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建筑材料辐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及对策

凉山州建筑材料辐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及对策

一、凉山州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备受关注,而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成为一线教师最常提及的难点。为了研究“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以“参与型局外人”的角色和客位视角对凉山彝族地区Z小学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4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了以下四个子问题:第一,“差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究竟有何表现?通过田野观察,记录并描述了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等学生之间的行为习惯差异,印证了最初调研时所了解到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第二,“难吗”,即学校采取了怎样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如何?作为一种富有权力的规训机构,学校采用了分配艺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全景敞视主义等规训手段。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适应与发展的样态,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着抗争与排斥,导致学校行为习惯规训教育陷入困境。第三,“是这样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习惯?基于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视角,他们有着实用主义、可视主义、集体主义等独特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并在内心深处是一个“行为-情感的矛盾体”。第四,“为什么难”,即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围绕“难”字,本研究从三个阶段对难点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一,对难点进行审视,找到了分析路径——文化环境。第二,对难点进行剖析,分析了四个文化要素——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和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第三,对难点进行总结,提出了三个论点——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针对上述所呈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三个思考路径——在多元文化中融合、用后喻文化来反哺、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王擎烨[2](2020)在《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在大部分地区得到有效落实。根据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全面落实,到“十四五”末实现服务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然而甘肃省临夏县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发展有短板、生存环境有待改善,是国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战略重点实施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与区域内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由此可见,深度贫困地区建立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的人口结构具有数量少、分布广、密度小等特点,涉及广泛的公共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使用效率、社会效益等。这就需要激发公共资源和人口资源聚合经营的内生动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文本分析,将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访谈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针对目前临夏县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具体问题,结合新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成因,得出调整乡镇行政村落结构、加快深度贫困区户籍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舆论民情进行宣传公众参与等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结论,并根据访谈和问卷反映的现状提出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建议。有助于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标准化理念和现代化水平。

徐蕾[3](2020)在《浙江省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温州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指导下,洞头区融特色民宿、海上游览、海洋文化、渔乡风情于一体,把发展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引擎,成为了当前洞头区乡村发展和村民创收、渔民转产转业的主要动力。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无法和杭州、厦门甚至是英国、日本相比。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洞头民宿旅游看似火热,实际也显现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解决洞头民宿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实现规范化管理,成为洞头区政府部门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梳理文献内容,对民宿、民宿旅游、政府监管概念进行定义。其次,利用访谈调查法,具体从民宿经营、食品安全、治安安全、旅游环境4个方面对洞头区民宿旅游监管现状展开分析,从而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针对当前监管现状中发现的问题对洞头区民宿旅游监管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本文认为,洞头区民宿旅游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监管依据更新不及时、管理体系化建设不完善、监管职能相互交叉、职能主体监管效能低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欠合理、监管主体主导能力欠缺等原因导致。下一步,洞头区应当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监管机制、形成监管配套措施、创新监管方式上进行优化,进而逐步完善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特别是将民宿旅游与政府监管融合,从审视政府内部角度出发,并结合旅游体验度,反视政府监管弱化及缺失等问题,从而提出完善政府监管民宿旅游的措施。

徐智[4](2019)在《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及推进举措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调查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现况和制度保障情况,从供给方角度分析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从居民健康需求角度,调查边境县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状况;针对边境县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提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举措。2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及方法按照多阶段抽样方法获取研究对象。查阅云南省边境县地理、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情况等相关文献资料,从经济发展水平、贫困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利用分层抽样的原则,按照地域角度,从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各随机抽取2个县,合计抽取8个边境县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县,在每个样本县中按经济和距离综合考虑抽取2个乡镇卫生院,在每个所抽取的乡镇卫生院中按20%的比例抽取村卫生室。按照系统抽样的原则,抽取村卫生室所在村的年龄在16岁以上的2000人居民作为研究,对居民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对所抽取的卫计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社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7类机构的负责人和具体服务项目负责人320名,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查。2.2研究内容调查云南省边境县城乡常住居民(需方)基本情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在了解健康知识的过程中,边境县居民接触的最常见形式,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宣传满意情况和城乡居民对反馈渠道的满意情况;调查云南省边境县卫生机构(供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制度保障情况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2.3数据处理2.3.1对于定量资料(城乡居民的调查情况:城乡常住居民(需方)基本情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边境县居民(在了解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接触的最常见形式,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宣传满意情况和城乡居民对反馈渠道的满意情况),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法、秩和检验法。2.3.2对于定性资料(卫生机构的访谈资料和调查问卷),采用描述统计法(云南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调查结果)和内容分析法(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情况),采用质性研究软件Atlas.ti 5.0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访问内容,提取其中的有效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归类、精简,提取主题。3结果3.1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体的知晓率为88.35%;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了解“一两个项目”1165人(59.02%);不同年龄、学历、户口、平均月收入的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民族的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了解健康知识的过程中,边境县居民接触的最常见形式,其中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出现频次最多为1491次(38.84%);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宣传满意程度:认为“一般”有1096人(55.52%);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有意见或建议时反馈的渠道通畅情况:认为“基本通畅”有833人(42.20%)。3.2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8个边境县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中有54.55%的调查对象表明“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度重视”,有100%调查对象陈述“当地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领导小组”,91.67%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拥有基本公共卫生的实施方案和资金管理方案”,但33.33%的调查对象对“是否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经济社会规划”概念模糊不清。91.6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政府年度目标”,83.33%的调查对象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会阻碍云南边境县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00%的调查对象回答“已形成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卫生人才培养制度”;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县卫计局的相关发文有及时到专业机构”,97.06%的调查对象认为“县卫计局的相关发文有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91.67%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机构有及时对新规范进行学习”;有75%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机构对文件执行认为“一般”。3.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质性研究共提炼出5个主题:(1)考核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次数过于频繁,会加重医务人员工作负担。(2)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失衡,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公平性。(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人员配备、硬件、软件设施缺乏、经费投入少。(4)多部门合作机制:卫生机构多部门合作意识不足,同时多部门合作机制未建立健全。(5)信息共享机制存在:卫生系统信息平台过多,同时实用性和适用性差,信息共享不理想。4结论4.1云南边境县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为88.35%,但对服务项目了解、政策宣传的满意程度、对意见或建议反馈渠道等了解不够;4.2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对政府重视程度、是否纳入政府经济社会规划、文件制度执行等组织管理的认识存在差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次数过于频繁,会加重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失衡,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公平性;乡镇人员配备、硬件、软件设施缺乏、经费投入少;卫生机构多部门合作意识不足,同时多部门合作机制未建立健全;卫生系统信息平台过多,同时实用性和适用性差,信息共享不理想。

王裕根[5](2019)在《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邓云琼[6](2011)在《2004—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凉山州近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凉山州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4.16/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是甘洛、冕宁、宁南、德昌和西昌;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8月份发病数占全年的64.38%,其中5—6月份占33.28%,季节发病高峰明显;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3.82/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8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1.18∶1;0~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占37.21%,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36.99%、36.81%、10.94%。结论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和灭蝇工作;加强夏秋季节疫情监测,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

尹杨[7](2010)在《四川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各地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推进,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地域性问题开始凸现出来。2006年6月1日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气候,环境,资源,人文地理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标准》在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指明大方向的同时,也明确提出“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的原则。因此,进一步挖掘地区的地域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对当地绿色建筑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当地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指导当地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四川地区为例,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分析论述了四川地区经济,资源,气候的共计12项地域特征对这些评价内容的影响,并引入重要度的概念量化影响结果,在对一系列的影响结果进行归纳统计后,最终得出四川各地绿色建筑评价权重体系,不仅为四川各地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出台激励政策,规范绿色标识等绿色建筑相关工作明确了重点,也为进一步建立符合四川地区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打下了基础。

贺欢[8](2010)在《攀西稀土矿开采中气载放射性污染研究》文中指出稀土矿是伴生放射性矿物之一,其除了含有所需的稀土矿用成份外,同时伴有高于规定水平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矿物资源。我国稀土工业以其生产规模衡量,属于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因为没有针对稀土工业特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稀土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竣工验收等,一直执行综合类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在稀土行业的应用逐渐凸显不足。随着我国稀土工业的迅速发展,稀土矿及生产厂在全国的分布相当广泛,生产中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如氨氮、钍尘等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急需根据稀土工业的自身特点,制订适用于本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稀土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竣工验收等,只能参考上述与有色金属工业有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随着我国稀土工业的迅速发展,稀土矿及生产厂在全国的分布相当广泛,生产中的污染物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尤其是在环境质量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通用性的污染控制标准缺乏针对性,其在稀土行业的应用逐渐凸显不足,因此根据稀土工业的自身特点,制订适用于本行业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论文正是以四川省“稀土行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的子课题“稀土生产中的放射性污染及排放限值的研究”等项目为依托开展的。以四川攀西地区的冕宁县稀土矿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产生的气载废物为研究核心,采用CIF-3000F低本底γ能谱仪分析测量其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和比活度,然后根据大气弥散估算模式推出对气载废物放射性核素钍的排放限值,并根用公众健康危害评价方法分析评估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最后给对一矿多家企业这种情况的排放限值进行优化规划,并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控制稀土行业“三废”污染。通过对攀西地区典型稀土矿企业的采样、测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省攀西地区稀土矿主要是氟碳铈稀土矿,是我国第二大氟碳铈矿,储量100万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02%,具有规模大、品位高、易选冶、有害杂质含量低微等特点。矿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以天然钍为主。2.攀西地区稀土矿开采中气载放射性废物来源主要是:采矿产生的粉尘、扬尘,以及精矿冶炼产生的含HCl和CO2的混合气体,湿法分离时逸散的含HCl、氨气和有机萃取剂的废气以及锅炉燃煤产生的含SO2、烟尘的烟气。含钍粉尘有导致0+期肺尘病的趋势。3.以攀西典型稀土矿空气中粉尘放射性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仅仅是吸入232Th所造成的剂量,而232Th是不断衰变的,它的一系列子体核素的内照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控制含钍粉尘的排放限值应严于一般颗粒物。如果确定现有企业含钍粉尘排放浓度限值为20mg/m3,新建企业含钍粉尘排放浓度限值为15mg/m3是适当的。4.健康危害评价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研究领域,其采用的统一危害指标,定量地描述各种污染物(如放射性污染物、化学致癌物和非致癌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危险度。根据此评价模式,计算所得气载放射性物质对周80 km半径范围内的公众产生的归一化集体有效剂量及归一化健康危害分别为1.19×102人·Sv/a和8.69人·Sv/a。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本文所得到的攀西稀土矿气载释放物所致公众健康危害的大小仅是以稀土矿开采中放射性粉尘中的Th情况进行计算而得到,尚未考虑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的不同、近区人口的分布以及有关资料的不确定度等因素。因此,本文所得出的值8.7人·Sv/ a仅是对攀西稀土矿气载释放物所致公众健康危害的一个初步估算,由它可以认为稀土矿气载释放物所致公众健康危害约为10人·Sv/ a。5.将生命周期评价(LCA)用于污染预防措施,能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整个系统环境影响信息,有利于选择理想的污染预防方法。6.对于放射性废物管理明确规定:每一个实践或设施都应确定向环境排放的限值,确定这些排放限值时应进行最优化分析,同时要为以后的发展留出余地。如果仅考虑辐射安全,排放限值为满足剂量约束值(或称为上界)和最优化要求的结果,对关键居民组的剂量不应超过相应的剂量约束值。同时,本文针对目前稀土矿的乱开采现状及放射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和建议:1.加强对稀土矿的监督管理。各级环保部门要将稀土矿的辐射环境管理纳入工作日程,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已有的污染防治设施,发挥其作用,防治稀土矿的放射性污染。2.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矿权及科学的开采方式。各级相关部门要根据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区的实际情况,对矿区稀土采选做出科学的规划,并提交省级环保部门审批。建议根据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区的稀土资源量及国家核定的年开采总量,合理设置矿权,全面改变该矿区存在的“小、散、烂”的现状,以节约稀土资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科学论证、合理实行稀土采选方式,对生态难以恢复、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出露严重的区域,要考虑改“剥采”为“洞采”,防治生态破坏及水体污染。3.提高环保意识,积极执行环境保护各项管理制度要及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三同时”验收手续,对其放射性污染防治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开采的矿石、精选矿及尾矿砂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必要的跟踪分析,了解和掌握稀土矿中放射性核素的变化情况。要督促企业防止污染。4.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要严格规定企业对尾矿砂的处置审批制度、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尾矿砂的管理,应建坝妥善保存,未经有关管理部门同意,不得将其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尾矿砂用于民用建材。5.采选生产过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稀土矿山大多采用全机械化露天开采,在露天采矿工序中大量采用湿法作业,从而有效控制粉尘的产生量。选矿厂多数生产工序为湿法作业和室内作业,粉尘产点少,没有有组织废气排放源;户外装卸、运输、破碎等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属无组织排放源,采用喷雾、洒水降尘措施。

文湘闽,张文勇,付晓华,袁洁[9](2002)在《四川省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现状》文中研究表明

张荆辉,张建华[10](2002)在《凉山州放射卫生综合监督管理工作一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凉山州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山州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行为习惯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视
        1.1.3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1.1.4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研究
        1.4.2 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1.4.3 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向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5 概念界定
        1.5.1 行为习惯
        1.5.2 良好行为习惯
        1.5.3 凉山彝族
    1.6 研究设计
        1.6.1 田野点的确定
        1.6.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6.3 研究者的角色
        1.6.4 收集资料的方法
        1.6.5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1.7 理论基础
        1.7.1 文化再生产理论
        1.7.2 规训理论
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
    2.1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历程
        2.1.1 道德齐礼,维护秩序
        2.1.2 新旧冲击,移风易俗
        2.1.3 爱国自强,严肃纪律
    2.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的特点
        2.2.1 行为习惯教育目的功能化
        2.2.2 行为习惯教育形式非正式
        2.2.3 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单一化
        2.2.4 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侧重化
    2.3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2.3.1 制约与依存
        2.3.2 传承与发展
3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3.1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好与差
        3.1.1 道德习惯上的“听话懂事”与“破坏规矩”
        3.1.2 学习习惯上的“勤奋好学”与“无所事事”
        3.1.3 生活习惯上的“勤劳独立”与“不讲卫生”
    3.2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差异大
        3.2.1 男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3.2.2 高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3.2.3 学生面对女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3.2.4 学生面对汉族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4 凉山彝族小学行为习惯规训教育
    4.1 学校的规训与惩罚
        4.1.1 分配艺术
        4.1.2 层级监视
        4.1.3 规范化裁决
        4.1.4 检查
        4.1.5 全景敞视主义
    4.2 学生的适应与发展
        4.2.1 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
        4.2.2 学校常规管理的有序化
        4.2.3 家长认可度的提升
    4.3 学生的抗争与排斥
        4.3.1 管教与挑战——反抗
        4.3.2 当面与背面——逃避
        4.3.3 隔离与回归——反弹
        4.3.4 行为与思想——异化
5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
    5.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逻辑
        5.1.1 实用主义
        5.1.2 可视主义
        5.1.3 集体主义
    5.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践逻辑
        5.2.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5.2.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5.3 凉山彝族小学生内心的矛盾对话
        5.3.1 自卑与自我放弃
        5.3.2 自责与自我逃避
        5.3.3 自然与自我迷茫
6 凉山彝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难的文化因素
    6.1 大环境下的难点审视——文化环境
        6.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6.1.2 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角逐
    6.2 文化环境中的难点剖析——文化要素
        6.2.1 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
        6.2.2 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
        6.2.3 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
        6.2.4 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
    6.3 基于文化要素的难点总结——文化再生产、文化冲突与文化排斥
        6.3.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6.3.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6.3.3 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
7 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路径
    7.1 在多元文化中融合
        7.1.1 创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
        7.1.2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7.1.3 建立多元弹性评价系统
    7.2 用后喻文化来反哺
        7.2.1 促进行为习惯文化反哺
        7.2.2 建立新型家庭代际关系
        7.2.3 发挥数字媒体积极作用
    7.3 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7.3.1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风气
        7.3.2 开展序列全民教育活动
        7.3.3 建立合作共赢养成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二)基本公共服务
        (三)深度贫困地区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应用
        (一)两者都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理念提供服务
        (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正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结果
        (三)尊重公职人员公共服务的理想
    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样本地基本情况
        (二)乡镇中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
    二、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义务教育的分析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公共卫生服务的分析
        (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住房保障服务的分析
第三章 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中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三)基本公共服务中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成因
        (一)乡镇行政村落间人员与公共资源不匹配
        (二)基层行政人员实施政策治标不治本
        (三)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者积极性不高,区域内政策宣传与居民参与度低
第四章 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结构优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一)调整现行的乡镇行政村落结构,加强地方政府顶层设计
        (二)地方政府监管与基层政府治理并行,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三)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引导社会舆论民情宣传及公民参与
    二、临夏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义务教育服务供给的具体建议
        (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具体建议
        (三)助推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的具体建议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三)其它类
致谢
附录一 甘肃省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甘肃省临夏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3)浙江省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1.1 民宿旅游的概念
        1.2.1.2 民宿旅游发展的研究
        1.2.1.3 民宿旅游与游客体验的研究
        1.2.1.4 政府部门监管民宿旅游的研究
        1.2.1.5 民宿旅游监管措施的研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
        2.1.1 民宿
        2.1.2 民宿旅游
        2.1.3 政府监管
    2.2 理论依据
        2.2.1 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范化管理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 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现状及问题
    3.1 关于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的制度
    3.2 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现状
        3.2.1 民宿经营监管
        3.2.2 食品安全监管
        3.2.3 治安安全监管
        3.2.4 旅游环境监管
    3.3 洞头民宿旅游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3.3.1 监管依据更新不及时
        3.3.2 管理体系化建设不完善
        3.3.3 监管职责相互交叉
        3.3.4 职能主体监管效能低
第四章 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法律法规不完善
        4.1.1 尚未制定统一适用的法律法规
        4.1.2 现有政策标准缺少强制性
        4.1.3 办法、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4.2 监管体制不健全
        4.2.1 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
        4.2.2 监管层次单一
    4.3 监管机制欠合理
        4.3.1 职能部门分头履职
        4.3.2 尚未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4.4 监管主体主导能力欠缺
        4.4.1 政府对民宿旅游监管重视不够
        4.4.2 文广旅体局、公安等主体执法力量投入不足
第五章 完善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的对策
    5.1 完善顶层设计
        5.1.1 规范监管文件制定程序
        5.1.2 完善民宿旅游地方性法规
        5.1.3 细化监管法律依据
    5.2 理顺监管机制
        5.2.1 明确民宿旅游监管的责任单位及职能分配
        5.2.2 建立以引导为主的监管理念
        5.2.3 探索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
    5.3 形成监管配套措施
        5.3.1 设立巡回法庭,拓宽维权渠道
        5.3.2 强化行业管理,完善行业协会建设
        5.3.3 实行监督评审制度及督查制度
    5.4 创新监管方式
        5.4.1 依托信息技术,发挥线上监督优势
        5.4.2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监督意识
        5.4.3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及推进举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五、本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乡村企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及其执行体制
    第一节 环保立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
        一、现行环境法律体系规定的执法部门
        二、环保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第三节 乡村企业污染监管的执法体制
        一、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基层环保执法权的配置结构
        三、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中的“条”和“块”
第二章 环保执法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
        一、“矿业大镇”
        二、盛朝矿业公司
        三、恒久矿业公司
        四、“被污染包围的村庄”
    第二节 村庄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认知
        一、污染受害不同
        二、农民环境利益分化
    第三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村庄语境
        一、农民的弱组织性
        二、自利的村干部
        三、上访的集体行动困境
第三章 环保执法的技术依赖及其后果
    第一节 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活理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环保执法的技术支配形式
        一、权威支配:污染认定的技术权力
        二、话语支配:污染识别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支配:污染信息的非开放性
    第四节 技术支配的后果
        一、技术权力支配排斥农民参与
        二、象征性补偿代替法律监管
第四章 县级环保部门“以罚代管”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基本特性
        一、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组织环境和“以罚代管”策略
        一、组织内部执行力不足
        二、组织之间的关系制约
        三、“以罚代管”的执法策略
    第三节 “以罚代管”的生成机制
        一、政商关系的嵌入
        二、企业与执法者的合作博弈
    第四节 “以罚代管”的社会后果
        一、污染问题得不到精准治理
        二、执法目标的消解
第五章 乡镇政府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治理
    第一节 环境上访的属地管理
        一、农民环境上访
        二、乡镇政府模糊性应对
    第二节 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因素和策略选择
        一、乡镇履职中的模糊性因素
        二、模糊性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模糊性治理的结构动因
        一、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考核体制
        二、权力-利益关系网络
        三、属地监管的“悬浮”
    第四节 模糊性治理对环保法律目标的消解
第六章 中央环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组织应对
    第一节 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与环保督察
        一、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
        二、环保督察
        三、中央环保督察的组织机制和目标
    第二节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传导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群众信访
        二、政治压力传导的形式
        三、地方政府应对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一切为了通过”:政治高压下乡村企业污染的运动式治理
        一、领导注意力传递
        二、执法力量整合
        三、责任倒逼机制
    第四节 环保督察的治理限度
        一、中央难以监督地方环境治理效果
        二、地方临时性应对而非整体性治理
结语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实践样态
    二、执法目标偏离与适度矫正
    三、基层环保执法的政治逻辑
    四、基层环保执法的弹性体制结构与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调研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二 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档案资料
附录三 全国部分乡村企业污染案例(2008-2018)
致谢

(6)2004—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性别分布
    2.5 年龄分布
    2.6 职业分布
    2.7 暴发疫情
3 讨论

(7)四川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绿色建筑学
    1.2 绿色建筑评价
    1.3 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地域性问题
    1.4 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6 全文内容简介
第2章 国内外主要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评述
    2.1 美国LEED评估体系
    2.2 英国BREEM体系
    2.3 加拿大"绿色建筑挑战"GBTOOL
    2.4 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2.5 澳大利亚NABERS
    2.6 我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2.7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3章 评价模型
    3.1 系统评价学的含义与应用
    3.2 本文的评价模型概述
第4章 建立评价内容
    4.1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3 节地与室外环境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5 室内环境质量
    4.6 运营管理
    4.7 评价内容集A
第5章 立地域特征集R及反映因子集F
    5.1 地域性特征的概念及选取原则
    5.2 反映因子的概念及选取原则
    5.3 地域特征及反映因子的内容
    5.4 反映因子值域及对应隶属度
第6章 地域特征对评价内容的影响
    6.1 影响关系建立原则
    6.2 影响关系的内容
    6.3 F4和F7
    6.4 F8因子对A2评价项目的影响
    6.5 F5,F6因子对A3评价项目的影响
    6.6 F10因子对A4评价项目的影响
    6.7 F1, F2, F11因子对A6评价项目的影响
第7章 求解地域特征的影响力权重
    7.1 权重的含义及求解
    7.2 CI中各元素的影响力权重求解
    7.3 重要度分值
第8章 四川各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权重体系分析
    8.1 四川全省范围绿色建筑评价的重点地区
    8.2 四川各地绿色建筑评价的权重体系
第9章 结论
附件1、能耗模拟计算报告书
附件2、反映因子值域分区图
附件3、CI中各元素两两重要性调查表
附件4、CI重要性权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攀西稀土矿开采中气载放射性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国外稀土行业开发利用概况
    1.2 国内稀土行业开发利用现状
        1.2.1 稀土资源分布状况
        1.2.2 生产企业布局
    1.3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1.4 我国稀土行业排放标准现状及提出背景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和内容
        1.5.2 本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稀土矿开发中放射性废物及其环境行为
    2.1 稀土的概念
    2.2 稀土矿开采过程中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2.1 钍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2.2 镉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2.3 铅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2.4 砷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3 稀土矿企业气载放射性废物及其对人类危害
第3章 稀土矿气载放射性废物测量及排放限值分析
    3.1 氡及其子体浓度分析
        3.1.1 质量控制
        3.1.2 浓度分析
    3.2 大气弥散因子估算模式
        3.2.1 大气弥散基础模式
        3.2.2 大气弥散因子计算模式的实际形式
    3.3 含钍粉尘排放限值研究
        3.3.1 稀土生产放射工作场所的分级
        3.3.2 含钍粉尘的排放限值
    3.4 用公众健康危害指标对稀土矿气载释放物的环境危害评价
        3.4.1 公众健康危害评价方法
        3.4.2 稀土矿气载释放物的健康危害计算
第4章 稀土开发利用中气载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和对稀土矿“三废”的治理建议
    4.1 稀土矿气载放射性排放限制的优化规划
    4.2 一矿多家稀土企业气载放射性排放限值优化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4.2.1 排放限值制定的基本原则
        4.2.2 剂量约束值
        4.2.3 排放上限
        4.2.4 最优化排放限值
        4.2.5 多源排放限值的优化分配原则
    4.3 稀土行业气载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4.3.1 气载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4.3.2 防治技术
    4.4 对“三废”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4.4.1 应用LCA 方法预防稀土矿废物污染
        4.4.2 治理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凉山州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D]. 李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例[D]. 王擎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浙江省洞头区民宿旅游政府监管研究[D]. 徐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云南省边境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保障及推进举措研究[D]. 徐智. 大理大学, 2019(01)
  • [5]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D]. 王裕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2004—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 邓云琼. 职业与健康, 2011(22)
  • [7]四川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尹杨.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8]攀西稀土矿开采中气载放射性污染研究[D]. 贺欢.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9]四川省建筑材料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现状[J]. 文湘闽,张文勇,付晓华,袁洁.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2(01)
  • [10]凉山州放射卫生综合监督管理工作一瞥[J]. 张荆辉,张建华.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2(01)

标签:;  ;  ;  ;  ;  

凉山州建筑材料辐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