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乐康对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亮[1](2021)在《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IV病毒感染导致的艾滋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HAART疗法已成为全世界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公认的有效方法。但是HAART疗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感染机体内的病毒,在停止HAART治疗后,体内的病毒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因此艾滋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HAART药物。同时HAART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压力导致HAART治疗的依从性较差,预后不良。近年来,我国的中医专家及学者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案例研究出一系列治疗艾滋病临床症状及恢复免疫功能的中药复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应用较多的如唐草片、艾可清、益艾康、康爱保生丸、太芪培元颗粒等众多复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重在恢复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HIV病毒攻击人体CD4+T细胞造成的机体免疫系统损伤。获批上市的唐草片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同时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减轻HAART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药物活性,促进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耐受性良好,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基于中药复方“益爱康”前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应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对益艾康的毒副作用、改善SIV病毒感染猕猴的免疫功能、与HAART药物联合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我们对12只实验动物进行长达一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益艾康的安全性较好,未显示出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益艾康可能对猕猴的血浆病毒载量无明显抑制作用;长期中药治疗可能会抑制病毒感染后CD38+CD8+T细胞的活化;益艾康联合克力芝治疗病毒感染猕猴可能通过上调CD38+CD4+T细胞表达,下调CD38+CD8+T细胞表达以及促进PD-1+CD8+T细胞耗竭发挥免疫功能;益艾康与FTC+PMPA+RAL联合治疗不会对血浆病毒载量的抑制及反弹产生影响。本研究首次应用艾滋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对益艾康治疗艾滋病相关的抗病毒及免疫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价,同时探讨了中药与两种HAART药物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效果以及中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中药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及应用非人灵长类艾滋病动物模型评价中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研究基础。
谭瑶[2](2020)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免疫重建方面总结中医药干预艾滋病治疗的成果,分析中医药在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改善HIV/AIDS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国其他地区艾滋病治疗研究提供方法和经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中西结合艾滋病治疗策略、推动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衡阳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艾滋病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87例艾滋病患者,根据是否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分为单纯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组。将纳入组的患者病历资料分类整理分析进行对比,以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为随访点,观察其症状体征总积分、CD4+淋巴细胞计数、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对比免疫重建有效率、症状体征有效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均下降,其中,第12个月、24个月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个月下降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均显着降低(P值均<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下降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2.CD4+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各时点CD4+计数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P<0.05),中西医组第36个月增长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3.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西医组卡洛夫斯基积分除第12个月外,均较治疗前均下降,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上升,除第12个月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较同期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症状体征总积分疗效评价:中西医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81.89%)明显高于西医组(76.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重建有效率比较:西医组有效率约为42.25%,显着低于中西医组57.76%(P<0.05)。结论:1.西医治疗与中西医联合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CD4+淋巴细胞增长,介导免疫重建,中西医联合治疗远期疗效更佳,效果更为持久稳定。2.中西医联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行之有效。3.长期应用中医药联合HARRT可发挥良好协同作用,促进艾滋病患者的治疗。
郭晓强[3](2020)在《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感染的BALB/c裸小鼠动物模型。2.观察该模型小鼠外周血SIV病毒载量的变化。3.观察该模型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4.探究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及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对该模型小鼠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5.观察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疗法对该模型小鼠体质量、脾质量及脾指数的影响。6.观察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疗法对该模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及IgG抗体的影响。方法:1.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用TZM-b1细胞株感染SIV病毒,并将感染SIV的TZM-bl细胞悬液通过腹腔注射方法注射到BALB/c裸小鼠体内。2.采用下颌采血法及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外周血是否含有SIV病毒,以及SIV病毒载量的变化。3.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4.采用植物化学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具有抑制SIV活性的中药Y的L部位、Y的Y部位、中药G的S部位和中药L的S部位,并以此四个有效部位组成中药补肾解毒复方。5.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及计数。6.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IgG抗体。结果:1.在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已感染SIV的TZM-bl细胞悬液后的第七天,所有裸鼠外周血均检测到SIV。检出率为100%。连续七周均检测到SIVmac251病毒载量,前五周血浆病毒载量持续上升,在第五周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2.在造模后的第七周,观察BALB/c裸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部分肝脏组织门管区有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肺组织坏死,部分肺泡内充满浆液、红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部分脑组织出现坏死,脑组织结构变得疏松、组织有水肿、模型组裸小鼠,脾组织有少量结构改变。3.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该模型裸小鼠连续给药一周后,HAART低剂量组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AART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给药两周后,低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药期间,HAART疗法高低剂量均能降低该模型小鼠血浆病毒载量,且高剂量效果更佳。4.在停止对该模型BALB/c裸小鼠灌胃给药一周及两周后,HAART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血浆病毒载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在停药两周内HAART疗法高低剂量对该模型仍然具有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5.经中药补肾解毒复方连续对该模型小鼠灌胃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连续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P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作用。6.在对该模型持续给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灌胃两周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能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剂量组T淋巴细胞比例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能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于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均能显着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比较,均能显着提高BALB/c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比较,能提高外周血B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能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比例的作用,并且中药效果更佳。7.在对该模型持续给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灌胃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总数和空白组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胃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B淋巴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总数的作用。连续灌胃给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NK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给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NK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NK细胞总数的作用。8.灌胃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外周血IgG浓度和模型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和HAART西药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IgG浓度的作用,并且中药补肾解毒复方比HAART西药效果更佳。9.在停药两周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HAART西药组小鼠体质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和空白组小鼠脾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小鼠脾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小鼠脾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模型组小鼠脾质量和脾指数高于空白组,而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西药可以抑制脾脏肿大、降低脾指数。结论:1.通过给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已感染SIV的TZM-b1细胞悬液,一周后,在外周血检测出SIV病毒,并且连续七周在BALB/c裸小鼠外周血检测到SIV病毒,这种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的方法是成功的,具有可重复性、可持续观察、操作简单等优点。2.通过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和依非韦伦(Efavirenz,EFV)组成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在该动物模型的药效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可以评价HAART疗法在小鼠体内抑制SIV病毒载量的作用。3.由中药Y的L部位、Y部位、中药G的S部位和中药L的S部位组成的补肾解毒复方可以提高该模型小鼠和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提高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比例;提高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数量;同时可以提高外周血IgG抗体浓度,以及抑制脾脏肿大,降低模型鼠脾指数的作用。停药两周后,表现出抑制病毒载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小鼠免疫的功能以及抑制病毒载量的作用。4.HAART西药未能提高模型和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但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比例,提高外周血IgG抗体浓度,但效果不如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同时可以抑制脾脏肿大、降低脾指数。给药两周后可以提高B淋巴细胞数量,但效果不如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充分表现了 HAART西药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的作用。
莫雨晓[4](2019)在《补肾解毒方体外抑制艾滋病毒及对HIV感染细胞ITAMs/ITIMs通路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中药补肾解毒方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体外抑制效果;2.探讨HIV-1感染对ITAMs/ITIMs免疫调控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3.观察HIV-1感染对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IL-6、IL-18、TNFa、TRAF-4表达的变化;4.观察中药补肾解毒方对HIV-1感染后ITAMs/ITIMs信号通路关键受体及炎症反应显着变化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1.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对中药YYH、GZ、LW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前期初步证实具有抗SIV/HIV活性的YYH L部位、YYH Y部位、GZ S部位、LW S部位,组成中药补肾解毒方;2.采用 SIVmac251 和 BK132 HIV-1 感染 CEMxl74 细胞、BK132 HIV-1 感染 M8166细胞作为实验模型,通过体外药效学实验,采用病毒引起合胞体数量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综合考虑CPE效应、细胞内HIVRNA表达水平和上清中病毒载量等指标,全面评估中药补肾解毒方对SIV/H1V的抑制效果,再以同样评价指标比较补肾解毒方组方药效与组方中各有效部位单独药效;3.以M8166细胞感染BK132 HIV-1病毒为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ITAMs/ITIM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P-1、SHP-2、SHIP1、SHIP2、Syk、Zap70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ITAMs/ITIMs信号通路相关受体(同上)的蛋白表达水平;4.以M8166细胞感染BK132 HIV-1为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感染前后细胞内相关炎症因子IL-6、IL-18、TNFa、TRAF-4 mRNA的变化;5.以中药补肾解毒方干预由BK132 HIV-1感染的M8166细胞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干预前后ITAMs/ITIMs通路关键受体和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该通路关键受体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中药补肾解毒方对174细胞和M8166细胞的最大无毒性浓度均为160 μ g/ml;2.中药补肾解毒方对SIV的抑制作用在20 μg/ml~160 μg/ml之间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且该复方在80 μ g/ml~160 μ g/ml浓度时,效果尤好,与阳性药相当。3.补肾解毒方基于174细胞模型对HIV的抑制作用在20 μ g/ml~160 μ g/ml之间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且该复方在40 μ g/ml~160 μ g/ml浓度时,抑制效果好,与阳性药无异;补肾解毒方基于M8166细胞模型对HIV的抑制作用在10 u g/ml~160 μ g/ml之间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且该复方在40 μ g/ml~160 μ g/ml浓度时,抑制效果好,与阳性药无异。4.在补肾解毒方基于174细胞对SIV/HIV的抑制作用与组方的各有效部位比较实验中,复方效果更优,而基于M8166细胞抗HIV药效与组方各有效部位比较,其表现虽不及在174细胞模型中鲜明突出,复方仍显示较好的效果;5.HIV-1感染M8166细胞后,SHP-1 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SHIP1 mRN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SHP-2、SHIP2、Zap70、Syk 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6.感染前后,M8166细胞内SHP-1和PSHP-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HIP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SHI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yk总蛋白表达量上调,PSyk蛋白表达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HP-2、SHIP2和PSHIP2蛋白均见表达,但无明显变化(P均>0.05),PSHP2、Zap70和PZap70均未见蛋白表达;7.感染前后,M8166细胞内HIV、IL-6、IL-18、TNF-a、TRAF-4 mRNA表达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经中药补肾解毒方干预后,M8166细胞内HIVRNA(P<0.01)、SHP-1 mRNA(P<0.05)、IL-6 mRNA(P<0.05)、IL-18 mRNA(P<0.05)、TNFa mRNA(P<0.01)、TRAF-4 mRNA(P<0.05)均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补肾解毒方160 μg/ml浓度组干预效果与阳性药对照组相比,下调趋势一致;SHP-1和PSHP-1的蛋白表达也较未干预组低,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1.由YYH L部位、YYH Y部位、GZ S部位、LW S部位组成的中药补肾解毒方具有显着的抗SIV/HIV作用,且补肾解毒方对SIV/HIV的抑制作用与组方中的各有效部位单独抑制作用比较,复方效果更优,较好地体现了补肾解毒方的协同作用。2.HIV-1感染M8166细胞后,ITAMs/ITIMs信号通路被激活,并可能通过促进SHP-1受体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发挥作用,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升高则提示HIV感染后炎症反应显着发生,与免疫激活密切相关。3.补肾解毒方对HIV-1感染导致的免疫机制紊乱的干预可能与下调SHP-1表达、改善炎症有关。
林连美[5](2017)在《中药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文献综述》文中认为本文将从国家传统的中医手段出发,总结近十年来全国研究机构对艾滋病病毒的中药攻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有效展现中药对于治疗和抑制艾滋病的优越性。
桑锋,许前磊,谢世平,郭会军,徐立然[6](2017)在《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患者免疫重建不良和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等治疗难点。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对HIV/AIDS免疫重建作用的研究;(2)中医药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研究;(3)中医药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研究;(4)中医药调节HIV/AIDS免疫功能机理研究。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HIV/AIDS的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前磊,许二平,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7](2016)在《艾滋病中药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中医学没有明确的记载,经过近30年医家们运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研发出了大量的有效方药,但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新药仅唐草片一个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作用的发挥。笔者通过对治疗艾滋病中药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限制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的瓶颈,如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艾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混杂因素过多,提出在深入开展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中医复方作用机制研究,尤其体外抗病毒、免疫调节活性成分筛选,为更好的研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提供证据。
李伟华,李秀惠[8](2015)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在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延缓艾滋病发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检索了近10年(2005—2014)年的相关文献,就中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提高及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艾滋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和耗竭。HIV感染人体后,选择性的感染CD4+T淋巴细胞,使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因而改善免疫功能在治疗艾滋病中十分重要。中药在调理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药理学研究表
路艳[9](2015)在《HIV/AIDS275例血清CEA、AFP、CA19-9、CA72-4的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HIV/AIDS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抗原CA19-9、糖抗原CA72-4的变化趋势,了解其在HIV/AIDS患者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HIV感染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的分析方法分别对275例HIV/AIDS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进行血清CEA、AFP、CA19-9、CA72-4浓度检测,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75例HIV/AIDS患者CEA、CA19-9、CA72-4阳性率分别为19.64%、32%、20.09%,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1.11%、2.22%、2.2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组AFP阳性率为4%,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5例HRV/AIDS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组及200350个/μl组CEA、CA19-9、CA72-4阳性率显着高于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μl组。三组的AFP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监测对HIV/AIDS患者的病情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颖,邹雯,刘婷婷,高国建,王健[10](2013)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文献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评价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AIDS)方面的应用范围和确切疗效。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医药治疗AIDS相关临床文献,对其观察对象、样本量、观察时间、试验方法、观察内容、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1篇,涉及患者8 742例,研究方法包括中药复方、经方及针灸治疗。中药复方观察药物包括益爱康胶囊、艾灵颗粒、扶正排毒片等45种,观察对象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样本量从3例至1 634例不等,观察时间多为36个月,临床试验方法多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内容多为提高患者免疫力,疗效评价多采用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以及CD4+及其亚群的计数、病毒载量、临床各项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经方研究观察对象主要是AIDS期患者,观察样本量2065例,观察时间集中在1个月左右,多为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疗效评价以自觉症状的改善为主,评价方法标准不一;针灸研究观察对象多为AIDS期患者,样本量20274例,观察时间多数为3个月,试验方法多为随机对照,观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艾灸治疗AIDS相关性腹泻方面,疗效评价指标相对明确。结论中医药在改善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凸显出明显优势,但相关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
二、普乐康对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乐康对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缩略词 |
第一章 艾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及进展 |
1.1 全球及中国AIDS最新疫情概况 |
1.1.1 全球AIDS疫情概况 |
1.1.2 我国AIDS疫情概况 |
1.2 艾滋病治疗研究 |
1.2.1 HAART治疗 |
1.2.2 抗体治疗 |
1.2.3 疫苗治疗 |
1.2.4 CAR-T治疗 |
1.2.5 基因治疗 |
1.2.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1.3 中医艾滋病治疗研究 |
1.3.1 艾滋病中医治疗理论研究 |
1.3.2 中药抗HIV-1活性成分研究 |
1.3.3 中药复方抗HIV-1研究 |
1.3.4 中药益艾康基础及临床研究 |
1.4 艾滋病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流程 |
第二章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毒副作用的初步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研究动物 |
2.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2.2.3 给药佐剂及给药方式 |
2.3 实验方法 |
2.3.1 猕猴血液样本采集 |
2.3.2 实验猴血浆及PBMC样本分离 |
2.3.3 实验猴全血血常规检测 |
2.3.4 实验猴血生化检测 |
2.3.5 实验猴免疫功能检测 |
2.3.6 数据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体重的影响 |
2.4.2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2.4.3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4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免疫功能的影响 |
2.4.5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表观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3.2.3 实验溶液 |
3.2.4 给药佐剂及给药方式 |
3.3 实验方法 |
3.3.1 猕猴血液及骨髓采集 |
3.3.2 外周血流式检测 |
3.3.3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3.3.4 胸腺输出检测标准品构建 |
3.3.5 外周血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
3.3.6 PBMC DNA提取 |
3.3.7 CCR5标准品制备 |
3.3.8 PBMC中TREC检测 |
3.3.9 骨髓细胞因子检测 |
3.3.10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体重的影响 |
3.4.2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4.3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4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病毒载量的影响 |
3.4.5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外周血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率的影响 |
3.4.6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T细胞免疫活化的影响 |
3.4.7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
3.4.8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PBMC中TREC输出的影响 |
3.4.9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影响 |
3.4.10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骨髓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益艾康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的实验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材料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3 实验溶液及药品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给药 |
4.3.2 猕猴血液样本采集 |
4.3.3 外周血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
4.3.4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4.3.5 外周血流式检测 |
4.3.6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用及对体重的影响 |
4.4.2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用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4.4.3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4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数及CD4/CD8 比率的影响 |
4.4.5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T细胞免疫活化及耗竭的影响 |
4.4.6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
4.4.7 益艾康与FTC+PMPA+RAL联合治疗对病毒载量抑制及反弹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基金支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免疫重建研究进展 |
1.1 免疫重建的定义 |
1.2 免疫重建新策略研究 |
1.3 HARRT介导免疫重建局限性 |
2 中医药的免疫重建研究 |
2.1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
2.2 中医药干预疗效 |
3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入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评价指标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基线比较 |
3.3 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药与艾滋病免疫重建 |
1.1 CD4+与正气 |
1.2 免疫重建疗效评价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2.1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
2.2 观察指标分析 |
3 总结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致谢 |
附录1 艾滋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
附录2 卡诺夫斯基积分表(Karnovsky Score) |
附录3 中医药临床治疗艾滋病技术方案(试行) |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单味中草药和有效成分 |
1.1.3 具有治疗AIDS的中成药 |
1.2 艾滋病的动物模型 |
1.2.1 嵌合体鼠模型 |
1.2.2 HIV-1感染的兔动物模型 |
1.2.3 转基因小鼠模型 |
第二章 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的小动物模型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病毒株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实验试剂 |
2.1.5 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TZM-b1细胞复苏 |
2.2.2 TZM-b1细胞培养 |
2.2.3 SIVmac251病毒感染 |
2.2.4 TZM-b1细胞传代 |
2.2.5 TZM-b1细胞收集 |
2.2.6 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细胞 |
2.2.7 BALB/c裸小鼠下颌血的采集 |
2.2.8 BALB/c裸小鼠血浆分离 |
2.2.9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2.2.10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BALB/c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2.3.2 接种已感染SIVmac251细胞的BALB/c裸小鼠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变化 |
2.4 讨论 |
第三章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SIV感染BALB/C裸小鼠模型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 |
3.1.2 病毒株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实验试剂 |
3.1.5 实验药物 |
3.1.6 实验器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TZM-b1细胞培养 |
3.2.2 SIVmac251病毒感染 |
3.2.3 TZM-b1细胞收集 |
3.2.4 动物分组、细胞腹腔接种 |
3.2.5 药物配制 |
3.2.6 小鼠灌胃给药 |
3.2.7 小鼠血浆标本采集 |
3.2.8 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3.2.9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腹腔注射SIV病毒一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裸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
3.3.2 连续给药一周及两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裸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
3.3.3 停药一周及两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
3.4 讨论 |
第四章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对BALB/C裸小鼠SIV动物模型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 |
4.1.2 病毒株 |
4.1.3 试验药物 |
4.1.4 实验动物 |
4.1.5 实验试剂 |
4.1.6 实验器材 |
4.1.7 实验相关溶液的制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中Y药物、G药物和L药物有效部位的提取 |
4.2.2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的药物组成原理 |
4.2.3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的药物组成方法 |
4.2.4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药物的制备 |
4.2.5 TZM-b1细胞培养 |
4.2.6 SIVmac251病毒感染 |
4.2.7 TZM-b1细胞收集 |
4.2.8 动物分组、细胞腹腔接种 |
4.2.9 动物灌胃给药 |
4.2.10 小鼠血浆标本采集 |
4.2.11 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
4.2.12 小鼠血浆淋巴细胞检测 |
4.2.13 小鼠血浆IgG抗体检测 |
4.2.14 停药两周后检测体质量、脾质量、脾指数 |
4.2.15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免疫细胞的检测 |
4.3.2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3.3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 |
4.3.4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NK细胞的影响 |
4.3.5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
4.3.6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脾质量的影响 |
4.3.7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脾指数的影响 |
4.3.8 给药二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血清IgG的影响 |
4.3.9 停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血清IgG的影响 |
4.3.10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低剂量以及HAART西药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 |
4.3.11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
4.3.12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4.3.13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NK细胞数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4)补肾解毒方体外抑制艾滋病毒及对HIV感染细胞ITAMs/ITIMs通路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介绍 |
1.1.1 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
1.1.2 基因组编码和致病机制 |
1.1.3 西医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探索 |
1.2 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药对防治艾滋病的认识 |
1.2.2 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
1.2.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4 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
1.2.5 中西医结合的艾滋病治疗策略 |
1.3 HIV与ITAMs/ITIMs炎症调控与免疫激活 |
1.3.1 HIV感染与炎症反应 |
1.3.2 HIV的细胞间传播方式 |
1.3.3 HIV感染与CD4+T细胞死亡 |
1.3.4 细胞焦亡与ITAMs/ITIMs免疫通路 |
第二章 中药补肾解毒方体外抗SIV/HIV的药效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病毒株 |
2.1.3 试验药物 |
2.1.4 实验试剂 |
2.1.5 实验仪器 |
2.1.6 实验相关溶液的制备 |
2.1.6.1 L-谷氨酰胺溶液和丙酮酸钠溶液 |
2.1.6.2 细胞培养用双抗溶液 |
2.1.6.3 DEPC水 |
2.1.6.4 探针和引物的稀释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体外抗SIV/HIV的中药筛选模型 |
2.2.1.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细胞计数方法 |
2.2.1.2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2.2.1.3 病毒的培养增殖及病毒液的收集 |
2.2.2 中药补肾解毒方4个组成中药有效部位在CEMx174细胞模型上的有效浓度筛选 |
2.2.3 中药补肾解毒方的组方原则 |
2.2.4 中药补肾解毒方的体外药效学实验 |
2.2.5 补肾解毒方协同药效与组方各有效部位单独药效比较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分别检测SIVRNA和HIVRNA的表达 |
2.2.6.1 探针法RT-PCR分别检测上清中SIVRNA和HIVRNA表达 |
2.2.6.2 染料法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SIVRNA和HIVRNA表达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中药补肾解毒方对CEMx174细胞和M8166细胞的毒性测定 |
2.3.2 中药补肾解毒方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复制作用 |
2.3.2.1 通过CPE效应判定中药补肾解毒方对SIV感染CEMx174细胞的抑制效果 |
2.3.2.2 中药补肾解毒方以药效实验同药物浓度对正常CEMx174细胞作用结果 |
2.3.2.3 中药补肾解毒方各浓度对CEMx174细胞感染SIV模型中SIVRNA表达的影响 |
2.3.2.4 通过CPE效应比较补肾解毒方协同抗SIV药效与组方各有效部位单独抗SIV药效 |
2.3.2.5 补肾解毒方与组方单独有效部位对CEMx174细胞感染SIV模型中SIVRNA表达的影响 |
2.3.3 中药补肾解毒方体外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复制作用 |
2.3.3.1 通过CPE效应判定中药补肾解毒方对HIV感染CEMx174细胞的抑制效果 |
2.3.3.2 中药补肾解毒方以药效实验同药物浓度对正常CEMx174细胞作用结果 |
2.3.3.3 中药补肾解毒方各浓度对CEMx174细胞感染HIV模型中HIVRNA表达的影响 |
2.3.3.4 基于CEMx174细胞以CPE效应比较补肾解毒方协同抗HIV药效与组方各有效部位单独抗HIV药效 |
2.3.3.5 补肾解毒方与组方单独有效部位对CEMx174细胞感染HIV模型中HIVRNA表达的影响 |
2.3.3.6 通过CPE效应判定中药补肾解毒方对HIV感染M8166细胞的抑制效果 |
2.3.3.7 中药补肾解毒方以药效实验同药物浓度对正常M8166细胞作用结果 |
2.3.3.8 中药补肾解毒方各浓度对M8166细胞感染HIV模型中HIVRNA表达的影响 |
2.3.3.9 基于M8166细胞以CPE效应比较补肾解毒方协同抗HIV药效与组方各有效部位单独抗HIV药效 |
2.3.3.10 补肾解毒方与组方单独有效部位对M8166细胞感染HIV模型中HIVRNA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HIV感染对M8166细胞内ITAMs/ITIMs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和病毒株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相关溶液的制备 |
3.1.4.1 各基因引物的稀释 |
3.1.4.2 配制PBS缓冲液 |
3.1.4.3 配制10% SDS和10%过硫酸铵(APS) |
3.1.4.4 配制30%胶母粉(Arc-Bis) |
3.1.4.5 配制12%分离胶 |
3.1.4.6 配制5%浓缩胶 |
3.1.4.7 配制5×电泳缓冲液 |
3.1.4.8 配制10×转膜缓冲液 |
3.1.4.9 配制1×TBST溶液 |
3.1.4.10 配制5%脱脂牛奶和5%牛血清蛋白(BSA)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外感染HIV-1的细胞模型 |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ITAMs/ITIMs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3.2.3 Western-blot法检测ITAMs/ITIM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3.2.4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HIV-1感染M8166细胞后ITAMs/ITIMs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变化 |
3.3.2 HIV-1感染对M8166细胞内ITAMs/ITIM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HIV感染后M8166细胞内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和病毒株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体外感染HIV-1的细胞模型 |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感染HIV-1前后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 |
4.2.3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补肾解毒方对ITAMs/ITIMs通路显着变化受体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胞株和病毒株 |
5.1.2 试验药物 |
5.1.3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补肾解毒方体外干预HIV感染的细胞模型 |
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相关受体及因子mRNA表达 |
5.2.3 Western-blot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SHP-1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 |
5.2.4 统计学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5)中药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药联合HAART治疗研究 |
2 中药复方治疗研究 |
3 中医物理联合治疗研究 |
4 多学科交叉联合治疗研究 |
5 结论 |
(6)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学对HIV/AIDS免疫重建的认识 |
2 中医药调节HIV/AIDS免疫功能研究实践 |
2.1 中医药对HIV/AIDS免疫重建作用的研究 |
2.2 中医药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不良研究 |
2.3 中医药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研究 |
2.4 中医药调节HIV/AIDS免疫功能机理研究 |
3 讨论 |
(7)艾滋病中药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HIV/AIDS的中药制剂 |
1.1 唐草片 |
1.2 益艾康胶囊 |
1.3 扶正排毒片 |
1.4 爱可扶正片 |
1.5 爱康胶囊 |
1.6 艾可清胶囊 |
1.7 艾灵颗粒 |
1.8 中研Ⅱ号 |
1.9 扶正抗毒胶囊和康爱保生胶囊 |
1.1 0 其他药物 |
2 治疗HIV/AIDS相关病症的中药制剂 |
2.1 泻痢康胶囊 |
2.2 其他制剂 |
3 治疗艾滋病中药制剂研究瓶颈 |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 临床研究困难 |
4 讨论 |
(10)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文献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3 纳入文献一般资料 |
2 中医药治疗AIDS临床文献概述及分析 |
2.1 中药复方治疗AIDS临床文献 |
2.1.1 观察药物 |
2.1.2 样本量及受试对象 |
2.1.3 观察时间 |
2.1.4 试验方法 |
2.1.5 观察内容 |
2.1.6 疗效评价 |
2.2 中药经方治疗AIDS临床文献 |
2.3 针灸治疗AIDS临床文献 |
2.4 中西医结合改善HAART后毒副作用临床文献 |
2.5 治法治则临床文献 |
3 讨论 |
四、普乐康对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D]. 赵明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D]. 谭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D]. 郭晓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补肾解毒方体外抑制艾滋病毒及对HIV感染细胞ITAMs/ITIMs通路的干预作用[D]. 莫雨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药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文献综述[J]. 林连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84)
- [6]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现状与思考[J]. 桑锋,许前磊,谢世平,郭会军,徐立然. 中医学报, 2017(08)
- [7]艾滋病中药治疗现状分析[J]. 许前磊,许二平,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0)
- [8]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A]. 李伟华,李秀惠.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防治艾滋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9]HIV/AIDS275例血清CEA、AFP、CA19-9、CA72-4的检测分析[J]. 路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07)
- [10]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文献回顾性分析[J]. 刘颖,邹雯,刘婷婷,高国建,王健. 中医杂志,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