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输血人员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江西省部分输血人员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一、江西省部分输血员庚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一[1](2019)在《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1985年传入我国,近10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模式由血液和静脉吸毒传播为主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经性传播的比例从2006年的33.1%增加到2017年的94.6%,其中异性性传播的比例为69.2%。在我国,估计有400-1000万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1860岁成年男性约69%有嫖娼史,FSWs具有特殊的脆弱性,容易被边缘化,具有特别高的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的负担,是HIV和其他性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FSWs及嫖客人群是应该受到特别重视的我国HIV流行的关键人群。HCV(Hepatitis C virus)主要经血液及经皮暴露传播,与HIV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和危险人群,共同感染十分普遍。HIV感染可增加HCV感染的风险,降低HCV的体内清除率,加快HCV感染的疾病进程,HCV感染也可加快HIV的疾病进展,HCV相关肝病也是HIV感染者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HPgV-2(Human pegivirus 2)是2015年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报道的一种新的主要经血传播的人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一个新属(Pegivirus),目前,仅有几项研究证实其主要感染HCV阳性的人,对这个病毒与HIV和HCV感染的关系、致病性等目前尚无定论。云南省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起源地,红河州是云南省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摸清红河州艾滋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课题组在云南红河州的开远、蒙自和河口针对暗娼和嫖客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系列横断面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获得了FSW及嫖客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新发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HIV阳性FSW二代传播的风险等一批重要的研究结果。本课题在此基础上,以历次调查确认的771名HI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采集并保存的血浆标本和调查信息,进行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HIV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是阐明当地高危人群中HIV及其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基因变异特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明确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为HIV及其他两种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HIV-1的M群广泛流行,可进一步分成A-D、F-H、J和K共9个亚型及88个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及无数的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云南省是我国主要流行HIV-1毒株的传入地和重组毒株的起源地,流行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理、民族和传播途径的差异,对红河州以暗娼和嫖客为主的高危人群缺乏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Ribonucleic Acid),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HIV-1pol区约3100bp的片段并测序,进行下列研究:(1)病毒基因亚型:采用构建NJ(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使用在线工具COMET和REGA的方法分型,两种工具分型结果一致且置信值为100%的为确定的分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分析基因亚型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随时间的变化。(2)病毒基因重组:用jpHMM软件进行病毒基因重组分析,将不同插入片段分别与标准参考株构建NJ进化树,判断重组片段的来源,分析不同高危人群的重组模式特征。(3)传播簇分析:对不同亚型的序列分组,剪切为相同长度,删除已知的耐药位点,构建ML(Maximum-likelihood)进化树,判断传播簇的标准是bootstrap大于990,基因距离小于0.015。分析成簇人员的特征以及成簇相关的因素。将HIV感染者的首次标本及其病毒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年2014年3组,分别构建ML树并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4)耐药分析:将拼接编辑的pol区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http://hivdb.stanford.edu),通过序列比对确定耐药突变的位置、种类、耐药程度及药物敏感性的解释。(5)红河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收集318例20082010年采样的云南各地HIV感染者的pol区基因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一并构建进化树,对成簇的流行毒株构建MCC(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进化树,分析红河州HIV-1毒株与云南省流行毒株的关系。结果:获得386例研究对象的HIV-1 pol区基因序列,除20082009年采样的标本扩增测序失败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时间采样的标本外,扩增测序成功与失败的人员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1)HIV-1基因亚型及其人群分布和时间变化:当地流行的HIV-1毒株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CRF08BC(62.95%)、CRF07BC(10.88%)、新型重组毒株URF(10.88%)、CRF01AE(8.03%)、C(6.99%)和B(0.26%)。各亚型HIV-1在各类人群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吸毒人群中CRF08BC的比例显着高于嫖客和暗娼人群;CRF01AE毒株几乎仅出现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HIV-1基因亚型的分布随时间呈现明显变化,CRF08BC的比例下降,在性传播人群中最为显着;暗娼人群中CRF07BC和CRF01AE的比例显着提高;嫖客人群中URF毒株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人群,是新型HIV-1毒株主要来源。(2)不同人群中新型重组毒株(URF)的基因重组模式有显着差异,B/C重组主要出现IDU(Intravenous Drug Users)人群,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人群,B/C重组的C亚型病毒骨架主要来源于CRF08BC或CRF07BC。(3)参与分析的386条序列形成32个传播簇,成簇率20.98%,簇的大小为28,含2条序列的簇占绝对优势(71.88%),大部分簇内人员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年龄大(50岁以上)、单身、感染CRF07BC毒株等因素与成簇相关。虽然各亚型的成簇数均随时间而增加,但是簇内人员数和成簇率均未见增加,未见传播簇的扩张。(4)CRF07BC、C和CRF01AE均形成红河当地的流行簇,呈现奠基效应。结论:(1)CRF08BC是当地优势毒株,CRF01AE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中的比例显着高于吸毒人群,当地正在发生优势毒株由CRF08BC向CRF07BC和CRF01AE的转变,与性传播超越静脉吸毒成为当地主要传播途径的转变是一致的。(2)IDU人群病毒的主要重组模式是B/C,多数源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CRF01AE参与的重组主要出现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主要源于CRF01AE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组。不吸毒的嫖客人群是新型重组毒株的孵化器,应密切监测。(3)HIV-1传播簇以含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形成传播簇的多为有IDU行为的人,推测IDU嫖客与IDU暗娼在从事性交易的同时,可能也常共用注射器吸毒。未见传播簇随时间的扩张,推测静脉吸毒的暗娼和嫖客多数以长期稳定的“对子”形式活动,很少有新成员加入。(4)主要流行毒株形成当地的流行簇,与云南其他地区交集不多,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利条件。第二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CV的复制和突变速率均大于HIV-1,在RNA病毒中居首。目前将HCV分为7个基因型和83个亚型,1型和3型流行范围最广,4型和5型是低收入国家最常见的亚型。我国是HCV感染大国,已检出HCV 6个基因型的24个亚型。云南省是HCV的高流行地区,吸毒人群中HCV基因亚型复杂,各亚型毒株的分布有显着的地区差异。对红河州及以暗娼和嫖客为主且感染了HIV的人群,尚缺乏HCV基因亚型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的研究。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用ELISA法检测HCV抗体,分析各类人群中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一步法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CV CE2(1300bp)和NS5B(1000bp)区基因片段并测序。(4)分析HCV基因亚型:将CE2和NS5B区的序列质量控制后提交到COMET HCV比对网站,得出分型结果。再下载53条各基因型的参考序列,分别导入CE2和NS5B的fas文件,用MEGA 6构建NJ树,汇总两种方法的结果确定基因亚型。(5)HCV成簇分析:将序列构建ML进化树确定传播簇,传播簇的判断标准为bootstrap值大于99%、基因距离小于0.05。将研究对象的首次标本及其HCV基因序列分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2014年3组,分别进行成簇分析,观察传播簇数目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对主要流行毒株进行流行动力学分析。(6)HIV与HCV的共传播:对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进行两种病毒传播簇的比较。结果:(1)检出HCV抗体阳性500例,仅静脉吸毒的人群(IDU)HCV抗体的阳性率是99.25%,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无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97.85%vs19.10%,P<0.05)。单纯嫖客人群和单纯暗娼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36.89%和7.93%。(2)有357例HCV RNA扩增测序成功,其中CE2区334例、NS5B区293例,扩增测序成功率为71.2%,不同特征人群扩增测序的成功率无显着差异。依据CE2和/或NS5B区确定HCV基因亚型,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3b(37.25%)、3a(26.05%)、6n(17.37%)、1b(10.36%)、6a(7.84%)和其他亚型(6k、6v和2a)。不同人群HCV基因亚型的分布有显着差异,暗娼人群6a多于1b,且未检出5个亚型(3b、3a、6n、1b、6a)以外的其他亚型。(3)HCV基因亚型的分布在20082011、20122014两个时间段呈明显变化,6n在各人群均呈下降趋势、6a在暗娼和嫖客人群显着上升、3a在吸毒人群中显着升高而在嫖客和暗娼人群中下降、3b在嫖客人群中显着升高,在其他人群中变化不大。(4)共确认30个传播簇,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93.33%)为仅有2条序列的传播对。簇内人员为IDU嫖客与IDU暗娼的占75%、均为仅IDU人员的占25%、簇内人员同民族的居多(85.71%)、文化程度均偏低居多(66.67%)、含单身人士的居多(89.34%),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具有显着差异,由高到低依次是6a(37.04%)、3b(21.37%)、3a(17.02%)、6n(6.35%)、1b(5.41%),不同类型高危人群的成簇率未见显着差异。(5)HCV传播簇的数目和成簇率随时间增加,但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保持以2条序列的小簇为主。在同时获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对象中,有6对2种病毒均成簇,可能为共同传播。结论:(1)有静脉吸毒行为的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获得了性高危人群(暗娼和嫖客)HCV抗体阳性率的数据,明显高于目前所知异性传播HCV的水平,需要密切监测和研究。(2)HCV的基因亚型复杂,毒株的种类和分布正在发生变化,3b毒株在嫖客人群中的增加最为显着。(3)HCV的成簇率为16.81%,绝大多数为传播对,簇内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多数相近,基本信息未知的人显示成簇率较高的趋势,提示调查依从性较差的人可能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感染和传播的危险较大。不同HCV基因亚型成簇率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毒株的流行和传播特征,成簇率较高的更多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群中传播,成簇率低的可能主要通过偶发的针刺等事件传播。(4)未见传播簇随时间而扩张,提示当地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员长期保持稳定的关系,很少有新成员加入,HCV传播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对子(2人)增加所导致的,预防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减少新增吸毒人员。第三部分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V-2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背景:HPgV-2是一个新的经皮传播的血源性传染性病毒,几乎所有确诊的HPgV-2病例都是与HCV双重感染,但在无HCV感染的人群中也有低流行率。在云南省的特殊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状况如何?是否HPgV-2影响HIV和HCV感染的进程?都需要深入研究。由于这个病毒多数是与HIV和/或HCV共感染,对其致病性尚无定论。方法:挑选HIV抗体确认阳性标本并整理背景信息,进行下列研究:(1)检测HPgV-2抗体,采用自建的ELISA法检测HPgV-2抗体,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2)提取纯化血浆病毒RNA。(3)获得HPgV-2基因片段并测序,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PgV-2 NS3区长度为153bp的基因片段并测序,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HPgV-2 RNA阳性率。(4)高通量测序获得HPgV-2的全长基因组。(5)整理HPgV-2基因序列,质量控制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HPgV-2与其他Pegivirus属病毒的亲缘关系,比较全长序列各基因片段的基因离散率。(6)HIV和HCV载量的检测和比较:取全部HPgV-2 RNA阳性标本,挑选2倍数量HPgV-2 RNA阴性标本,两组标本HIV和HCV RNA均阳性,采样时间为同一年份、抗病毒治疗情况和传播途径相同。分别检测HIV和HCV载量。结果:(1)HIV-1感染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为25.29%,HIV抗体和HCV抗体均阳性者的HPgV-2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HIV抗体阳性而HCV抗体阴性者(27.69%vs 20.83%,p<0.05)。HPgV-2与HIV-1共感染率呈随时间升高的趋势。HIV-1感染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为5.32%,HIV-1与HCV同时阳性者的HPgV-2核酸阳性率高于仅仅HIV-1阳性者(6.37%vs 3.35%,p<0.05)。(2)单纯吸毒者、单纯暗娼嫖客人群和混合行为组,HPgV-2抗体和核酸的阳性率分别为38.57%和6.09%、21.75%和3.57%、19.55%和6.77%,单纯吸毒人群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暗娼和嫖客人群(p值均<0.01)。(3)HPgV-2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HCV载量平均值分别为1.11E+06cp/ml和7.19E+05cp/ml、HIV载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36E+04cp/ml和2.14E+05cp/ml,均无显着性差异。(4)获得了7条HPgV-2的全基因组序列,红河的HPgV-2独自成簇,奠基者效应显着。鉴定出3个可能的传播簇,1个簇可能为HPgV-2与HIV和HCV的共传播。结论:(1)本研究特殊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率较高,可能与研究对象既有IDU等经皮经血暴露的行为,还有频繁的经性暴露行为有关。(2)HPgV-2感染最常发生于HCV阳性的人,常通过经皮经血途径传播,也可能存在经性传播。(3)未发现HPgV-2感染对HIV和HCV的复制有影响。(4)HPgV-2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红河的毒株在局部地区独立传播流行,与HIV和HCV的共感染比较罕见。静脉吸毒与性乱行为交织的高危人群是新病毒产生和传播的沃土,需要密切监测和深入研究。

王芳[2](2017)在《2015年-2016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ALT与其他血清学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众所周知,谷氨酰丙氨酸转移酶(ALT)是肝炎早期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国际上最早提出将它作为肝炎检测的替代实验,运用于无偿献血者中,中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也将ALT纳入为献血者检测指标之一。随着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的出现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不断更新,ALT在筛查肝炎方面的辅助作用弱化以及由它导致的居高不下的血液报废率,各国开始质疑ALT这一检测指标在无偿献血中的意义。目的:研究江西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指标同与其他血清学检测指标的关联性,进一步揭示ALT在无偿献血中的意义。通过现行的检测模式对献血者血样进行筛查并分析,为今后无偿献血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江西南昌地区血液中心2015年全年和2016年全年期间实验室筛查的无偿献血者血样58817和59348为研究对象,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检测,采用ELISA方法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对五个指标均合格的标本进行六样本混样核酸检测,出现阳性者再行单混检测。结果:1)2015年与2016年无偿献血者实验室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38%和2.18%,其中ALT不合格率为1.17%和0.90%,HBsAg不合格率为0.56%和0.54%,抗HCV不合格率为0.12%和0.20%,抗HIV不合格率为0.06%和0.09%,抗TP不合格率为0.38%和0.33%,NAT不合格率为0.09%和0.11%。2016年总不合格率和ALT不合格率比2015年明显下降,P<0.05。2)将HBV DNA不合格标本2015年53例(0.09%),2016年68例(0.11%)按照HBsAg检测后的OD值划分为≤0.010,0.011-0.030,0.031-0.060,061-0.080四组,不合格构成比依次为2015年83%、5.7%、7.5%和3.8%;2016年77.9%、11.8%、7.4%和2.9%。表明HBV DNA阳性数不随HBsAg OD值升高而增多。再将HBV DNA阳性HBsAg OD值处于0.010以下的标本,2015年44例,2016年53例,回顾分析ALT值,又分为0-12U/L、13-25U/L、26-38U/L、39-50U/L四组,不合格构成比2015年依次为20.5%、34.1%、34.1%、11.3%;2016年依次为24.5%、49.1%、17.0%、9.4%。结果显示:HBsAgOD值处于0.010以下的HBV DNA阳性标本,不随ALT值升高而增多;HBV DNA阳性标本的ALT值80-90%以上在正常范围内。3)将HBV DNA不合格标本按Ct值分为32以下,32-36,37-41和41以上四组,不合格构成比为2015年7.5%、43.5%、41.5%和7.5%;2016年13.2%、51.5%、33.8%和1.5%。结果显示:2015年和2016年HBV DNA对应不同区间分布趋势相近,主要(85%以上)分布在Ct值32-41之间。4)将2015年与2016年献血人群分为ALT合格人群和不合格人群,并与其血清学标记物不合格率比较,结果显示:ALT合格人群和不合格人群之间与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NAT不合格率都无明显差异,P>0.05;而2016年ALT合格人群抗HCV、抗HIV不合格率比2015年明显上升,P<0.05;2015年和2016年肝炎标记物阳性组与肝炎标记物阴性组进行ALT不合格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加强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宣传工作可避免生理因素造成的ALT值升高,加强流动采血点的ALT初筛检测,能明显降低ALT复检不合格率。2)ALT正常而血清学阴性的标本,仍有HBV DNA阳性的可能;回顾分析ALT值和HBsAg OD值,表明ALT在提示肝炎病毒感染方面的作用减弱,建议在此基础上将ALT阈值上调。3)ALT合格人群可分别合并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不合格,或合并多项不合格;且2016年ALT合格人群的丙肝感染率和HIV感染率比2015年明显增多。

张黎[3](2015)在《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又称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猪细环病毒即猪源TTV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TTSu V),属于细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壬型细环病毒属(Iotatorquevirus)和Kappatorquevirus病毒属。TTSu V由美国学者于1999年首次从猪群中发现,之后世界范围内陆续有病例的报道。目前对于TTSuV的直接致病性和复制机理尚不清楚,只了解其与某些猪病发生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鉴于TTSu V在猪群中广泛流行性及潜在威胁,本试验针对TTSu V2建立了其相应的ELISA和LAMP检测方法。1.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比对GenBank中TTSu V2 OR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两条TTSuV2 ORF1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两条序列均包含了整个TTSuV2ORF1区域,与TTV2Hn93株(JQ664305.1)同源性分别为97,2%和97.7%。运用MEGA6.0和DNAstar将获得的两条序列与GenBank中TTSuV2 ORF1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从遗传进化关系来看,TTSu V2可分为四个分支,各分支间同源性在53.682.2%之间,我国范围内存在四个分支,表明我国可能呈现TTSu V2多亚群的流行。2.TTSu V2 ORF1截短基因原核的表达在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基础上,选择两端截短的ORF1基因作为靶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与表达载体pcoldⅠ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 V2-ORF1,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0.5mM IPTG诱导24 h后表达了大小约为34 KD的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蛋白形式主要呈可溶性。Western Blot试验显示纯化的蛋白反应原性良好,可作为下一步ELISA试验抗原基础。3.TTSu V2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分别对血清稀释度及反应时间、封闭液类型及封闭时间、酶标二抗(HRP标记的兔抗猪IgG)稀释度及反应时间等梯度进行优化建立了TTSu V2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其中封闭条件为3%犊牛血清封闭2 h,血清稀释度为1:400,反应为45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4000,反应为1 h。对阴性血清反应结果通过统计学计算得出阴阳性血清临界值为0.182。特异性试验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运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西3家规模化猪场的84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3/18)、57.5%(19/33)、36.3%(12/33)。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运用于临床上猪血清中TTSuV2抗体的检测。4.TTSu V2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本试验选取TTSu V2 UTR和ORF1前端区域为靶序列,利用生物软件网站设计了两对LAMP引物。对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摸索后,建立了TTSu V2 LAMP检测方法。TTSu V2 LAMP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64℃恒温90 min,最低病毒检出限为100 copies/?l,特异性良好,与相关猪源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该LAMP检测方法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等优势,有望成为快速检测TTSu V2的主要手段之一。

施研进[4](2014)在《石河子及北屯地区猪TTV及PCV2的基因检测及基因型分析》文中指出猪源输血传播病毒(Torque Teno virus,TTV)在世界大部分猪场都有较高的感染率。人源TTV感染人后,会发生重型肝炎等症状;圆环病毒2型(Circovirus type2,PCV2)是影响和诱发猪死亡和发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为了解石河子及北屯地区猪源TTV及PCV2的感染情况,并进一步研究猪源TTV与圆环病毒2型间是否存在协同影响的作用,本研究对在石河子地区及北屯地区猪源样品进行了TTV和PCV2的基因检测,并对流行毒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中采用康为世纪公司的血液基因组小量提取试剂盒,对石河子屠宰场随机采集的206份猪抗凝血液、北屯地区屠宰场采集的72猪抗凝血液,及石河子周边猪场采集的不同日龄仔猪抗凝血液50份、母猪的抗凝血液10份进行DNA提取。根据相关数据合成了三对引物,建立了用于检测TTV1、TTV2及PCV2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检测TTV1和PCV2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利用本研究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采集样品进行检查,同时选取部分阳性样品,对PCR产物采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纯化,对纯化的PCR产物进行TA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石河子和北屯地区猪TTV1感染率为41.4%(140/338);TTV2的感染率为21.3%(72/338);TTV1和TTV2混合感染率为8.9%(30/338);PCV2的感染率为4.3%(12/278)。2、在石河子地区检测的8例PCV2阳性样品中有5例为TTV1与PCV2混合感染,有1例为TTV2与PCV2混合感染,有1例为TTV1、TTV2与PCV2混合感染,一例为PCV2阳性。在石河子周边养猪场采集5份外观为PCV2发病猪,进行解剖,并进行PCR检测,发现5份病猪全部为PCV2及TTV混合感染。3、选取部分阳性样品进行序列测定,将分离株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已知猪TTV1、TTV2、PCV2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TTV1序列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2.34%-95.59%;TTV2序列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3.75%-96.17%;所获PCV2序列与PCV2a参照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86.4%-87.4%,与PCV2b参照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2.9%-96.4%,表明所获PCV2序列为2b型。4、建立了检测TTV1和PCV2的双重PCR方法。采用双重PCR方法检测检测临床样品与相应的TTV1PCR检测结果和PCV2PCR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刘萍[5](2011)在《张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张家港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了解张家港市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情况;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后的效果,为分析目前乙肝、丙肝的防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重点环节,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抽样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个村(社区),选取各年龄组的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2)调查方法:对每个调查对象按统一调查表进行询问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离心,-20℃保存,检测相关指标。(3)检测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和丙肝病毒抗体,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港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读卡器录入,建立Excel2003建数据库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危险因素等。其中1~19岁、20岁以上年龄构成比分别为16%和84%;男女性别比为1:1.21。(2)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张家港市人群平均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9.59%;1~19岁人群组乙肝疫苗接种率(92.22%)明显高于20岁以上人群组(29.53%)。(3)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标志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5.15%(2622/50885),抗-HBs阳性率为52.69%(26810/50885),抗-HCV阳性率为0.31%(156/50885)。1~19岁人群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20岁以上人群组(P<0.01);人群中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抗-HBs阳性率低于女性(P值均<0.01);抗-HCV阳性率男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张家港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效果显着,有效降低了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从高流行地区进入中流行地区HBsAg阳性率<8%);其中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以后出生的19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发生显着下降,5岁以下人群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实现WHO西太区制定的5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而20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变化不明显;说明实施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提示今后在重点做好计划免疫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还应提高成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穿刺、输血、献血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手术、使用血制品、输血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院医疗器械的消毒、血液、血制品的管理。抗-HCV阳性率低于我国一般人群以及我省人群水平,说明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极易慢性化,危害严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人群防治意识。

唐任光,谢丽玲,黄庆,凌彩霞,李荣颜,农珺,滕建昆[6](2009)在《孕产妇及新生儿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输血传播病毒(TTV)是一种新型病毒,因其结构与B19病毒相似,推测其可能影响胚胎发育,造成流产或新生儿异常。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着TTV感染,包括健康人群、献血员、静脉毒瘾者、各型肝炎患者、血液透析者等。少见孕产妇TTV感染及母婴传播的报道,但经哺

徐严[7](2007)在《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了解长春地区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和长春市传染病院急性戊型肝炎186例,其中男性141例,女性45例,年龄3~89岁,平均年龄47.58±17.48岁。诊断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 HAVIgM、HBsAg、抗-HBcIgM、抗-HCV、抗-HEV和抗-HGV。结果在4650名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共186例,占4.0%。与我国其他16个地区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比较,位于中游水平。186例患者中男性141人,女性45人,男女之比3.13∶1。发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最大者为89岁。发病高峰年龄在35~55岁之间,共92例,占全部病例49.46%。戊型肝炎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四季发病人数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以居住于农村者多见(62.37 %)。186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以急性黄疸型最多见,为150例;其他依次为淤胆型,急性无黄疸型及重型。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重型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改变最为明显,其次为急性黄疸型。而淤胆型多见于老年患者。186例患者中175例表现为黄疸,占94%,总胆红素平均为149.58±99.31umol/L,直接胆红素平均为97.99±72.87umol/L,AL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为662.40±200.71U/L。老年患者TBIL与DBIL值明显增高,与其他两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而其他酶学改变无明显差异。186例病例中,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66例,占89.25%。20例为混合或重叠感染,其中重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多,为17例;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例;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例。重叠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TBIL均值及DBIL均值均较单纯戊型肝炎患者高,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 ALT值较单纯戊型肝炎患者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同时对96例正常体检者进行了抗-HEVIgG的检测,阳性率为8%。结论本地区戊型肝炎占同期肝炎患者的4.0%,与我国其他16个地区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比较位于中游水平。戊型肝炎好发于青壮年,老年人次之,儿童少见;四季均有散在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居住于农村者多见。戊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最为常见,其次为淤胆型,且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重型多发生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的患者。本病可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尤其是易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重叠感染,且多发生重症肝炎,加重患者病情。部分健康人体内存在抗-HEVIgG阳性,提示存在隐性感染。

赵景颇,赵艳阳,韩硕,姚利,胡文玉[8](2006)在《输血传播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方式及传播率》文中认为

谭奕洲,李穗芬,唐漾波,刘丽儿[9](2005)在《PCR法检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结果: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有11例检出TTV-DNA。TTV感染者病程有轻有重,表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及轻度慢性肝炎。结论: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TTV的感染,并可能是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为急性或轻度慢性肝炎,组织学上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增生、汇管区炎症。TTV除血传播外,可能存在其他的传播方式。

熊英,周小凤,谢昀[10](2002)在《江西省215例献血员庚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江西省部分输血员庚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部分输血员庚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3.2 HIV-1 pol区扩增测序基本情况
        3.3 HIV-1 基因亚型及其在不同人群和时间的分布
        3.4 基于全长基因组的2株新型重组毒株和4株G亚型病毒的鉴定
        3.5 新型重组毒株(URFs)的鉴定及人群特征
        3.6 HIV-1 传播簇分析
        3.7 与云南其他地区毒株流行的关系
        3.8 主要HIV-1 毒株的流行动力学分析
        3.9 耐药毒株流行情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CV共感染的情况
        3.2 HCV CE2/NS5B区扩增测序结果
        3.3 HCV的基因亚型及其构成
        3.4 HCV的成簇分析
        3.5 不同时间段的成簇分析
        3.6 HIV与 HCV的共传播
        3.7 HCV的流行动力学析
    4 讨论
第三部分 云南省红河州高危人群与HIV共感染的HPg V-2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HPgV-2抗体与核酸检测结果
        3.2 HPgV-2阳性人员的流行病学特征
        3.3 HPgV-2与HCV的共感染情况
        3.4 HPgV-2抗体阳性者中HPgV-2 RNA阳性的比例
        3.5 单独HPgV-2 RNA阳性率
        3.6 HPgV-2的基因变异和遗传特征
        3.7 HPgV-2的致病特征分析
        3.8 HPgV-2的成簇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2)2015年-2016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ALT与其他血清学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标本要求和处理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方法
        2.2.1 速率法检测ALT
        2.2.2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
        2.2.3 实时荧光PCR检测HBV DNA /HCV RNA/HIV/RNA
        2.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2015年与2016年献血者复检统计结果比较
    3.2 2015年和2016年单项不合格统计结果比较
        3.2.1 2015年与2016年HBV DNA同HBsAg OD值关联性
        3.2.2 OD值≤0.010的HBV DNA阳性标本与ALT值关联性
        3.2.3 HBV DNA阳性与Ct值分布的关联性
        3.2.4 ALT值高低同HBV DNA阳性的关联性
    3.3 2015年与2016年多项不合格统计结果
        3.3.1 2015年与2016年ALT合格与不合格人群的血清学结果比较
        3.3.2 2015年与2016年血清学肝炎标记物阳性组和阴性组ALT异常率比较
        3.3.3 2015年和2016年献血者中多项血清学不合格结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ALT与无偿献血
    4.2 肝炎的流行性与无偿献血
    4.3 艾滋病和梅毒流行性与无偿献血
    4.4 病毒核酸检测与无偿献血
    4.5 本文的各项指标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猪细环病毒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1.1 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培养特性
        1.1.3 TTSuV的分型
        1.1.4 TTSu V基因组结构特征
    1.2 TTSuV的流行病学
        1.2.1 国内流行情况
        1.2.2 国外流行情况
        1.2.3 传播方式
        1.2.4 致病性
    1.3 TTSu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TTSu 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2 血清学诊断方法
        1.3.3 病理组织学诊断
        1.3.4 动物模型的建立
        1.3.5 免疫电镜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简介
    2.1 LAMP反应原理
    2.2 LAMP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2.2.1 靶序列的选择
        2.2.2 引物设计
        2.2.3 反应体系和程序
        2.2.4 注意事项
    2.3 RT-LAMP
    2.4 反应产物的检测
    2.5 反应特点
    2.6 不足之处
    2.7 技术运用
    2.8 未来展望
第三章 猪细环病毒2型ORF1基因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临床样品和载体
        3.1.2 主要生化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常用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3.2 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引物设计
        3.2.3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3.2.4 目的产物胶回收
        3.2.5 目的基因T-A克隆
        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3.2.7 菌液PCR鉴定与序列测定
        3.2.8 TTSu 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9 TTSu V2 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3.3 结果
        3.3.1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3.3.2 重组克隆质粒PCR鉴定与测序结果
        3.3.3 TTSu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TTSu V2-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TTSuV2 ORF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
    4.1 材料
        4.1.1 阳性质粒、血清、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4.1.2 主要生化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配制
        4.1.5 SDS-PAGE试剂配制
        4.1.6 蛋白纯化试剂的配制
        4.1.7 Western blot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
        4.2.2 TTSu V2截短基因的克隆
        4.2.3 目的产物胶回收
        4.2.4 目的基因T-A克隆
        4.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4.2.6 重组克隆菌的PCR鉴定
        4.2.7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2.8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
        4.2.9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4.2.10 重组蛋白的纯化
        4.2.11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4.2.12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4.3 结果
        4.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4.3.2 重组克隆质粒p MD-TTSu V2的鉴定
        4.3.3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
        4.3.4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鉴定
        4.3.5 重组蛋白的表达
        4.3.6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
        4.3.7 Western blot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试验设备
        5.1.2 主要生化试剂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 方法
        5.2.1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5.2.2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5.2.3 封闭液的确定
        5.2.4 封闭时间的确定
        5.2.5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5.2.6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5.2.7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5.2.8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5.2.9 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
        5.2.10 特异性试验
        5.2.11 重复性试验
        5.2.12 临床样品的检测
    5.3 结果
        5.3.1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5.3.2 封闭液的确定
        5.3.3 封闭时间的确定
        5.3.4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5.3.5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5.3.6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5.3.7 显色时间的确定
        5.3.8 间接ELISA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
        5.3.9 特异性试验
        5.3.10 重复性试验
        5.3.11 临床样品的检测
    5.4 讨论
第六章 猪细环病毒2型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6.1 材料
        6.1.1 病毒样品和临床病料
        6.1.2 主要生化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DNA的提取
        6.2.2 引物与合成
        6.2.3 病毒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
        6.2.4 TTSuV2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6.2.5 LAMP敏感性试验
        6.2.6 LAMP特异性试验
        6.2.7 LAMP可视化试验
        6.2.8 重复性试验
        6.2.9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6.3 结果
        6.3.1 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
        6.3.2 反应体系优化
        6.3.3 LAMP反应体系
        6.3.4 反应条件优化
        6.3.5 敏感性试验
        6.3.6 特异性试验
        6.3.7 LAMP反应可视化结果的判定
        6.3.8 LAMP重复性试验
        6.3.9 临床采集样品的检测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石河子及北屯地区猪TTV及PCV2的基因检测及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字母缩写和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TTV 研究进展
        1.1 TTV 的分类及病原特点
        1.1.2 TTV 的病原特点
        1.2 TTV 的检测方法
        1.2.1 TTV 的 PCR 检测
        1.2.2 TTV 的基因分型
        1.2.3 TTV 的原位杂交检测法
        1.3 TTV 致病性
        1.4 TTV 传播途径
        1.5 TTV 流行情况研究
        1.6 TTV 病毒的治疗
    2 猪圆环病毒 2 型
        2.1 猪圆环病毒 2 型分类及病原特点
        2.1.1 猪圆环病毒 2 型分类
        2.1.2 猪圆环病毒 2 型病原特点
        2.2 PCV2 检测技术
        2.2.1 PCV2 的 PCR 检测
        2.2.2 PCV2 的原位杂交技术
        2.2.3 PCV2 的 ELISA 检测
        2.3 PCV2 的致病性
        2.4 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表现
        2.5 PCV2 传播途径
        2.6 PCV2 流行情况
        2.7 PCV2 防治方法
    3 TTV 与 PCV2 混合感染研究
第一章 石河子及北屯地区 TTV 的 PCR 检测及不同日龄 TTV 的感染情况对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液样品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总 DNA 提取
        1.2.3 PCR 扩增
        1.2.4 PCR 产物鉴定
        1.2.5 回收纯化 DNA 片段
        1.2.6 连接反应
        1.2.7 感受态细胞制备
        1.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9 序列测定分析
    2 结果
        2.1 PCR 检测结果
        2.2 阳性克隆 PCR 检测结果
        2.3 序列分析结果
        2.4 不同日龄仔猪及母猪感染率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石河子及北屯地区 PCV2 型 PCR 检测及基因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总 DNA 提取
        1.2.3 PCR 扩增
        1.2.4 PCR 产物鉴定
        1.2.5 回收纯化 DNA 片段
        1.2.6 连接反应
        1.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9 序列测定
        1.2.10 临床剖检
    2 结果
        2.1 PCR 检测结果
        2.2 测序结果
        2.3 同源性分析结果
        2.4 进化树分析结果
        2.5 临床剖检猪场中发现的突然死亡的仔猪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TTV1 与 PCV2 双重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液样品
        1.1.2 实验室使用器材
        1.1.3 主要试剂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总 DNA 提取
        1.2.3 PCR 扩增
        1.2.4 双重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1.2.5 PCR 产物鉴定
        1.2.6 回收纯化 DNA 片段
        1.2.7 感受态细胞制备
        1.2.8 连接反应
        1.2.9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10 序列测定
        1.2.11 敏感性试验
    2 结果
        2.1 PCR 检测结果
        2.1.2 双重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2.1.3 双重 PCR 的灵敏度试验
        2.1.4 双重 PCR 的重复性试验
        2.1.5 临床应用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张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八、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九、致谢

(6)孕产妇及新生儿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7)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 病例选择
    二、 抗不同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三、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 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
    二、戊型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状况调查
    三、186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四、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特征
    五、186例戊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转归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PCR法检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组织学观察
    1.4 引物设计
    1.5 TTV-DNA提取
    1.6 PCR反应
    1.7 PCR产物分析
2 结果
    2.1 PCR产物电泳结果
    2.2 TTV-DNA检测结果
    2.3 组织学特征
    2.4 其余实验室指标
3 讨论

四、江西省部分输血员庚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红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天一.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2]2015年-2016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ALT与其他血清学指标的关联性研究[D]. 王芳. 南昌大学, 2017(04)
  • [3]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黎.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
  • [4]石河子及北屯地区猪TTV及PCV2的基因检测及基因型分析[D]. 施研进.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张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刘萍. 苏州大学, 2011(06)
  • [6]孕产妇及新生儿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分析[J]. 唐任光,谢丽玲,黄庆,凌彩霞,李荣颜,农珺,滕建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04)
  • [7]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徐严. 吉林大学, 2007(02)
  • [8]输血传播病毒在母婴间传播的方式及传播率[J]. 赵景颇,赵艳阳,韩硕,姚利,胡文玉. 临床荟萃, 2006(16)
  • [9]PCR法检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及临床意义[J]. 谭奕洲,李穗芬,唐漾波,刘丽儿. 实用医技杂志, 2005(12)
  • [10]江西省215例献血员庚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熊英,周小凤,谢昀. 江西医学检验, 2002(06)

标签:;  ;  ;  ;  ;  

江西省部分输血人员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