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铅锌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论文文献综述)
周云,段其发,曹亮,于玉帅,甘金木[1](2021)在《湖南花垣矿集区李梅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定年与成矿物质示踪》文中认为李梅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花垣矿集区北段,预测铅锌储量为300×104 t,是该区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该矿床铅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地层与构造的控制,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亚段地层藻灰岩中。为获得该矿床的成矿年龄,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采用闪锌矿Rb-Sr定年方法,对主成矿期形成的闪锌矿单矿物进行Rb-Sr同位素组成测定,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464±12)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为0.97),成矿时代为中奥陶世,成矿早于花垣矿集区南段的狮子山铅锌矿床(成矿时间为(410±12)Ma)和柔先山铅锌矿床((412±6)Ma),推断在花垣矿集区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和广西运动导致的两期成矿事件,整个矿集区成矿时限跨度大约为70 Ma。李梅铅锌矿床成矿时代明显晚于赋矿地层时代,该矿床的形成可能与郁南运动形成伸展构造引起的构造热液活动有关。闪锌矿的87Sr/86Sr值为0.709 56~0.711 14,(87Sr/86Sr)i值为0.709 380±0.000 018,成矿流体具有高于赋矿围岩的高Sr同位素比值,推断成矿物质应主要源自具有高87Sr/86Sr值和高Pb、Zn丰度的下伏寒武系石牌组和牛蹄塘组。
徐智涛[2](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梁小龙[3](2020)在《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得尔布干成矿带,它是近些年来在该区发现的一座大型铜(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其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地质背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所述:矿区和矿床地质研究揭示,矿区出露的地质体主要为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其次是与矿体有密切时空联系的安山玢岩脉体。矿体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得尔布干深大断裂派生出的一系列NW向次级断裂控制。矿床由87条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有16条,呈脉状产出,赋矿围岩为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其次为黝铜矿等,含银矿物为辉银矿;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及萤石化,蚀变分带现象明显,由矿体中心向两侧依次发育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依次是: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黄铜矿±黝铜矿阶段(Ⅱ)和石英+黄铁矿+方解石+萤石±蛋白石阶段(Ⅲ)。系统的矿物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早阶段(Ⅰ)石英中发育WL型、C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88℃254℃,盐度w(NaCl)为1.83%4.80%,密度为0.810.92g/cm3,属于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主阶段(Ⅱ)石英、闪锌矿中发育WL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0℃188℃,盐度w(NaCl)为3.71%7.17%,密度为0.920.96g/cm3,属于低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H4体系;成矿晚阶段(Ⅲ)石英中发育WL型、L型包裹体,WL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30℃165℃,盐度w(NaCl)为1.22%3.55%,密度为0.930.95g/cm3,属于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伴随着温度降低,成矿流体由H2O—NaCl—CO2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体系。蚀变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早阶段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随着大气降水混入比例的增加,成矿主、晚阶段流体逐渐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硫化物单矿物铅—锶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可能来自MORB性质的年轻下地壳,混有地幔物质。赋矿围岩火山碎屑岩、共伴生安山玢岩和矿石矿物硫化物的同位素年代学揭示,赋矿围岩流纹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3.7±2.0Ma,与矿体有密切时空联系的安山玢岩定年结果为133.9±0.9Ma,矿石矿物硫化物单矿物的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其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揭示矿区在晚中生代存在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岩浆事件,比利亚谷矿床成矿发生在早白垩世,与矿区共伴生次火山岩(安山玢岩)热事件接近。赋矿围岩流纹岩和共伴生次火山岩(安山玢岩)的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流纹岩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具有岛弧或大陆边缘岩浆弧的成因属性,岩浆来源有壳源和幔源的双重贡献;安山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贫Mg、富K,具有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的特征,是加厚的地壳拆沉,岩石圈减薄,中元古界新生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物质参与下形成的。上述特征表明,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备国内外已确定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矿床基本特征。大兴安岭地区在侏罗纪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处于挤压环境,赋矿围岩流纹岩形成于该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适值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大兴安岭地区大地构造环境由挤压转换到伸展,加厚的地壳由于重力失稳开始拆沉,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物质大规模上涌,上涌的软流圈加热拆沉物质及上覆地壳,形成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作用,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下的产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弧后伸展阶段。
龚银杰,张遵遵,陈立波,金世超,甘金木,漆双林[4](2020)在《川东南褶皱带洞岩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构造变形时代》文中认为重庆西阳县洞岩铅锌矿床位于川东南褶皱带中,为一中低温热液铅锌矿床,预测Zn金属量10.14万t。矿(化)体主要沿NNE向、NWW向断层呈脉状分布,或沿层间破碎带呈似层状分布。赋矿围岩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川东南褶皱带中这一类型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以及与NNE向断层相互关系研究薄弱。本文运用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测得洞岩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157.7±3.3) Ma,表明该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年龄为晚侏罗世。闪锌矿(87Sr/86Sr)i值为0.71347,远高于早期及同期沉积碳酸盐比值,可能与大气淡水加入有关。川东南褶皱带为推覆-滑脱的薄皮构造,褶皱变形的主要时期为中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早期。洞岩闪锌矿的Rb-Sr等线年龄与上述构造变形时代一致,说明矿床的形成与早燕山构造变形事件有关。
周红智[5](2019)在《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提出青海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最东端,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相邻,北与南祁连山造山带接邻,是秦祁昆三大造山带的结合部,区内广泛出露的印支期岩浆岩严格受北北西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哇洪山—温泉断裂)控制。本次研究以收集资料、野外地质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剖析鄂拉山成矿带什多龙—赛什塘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和铜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结合物化探信息开展潜力评价工作。鄂拉山地区岩浆岩分布具有北多南少的特征,大河坝以北地区最为发育,什多龙—鄂拉山口地区次之,铜峪沟—赛什塘地区最弱。鄂拉山口以北地区隶属东昆仑单元,岩体多呈北北西向展布,以南为苦海—赛什塘蛇绿混杂岩地区,则多为零星出露的单一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次之;火山岩大面积出露,以中酸性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为主。通过锆石U-Pb定年确定了一批侵入岩和火山岩年龄(246 Ma216 Ma),搜集了鄂拉山地区其他学者工作成果后统计发现该地区印支期岩浆作用时代跨度较大(252215 Ma),年龄跨度约37 Ma,其中峰期年龄集中243 Ma和224 Ma,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230 Ma)岩浆活动相对减弱,空间上侵入岩具有“北老南新”的特点,火山岩则为“北新南老”。什多龙花岗闪长岩(242.6±1.9 Ma)为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由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有地幔成分的混入,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鄂拉山口火山岩(246242 Ma)以安山质和流纹质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主要形成于火山弧-碰撞环境之中,在局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由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索拉沟钾长花岗岩(233.0±1.2 Ma)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中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虎达复式岩体(229224Ma)由闪长岩和含暗色包体的石英闪长岩组成,包体为压力卸载淬火后形成的同源堆晶体;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由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后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不同岩性。薄荷沁花岗闪长岩(219 Ma)是具有高La/Yb和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虎达、薄荷沁地区岩体与下地壳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阿尼玛卿洋北向俯冲—碰撞转换阶段(243237 Ma)、同碰撞(237230 Ma),后碰撞伸展(230215 Ma)三个阶段,与中央造山系印支期构造演化相一致。区内印支早期(243Ma左右)岩浆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的转换阶段的背景有关(如什多龙岩体、鄂拉山组火山岩),而印支晚期(224Ma左右)花岗岩(虎达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鄂拉山地区主要矿床(点)有什多龙铅锌矿、索拉沟铜铅锌多金属矿、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赛什塘铜矿床、铜峪沟铜矿床、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等。矿床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浅成的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如什多龙、赛什塘、鄂拉山口矿区,其深部可存在斑岩型矿化,另一类是产于砂岩、粉砂岩、变砂岩、层矽卡岩的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索拉沟、铜峪沟矿区)。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闪锌矿Rb-Sr时线年龄为246.6±2.6 Ma,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39.9±4.9 Ma,均值年龄一致240.5±3.3 Ma,两种方法取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含矿流纹斑岩年龄近(243.3±1.7 Ma)一致;铜峪沟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为213.5±2.7 Ma。结合相邻矿区的成矿年龄统计发现,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早晚两期(238 Ma、225 Ma)发生了大规模的热液多金属成矿事件可与祁漫塔格、东昆仑东段地区对比。印支期的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重要的物源、热源和动力,与成矿直接相关主要为一批浅成岩或次火山岩如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浅成的岩浆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有斑岩型矿化。在岩浆活动间歇期和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鄂拉山成矿带的成矿流体中C来源应该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低温蚀变作用对于铅锌等成矿有重要贡献。H-O同位素显示成矿早期以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铜峪沟矿区有变质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鄂拉山口以北的矿区的硫主要以岩浆硫为主,以南的铜峪沟—赛什塘矿田东部以岩浆硫来源为主,西边则以沉积硫为主,混有少量的变质硫。Pb同位素指示矿床形成与造山环境关系密切,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的俯冲Pb(与岩浆作用有关)。辉钼矿Re含量显示印支期早期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源,晚期则以壳源为主。综合分析十一幅1:5万物化探数据后,共推断北西向、北东向两组网格状断裂构造,共计13条;推断高磁性体24个,多数为地表或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化探综合异常35处,三条异常带NW-NN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主成矿元素在北东东向具有明显分带规律,自南西向北东具有Cu多金属向Au多金属交替变化的规律。结合上述成果和野外实际工作圈定了加木格尔南等四处找矿远景区。
刘光贤[6](2019)在《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荷花山铅锌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Zn、Pb金属总量超过50 Mt),该矿床位于铜陵矿集区中部,矿体呈似层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南陵湖组下段角砾灰岩、白云岩中。矿区内经钻孔揭露,有两种岩性的闪长岩类,分别为矿区西侧的闪长岩体和东侧的石英闪长岩体。围岩地层主要的蚀变有白云岩化、角砾岩化,侵入体主要蚀变有钾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以及碳酸盐化。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得出这两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133.0±2.1Ma和130.1±1.7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荷花山闪长岩类表现为SiO2>56%(56.17%~65.90%),Al2O3≥15(15.10%~17.22%),Mg O<3%(0.84%~2.22%),Yb<1.9×10-6(1.35×10-6~1.64×10-6),Y<18×10-6(11.60×10-6~15.70×10-6),无明显的Eu异常等特征,具有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荷花山矿区闪长岩类岩浆来源于幔源岩浆和下地壳埃达克岩浆的混合,是铜陵地区晚期岩浆岩活动的代表;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荷花山闪长岩类形成于相对挤压或者挤压向拉张过渡的岩石构造环境,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荷花山矿床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和脉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方铅矿,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荷花山矿床中有多种类型的闪锌矿:(1)鲕状闪锌矿;(2)细粒结晶状闪锌矿;(3)粗粒环带状闪锌矿;(4)胶状闪锌矿;(5)粗粒闪锌矿。其中前四类闪锌矿主要赋存在白云岩灰岩角砾岩中或以方解石-闪锌矿脉充填于白云岩地层中,第五类闪锌矿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侵入体附近的大理岩化灰岩中。荷花山矿床闪锌矿中普遍具有高含量Ga、Cd、Ge和低Fe、In等特征,元素含量特征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但是仍有一部分闪锌矿表现出高In、Mn、Hg的特征,表明其形成可能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或者是早期形成的闪锌矿受到了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改造。荷花山矿床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各阶段的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低(∑REE<50ppm),表明其来源不大可能是岩浆热液。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整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Eu异常,主要是由于硫化物沉淀导致;Yb/La值可以指示REE的分馏程度,Yb/Ca值可以指示矿物沉淀环境,其中Yb/Ca值的降低指示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溶解过程,升高指示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的结晶,而Yb/La值的升高表明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升高,Yb/La和Yb/Ca值的变化关系,表明稀土元素分馏随着矿化过程逐渐增强;较大范围Y/Ho比值(尤其是成矿阶段的方解石),表明成矿流体不是单一来源,而是多种流体混合的特征。主成矿期成矿阶段的方解石、萤石和成矿晚阶段的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得出荷花矿床的形成温度为(75.2℃~198.8℃)以及对应的流体盐度为0.02wt.%NaCl equiv~17.26 wt.%NaCl equiv,其中成矿阶段温度为87℃~148.5℃,盐度为0.53 wt.%NaCl equiv~17.26 wt.%NaCl equiv,成矿晚阶段温度为75.2℃~198.8℃,盐度为0.02 wt.%NaCl equiv~10.86 wt.%NaCl equiv,表明荷花山形成于低温环境,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可能是由于地层中的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荷花山矿床成矿阶段和成矿晚期方解石的C同位素组成范围分别为2.9‰~+3.7‰和+2.5‰~+4.2‰;O同位素分别为+11.8‰~+13.9‰(平均值12.9‰)和+12.5‰to+14.8‰(平均值+13.3‰);H同位素δDSMOW值分别为-100‰~-89‰(平均值-93‰)和-98‰~-74‰(平均值-88‰)。赋矿围岩白云岩的C和O同位素值分别为+0.2‰~+3.7‰(平均值+1.6‰)和+17.7‰~+22.4‰(平均值+21‰)。荷花山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分布表明方解石形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H-O同位素数据计算出荷花山矿床成矿流体的δ18OH2O的变化范围主要为-3.11‰~-0.10‰(其中有两个异常值分别为-7.05‰和+8.39‰),δD的值较为集中,变化范围为-100‰~-81‰(平均值为-91‰)。在δD-δ18O关系图中,所有点均落于海水和岩浆水之外,而且主要落于有机水与大气水混合的区域,并有向大气降水线靠近的趋势,表现出成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荷花山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研究发现其δ34S成具有较宽的分布范围(-7.8‰~+9.7‰),其中闪锌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7.8‰~+9.7‰,方铅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4.9‰~+8.2‰,黄铁矿的δ34S值分布范围为-0.9‰~+6.0‰,灰岩地层中的硫酸盐(重晶石、石膏)的δ34S值范围为+14.8‰~23.9‰。通常岩浆硫的同位素组成为0±3‰,而荷花山矿床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远远超过岩浆硫的分布范围,表明硫化物中的硫不是来自于岩浆硫,而是来自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硫酸盐的分解,同时在矿石中发现了石墨和沥青等有机物,其可以作为硫酸盐热分解作用的还原剂,并且其可以产生10‰~25‰的硫同位素分馏。荷花山矿床矿体穿切了中三叠系灰岩地层,表明成矿晚于地层形成,矿体后期被燕山期岩浆岩穿切,表明荷花山矿床成矿年龄范围为中三叠至早白垩。并且通过综合分析表明,荷花山矿床存在两期的成矿作用,主成矿期发生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关;晚期的成矿发生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时期。
张永超[7](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王瑞良[8](2019)在《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敖包吐铅锌矿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镇,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矿区内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强烈,矿体赋存在晚侏罗世火山凝灰岩中。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30.3±0.9Ma,矿床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显示成矿时间为130.6±2.3Ma,矿床的形成和岩体的形成年龄一致。矿体产于近东西向、北西向构造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根据矿物之间穿切关系,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四个:(1)石英-黄铁矿少硫化物阶段;(2)细粒多金属硫化物阶段;(3)粗粒多金属硫化物阶段;(4)石英碳酸盐阶段。岩石地化分析表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Sr同位素87Sr/86Sr值为0.7070.708,Nd同位素εNd(t)值为-5.3-4.8,Hf同位素εHf(t)值为-5.54.6,Sr-Nd-Hf同位素显示岩石为壳幔混合来源。通过脉石矿物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拉曼及测温分析,显示矿床流体为中温(集中在220300℃)、中低盐度(112.05%NaCleqv)的H2O-CO2-NaCl体系。碳酸盐矿物的C同位素δ13C值为-8.4-4.8‰,显示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来源,成矿早阶段石英和晚阶段方解石的δ18DV-SMOW值为-108.18-47.82‰,δ18OH2O值为-4.925.85‰,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晚阶段成矿以大气降水为主。矿床硫化物的S同位素δ34S值为1.444.94‰,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原位S同位素结果(2.33-5.45‰)同样显示出岩浆源来源的特点。Pb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为18.10318.184,207Pb/204Pb值为15.53415.614,208Pb/204Pb值为38.13738.353,显示成矿物质为地壳和地幔的混合来源,并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范围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敖包吐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和成矿物质均为壳幔混合来源,该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减弱、板片后撤的环境。
王生伟,金灿海,张玙,孙晓明,周清,廖震文,郭阳,蒋小芳,王子正[9](2018)在《贵州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闪锌矿的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贵州五指山铅锌矿床为近年新勘探出的特大型铅锌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争议较大。本文测定的该矿床那雍枝矿段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58. 2±2. 9Ma (MSWD=1. 07,n=5),初始87Sr/86Sr=0. 713823±0. 000010,表明矿床的成矿时代为中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早期,晚于赋矿地层沉积时代。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五指山铅锌矿床为典型的后生矿床,成因类型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五指山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加里东构造运动紧密相关,与黔中隆起构造事件对应。基底断层构造及破碎带是成矿作用的内在控制因素,而加里东期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运动,即都匀运动及广西运动是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外因。
曹亮,梁玉明,段其发,刘重芃,周云[10](2018)在《扬子陆块东南缘升天坪锌矿床地质特征、闪锌矿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升天坪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雪峰山地区,是湘西地区产于陡山沱组的中型锌矿床。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主成矿期闪锌矿进行Rb-Sr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90 Ma,初始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为0.71235。该等时线年龄代表了该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年龄,说明矿床形成的地质时代为晚寒武世,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中期。成矿作用时代与闪锌矿初始锶同位素比值特征反映成矿物质或成矿流体由基底岩石(板溪群)和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共同提供。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内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周边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为热液成矿提供了构造驱动力,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对升天坪锌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升天坪锌矿床严格受地层控制,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
二、铅锌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锌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花垣矿集区李梅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定年与成矿物质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花垣矿集区特征 |
1.2 李梅铅锌矿床特征 |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分析 |
4 讨 论 |
4.1 成矿时代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5 结 语 |
(2)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1.1 研究区范围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2.2.1 加里东期 |
2.2.2 海西期 |
2.2.3 燕山期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5.1 元古代 |
2.5.2 古生代 |
2.5.3 中生代 |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4.1.1 实验测试样品 |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
6.1.1 流体包裹体 |
6.1.2 氢-氧同位素 |
6.1.3 铅同位素 |
6.1.4 样品采集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6.4 铅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
7.1.1 成岩时代 |
7.1.2 成矿时代 |
7.2 矿床成因 |
7.2.1 矿床地质 |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
第9章 结论 |
9.1 取得主要成果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工作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区地质工作 |
1.2.2 研究区科研工作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课题依托及实物工作量 |
1.4.1 课题依托 |
1.4.2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兴华渡口群(Pt_1X) |
2.2.2 寒武系额尔古纳河组第四岩段(∈_1er~4) |
2.2.3 下石炭统莫尔根河组(C_1m)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pal))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断裂 |
2.4.2 褶皱 |
2.5 区域矿产 |
2.6 地球动力学过程 |
第3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类型、蚀变分带与矿化阶段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样品、实验方法与参数计算 |
4.1.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测试方法及参数计算 |
4.1.2 氢—氧同位素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1.3 铅同位素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1 显微岩相学特征 |
4.2.2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估算 |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4 铅同位素特征 |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时代 |
5.1 实验样品和实验方法 |
5.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样品及实验方法 |
5.1.2 硫化物Rb—Sr定年样品及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
5.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
第6章 岩浆作用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1 地质、岩相学特征 |
6.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 |
第7章 矿床成因 |
7.1 地质证据 |
7.2 成矿流体性质 |
7.3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
7.3.1 氢—氧同位素 |
7.3.2 铅同位素 |
7.3.3 锶同位素 |
7.3.4 硫同位素 |
7.4 成矿机制 |
7.5 成矿年代学证据 |
7.6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
7.6.1 赋矿围岩流纹岩 |
7.6.2 安山玢岩 |
7.7 小结 |
第8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作用 |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川东南褶皱带洞岩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构造变形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矿床地质特征 |
4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
5 测试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5)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秦祁昆结合部印支期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
1.2.2 鄂拉山地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3 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2.1 地层分区 |
2.2.2 元古宇 |
2.2.3 石炭—二叠系 |
2.2.4 三叠系 |
2.2.5 侏罗系 |
2.2.6 新—古近系 |
2.2.7 第四系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断裂构造 |
2.4.2 褶皱构造 |
2.4.3 火山机构 |
2.5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3.1 研究区概况及岩体地质 |
3.1.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 |
3.1.2 鄂拉山口地区 |
3.1.3 铜峪沟—赛什塘矿田 |
3.2 样品采集与锆石分析 |
3.2.1 锆石特征 |
3.2.2 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 |
3.3 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 |
3.3.1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间序列 |
3.3.2 侵入浆岩时空分布 |
3.3.3 火山岩时空分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类型与典型矿床 |
4.1 什多龙钼铅锌矿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床地质 |
4.1.3 成矿温压条件 |
4.1.4 矿床类型 |
4.2 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床地质 |
4.2.3 成矿温压条件 |
4.2.4 矿床类型 |
4.3 鄂拉山口铜银铅锌矿床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床地质 |
4.3.3 成矿期次 |
4.3.4 成矿温压条件 |
4.3.5 矿床类型 |
4.4 铜峪沟铜矿 |
4.4.1 矿区地质 |
4.4.2 矿床地质 |
4.4.3 矿床类型 |
4.5 赛什塘铜矿 |
4.5.1 矿区地质 |
4.5.2 矿床地质 |
4.5.3 成矿温压条件 |
4.5.4 矿床类型 |
4.6 尕科合含铜银砷矿床 |
4.6.1 矿区地质 |
4.6.2 矿床地质 |
4.6.3 成矿温压条件 |
4.6.4 矿床类型 |
第五章 印支期岩浆岩成因与成岩动力学 |
5.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花岗岩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1.4 岩石成因 |
5.1.5 构造环境判别 |
5.2 鄂拉山口火山岩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2.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5.2.4 锆石Hf同位素 |
5.2.5 岩石成因 |
5.2.6 构造环境判别 |
5.3 鄂拉山口地区花岗岩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矿物化学 |
5.3.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5.3.4 全岩Sr-Nd-Pb同位素 |
5.3.5 锆石Hf同位素 |
5.3.6 岩石类型判别 |
5.3.7 岩石成因 |
5.3.8 构造环境判别 |
5.4 构造—岩浆演化 |
第六章 构造岩浆与多金属成矿关系 |
6.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1.2 成矿年代测试结果 |
6.1.3 鄂拉山地区成矿年代学序列 |
6.2 多金属成矿流体特征 |
6.2.1 C-O同位素 |
6.2.2 H-O同位素 |
6.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
6.3.1 S同位素 |
6.3.2 Pb同位素 |
6.3.3 Sr同位素 |
6.3.4 辉钼矿Re含量 |
6.4 构造-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
6.5 区域成矿模式 |
6.6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 |
7.1 控矿因素分析 |
7.1.1 地层控矿因素 |
7.1.2 岩浆控矿因素 |
7.1.3 构造控矿因素 |
7.2 矿产共生及时空分布规律 |
7.2.1 在日沟—索拉沟—鄂拉山口成矿亚带 |
7.2.2 恰当—满丈岗—日干山成矿亚带 |
7.2.3 苦海—赛什塘—尕科合成矿亚带 |
7.3 潜力评价 |
7.3.1 1:5万磁异常特征 |
7.3.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
7.4 远景区圈定及验证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方法 |
附录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附录1.2 锆石LA-ICP-MS 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附录1.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附录1.4 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
附录1.5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 |
附录2 矿床学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 |
附录2.1 碳酸盐C-O同位素连续流分析测试方法 |
附录2.2 石英包裹体中H-O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
附录2.3 硫化物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
附录3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测试方法 |
附录3.1 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
附录3.2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
附录3.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
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1 |
附表3-2 |
附表4 |
附表5-1 |
附表5-2 |
附表5-3 |
附表6 |
附表7-1 |
附表7-2 |
参考文献 |
(6)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1.1.1 选题依据 |
1.1.2 课题来源 |
1.2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床分类 |
1.2.2 MVT铅锌矿床特征及其分布 |
1.2.3 成矿控制因素 |
1.2.4 成矿物质来源 |
1.2.5 沉淀机制 |
1.2.6 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 |
2.2.2 褶皱 |
2.3 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角砾岩 |
3.5 矿化特征 |
3.5.1 矿体类型 |
3.5.2 矿石类型 |
3.5.3 围岩蚀变 |
3.5.4 成矿阶段 |
3.6 小结 |
第四章 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4.1 岩浆岩特征 |
4.1.1 岩相学 |
4.1.2 矿物学 |
4.2 成岩时代 |
4.3 岩浆起源及演化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稀土元素 |
4.3.4 Sr-Nd同位素 |
4.4 构造背景 |
4.5 小结 |
第五章 矿物化学成分研究 |
5.1 矿石矿物 |
5.1.1 闪锌矿 |
5.1.2 方铅矿 |
5.1.3 黄铁矿 |
5.2 脉石矿物 |
5.2.1 方解石 |
5.2.2 白云石 |
5.3 小结 |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 |
6.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1 岩相学特征 |
6.1.2 均一温度及盐度 |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2.1 C-H-O同位素 |
6.2.2 S同位素 |
6.2.3 Cd同位素 |
6.2.4 Pb同位素 |
6.3 成矿时代 |
6.4 小结 |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7.1 矿床成因 |
7.1.1 成岩成矿时代意义 |
7.1.2 赋矿地层对成矿作用的意义 |
7.1.3 矿质沉淀机制 |
7.1.4 成矿构造背景 |
7.2 成矿模式 |
7.3 小结 |
第八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8.1 成矿规律 |
8.1.1 控矿地层 |
8.1.2 控矿构造 |
8.2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8.2.1 找矿标志 |
8.3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采用的矿物缩写 |
附录2 论文涉及的实验方法介绍 |
1.样品制备 |
(1)室内整理 |
(2)岩矿石光薄片的制备 |
(3)单矿物分选 |
(4)环氧树脂圆靶制备 |
2.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1)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LA-ICP-MS锆石U-Pb定年 |
(4)稳定同位素C-H-O-S-Cd分析 |
(5)放射性同位素Pb分析 |
(6)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
(7)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8)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 |
(9)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附录3 论文中数据表格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3.4 论文创新点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物质成分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3.3 矿石类型 |
3.4 围岩蚀变 |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5.1 龙根矿段 |
3.5.2 查北矿段 |
3.5.3 查南矿段 |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1.1 成岩年代学 |
4.1.2 成矿年代学 |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锆石Hf同位素 |
4.3.2 Sr-Nd-Pb同位素 |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
4.4.2 动力学背景 |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矿物学特征 |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S同位素研究 |
5.3.2 Pb同位素研究 |
5.3.3 矿物化学特征 |
5.4 矿床成因 |
5.5 成矿机理 |
5.5.1 成矿作用过程 |
5.5.2 矿质沉淀机制 |
5.6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6.2.2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8)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铅锌的资源分布与用途 |
1.2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岩浆热液脉型铅锌矿 |
1.3.2 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铅锌矿 |
1.3.3 大兴安岭南段铅锌矿 |
1.4 研究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二叠系 |
2.1.2 侏罗系 |
2.1.3 第四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侏罗纪岩浆岩 |
2.3.2 白垩纪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3.1 火山岩 |
3.3.2 侵入岩 |
3.3.3 岩脉 |
3.4 矿体特征 |
3.4.1 Ⅰ号矿带 |
3.4.2 Ⅱ号矿带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组成 |
3.5.2 矿石结构、构造 |
3.6 围岩蚀变 |
3.7 成矿阶段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1.2 成岩年龄 |
4.2 岩石主、微量元素 |
4.2.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4.2.2 主量元素 |
4.2.3 微量元素 |
4.3 岩石Sr-Nd同位素 |
4.3.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4.3.2 Sr-Nd同位素 |
4.4 锆石Hf同位素 |
4.4.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4.4.2 Hf同位素 |
4.5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 |
5.1.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3 包裹体拉曼成分分析 |
5.1.4 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5.2 C-H-O同位素 |
5.2.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5.2.2 H-O同位素 |
5.2.3 C-O同位素 |
5.3 S-Pb同位素 |
5.3.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5.3.2 Pb同位素 |
5.3.3 硫化物S同位素 |
5.3.4 黄铁矿原位S同位素 |
6 矿床成因 |
6.1 闪锌矿Rb-Sr定年 |
6.2 矿床成因 |
6.2.1 成矿流体来源 |
6.2.2 成矿物质来源 |
6.2.3 矿床类型 |
6.2.4 成矿模式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贵州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闪锌矿的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与测试方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成矿时代 |
4.2 矿床类型 |
4.3 控矿因素 |
5 结论 |
(10)扬子陆块东南缘升天坪锌矿床地质特征、闪锌矿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含矿岩系特征 |
2.3 矿体特征 |
2.3.1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
2.3.2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2.3.3 矿化及围岩蚀变特征 |
3 样品与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年龄可靠性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地质意义 |
6 结论 |
四、铅锌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花垣矿集区李梅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定年与成矿物质示踪[J]. 周云,段其发,曹亮,于玉帅,甘金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4)
- [2]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 徐智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3]大兴安岭西坡比利亚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D]. 梁小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4]川东南褶皱带洞岩铅锌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构造变形时代[J]. 龚银杰,张遵遵,陈立波,金世超,甘金木,漆双林. 中国地质, 2020(02)
- [5]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D]. 周红智.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安徽铜陵荷花山铅锌矿床成因研究[D]. 刘光贤.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8]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矿床成因研究[D]. 王瑞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贵州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闪锌矿的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王生伟,金灿海,张玙,孙晓明,周清,廖震文,郭阳,蒋小芳,王子正.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 [10]扬子陆块东南缘升天坪锌矿床地质特征、闪锌矿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曹亮,梁玉明,段其发,刘重芃,周云. 高校地质学报,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