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米雪,赵蕾,朱国兴[1](2021)在《基于MICE—CETM模式的本科会展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学术和实践为双向平台,在分析会展双创人才档案管理和教学培养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以培养资源整合型、素能结合型和自我管理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双创档案管理、校企合作和能力评估为保障体系,以会展专业素能教学结合、师资柔性管理、课堂改革为基本思路的高校会展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会展专业学生双创能力,推动会展行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驱动作用。
肖龙,刘美辰,刘慧英,吴锦兰[2](2021)在《产教融合下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对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已有培养模式存在实用性缺陷,会展人才数量与质量不统一、综合专业型人才缺口大、正规与特色会展人才不足、高精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据此,提出应从实用性与适用性等角度出发,加强高校同社会的接轨,畅通"向上走"与"向下走"两个方向的会展人才培养渠道完善对策。
熊婉彤[3](2020)在《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会展之都",重庆会展人才面临总体数量不足和核心创意人才缺失的需求瓶颈,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输出的人才远远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必须深入分析重庆会展人才现状,以人才供需矛盾为突破口,结合会展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借鉴协同创新理论,将重庆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纳入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中,通过构建院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校会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实施路径,同时建立组织平台和利益分配运行机制,促进主体间多方联动,探索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会展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赵伯艳,仲阳关[4](2020)在《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需求、问题及改进》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会展教育从无到有,目前会展教育院校已达三百多所,形成了高职高专、本科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全系列。会展产业链条自身的延展性与动态性决定了会展人才培养应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然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却出现同质化现象。此外,还存在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会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完善会展学科体系建设。
赵伯艳,胡亚楠[5](2019)在《高等院校“双创型”会展人才培养途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会展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会展市场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很多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口就业难或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双创型"会展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增加会展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及满足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可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建设"双创型"师资队伍、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输送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双创型"会展人才。
喻曼景[6](2019)在《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会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门产业。然而,随着会展行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稀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要尽快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帮助会展行业及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为市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会展人才,促进我国会展行业进一步发展。
朱金[7](2019)在《中德会展经济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会展经济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会展经济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较为迅速,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引导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创新会展经济发展路径,加快由“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德国是会展强国,会展展馆规划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行业协会和政府协作相得益彰。对德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进行梳理比较,有助于找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会展经济发展市场以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这为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会展经济在促进贸易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较研究中德会展经济发展可以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优化会展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原理,通过回顾会展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中德两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借鉴德国会展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当前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展馆建设如火如荼,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但对比德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全国性会展行业协会缺失,行业自律性有待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结构性失衡,展会服务有待优化;政府缺位越位偶有发生,市场化有待提高。我国会展经济还处于成长期,有海外会展企业竞争的挑战,也有“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会展经济发展重心东移带来的机遇。因此,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加快行业的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和会展经济的融合,创新会展经济发展形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去海外参展办展,推动会展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展品牌的专利保护;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应注重和国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经济发展经验,推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迈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会展经济的品牌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打造会展城市,推动商务会议的发展。
史晋娜[8](2018)在《基于动态视角的四川省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四川省会展人才供需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数量上,会展人才缺口将持续扩大;结构上,仅依靠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失衡状况将更为严重,优化难度增加。基于此,四川省会展人才在"十三五"期间"注重数量弥补"的同时,还需"注重人才结构的优化",并构建"政府引导下的一核心两主力"的四川省会展人才队伍优化模式。
杨世信,钟颖[9](2017)在《向上走VS向下走?——地方性本科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选择》文中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状,促使我们反思地方本科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要上下结合、高低兼顾,"向上走"培养有创新创业理想和能力的行业领袖型人才,"向下走"培养管理技能扎实的项目经理为职业目标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不同培养目标及定位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领袖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匹配"高大上"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匹配"接地气"的培养模式。
寿怡君[10](2017)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探索》文中认为为应对会展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会展人才作为会展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大高校相继建立会展专业,在培养和对会展人才的提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级应用型会展人才逐渐成为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素质评价中的硬性培养指标,其课程设置又直接反映培养方案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为更好适应会展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探索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刻不容缓。
二、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产教融合下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 |
1.1 培养模式存在实用性缺陷,会展人才社会脱节问题显现 |
1.2 会展人才数量与质量步调不统一,会展人就业碰壁情况普现 |
1.3 会展人才正规培养不能完全补齐综合专业型人才缺口 |
1.4 特色会展人才不足,高精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
2 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完善 |
2.1 加强高校同业界沟通,培养实用型会展人才 |
2.2 合理设置课程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连接社会需求 |
2.3 把关师资队伍,注重会展人才实操与专业内涵培养 |
3 结语 |
(3)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庆会展人才供需矛盾凸显协同创新培养的紧迫性 |
(一)人才需求数量缺口大、核心创意人才紧缺 |
(二)人才供给受制 |
二、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
(一)协同创新是复合型、创新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
(二)协同创新是提高重庆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途径 |
三、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体选择 |
四、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模式设计及路径整合 |
(一)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
(二)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
(三)校政协同创新模式 |
(四)校会协同创新模式 |
五、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运行保障 |
(4)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需求、问题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展业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会展人才 |
(二)中观会展人才 |
(三)微观会展人才 |
二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 |
(二)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
(三)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短缺 |
(四)会展专业社会辨识度低 |
(五)学生实习成效较低 |
三完善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三)完善会展学学科体系 |
(5)高等院校“双创型”会展人才培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等院校培养“双创型”会展人才的重要意义 |
(一) 增加会展专业学生就业机会 |
(二) 增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 |
(三) 满足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 |
二 高等院校“双创型”会展人才的基本素质 |
(一) 创新创业思维 |
(二)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三) 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
三 高等院校“双创型”会展人才培养的途径 |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二) 建设“双创型”师资团队 |
(三) 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
(四) 推进校企协同合作 |
(6)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与行业会展人才培养观念之间的矛盾。 |
(二)政府未能充分发挥指导和支持作用。 |
(三)行业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合作不够积极。 |
(四)高校教育模式落后。 |
(五)学生自身素质欠缺。 |
二、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
(一)转变会展人才培养观念。 |
1.行业应当转变会展人才观念。 |
2.学生应当转变个人人才观念。 |
(二)政府充分发挥指导和支持作用。 |
(三)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培养。 |
(四)高校转变教育模式。 |
(五)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
三、结语 |
(7)中德会展经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会展经济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会展 |
二、会展活动 |
三、会展产业 |
四、会展经济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交换理论 |
二、乘数效应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二章 会展经济之缘起及中德会展经济的特点 |
第一节 中德会展经济发展历程 |
一、中国会展经济发展历程 |
二、德国会展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中德会展经济发展特点 |
一、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特点 |
二、德国会展经济发展特点 |
第三章 中德会展经济发展比较 |
第一节 中德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二、德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三、中德会展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
第二节 中德会展指数现状分析 |
一、会展指数评价模型 |
二、中德展馆、展会和组展商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中德会展经济社会环境比较 |
一、政策法律环境比较 |
二、人才储备比较 |
第四节 中德商展比较 |
第四章 我国会展经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运算 |
一、灰色关联模型 |
二、数据运算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会展经济与住宿和餐饮业 |
二、会展经济与物流业 |
三、会展经济与旅游业 |
第五章 促进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会展经济软实力 |
一、建立会展标准体系 |
二、构建信用监管机制 |
三、加强会展知识产权的保护 |
四、大力提倡绿色办展 |
五、加强中介组织作用 |
第二节 完善硬件设施 |
一、推进会展展馆建设 |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第三节 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
一、加强会展“引进来” |
二、支持会展“走出去” |
三、搭建“一带一路”会展平台 |
第四节 推进人才体系建设 |
一、建立会展专家智库 |
二、加快人才队伍培育 |
三、推动会展人才引进 |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我国会展经济研究和国外存在差异 |
二、展馆建设快速推进,科学规划有待提高 |
三、政府对会展经济予以支持,市场化经营有待提高 |
四、会展经济与相关产业关联度较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动态视角的四川省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省会展人才供给现状及发展预测 |
1.1 企业培养力度不够, 缺乏持续性、系统性与开展能力 |
1.2 社会培养机构缺乏, 职业认证培训承认度低 |
1.3 高等院校成为会展人才供给主渠道 |
2 四川省会展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
2.1 总量有缺口且有扩大趋势 |
2.1.1 基于展会数量的总量预测 |
2.1.2 基于展会面积的总量预测 |
2.1.3 人才需求总量预测结论 |
2.2 对拥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大 |
2.2.1 对本科以上学历的会展人才需求大 |
2.2.2 对科班出身的会展人才需求大 |
2.2.3 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大 |
3 基于动态视角的四川省会展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
3.1 数量缺口将持续扩大 |
3.2 结构失衡趋于严重, 优化难度增加 |
3.2.1 学科结构仍难实现优化 |
3.2.2 学历结构进一步失衡 |
3.2.3 操作型趋饱和, 应用型缺口大, 高素质人才匮乏 |
3.2.4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会展人才仍聚集于成都 |
4 四川省会展人才发展战略分析 |
(9)向上走VS向下走?——地方性本科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迷局 |
(一) 培养什么样的人 |
(二) 如何培养人 |
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一)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
(二)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
1. 目标模糊 |
2. 定位同质 |
3. 模式不清 |
五、地方性本科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选择:向上走VS向下走? |
(一) 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要上下结合、高低兼顾 |
1.“向上走”以培养成为行业领袖的创新创业型会展人才为目标 |
2.“向下走”以培养成为应用型会展人才为目标 |
(二) 培养模式上要分层统筹、因材施教 |
1.“向上走”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要“高大上” |
2.“向下走”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要“接地气” |
六、结论 |
(10)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高校培养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
(一) 通识教育类课程 |
(二) 学科必修类课程 |
(三) 专业必修课课程 |
(四) 专业选修课课程 |
(五) 实践环节类课程 |
三、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
(一) 适当减少通识教育类基础课程 |
(二) 优化与完善专业类课程体系结构 |
(三) 切实践行实践环节类课程 |
(四) 注重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
四、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ICE—CETM模式的本科会展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 米雪,赵蕾,朱国兴. 黄山学院学报, 2021(01)
- [2]产教融合下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对策探究[J]. 肖龙,刘美辰,刘慧英,吴锦兰. 商展经济, 2021(02)
- [3]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 熊婉彤.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02)
- [4]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需求、问题及改进[J]. 赵伯艳,仲阳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12)
- [5]高等院校“双创型”会展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 赵伯艳,胡亚楠. 教育现代化, 2019(96)
- [6]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分析[J]. 喻曼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21)
- [7]中德会展经济比较研究[D]. 朱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基于动态视角的四川省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研究[J]. 史晋娜.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06)
- [9]向上走VS向下走?——地方性本科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选择[J]. 杨世信,钟颖. 高教论坛, 2017(11)
- [10]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探索[J]. 寿怡君.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1)
标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会展行业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会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