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静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特点

城市生活垃圾静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特点

一、静态好氧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工艺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焦敏娜,任秀娜,王权,李荣华,木开石,张增强[1](2022)在《垃圾分类背景下易腐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易腐有机垃圾作为居民生活垃圾的主体部分,在分类收集的大背景下,其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垃圾分类是在粗放式垃圾回收的模式出现较大诟病时顺势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在传统垃圾收集方式基础上的改革创新,是垃圾能否得到有效处置的基础。围绕易腐有机垃圾的处理现状,深度剖析了现存处理方式的优劣,展望了易腐有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桂嘉烯[2](2021)在《微塑料在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的分布变化及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堆肥中不可降解杂质带来的影响是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然而杂质中的环境新兴污染物、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在堆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潜在的污染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首先调查了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工艺中微塑料在不同环节的分布特征,随后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大塑料的风化破碎行为分析大塑料的存在对堆肥中微塑料分布变化的影响,最后探究了堆肥中常见的聚丙烯微塑料对好氧堆肥理化性质、腐殖化程度、堆肥酶活以及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堆肥中微塑料表面定殖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堆肥中的微塑料赋存与污染,为量化土壤微塑料的来源提供参考数据,为管控堆肥工艺中的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在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发生变化。在两个镇级农村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站点的原料中分别检测到1100±141 items/kg与800±200 items/kg的微塑料,而在产出成肥中,微塑料丰度增加到2533±457items/kg以及2267±115 items/kg。堆肥有机质的消耗与次生微塑料的产生是导致微塑料丰度增加的原因。堆肥中微塑料的主要形状为纤维和薄膜,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为聚酯纤维、聚丙烯与聚乙烯。在最后的堆肥产物中检测到的微塑料普遍具有粒径小、呈现典型的风化形貌的特点。(2)不同类型大塑料的风化破碎是造成堆肥过程中微塑料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堆肥过程导致大塑料产生发黄效应,出现裂纹、剥落、脆化、被微生物定殖以及表面氧化的微观表面,一块大塑料的风化表面可以释放4-63 items微塑料,其中尺寸小于0.5 mm的微塑料占比为73.5%,产生微塑料数量从高到低的大塑料聚合物类型依次为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从影响因素来看,微塑料在堆肥中的分布变化由原料的物理组成和堆肥工艺的处理模式共同决定。(3)聚丙烯(PP)微塑料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效果。浓度达到1%和3%(w/w)的堆肥微塑料缩短了堆肥高温期持续时间、减少了堆体水分蒸发量,同时使堆肥有机质的降解效率下降,3%PP微塑料造成堆肥电导率值过高而种子发芽指数低于50%,其堆肥产物不可再作土壤有机肥施用;浓度超过0.5%的PP微塑料会抑制堆肥中结构稳定的大分子腐殖酸形成;微塑料对堆肥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影响,3%微塑料浓度使堆肥脲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添加1%和3%的微塑料则显着抑制了堆肥纤维素酶的活性。(4)PP微塑料影响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变化。堆肥前期,微塑料的加入使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20%-40.47%,其中与木质纤维素降解高度相关的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大幅减少,但是使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3.91%-34.23%;堆肥后期,微塑料增加了堆肥中放线菌门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P微塑料可以作为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新基质,微塑料表面定殖的微生物群落与堆肥环境中显着不同,拟杆菌门是堆肥结束后微塑料表面的优势菌门。

陈艳,王香春,蔡文婷,伏凯,张黎,舒天楚[3](2021)在《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提出以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90—2020年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时间轴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综述了目前主流的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由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关键词聚类和共现可知好氧堆肥发酵、园林有机覆盖物制备和生物质能源转化3种主要资源化处理技术是领域内主要研究内容,其中堆肥与园林有机覆盖物技术研究涉及相关工艺及其控制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主要包括厌氧发酵制沼气技术和生物固体燃料、生物质炭以及生物乙醇燃料的制备技术。微生物菌种的选取与研发、协同处理技术工艺优化以提升处理效率和产品质量、相关设备改进优化等制约产业生态发展的研究是未来堆肥技术研究的重点。同时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的研究较少,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利用园林垃圾进行生物质清洁能源研发等应为今后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孙悦[4](2021)在《典型有机固废中微塑料检测方法构建与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产物的土地施用是实现资源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土壤系统中微塑料(MPs)的重要来源,开展有机固废中MPs的分布特征研究对明晰不同环境中MPs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固体废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固废样品富含复杂有机质,其中MPs的提取分离与检测分析极具挑战性,目前仍缺乏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可比性。本文通过对有机质预处理方法与MPs分离方法的优选构建了有机固体废物中MPs检测分析的综合方法,实现了典型有机固体废物(易腐垃圾、畜禽粪便、污泥)中MPs的提取分离与分析鉴定。研究MPs形状、颜色、粒径分布及聚合物种类等分布特征,评估MPs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为有机固体废物管理处置及其资源化产物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究了不同消解预处理方案的有机质去除效果及其对MPs颗粒的影响。酸消解与碱消解会造成部分MPs颗粒的表面降解甚至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氧化法消解与酶消解对于MPs颗粒的干扰影响较小。在所有消解方案中30%H2O2是对MPs破坏最小,有机质去除率最高(75%-87%)的消解方案。H2O2消解的温度阈值为60℃,时间阈值为36 h。聚酰胺(PA)对预处理最敏感,可作为响应消解剂影响的指示聚合物。(2)比较了密度分离、油分离与磁性分离对不同环境样品中MPs的回收效果。环境样品类型对回收效果影响较小,MPs回收率与MPs种类、大小与形状密切相关。MPs回收率均随着尺寸的减小而降低。相同粒径的MPs中,碎片与颗粒状MPs较纤维与薄膜状MPs的回收率高。样品中加标MPs的总回收率为:两级密度分离>磁性分离>油分离。结合H2O2预处理-密度分离-体视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检测等步骤构建了有机固废中MPs污染的综合分析方法。(3)系统调研了有机固体废物及其资源化产物中MPs的分布特征。形状主要为纤维状与薄膜状;MPs的颜色主要为黑色、红色、蓝色与绿色;MPs的聚合物种类主要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样品中提取分离出的MPs表面普遍存在凸起、凹陷、裂纹或孔洞,部分MPs表面有微生物附着。(4)易腐生活垃圾中MPs丰度约为5.78-6.33×103 N·kg-1,成肥中MPs丰度排序为动态堆肥>半动态堆肥>静态堆肥。大粒径的塑料在堆肥过程中会在机械磨损、化学氧化与生物降解作用下发生老化降解,甚至碎裂分解为更小的碎片。餐厨垃圾中MPs的丰度为11.78±0.88×103 N·kg-1,样品中含有石英、芹菜叶、不锈钢等可能干扰MPs研究的杂质。猪粪中MPs丰度为2.22±0.16×103 N·kg-1,牛粪中MPs丰度为1.89±0.31×103 N·kg-1。本研究中污泥的MPs丰度(13.83-23.83×103 N·kg-1)与相关研究中全国污染平均水平(22.7±12.1×103 N·kg-1)相当。据MPs丰度与污泥处置数据估算,某污水厂每年会有约1.75×1012的MPs颗粒在污泥中积累。脱水污泥是所有样品中MPs丰度最高(23.83±0.17×103 N·kg-1)、小粒径MPs(<0.2 mm)占比最高(12.59%)的样品。本研究分析的20种样品中,易腐生活垃圾半动态堆肥、猪粪辅料混合成肥与污泥厌氧发酵沼渣3种样品的聚合物风险指数H大于10,样品中检测到的极少量聚氯乙烯(PVC)共聚物与PMMA对聚合物风险贡献大。

魏华炜[5](2020)在《秸秆基质协同污泥好氧堆肥及资源化利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好氧堆肥是处理污泥、秸秆等有机固体废物并使之资源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等新型污染物的存在及其潜在风险对污泥堆肥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从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减少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的问题出发,以农业废弃物添加对污泥堆肥的腐熟效果,及其堆肥、产物利用过程ARGs传播问题都值得关注。本论文从传统农业废弃物与污泥堆肥腐熟效果较差这一实际问题出发,拟开展以秸秆基质协同污泥堆肥的效果评价,并揭示好氧堆肥过程中ARGs削减的关键因素,同时阐明秸秆基质协同污泥堆肥产物利用过程中ARGs在土壤—植物体系传播风险及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发酵基质返混实现秸秆好氧堆肥快速运行。秸秆基质返混堆肥的温度在初始阶段迅速上升,并于第3天进入嗜热阶段(≥45℃)且维持了5天时间,松结态胡敏酸和稳结态胡敏酸含量在腐熟阶段显着增加(P<0.05),分别由7.72±0.31 g/kg和0.72±0.15 g/kg增加到18.64±0.05 g/kg和14.68±0.29 g/kg。秸秆基质返混堆肥过程中出现了四个优势菌门(Fir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es和Actinobacteria)。随着好氧堆肥的进行,Firmicutes相对丰度降低而另外三个优势菌门的数量却显着增加。网络分析显示,总磷较C/N和有效磷对腐殖质的影响更大。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中,有关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序列丰度占主导优势,且随着堆肥进行显着增加。研究结果阐明了运用发酵基质返混进行制备秸秆基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并揭示了代谢功能的特征,对堆肥体系的代谢组学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所制成的秸秆基质产物可为本课题后续污泥堆肥提供辅助原料。2、分别采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木屑及秸秆基质对污泥进行好氧堆肥,结果表明秸秆基质与污泥协同好氧堆肥处理在实现堆肥快速运行中显着优于其它处理组,其堆温迅速上升至75℃,并维持12天的高温(≥45℃),且堆肥产品的相对种子根长和发芽指数均大于80%。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秸秆基质与污泥处理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它四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其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最为密切,表明辅料所带来的污泥堆肥理化特性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到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显示,在秸秆基质与污泥协同好氧堆肥过程中的各理化指标均显着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学指标。主分量综合评价表明,秸秆基质对污泥好氧堆肥的产品的综合评分最高,是最优堆肥添加材料。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基质作为污泥堆肥调节材料有利于促进污泥堆肥的腐熟及降低堆肥产物的毒性。3、尽管秸秆基质有助于促进污泥堆肥的腐熟,但污泥中含有大量的ARGs,需要在堆肥过程中得到控制。C/N在堆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同C/N对堆肥过程ARGs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本研究以秸秆基质调节污泥好氧堆肥的C/N,探究了秸秆基质与污泥好氧堆肥中ARGs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初始C/N能够显着影响秸秆基质与污泥好氧堆肥中ARGs的消长;C/N为30:1对四环素抗性基因(tet M和tet Q)、β-内酰胺类抗基因(bla TEM和bla OXA)和多药排泄泵的编码基因(mex F)的相对丰度去除率分别为94.69%~95.78%,90.24%~96.20%和96.66%。相关分析显示,通过优化堆肥操作工艺的C/N(30:1),可以延长嗜热期,不仅能降低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还有利于削减ARGs的丰度。不同初始C/N处理对堆肥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度上有显着影响。ARGs宿主菌是好氧堆肥过程中驱动ARGs传播主要因素,初始C/N的优化也可降低ARGs宿主细菌。网络分析表明,sul1、sul2和aad A1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组等代谢途径共同影响。因此,调节堆肥初始C/N能够降低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关代谢途径、实现ARGs的有效削减。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污泥堆肥ARGs的传播扩散提供技术支撑。4、污泥堆肥的产物通常用于改良土壤,但因其长期土地施用会造成重金属(镉(Cd))累积,在此条件下ARG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传播风险及其驱动机制鲜有报道。论文针对污泥堆肥产物改良贫瘠土壤过程中所导致ARG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传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堆肥产物利用中,Cd胁迫会增加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及植物(小葱)内生菌中ARGs的相对丰度。土壤根际中的目标ARGs相对丰度要低于非根际土;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小葱地上部分(茎和叶)目标ARGs的丰度有所增加。真菌群落组成是土壤ARGs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内生细菌是促进植物体内ARGs传播的主要驱动因子。内生菌Sphingobacterium和Alcaligenes是ARGs在小葱内传播的潜在宿主。长期施用污泥堆肥带来的Cd累积会促进ARGs的传播,并导致小葱中ARGs丰度增加3.23倍,进而增加了ARGs向人体传播的风险。这些发现表明,施用污泥堆肥产品(造成Cd累积),可以促进ARGs在小葱中的传播。这对评估污泥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控制农业生产活动中AGRs在土壤和植物中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综上,本研究揭示了秸秆基质返混好氧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并证实了秸秆基质作为污泥堆肥调节材料的优越性。通过优化秸秆基质与污泥堆肥过程初始C/N削减了目标ARGs,阐明了堆肥产物利用过程中驱动ARG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传播的关键因子。该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ARGs的传播扩散机制及其利用造成ARG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传播风险。

于海涵[6](2020)在《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数量巨大,利用好氧堆肥技术处理固体有机废弃物既能够缓解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还能够将堆肥产品作为肥料用于土壤中,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好氧堆肥设备都是大型的工业设备,在进行小体量的实验研究时有很多不便,为方便进行实验室级别的好氧堆肥科学研究实验,研究和设计出功能较完善的自动化滚筒发酵实验设备,能够根据实验需要改变实验物理条件和温度等参数的采样周期,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的机械结构,主要是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的筒体结构、搅拌装置、支承装置、转动装置以及通气装置等,并根据设计情况制造出滚筒发酵实验设备实物。其次,设计了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的控制系统。选用STM32F103单片机,设计了主控制系统及其硬件电路,并开发了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主要是对滚筒进行选择,然后进行实验参数的设定,采集系统能够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主控制系统能够汇总各模块的温度数据,实现接收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传输的实验参数和指令,并根据实验流程按照准确的时间和顺序控制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的各个功能机构动作,使好氧堆肥实验能够自动化进行。最后,利用滚筒发酵实验设备,以园林废弃物及猪粪为原材料进行了多次对比实验,确定了滚筒发酵实验设备在以园林废弃物及猪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实验时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初始含水率为70%,填充率为65%,通风频率为5min/60min,翻转参数为转动速度为3r/min,转动时间为2min,每日转动次数为2次。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实验并深入研究实验结果,实验全程对堆肥物料的颜色气味、温度、p H值、碳氮比(C/N)、种子发芽指数(GI)进行监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滚筒发酵实验设备进行好氧堆肥实验效果很好,堆肥产品具有较高的腐熟度及安全性。

李剑颖[7](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涛[8](2020)在《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超级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垃圾填埋场是排在第三位的人为甲烷排放源,对全球变暖产生了重要影响。填埋场封场覆盖层是控制填埋气排放、降低填埋气污染扩散的重要屏障,黄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覆盖材料,深入研究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的水-气-热-甲烷氧化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优化封场土质覆盖层设计,减少填埋场中的填埋气体尤其是甲烷气体的排放量。本文依托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现场甲烷氧化试验基地,分别在不同季节进行了现场尺度的覆盖层甲烷氧化试验以及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覆盖层在不同季节下的水气热分布规律、甲烷氧化速率以及填埋气排放量变化;建立了非饱和土中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水蒸气以及温度梯度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对土质覆盖层中的水、气、热运移规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给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提供了参考。根据以上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建立了非饱和土中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水蒸气以及温度梯度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并利用室内甲烷氧化土柱试验和底部加热土柱促进水分蒸发试验对该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该数值模型模拟得到的覆盖层中的多组分气体浓度、基质吸力值、气压、土壤温度等与土柱试验的实测结果十分吻合,该模型为研究土质覆盖层中的甲烷运移提供了工具。(2)提出了一套简单快速测试覆盖层的填埋气排放量以及甲烷氧化速率的原位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甲烷检测仪和便携式沼气分析仪在原位快速测试静态箱内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根据通入覆盖层的CH4和CO2的体积分数以及地表CH4和CO2的排放量估算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避免了测试期间频繁取样对静态箱内气体浓度的扰动以及运输样品回实验室测试产生的误差。由于激光甲烷检测仪能够快速测得静态箱内的甲烷浓度,可以设置多组静态箱同时测试,缩短了测试时间。(3)降雨导致覆盖层中的水气运移发生明显变化,降雨后覆盖层的填埋气排放“热点”更加明显。由于覆盖层中土壤非均质、存在裂隙发育以及坡度导致含水量分布不均匀的影响,覆盖层中存在优势流通道,填埋气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覆盖层中的裂隙在遭遇降雨时可作为优势流通道进而加速水分入渗,降雨结束后土壤水分通过裂隙内表面迅速蒸发,导致降雨后该区域的导气性能相对其他区域能够更快恢复,填埋气优先从优势流通道所在的区域流出。降雨后优势流对覆盖层中气体运移的影响增强,在九个测试点测得的降雨前和降雨后的填埋气最大排放量从714.98 gm-2 d-1上升至1100.05 gm-2 d-1,降雨后填埋气排放“热点”更加显着。(4)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的服役性能随着季节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的影响在秋冬季节更加显着。覆盖土在冬季温度低但含水量高,在夏季则相反;夏季受高温高蒸发的影响,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一般低于田间持水量(32%V/V),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对覆盖层含水量及气体运移的影响并不突出;在秋冬季,由于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的影响,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长期维持在高于40%(即85%的饱和度)的水平,覆盖层的导气性能明显下降,毛细阻滞作用对覆盖层中气体运移的影响十分显着:由于覆盖层在夏季的温度更加适宜且甲烷通入量更高,其在夏季测得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93.3 gCH4 m2 d-1)明显高于冬季(57.1 g CH4 m2 d-1)。另外,甲烷排放量热点通常分布在坡上和坡中区域的边界,而且在夏季更加显着,这主要是由于(i)试验区边界处大量存在的裂缝形成的优势流通道以及(ii)夏季覆盖层的低含水量促进了覆盖层中的气体运移。(5)通过对现场试验结果的数值反分析,确定了模拟现场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运移以及甲烷氧化作用所需的相关参数,进而对水蒸气补给、温度梯度以及甲烷氧化作用对覆盖层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蒸发作用下,有水蒸气供给的覆盖层的剖面水量相对无水蒸气供给的覆盖层提高了 19%,有水蒸气供给下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相比无水蒸气供给提高了 35.9%;温度梯度促进了覆盖层内水分的蒸发,在覆盖层十分干燥时,温差为15℃的覆盖层蒸发量相比无温差覆盖层提高了 75%,此外,当覆盖层温度梯度使甲烷氧化区域的土壤温度向最适宜温度靠近时会提高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反之则降低;覆盖层中的甲烷氧化作用最高可使甲烷氧化区域土壤温度提高1.39℃,考虑甲烷氧化作用的覆盖层浅部(即主要的甲烷氧化区域)体积含水量相对于不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最高可提高2.1%。(6)给出了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排放量简化分析模型以及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由于温度梯度以及水蒸气供给情况对覆盖层中的水气运移以及甲烷氧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在设计覆盖层甲烷减排能力时需要将气候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纳入考虑,建议根据最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对覆盖层的服役性能表现进行数值模拟,据此评估所设计覆盖层在安全控制气压下允许的填埋气年通入量。根据安全控制气压下覆盖层的填埋气年通入量和堆填垃圾的填埋气年产气速率确定西安填埋场第八平台的封场时间为停止堆填垃圾后1.5年,根据封场时进入覆盖层的甲烷通量和澳大利亚甲烷排放标准确定所需的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不应低于177.8g m-2 d-1,依据修正后的培养瓶试验估算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计算式确定覆盖土所需的堆肥掺量不应低于9.4%。

周俊翔[9](2020)在《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资源化利用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垃圾处置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作为垃圾生产大国,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厨余垃圾占较大比例,其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多,其收集、运输和末端处理成本高,倘若可以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并实现资源化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厨余垃圾源头处理为研究方向,通过对我国厨余垃圾处理现状与国家政策分析得出厨余垃圾源头堆肥处理可以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针对融合垃圾堆肥和产品设计的跨领域的多样化的设计需求,为避免需求导致的设计问题,本文引入TRIZ理论进行研究并指导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方案设计。为此论文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基于厨余垃圾源头堆肥处理的研究方向,对家用厨余垃圾堆肥产品进行调研与分析,指出其堆肥技术应用不符合用户厨余垃圾处理行为、不匹配用户堆肥认知与经验以及产品自身的设计缺陷问题。并针对用户厨余垃圾处理行为与堆肥认知进行用户研究,通过观察、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总结出用户厨余垃圾处理的需求以及对堆肥技术应用的看法。最后将市场调研得出的使用痛点与用户处理的需求和看法归纳为本次厨余垃圾堆肥机的设计需求。2.基于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总结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发现部分设计需求与堆肥原理之间存在矛盾,以及设计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并将需求引发的设计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利用矛盾矩阵查找适用的发明理论和科学效应库提供的效应解决矛盾问题,找出解题方向,最终明确堆肥机的主要功能,并针对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得出适用的设计策略。3.在所得的主要功能与设计策略的基础上,设定厨余垃圾处理的规模与条件,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外观分析与草图绘制。对优选的设计方案建立3D模型并进行满意度和减量化效益评估,以此验证产品的有效性。最后根据用户需求,围绕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进行肥料服务平台构想,旨在促进用户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前端资源化利用的行动中来。

万能[10](2020)在《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小型堆肥初步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推进,分类出的易腐垃圾处理需求不断增加,从政策导向和技术经济性等角度考虑,采用好氧堆肥技术就地处理农村易腐垃圾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该技术相对缺乏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规模具体实践和研究,且目前的少量工程应用在成本把控和堆肥品质提升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基于此情况,本文选用成本相对低廉的静态好氧堆肥工艺,利用“烟囱效应”原理来加强自然通风以实现无动力自引风。在对试点区域进行原料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对好氧堆肥设施规模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设计研究,最后以易腐垃圾为原料进行了好氧堆肥生产性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技术参数把控来看,宜将原料含水率控制在70%以下、初级发酵堆体高度宜控制在0.80~1.20m左右的范围内、次级发酵阶段周期宜延长至一个月以上并辅以一定的翻堆手段来促进堆体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不同堆层间的温度关系会因堆高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总体来看,上、下层物料升温速率更快,而中层物料升温存在一定的延迟,但其维持高温的能力更强。3)试验表明在物料含水率高达70%左右、日均环境温度不超过15℃的情况下,堆体仍能在2-3天内升温至55℃以上,且能保持65℃以上高温3d以上。4)物料减容减量化效果良好,核算表明经初级发酵过程能达到31.1%的减容率;经堆肥发酵全过程能达到37.8%的减容率、32.8%的减重率。5)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水平远低于有关标准规定限值,病原微生物指示菌种情况也合乎标准要求,表明无害化程度良好。6)堆肥产品中无机营养元素含量高于标准规定水平,种子发芽指数最高可达160%,表明产品具有较好的资源化利用潜力。

二、静态好氧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工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态好氧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工艺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分类背景下易腐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家垃圾分类制度方法
3 易腐有机垃圾构成及特征
4 易腐有机垃圾主要处理技术
    4.1 饲料化处理技术
    4.2 昆虫养殖处理技术
    4.3 厌氧发酵技术
    4.4 好氧堆肥技术
5 垃圾分类背景下易腐有机垃圾肥料化的机遇与挑战
6 不同类型易腐有机垃圾的处理思路建议
7 易腐有机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7.1 规模化、自动化、模块化
    7.2 多种技术融合化、创新化
8 结论

(2)微塑料在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的分布变化及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中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1.1.1 好氧堆肥技术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概述
        1.1.2 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的塑料杂质及其影响
    1.2 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1.2.1 微塑料污染概述
        1.2.2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丰度
        1.2.3 微塑料的风化与破碎
        1.2.4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1.3 微塑料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1 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微塑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3 微塑料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3.4 微塑料对废物生物处理工艺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工艺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村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站及堆肥样品采样点介绍
        2.2.2 堆肥样品中微塑料的提取分离
        2.2.3 堆肥样品中微塑料的鉴定与观察
        2.2.4 堆肥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2.2.5 质控措施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堆肥样品中微塑料提取方法的效果检验
        2.3.2 堆肥工艺中微塑料的丰度变化
        2.3.3 堆肥工艺中微塑料的尺寸与形态特征
        2.3.4 堆肥工艺中微塑料的聚合物种类
        2.3.5 堆肥产物中微塑料的表面微观形貌
        2.3.6 生活垃圾堆肥微塑料的土壤输入量估算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好氧堆肥过程中大塑料的风化破碎及次生微塑料的产生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大塑料破碎产生微塑料试验的堆肥系统设计
        3.2.2 塑料样品表面风化与破碎特征观察
        3.2.3 新产生微塑料的提取与计数
        3.2.4 质控措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堆肥过程中大塑料的表面风化与破碎特征
        3.3.2 不同类型大塑料释放微塑料的丰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3.3.3 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微塑料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塑料对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添加不同浓度PP微塑料的好氧堆肥试验设计
        4.2.2 好氧堆肥理化性质的测定
        4.2.3 好氧堆肥腐殖化指标的测定
        4.2.4 好氧堆肥酶活性的测定
        4.2.5 DNA提取、测序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塑料对好氧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4.3.2 微塑料对好氧堆肥腐殖化程度的影响
        4.3.3 微塑料对好氧堆肥酶活性的影响
        4.3.4 微塑料对好氧堆肥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3.5 堆肥微塑料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4.3.6 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微塑料的管控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项目资助

(3)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国外研究进展概述
    3.2 我国研究进展概述
    3.3 国内外处理技术对比
4 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4.1 堆肥处理技术
        4.1.1 堆肥工艺流程
        4.1.2 堆肥过程控制
        4.1.3 协同堆肥研究
    4.2 园林有机覆盖物技术
    4.3 生物质能源技术
        4.3.1 厌氧发酵技术
        4.3.2 生物固体燃料制备技术
        4.3.3 生物质炭制备技术
        4.3.4 生物乙醇燃料制备技术
5 思考与展望

(4)典型有机固废中微塑料检测方法构建与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塑料与微塑料(MPs)污染
    1.2 陆源MPs污染
    1.3 有机固体废物中的MPs污染
    1.4 富含有机质环境样品中MPs的提取分离
    1.5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有机固体废物MPs检测预处理方法优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不同消解方案的消解效果研究
    2.3 消解方案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固体废物中MPs的分离方法优选
    3.1 MPs的分离方法
    3.2 三种分离方法的MPs提取分离效果
    3.3 有机固体废物中MPs的综合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有机固体废物中MPs分布特征研究
    4.1 易腐垃圾及其资源化产物中MPs的分布特征
    4.2 畜禽粪便及其资源化产物中MPs的分布特征
    4.3 污泥及其资源化产物中MPs的分布特征
    4.4 典型有机固废中MPs的生态风险初步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项目资助

(5)秸秆基质协同污泥好氧堆肥及资源化利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好氧堆肥技术
        1.1.1 典型工艺技术
        1.1.2 影响因素
        1.1.3 好氧堆肥原料
        1.1.4 好氧堆肥工艺的优势及挑战
    1.2 污泥堆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
        1.2.1 抗生素抗性基因简介
        1.2.2 市政污泥的处理现状
        1.2.3 市政污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
        1.2.4 好氧堆肥过程抗生素抗性基因归趋
    1.3 堆肥产品农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
        1.3.1 抗性基因在土壤中传播
        1.3.2 抗性基因从土壤到植物中的迁移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化学试剂
        2.1.4 好氧堆肥反应设计及采样
        2.1.5 盆栽实验
    2.2 分析方法
        2.2.1 理化指标测定
        2.2.2 腐殖酸提取
        2.2.3 DNA提取
        2.2.4 目标基因的检测与定量
        2.2.5 高通量测序
        2.2.6 代谢功能预测
        2.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秸秆基质制备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特征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3.3.2 腐殖质分析
        3.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3.4 微生物代谢特征
    3.4 讨论
        3.4.1 好氧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3.4.2 发酵基质返混堆肥中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3.4.3 微生物群落与物理化学特性及微生物代谢的网络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基质对污泥好氧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理化性质变化
        4.3.2 生物学指标
        4.3.3 不同添加材料与污泥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4.3.4 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指标及微生物群落之间关系
    4.4 讨论
        4.4.1 秸秆基质改善污泥好氧堆肥理化性质
        4.4.2 秸秆基质提升污泥好氧堆肥发芽指数
        4.4.3 堆肥产品腐熟效果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基质对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ARGs的削减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堆肥过程理化指标变化特征
        5.3.2 堆肥中ARGs丰度变化特征
        5.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C/N堆肥中的变化
        5.3.4 不同C/N比下微生物代谢功能组成及与ARGs关系
    5.4 讨论
        5.4.1 堆肥理化性质对ARGs的影响
        5.4.2 微生物群落演替对目标ARGs变化的影响
        5.4.3 潜在宿主细菌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共同影响目标ARGs削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堆肥对土壤—植物系统ARGs传播扩散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土壤理化指标变化
        6.3.2 ARGs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分布
        6.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
        6.3.4 内生菌特性
        6.3.5 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ARGs的作用关系
        6.3.6 内生菌与ARGs之间的相关性
    6.4 讨论
        6.4.1 ARGs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传播驱动因素
        6.4.2 内生菌在传播ARGs中起的作用
        6.4.3 植物中ARGs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致谢

(6)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肥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1.2.2 堆肥发酵设备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滚筒发酵实验设备机械结构设计
    2.1 滚筒设计
        2.1.1 筒体外形尺寸设计
        2.1.2 筒体保温层设计
        2.1.3 筒体搅拌装置设计
    2.2 转动装置及支承装置设计
        2.2.1 转动装置设计
        2.2.2 机架设计
        2.2.3 支承装置设计
    2.3 通气装置设计
        2.3.1 通气管布置
        2.3.2 出气口设计
    2.4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
    2.5 本章小结
3 滚筒发酵实验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
        3.1.1 设计要求
        3.1.2 通信协议
        3.1.3 MCU的选择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电源电路设计
        3.2.2 继电器输出电路设计
        3.2.3 步进电机接口电路设计
        3.2.4 串口驱动电路设计
    3.3 控制系统设计
        3.3.1 采集系统
        3.3.2 主控制系统
        3.3.3 触摸屏界面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利用滚筒发酵实验设备进行好氧堆肥实验
    4.1 含水率
    4.2 通风量
    4.3 物料填充率
    4.4 翻转参数
    4.5 好氧堆肥实验的深入研究
        4.5.1 实验原料
        4.5.2 实验方法及取样分析
        4.5.3 实验结果
        4.5.4 实验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环境概况
        4.1.3 环境质量状况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工艺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5.2.1 数据收集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 影响分类
        5.4.2 数据特征化
        5.4.3 影响评价模型
        5.4.4 结果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6.1 环境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8)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
        1.1.2 填埋气的产生与危害
        1.1.3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甲烷的减排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封场覆盖层的发展
        1.2.2 覆盖层填埋气排放量及其甲烷氧化能力测试方法
        1.2.3 非饱和土中的多组分气体运移
        1.2.4 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5 土质覆盖层中甲烷氧化的影响因素
        1.2.6 土质覆盖层中的水-气-热多场耦合运移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2 土质覆盖层中考虑温度梯度以及水蒸气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理论模型
        2.2.1 液态水和水蒸气的运移
        2.2.2 多组分填埋气运移
        2.2.3 热运移
        2.2.4 土质覆盖层中甲烷氧化的影响
    2.3 模型的验证
        2.3.1 多组分气体运移及甲烷氧化土柱试验验证
        2.3.2 底部加热促进水分蒸发土柱试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现场甲烷氧化试验基地和测试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基地介绍
        3.2.1 基地位置及现状
        3.2.2 覆盖层铺设材料特性
        3.2.3 覆盖层的结构和仪器布置
    3.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
        3.3.1 本文采用的测试方法
        3.3.2 测试方法验证
        3.3.3 现场试验测试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降雨对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运移及甲烷氧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降雨试验及测试方案
    4.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降雨前覆盖层的初始条件
        4.3.2 覆盖层中含水量及孔压变化
        4.3.3 覆盖层中气体组分及气压变化
        4.3.4 降雨对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
        4.3.5 降雨对覆盖层填埋气排放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季节变化对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分布的季节变化
        5.2.1 填埋气的气源
        5.2.2 气候环境变化
        5.2.3 土壤温度变化
        5.2.4 土壤含水量变化
        5.2.5 土壤气体组分变化
    5.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5.3.1 甲烷排放量的季节变化
        5.3.2 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耦合运移及甲烷氧化作用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建立
    6.3 结果分析
        6.3.1 温度
        6.3.2 含水量
        6.3.3 气体组分
        6.3.4 甲烷氧化量
    6.4 影响因素分析
        6.4.1 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
        6.4.2 温度梯度对覆盖层中水气热运移的影响
        6.4.3 水蒸气补给对覆盖层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
    7.1 引言
    7.2 土质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简化分析模型
    7.3 堆填垃圾的产气速率和土质覆盖层中气体渗透系数的确定
        7.3.1 中国高厨余垃圾的产气速率确定
        7.3.2 土质覆盖层的气体渗透系数确定
    7.4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确定
        7.4.1 覆盖土采样及培养瓶试验
        7.4.2 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估算
    7.5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及应用
        7.5.1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
        7.5.2 设计方法应用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背景
        1.1.1. TRIZ理论于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1.1.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背景
    1.2. 厨余垃圾处理现状
    1.3. 厨余垃圾堆肥技术研究现状
        1.3.1. 堆肥技术原理研究
        1.3.2. 厨余垃圾堆肥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意义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TRIZ理论概述
    2.1. TRIZ理论的主要工具
        2.1.1. 技术矛盾
        2.1.2. 物理矛盾
        2.1.3. 科学效应库
        2.1.4. 物-场模型分析方法
    2.2. 基于TRIZ理论的堆肥机创新设计流程
第三章 设计需求调研
    3.1. 产品调研
        3.1.1. 现有家用堆肥产品分析
        3.1.2. 产品使用访谈
    3.2. 用户定位
    3.3. 用户需求调研
        3.3.1. 行为观察与用户访谈
        3.3.2. 问卷调查
    3.4. 用户角色建模
    3.5. 设计需求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IZ理论的设计需求分析
    4.1. 设计问题确定
    4.2. 设计问题解决
        4.2.1. 杀菌与堆肥原理的矛盾
        4.2.2. 保持干燥与堆肥原理的矛盾
        4.2.3. 每天进料与堆肥效果好的矛盾
        4.2.4. 上进下出方式引起的矛盾
        4.2.5. 参数控制与处理便捷性的矛盾
    4.3. 基于TRIZ理论的需求调整
    4.4. 结构与硬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用堆肥机方案设计与评估
    5.1. 产品定义
    5.2. 产品外观分析
    5.3. 前期草图绘制
    5.4. 方案展示
        5.4.1. 整体方案展示
        5.4.2. 使用场景展示
        5.4.3. 其他功能展示
    5.5. 产品评估
        5.5.1. 用户设计方案评估
        5.5.2. 堆肥减量效益评估
    5.6. 服务平台初步分析
        5.6.1. 服务平台构想
        5.6.2. 服务平台SWOT分析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城市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行为习惯与堆肥利用看法调研
附录二 :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设计满意度调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小型堆肥初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好氧堆肥概述
    2.1 好氧堆肥技术原理
    2.2 好氧堆肥工艺类型
    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地点(胡坊镇)生活垃圾情况分析
    3.1 胡坊镇概况
    3.2 生活垃圾产生及收运处置现状
    3.3 服务范围内易腐垃圾供给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好氧堆肥设施总体设计
    4.1 堆肥装置结构及工艺
    4.2 单体设施尺寸及堆高
    4.3 通风设计
    4.4 出料方式
    4.5 污水处理
    4.6 场地平面布局
    4.7 本章小结
5 好氧堆肥初步试验研究
    5.1 试验设施及仪器设备
    5.2 试验原料
    5.3 试验操作
    5.4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亮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进行的科研项目
附录2 堆肥设施平面布局图

四、静态好氧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工艺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分类背景下易腐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探讨[J]. 焦敏娜,任秀娜,王权,李荣华,木开石,张增强. 环境卫生工程, 2022
  • [2]微塑料在农村生活垃圾好氧堆肥中的分布变化及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研究[D]. 桂嘉烯. 浙江大学, 2021(09)
  • [3]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J]. 陈艳,王香春,蔡文婷,伏凯,张黎,舒天楚. 环境卫生工程, 2021(02)
  • [4]典型有机固废中微塑料检测方法构建与分布特征研究[D]. 孙悦. 浙江大学, 2021(09)
  • [5]秸秆基质协同污泥好氧堆肥及资源化利用中抗生素抗性基因风险研究[D]. 魏华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滚筒发酵实验设备研制[D]. 于海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D]. 吴涛. 浙江大学, 2020
  • [9]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家用厨余垃圾堆肥机研究与设计[D]. 周俊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小型堆肥初步试验研究[D]. 万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静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