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 丰田和埃克森联合开发燃料电池车(论文文献综述)
丁曼[1](2021)在《日本氢能战略的特征、动因与国际协调》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出台的日本《氢能源基本战略》具有若干特征:日本的战略路径中,不将氢能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而是致立于推动氢能与褐煤等多种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协同发展;相对于电解制氢的德国技术路径,日本倾向于构建国际氢能供应链。究其原因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形成成本因素,掣肘日本大规模发展电解制氢,另一方面,日本涵盖能源开发、造船、航运、港口等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高效低碳技术竞争力形成了造船业、航运业、能源业耦合发展的基础,推动并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氢能国家战略。日本旨在以"碳资本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间博弈为机遇,借助多个国际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并主导规则与标准制定,在解决亚洲乃至全球能源供给、可再生能源消纳、气候变化应对等问题中提供日本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马明轩[2](2018)在《氢燃料电池车有望改变化石交通能源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长远看,包括氢燃料电池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终将实现质的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石油为基础的交通能源格局。近日,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两座新加氢站的建造合同已经签订。2019年建设完成后,每座加氢站每天能够为多达20辆氢能客车提供总计500千克氢气。此举可显着减少污染物排放。人类过去百年的能源进化史,本质上就是碳氢比的调整史,氢含量不断提高,能量密度也随之不断提高。氢气基础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因此,未来从碳能源转向氢
陈文婕[3](2013)在《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加剧、能源不足和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发展和运用先进技术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根本手段。而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与采用将决定未来全球能源产业链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开始强烈关注如何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问题,迫切需要低碳汽车技术革命。低碳汽车技术更是突显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外部效应强,创新投入和风险大,技术复杂性与市场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低碳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构建广泛的创新网络。已有研究较少将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与创新网络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缺乏对低碳汽车技术及其创新网络演化的定量实证分析与具体案例研究。因此,研究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低碳汽车技术与其创新网络特征和演化过程,探讨创新网络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发展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内容包括:(1)分析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构成与运作。首先,探讨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特征,阐释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与运作模型,考察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供应链运作,构建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低碳供应链;另外,对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发现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过程中,低碳汽车技术能力增长平均值、技术创新潜力和平均利润均高于低碳汽车技术独立创新。(2)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特征分析。首先,说明专利数据来源的依据,以及数据收集方法,针对全球范围内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0名的领先组织,构建1992-2011年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然后,基于该网络,运用Ucinet软件计算分析网络特征,分析发现:网络密度较小、网络中行动者之间连接不紧密,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明显占据了网络中最中心,且具有大量社会资本的位置,并对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发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存在邻近性现象。(3)分析低碳汽车技术与其创新网络演化机制。阐释低碳汽车技术与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关系,分析低碳汽车技术及其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构建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政府企业进化博弈模型。(4)低碳汽车技术及其领先组织创新网络演化分析。首先探讨低碳汽车技术演化概念框架,分析低碳汽车技术演化路径;然后,实证分析了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从1992年到2011年中四个演化路径阶段,在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中,创新网络密集度逐步提升,创新网络核心组织逐渐突显,丰田、宝马、本田、日产、电装、爱信、三菱重工、通用等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等是网络中的核心组织。(5)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案例研究。基于丰田汽车公司在全球低碳汽车技术领先组织的创新网络中占据的核心与优势地位,选取丰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分析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特征与演化,及其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发现除丰田外,丰田关联组织与其供应商在网络中,拥有最多的联结,占据重要地位。丰田中心网络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主要集中在电力牵引、燃料电池及其制造、车辆供电、电池或电池组充电或供电、车辆传动和动力控制器、电能存储技术和电机等技术领域。另外,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技术关联网络演化路径中呈现网络规模稳步增长、网络密集度逐步上升、网络群聚效应逐渐突显的趋势。最后,总结丰田的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策略,结合已有研究获得研究启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论文结合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博弈分析、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丰富了建模与仿真方法的应用领域,扩展了路径依赖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的应用范围,为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丰富和深化了技术及网络演化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国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更好地融入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之中,也有利于引导政府充分发挥其对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然而囿于个人能力、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跨学科对知识的综合要求等原因,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察个体发明人之间开展的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而且仅收集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专利数据,研究结论对其他种类低碳技术的可推广性有所不足,同时,没有对大样本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开展计量分析,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
豪彦[4](2011)在《主要跨国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表明鉴于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美、欧、日各主要汽车公司都根据本国政府的政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了发展电动汽车和替代能源的发展策略。通用汽车公司该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是以增程式电动车为主,适度发展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近期,在日内瓦车展和上海车展等各种场合,主要是展出沃蓝达(volt)增程式电动车(即串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该车将在201 1年在中国推出,同时还有欧宝Ampe ra增程式电动车。2011年1月,通用CEO埃克森宣布通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有望2013年推出。凯迪拉
罗少文[5](200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涌现出来。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展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近年来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并且快速的工业化导致了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降低对石油的依赖、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也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可以说,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要是越来越迫切了。但是,新能源汽车不仅技术种类多,各种技术在技术成熟度、成本、使用燃料、清洁性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并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涉及燃料与基础设施发展、市场需求培育、对传统汽车的替代等方面往往都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因此中国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化发展战略,就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以产业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首先在介绍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定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政策,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环境,其中包括我国的生产要素条件、相关支撑产业、需求条件和产业内厂商结构。其次,在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应当采取的技术路线,以及按照技术路线的要求,我国应当建立的技术研发体系和产业化发展战略体系,包括燃料和基础设施发展、需求培育、市场进入、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和产业内竞争与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
ISTIIS[6](2006)在《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近况》文中研究说明
张葵叶[7](2006)在《美国和日本汽车节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美国和日本的汽车用油状况、节油法律法规、节油政策、节油技术和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个国家汽车节油的做法,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胡安生[8](2006)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软慧[9](2004)在《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动向》文中研究指明
古丽萍[10](2003)在《发展完善中的燃料电池汽车》文中认为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当今汽车工业的新宠,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文中概述了燃料电池汽车及其优势,回顾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发状况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展望了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趋势。
二、通用 丰田和埃克森联合开发燃料电池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 丰田和埃克森联合开发燃料电池车(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氢能战略的特征、动因与国际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日本氢能战略的特征 |
(一)规避“颜色”争议,着眼于氢能标准与规则制定 |
(二)注重构建全球氢能供应链,兼顾电解制氢 |
(三)注重应用与消纳 |
二、从氢能研发、“氢能社会”构想到国家战略的主要动因 |
(一)日本能源结构内部性与全球能源需求外部性双重作用的结果 |
(二)日本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与低碳减排时代趋势复杂互动的结果 |
(三)日本产业结构特征与外部竞争环境动态变化的结果 |
三、日本国家氢能战略对接世界“氢能社会”构想的国际协调机制 |
(一)《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协调 |
(二)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框架下的国际协调 |
(三)氢能源部长级会议《东京宣言》框架下的国际协调 |
四、实践“氢能社会”构想的中日竞合关系 |
五、结 论 |
(2)氢燃料电池车有望改变化石交通能源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未来能源的可能替代 |
面对需求缺口中国欲“弯道超车” |
技术进步促成本下降 |
基础设施铺设待提速 |
链接五 |
汽车制造巨头和石油公司应对电动汽车举措 |
(3)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成因的理论基础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资源基础理论 |
2.1.3 能力基础理论 |
2.1.4 组织学习理论 |
2.1.5 嵌入性理论 |
2.2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
2.2.2 低碳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2.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3 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与创新网络 |
2.3.2 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 |
2.3.3 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研究现状 |
2.4 环境管理与产业生态研究综述 |
2.4.1 环境创新与管理研究综述 |
2.4.2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
2.4.3 供应链环境管理与合作研究综述 |
2.5 社会网络分析在创新网络演化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2.5.1 作为工具的社会网络分析 |
2.5.2 社会网络分析在创新网络演化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运作模式与仿真 |
3.1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主要特性 |
3.1.1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目标多元性 |
3.1.2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运营协同性 |
3.1.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高复杂性与风险性 |
3.2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构成与运作 |
3.2.1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构成 |
3.2.2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合作运行 |
3.2.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供应链运作分析 |
3.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建模与仿真 |
3.3.1 模型框架 |
3.3.2 仿真基础条件 |
3.3.3 仿真具体过程 |
3.3.4 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 |
4.1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
4.1.1 社会网络表示方法 |
4.1.2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1.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构建过程 |
4.2 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的影响 |
4.2.1 网络整体特征 |
4.2.2 行动者位置特征 |
4.2.3 合作伙伴关系特征 |
4.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4.3.1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 |
4.3.2 网络行动者位置特征 |
4.3.3 网络合作伙伴邻近性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机制 |
5.1 低碳汽车技术与创新网络的共同演化关系 |
5.1.1 创新网络影响低碳汽车技术演化路径 |
5.1.2 低碳汽车技术发展带动其创新网络演化 |
5.2 低碳汽车技术演化机制 |
5.2.1 低碳汽车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机制 |
5.2.2 低碳汽车技术演化的路径突破机制 |
5.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机制 |
5.3.1 创新网络增长机制 |
5.3.2 合作伙伴择优机制 |
5.3.3 创新网络关系与结构作用机制 |
5.4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中政府与企业进化博弈 |
5.4.1 进化博弈理论 |
5.4.2 基本假设与博弈模型建立 |
5.4.3 政企进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
5.4.4 政企进化博弈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路径 |
6.1 低碳汽车技术演化概念框架 |
6.2 低碳汽车技术演化路径 |
6.2.1 政策制度环境 |
6.2.2 经济技术环境 |
6.2.3 基于反馈机制的低碳汽车技术演化路径 |
6.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图谱与路径 |
6.3.1 数据处理 |
6.3.2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图谱 |
6.3.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路径与趋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案例分析 |
7.1 案例研究规范与设计 |
7.1.1 案例研究选择依据 |
7.1.2 案例研究设计 |
7.2 丰田汽车公司低碳汽车技术创新背景介绍 |
7.2.1 日本低碳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
7.2.2 丰田汽车公司及其低碳汽车发展状况 |
7.3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丰田中心网络特征 |
7.3.1 创新网络整体结构 |
7.3.2 创新网络行动者位置特征 |
7.3.3 创新网络中两两关系强度 |
7.4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技术关联网络及演化 |
7.4.1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网络技术主题分布 |
7.4.2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技术关联网络特征 |
7.4.3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技术关联网络演化 |
7.5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与其创新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 |
7.5.1 丰田创新网络中协同合作推动低碳汽车技术创新 |
7.5.2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驱动创新网络演化 |
7.6 丰田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策略 |
7.6.1 研发投入效率与强度高 |
7.6.2 联盟组建与合作研发 |
7.6.3 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 |
7.6.4 知识产权与专利战略 |
7.6.5 模块化与组织创新 |
7.7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7.7.1 研究启示 |
7.7.2 政策建议 |
7.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模拟仿真程序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
(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现状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5 本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 |
2.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产业生命周期及新兴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观理论 |
2.3 国内外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回顾 |
2.3.1 国际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技术概况 |
3.1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
3.2 纯电动汽车技术 |
3.3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
3.4 氢动力汽车 |
3.5 醇、醚和生物燃料汽车 |
3.6 天然气汽车 |
第四章 美欧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政策 |
5.1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1.1 法律法规体系 |
5.1.2 政府的直接经费投入 |
5.1.3 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
5.1.4 宣传和教育 |
5.1.5 其他政策措施 |
5.2 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2.1 欧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2.2 英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2.3 德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3 日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5.3.1 日本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发展的指导方针 |
5.3.2 技术研发和推广计划 |
5.3.3 补贴政策 |
5.3.4 税收政策 |
5.3.5 政府采购 |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
5.1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
5.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分析 |
5.2.1 中国的能源资源察赋 |
5.2.2 我国的科研投入与人力资源 |
5.2.3 需求条件 |
5.2.4 相关支撑产业 |
5.2.5 产业内厂商结构与竞争 |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SWOT分析 |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 |
6.2.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战略 |
6.2.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分析 |
6.2.3 技术研发体系 |
6.2.4 下游需求培育 |
6.2.5 基础设施与配套产业 |
6.2.6 市场准入 |
6.2.7 替代品的威胁──传统汽车的替代 |
6.2.8 产业内竞争与合作 |
第七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中国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政策 |
7.1.1 新能源汽车法律法规和指导政策 |
7.1.2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体系 |
7.1.3 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 |
7.1.4 财政税收与基础设施政策 |
7.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7)美国和日本汽车节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用油状况 |
2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节油法律法规 |
2.1 美国汽车节油的法律法规 |
2.1.1 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性法案 |
2.1.2 布什政府的能源基本法案 |
2.2 日本汽车节油的法律法规 |
3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节油政策 |
3.1 美国汽车节油的政策 |
3.1.1 鼓励使用乙醇汽油政策 |
3.1.2 鼓励汽车节油的税收政策 |
(1) 各州燃油税政策。 |
(2) 加州燃油税征收政策。 |
3.2 日本汽车节油的政策 |
3.2.1 实行高油价政策 |
3.2.2 加强能源节约计划 |
3.2.3 建立排放交易制度 |
3.2.4 完善汽车燃油税收政策 |
(1) 1993年~2001年日本燃油税征收情况 (表2) [7] |
(2) 燃油税开征时间和用途 |
(3) 燃油税征税对象和征收环节 |
4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节油技术 |
4.1 混合动力技术 |
4.1.1 日本混合动力汽车 |
4.1.2 美国混合动力汽车 |
4.1.3 厂商合作与产品开发 |
4.2 燃料电池技术 |
4.2.1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 |
4.2.2 日本燃料电池汽车 |
4.2.3 厂商合作与产品开发 |
4.2.4 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
4.2.5 发展前景 |
4.3 减轻车体重量技术 |
5 美国和日本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
6 结论 |
(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后起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两种模式 |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
1.在融入汽车产业全球一体化中形成中国特色 |
2.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类型并存发展的汽车产业 |
三、我国汽车产业将孕育出国际性大公司 |
1.汽车产业国际性大公司的特征 |
2.我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孕育国际性大公司的市场条件 |
3.我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孕育国际性大公司的政策条件 |
4.我国的汽车国际性大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
5.汽车新动力技术发展的机遇 |
6.在市场发展中形成我国汽车国际性大公司 |
(9)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目标 |
3 西欧、北美的开发动向 |
4 日本的开发动向 |
5 美国的发展的动向 |
6 与FC关联的欧盟为代表的欧洲课题动向 |
7 燃料电池车的课题 |
四、通用 丰田和埃克森联合开发燃料电池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氢能战略的特征、动因与国际协调[J]. 丁曼.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4)
- [2]氢燃料电池车有望改变化石交通能源格局[J]. 马明轩. 中国石化, 2018(08)
- [3]低碳汽车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 陈文婕. 湖南大学, 2013(09)
- [4]主要跨国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J]. 豪彦. 汽车与配件, 2011(22)
- [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罗少文. 复旦大学, 2008(03)
- [6]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近况[J]. ISTIIS.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9)
- [7]美国和日本汽车节油比较研究[J]. 张葵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03)
- [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胡安生. 汽车工业研究, 2006(03)
- [9]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动向[J]. 杨软慧. 电机技术, 2004(01)
- [10]发展完善中的燃料电池汽车[J]. 古丽萍. 北京汽车,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