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二英语第17单元检测题(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许凤仪[1](2021)在《在线作业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研究 ——以“芝士网”为例》文中提出
杨宏丽[2](2021)在《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不再仅局限于语言。进入21世纪,多模态性成为现代语篇的显着特征;多模态研究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多模态化正成为大势所趋。《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引导初中生关注多元识读能力。此外,人类已从口述时代、读写时代,进入到超文本时代。新的识读能力也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字识读逐渐向由多模态组成的多元识读转变。英语教学也逐渐从以语言为中心的识读教育转向培养学生运用多模态共同表意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正融入新科技和多模态,引导人们批判地看待语言和文化,重新界定人类的学习能力,是新媒体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和多元识读理论奠定理论基石,从多模态协同视角入手,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某乡镇中学初三A班和初三B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笔者进行课堂观察,该校英语教研组的Z教师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该校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教学实验,实施多模态协同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回答以下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以及这些模态协同关系的分布有什么特征?(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如何?(3)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能否促进乡镇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首先,构建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分析框架;接着,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实施传统阅读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并以SPSS 17.0软件和Excel 2010软件为分析工具,收集并深入剖析教学实践的相关数据,包括对前后测试卷、问卷调查、访谈内容、课堂观察量表等数据内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最后,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特点:从教学授课阶段上看,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的模态分布不均,多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会随着授课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其具体体现为结尾阶段的模态资源分布最少,开始阶段次之,而课堂中间阶段的模态资源最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球型的模态分布,符合英语阅读“P-W-P”教学模式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从模态使用种类看,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多种模态的协同来实现话语意义和交际目的,听觉和视觉是主模态,其他模态参与协作,不同模态在其中起不同作用。从模态协同关系的类型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类型的互补关系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交叠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增减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占比例最低。(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在读写识读能力方面有更高水平,批判识读能力水平最弱,相比之下,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和交际识读能力属于中间水平,但乡镇初三学生的整体多元识读能力不足,亟待改善。(3)传统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均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但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多模态协同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的批判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强,对提高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弱。
王云开[3](2021)在《窄式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作为初中生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被认为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输入技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窄式阅读能够通过阅读同一体裁、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激发其阅读兴趣。这种输入活动有助于学生反复接触相似的词汇、语法结构、语篇特征、背景知识,从而促进对阅读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为探究窄式阅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笔者进行此次行动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初一七班的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测试,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窄式阅读行动研究。该研究采取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行动、评估结果、反思这五个基本步骤分别进行了两轮的实验。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如何根据师生问题反馈制定和调整行动研究方案?第二,窄式阅读教学对初中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性、自主性和效率有何影响?第三,窄式阅读教学对初中生的阅读成绩有何影响?在行动研究前,依据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到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针对第一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及时调整修订第二轮教学方案。使用“预测词意”的方法解决“不熟悉生词”的问题;使用“小组加分制度”解决“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使用“板书呈现关键信息、教师指导阅读策略”的方法解决“输入量不够”的问题;使用“改变学习活动”的方法解决“无法检测所有学生阅读效果”的问题。经过两轮行动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性、自主性和效率都得到改善,阅读成绩也明显提高。然而,作为一线教学中较为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其发展与应用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完善。
徐思文[4](2020)在《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素,其为语言的基本组成成分,伴随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众在英语需求中表现出更高的需求态势,基于此对初中生而言,需要提升英语词汇量,其为提高词汇水准的主要因素。但传统类型的词汇教学具备单一的模式,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学生开始丧失了学习词汇的乐趣,且传统类型的词汇教学制约了学生词汇的提升和学习。基于以上多模态教学模式发展为全新的分析方向。在真实的生活内,很多群体均注重学习英语语法,表示学习语法知识是特别重要的存在,但并没有注重学习词汇,由于学生不具备充足的词汇,造成这个问题慢慢发展为制约学生学习英语的难题。在初中英语学习内,老师应用多模态教学的模式,通过诸多的模态例如听觉、视觉等,有效的激发学生不同的感官功效,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还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并且老师可通过多模态对词汇进行讲解,例如应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其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诸多感官,学生在潜移默化内,落实记忆词汇的环节。此次研究将传统类型的词汇教学方式转变到多模态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内,探讨多模态教学理念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运用此次分析和探究,可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学生学习词汇乐趣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此次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挑选了黑龙江省海伦市第六中学两个班级当作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实验班、控制班。研究时间共1学期,主要分析2问题,首个问题为多模态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第二问题为多模态教学能不能提升学生英语词汇水准。该文章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落实定性、定量研究,了解到实验班在学习词汇中应用了多模态教学,其教学成果比控制班更高,表明该教学方式可实现学生词汇水准的提高。该文章共划分为6个章节,如下为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第一章引言,重点论述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背景、意义、方法、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重点论述了国外、国内多模态教学同词汇学习相关的研究结果,该文献综述不但为多模态教学构建了研究层面,且重点论述了此研究的创新区域和必要性;第三章理论基础,重点论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第四章为设计实验的区域,重点涵盖了实验的对象、问题、环节、工具、数据处理、数据收集5个层面。第五章为对数据落实讨论和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相关的结论。且对该文章的写作环节遭遇的问题,论述了解决策略。第六章结论区域,了解到该论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和不足,并对未来展望。
周维国[5](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高山婷[6](2020)在《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平板电脑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积极探索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平板电脑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笔者依托所在学校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在个人教学中发现平板电脑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未见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研究的硕士论文,为了切实研究平板电脑是否真正有助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平板电脑的作用等,笔者确定了此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对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绘制了研究思路流程图,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际教学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个人访谈法。第二部分,对“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教学”“APP”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介绍了平板电脑及教学APP的功能,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选取七个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展示、效果分析,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前、课中、课后,新课、习题课、实验课等,单元检测、分层教学等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案例123的分析,能看到平板电脑教学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比,真正实现了课前自主预习、课中针对性探究、课后一对一辅导,同时增加了课堂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利用平板的一些功能如抢答、摇号、实验直播,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利用共享文件夹可以提供大量的视频、文档等资料。通过案例4567充分展示了电子作业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及时反馈功能,微课进行分层学习的功能,消息中心的交互功能等。第四部分,在进行平板电脑教学前后,分别对笔者进行平板教学的班级、本校初三全体学生、本校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抽取了五名典型学生、化学教师、本校使用平板较好的五名非化学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对以上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师生们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次数上越来越多,态度上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并喜欢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化学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作用调查中发现平板提供了许多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总概中看到了师生们对平板教学后获得的积极效果的肯定。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师生们喜欢平板电脑的具体功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硬件、软件、网络、教师方面给提出了建议,推动了平板电脑的完善更新、平板电脑与教学的充分融合及平板电脑在本校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第五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平板电脑的引入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资源、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同时针对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优越性及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问卷的设置上还可以继续改进,研究的范围仅限笔者所在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针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间仅一学期。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还需要改进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尹洋[7](2020)在《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与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学校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智慧课堂就是基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环境,其实质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智慧课堂的出现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2018年4月13号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智慧课堂也成为了当今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后发现,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能够有效指导智慧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学以及能达到怎样的效果。为此,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基于智慧课堂开展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与有效性研究,以期为今后教师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大量文献,阐述了智慧课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基础,并对智慧课堂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结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笔者实习学校初二年级物理学情分析,进行初二物理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最后,通过对照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三种方式对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发现智慧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成熟,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缺少能够指导智慧课堂实际教学的研究成果。(2)通过对照实验研究,实验组学生的物理后测平均成绩比对照组学生的物理后测平均成绩高3.29分,说明基于智慧课堂的物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3)通过对智慧课堂教学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知学生普遍认可智慧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智慧课堂的物理教学,有92.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有96.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同时有87.0%的学生支持采用智慧课堂教学。(4)通过对智慧课堂教学的物理老师进行访谈调查,得知老师对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的体验良好,高度评价了智慧课堂对师生的教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课堂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智慧课堂平台上丰富的资源中心和教学功能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刘婷[8](2020)在《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韩城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深化了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尤为突出。电子书包是一种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学习终端设备,因其体积小、方便携带等特点,可以通过其进行信息化教学。当前,不少学校都在针对性地对电子书包的功能进行探索,并放大其优势以试点班的形式进行教学。电子书包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不仅可以减少教师重复性的工作,解决教学效率低的问题,还可以提供完善全面的教育资源,从而优化教学,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通过对韩城市某小学调查,了解到该校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方式、阅读材料形式单一,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学习兴趣淡薄;(2)大班授课无法关注到个体差异;(3)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因为电子书包特有的个性化、按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被该小学引入,作为试点项目,实行电子书包教学模式。期望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韩城市某小学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电子书包,除了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科学的测评,更重要的是优化教学模式、作业模式、师生交流模式以及教育资源。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简要介绍本课题所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论文框架,并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对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和教学策略等相关概念和构建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并对电子书包在韩城市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使用调查问卷,从教师、学生、家庭和网络这四个方面分析电子书包在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相应的提出对策,总结并展望我国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而提出本研究局限与进一步改进方向。本研究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小学英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这一教学工具,探寻电子书包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教师、学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应用效果。
赵仁玉[9](2020)在《英文歌曲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的三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三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大小以及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笔者长期任教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除了面临长期机械记忆带来的疲惫之外,还面临着以下问题:1)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依赖本民族语言,学习汉语的同时还须学习英语,客观上语言学习任务较重。2)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3)受思想观念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学生视野狭窄,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对于上述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词汇教学显然已经不能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出一种新的词汇教学方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部分学生对传唱度比较高的英文歌曲兴趣浓厚,学习速度较快,也较为容易记住歌曲中的单词。笔者通过研究也发现,传唱度较高的英文歌曲中,涵盖了较多的初中阶段学生所需掌握的单词。基于语言输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本文将对英文歌曲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做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问题一、英语歌曲的运用能否提升作者任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二、英语歌曲的运用能否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词汇记忆和运用,扩大学生词汇量?本文以蒙自市E中学两个班共106人作为研究对象,分设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实验开始前,作者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成绩显示两个班词汇基础相近,并无显着差别。在为期3个月的研究中,笔者先后在实验班采取了问卷调查、课堂实验、访谈等研究方法。实验结束后作者又对学生进行后测。实验过程中所有数据和资料用Excel和Word对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保存,并通过Excel和SPSS进行专业分析,以检测实验效果。实验结束后,笔者通过SPSS专业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词汇学习方面有较为显着的差别,证明英文歌曲对英语词汇学习有较为显着的效果,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提升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三、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五、对学生写作有较为积极的正面影响。当然,限于研究时间和作者的研究水平,本次研究存在研究时间短、数据样本较小、数据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会在日后的研究中尽量弥补不足,并继续探究英文歌曲教学对学生写作的负迁移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张旭莹[10](2020)在《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语言的基本构建材料之一,词汇对于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一定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尤其对于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位于滇东地区,该地区的大部分学生小学时候没有学过英语,进入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对于初次接触英语的学习者,词汇既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极大的决定着学生今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差强人意,大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上,采用传统的模式,把词汇教学理解为“教会学生读单词”,把记忆和理解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一方面,导致学生课后记忆任务较重,词汇学习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即便能够记住单词意思,但不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词汇学习成为许多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难题。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法,对于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景教学法将枯燥的语言知识与现实情景结合起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将其运用于初中词汇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把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课堂是最合适的选择。本文借助诸多学者、专家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词汇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现状;并且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角度探究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实验、访谈法进行实验研究,以期探究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参与本研究的对象为曲靖一中卓立学校英语组的教师以及本校初二年级的学生。本研究总共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问卷调查过程,用于探究本校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对照实验过程,用于探究情景教学法对词汇教学的效果;最后对学生进行追踪访谈,以了解学生的词汇学习态度是否有转变。研究结果展示了滇东地区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并进一步证实: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词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率、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明显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本研究能够为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可行性的词汇教学建议和教学策略。
二、初二英语第17单元检测题(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二英语第17单元检测题(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关于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社会符号学 |
3.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3.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定义 |
3.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
3.3 多元识读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工具 |
4.3.1 课堂观察量表 |
4.3.2 调查问卷 |
4.3.3 访谈问题 |
4.3.4 多元识读能力测试卷 |
4.4 研究方法 |
4.4.1 准实验研究法 |
4.4.2 课堂观察法 |
4.4.3 问卷调查法 |
4.4.4 访谈法 |
4.5 研究过程 |
4.5.1 教学实验前 |
4.5.2 教学实验中 |
4.5.3 教学实验后 |
4.6 数据搜集与整理 |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 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特征及协同关系 |
5.1.1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2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3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模态协同关系分布特征 |
5.2 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 |
5.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5.2.2 实验前问卷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2.3 实验前访谈结果分析 |
5.3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对培养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 |
5.3.1 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2 实验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差异比较 |
5.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成绩结果比较 |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的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3.6 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5.3.7 小组学生PPT作品实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
6.2.2 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多模态资源 |
6.2.3 多维度发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
6.2.4 合理运用多模态协同的教学模式 |
6.3 研究创新 |
6.4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课堂的模态使用情况及多模态协同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多元识读能力前测试卷 |
附录五: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 |
附录六:前测成绩 |
附录七:后测成绩 |
附录八:习作自评表 |
附录九:PPT课件评价表 |
附录十:实验前学生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实验后学生访谈实录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窄式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定义 |
2.1.1 阅读 |
2.1.2 窄式阅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窄式阅读的国外研究 |
2.2.2 关于窄式阅读的国内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图式理论 |
2.3.2 关联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 |
3.3.2 访谈 |
3.3.3 测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 |
4.1 发现问题 |
4.2 提出方案 |
4.3 实施行动 |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问卷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1 后问卷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2 前后问卷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 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5.2.1 教师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5.2.2 学生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5.3 测试的结果与讨论 |
5.3.1 前测的结果与讨论 |
5.3.2 后测的结果与讨论 |
5.3.3 前后测的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前测试题 |
附录E 后测试题 |
附录F 前测成绩 |
附录G 后测成绩 |
附录H 第一轮节选窄式阅读材料 |
附录I 第二轮节选窄式阅读材料 |
致谢 |
(4)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试卷测试法 |
1.3.3 调查问卷法 |
1.3.4 访谈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多模态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多模态教学现状 |
2.1.2 国内多模态教学现状 |
2.2 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现状 |
2.2.1 国外词汇习得研究现状 |
2.2.2 国内词汇习得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结构 |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
3.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3.3 Kress和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问题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工具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前 |
4.2.2 实验中 |
4.2.3 实验后 |
4.3 数据收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和讨论 |
5.1 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分析 |
5.1.1 描述分析 |
5.1.2 信度分析 |
5.1.3 因子分析 |
5.1.4 相关分析 |
5.2 词汇测试成绩分析 |
5.2.1 前测成绩分析 |
5.2.2 后测成绩分析 |
5.3 访谈结果和分析 |
5.3.1 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 |
5.3.2 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
5.4 实验前后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
5.4.1 实验前后发现的问题 |
5.4.2 解决问题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6.3 本论文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平板电脑及APP功能介绍和使用 |
2.3 理论基础 |
3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3.1 平板电脑在新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3.2 平板电脑在其他方面应用的案例分析 |
4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对象和方法 |
4.3 学生问卷分析 |
4.4 教师问卷分析 |
4.5 个别访谈 |
5 研究成果 |
5.1 平板电脑的使用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改变 |
5.2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
5.3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7)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与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慧课堂提供了技术条件 |
1.1.2 新教育观念的提出,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1.1.3 传统课堂的不足,需要依靠智慧课堂来完善 |
1.1.4 改善中学物理课程“难学”、“难教”的局面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对照实验法 |
2 智慧课堂的概述 |
2.1 智慧课堂的定义 |
2.2 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式教学理论 |
2.2.3 泛在学习理论 |
2.3 智慧课堂的实施基础 |
2.3.1 智慧课堂的体系构成 |
2.3.2 智慧课堂智能化服务平台 |
2.4 智慧课堂的应用价值 |
2.4.1 智慧课堂的特点 |
2.4.2 智慧课堂相比于传统课堂的优势 |
3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设计与实践 |
3.1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概述 |
3.1.1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
3.1.2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
3.1.3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核心依据 |
3.2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案例——《温度》 |
3.2.1 案例背景 |
3.2.2 教学设计 |
3.2.3 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
3.2.4 学生学习成果 |
3.2.5 教学反思 |
4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有效性分析 |
4.1 智慧课堂教学的对照实验研究 |
4.1.1 实验背景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方案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5 实验结论 |
4.2 学生问卷调查 |
4.2.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4.2.2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
4.2.3 调查结果的统计 |
4.2.4 调查结果的分析 |
4.3 师生访谈调查 |
4.3.1 学生访谈 |
4.3.2 教师访谈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2.1 研究的创新 |
5.2.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 |
附录 B: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韩城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电子书包的概念 |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海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互动 |
3.1.2 课堂互动 |
3.2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互动性原则 |
3.2.3 尊重差异原则 |
3.3 理论基础 |
3.3.1 多元智能理论 |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3 符号互动理论 |
第4章 电子书包在韩城市某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4.1 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预期效果和前提条件 |
4.1.1 预期情况 |
4.1.2 前提条件 |
4.2 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 |
4.2.1 课堂情况分析 |
4.2.2 教师情况分析 |
4.2.3 教学模式分析 |
4.2.4 学生情况分析 |
4.2.5 评价模式分析 |
4.3 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流程 |
第5章 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5.1 电子书包在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1 研究过程 |
5.1.2 调查问卷及访谈分析 |
5.1.3 对比成效分析 |
5.2 影响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原因分析 |
5.2.1 教师因素 |
5.2.2 学生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5.2.4 网络因素 |
5.3 提高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5.3.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
5.3.2 加强电子书包课堂的组织 |
5.3.3 注重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 |
5.3.4 加强学生电子书包使用管理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英文歌曲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2.2 词汇教学相关研究 |
2.3 词汇教学的分类 |
2.4 英文歌曲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语言输入假说 |
3.2 情感过滤假说 |
3.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方法 |
4.5 研究实施计划 |
4.6 研究实施过程 |
4.7 数据收集和整理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问卷结果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3 前后测成绩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发现 |
6.2 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文歌曲歌词 |
附录2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3 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词汇前测试题 |
附录6 词汇后测试题 |
附录7 词汇前后测成绩 |
致谢 |
(10)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情景教学法研究综述 |
2.1.1 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
2.1.2 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 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2.2.1 词汇的定义 |
2.2.2 词汇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词汇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情景教学法 |
3.2 词汇教学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过程 |
4.3.1 初中词汇“教”与“学”的问卷调查 |
4.3.1.1 调查问题 |
4.3.1.2 调查对象 |
4.3.1.3 调查方法 |
4.3.1.4 调查过程 |
4.3.1.5 调查结果和讨论 |
4.3.2 情景教学法运用于词汇教学和其他教学法运用于词汇教学的对照实验 |
4.3.2.1 实验第一阶段 |
4.3.2.2 实验第二阶段 |
4.3.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3.3 访谈调查研究 |
4.3.3.1 访谈问题 |
4.3.3.2 访谈对象 |
4.3.3.3 访谈过程 |
4.3.3.4 访谈结果和讨论 |
第5章 研究结果和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1.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
6.1.2 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曲靖一中卓立学校教师词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曲靖一中卓立学校学生词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英语测试 |
附录4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测试 |
附录5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测试 |
附录6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测试 |
附录7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测试 |
附录8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简笔画 |
附录9 关于学生词汇学习态度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初二英语第17单元检测题(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作业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研究 ——以“芝士网”为例[D]. 许凤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杨宏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窄式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王云开.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D]. 徐思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D]. 高山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与有效性研究[D]. 尹洋.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4)
- [8]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韩城市某小学为例[D]. 刘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9]英文歌曲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赵仁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旭莹.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