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一、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坤[1](2021)在《《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十、十一章)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汉英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取自由“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资助的专着——《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该翻译项目来自导师推荐,已获得原作者授权。笔者主要负责翻译第十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第十一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实践”。本报告在描述翻译实践的过程、分析湿地相关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在目的论指导下的湿地相关文本的英译方法。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后经发展形成目的论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连贯法则与忠实法则处于从属地位。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经验的外宣和推广。在此目的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连贯法则与忠实法则的要求,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从词语、句法和篇章的层面入手,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从而创造出符合译入语规范的译文,以实现翻译目的。本报告以目的论为依托,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着重分析此次翻译实践中运用到的翻译策略和技巧:首先,在词语层面,通过查询官方网站、字典、术语库等,获取权威译法,避免误译;对四字标语进行加注,以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对重复出现的同一汉语词语进行替换翻译,使英文表达更加多样,避免累赘和重复;使用增译与减译的方法对部分词语进行处理,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其次,在句法方面,将部分中文主动句转化为英文被动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时增添恰当的主语;对复杂句式进行调整。最后,在篇章方面,对部分段落的语序进行调整;发掘中文段落中隐藏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增添明确的逻辑用语;在全文的风格方面保持译入语的特点,例如使用千位分隔符号。以上提及的翻译方法均能够促进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也更好地达到翻译实践的目的。分析表明翻译目的论对湿地相关文本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有助于在目标语语境中充分实现该类文本的功能。本报告旨在为中国湿地保护经验的英译和外宣尽绵薄之力,也为后续的湿地相关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王丹阳[2](2021)在《《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对维持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保护安庆当地湿地生态,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资助下,湿地专家朱文中和周立志对安庆本地沿江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进行了总结,并撰书《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该书共有十一个章节,三大部分,分别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与管理”。本翻译实践报告便是基于《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八章和第九章)所撰写。译者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翻译。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把文本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科技类文本,文中含有许多湿地相关的专业术语、长难句和无主句,语言具有准确、客观和正式的特点。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可知所选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经过对原文的阅读和分析,发现原文本的一些段落还存在吸引读者的意图,所以本文本也有呼唤功能。根据纽马克,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是比较符合所选文本的翻译方法。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词汇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译文的可读性以及文本的忠实性和可读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感染性和可读性,比如针对术语和流水句翻译的增译法,针对无主句翻译的被动语态,词性转换法,针对长难句的合译与分译法。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介绍了原文、翻译任务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阶段、译中阶段和译后阶段。在译前阶段,译者阅读并分析原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翻译工具;在译中阶段,译者总结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 Q和TMXMALL;在译后阶段,译者通过自我修订和交叉检查来检查译文。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探讨在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湿地文本汉英翻译的具体翻译技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次翻译报告的收获、不足和经验。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能够帮助指导湿地类文本英译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从而在译文中实现原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总结适用的翻译技巧,为其他中文湿地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

胡赛[3](2020)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着影响,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生态问题频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逐渐突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分析了1995-201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其次,利用修正的评估模型估算并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然后,对生态约束下的未来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模拟;最后,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多元价值理论体系,测算了研究区16市生态补偿的优先级和补偿标准。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力。遥感影像解译总体精度都在85%以上,Kappa系数都大于0.8;水田和旱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都在25%以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持续增长;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是最主要的地类转化类型;经济、科技及人口是主导驱动因素;水田、旱地和建设用地对主成分得分的影响都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且得分与耕地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建设用地呈正相关关系。(2)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修正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并估算了安徽省1995-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安徽省23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225.41×107元,变化率为-0.75%;其中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约占研究区总价值的4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值区出现在中南部,并集中分布在湖泊及河流沿线,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且集聚特征都较为显着。(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估算了安徽省未来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灰色预测模型对土地需求量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基于Geo SOS-FLUS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模拟的总体精度为91.75%,Kappa系数为0.8935。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了生态约束条件,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优化情景,模拟得到2025年和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安徽省2025年和203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未来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4)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多元价值理论体系,确定了安徽省生态补偿范围,测算了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标准。西南部及南部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相对较高,中部的合肥以及淮河流域以北的城市协调性相对较低;生态补偿优先级最高的是黄山和池州,最低的是淮北;生态补偿标准最高值出现在安庆,从2000年的313634.15×105元减少到2030年的35174.16×105元,最低值出现在淮北,从2000年的1672.14×105元减少到2030年的110.48×105元。该论文有图40幅,表70个,参考文献309篇。

杨娟,黄燕,陈有明[4](2019)在《皖江经济带湿地遥感现状调查及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利用MSS、ETM+、CBERS-2、BJ-2、02C和TH1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分别提取1975年、2000年、2007年和2016年皖江经济带湿地现状及变化的遥感信息,研究皖江经济带湿地遥感现状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市县级地域湿地分布不均、类型不全;1975—2016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增长率为55.32%;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减少率为69.97%;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面积较稳定,增长率分别为1.80%和2.06%。湿地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5—2007年),湿地面积总体增加,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07—2016年),湿地面积总体增加,但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增加,沼泽湿地面积继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继续增加,湿地面积增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刘青,陈传明[5](2019)在《1995~2013年安庆市区湿地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数据,在Erdas 9.3软件的支持下,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提取安庆市区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的分布信息,提取出的湿地景观分布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对研究区湿地景观的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安庆市区湿地景观主要为湖泊、河流沟渠、养殖水域,且近二十年来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湖泊湿地萎缩较快,相反坑塘湿地,河流沟渠扩张显着,湿地景观呈现出人工化的趋势;(2)养殖水域面积减少,沼泽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

郭孟齐[6](2019)在《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文中指出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 Liu ex S.L.Chen&Renvoize)是我国特有的芒属植物,也是极具开发潜能的生态修复植物和生物质原料,其具有生物质产量高、光合效率强、纤维素含量高和耐贫瘠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南荻这一生态友好型植物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迄今为止南荻在我国详细的地理分布及其规模化种植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还不清楚。为探究“南荻分布在哪里”及“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应如何”这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对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生境限制因子、潜在分布区范围、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荻的地理分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南荻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和上海的8个省份和直辖市的252个县(市),其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11.17°~121.74°,北纬26.47°~33.97°,垂直分布范围为-1~299 m。从植物区系上看,南荻分布在华东植物区系中的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浙南山地亚地区(ⅢD9c)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以及华中植物区系中的秦岭巴山亚地区(ⅢD10a)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从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来看,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是南荻分布的中心区域。2.南荻的生境特征南荻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喜水”是其主要的生境特点,其中81.83%的南荻生长在水边,18.17%的南荻生长在离水源较远的生境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南荻主要的伴生植物,此外南荻生长的土壤类型多为pH接近中性的贫瘠土。南荻分布区的年均气温为14.13~18.15°C,均值为16.33°C,年降雨量为763.00~1817.00 mm,均值为1162.97 mm;但在不同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内,水分因子的差异性较大,其次是热量因子,而光照因子的差异性较小,根据水分因子的不同可将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划分为3种类型(高湿润性、中湿润性和低湿润型)。南荻野生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7.05%~78.98%,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1.61~1.78。最冷季节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Bio4)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是南荻分布的主要生境限制因子,其次是最暖季节降雨量(Bio18)和最湿季度降雨量(Bio16);而影响南荻株高和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3.南荻潜在的分布区用Maxent模型预测南荻潜在分布时,最佳样本量是120,预测结果较精准。南荻潜在适生范围狭小,其中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亚地区、黄淮平原亚地区和川鄂湘亚地区;此外南荻的适生总面积为6.658×105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96%。4.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南荻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其净初级生产力为1.34~15.55 kg·m-2·a-1,固碳能力为0.59~6.79 kg·m-2·a-1;在南荻分布的核心区域中,洞庭湖区域的南荻固碳能力较强(0.89~6.79 kg·m-2·a-1),年固碳量较多(7.12×106~5.43×107 t),而太湖区域南荻的固碳潜能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规模化种植南荻可较显着地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率最大为12.74%,其次是全磷(11.91%)和有机质含量(6.63%),而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较小;种植南荻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要好于碱性土壤,对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要好于20~40 cm的土层。5.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通过文献法与专家咨询法确立分布特征、扩散特征、繁殖特征、遗传特征、适应特征、危害特征和被控制特征7个方面共计33个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的指标。然后通过yaahp10.1软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进而构建相应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最后选取10种已知生态风险等级的高大禾草对该体系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对评价体系的生态风险等级层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体系可以有效地辨别出不同物种的生态风险等级,并将风险等级层次划分为高危生态风险(系统评分>74.5),一定生态风险(系统评分在54.5~74.5),基本无生态风险(系统评分<54.5)。基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芒、五节芒、荻、南荻和奇岗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芒、五节芒、荻、南荻、奇岗的生态风险值(R)依次是71、60、66、53和52分,即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趋势为芒>荻>五节芒>南荻>奇岗;依据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划定的评判标准,奇岗和南荻为无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而五节芒、荻和芒为具有中低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

柏晶晶[7](2019)在《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子湖湿地位于中国候鸟三大迁徙线路的中线和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通道上,是豆雁和小天鹅等候鸟在东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也是全球受威胁物种白头鹤、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菜子湖湿地在蓄洪防涝、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为成千上万只水鸟提供越冬场所和迁徙停歇地,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和生态保护价值。本次调查利用3S技术,采用样线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初步摸清了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了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特征、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为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为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对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菜子湖湿地恢复和保护的建议,为更好保护菜子湖湿地生态环境和越冬水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1)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丰富多样,有422种隶属于92个科278个属,被子植物以84科268属412种、蕨类植物含有7科8属8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其中有挺水植物10种、浮叶植物8种、漂浮植物9种和沉水植物12种,共39种水生植物。2)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有13个属分布区类型,表现出广布种占比最大的湿地植被普遍规律,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隐域性和具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质。3)菜子湖湿地仅有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个中国特有分布属。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稀少、特有属十分匮乏,菜子湖湿地植物区系的个性特征不明显。4)菜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威胁正在逐步增加,外来入侵物种空心莲子草和豚草已经影响到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而小飞蓬和凤眼莲已形成了优势群落,牵牛、圆叶牵牛、苏丹草、毒麦等其他外来入侵物种已呈现出规模扩散的趋势。5)菜子湖湿地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和24个群落。以湿地草丛的植物群落为绝对优势。在春季,以肉根毛茛、朝天委陵菜为主要优势种;在夏季,以狗尾草、牛筋草为主要优势种;在秋季,主要优势种是牛鞭草、蓼子草;在冬季,主要优势种以陌上营、灰化苔草等苔草属植物为主。6)与历史资料相比,菜子湖湿地水生植物物种组成明显下降,沉水植被几乎消失,分布区面积显着下降,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围网养殖和水利工程。

卢一梦[8](2019)在《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红线是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重要物种资源生存与发展的“基线”。近年来,安徽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侵占湿地问题严重,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安徽省湿地面积大,湿地面临的压力大,亟待采取有效保护途径。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实施严格保护。本研究在分析安徽省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湿地环境敏感性两方面,构建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得出各评价单元内综合指数,确定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区范围。最终,将安徽省湿地生态红线划为Ⅰ类红线、Ⅱ类红线和Ⅲ类红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湿地环境敏感性两个系统层、6个因素层、18个指标层。其中生态功能重要性包括生物与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产品提供3个因素层及12个指标层;湿地环境敏感性包括景观敏感、水环境敏感、生物生存环境敏感3个因素层及6个指标层。系统层指标权重最大的为生态功能重要性0.8750;生态功能重要性中最大权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0.4806,最小权重为产品提供指标0.1140;湿地环境敏感性中最大权重为景观敏感指标0.6923,最小权重为水环境敏感指标0.0769。综合权重最大的为调蓄面积指标0.3104,最小权重为科研价值指标0.0046。2.安徽省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分值在0.8751~5.5461之间,分值最高的前五个为淡水豚保护区(5.4727)、升金湖(5.4575)、巢湖(5.4267)、菜子湖(5.3495)、嬉子湖(5.2227),主要为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湖泊湿地;安徽省湿地环境敏感性分值在0.1465~0.8479之间,分值最高的前五个为扬子鳄保护区(0.8349)、迪沟(0.8119)、太平湖(0.7591)、三汊河湿地(0.7211)和横江湿地(0.7211),这类湿地不规则的零星分散在省内各个区域。3.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评价指数在1.0552~6.1384之间,用自然断裂法,划分为3个级别:1.0552~2.7541、2.7542~4.4529、4.4530~6.1384,与之对应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为Ⅰ类红线区、Ⅱ类红线区和Ⅲ类红线区。其中Ⅰ类红线面积约为50.5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及其水系;Ⅱ类红线面积约为22.02万公顷,包括南漪湖、黄陂湖等湿地;Ⅲ类红线约为31.61万公顷,分布较零散。三类红线湿地各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50%,21.14%,30.36%。Ⅰ类红线区,多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地,应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Ⅱ类红线区,多是虽未建立自然保护地,但其环境的特殊性在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未来发展方向以保护与恢复为主;Ⅲ类红线区,多数湿地受排污等外界干扰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较低,且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应以引导性发展为主。

何睦[9](2019)在《江西省“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设计与案例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充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发挥湿地作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建设和管理好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的一项关键性举措,能够为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目前湿地公园管理的本底数据管理、实时监测、巡查巡护、科普宣教等各方面仍然存在数据杂乱、监测滞后、巡护不规范、宣教方式单一等问题,以上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予以解决。以往国内外湿地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构建湿地信息数据查询这一方面,而忽略了湿地相关的业务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构建一个高效的湿地公园管理平台出发,基于无线传感网、WebGIS、LBS等技术及智能监测设备、智能移动端等设备,进行了“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平台帮助湿地公园管理部门提高了管理效率、保护效率和利用效率,并为湿地公园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湿地公园的特点出发,调研并总结湿地公园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关湿地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智慧湿地”进行定义;从湿地公园在湿地本底数据管理、监控监测、巡查巡护和科普宣教等业务出发,对“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进行需求分析。(2)以湿地管理过程中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向导,结合当前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平台中的基础设施、数据库结构、支撑服务和智慧应用。(3)以江西省南城县洪门湖为例,进行“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实现。本文在大量文献参考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平台设计。实践证明,本文所设计的“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能够基本满足湿地公园在管理过程中的需求。通过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实现,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平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周星星,董力榕,闫绍笑,金宝石[10](2018)在《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安庆沿江湿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安庆沿江湿地作为长江中下游现存相对完好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受到了国内外自然保护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根据安庆沿江湿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从信息系统管理开发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GIS的湿地信息系统开发思路,并利用组件式GIS软件SuperMap Objects为开发平台,以VS.NET2008为开发环境,具体编程实现了湿地信息系统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该系统基本上满足了湿地管理部门进行安庆沿江湿地资源环境的监测分析和决策需求。

二、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十、十一章)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Collection of Relevant Materials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During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kopos Theory and Its Three Rules
    3.2 Applicability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Wetland-related text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at Lexical Level
        4.1.1 Method of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and Dictionaries
        4.1.2 Annotation
        4.1.3 Substitution of Verbs
        4.1.4 Amplification
        4.1.5 Omission
    4.2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at Syntactic Level
        4.2.1 Conversion into Passive Voice
        4.2.2 Addition of Subjects
        4.2.3 Adjustment of Complex Sentences
    4.3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at Textual Level
        4.3.1 Restructuring of Sentences
        4.3.2 Strengthening of Logic
        4.3.3 Retaining Stylistic Fidel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I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II Letter of Translation Authorization
Acknowledgments

(2)《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hase
        2.1.1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Collection of Relevant Materials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In-translation Phase
        2.2.1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2.2.2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ools
    2.3 Post-translation Phase
        2.3.1 Self Revision
        2.3.2 Cross Check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Peter Newmark’s Text Typology Theory
    3.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Ensuring Accuracy and Appeal at Lexical Level
        4.1.1 Technical Terms
        4.1.2 Culture-loaded Words
        4.1.3 Evocative Words
    4.2 Increasing Readability at Syntactic Level
        4.2.1 Paratactic Sentences
        4.2.2 Subjectless Sentences
        4.2.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3 Emphasizing Faithfulness and Intelligibility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Ⅱ Glossary
AppendixⅢ First Translation Allowance
Acknowledgements

(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案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
    2.3 遥感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3.1 土地利用面积结构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
    3.3 土地利用程度
    3.4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3.5 本章小结
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4.1 驱动因子分类
    4.2 驱动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4.3 主成分分析过程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 驱动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
    5.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修正
    5.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及分析
    5.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约束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拟估算
    6.1 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6.2 土地利用布局模拟
    6.3 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多元价值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7.1 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7.2 生态补偿多元价值理论体系构建
    7.3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皖江经济带湿地遥感现状调查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遥感数据源
    2.2 湿地遥感分类
    2.3 解译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湿地现状
    3.2 湿地变化
        3.2.1 湖泊湿地变化
        3.2.2 人工湿地变化
        3.2.3 河流湿地变化
        3.2.4 沼泽湿地变化
4 讨 论
5 结 论

(5)1995~2013年安庆市区湿地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2.3 湿地分类系统
3 结果分析
    3.1 安庆市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 安庆市区湿地转移矩阵分析
4 结 论

(6)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荻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1.1 南荻的生物学特征
        1.1.2 南荻的分类和分布
        1.1.3 南荻的生理特性
        1.1.4 南荻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
        1.1.5 南荻的繁育及栽培管理
        1.1.6 南荻的逆境适应性
        1.1.7 南荻的综合应用
    1.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1.2.1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1.2.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1.3 立项依据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南荻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荻地理分布图的制作
        2.1.2 南荻野生居群生境特征的分析
        2.1.3 南荻潜在分布区预测的数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
        2.2.2 南荻的生境特征
        2.2.3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2.3 讨论
        2.3.1 南荻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
        2.3.2 南荻生境多样性的探讨
        2.3.3 南荻生境限制因子的分析
        2.3.4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分析
        2.3.5 南荻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2.4 结论
第三章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态效益评价的试验设计
        3.1.2 生态风险的评价体系与评估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3.2.2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3.3 讨论
        3.3.1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分析
        3.3.2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风险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附录1 南荻种质资源分布点
附录2 南荻部分标本图片
附录3 不同生境下的南荻照片

(7)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地点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状况
    2.3 地形地貌
    2.4 水文
    2.5 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样线样方设置
    3.2 采样与处理
    3.3 调查内容
    3.4 数据整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种类组成与分析
    4.2 植被类型与分布
    4.3 植物区系特征
    4.4 植被分布特点
    4.5 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部分名录
附录B 菜子湖湿地植被季节分布图
作者简介

(8)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意义
        1.1.1 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1.1.2 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
    1.2 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水系
        2.1.5 土壤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2 湿地自然资源
        2.2.1 动物资源
        2.2.2 植物资源
        2.2.3 湿地资源
        2.2.4 保护现状
        2.2.5 受胁状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湿地重要性指标
        3.2.1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3.2.2 湿地敏感性评价
    3.3 指标权重与等级赋值
        3.3.1 指标权重
        3.3.2 等级赋值
        3.3.3 评估公式及评估等级
    3.4 数据来源及处理
        3.4.1 遥感影像数据
        3.4.2 DEM数据
        3.4.3 专题数据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单项评价要素分析
        4.1.1 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4.1.2 湿地环境敏感性评价
    4.2 重要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4.2.1 安徽省生态功能重要性湿地空间分布属性
        4.2.2 安徽省环境敏感性湿地空间分布
    4.3 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第五章 讨论
    5.1 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5.2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分区管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9)江西省“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设计与案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湿地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建设内容
    2.1 湿地公园的定义
    2.2 湿地公园的建设内容
    2.3 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 “智慧湿地”的定义及”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需求
    3.1 “智慧湿地”的定义
    3.2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需求
    3.3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关键技术
    4.1 智能监测设备在实时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4.2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时监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应用
    4.3 WEBGIS技术的应用
    4.4 智能移动端的应用
    4.5 渐进式框架的应用
5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设计目标
    5.2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整体设计
        5.2.1 总体架构
        5.2.2 适用对象
        5.2.3 应用功能
    5.3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
        5.3.1 设施层
        5.3.2 网络层
        5.3.3 感知层
    5.4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支撑服务
        5.4.1 Web服务
        5.4.2 串口通讯服务
        5.4.3 GIS服务
        5.4.4 数据接入服务
        5.4.5 移动应用服务
    5.5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设计
        5.5.2 主要数据表设计
    5.6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应用设计
        5.6.1 信息展示系统
        5.6.2 监控监测系统
        5.6.3 湿地GIS系统
        5.6.4 巡查巡护系统
        5.6.5 湿地微信公众号
    5.7 “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
    5.8 本章小结
6 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
    6.1 湿地公园概况
    6.2 主要技术路线及功能模块
    6.3 湿地概况
        6.3.1 湿地信息浏览
        6.3.2 湿地地图操作
    6.4 湿地地图查询
        6.4.1 属性查询
        6.4.2 条件查询
        6.4.3 定位查询
    6.5 湿地三维显示
        6.5.1 图层控制
        6.5.2 飞行路线定制
        6.5.3 漫游飞行
    6.6 湿地监控监测
    6.7 湿地虚拟体验
    6.8 历史查看
    6.9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安庆沿江湿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需求与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系统功能设计
    2.4 数据库设计
    2.5 应用模型
3 系统开发与功能实现
    3.1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3.2 系统功能实现
        3.2.1 基本GIS功能模块
        3.2.2 湿地地面监测功能
        3.2.3 湿地景观分析功能
        3.2.4 布局操作模块
4 结语

四、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第十、十一章)英译实践报告[D]. 徐泽坤.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王丹阳.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 胡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皖江经济带湿地遥感现状调查及变化规律研究[J]. 杨娟,黄燕,陈有明. 华东地质, 2019(04)
  • [5]1995~2013年安庆市区湿地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 刘青,陈传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09)
  • [6]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D]. 郭孟齐.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菜子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柏晶晶.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安徽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研究[D]. 卢一梦. 安徽大学, 2019(07)
  • [9]江西省“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设计与案例实现[D]. 何睦.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安庆沿江湿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周星星,董力榕,闫绍笑,金宝石.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2)

标签:;  ;  ;  ;  ;  

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