育中的作用;(3)个别学生采取个别教育的形式。

李瑛[10](2008)在《浅议两岸三地学生发展及大学生事务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概览中国内地和台湾,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的学生发展及大学生发展比较研究文献发现,从研究的背景看两岸三地有共识;从研究的结果或结论看,内地学生与台湾学生或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存在许多价值观或身心发展的差异;从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看,内地和港、澳的比较研究相对规范。同时,两岸三地学生发展及大学生事务之比较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

二、深港青少年性健康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港青少年性健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健康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
        1.1.2 健康城市与健康住区
        1.1.3 住区慢行系统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健康导向下寒地住区慢行空间解析研究
    2.1 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特征解析
        2.1.1 使用人群特征
        2.1.2 使用时间特征
        2.1.3 使用方式特征
    2.2 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与居民健康的关联内涵
        2.2.1 寒地气候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2.2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
        2.2.3 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方式
    2.3 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现状问题
        2.3.1 空间功能缺乏安全性与舒适性
        2.3.2 空间氛围缺乏愉悦性与交往性
        2.3.3 空间结构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2.4 健康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设计原则
        2.4.1 降低出行成本的安全便捷性原则
        2.4.2 促进自主出行的舒适愉悦性原则
        2.4.3 提升群体健康的交往文化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障目的性慢行活动的健康支撑设计策略
    3.1 住区慢行空间安全性设计策略
        3.1.1 道路交通设计慢行化
        3.1.2 慢行活动视界通达化
        3.1.3 冰雪隐患防范系统化
    3.2 慢行空间连续性设计策略
        3.2.1 充分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
        3.2.2 活动流线分级规划
        3.2.3 辅助设施系统规范
    3.3 住区慢行空间弱化冬季不利因素设计策略
        3.3.1 通行空间的避寒设计策略
        3.3.2 建成环境的适寒设计策略
        3.3.3 住区环境的抗寒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进自主性慢行活动的健康活化设计策略
    4.1 提升住区慢行空间愉悦性的物质环境设计策略
        4.1.1 富有活力的通行空间设计策略
        4.1.2 突破传统的特殊路径设计策略
        4.1.3 合理灵活的公共活动场地设计策略
    4.2 促进住区慢行空间交往性的心理环境设计策略
        4.2.1 住区慢行空间领域感营造设计策略
        4.2.2 住区慢行空间邻里感营造设计策略
        4.2.3 住区慢行空间认同感营造设计策略
    4.3 丰富住区慢行空间场景感的文化环境设计策略
        4.3.1 鲜明标识激活慢行空间环境
        4.3.2 特色景观打造住区文化氛围
        4.3.3 规范政策保障住区健康管理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使用现状及其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3)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不同取向
        1.2.2 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
        1.2.3 关于智慧生活的研究
        1.2.4 关于5G的研究
        1.2.5 关于社会预测的研究
        1.2.6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方案
        1.3.1 概念阐释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5G技术发展现状
    2.1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简述
        2.1.1 从1G到5G的发展历程
        2.1.2 5G的两大技术突破
    2.2 国内5G网络发展现状
        2.2.1 基础设施建设
        2.2.2 城市及用户间推广情况
        2.2.3 各领域应用实践
        2.2.4 5G发展现状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5G时代的高速体验及相关应用
    3.1 5G的速度承诺
        3.1.1 加速: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驱动和个体的幸福期许
        3.1.2 5G的诞生:科技更替、加速循环与生产力发展
        3.1.3 浅尝辄止的5G手机体验
    3.2 加速迫力对活动形式与主体观念的改变
        3.2.1 手机:个体5G体验的工具载体
        3.2.2 数字在场:身体在场的新形式
        3.2.3 碎片化:个体日常生活的核心特征
        3.2.4 慢速恐惧与加速惯性:主体观念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5G与物联技术的结合:万物数据化
    4.1 技术的拟人化:5G时代的物联生活
        4.1.1 5G对智能家居生活的改善
        4.1.2 以物为媒:个体掌控外部世界的新途径
    4.2 人的物化:5G时代的身体规训
        4.2.1 现阶段的智能穿戴生活
        4.2.2 知识权力平民化:个体健康经验生产逻辑
        4.2.3 内化的身体规训意识
    4.3 5G化物联生活的趋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5G生活的多重张力
    5.1 智能化、数据化趋势与身体重塑
    5.2 技术与身体的张力
        5.2.1 戒断反应与现实割裂
        5.2.2 个体的应对策略
    5.3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张力
        5.3.1 失控场域:21世纪的体验机之问
        5.3.2 虚实空间的双向渗透:游戏社会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西省宫颈癌疾病负担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在太原市接种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山西省宫颈癌疾病负担
    2.1 山西省宫颈癌发病水平
    2.2 山西省宫颈癌出院患者资源消耗情况
    2.3 讨论
3 山西省HPV疫苗接种工作进展
    3.1 半结构化访谈
    3.2 HPV疫苗接种工作的影响因素
    3.3 讨论
4 HPV疫苗认知情况研究
    4.1 基本情况
    4.2 调查人群对HPV疫苗的认知研究
    4.3 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张家港市南横套河滨水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局限与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滨水绿道
        2.1.2 慢行空间
        2.1.3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
    2.2 滨水绿道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2.3 小结
    2.3 城市慢行空间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概况
        2.3.2 国内研究概况
        2.3.3 小结
    2.4 目前我国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4.1 慢行网络不连续
        2.4.2 慢行景观缺乏特色
        2.4.3 与使用者的互动性不强
        2.4.4 慢行空间配套服务设施人性化不足
        2.4.5 生态功能需进一步提升
3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设计的研究基础
    3.1 相关设计理论
        3.1.1 景观格局理论
        3.1.2 行为感知理论
        3.1.3 场所精神理论
        3.1.4 可持续景观理论
        3.1.5 人性化设计理论
    3.2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使用者特征
        3.2.1 慢行空间使用者的活动特征
        3.2.2 慢行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层次理论
    3.3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的构成要素
        3.3.1 慢行交通网络
        3.3.2 慢行空间景观
        3.3.3 慢行配套设施
    3.4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功能
        3.4.1 休闲游憩
        3.4.2 缓解城市交通
        3.4.3 增加城市个性
        3.4.4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典型滨水慢行空间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
    4.1 调查方法
    4.2 调研对象
        4.2.1 深圳湾公园(东段)
        4.2.2 上海黄浦滨江东岸公共空间(浦东南路至杨浦大桥段)
        4.2.3 杭州三江两岸绿道(滨江段)
        4.2.4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
    4.3 案例地滨水慢行空间的要素构成分析
        4.3.1 慢行网络
        4.3.2 慢行景观
        4.3.3 慢行设施
        4.3.4 现状对比分析
    4.4 案例地滨水慢行空间的慢行者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4.4.1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4.4.2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使用共性分析
        4.4.3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使用差异性分析
    4.5 案例地滨水慢行空间的慢行者使用需求分析
        4.5.1 慢行空间类型需求
        4.5.2 交通方式需求
        4.5.3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
        4.5.4 环境文化需求
    4.6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启示
5 案例借鉴
    5.1 芝加哥滨河步道景观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策略
        5.1.3 经验借鉴——多元复合的慢行空间体系
    5.2 美国长岛猎人角南滨公园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策略
        5.2.3 经验借鉴——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设计
    5.3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策略
        5.3.3 经验借鉴——基于场所精神的地域化文化表达
    5.4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示范段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策略
        5.4.3 经验借鉴——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5.5 北京五道口优胜大厦广场景观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策略
        5.5.3 经验借鉴——景观的交互性设计
6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
    6.1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生态性原则
        6.1.3 特色性原则
        6.1.4 多样性原则
        6.1.5 亲水性原则
        6.1.6 以人为本原则
    6.2 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6.2.1 构建系统完整的慢行体系
        6.2.2 设置便捷智慧的服务设施
        6.2.3 利用多样元素丰富景观风貌
        6.2.4 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6.2.5 实现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6.2.6 加强景观的交互性设计
7 项目实践:张家港市南横套河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
    7.1 项目背景与场地分析
        7.1.1 城市概况
        7.1.2 项目区位
        7.1.3 上位规划解读
        7.1.4 周边环境分析
        7.1.5 内部场地认知
        7.1.6 公众需求分析
        7.1.7 SWOT分析
    7.2 项目愿景与定位
        7.2.1 概念思路
        7.2.2 规划目标与定位
        7.2.3 规划依据
        7.2.4 总体策略
    7.3 规划设计
        7.3.1 总体规划
        7.3.2 分区设计
    7.4 专项设计
        7.4.1 慢行系统规划
        7.4.2 慢行开放空间规划
        7.4.3 服务设施规划
        7.4.4 照明设施规划
        7.4.5 建筑设计
        7.4.6 植物景观规划
        7.4.7 驳岸规划
        7.4.8 海绵城市
        7.4.9 智慧园林与交互景观
    7.5 用地平衡表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由访谈提纲
附录B: 关于XX公园慢行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的问卷调查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有感于国人体育意识的淡薄及体育锻炼习惯的缺失
        (二) 有感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乏力与低效
    二、研究意义
        (一)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中学体育理论
        (二)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中学体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 有助于对深化我国中学体育改革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边界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边界
    五、理论基础
        (一) 行为改变相关理论
        (二) 皮尔士的信念理论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七、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重点和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形成机理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理论
        (一) 条件反射及动力定型原理
        (二) 社会认知理论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
        (一) 需要意志努力的习惯:一种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行为
        (二) 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
    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理
        (一) 运动健身信念的理论模型
        (二) 运动健身信念形成的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章 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指标及量表构建
    一、当前习惯测量的主要方法及其局限
        (一) 当前习惯测量的主要方法及其测量指标
        (二) 当前主要习惯测量方法的测量指标缺陷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特点及测量指标体系
        (一) 体育锻炼习惯的特点
        (二) 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指标体系
    三、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构建
        (一) 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项目构建及检验
        (二) 讨论与结论
        (三) 体育锻炼习惯量表总分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判断标准
第四章 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与调查
    一、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测量与调查的基本过程
        (一) 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的施测过程
        (二) 访谈调查和现场观察的过程
    二、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测量与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 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二)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测量的主要结果
        (三) 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
        (二) 群体氛围方面的原因
        (三) 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
        (四)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五) 体育教学方面的原因
        (六) 家庭体育方面的原因
第五章 加强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面向政府的对策和建议
        (一) 进一步强化政府及教育部门体育职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二)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校园体育锻炼条件
        (三) 推动一批运动健身先进示范中学建设,激励引领学校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四) 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夯实体育锻炼社会基础
    二、面向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一) 将促进学生积极运动作为体育的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在运动中牢固树立运动健身信念
        (二) 进一步加强运动健身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 发扬助长责任互信的校园安全观,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四) 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拓宽校外体育锻炼渠道
        (五) 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深化对家庭体育的指导
    三、面向家长的对策和建议
        (一) 将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位置,使用正确方式方法引导孩子积极锻炼
        (二) 关注和满足孩子的体育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
    四、面向学生个人的对策和建议
        (一) 选择从喜欢或简单的项目开始,设置一个方便按时锻炼的时间
        (二) 观察了解运动状态和生理指标变化,用心体验体育锻炼引起的积极效果
        (三) 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把握适宜负荷并注意调整休息
        (四) 寻找锻炼伙伴或加入锻炼群体,增加相互支持和共同锻炼乐趣
        (五) 下定坚持参加锻炼的决心,不让自己轻易错过每一天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体育锻炼习惯个案研究材料(摘录)
    附录2:个案研究被试对体育锻炼习惯本质的认识(见表1)
    附录3: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初稿
    附录4:体育锻炼习惯量表二稿(正式稿)
    附录5: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动态评述及其趋势
    1.4 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方法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2 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休闲论与休闲经济理论
        2.1.2 县域经济理论
        2.1.3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1.4 沟域经济发展理论
        2.1.5 体验经济理论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研究
        2.2.1 休闲农业相关概念概述
        2.2.2 休闲农业的类型
        2.2.3 休闲农业特征及功能
        2.2.4 休闲农业发展原则
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1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1.1 发展概述
        3.1.2 阶段划分及特征
    3.2 北京市与国内部分省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2.1 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北京市为例
        3.2.2 华东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上海市为例
        3.2.3 华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广东为例
        3.2.4 华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以湖南为例
    3.3 北京市门头沟区与市内其它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3.1 北京市农业发展概况
        3.3.2 北京市休闲农业基本布局
        3.3.3 区县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研究
        3.3.4 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结果研究
    3.4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4.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4.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与SWOT分析
    4.1 发展概况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发展机遇
        4.2.4 面临挑战
    4.3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5.1 客源结构分析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5.2 客源行为分析
        5.2.1 消费者行为动机分析
        5.2.2 消费者认知行为分析
        5.2.3 消费者决策行为分析
        5.2.4 消费者体验行为分析
        5.2.5 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5.3 客源市场定位与细分
        5.3.1 客源市场定位
        5.3.2 客源市场细分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分析
    6.1 供给现状
    6.2 经营主体分布及经营模式
    6.3 经营者满意度调查
        6.3.1 休闲农业发展对当地经营者影响调查研究方案及实施
        6.3.2 对当地经营者影响调查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效益评价
    7.1 经济效益
        7.1.1 对当地经济总量的影响
        7.1.2 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
        7.1.3 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
    7.2 社会文化效益
        7.2.1 客源规模
        7.2.2 客源到访频率及逗留时间长短
        7.2.3 客源基本特征
    7.3 环境效益
        7.3.1 自然环境承载力
        7.3.2 生态系统的保持及恢复
        7.3.3 资源的永续利用
    7.4 本章小结
8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1.1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8.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评述
    8.3 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8.3.1 整体思路
        8.3.2 评价的实施
    8.4 本章小结
9 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9.1 存在的主要问题
        9.1.1 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2 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3 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1.4 系统支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发展对策及建议
        9.2.1 经济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2 社会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3 环境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2.4 系统支持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9.3 本章小结
10 本文结论及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文创新部分
    10.3 有待深入研究部分
    10.4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社会工作促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起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目的和意义
        1、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目的
        2、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五) 主要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文献资料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六) 国内外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现状
        1、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现状
        2、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现状
        3、对现有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评价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青少年
        2、性教育
    (二) 理论基础
        1、社会化理论
        2、需求理论
        3、生命教育理论
二、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一) 流动青少年性观念混乱
    (二) 流动青少年性知识匮乏
    (三) 流动青少年获取性信息渠道多元化
三、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性观念的误区
    (二) 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内容片面
    (三) 缺乏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四) 性教育服务主体各自为阵,难以互补
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出路
    (一)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
        1、以人为本,与“需”俱进
        2、整合资源,增强归属感
    (二) 具体建议
        1、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念,树立开明的性教育观念
        2、构建多元立体化性教育服务体系
        3、完善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外附中本部与国际部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关于上外附中初中生性发展水平调查研究概况
    2.1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鉴定
    2.2 上外附中的特色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3 调查研究
    3.1 问卷的编制
    3.2 调查研究对象
    3.3 调查实施过程
    3.4 数据分析方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生掌握性知识的现状
        4.1.1 初中生对性名词的了解程度
        4.1.2 对艾滋病等性病的了解状况
        4.1.3 基本生理知识的了解状况
        4.1.4 初中生想了解性知识的内容
        4.1.5 初中生性知识的来源状况
        4.1.6 初中生对性教育的态度
    4.2 初中生的性生理发育情况
        4.2.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4.2.2 初中生对自身性的认可程度
    4.3 初中生异性交往状况
        4.3.1 异性交往的现状
        4.3.2 初中生与异性交往方式
        4.3.3 初中生在异性交往上希望父母和老师的态度
    4.4 初中生性的性观念状况
        4.4.1 对性方面的事情的认识
        4.4.2 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4.4.3 对少女怀孕的态度
        4.4.4 对中学生恋爱的看法
    4.5 初中生性法制的掌握状况
    4.6 环境对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4.6.1 同伴对初中生的性发展水平的影响
        4.6.2 网络环境对初中生的性发展水平的影响
        4.6.3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性发展水平的影响
    4.7 初中学生希望学校采取的青春期性教育方式
5 结论、建议与反思
    5.1 结论
        5.1.1 上外附中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状况的共同点
        5.1.2 上外附中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状况的不同点
    5.2 建议
    5.3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四、深港青少年性健康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健康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师语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5G化生活方式的社会预测分析[D]. 熊璐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山西省宫颈癌疾病负担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在太原市接种现状研究[D]. 张佳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以张家港市南横套河滨水绿道为例[D]. 姜钧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翁孟迁.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 蒋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8]社会工作促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D]. 薛东冬. 云南大学, 2013(01)
  • [9]上外附中本部与国际部初中生性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 林之.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2)
  • [10]浅议两岸三地学生发展及大学生事务之比较研究[J]. 李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06)

标签:;  ;  

深港两地青少年性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