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例SARS病人的自我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任敏睿[1](2021)在《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一密切接触者队列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续发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和临床严重程度,揭示新冠病毒传染性及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为密切接触者的判定、追踪、管理和病例的早期识别等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调查,收集2020年1月5日至2020年4月7日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和重庆五个省(市)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纳入研究的指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续发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及临床严重程度;比较不同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有无症状、暴露程度、性别、年龄等不同特征的续发感染率(Secondary infection rate,SIR),分析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新冠病毒传染性及感染后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纳入了 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期间确诊的1005例指示病例(包括629例确诊病例和376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7243名密切接触者。其中,629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总数为5281人,续发感染者数为278例,续发感染率为5.26%(95%CI:4.68-5.90);376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总数为1962人,续发感染者数为32例,续发感染率为1.63%(95%CI:1.12-2.29)。确诊病例的续发感染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续发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0例(16.92%)指示病例引起了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835例(83.08%)指示病例未引起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每个指示病例平均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2人,每个指示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数平均为0.31。2.7243名密切接触者中共310人被感染,总续发感染率为4.28%(95%CI:3.83-4.77)。湖北省(4.70%,95%CI:3.84-5.69)和重庆市(3.47%,95%CI:2.70-4.38)续发感染率较高。通过共同居住生活、聚餐接触的续发感染率分别为7.62%(95%CI:6.69-8.63)和 5.22%(95%CI:3.76-7.04),通过日常交谈、与指示病例共处同一密闭空间、同乘交通工具接触的续发感染率分别为1.16%(95%CI:0.55-1.86)、0.48%(95%CI:0.06-1.73)和 0.15%(95%CI:0.00-0.86)。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续发感染率(6.48%,95%CI:4.71-8.66)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5.09%,95%CI:4.48-5.77)。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方式(多种接触方式vs日常交谈,OR=6.11,95%CI:2.95-13.5;共同居住生活vs日常交谈,OR=5.46,95%CI:3.02-10.9;聚餐 vs 日常交谈,OR=3.20,95%CI:1.63-6.76])、暴露阶段(临床症状期vs潜伏期,OR=1.79,95%CI:1.19-2.76)、性别(女性vs男性,OR=1.31,95%CI:1.01-1.69)、年龄(20-59 岁 vs<20 岁,OR=1.73,95%CI:1.19-2.58;≥60岁 vs<20 岁,OR=1.82,95%CI:1.15-2.91)、基础疾病(有 vs 无,OR=3.41,95%CI:2.27-5.05)和暴露程度(≥2例确诊病例vs 1例确诊病例,OR=3.17,95%CI:2.42-4.17;同时暴露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vs 1例确诊病例,OR=2.30,95%CI:1.21-4.11)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的影响因素。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方式(聚餐vs日常交谈,OR=8.39,95%CI:1.71-60.6)和性别(女性 vs 男性,OR=2.27,95%CI:1.10-4.95)是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影响因素。3.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占28.71%(89例)、确诊病例占71.29%(221例);其中,轻型20.00%(62例),普通型40.97%(127例),重型6.77%(21例),危重型1.29%(4例),死亡2.26%(7例)。无症状感染者中位年龄小于确诊病例(36 岁 vs 49 岁,P<0.001),基础疾病比例低(8.99%vs 19.91%,χ2=4.666,P=0.031)。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的比例高于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的比例(73.68%vs 22.92%,χ2=21.08,P<0.001);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轻型/普通型的比例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轻型/普通型(22.22%vs 5.26%,χ2=12.57,P<0.001)的比例。221例续发确诊病例中首发临床症状以发热(49.77%)、咳嗽(42.53%)、乏力(14.03%)、腹泻(8.60%)最为常见。4.续发感染者中,重症病例占10.32%(95%CI:7.17-14.26)。年龄(≥60岁vs 20-59 岁,OR=11.3,95%CI:4.66-30.8)和基础疾病(有 vs 无,OR=2.67,95%CI:1.06-6.70)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播风险,传染性低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临床症状期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大多数的继发传播可能是由极少数感染者引起的。(2)共同生活和聚餐、多种接触方式、暴露于临床症状期、女性、高龄、伴基础疾病及暴露于多个指示病例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较高的危险因素。(3)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的临床结局较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轻。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年龄较确诊病例小,基础疾病少。续发确诊病例首发临床症状较为广泛,以发热、咳嗽、乏力、腹泻为主。(4)高龄和伴基础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
张雨菲[2](2021)在《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es 2,SARS-Co V-2)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高致死性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引起的严重疾病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SARS-Co V-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COVID-19可引起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损伤,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研究发现,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和味觉障碍是COVID-19发病早期普遍出现的症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可以作为COVID-19大流行地区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预警。听觉系统与呼吸道似乎相距较远,但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也已经被学者发现报道,但远没有像嗅觉和味觉障碍那样已经引起专家广泛关注、重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早期病毒性耳聋患者非常重要。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对个人、社会和疫情防控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普遍戴口罩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听力损失患者的交流和必需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迄今为止,COVID-19与听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与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分类及特点、发病机制、预警功能、治疗和听障人群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大流行期间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冠病毒”、“新冠肺炎”、“听力”、“听力下降”作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截至2021年1月15发表的文章,以“COVID–19”、“SARS-Co V-2”、“Hearing loss”、“Hearing”作为英文检索词,在Embase和Pub Med数据库中搜索截至2021年1月15日发表的文章。并制定相关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分类及特点、发病机制、预警功能、治疗和听障人群健康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COVID-19自2019年发现以来,有关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文献总体较少。2.根据纳入标准和研究目标,纳入文献包括9篇病例报告、1篇病例组报告、1篇回顾性研究、2篇横断面调查、2封致编辑的研究信函、2篇临床调查、1篇问卷调查、1篇注释和3个国家指南或专家建议。3.目前报道的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类型包括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其中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似乎是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最常见类型。羟基氯喹和氯喹等治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聋未见文献报道。4.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机制研究文献较少。主要根据其他冠状病毒的嗜神经特性、临床研究等推测SARS-Co V-2感染的机制。SARS-Co V-2通过与人体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结合,直接损伤耳蜗毛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风暴、免疫功能失调等致微循环障碍,最后导致中枢和周围听觉系统损害。5.听力损失可能是部分患者感染SARS-Co V-2的前兆。10篇文献报道COVID-19感染患者出现听力损失或原发听力损失加重。6.1篇文献报道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早期出现4000、6000和8000 Hz高频纯音测听阈值提高和高频测听和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幅值降低。7.治疗相关的文献包括26篇,其中药物治疗研究17篇,人工耳蜗治疗报告1篇。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鼓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两种方式联合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COVID-19相关SSNHL的听力。大多数COVID-19相关的SSNHL患者(5/7)的听力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得到改善。同时,中耳炎(9/10)可通过门诊治疗改善或治愈。8.COVID-19流行期间听力损失患者保健方面的文献13篇,耳科手术时机选择的文献2篇。结论:1.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可以是轻度或重度的、单侧或双侧的,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的。羟基氯喹和氯喹等治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聋还未见文献报道,但医生也必须警惕这类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2.SSNHL可能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类型。原有听力损失加重需注意明确是否存在SARS-Co V-2感染。3.听力损失可能是COVID-19感染常见的早期症状,可以作为某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检测阳性的预测因素。4.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机制可能包括SARS-Co V-2直接损伤内耳结构、免疫介导炎症、血栓形成等。高频纯音测听和TEOAE可早期发现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5.口服、鼓室注射或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大多数COVID-19相关SSNHL患者的听力。COVID-19相关中耳炎可通过门诊治疗改善或治愈。6.在COVID-19大流行的时期,医疗保健机构应该为听力损失患者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耳科手术时机选择需慎重。7.COVID-19感染对听觉系统的急性和长期风险及机制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
李欣[3](2021)在《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为控制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升级提供科学的基线数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流行学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本土确诊病例以及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外航班分流输入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2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复核阳性样本;通过二代测序对71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COVID-19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 v7.1.0以及Phylo Suite v1.2.1进行进化树分析和基因序列比对;将所测得的全基因组序列传送至国家科学数据基因组中心鉴定基因片段变异(突变)位点。结果自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全自治区共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2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死亡病例1例;自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病例184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无死亡病例,1例复阳病例。全区共报告19起聚集性疫情,主要为家庭内部传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均出现聚集性病例。本地病例主要以聚集性病例为主;随着疫情的发展,病例由以本土传播为主转变为境外输入。疫情覆盖全自治区十一个盟(市),占自治区盟(市)总数的91.7%。报告地区首例病例为本土病例,病例报告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城市满洲里市。NM-032,NM-037,NM-040属于B.1亚型,代表了可能为欧洲血统,在欧洲和从欧洲到世界其他地区传播;NMG-14BYS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表示大概率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NM-039为B.1.1.1亚型,代表可能为英国血统;NMG-188YS为B.1.283亚型为日本血统。满洲里毒株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发病,本土和境外输入病例男性女性发病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人群易感。2.2020年6株境外输入病例新冠病毒代表株,基因定型为B基因型(L基因型),血统可能为欧洲血统。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变异的变异位点较少。3.本研究提示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的流行中,应重视群体性流行。除了隔离病人外,跟踪、筛选和隔离那些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疫区健康人群来说,自我隔离是关键。4.提示阳性病例痊愈后仍有复阳的的可能性,建议对痊愈的阳性病例全部粪便采样,进行核酸检测。防止出现再传染的现象。5.满洲里疫情是由俄罗斯输入的新冠病毒(B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引起的。由俄罗斯入境工作人员传入,有两条传播链。传播途径为人-人,物-人。
黄瑶[4](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指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靳英辉,蔡林,程真顺,程虹,邓通,范逸品,方程,黄笛,黄璐琦,黄桥,韩勇,胡波,胡芬,李柄辉,李一荣,梁科,林丽开,罗丽莎,马晶,马琳璐,彭志勇,潘运宝,潘振宇,任学群,孙慧敏,王莹,王云云,翁鸿,韦超洁,吴东方,夏剑,熊勇,徐海波,姚晓梅,袁玉峰,叶太生,张笑春,张莹雯,张银高,张华敏,赵剡,赵明娟,訾豪,曾宪涛,王永炎,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文中研究说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因2019年12月发生在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内,2019-nCoV在湖北省内外甚至其他国家传播造成了数以千计的病例出现,同时也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恐慌。
朱碧柳,林昆[6](2006)在《香港医护人员SARS流行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对香港特区医护人员SARS流行的影响。方法采用构筑式多元逐步回归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评估气象、时间、各类SARS病例、干预措施和医院感染等因素对香港医护人员SARS流行的影响。结果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可能影响后,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香港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下降约0.7例。在港府加强前线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后,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减少5.4例。随着时间的推延,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减少约0.1例。ICU的SARS病人每增加100例,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增加约3例。日平均气温低于24.6℃时,医护人员SARS爆发的危险性是平均气温高于24.6℃时的18.18倍。港府加强前线医护人员防护装备之前,医护人员爆发SARS的估计危险性是防护装备加强后的15.87倍。结论日平均气温、加强防护装备、流行时间及ICU的SARS病人可能对医护人员SARS的流行构成影响。
梅志强[7](2006)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业务技术上全面总结山西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以及开展预防控制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进一步防控SARS特别是处理其它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和血清流行病学方法研究SARS疫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以揭示其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①调查全省448例SARS临床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绘制全省输入SARS原代病例的主要来源以及引起传播后被感染者的去向图,阐明SARS病例的输入与扩散原因;②用传播链图分析传播关系,了解SARS的主要传播过程;③选择SARS原代病例与续发病例接触日期、发病日期明确而完整的传播链病例计算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以及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的平均潜伏期,并计算观察病例潜伏期的中位数以及第5、第95百分位数,确定SARS的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④对患者发病、就诊、住院时间以及医院诊断为SARS可疑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SARS就诊的及时性以及临床诊治情况;⑤计算不同接触方式、关系密切程度传播SARS的危险度,筛选形成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检测不同人群和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SARS血清抗体,了解抗体的阳转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①山西省SARS原代病例主要从广东、北京输入,并在省人民医院形成大规模医源性传播,该院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严重交叉感染成为SARS疫情在省内扩散的“反应堆”、“转运站”;②448例SARS病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411人,占91.74%,明确传播链31条,链上人数208人,占有明确接触史人数的50.61%,续发病例最多4代,以二代为多,占68.75%;③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平均潜伏期为5.88天,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平均潜伏期5天,观察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5.89天,最短潜伏期为0.93天(第5百分位数),最长潜伏期为13.6天(第95百分位数);④病人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天数为2.64天,就诊到住院的平均天数为0.94天;从住院到做出疑似诊断平均天数为1.24天,从疑似诊断到临床诊断的平均天数为5.23天;从住院到临床确诊平均天数为5.37天;⑤陪侍病人、医院探视、共同居住等不同接触方式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1.90、7.28、2.93,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等关系密切程度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9.90、19.00、15.83、9.09、11.40;⑥传播链病例SARS-IgG抗体阳性率远高于非传播链阳性率,两年后SARS患者的IgG抗体阳性率仍保持在88%以上。结论①减少或避免医院内感染是控制SARS疫情爆发的重要措施;②引起医院传播和家庭聚集性爆发,尽管与超级传播者有关,但就诊环境设置不合理,污染严重,个体防护
王联君,刘世炜,闫辉,王玉兰[8](2005)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 ,为有效防控SARS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对全区接诊的 80例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流行期间崇文区接诊SARS临床诊断病例 80例 ,其中本区病例 30例 ,发病率为 8.6 7/ 10万 ,死亡 7例 ,病死率为 8.75 %。发病高峰为2 0 0 3年 4月 18~ 2 6日 ,占 5 3.8%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 (2 0~ 5 0岁 )居多 ,占 73.8% ,离退休人员、民工为高发人群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涉及的 5个家族中发病 2 3人 ,占所有病例的 2 8 .8% ;通风条件不好、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利于该病的传播。结论 采取以管理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控制人口流动、作好个人防护、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彭丹冰[9](2004)在《长春市34例SA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应用描述的方法,分析了长春市2003年春末夏初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的流行过程、流行环节、流行特征、流行的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对策,对该病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采用非典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和卫生部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表、SARS病人及疑似病人发病前10天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表及其他专题调研获得的资料,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进行描述性研究。2003年长春市SARS爆发流行共持续29天,确诊病例34例。流行因素以输入传播为主要特点,4例SARS病例发病前均去过北京或在北京居住返长前或返长时发病,其中3例未造成疫情扩散,无续发病例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由于早期临床诊断经验不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够,造成30例续发病例出现。长春市SARS病例以医务人员发病率最高,占SARS病临床诊断病例的32.36%。主要是由于发病初期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严密的防护措施,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估计不足,特别是对感染机理、感染途径和生物学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等因素有关。长春市SARS病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三个家族发病共17例,占长春市SARS总发病数的50%。从家族发病情况看,以陪护人员及家族的密切接触者发病率高为主要特点。长春市SARS感染场所主要为医院及家庭,说明SARS病毒通过飞沫、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34例临床确诊病例中,先后<WP=64>死亡6人,病死率为17.65%。34例SARS病例形成清晰的传播链。34例SARS病例,按首次接触至发病时间计算潜伏期,可计算的30例病例潜伏期几何均数6.94天,中位数7天;发病至隔离时间,最长达15天,最短为发病前已隔离,发病后隔离患者的发病至隔离间隔时间几何均数2.79天。出院后14日内、4个月内、9个月内随访,34例SARS病人痊愈出院后在家或在单位上班均未传染给他人。除传入的4个病例外,每个病例都有明确的传染来源,都发生在被控制的密切接触者之中,说明长春市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没有向社会上扩散。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为:1、明确诊断的病人集中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2、密切接触者采用集中隔离留验观察,一般接触者采用居家隔离进行医学追踪。3、严禁任何亲友探访。4、经常开窗,保持通风。5、严格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做好个人防护。6、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进行相应场所及物品、人员的消毒。7、实行每日零病例报告制度。8、对报告病例由市级专家组会诊。但是,非典疫情的预防、控制、治疗不是单一部门就能够完成的,战胜非典不仅需要专业人员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动员、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采取系列综合措施。
一合,陈冲[10](2004)在《路灯下的SAR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ARS的魔影尚未走远,禽流感又接踵而至。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早期对自然愚昧的崇拜和敬畏,但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又使人类逐渐变得自大和忘乎所以——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忽视乃至无视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我们的"邻居"们。的确,历史上我们战胜过许许多多困扰,威胁人类的疾病和瘟疫,但总是还未容你发出喝彩,新的疾病和疫情又横亘在我们面前——好像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并非无所不能和见识周全。不仅如此。人类面对自然界的困扰,同时就是人类面对自己的困扰。所以,战胜SARS,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回顾那场硝烟尚未散尽的战争,我们努力跋涉的脚步清晰可见,善待自然,关爱生命,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长篇报告文学《路灯下的SARS》就是对去年河北人民抗击"非典"的真实记述,是中国人民与"非典"斗争的缩影。我们希望它能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和它的警示意义做一次深入的总结和反思。这何尝不是一份收获和财富呢。
二、1例SARS病人的自我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SARS病人的自我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要求 |
3. 相关定义 |
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指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 |
1.1 指示病例的基本特征 |
1.2 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 |
2. 续发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密切接触者的续发感染总体情况 |
2.2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续发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续发感染情况 |
2.2.2 确诊病例续发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无症状感染者续发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续发感染者的特征分析 |
2.3.1 续发感染者的基本特征 |
2.3.2 续发感染者的临床结局 |
2.3.3 续发确诊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 |
3. 新冠病毒感染者重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重症情况 |
3.2 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创新性 |
2. 局限性 |
结论及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谱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COVID-19相关嗅觉障碍和味觉障碍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新冠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概况 |
1.2 国内外新冠肺炎流行趋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 |
2.1.4 诊断标准 |
2.2 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
2.2.1 样本来源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判定 |
2.2.5 R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2.2.6 新冠病毒基因型鉴定 |
2.2.7 实验室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新冠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
3.1.1 时间分布 |
3.1.2 聚集性疫情概述 |
3.1.3 人群分布 |
3.1.4 地区分布 |
3.1.5 发病诊治及时性 |
3.1.6 病例严重程度分析 |
3.1.7 粪便标本检测阳性病例总体情况分析 |
3.1.8 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
3.2 新冠病毒基因型分析 |
3.2.1 新冠病毒同源性分析 |
3.2.2 新冠病毒变异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分析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学监测 |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 |
1.3 咽拭子采样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检测结果 |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筛查 |
1.2 标本采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资料收集 |
2. 结果 |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本来源 |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
2. 结果 |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
3. 讨论 |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论文提纲范文)
1指南制订方法学 |
1.1组建指南制订小组 |
1.2指南的目标用户 |
1.3指南的目标人群 |
1.4快速评估利益冲突 |
1.5指南结构的确定 |
1.6证据来源与评价 |
1.6.1一般性说明 |
1.6.2检索资源 |
1.6.3本次疫情一手资料收集与汇总 |
1.7证据及推荐意见分级标准 |
1.8推荐意见确定 |
1.9指南撰写和发布 |
2流行病学特征 |
2.1爆发范围 |
2.2宿主 |
2.3传播途径 |
2.4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2.5分子流行病学 |
2.6潜伏期和感染期 |
2.7影响预后的因素 |
3疾病筛查及人群预防 |
3.1病例定义 |
3.1.1疑似病例 |
3.1.2确诊病例 |
3.1.3聚集性病例 |
3.1.4密切接触者 |
3.1.5可疑暴露者 |
3.2人员预防 |
3.2.1密切接触者及可疑暴露者 |
3.2.2疑似2019-nCoV感染患者 |
3.2.3出行人员 |
3.3口罩的使用[29] |
3.3.1口罩的类型及使用对象 |
3.3.2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 |
3.3.3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 |
3.4药物预防 |
3.4.1疫苗研发 |
3.4.2单克隆抗体研发 |
3.4.3中医中药预防 |
4疾病诊断 |
4.1临床表现 |
4.2体格检查 |
4.3影像学检查 |
4.3.1 CT影像学检查(强推荐) |
4.3.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线数据分享 |
4.4鉴别诊断 |
4.5实验室检测技术 |
4.5.1血液学检查 |
4.5.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 |
4.5.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线数据分享 |
4.6其他早期诊断方法 |
5治疗 |
5.1治疗原则 |
5.2治疗方案 |
5.3药物治疗 |
5.3.1抗病毒药物治疗 |
5.3.2抗菌药物治疗 |
5.3.3激素治疗 |
5.3.4其他药物治疗 |
5.4中医中药治疗 |
5.4.1指导原则 |
5.4.2预防 |
5.4.3治疗[12] |
5.5重症病人治疗 |
5.5.1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救治 |
5.5.2感染性休克处理 |
5.6阶段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估 |
5.6.1撤离ECLS标准 |
5.6.2撤离有创呼吸标准 |
5.6.3转出ICU标准 |
5.7出院标准 |
6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7疾病护理 |
7.1居家隔离患者的护理 |
7.2普通住院患者的护理 |
7.2.1氧疗护理 |
7.2.2用药护理 |
7.2.3营养支持 |
7.2.4心理护理 |
7.3危重症患者的护理 |
7.3.1病情监测 |
7.3.2序贯氧疗护理 |
7.3.3特殊治疗护理 |
7.3.4感染预防 |
7.3.5营养支持 |
7.3.6心理护理 |
8本指南的局限性 |
附件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案例分析 |
1病例救治经过 |
1.1患者入院经过 |
1.2患者在我院诊疗经过概述 |
2病例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2.1及时复查肺部影像学是病情评估必不可少的手段 |
2.2 ECMO的早期评估和运用是危重症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治疗手段 |
2.3抗凝的管理是ECMO正常运行的关键 |
2.4做好个人防护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保障 |
附件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救护经验与教训 |
1集中病例发现时应立刻响应医院应急方案,从组织、信息、流程、诊疗、救治、防控、保障等迅速反应 |
2标准预防原则,尤其是非隔离区域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保障 |
3对潜伏期患者要引起足够重视 |
4对医务人员防护及时充分必要的培训 |
5对患者要给予及时充分必要的科普 |
6保证后勤保障物资通道顺畅 |
7常规治疗 |
7.1氧疗 |
7.2抗病毒药物选择 |
7.3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 |
7.4糖皮质激素 |
8疾病进展较快,密切观察、复查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9疑似病人居家隔离 |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密切接触者不同接触方式危险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防控技术措施与体会 |
1 防控 SARS 的技术措施 |
2 防控 SARS 的经验 |
3 防控 SARS 的体会 |
第六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控制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
1 控制干预措施 |
2 主要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3 评价结果 |
4 讨论 |
第七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预防控制治疗的教训与反思 |
1 SARS 时期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利用存在的问题 |
2 SARS 时期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SARS 流行不同阶段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殊表现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 SARS流行的三个环节 |
2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 |
3 影响SARS流行的因素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资料整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1.1 年龄和性别。 |
2.1.2 职业分布。 |
2.1.3 发病时间。 |
2.1.4 地区分布。 |
2.1.5 死亡病例分析。 |
2.1.6 接触史。 |
2.1.7 密接者发病情况。 |
2.1.8 家庭聚集性。 |
2.2 控制措施 |
2.2.1 传染源管理。 |
2.2.2 切断传播途径。 |
2.2.3 密接者管理。 |
2.2.4 宣传教育。 |
3 讨论 |
3.1 |
3.2 |
(9)长春市34例SA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路灯下的SARS(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山雨欲来 |
第二章狭路相逢 |
第三章短兵相接 |
4 个小时就像打仗一样过完了,筋疲力尽。可你还不能休息。你只是进入了下一个“流程”——出的流程。 |
第四章决战京畿 |
第五章曙光初现 |
5 是把好5个关:进入关、登记关、巡视关、消杀关、监测关。 |
第六章最高的奖赏 |
四、1例SARS病人的自我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 任敏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COVID-19相关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及机制[D]. 张雨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D]. 李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完整版)[J]. 靳英辉,蔡林,程真顺,程虹,邓通,范逸品,方程,黄笛,黄璐琦,黄桥,韩勇,胡波,胡芬,李柄辉,李一荣,梁科,林丽开,罗丽莎,马晶,马琳璐,彭志勇,潘运宝,潘振宇,任学群,孙慧敏,王莹,王云云,翁鸿,韦超洁,吴东方,夏剑,熊勇,徐海波,姚晓梅,袁玉峰,叶太生,张笑春,张莹雯,张银高,张华敏,赵剡,赵明娟,訾豪,曾宪涛,王永炎,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 医学新知, 2020(01)
- [6]香港医护人员SARS流行因素研究[J]. 朱碧柳,林昆.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05)
-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D]. 梅志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及控制措施[J]. 王联君,刘世炜,闫辉,王玉兰.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5(01)
- [9]长春市34例SA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D]. 彭丹冰. 吉林大学, 2004(04)
- [10]路灯下的SARS[J]. 一合,陈冲. 长城,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