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兰[1](2021)在《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蒋露[2](2020)在《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莫言研究正如火如荼,甚至还出现许多探索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论文。可以确定的是,莫言从默默无闻的新人作家到蜚声世界文坛的着名作家的转变是经过了时代的重重筛选。因此,读者的选择、文学批评的开展以及文学史的记录都被用以研究对莫言成名的影响。本文将从选学(选刊、选本)视域独特的遴选特点去探究莫言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具体结合不同年代的文学背景和选刊、选本的发展情况去论证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影响。在80年代国内文学热下,文坛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文学选刊作为披沙拣金的把关者,从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中发掘莫言小说并对其进行多次推介,其中《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作品的推介最为成功,引起了文学界热烈讨论。文学选本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80年代莫言小说的创作实绩。选本选家以专业的文学知识和不同的审美取向选录出可以代表本时期小说创作实绩的莫言小说。其中年选、争鸣选本、思潮选本以各自不同的选录标准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等小说。从这些被选刊、选本选择的莫言小说中,我们能看到,80年代新人作家莫言抓住文学新变的创作热潮,勇于尝试,创作出了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小说作品。80年代的莫言小说得益于文学选刊的慧眼发掘和推荐,引起学界争论,从而获得广泛关注。90年代多元的文学格局,使得在80年代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几篇莫言小说,在本时期得到了更为公正的对待。一方面,文学选刊销量走低,业内掀起改版潮,多家小说选刊将“吸引读者的好作品”作为重要选稿标准。由此,莫言本时期的小说《沈园》《牛》《白棉花》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被选刊重点选载。另一方面,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新增经典选本和精品选本,特别是《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被收入经典选本,对莫言而言,这代表着各专业学者对其小说价值和影响的认证。进入新世纪,纯文学边缘化愈演愈烈,文学选刊以自身的影响力已经难以带来更多的销量,因此借用早前发掘、培养成功的文学作家名气,以转载文学名家作品的形式,吸引大众读者关注,而莫言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莫言小说不仅在新世纪前十年收获了一系列国内外文学大奖,还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时期文学选刊与莫言小说形成较为明显的互推关系,这也正是莫言“反哺”选刊的表现。而文学选本受市场经济影响,“名家崇拜”现象严重,以年选和教材选本为例,收录莫言小说的选本数量激增。
刘玉美[3](2020)在《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型小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把微型小说选入其中,足以证明它的重要地位。微型小说在极短的篇幅内,让读者获得强烈的阅读感受,因此,它需要较高的表现艺术,它的表现艺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中,小说是经常考查的类型,由于考试时间以及试卷容量的限制,也为了尽量展现完整样貌的文本,命题人会选择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作为考查体裁。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教短篇小说的方法教授微型小说,缺少文体教学的针对性。微型小说属于小说,在教学中,固然不能脱离小说的基本点进行教学,但也要针对微型小说的特点进行教学。考试考得多,教师研究得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教授微型小说,又该教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对微型小说以及微型小说阅读教学,进行文献综述,归纳了微型小说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给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统编本五四制初中语文教材中微型小说概况。第二章对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微型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按照教短篇小说的套路教微型小说,这一部分也简要介绍了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异同。第三章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名师课例提出教学策略。教授微型小说,不仅要立足小说教学的基本点,更要针对微型小说独有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立意艺术、结尾艺术等。第四章以选入统编本五四制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篇微型小说《桥》《在柏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教学参考书,借鉴名家教学设计,把第三章策略应用到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将研究对象细致化。最后在结语部分,指出了论文主要观点结论。查阅相关文献,没有人系统研究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调查,结合名师课例片段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微型小说教学切实可行的策略,并把策略用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篇微型小说中,为一线教师提供实际可行教学策略。
张春[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南小小说呈现出创作与研究齐头并进的繁荣局面,以聂鑫森、邓开善、王琼华等为代表的作品创作和以龙钢华、刘文良、张春等为代表的理论研究,成就斐然,成为当代文坛的靓丽风景。
袁龙[5](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龙钢华[6](2018)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文中提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渊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志人志怪与笔记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益繁荣,成了与长、中、短篇小说"四足鼎立"且读者群更广的一种文体。文章在全面梳理当代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发展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二个范畴:一是微型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包括创作主体(作者)、作品、接受主体(读者)、载体、组织交流与评奖,以及产业化发展;二是微型小说文本批评,强调系统而精准的文体批评宜着眼三个层面,即文化层面、文学层面和文本层面。
李笑寒[7](2018)在《新世纪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主题研究》文中提出东南亚各国大多是多元种族社会,且东南亚并不是华文主流地区,可以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阻力。但东南亚华文作家矢志不渝,奋力书写华文微型小说。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虽早已有之,但真正崛起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华文微型小说逐渐兴盛,这种盛况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与中国关系的缓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以及东南亚华人的生存需要。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自崛起后,历经二十多年的沐风栉雨,进入新世纪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缅甸和越南)在华文微型小说方面均有所建树,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对微型小说的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东南亚华文作家们的齐心协力,微型小说才呈现出一片灿烂的光景。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多和作家队伍的壮大,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在华文文坛上已占有一定的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的类型和主题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类型主要表现为写实型、讽刺型、幽默型和寓言型。不同的类型代表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主题主要表现为五大方面:社会批判、情感伦理、人生哲理、生态文明和历史回溯。这些多元化主题的呈现展现了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丰富性。同时,一篇又一篇的微型小说从字里行间书写了东南亚的社会风情。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主题多样化的呈现是有一定的缘由和旨趣的。这些主题的呈现与时代、历史、文化、作家以及现实生活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多样化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丰富作家的创作情怀、推动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与推进海外华文文学的繁荣四个方面。另外,对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的研究也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口号,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田耕[8](2018)在《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小小说这一文学品类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热度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并且其文体实验与创新的活力源源不竭。在当下文学整体式微的格局中,小小说却愈发显现出夺目的光彩与无穷的魅力,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品格卓然屹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庭。小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文体意识由自发到自觉、文体地位由边缘到独立的全过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追踪小小说文体的“历史化”和“当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窥探到文学的本质,触摸到诗学的奇迹。论文主要从三方面探寻小小说的文体自觉。首先,从新时期以来小小说发展的历程出发,分为“创作现象”、“文体现象”、“文化现象”三个时期,分别就不同时期小小说的创作、理论、期刊与评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以小小说稳健的创作队伍为基础,按照作家小小说经典化创作道路与小小说专业户类型化创作道路两种不同取向,选择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小小说文体自觉的范式意义。最后,通过辨析小小说言与意、小与大、雅与俗之间的张力,探讨小小说文体自觉意识于语言、叙事、审美诸方面的具体显现。
邱旭云[9](2017)在《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文中指出小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文体之一,也是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类文体。近年来,关于小说教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越来越丰富,为语文教师顺利开展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只关注单篇小说课文的教学,与高中阶段要大力培养学生“主题阅读”能力是不匹配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小说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语文教育研究者而言,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研究发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对微型小说的教学较为忽视,甚至在小说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和误区,当前小说教学呈现出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对于微型小说解读的曲解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不当,另一个是微型小说教学方法欠妥。本研究对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后,较为系统得了阐释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微型小说的学理依据,说明了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学理依据。论文针对当前小说教学现状,试图从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专题教学的方式,针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艺术类的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以微型小说叙事艺术理解和鉴赏的理论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基奠;同时,参照了课标、学情、教材、考试等方面阐释了高中微型小说教学专题设计的学理依据;在专题中,依据不同的文本功能设计了自读课、精读课、导读课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型,设想从导读激趣和原作研读,再到话题探索阶段,最后进行写作实践四个阶段策划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方案,研究证明专题教学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为设计合宜的微型小说教学,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1)为避免单篇教学的弊端,教学教学的形式采用了专题的方式设计教学;(2)针对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前沿的微型小说叙事学理论,探究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3)依据不同的课型和文本功能,采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等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希冀对微型小说教学有所增益。
刘霞云[10](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二、二十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8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选刊对莫言小说的发掘与推广 |
(二)对选本收录莫言早期小说的考察 |
(三)文学选刊对莫言小说的“不选”与“选” |
二、90年代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低迷期的选刊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二)探析选本对莫言80年代小说的高频收录 |
(三)“丰乳肥臀”风波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三、新世纪选刊选本与莫言小说 |
(一)盛名下的莫言小说与选刊的互推关系 |
(二)莫言小说在选本领域的大丰收 |
(三)新世纪文学获奖与选刊选本对莫言小说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莫言公开发表小说年鉴表(1981—2013) |
附录B 8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C 8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D 8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E 90年代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F 90年代选本收录莫言小说一览表 |
附录G 90年代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附录H 新世纪选刊选载莫言中短篇小说一览表 |
附录I 新世纪选刊选本选载、收录莫言小说重合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微型小说概况 |
一、微型小说选文 |
(一)选文 |
(二)选文主要特点 |
二、单元导读与课后练习 |
(一)单元导读 |
(二)课后练习 |
三、微型小说教学要求 |
(一)教学目标要求 |
(二)初中阅读教学要求 |
第二章 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和相关数据 |
二、现状分析 |
(一)对微型小说基本概念特征的认识 |
(二)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 |
(三)对微型小说的重视程度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
一、借助小说的三要素,复述微型小说故事 |
(一)人物环境情节 |
(二)复述故事 |
二、把握结构艺术,体会精致巧妙情节 |
(一)结构艺术 |
(二)体会精致巧妙情节 |
三、品味精炼语言,把握人物鲜明形象 |
(一)微型小说语言特点 |
(二)把握人物鲜明形象 |
四、分析以小见大手法,体会立意艺术 |
(一)以小见大手法 |
(二)体会立意艺术 |
五、体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结尾艺术 |
(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结尾艺术 |
(二)分析结尾艺术 |
六、提供支架,拓展阅读 |
(一)课外微型小说补充原则 |
(二)拓展阅读学习方法 |
第四章 微型小说教学实践 |
一、《桥》: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一)讲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感知线性结构 |
(二)品一位受人爱戴的老汉..分析人物形象 |
(三)悟一座非同一般的“桥”..感悟题目含义 |
(四)概括小说情节..区分故事情节小说情节 |
(五)体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艺术 |
二、《在柏林》:感悟以小见大深远立意 |
(一)借助小说三要素,概括小说故事 |
(二)学习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 |
(三)体会以小见大的立意表现艺术 |
三、教学反思 |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反思 |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
(三)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概览 |
二代表性作家作品 |
三代表性理论研究 |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
二、意象派的影响 |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
二、源流概述 |
(一) 中国微型小说发展脉络 |
(二) 国外华文微型小说发展脉络 |
三、研究范畴 |
(一) 微型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 |
1.创作主体 (作者) |
2.作品 |
3.接受主体 (读者) |
4.载体 |
5.组织交流与评奖 |
6.产业化发展 |
(二) 微型小说文本批评 |
(7)新世纪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批判之发现 |
一 华文式微之担忧 |
二 世风日下之凄凉 |
三 中西冲突之审视 |
第二章 情感伦理之探讨 |
一 血浓于水之情 |
二 红尘滚滚之情 |
三 天涯知己之情 |
第三章 人生哲理之窥探 |
一 人生回忆之感慨 |
二 生活感悟之奥妙 |
三 物喻人生之真谛 |
第四章 生态文明之倡导 |
一 未来生态之展望 |
二 生态忧患之反思 |
第五章 历史回溯之思索 |
一 历史往事之悲痛 |
二 战争离乱之残酷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8)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小小说文体的界定 |
0.2 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小小说的发展历程 |
1.1 八十年代初期小小说的“创作现象” |
1.2 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小小说的“文体现象” |
1.3 新世纪以来小小说的“文化现象” |
第二章 小小说创作队伍及文体范式的成型 |
2.1 作家小小说的经典化之路 |
2.2 小小说作家的类型化之路 |
第三章 小小说文体自觉的文本呈现 |
3.1 语言自觉——言与意之张力 |
3.2 叙事自觉——小与大之张力 |
3.3 审美自觉——雅与俗之张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高中小说教学现状 |
(二)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
(三)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优势 |
(四)本专题独特的价值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一)微型小说研究现状 |
(二)小说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
(三)模块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微型小说 |
(二)专题教学 |
(三)叙事艺术 |
五、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微型小说的学理依据 |
一、微型小说文体特点分析 |
(一)篇幅的精致是其形体特征 |
(二)艺术的精巧是其本质特征 |
(三)形象内涵的精深讲究凝蕴美和含蓄美 |
二、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结构的叙事特点 |
(一)微型小说的叙事视角 |
(二)微型小说的叙事时间 |
(三)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
(四)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
第二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学理阐释 |
一、为什么读——专题设计的依据 |
(一)学情依据 |
(二)课标依据 |
(三)教材依据 |
(四)考试依据 |
二、用什么读——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原作阅读 |
(二)内容构成 |
三、怎么读——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高阅读兴趣 |
(二)反思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 |
(三)援引理论支架,学会鉴赏作品 |
(四)读和写相结合,阅读写作演练 |
四、怎么写——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
(一)如何构思微型小说“意料之外”的情节 |
(二)如何让“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 |
第三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
一、教学总目标的设计 |
(一)知识目标 |
(二)思维目标 |
(三)价值目标 |
二、专题学习过程的设计 |
(一)专题课型的设计 |
(二)专题材料的设计 |
(三)专题流程的设计 |
1.专题第一阶段导读激趣教学设计 |
2.专题第二阶段精读原作教学设计 |
3.专题第三阶段话题探索教学设计 |
4.专题第四阶段写作实践教学设计 |
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反思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
二、专题篇目选择的反思 |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反思 |
四、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二十年来微型小说理论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D]. 陈亚兰. 南昌大学, 2021
- [2]选刊选本视域中的莫言小说[D]. 蒋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 刘玉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小说发展纵览[J]. 张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J]. 龙钢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新世纪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主题研究[D]. 李笑寒. 绍兴文理学院, 2018(04)
- [8]论新时期以来小小说文体的自觉[D]. 田耕. 天津大学, 2018(07)
- [9]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D]. 邱旭云.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10]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