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B-8树脂分离提取复叶耳蕨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飘[1](2021)在《采收期和遮荫对有柄石韦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为水龙骨科石韦属植物,以干燥叶入药,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等功效,是“结石通片”和“复方石韦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黄酮类和酚类等物质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包括抗炎利尿、抗氧化、护肾和镇咳祛痰等。前期调研表明,采收期和光照是影响石韦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与之相关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有柄石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月份有柄石韦的总黄酮、总酚、绿原酸和新绿原酸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同时模拟有柄石韦生境进行不同遮荫处理,研究遮荫对有柄石韦生长和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柄石韦的人工栽培、合理利用及保障药材质量稳定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柄石韦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研究表明有柄石韦的总黄酮、总酚和绿原酸均是从冬季12月开始增加至次年春季3月~4月达到最高值,夏季7月缓慢下降至秋季11月的活性成分含量最低。3月的总黄酮含量最高,高达161.78 mg/g;4月的总酚含量最高,为61.31 mg/g;4月的的绿原酸含量较高,高达14.99 mg/g;7月的新绿原酸含量较高,为4.79 mg/g。春季采收有柄石韦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但春季是有柄石韦叶片萌发旺盛期,夏季采收的有柄石韦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比秋冬季高。因此,综合考虑药材产量和质量,建议将夏季作为有柄石韦的最佳采收季节。(2)有柄石韦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中,营养叶和孢子叶的活性成分含量远高于叶柄,其中营养叶的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孢子叶,叶柄最低。同月份的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绿原酸含量最高相差2.82 mg/g,且营养叶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较强。因此,建议将营养叶作为主要采收部位。(3)有柄石韦对弱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适宜的强光照能促进叶片生长。研究表明,不同遮荫下有柄石韦的Fv/Fm值变化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有柄石韦适应的光照范围较广。轻度遮荫(50%透光率)环境比重度遮荫(10%透光率)环境更适合有柄石韦的生长,当植株从重度遮荫环境移至轻度遮荫时,植株生长指标有所增加,当植株从轻度遮荫移至重度遮荫时,叶片生长受到抑制。(4)轻度遮荫有利于有柄石韦总黄酮成分的积累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增强。轻度遮荫有柄石韦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重度遮荫。当植株从轻度遮荫环境转移至重度遮荫环境时,有柄石韦的总黄酮含量降低,抗氧化活性减弱;反之增加。因此,轻度遮荫环境更适合栽培有柄石韦。
艾克山·吾拉木[2](2020)在《黑果枸杞总黄酮分离纯化及其降脂、抗肝癌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分离纯化黑果枸杞总黄酮,建立HLP模型考察其降脂活性并初步研究黑果枸杞总黄酮体外对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1)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分别以上样浓度、上样体积、上样pH、洗脱液浓度、洗脱液体积和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后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在此基础上选择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实验设计筛选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2)将90只SD大鼠采用高脂饲料灌饲方式建立SD大鼠HLP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HLP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3 mg/kg)以及黑果枸杞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100 mg/kg)、中剂量组(50 mg/kg)和低剂量组(25 mg/kg)。连续灌胃给药4周,正常组喂养普通大鼠饲料,其余组喂养高脂饲料,给药结束后,采用酶标仪检测血清和肝组织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浓度,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浓度、分析SD大鼠试验前后的体重变化率和肝指数变化并观察SD大鼠肝脏病变情况。3)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物对正常肝细胞LO-2的存活率和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率来确定最佳给药时间和浓度,用已确定的三种浓度总黄酮纯化物(25、50和100μg/mL)和20μg/mL顺铂给药48 h,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变化情况以及用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酶的活性。结果:1)在总黄酮提取液浓度4 mg/mL、pH4.0、按5 BV进行上样,再用3 VB的80%乙醇在2 mL/min流速下采用NKA-9型大孔树脂进行洗脱,黑果枸杞总黄酮含量为43.19%。2)与HLP模型组相比,黑果枸杞总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SD大鼠的血清和肝组织中TG、TC和LDL-C值明显降低,HDL-C值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LP模型组比较,黑果枸杞总黄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中SD大鼠体重增重率和肝指数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LP模型组比较,SD大鼠各剂量组血清中SOD和GSH-Px的浓度均有升高,MDA浓度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TT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和浓度的增高,正常肝细胞LO-2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在低浓度(Con.≤100μg/mL)时药物对LO-2细胞毒性很少,细胞存活较完整;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率随着给药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在高浓度时,HepG-2细胞出现大规模变形和凋亡。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HepG-2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S期中则依次增高,HepG-2细胞凋亡率也增大,最高凋亡率可高达78.8%,与凋亡相关的Bax和Caspase-3酶活性升高,Bcl-2酶活性则降低。结论:1)通过响应面法考察出来的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此工艺制备得到的3批样品,含量基本稳定,平均值为43.19%,RSD值为1.12%,适用于工业化生产。2)黑果枸杞总黄酮提取物能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及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对预防并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可高达98.27%。同时可能通过上调Bax和Caspase-3酶活性,下调Bcl-2酶活性来诱导HepG-2肝癌细胞的凋亡。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物诱导HepG-2肝癌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进而使细胞停止分裂。
罗洁莹[3](2019)在《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金柚幼果黄酮及其抗氧化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金柚幼果包括生理落果和人工疏果,年产量大而利用率低,金柚幼果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包括类黄酮等,其含量远高于成熟的果实,且幼果的收集与加工相对容易,是金柚深加工原料的不二之选。因此,本研究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技术对金柚幼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微波、超声等9个方法对总黄酮得率、细胞表面结构、黄酮成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采用AB-8大孔树脂法对最优条件下的黄酮组分进行LCMS分析,并以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模型探究其抗氧化能力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最优的超声-微波协同提取金柚幼果黄酮工艺条件:微波功率为410W,超声波功率为420W,液料比为11:1,提取时间为42min,通过验证得此工艺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达68.57%,与预测值70.03%接近。(2)超声-微波协同技术能有效提高总黄酮得率。而这与辅助提取方法对细胞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实验发现不同辅助提取方法均使原本呈平面结构的柚子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温度、时间、功率、处理方法均为影响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在不同辅助提取方法中也不尽相同,且总黄酮得率与黄酮类物质的种数没有直接关系;所有的处理组中均发现2’’-O-乙酰基-3’-O-甲基芦丁和柚皮苷两种黄酮类化合物。根据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处理组的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超声-微波协同技术对黄酮类物质提取的明显区别于超声或微波单独处理,且M400+U400-40处理组差异更为显着。(3)以化学抗氧化法和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模型考察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证实所有的处理组均表现出卓越的ABTS、DPPH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Fe离子的还原能力。各处理组的提取物均能抑制由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且同一处理组的化学抗氧化能力与细胞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4)AB-8大孔树脂纯化后得到CF黄酮组分,经LCMS分析其由柚皮苷、2’’-O-乙酰基-3’-O-甲基芦丁和5,7,8,3’-四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组成。经过CF预处理后,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受到抑制,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具体表现为MDA的生成量和LDH的溢出量均减少,说明细胞膜的完整性得到保护;GSH、GSSG和H2O2的含量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SOD和GSH-Px的活性显着性降低,说明红细胞未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由此推断CF是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从而抑制AAPH引起的红细胞溶血。
张敏,李志英[4](2017)在《不同中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辅助提取十种中药中的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品,用五种不同的测定方法探讨不同中草药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黄酮结构和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直接测定法更适合甘草、银杏叶和陈皮;NaNO2-Al(NO3)3法更适合于山楂和黄芪;差示分光光度法更适合于野菊花、山楂、葛根和连翘;AlCl3法更适合于陈皮;荧光光度法除山楂外,其它中草药测定均佳.根据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的原理探讨不同中药中黄酮类物质的结构.
刘一杰,薛永常[5](2016)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化合物,一直是国内外生物类和医药类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用价值及其构效关系也不断被发掘,越来越多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物制剂也相继投入临床应用。综述了近年来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对其种类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分离提纯与鉴定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针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展望了其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前景。
李辉敏[6](2015)在《聚酰胺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聚酰胺树脂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的吸附率、纯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聚酰胺树脂对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所得最佳纯化工艺:上样液p H值为5,上样溶液黄酮质量浓度调节为2.0 mg/ml,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2.0 BV/h。结论聚酰胺树脂能有效富集、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
张义平,胡月萍,邬亚华,孙维君,周许峰,曹俊,王丽丽,殷嫦嫦[7](2015)在《复叶耳蕨渣总黄酮转化提取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复叶耳蕨渣的土壤真菌发酵转化提取其总黄酮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复叶耳蕨渣直筛发酵用优势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L9(34)优化总黄酮提取,DPPH法评价转化前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得到优势菌株F2发酵复叶耳蕨渣后黄酮得率为(0.893%±0.035%),较未发酵时总黄酮得率提高了27.0%,差异显着。F2发酵复叶耳蕨渣在最佳提取条件(料液比1∶30(g/m L),乙醇浓度70%,时间40min)下总黄酮产量较发酵前提高了30.6%。复叶耳蕨渣F2发酵前后总黄酮均表现出优于VE的清除DDPH自由基能力,但发酵前后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无显着性差异。土壤真菌F2固体发酵增加了复叶耳蕨渣总黄酮的提取,复叶耳蕨渣黄酮提取物表现出比VE更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余辉攀[8](2014)在《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莱菔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第二部分为牡丹花瓣的提取工艺研究。研究目的白萝卜,为十字花科莱蕨属(Raphanus)植物萝卜(PRaphanus sativus L.)的鲜根,在我国已有悠久的食用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萝卜具有抗癌,抗氧化,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等作用。然而因为莱菔的化学成分报道较少,尤其是其精油成分未见有相关报道,导致其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了白萝卜的化学成分,希望明确其药效物质,以期对萝卜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又名“富贵花”,是我国特产的重要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牡丹根皮是其常用中药丹皮的来源。牡丹花目前主要作为观赏的花卉,享誉古今中外,被尊为“花中之王和国花”。“国花牡丹”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以外,作为具有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经济价值。最近(2013年12月)凤丹牡丹花已经被国家批准为食品新原料(新资源食品),同一时间,国家领导人到菏泽牡丹产业园视察,进一步提升了牡丹知名度。我们研究凤丹牡丹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以期为(1)可作为普通食品的新原料;(2)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3)可作为美容化妆品原料;(4)可作为痛经治疗药进一步研究,提供开发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采用水回流提取莱菔鲜根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莱菔的鲜根中共分离出9个化合物,鉴定了 7个化合物。石油醚部位经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系统洗脱,分离3个化合物,化合物1为熊果酸(20mg),化合物2 β-谷甾醇(30mg)。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3小檗碱(20mg)。正丁醇部位经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半制备液相,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解出3个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3小檗碱(8g),化合物4胡萝卜苷(20mg),化合物5正丁基-果糖苷(20mg)。其中化合物小檗碱,熊果酸,正丁基-果糖苷,细辛脂素都是首次从该属当中分出来,胡萝卜苷,β-谷甾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其中小檗碱的含量很高,从80kg萝卜中分出10g左右,已经纯化的有8g左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莱菔鲜根精油化学成分,GC/MS分离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经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推测共鉴定出42种化合物。白萝卜精油中含有醇、醛、酯、酮、酸及含氮化合物和烷烃类化合物,精油主要含有1 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二甲基三硫,棕榈酸,亚麻酸乙酯,二甲基四硫醚。牡丹花的醇提取工艺主要以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和花青素为指标,进行工艺考察。总黄酮测定方法选用了 AlC13-CH300K-络合法和保健品测定法两种方法来比较,花青素测定的方法选择了对照品法和PH色差法来比较。先单因素实验考察,再结合34的正交试验来优化提取工艺。最终以总黄酮为指标的提取工艺为A3B12D2,以花青素为指标的提取工艺为A2B1C3D2,并以此提取工艺分别测定了四个品种的牡丹花花瓣的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依次为淡红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1.33%,花青素含量为0.154%;红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2.12%,花青素含量为0.174%;紫色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2.02%,花青素含量为0.778%;黄色凤丹牡丹的总黄酮含量为1.68%,花青素含量为0.083%。精油的提取工艺以精油的香味为感官指标和浸膏率为精确指标来研究精油的工艺,先单因素实验考察,再结合正交试验来优化该工艺,最终确定了精油提取工艺为以水为溶剂,A1B2C3的提取工艺。精油的纯化工艺考察了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有机溶剂方法来比较,最终选择了有机溶剂法,并比较了几种有机溶剂,最终选择了水蒸气蒸馏法来纯化精油,考察了萃取溶剂、液料比、萃取时间三个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来优化该工艺最终确定精油的纯法工艺为A1B2C2,用精油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了鲜花和鲜花提取液的精油,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了其精油成分。鲜花32g中,精油含量为0.45%,41g牡丹花的水提取液中的精油含量为0.256%,牡丹花精油都为淡白色,具有浓郁的香味,密度<1g/ml。制得的精油分别通过GC-MS测定精油成分,从牡丹鲜花精油中分离出27种成分,共检出其中22种化合物;从牡丹花提取液中分离出24种成分,共检出19种成分。牡丹鲜花中含有萜烯类、酯类、酮类、酸及丰富的烃类化合物。牡丹花提取液中含有萜烯类、酯类及丰富的烃类化合物。两者鉴定出的化合物基本上相同,鲜花中鉴定出4-苯基-4,4a,5,6,7,8-六氢-2(3H)-萘酮和杜鹃酮,从牡丹花提取液中鉴定出油酸乙酯。研究了温度、光照、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离子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花提取物在4℃相对较稳定,25℃最不稳定,40℃相对稳定,光照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较低。氧化剂过氧化氢和还原剂亚硫酸钠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大,然后是空气。金属离子Na+、K+、Mg2+在两天内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Fe3+ Mg2+ Cu2+对牡丹花提取物很不稳定。3天以后吸光度都逐渐变大。按照2010版药典的方法测定了 4个品种牡丹花灰分和水分,并且初步制定了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论从萝卜中分出9个化合物鉴定出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小檗碱,熊果酸,正丁基-果糖苷是首次从该属当中分出来,胡萝卜苷,β-谷甾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首次用GC-MS分析了莱菔精油的成分。研究建立了牡丹花瓣的总黄酮和花青素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为开发利用牡丹花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牡丹花矢车菊素-3-0-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牡丹花精油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测了牡丹花和牡丹提取物的灰分和水分含量。用GC-MS分析了凤丹牡丹花和提取物精油成分。初步建立了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李辉敏[9](2014)在《刺头复叶耳蕨的药学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 Ching)是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东、河南等省,民间习用其根茎入药。目前,国内外对其所含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对刺头复叶耳蕨进行了生药学、总黄酮部位提取纯化工艺、抗肿瘤作用等研究,并初步制定了刺头复叶耳蕨药材的质量标准,为规范其使用及进一步研究刺头复叶耳蕨的生物活性、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了基础。在生药学研究中,分别从基源、性状、显微特征方面对刺头复叶耳蕨进行了系统的鉴别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化学成份系统预试及紫外吸收特征考察等研究。从显微鉴别结果分析,刺头复叶耳蕨叶柄横切面的组织结构特殊,从叶柄横切面可观察到分体中枢为5,维管组织有限外韧型,其中三个分体中枢环列,2个分体中枢较大,形态各异,在其木质部形成明显具拖尾的喇叭形,对于刺头复叶耳蕨的鉴定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化学成份系统预试结果表明,刺头复叶耳蕨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酚性化合物、萜类、还原糖等化学成份,不含有皂苷和生物碱;在单一紫外谱线组法鉴别中草药的基础上,利用刺头复叶耳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的紫外扫描谱线相结合来表达其特征。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对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了提取条件正交试验;并采用聚酰胺树脂纯化法,建立了其总黄酮的纯化工艺。所得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60%乙醇,料液比为1:20,超声波辅助提取3次,每次提取30min。所得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2.0mg/ml,上样液pH值为5,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速度为2.0BV/h。本研究对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可抑制人肝癌HepG2及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其活性优于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其中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在此基础上,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等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其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对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实验等方法对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其能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异常升高,线粒体内膜电位(MMP)的显着降低,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的大量释放,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上调,cleaved caspase-9、-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APK信号传导通路JNK、 P38MAPK发生磷酸化激活;ROS捕获剂NAC、特异性P38抑制剂SB203580、特异性JNK抑制剂SP600125均能显着逆转复叶耳蕨总黄酮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事件。结果表明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过多生成的ROS氧化应激激活JNK和P38MAPK激酶通路,继而活化caspases级联并调控Bcl-2家族,共同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中,应用HepG2细胞裸小鼠异位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抑瘤率及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等方法进一步确认了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抗肿瘤作用。进一步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实验等方法了解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有关。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刺头复叶耳蕨药材的质量标准。对该药材性状、鉴别方法、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浸出物等项目进行了规定。
蔡晶[10](2012)在《山核桃蒲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抗氧化性及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山核桃蒲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其中总黄酮,然后以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纯化,并对得到的总黄酮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性研究,运用HPLC/Q-TOF-MS方法对纯化后的总黄酮提取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山核桃蒲总黄酮,以总黄酮得率、纯度为考察指标,在超声波功率250W的条件下,对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水溶液的浓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对总黄酮得率、纯度的影响显着的3个试验因素,进行二次通用旋转试验,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12、温度72℃、提取时间52min。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2.19%,纯度可达到16.62%。(2)以最佳工艺条件大量提取山核桃蒲总黄酮,以回收率、纯度为考察指标,通过4种不同型号的树脂对山核桃蒲总黄酮静态、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确定D101为山核桃蒲总黄酮分离纯化的适宜大孔树脂。 D101型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应小于9.9mg/mL,上柱总黄酮量与干树脂之比为1:8,用5BV的70%乙醇水溶液洗脱。山核桃蒲总黄酮回收率在70%以上,纯度可达67%以上。(3)纯化后的山核桃蒲总黄酮提取物和VC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效果以及还原力都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山核桃蒲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以及还原力均低于VC,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低浓度时,总黄酮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略强于VC,之后随着浓度的增加,VC清除能力大于总黄酮提取物。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39mg/m L,维生素C的IC50为0.035mg/mL。总黄酮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为0.309m g/mL,维生素C的IC50为0.172mg/mL。总黄酮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的IC50为0.113mg/mL,维生素C的IC50为0.110mg/mL。(4)对纯化后的山核桃蒲总黄酮提取物,根据HPLC/Q-TOF-MS方法对分离出的主要峰进行分析,采用正离子模式,由一级质谱得到化合物的准确分子量,借助masslynx软件计算出其元素组成。依据二级质谱中的碎片信息,并参考相关文献中的数据,确定7个主要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6,7-二甲氧基黄烷酮、大黄素甲醚、大黄酚、5-羟基-4’,7-二甲氧基黄烷酮、乔松酮、乔松素、7-羟基-2’,4’-二甲氧基黄烷酮。其中,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属于蒽醌类,其余5种皆为黄酮。
二、AB-8树脂分离提取复叶耳蕨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8树脂分离提取复叶耳蕨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采收期和遮荫对有柄石韦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药用蕨类植物概述 |
1.1.1 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及利用情况 |
1.1.2 药用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1.1.3 药用蕨类植物的繁育与栽培 |
1.1.4 遮荫对药用蕨类植物的影响 |
1.1.5 药用蕨类植物药材质量与采收期的关系 |
1.2 石韦属植物研究进展 |
1.2.1 石韦属植物简介 |
1.2.2 石韦属植物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 |
1.2.3 有柄石韦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采集样品的研究设计 |
2.2.2 遮荫试验研究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有柄石韦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有柄石韦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3 有柄石韦样品提取物的制备 |
2.3.4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3.6 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2.3.7 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采收期对有柄石韦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3.1.1 提取物得率 |
3.1.2 总黄酮含量 |
3.1.3 总酚含量 |
3.1.4 绿原酸和新绿原酸 |
3.2 采收期对有柄石韦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3 总抗氧化能力 |
3.2.4 不同采收期有柄石韦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 |
3.2.5 不同采收期有柄石韦活性成分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
3.3 遮荫对有柄石韦生长的影响 |
3.3.1 生长速率 |
3.3.2 农艺性状 |
3.4 遮荫对有柄石韦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叶片叶绿素含量 |
3.4.2 叶片光合参数 |
3.4.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5 遮荫对有柄石韦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3.5.1 提取物得率 |
3.5.2 总黄酮含量 |
3.5.3 总酚含量 |
3.5.4 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含量 |
3.6 遮荫对有柄石韦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6.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6.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6.3 总抗氧化能力 |
3.6.4 遮荫下有柄石韦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有柄石韦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季节性变化 |
4.2 遮荫对有柄石韦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遮荫对有柄石韦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4.4 综合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
(2)黑果枸杞总黄酮分离纯化及其降脂、抗肝癌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黑果枸杞总黄酮纯化工艺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黑果枸杞中总黄酮的降脂活性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黑果枸杞总黄酮的体外抗肝癌作用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金柚幼果黄酮及其抗氧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金柚幼果概况 |
1.1.1 金柚的简介 |
1.1.2 金柚幼果的产生与利用情况 |
1.1.3 金柚幼果的研究现状 |
1.2 黄酮概述 |
1.2.1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技术 |
1.2.2 柚黄酮功效的研究进展 |
1.3 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
1.3.1 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机理 |
1.3.2 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 |
1.3.3 抗氧化活性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 |
2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金柚幼果黄酮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工艺 |
2.2.2 橙皮苷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3 样品的测定 |
2.2.4 单因素试验 |
2.2.5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2.2.6 总黄酮得率的计算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橙皮苷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2 单因素试验 |
2.3.3 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3 辅助提取方法的差异与其抗氧化活性初探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辅助提取方法的参数设置 |
3.2.2 总黄酮的测定 |
3.2.3 扫描电镜分析 |
3.2.4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 |
3.2.5 不同辅助提取方法黄酮类物质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2.6 红细胞溶血率的测定 |
3.2.7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辅助提取方法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3.2 辅助提取方法对提取金柚幼果总黄酮作用分析 |
3.3.3 不同辅助提取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
3.3.4 不同处理方法所得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差异分析 |
3.3.5 不同处理方法聚类分析结果 |
3.4 不同提取方法对自由基清除能力 |
3.5 不同处理组红细胞溶血的保护作用 |
3.6 本章小结 |
4 金柚幼果黄酮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机理探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离纯化 |
4.2.2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 |
4.2.3 红细胞溶血率的测定 |
4.2.4 抗氧化机理的研究 |
4.2.5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分离纯化结果 |
4.3.2 CF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
4.3.3 CF对红细胞溶血的保护作用 |
4.3.4 CF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的验证 |
4.3.5 CF对非酶促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
4.3.6 CF对酶促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
4.3.7 CF抑制红细胞溶血机理推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4)不同中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中草药样品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
1.2.2 测定的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直接测定法结果分析 |
2.2 Na NO2-Al (NO3) 3-Na OH显色法测定结果分析 |
2.3 Al Cl3显色法的测定结果分析 |
2.4 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分析 |
2.5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结果分析 |
3 结论 |
(5)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 |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2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活性 |
2.1 抗菌、抗病毒活性 |
2.2 抗癌、抗肿瘤活性 |
2.3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
2.4 抗心脑血管疾病活性 |
2.5 抗骨质疏松活性 |
2.6 抗辐射活性 |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
3.1 提取方法 |
3.1.1 溶剂提取法 |
3.1.2 超声辅助提取法 |
3.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3.1.4酶解法 |
3.1.5 其他方法 |
3.2 纯化方法 |
3.2.1 柱层析法 |
3.2.2 高速逆流色谱法 |
3.2.3 膜分离法 |
3.3 鉴定方法 |
3.3.1 化学方法 |
3.3.2 物理方法 |
4 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4.1 化学合成法 |
4.2 生物转化法 |
5 展望 |
(7)复叶耳蕨渣总黄酮转化提取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土壤真菌分离和纯化培养 |
1.2.2 单克隆真菌发酵复叶耳蕨渣 |
1.2.3 不同土壤真菌复叶耳蕨渣发酵前后总黄酮的提取 |
1.2.4 总黄酮的得率测定 |
1.2.5 单因素实验 |
1.2.6 正交实验设计 |
1.2.7 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叶耳蕨渣筛选土壤真菌生长形态 |
2.2 不同土壤真菌复叶耳蕨渣发酵前后总黄酮得率 |
2.3 发酵时间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4 p H对F2发酵前后药渣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5 料液比对F2发酵前后复叶耳蕨渣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6 乙醇浓度对F2发酵前后渣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7 超声时间对F2发酵前后渣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8 复叶耳蕨渣F2发酵前后总黄酮提取正交优化 |
2.9 复叶耳蕨渣F2发酵前后总黄酮提取验证实验 |
2.1 0 复叶耳蕨渣F2发酵前后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3 结论 |
(8)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莱菔的植物学研究 |
1.1 基原 |
1.2 原植物形态 |
2 莱菔的中医药论述 |
3 莱菔的食疗论述 |
4 莱菔的化学成分研究 |
4.1 天然有机硫化合物 |
4.2 酚酸类成分 |
4.3 微量元素 |
4.4 其他成分 |
5 莱菔的药理活性研究 |
5.1 抗癌作用的研究 |
5.2 抗氧化活性研究 |
6 小结与讨论 |
前言 |
第二章 莱菔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莱菔鲜根精油成分GC-MS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莱菔精油的提取 |
1.2.2 GC-MS色谱分析条件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牡丹花的文献综述 |
1 牡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 黄酮类成分 |
1.2 挥发油 |
1.3 营养成分 |
2 中药总黄酮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2.2 超声波提取法 |
2.3 微波辅助提取 |
2.4 酶法提取总黄酮 |
2.5 其他方法 |
3 中药总黄酮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3.1 金属离子络合法 |
3.1.1 黄酮-Al(NO_3)-NaNO_2-NaOH络合法 |
3.1.2 黄酮-AlCl_3络合法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3 荧光分光光度法 |
3.4 毛细管电泳法 |
3.5 薄层扫描法 |
3.6 其他方法 |
3.7 小结与讨论 |
4 牡丹花的综合利用价值与前景 |
4.1 牡丹花的综合利用价值 |
4.1.1 药用价值 |
4.1.2 食用价值 |
4.1.3 观赏价值 |
4.2 牡丹花的开发利用前景 |
4.2.1 牡丹花精油 |
4.2.2 牡丹花茶 |
4.2.3 牡丹花酒 |
4.2.4 牡丹花饮料 |
4.2.5 牡丹花糕点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牡丹花瓣的醇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AlCl3-CH3OOK-络合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方法的建立 |
1.2.2 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方法测定 |
1.2.3 对照品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
1.2.4 P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
1.2.5 单因素实验 |
1.2.6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1.2.7 牡丹花花瓣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AlCl3-CH3OOK-络合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方法结果分析 |
2.1.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1.2 精密度的测定 |
2.1.3 稳定性的测定 |
2.1.4 重复性的测定 |
2.1.5 加样回收率 |
2.2 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方法测定结果分析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 对照品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3.2 回归方程的建立 |
2.3.3 精密度的测定 |
2.3.4 稳定性的测定 |
2.3.5 重复性的测定 |
2.3.6 加样回收率 |
2.4 PH示差法测定花青素含量结果分析 |
2.4.1 平衡时间的确定 |
2.5 单因素实验 |
2.5.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5.2 提取溶媒的选择 |
2.5.3 提取时间的选择 |
2.5.4 料液比的选择 |
2.5.5 超声频率的选择 |
2.6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1 以总黄酮为指标各个因素结果 |
2.6.2 总黄酮提取工艺的选择 |
2.6.3 以花青素为指标的测定结果 |
2.6.4 花青素提取工艺的选择 |
2.7 牡丹花花瓣的提取工艺验证 |
2.8 牡丹花瓣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2.9 牡丹花花瓣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9.1 系统适应性试验 |
2.9.2 线性关系考察 |
2.9.3 精密度试验 |
2.9.4 稳定性试验 |
2.9.5 重复性试验 |
2.9.6 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
2.9.7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
3 讨论 |
第六章 牡丹花精油的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1.2.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 |
1.2.3 牡丹花精油产品的纯化工艺研究 |
1.2.4 精油纯化正交试验 |
1.2.5 GC-MS分析牡丹花鲜花和提取液的精油成分 |
2 结果 |
2.1 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2.1.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1.2 粉碎时间的考察 |
2.1.3 液料比的考察 |
2.1.4 超时时间的考察 |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1 正交试验优选牡丹花精油提取工艺 |
2.3 牡丹花精油的纯化工艺研究 |
2.3.1 生物学方法 |
2.3.2 物理学方法 |
2.3.3 有机溶剂方法 |
2.3.4 有机溶剂法精油纯化正交试验结果 |
2.3.5 GC-MS分析牡丹花鲜花和提取液的精油成分 |
3 讨论 |
第七章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及牡丹花灰分和水分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 |
1.2.2 牡丹花灰分和水分的测定 |
2 结果 |
2.1 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研究 |
2.1.1 温度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 |
2.1.2 光照对牡丹花提取物的稳定性影响 |
2.1.3 空气、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影响 |
2.1.4 金属离子对牡丹花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 |
2.2 牡丹花灰分和水分的测定 |
2.2.1 牡丹花原料灰分测定 |
2.2.2 四种品种的灰分测定结果 |
2.3 牡丹花水分的测定 |
3 讨论 |
第八章 牡丹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牡丹花提取物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2.1.1 性状 |
2.1.2 水分检查 |
2.1.3 灰分检查 |
2.1.4 总黄酮和花青素的方法检查 |
2.1.5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HPLC含量测方法 |
2.1.6 贮藏 |
3 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9)刺头复叶耳蕨的药学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
中文摘耍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生药学研究 |
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生药鉴定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刺头复叶耳蕨基源鉴定 |
2.2 刺头复叶耳蕨性状鉴定 |
2.3 刺头复叶耳蕨显微鉴定 |
3 结果 |
3.1 基源鉴定 |
3.2 性状鉴定 |
3.3 显微鉴别 |
4 结论 |
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化学成份系统预试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准备 |
2.2 试管滤纸片预试法 |
2.3 薄层色谱(TLC)鉴别成份类别 |
3 结果 |
3.1 化学成分预试结果 |
3.2 TLC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范围的考察 |
2.3 稳定性考察 |
2.4 重复性考察 |
2.5 样品测定 |
3 结果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范围 |
3.2 稳定性 |
3.3 重复性 |
3.4 刺头复叶耳蕨不同提取部位的测定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条件优化 |
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及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测定波长的选取 |
2.4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 精密度实验 |
2.6 稳定性实验 |
2.7 重复性实验 |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9 刺头复叶耳蕨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3.2 标准曲线 |
3.3 精密度 |
3.4 显色稳定性 |
3.5 重复性 |
3.6 回收率 |
3.7 含量测定 |
4 结论 |
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及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单因素试验 |
2.2 正交实验 |
2.3 验证实验 |
3 结果 |
3.1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2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3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4 固液比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5 超声功率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3.6 正交实验结果 |
3.7 验证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纯化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及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
2.2 聚酰胺的预处理 |
2.3 清洗终点及洗脱终点的判断 |
2.4 聚酰胺纯化条件的选择 |
3 结果 |
3.1 上样液pH值选择 |
3.2 上样液浓度选择 |
3.3 洗脱溶剂选择 |
3.4 泄露曲线的考察 |
3.5 洗脱流速选择 |
3.6 工艺验证试验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第一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及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的配制 |
2.2 细胞培养 |
2.3 药物干扰细胞生长及形态观察 |
2.4 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 |
3 结果 |
3.1 细胞生长及形态学观察 |
3.2 CCK-8法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
4 讨论 |
第二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
2.3 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
2.4 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2.5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
2.6 活性氧自由基的测定 |
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2.8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3.2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内ROS的影响 |
3.4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5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肝癌HepG2移植瘤裸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
1 材料及仪器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配制 |
2.2 动物肿瘤模型的制备 |
2.3 分组给药 |
2.4 评价指标 |
2.5 相关病理检测 |
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中部分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3 结果 |
3.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的观察 |
3.2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抑制肝癌模型裸鼠肿瘤的生长 |
3.3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对肝癌模型裸鼠血液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3.4 肿瘤组织形态学观察 |
3.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
3.6 Western Blot法对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刺头复叶耳蕨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观察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山核桃蒲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抗氧化性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山核桃蒲的的概况和开发利用 |
1.1.1 山核桃蒲的化学成分 |
1.1.2 山核桃蒲的药用价值 |
1.1.3 山核桃蒲在农业上的应用 |
1.1.4 山核桃蒲在食品添加剂、染料工业上的应用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
1.2.3 质谱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工艺 |
2 引言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1 植物样品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 技术路线 |
3.2.1 山核桃蒲中主要成分的技术路线 |
3.2.2 提取及纯化的技术路线 |
3.2.3 抗氧化性的技术路线 |
3.2.4 黄酮鉴别的技术路线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3.3.2 黄酮的提取 |
3.3.3 黄酮的纯化 |
3.3.4 黄酮的抗氧化性 |
3.3.5 黄酮的鉴别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核桃蒲中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
4.2 黄酮的提取 |
4.2.1 黄酮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4.2.2 单因素试验 |
4.2.3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 |
4.2.4 效应分析 |
4.2.5 频率分析 |
4.3 黄酮的纯化 |
4.3.1 树脂的筛选 |
4.3.2 吸附等温线 |
4.3.3 上样量的影响 |
4.3.4 乙醇浓度的影响 |
4.3.5 乙醇体积的影响 |
4.4 黄酮的抗氧化性 |
4.4.1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4.4.2 还原力的测定 |
4.4.3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4.4.4 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4.5 黄酮的鉴别 |
4.5.1 黄酮类化合物的裂解 |
4.5.2 山核桃蒲总黄酮提取物的鉴别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AB-8树脂分离提取复叶耳蕨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采收期和遮荫对有柄石韦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D]. 吴飘. 广西大学, 2021
- [2]黑果枸杞总黄酮分离纯化及其降脂、抗肝癌活性初步研究[D]. 艾克山·吾拉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金柚幼果黄酮及其抗氧化机理[D]. 罗洁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4]不同中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研究[J]. 张敏,李志英.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5]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刘一杰,薛永常.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09)
- [6]聚酰胺纯化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的研究[J]. 李辉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5(09)
- [7]复叶耳蕨渣总黄酮转化提取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J]. 张义平,胡月萍,邬亚华,孙维君,周许峰,曹俊,王丽丽,殷嫦嫦.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1)
- [8]莱菔化学成分和牡丹花提取物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余辉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刺头复叶耳蕨的药学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李辉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山核桃蒲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抗氧化性及鉴别[D]. 蔡晶.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