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论文文献综述)
于军,马立威,赵江月,张劲松[1](2008)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96例108眼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A(散光度数≤1.50D)、B(散光度数>1.50D)2组。其中A组60例(72眼),B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在最大屈光力径线上行透明角膜3.2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后B组患者根据剩余散光度数在切口对侧角膜缘制一个穿透性弧形切口。结果A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0.84±0.39)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0.82±0.46)D、(0.77±0.29)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3.09±0.91)D,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1.86±0.87)D、(1.40±0.78)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VECTrAK软件分析得A、B组患者矫正指数分别为1.00、0.92,手术成功指数分别为1.32、1.30。结论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减少手术性散光的发生,联合角膜缘穿透性弧性切口松解术,还可以矫正术前散光。
刘伟中,刘晓红[2](2007)在《近视眼的预防控制与治疗(下)》文中认为近视眼的屈光情况与调节状况近视眼是由于眼屈光系统的后主焦点与眼的感光层(视网膜)两者之间的相互位置不适应所造成。如果因眼的屈光力量太强,而眼球的前后轴长仍正常,称为屈光性近视;如果眼的前
张运海[3](2006)在《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关键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眼波前像差的测量技术迅速发展,当前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系统研究了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中涉及到的关键建模技术,并将这些建模技术应用到国产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装备中,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计算分析了大瞳孔直径下调制传递函数MTF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用波前像差图和调制传递函数MTF分析了某些像差的组合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情况。2.从理论上建立了由眼底发出的测试波前斜率测量值重建波前曲面(数值上等于波前像差)的模型。深入研究了带标准化因子的Zernike多项式的性质;针对主观式像差仪波前斜率采样方案,提出了采用带标准化因子的Zernike多项式对眼测试波前进行重建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两种求解方法,即基于Householder变换求解法和基于Gram-Schmidt正交化求解法,用于确定重建模型中的未知模式系数;推导出了该波前重建模型对斜率测量误差的传递系数。3.研究了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关键模型。采用超环面(toroidal surface)建立起规则散光下的角膜曲面模型方程;定量研究了手术光学区屈光不正两种通用的矫正模型,一种模型适用于单纯近视、复性近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的矫正,另一种模型适用于单纯远视、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的矫正;另外,作为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种用于光学区直径和过渡区宽度均可调节时过渡区角膜切削量的计算模型。4.研究了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中的关键模型。使用改变光程的方法建立起波前像差与角膜切削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像差矫正模型进行计算仿真;深入研究了小光斑准分子激光飞点扫描模型,对飞点扫描过程进行计算仿真;提出了中心偏移和旋转情况下剩余像差计算模型,为定量研究切削中心定位精度对像差矫正的影响提供了依据。5.根据论文中的关键模型,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了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该系统目前已投入临床应用;临床报告表明,系统在矫正屈光不正时效果显着且安全,在像差矫正时有效、安全。
沈建新[4](2003)在《基于准分子激光消融的屈光与波前像差矫正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及消除像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本学位论文将CAD/CAM、应用光学、眼科屈光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系统地研究了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及消除像差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出了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系统地研究了人眼视光学原理,计算并说明了角膜曲率变化对屈光力的影响。 2.研究了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光蚀作用及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的机理;首次定量研究193nm准分子激光高斯光束的切削量与能量密度的关系,计算单个激光脉冲角膜切削量;发现了角膜曲率对切削效果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角膜曲率半径、切削位置与切削深度的关系;首次定量确定了激光光斑参数及其排列方式对术后角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为更精确实现角膜切削和提高切削后角膜表面光洁度、减少手术后角膜浑浊及角膜表面术后不规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3.首次从理论上全面建立了屈光不正与角膜切削量的关系。以数学的方法研究出了屈光性单纯近视、屈光性单纯远视、复性近视散光、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混合性散光屈光矫正的物理模型;并揭示了不同轴位的转换规律,对不同散光情况下的初始角膜两个不同方向的曲率半径和手术后最终的曲率半径作了定量的研究。 4.探索了波前像差矫正理论。叙述了人眼像差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并确定了采用Zernike多项式表示像差的方法;首次定量分析了Zernike多项式表示的像差与角膜切削深度的关系;首次采用主观式人眼像差仪测量像差,并研究了其实现原理和软件控制框图,论文首次研究了准分子激光进行矫正人眼像差的原理,为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实现了“个性化切削”。 5.根据论文理论研究成果,设计了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并就飞点扫描、主动眼球跟踪技术,能量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有关单位合作,研制了新一代的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目前已经投入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周树成,张兵,刘立洁[5](2002)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的进展原理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进展角膜屈光手术可追溯到100年前,采用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则始于80年代后期,目前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治疗近视已成为国际眼科界的热点,也成为商家和医院投资的项目。准分子激光手术美国于1983 年开始进行动物试验,之后作了盲眼实验, 1992年以来限制性地用于临床。
骆晓森[6](2002)在《弱激光照射疗法治疗机理与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多层面地研究了弱激光照射前后血液的血氧饱和度、血液的氧合过程、血液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血液内源性卟啉的来源、卟啉的光谱特性和卟啉的光敏化反应的基础上,对与弱激光照射疗法相关的治疗机理和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首先,通过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了弱激光的照射对血液的氧合过程和红细胞氧解离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激光照射能够提高血液的载氧和运氧能力,且具有抗缺氧作用。 在对不同波长光照射血液时产生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及其特性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了可见光波段的血液吸收峰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并解释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红光照射血液时也将发生引起电子跃迁的吸收过程,以及产生生物学作用的机制;通过研究认为血液受光照射而发射荧光,是其吸收照射光的能量后其内部发生系列能量转移过程的部分外在表现,而产生自由基和自由基反应是血液吸收照射光能量后其内部伴随发生系列生物化学变化的重要过程。 在对血液内源性卟啉的光敏化反应、自由基反应和人体系统的反馈性调节与修复作用与弱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从特定角度阐明了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的治疗机理;提出了对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进行照射剂量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得到了在治疗光波长的选择方面,红光比绿光更为有效的结论。 为探索无创伤的弱激光血液照射治疗方法,本文根据对离体人皮肤实验测试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人体皮肤及静脉的实验测试结果,论证了在手背部位进行激光血管外照射治疗的可行性。进而根据半导体激光的光场分布特点,设计了可用于经手背皮肤照射皮下静脉血管的半导体激光照射装置。使用该装置进行治疗时不需要进行静脉穿刺,不失为一种治疗时无损伤的新方法。
陈锋[7](2001)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不同直径切开孔的视野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后发性白内障是影响视力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目前较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囊膜切开提高了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切开孔的大小对视野的影响却似乎未见报道。本文探讨二种不同直径的后囊膜切开孔对视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对象和方法 在本眼科中心就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继发后囊膜Ⅱ级混浊且较均匀的患者40例,随机分2mm切开孔组20例及4mm切开孔组20例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术后记录并发症情况,1个半月后作中心30°及周边60°视野检查。 行同样白内障手术的后囊膜透明组21例及正常人群组20例视野检查。 混浊后囊膜切开用Opton的VISULAS YAG E激光机,以Humphrey-750自动视野计作中心30°及周边60°视野检查。 所得视野数据,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 果 一、2mm后囊膜孔组的视野指标MD(平均偏差)、PSD(样本标准差)及各象限的总光敏感度较4mm后囊膜孔组(除颞上外)和后囊膜透明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 二、4mm后囊膜孔组与后囊膜透明组相比各视野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 三、后囊膜透明组与正常人群组相比,除PSD无显着性差异外(P=0.993),其余各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四、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并发症,包括房水混浊,人工晶体损伤,眼压升高,4mm组与2mm组无统计学差异,但2周内并发症均得到控制,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 讨 论 一、Zmm后囊膜切开后虽可获得较佳视力,但与4mm后囊膜孔组相比对视野影响较大,呈弥漫性光敏感度下降及视岛不规则的局限性压陷。 二、4mm切开孔组与后莱膜透明组视野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从视野角度米说,4mm是个较佳的后囊膜切开直径。 三、人工晶体植入后视野的改变不可忽视,它可产生周边视野的缩小及全视野光敏感度下降。 四、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可产生一些并发症,但4mm组与Zmm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均可短期控制,对视功能影响不大,所以4mm切开法是个可行的较安全的切开方法。
赵国镛[8](2000)在《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隆基,王兆祥,韩军,姚瞻,马建华,孙文娟,应良[9](1999)在《超短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低、中度近视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超短放射状角膜切开术(mini-radialkeratotomy,Mini-R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对屈光度-1.25~-4.00DS的47例91只眼行该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视力、屈光度变化,将术后6个月检查结果与术前数值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其中≥1.2者75眼,占82.42%,1.5者46眼,占50.55%。术前屈光度平均-2.75DS±0.86DS,术后平均-0.50DS±0.46DS,平均降低了-2.50DS。术前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3.87DS,术后为41.58DS,下降了2.29DS。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ini-RK治疗低、中度近视眼疗效确切,手术方法及手术环境建立相对简单,术后无常规RK并发症的风险和困扰,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积极慎重的开展。
惠延年[10](1999)在《爱丁堡第21届Gonin学会会议纪要》文中指出汇集世界眼底病专家的JulesGonin学会第21届会议于1998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爱丁堡举行,350多人与会。本届H.Wacker奖得主Bird和Lund作了“视网膜变性治疗的未来”的演讲。Gonin讲座由Wiedemann报告“眼内新生血管...
二、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论文提纲范文)
(2)近视眼的预防控制与治疗(下)(论文提纲范文)
近视眼的屈光情况与调节状况 |
近视眼的临床表现 |
近视眼的预防与控制 |
1.增强视觉能力, 改善调节功能 |
2.改善视觉环境, 规范用眼方法 |
3.其它 |
近视眼的矫正与治疗 |
1.镜片矫正 |
2.手术治疗 |
(3)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关键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的研究背景 |
1.1.1 CAD 技术在视觉光学矫正中的应用 |
1.1.2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
1.1.3 眼波前像差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课题选题意义和依据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层次 |
第二章 眼屈光学基础及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
2.1 眼屈光学基础 |
2.1.1 眼屈光与几何光学 |
2.1.2 眼球的结构及光学特性 |
2.1.3 正视眼和屈光不正 |
2.2 眼光学系统像差 |
2.2.1 像差分类 |
2.2.2 波前像差 |
2.3 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
2.3.1 波前像差与像质评价标准 |
2.3.2 高阶像差对调制传递函数MTF 的影响 |
2.3.3 像差单独或组合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眼像差测量波前重建模型 |
3.1 波前像差的表示方法 |
3.1.1 像差图表示法 |
3.1.2 波前像差的Zernike 多项式表示法 |
3.1.3 波前像差的均方根 |
3.2 波前像差的测量 |
3.3 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波前重建模型 |
3.3.1 波前重建方法的种类 |
3.3.2 Zernike 多项式波前重建模型 |
3.4 Zernike多项式波前重建模型的求解方法 |
3.4.1 法方程组的建立及直接解法 |
3.4.2 直接解法存在的问题 |
3.4.3 Householder 变换求解法 |
3.4.4 基于Gram-Schmidt 正交化的求解法 |
3.5 Zernike多项式波前重建模型及求解方法的精确性 |
3.5.1 拟合精度的检验方法 |
3.5.2 Zernike 多项式描述的波前拟合精度 |
3.5.3 一般数学波前的拟合精度 |
3.6 模型的误差传递情况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准分子激光屈光不正矫正关键模型 |
4.1 角膜建模和屈光矫正概述 |
4.1.1 角膜模型和屈光矫正模型回顾 |
4.2 角膜曲面数学模型 |
4.2.1 角膜曲面模型的建立原理 |
4.2.2 角膜曲面方程的推导 |
4.3 近视或近视散光通用矫正模型 |
4.4 远视或远视散光通用矫正模型 |
4.5 通用矫正模型的实现 |
4.5.1 散光轴向与坐标转换 |
4.5.2 矫正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4.6 过渡区内角膜切削模型 |
4.6.1 过渡区模型的设计 |
4.6.2 模型的计算仿真 |
4.6.3 过渡区模型的讨论 |
4.6.4 过渡区模型特点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关键模型 |
5.1 眼波前像差矫正概述 |
5.1.1 自适应光学技术矫正眼像差 |
5.1.2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技术 |
5.2 波前像差矫正模型 |
5.2.1 角膜切削量同波前像差之间的转换模型 |
5.2.2 像差矫正模型计算仿真 |
5.2.3 波前像差矫正模型的讨论 |
5.3 小光斑准分子激光飞点扫描模型 |
5.3.1 飞点扫描的优点 |
5.3.2 飞点扫描模型 |
5.4 中心偏移和旋转情况下剩余像差计算模型 |
5.4.1 中心偏移和旋转出现规律 |
5.4.2 剩余像差计算模型 |
5.4.3 中心偏移时的剩余像差 |
5.4.4 旋转时的剩余像差 |
5.4.5 中心偏移和旋转的纠正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在视觉光学矫正装备中的实现及临床应用 |
6.1 角膜切削模型的激光实现机理 |
6.2 关键模型在视觉光学矫正装备中的实现 |
6.2.1 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 |
6.2.2 主观式像差仪 |
6.2.3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 |
6.3 屈光不正和像差矫正模型临床应用情况 |
6.3.1 屈光不正矫正的临床应用情况 |
6.3.2 像差矫正临床应用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第0~7 阶36 项ZERNIKE 多项式表达式 |
附录2:第1~7 阶35 项归一化的ZERNIKE 多项式对X 的偏导数 |
附录3:第1~7 阶35 项归一化的ZERNIKE 多项式对Y 的偏导数 |
附录4: 采样矩阵D |
附录5:“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鉴定意见 |
附录6:“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鉴定委员会名单 |
附录7: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复印件 |
(4)基于准分子激光消融的屈光与波前像差矫正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CAD/CAM技术 |
1.1.2 屈光手术 |
1.1.3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课题立论依据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眼视光学原理及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2.1 人眼屈光基础 |
2.2 人眼构造及其光学特性 |
2.2.1 人眼构造 |
2.2.2 设计眼和角膜屈光力的计算 |
2.2.3 角膜曲率变化对屈光力的影响 |
2.3 激光和激光器 |
2.4 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2.4.1 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五种类型 |
2.4.2 光蚀除作用 |
2.4.3 193nm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组织的生物反应 |
2.5 193nm准分子激光高斯光束的消融量与能量密度的关系 |
2.5.1 193nm准分子激光高斯光束的数学描述与简化 |
2.5.2 单个激光脉冲角膜消融量计算 |
2.6 角膜曲率对切削效果的影响 |
2.6.1 有效切削区域与切削位置的关系 |
2.6.2 角膜对193nm准分子激光的反射率与切削位置的关系 |
2.6.3 角膜曲率半径、切削位置与切削深度的关系 |
2.7 激光光斑与切削表面粗糙度关系 |
2.7.1 光斑参数 |
2.7.2 叠加的方式 |
2.8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屈光矫正数学模型 |
3.1 眼屈光不正概述 |
3.1.1 近视眼 |
3.1.2 远视眼 |
3.1.3 散光 |
3.2 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 |
3.2.1 框架眼镜 |
3.2.2 角膜接触镜 |
3.2.3 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和种类 |
3.3 角膜切削数学模型回顾 |
3.4 屈光性单纯近视远视数学模型 |
3.4.1 单纯近视矫正模型 |
3.4.2 单纯远视矫正模型 |
3.5 散光数学模型 |
3.5.1 复性近视散光数学模型 |
3.5.2 复性远视散光数学模型 |
3.5.3 单纯近视散光数学模型 |
3.5.4 单纯远视散光数学模型 |
3.5.5 混合散光数学模型 |
3.5.6 散光轴位处理 |
3.5.7 散光数学模型中初始及最终角膜曲率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眼波前像差及其矫正技术 |
4.1 波前像差概念、成因 |
4.1.1 波动光学 |
4.1.2 波前像差概念 |
4.1.3 波前像差成因 |
4.2 波前像差表示 |
4.2.1 波前像差的像差图表示 |
4.2.2 波前像差的zernike表示 |
4.3 第二阶ZERNIKE多项式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
4.4 波前像差测量 |
4.5 波前像差转化为角膜切削量数学模型 |
4.6 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的装置 |
4.7 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和矫正像差的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实现技术 |
5.1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硬件系统 |
5.1.1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的原理框图 |
5.1.2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工作流程 |
5.1.3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电气系统 |
5.2 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软件系统 |
5.2.1 软件系统中的具体算法 |
5.2.2 控制软件模块及部分界面 |
5.3 关键实现技术 |
5.3.1 飞点扫描技术 |
5.3.2 主动眼球跟踪技术 |
5.3.3 激光能量闭环控制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屈光和波前像差矫正的临床应用 |
6.1 屈光矫正的临床应用 |
6.1.1 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对比报告 |
6.1.2 天津公安医院临床统计分析 |
6.2 像差矫正的应用 |
6.2.1 像差矫正实验室实验 |
6.2.2 像差矫正的7个病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7.2.1 治疗理念的发展-一个体化切削 |
7.2.2 超短脉冲激光角膜切削 |
7.3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着作和论文 |
附录1: 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机部分图片 |
附录2: “江苏省十五高技术项目”复印件 |
附录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复印件 |
附录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修改意见”复印件 |
附录5: “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机鉴定意见和鉴定委员会名单”复印件 |
(6)弱激光照射疗法治疗机理与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医学与治疗机理研究现状 |
1.1 引言 |
1.2 激光医学发展概况 |
1.3 激光生物效应 |
1.4 弱激光生物刺激效应 |
1.5 弱激光生物刺激作用实验规律 |
1.6 弱激光生物刺激作用机理 |
参考文献 |
2 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与研究现状 |
2.1 引言 |
2.2 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纠正微循环障碍 |
2.3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2.4 弱激光照射与细胞凋亡 |
2.5 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的治疗方法 |
2.6 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3 弱激光对血液载氧过程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弱激光对红细胞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
3.3 弱激光对血液氧合过程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4 血液的光谱性质研究 |
4.1 血液的基本组成 |
4.2 血液的一般光谱性质 |
4.3 血液的吸收光谱研究 |
4.4 血液的荧光光谱研究 |
参考文献 |
5 血液内源性卟啉光敏化反应作用研究 |
5.1 血液内源性卟啉的来源 |
5.2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
5.3 卟啉的光敏化作用 |
5.4 弱激光血管内照射对人体系统的作用机理 |
参考文献 |
6 半导体激光贴肤照射手背皮下静脉血液疗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皮肤及静脉血管透射率检测 |
6.3 激光皮肤外照射静脉方法的可行性 |
6.4 LD输出端头设计 |
6.5 整机组成设计 |
6.6 讨论 |
参考文献 |
7 结论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不同直径切开孔的视野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正文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综述一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 |
综述二 晶体上皮细胞 |
五、 致谢 |
(8)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术前准备 |
1.3 手术设计 |
1.4 手术步骤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角膜切开术疗效评价[J]. 于军,马立威,赵江月,张劲松. 眼科新进展, 2008(05)
- [2]近视眼的预防控制与治疗(下)[J]. 刘伟中,刘晓红.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7(08)
- [3]准分子激光视觉光学矫正关键建模技术研究[D]. 张运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0)
- [4]基于准分子激光消融的屈光与波前像差矫正技术研究与实现[D]. 沈建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03)
- [5]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的进展原理及应用[A]. 周树成,张兵,刘立洁. 新疆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2
- [6]弱激光照射疗法治疗机理与过程研究[D]. 骆晓森.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
- [7]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不同直径切开孔的视野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 陈锋. 浙江大学, 2001(01)
- [8]超超短角膜放射状切开术治疗近视眼[J]. 赵国镛. 眼科新进展, 2000(06)
- [9]超短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低、中度近视疗效观察[J]. 胡隆基,王兆祥,韩军,姚瞻,马建华,孙文娟,应良. 临床眼科杂志, 1999(04)
- [10]爱丁堡第21届Gonin学会会议纪要[J]. 惠延年.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