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食品已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的食品

鹏程食品已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的食品

一、鹏程食品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1](2020)在《展企业风采,树良好形象,铸食品安全——北京肉类食品协会会员企业风采集锦》文中研究指明在2020年9月举办的中国国际肉类食品产业周中,北京肉类食品协会及6家会员企业获得殊荣,展现了服务社会、保证供应的企业风采,以及为首都构筑安全放心食品环境做出的贡献。中国国际肉类食品产业周中,北京二商大红门五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肉类食品行业综合实力二十强"荣誉称号。会上,该公司携生猪养殖、屠宰分割、熟肉制品、国际贸易产品等亮相。在"携手好食材,烹饪美食秀"活动中,

刘君[2](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指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刘增金,王萌,贾磊,乔娟[3](2018)在《溯源追责框架下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生猪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在溯源追责的大框架下,基于产业链视角,借鉴社会共治理念,利用对北京市生猪养殖与流通、生猪屠宰加工、猪肉销售等环节利益主体的系统调研,全面深入地分析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现状、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北京市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隐患,生猪养殖环节存在养猪场户将病死猪扔掉、使用禁用药、未严格执行休药期、增加兽药使用剂量以及生猪购销商对生猪注水的情况;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检测还有隐患,无害化处理方式也存在能否可持续的压力;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都存在注水肉销售、不新鲜猪肉销售等问题;根据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源头控制和法律宣传、加大检测力度和惩治力度、建立生猪购销商登记备案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定点屠宰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和加强溯源追责宣传等建议。

雒健艳[4](2018)在《走在中国特色猪肉道路上的探索者——访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李文祥》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上猪肉品类虽多,但是却难以寻觅儿时的味道,难以勾起彼时的回忆。为了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许多特色猪肉产品应运而生。今天有幸采访到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以下简称"鹏程")李文祥先生,带领我们深入了解鹏程黑猪,共同重温儿时的美味。

黄孙俊[5](2018)在《消费者物联网支付意愿研究 ——基于食品安全视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期主要矛盾。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这一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体现在: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但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出现的食品问题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我国在构建现代食品安全体系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的时间较晚,导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所以,关于如何加快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让人民对食品放心,对于我们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众所周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卖方所获得的商品信息会多于买方,这一现象让消费者在对所购买食品的信息获得方面始终处于劣势状态。物联网作为近代兴起的一项技术,它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联系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能够让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或者下载有关APP等方式便捷地查询到食品从产地到销售全过程的详细信息,这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商品产家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会相应地使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食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影响着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本文从食品安全视角出发,选取了广州与福州两地,对消费者对物联网的支付意愿展开研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针对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变量提出假设,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使用STATA等统计软件对消费者对于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风险感知和信任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对消费者对物联网技术的认知度和支付意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群体间对物联网的认知度和支付意愿有差异但是大部分不明显。其次,运用Logistic分析,得出消费者对于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风险感知和信任度在消费者对物联网方面的支付意愿方面显性相关,城市消费者相对于农村消费者对物联网的支付意愿更高等结论。最后,以个人信息为自变量对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风险感知和信任度等五大核心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我们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一是加强物联网技术知识的宣传,精准确定被宣传的消费者群体,有效提高这类消费者群体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认知率和认可度;二是加大物联网技术研究资金投入,走产学研道路,提高物联网技术的适应性、便利性和效率性,从而增加物联网技术使用的普及率;三是扶持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对于物联网技术使用的积极性,提高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信任度。

藏迪[6](2018)在《北京顺鑫控股集团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架构的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被无限放大,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进而吞噬企业的利润。对于多元化产业集团来说,选择何种品牌战略、如何确保集团母品牌与各不同业务的子品牌之间形成科学、良性的协同发展,从而保持在市场环境中的持续、多点竞争力,对于每一个多元化产业集团来说都是一个课题。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从事原有主业的同时,选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重组和增加产品线等方式,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从而希望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多元化产业集团。有一些甚至要比欧美国家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比例高得多。伴随着多元化投资比例的提高,企业内行业与产品的跨度很大,这对企业品牌架构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品牌战略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部分企业案例的分析,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型产业集团的品牌战略及执行情况、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采用数据比对等方法,在简要回顾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战略发展及品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出目前存在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战略执行不力、品牌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还存在优化的空间、品牌传播渠道有限、品牌建设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等问题,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全面梳理集团品牌管理架构、进一步完善品牌管理机构、提高品牌传播的重视程度、加强品牌人才培养等改进策略,希望能为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战略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多元化产业集团品牌建设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刘增金[7](2015)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猪肉作为中国居民消费最多的肉类产品经常受到质量安全问题的困扰,建立猪肉可追溯体系是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国所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大多不能实现有效溯源,已有研究和实践证实建立和优化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是实现猪肉有效溯源以及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路径,因此,建立和优化既能实现猪肉有效溯源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又能全面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已有文献缺少对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和全面研究,基于质量安全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研究的逻辑框架,以北京市为例,主要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描述性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实证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厘清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构建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逻辑框架;实证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构成及运行机理,具体内容包括基于市场需求的评价反馈机制、基于纵向协作的信息传递机制、基于政府干预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证分析生猪产业链利益主体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以及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猪肉质量安全保障作用;最后在总结上述各部分研究主要观点与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政府主导模式发展更为迅猛,但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当前可追溯猪肉并未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方面的需求,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加深;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有效溯源的难点依然存在,并且广泛存在于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以及猪肉销售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政府干预对猪肉可追溯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但干预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利益主体普遍倾向于愿意参与当前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但缺乏主动深化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动力;当前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确实起到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但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据此,本文认为中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应从鼓励生猪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加强生猪屠宰加工与猪肉销售环节利益主体之间纵向协作、建立健全不同销售业态溯源管理制度体系、鼓励部分猪肉生产经营者积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猪肉溯源管理模式、明确政府监管职能、加强猪肉可追溯体系宣传力度、适时评估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果等方面做出努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在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建立怎样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猪肉可追溯体系,需要建立在从经济管理层面探讨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基础之上,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而构建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运行机理、利益主体参与意愿、猪肉质量安全保障作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既能实现有效溯源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又能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内容是开拓性的,逻辑框架和研究内容少有可供借鉴的数据资料或研究成果,本文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和猪肉质量安全等相关问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为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等有关问题研究积累重要的文献资料。

王二朋[8](2012)在《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 ——以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居民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然而食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即使最严格最大成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能保证绝对的食品安全,具有危害性和严重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国内外频繁发生,例如,疯牛病事件、口蹄疫事件、禽流感事件、德国毒黄瓜事件及我国近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因此,如何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冲击是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提高,表现为消费者恐慌情绪增加;(2)消费者控制感降低,主要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信任降低,对企业信任降低;(3)消费者采取应对行为规避食品安全风险,表现为食品消费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食品安全冲击应对政策的目标既包括恢复食品消费市场,也包括降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恢复消费者控制感。然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的应对政策存在严重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长期较高,对政府和企业信任非常低,食品市场恢复缓慢。基于以上分析,研究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对于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的应对政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聚氰胺事件冲击为例,基于事件冲击后多个时间点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描述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的变动,以二元Logit模型、有序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及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以降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保持消费者对政府及企业的信任,稳定食品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者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而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不断变动,本研究以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三个时间点调查数据,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丰富了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同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2)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理论进展越来越重视个体心理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考虑到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应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并分析了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这对于理解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风险感知变动和应对行为有重要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分析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已有理论研究表明,行为意向控制实际行为,而行为意向在突发风险事件背景下主要受风险感知和控制感的影响。个人家庭特征、风险信息和控制感是影响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对风险危害程度估计高,对危害不确定性估计高的人群风险感知更强烈,控制感强的人群风险感知更低,而控制感主要源于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而风险感知高的人群越倾向采取应对行为。2、描述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的变动。描述性统计发现,南京城市消费者对目前奶制品质量安全长期比较担忧,消费者对政府和企业信任处于较低水平。相比较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大约半年,目前消费者对奶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感知更为消极,对奶制品质量安全更为担忧、对国产品牌的产品安全表示担心,但是消费者对三聚氰胺事件的成因和危害认识更为理性,奶制品消费数量逐步恢复。同时,消费者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消费者对政府解决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及政府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都缺乏信任;消费者对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行为的有效性及信息的可信性都表示质疑。另外,消费者对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都缺乏信任,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市场陷入信任危机。因此,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三年后,该事件对食品安全市场的负面影响仍然未消除,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目前食品安全市场现状,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3、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奶粉安全的态度受教育程度、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对政府事后行为的感知、对替代品安全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异。具体而言,教育程度高、对食品安全事件了解和对政府事后行为的认可,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对奶粉安全担忧,而食品安全的一贯担忧的消费者更容易担忧。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遗忘不能自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加重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对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三聚氰胺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大幅降低,同时消费者对国家免检产品和品牌产品信任下降,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制度信任和能力信任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重要因素,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后制度信任和能力信任的影响不显着,政府与企业事后行为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重要因素。同时,消费者收入、家庭人口结构与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的重要因素。4、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对消费者应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城市消费者对奶制品安全仍然不放心,而且评价更为负面。三聚氰胺事件冲击,使大部分消费者采取减少消费、改变品牌及综合策略规避食品安全风险。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性别、收入等因素都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另外,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不同时间点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发现,消费者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三聚氰胺事件的了解程度及调研时间均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政策的建议。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的关键是构建开放、透明的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政策体系,重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信息交流和干预,降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避免消费者恐慌性应对行为的发生。

本刊记者[9](2010)在《从肉业发展看鹏程食品——访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文中指出中国有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食为维生之本,是人类的第一需求。食品安全问题在今天变得分外突显,因为它与人民大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近日,本刊记者参观了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下文简称"鹏程"),就目前关注的猪肉及肉制品的卫生安全和肉业发展

刘建华[10](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二、鹏程食品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鹏程食品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展企业风采,树良好形象,铸食品安全——北京肉类食品协会会员企业风采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金路易
瀛厚德
    诠释“瀛厚德”理念,筑牢企业发展之魂
    以安全健康为本,开发无添加的健康食品,让消费者放心
    深挖“瀛厚德”内涵,拓宽产品市场,服务首都乃至海外大市场
中兴华康
    打破传统肉类商业模式
    将价值体现在交易之外
    深入行业,精准服务
    售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引领肉品生鲜行业的新零售变革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溯源追责框架下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资料来源说明
2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2.1 生猪养殖与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2.2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2.3 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3 基于社会共治理念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分析
    3.1 生猪养殖与流通环节生猪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
    3.2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生猪与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
    3.3 猪肉销售环节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
4 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路径

(4)走在中国特色猪肉道路上的探索者——访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李文祥(论文提纲范文)

20多年发展历程, 成为养猪界的领头军
用真情锻造产品, 以爱心打造质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领先养猪技术为未来中国养猪事业添砖加瓦

(5)消费者物联网支付意愿研究 ——基于食品安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物联网研究
    2.2 物联网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3 消费者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4 现有研究评述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 计划行为理论
    3.2 研究假设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样本
    4.1 问卷设计
    4.2 问卷回收
    4.3 样本概况
    4.4 信度效度检验
5 消费者对物联网认知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1 消费者对物联网的认知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消费群体间对物联网的认知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6 物联网技术支付意愿分析
    6.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消费者对物联网技术支付意愿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消费群体间对物联网技术支付意愿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消费者物联网支付意愿影响细分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模型构建
    6.4 变量选取
    6.5 多重共线性检验
    6.6 回归分析及结果
    6.7 方差分析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北京顺鑫控股集团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品牌的含义
    2.2 品牌战略
        2.2.1 品牌战略的定义
        2.2.2 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2.2.3 品牌战略类型
3 顺鑫控股集团品牌管理回顾
    3.1 顺鑫控股集团业务发展概况
    3.2 顺鑫控股集团品牌现状
        3.2.1 集团品牌现状
        3.2.2 主要分、子公司品牌现状
    3.3 顺鑫控股集团品牌管理历史沿革分析
        3.3.1 “三·五”规划前顺鑫控股集团品牌管理历史情况分析
        3.3.2 “三·五”规划前顺鑫控股集团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3.3.3 “四·五”期间顺鑫控股品牌发展规划
        3.3.4 “四·五”期间顺鑫控股品牌战略执行情况
    3.4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4.1 品牌架构不清晰
        3.4.2 品牌管理机构不清
        3.4.3 品牌传播渠道单一
        3.4.4 品牌建设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4 多元化集团的品牌战略经验借鉴
    4.1 中粮集团品牌战略研究
        4.1.1 中粮集团简介
        4.1.2 中粮集团品牌发展历程
        4.1.3 中粮集团品牌管理模式及架构
    4.2 恒大集团品牌战略研究
        4.2.1 恒大集团简介
        4.2.2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4.2.3 恒大集团品牌管理模式及架构
    4.3 宝洁公司品牌战略研究
        4.3.1 宝洁公司简介
        4.3.2 宝洁公司品牌发展历程
        4.3.3 宝洁公司品牌管理模式
    4.4 案例启示
        4.4.1 中粮集团案例启示
        4.4.2 恒大集团案例启示
        4.4.3 宝洁公司案例启示
5 顺鑫控股集团品牌战略完善对策
    5.1 全面梳理集团品牌管理架构
        5.1.1 集团母品牌
        5.1.2 企业品牌
        5.1.3 产品品牌
    5.2 进一步完善品牌管理机构
    5.3 提高品牌传播的重视程度
        5.3.1 建立全方位的传播体系
        5.3.2 进行差异化的品牌传播
        5.3.3 进行专业传播内容设计
    5.4 加强品牌人才培养
        5.4.1 运用专业的培养模型
        5.4.2 制定专业的培养策略
        5.4.3 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5.5 效果预测
6 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创新说明
第二章 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
    2.2 北京市猪肉可追溯体系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3.1 相关理论基础
    3.2 基于质量安全的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逻辑框架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市场需求的评价反馈机制分析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4.3 基于数量与质量视角的消费者猪肉消费与购买情况
    4.4 现实情境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分析
    4.5 假想情境下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意愿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纵向协作的信息传递机制分析
    5.1 分析框架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5.3 生猪养殖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5.4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5.5 猪肉销售环节猪肉溯源实现的关键节点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政府干预的监督管理机制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政府干预的原因与目标分析
    6.3 政府干预的手段与效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产业链利益主体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7.1 分析框架
    7.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7.3 养猪场户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7.4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7.5 猪肉销售商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意愿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猪肉可追溯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作用分析
    8.1 分析框架
    8.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8.3 北京市生猪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8.4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养猪场户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8.5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8.6 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猪肉销售商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
    8.7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 ——以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1.2 国内外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1.1.3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应对政策的存在问题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综述
    2.2 文献回顾
        2.2.1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
        2.2.2 消费者信任的研究
        2.2.3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消费变动的研究
        2.2.4 简要评述
    2.3 分析框架
第三章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影响的描述
    3.1 我国奶及奶制品市场基本特征
    3.2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对食品产业的影响
    3.3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对消费者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1.3 背景性描述统计
    4.2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变动特征
        4.2.1 不确定性的感知
        4.2.2 后果严重程度的感知
        4.2.3 三聚氰胺事件的了解程度
        4.2.4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
    4.3 消费者信任特征
        4.3.1 消费者对政府信任情况及变动
        4.3.2 消费者对企业信任情况及变动
        4.3.3 信息渠道与信任
        4.3.4 品牌信任
    4.4 消费者应对行为变动特征
        4.4.1 购买数量减少情况
        4.4.2 购买数量恢复情况
        4.4.3 食品安全风险应对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
    5.1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5.1.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1.4 讨论
    5.2 事件冲击不同阶段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计量模型的设定
        5.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2.4 讨论
    5.3 消费者信任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计量模型的设定
        5.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与消费者应对行为
    6.1 消费者应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6.1.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1.4 讨论
    6.2 购买减少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计量模型的设定
        6.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2.4 讨论
    6.3 购买恢复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计量模型的设定
        6.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3.4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政策建议
        7.2.1 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中风险交流的必要性
        7.2.2 发达国家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的经验
        7.2.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鹏程食品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展企业风采,树良好形象,铸食品安全——北京肉类食品协会会员企业风采集锦[J].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 食品安全导刊, 2020(31)
  •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溯源追责框架下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调查研究[J]. 刘增金,王萌,贾磊,乔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11)
  • [4]走在中国特色猪肉道路上的探索者——访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李文祥[J]. 雒健艳. 猪业科学, 2018(10)
  • [5]消费者物联网支付意愿研究 ——基于食品安全视角[D]. 黄孙俊.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北京顺鑫控股集团品牌战略研究[D]. 藏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基于质量安全的中国猪肉可追溯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刘增金.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8]食品安全事件冲击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分析 ——以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为例[D]. 王二朋.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9]从肉业发展看鹏程食品——访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J]. 本刊记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0(04)
  • [10]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鹏程食品已成为消费者安全放心的食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