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浅谈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简论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丽娟[2](2019)在《莆仙戏剧种交流研究 ——以传统剧目为中心》文中提出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仍在舞台演绎。其历史悠久,艺术造诣颇高,不仅代表着莆仙一带的文化艺术成就,也传承着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的遗韵。历来莆仙戏的研究多关注于其与宋元南戏发生的关系,为南戏研究服务,这样就容易忽略莆仙戏成长过程的主动性,即莆仙戏的形成是积极地与外界产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莆仙戏发展历程的研究中,还要挖掘其与外来戏曲声腔如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等发生的关系,使莆仙戏的研究更加全面。首先,以历史的眼光对莆仙戏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除了肯定民间艺术积淀为莆仙戏的形成提供可能,本课题还回归至“曲本位”的思想,探究唐宋大曲等音乐要素对莆仙戏形成的关键作用,挖掘莆仙戏形成的音乐条件,强调莆仙戏的成长一直是在不断交流着的。至明清阶段,则梳理莆仙戏与外来声腔戏曲要素的交流历史,以观照莆仙戏成熟的过程。其次,关注明清之际,莆仙戏与外来戏曲的交往。该时期,兴化杂剧发展成为独特的地方声腔“兴化腔”,走向成熟。莆仙戏与诸多外来戏曲声腔产生交流,尤其是与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等这些声腔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重点探究莆仙戏与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的关系,通过剧本这一较为客观载体进行文本分析比对,并具体结合戏曲诸要素,表明莆仙戏与这些戏曲存在交流的现象。然后,透过现象,挖掘莆仙戏和这些声腔戏曲产生交流的历史条件,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考察莆仙一带与这些地方戏曲所在地的渊源关系。最后,总结莆仙戏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自我的,而是积极与外界产生交流的过程。这一传播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文化土壤,即莆仙戏与其他戏曲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上有着互通之处。所以课题的最后一部分从地理位置、迁移历史和乡土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以莆仙戏为中心,着眼于我国地方戏曲(尤其是南方戏曲)整体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小窥大,从而使研究更开阔、更具现实意义。

黄富治[3](2019)在《泉州城市公园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作为公众重要的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场所,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然而目前我们对城市公园管理的质量测评研究还比较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园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公众满意度理论并参考其他专家学者提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模型,结合实际构建城市公园管理满意度评估模型。然后对泉州城市公园管理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这一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学特征中的学历,还有公园管理的基础环境管理、安全服务管理都显着影响着公众对城市公园管理的总体满意度。研究同时也找出了基础环境管理存在的薄弱项目为卫生状况、基础设施维护;影响显着项目为景观布置、绿化养护、卫生状况、基础设施维护。安全服务管理存在的薄弱项目为保安管理、噪声管理;影响显着项目为保安管理、噪声管理、便民利民服务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并据此提出了加大基础环境管理力度、完善公园基础环境;完善公园安全服务管理两方面维度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提高公众满意度,提升泉州城市公园管理水平。

戴丹红[4](2019)在《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的政府回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服务热线作为群众反映诉求的一个渠道,具有高效、便捷等优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政府的服务理念日益深化,政府服务热线越来越成为政府创新工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政府服务热线已逐渐向整合所有政府机构的非紧急类服务热线号码、建立城市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呼叫平台方向发展。政府服务热线作为政民互动的重要方式,政府回应是核心要素。有效的政府回应是政府服务热线存在及发展的根本,是政府服务热线发挥缓和社会矛盾等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综合型的政府服务热线对政府回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以泉州市为例,结合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整体政府理论等,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政府服务热线中的政府回应问题。文章通过20152018年泉州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的有关数据,从回应机制和回应过程两个维度,从回应效率、回应质量、回应程度、回应实效四个方面分析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现状,进而深入剖析了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政府服务热线回应的实践经验,提出进一步提升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政府回应有效性的意见建议,为泉州市“服务型政府”、“整体政府”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上官小红[5](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浦晗[6](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提出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刘正坤[7](2017)在《“空间异化”视角下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再建构 ——泉州、厦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城市精神文明、科技文明为载体的城市空间系统,将是“人文情怀与空间精神”、“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同打造的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空间的健康运作,离不开城市空间消费群体以及城市空间本身的发展影响。以人为核心的休闲偏差以及休闲空间本身表现出来的非人性化、恶化现象的加剧,导致休闲空间整体异化现象明显,严重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健康发展。休闲空间异化离不开消费群体休闲行为、节奏等影响,也离不开空间本身在空间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影响。如何就休闲空间为主体,对休闲空间异化现象进行重新规整,对城市休闲空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建构,也成为了目前城市休闲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泉州市、厦门市为例,对泉州市区(鲤城区、丰泽区以及洛江区部分地区)、厦门市(岛内以及鼓浪屿地区)传统休闲空间的梳理以及公共休闲空间的现状梳理,分析总结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异化现状以及其影响因子,寻找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再建构的策略和路径。本文首先依据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相关分类标准,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进行综合型、专项型公共休闲空间的分类。其次对泉州、厦门的传统休闲空间的发展历程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泉州、厦门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及形态特征进行梳理,剖析泉厦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以及形态特征,寻找城市休闲空间异化特征与空间结构以及形态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公共休闲空间异化的核心。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在空间发展特征、空间结构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空间异化的内在因子层面,其特征较为统一。其异化主要都体现在公共休闲空间的生产、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层面。文章最后部分基于地方认同、公众参与、空间活力等空间建构原则,从休闲文化、地域特色、公众参与等层面提出公共休闲空间的再建构策略。此外,结尾部分还对商业空间、虚拟空间对物质性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补充解释。

姚琴琴[8](2014)在《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城市世纪”。然而,城市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日益恶化的城市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因此,寻求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要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更要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进。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要以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因此,绿色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森林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再加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国家加快海西发展的政策优势,这些因素都为福建省绿色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此同时,福建省又面临着区域污染相对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绿色城市发展的严峻挑战。因此,探析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福建省把握绿色发展机遇,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最终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有五个部分。首先,在总结和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实际,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然后,依据绿色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重点探析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运行机制以及区域拓展延伸机理,层层递进地对绿色城市发展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实证研究部分,从绿色环境、绿色发展、绿色资源、绿色社会、绿色管理等五个方面构建绿色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改进的灰局势决策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情况进行分系统评价和综合系统评价,深入、细致地了解制约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结合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细分闽东南、闽西北和福建全省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最后,在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骆春玲[9](2013)在《城市形象推广中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探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府营销的共识与理念,研究美国、欧洲、亚洲和国内一些城市政府营销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当前泉州城市形象推广中政府营销能力运用现状、问题及成因,提出改进泉州城市形象推广中政府营销能力策略的对策和建议。政府营销课题广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际上关于政府营销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对社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宏观调节和控制,推进政府工作目标、规划的实现,以保证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国际、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政府运用营销方式来达到宣传推广城市目的的活动正越来越多,并渐成一种趋势,政府营销能力的运用必将成为城市形象推广的主要推导力量。泉州形象推广目前存在着形象塑造缺乏个性、形象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资本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泉州应加大政府营销能力在城市形象推广中的作用,树立泉州正面和良好的形象,来摆脱当前困境,走上城市发展快车道。泉州城市形象推广应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开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泉州特色城市化道路,探索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论文基于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泉州政府营销能力基本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目标确定和形象定位能力、环境分析能力、形象规划能力、品牌创造能力、形象创新能力、政策研发能力、公众服务能力、决策沟通与引导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因素,提出基于城市形象推广的泉州市政府营销能力策略,包括树立正确的城市形象推广意识,科学定位泉州城市形象,建立健全城市形象推广策略体系,利用整合传播策略进行泉州城市形象推广,提升政府行政执行效率,加强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等,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何佳[10](2012)在《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与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城市所形成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和居住层的不同要求的映射。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匮乏和城市土地利用面临的种种矛盾,人们开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角度关注土地利用的最优模式。土地利用就是人类以土地为载体所参与的各种物资、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而人们通过土地规划对这些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从而维持着人地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构建土地利用的平衡模式时,应坚持四方面的基本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改善城市布局空间,构建宜居的生活载体;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用地;注重公平与效率,促进区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泉州市为例,通过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将以往研究理论与泉州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泉州市的土地利用平衡模式。论文第一章节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开展研究的思路。第二、三、四章就以泉州为例,针对性的进行土地利用模式的探索。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接着采用GIS技术处理得到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布图,并进一步分析了建设用地管制分类和土地潜力;最后结合以上的基础分析,从结构、空间、时序、区域四个角度研究土地平衡模式。第五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平衡模式的运行提出保障措施与发展建议,指出研究的不足、可深入与拓展研究的空间。最终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土地扩张方式即存在着同心圆式边缘扩张,也存在蛙跳式,工矿用地粗放,农村居民点布局较零散。中心城区可供建设用地匮乏,同时还面临着耕地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难题。(2)在研究区中,建设用地适宜性总体分布呈现向南递增趋势,与研究区的地势走向和发展现状都较为吻合。有存量建设用地8397.0hm2有待挖掘,有增量建设用地37022.9hm2可持续开发。(3)在土地利用平衡模式研究当中,全面考虑了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采用整合——拆分——整合的思考方式,提供土地结构、空间、时序、区域四个思考方向。土地平衡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区域的土地景观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

二、简论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莆仙戏剧种交流研究 ——以传统剧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前人研究评介
        一、莆仙戏源流研究
        二、莆仙戏本体研究
        三、莆仙戏生态文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莆仙戏发展史回溯
    第一节 莆仙戏的孕育
    第二节 莆仙戏的形成
    第三节 交流促进莆仙戏成熟
第二章 莆仙戏与梨园戏、潮剧的交流
    第一节 莆仙戏与梨园戏传统剧目比较
        一、莆仙戏与梨园戏剧本比对
        二、莆田与泉州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莆仙戏与潮剧传统剧目比较
        一、莆仙戏与潮剧剧本比对
        二、莆田与潮州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 弋阳腔对莆仙戏的影响
    第一节 莆仙戏与弋阳腔传统剧目比较
        一、莆仙戏与弋阳腔剧本比对
        二、戏曲音乐、表演的共同点
    第二节 历史溯源:明代戏曲声腔入闽
        一、明代戏曲声腔入闽的交通前提
        二、明代戏曲声腔在福建的流传
第四章 莆仙戏与其他声腔戏曲交流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地理、交通与人员流动
        一、毗邻位置和便利交通
        二、人员流动带动戏曲交流
    第二节 深厚的民俗与信仰
        一、丰富的民俗传统
        二、虔诚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 剧场文化与行业机制
        一、戏神信仰与戏曲仪式
        二、演员、戏班与神庙剧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泉州城市公园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城市公园
        二、公共事业管理
        三、城市公园管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公众满意度研究动态
        二、国外公园管理满意度测评研究动态
    第二节 国内研究动态
        一、国内公众满意度研究动态
        二、国内公园管理满意度测评研究动态
    第三节 文献评价及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模型设计
        一、ACSI模型的基本结构
        二、泉州城市公园管理满意度测评模型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的总体设计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泉州城市公园管理现状
    第二节 公众样本量的一般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四节 公众满意度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分析
        二、基础环境管理满意度分析
        三、安全服务管理满意度分析
    第五节 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与个人基本资料
        二、基础环境管理与各项目
        三、安全服务管理与各项目
        四、总体满意度与两个维度
第五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大基础环境管理力度、完善公园基础环境
        一、加强巡查管理、保持公园基础环境完好整洁
        二、规范、完善绿化养护
        三、鼓励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四、拓宽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金
    第二节 完善公园安全服务管理
        一、完善公园安全管理手段
        二、加强公园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三、建立公众满意度评估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城市公园管理满意度测评模型
        二、进行了针对性实地调查和定量分析
        三、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模型的初探研究
        二、实证的初步设计
        三、调研的可能偏差
    第三节 展望
        一、完善模型研究
        二、完善指标测量
        三、完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泉州城市公园管理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的政府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政府服务热线
        二、政府回应
        三、政府服务热线与政府回应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整体政府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的政府回应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府服务热线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第二节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的发展概况
        一、热线发展历程
        二、热线整合情况
        三、制度建设情况
    第三节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回应机制
        二、政府回应过程
第四章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存在问题
        一、回应效率有待提高
        二、回应质量有待提升
        三、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四、回应落实效果欠佳
    第二节 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
        二、信息储备匮乏
        三、职能界定不清
        四、制度建设不足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实践经验
        一、济南市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实践经验
        二、纽约市311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国内外政府服务热线中政府回应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二、标准化建设是核心
        三、数据库建设是保障
第六章 提升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政府回应的对策
    第一节 提高政府回应的理性认知
        一、重塑服务理念
        二、注重回应原则
    第二节 提升政府回应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政府回应机制
        二、完善数据库建设
        三、提高标准化水平
        四、加强考核与监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市民访谈提纲
附录B 泉州市12345 平台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7)“空间异化”视角下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再建构 ——泉州、厦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课题的选择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化步伐的推进与休闲生活的需求提升
        1.2.2 休闲方式的多样以及空间效益的并重
        1.2.3 休闲空间异化现象严重
        1.2.4 休闲空间异化现象是休闲空间建构的关注点之一
        1.2.5 选题紧扣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以及难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休闲
        2.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2.1.3 异化与空间异化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社会空间生产/再生产理论
        2.2.2 马克思休闲理论
        2.2.3 城市休闲空间中“空间异化”相关理论
        2.2.4 城市休闲空间分类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2.3.1 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纵向深入
        2.3.2 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横向深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类研究
    3.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原则
    3.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依据
    3.3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体系
        3.3.1 主类
        3.3.2 亚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及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分析
    4.1 研究范围及对象说明
        4.1.1 研究范围
        4.1.2 公共休闲空间与商业消费空间
    4.2 泉州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分析
        4.2.1 泉州传统城市空间发展现状与特征
        4.2.2 泉州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及空间结构分析
        4.2.3 公共休闲空间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4.2.4 公共休闲空间组织构造变化特征
        4.2.5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4.3 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分析
        4.3.1 厦门城市空间发展现状与特征
        4.3.2 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及空间结构分析
        4.3.3 公共休闲空间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4.3.4 厦门公共休闲空间组织结构变化特征
        4.3.5 厦门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州、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异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5.1 公共休闲空间异化类型与表现方式
        5.1.1 休闲空间生产本身的异化
        5.1.2 公共休闲空间生产实践的异化
        5.1.3 公共休闲空间社会关系的异化
    5.2 泉州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异化分析
        5.2.1 空间异化现状特点研判
        5.2.2 公共休闲空间异化影响因子
    5.3 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及异化现象分析
        5.3.1 空间异化现状分析
        5.3.2 公共休闲空间异化影响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泉州、厦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异化影响因子分析
    6.1 宏观层面
        6.1.1 政策行为及导向性探讨
        6.1.2 休闲异化与消费主义
        6.1.3 社会关系异化
        6.1.4 休闲文化、休闲精神的发展趋势
    6.2 微观层面
        6.2.1 公共休闲空间休闲行为的异化
        6.2.2 公共休闲空间形态及布局层面
        6.2.3 休闲效益的异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再建构
    7.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再建构的设想
    7.2 公共休闲空间再建构原则
        7.2.1 地方认同感强
        7.2.2 公众参与性强
        7.2.3 空间活力性强
        7.2.4 人本主义原则
        7.2.5 新旧分区原则
    7.3 公共休闲空间再建构策略
        7.3.1 以人为本的大众休闲理念的植入
        7.3.2 增强城市地域特色,提升地方空间认同感
        7.3.3 复兴传统休闲空间,建全参与监督机制
        7.3.4 加强传统-新型公共休闲空间联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休闲空间相关讨论
        8.2.1 商业性休闲空间发展的合理定位
        8.2.2 虚拟休闲空间对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
    8.3 创新点与局限
        8.3.1 研究创新点
        8.3.2 研究局限性
    8.4 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色城市相关理论探析
    2.1 绿色城市概述
        2.1.1 绿色城市的内涵
        2.1.2 绿色城市的特征
        2.1.3 绿色城市的发展趋势
    2.2 绿色城市演化规律与绿色城市复合系统形成研究
        2.2.1 绿城结构的有机分散,空间功能的自然化趋势——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萌芽期
        2.2.2 绿城结构的紧凑集聚,空间功能的效率化趋势——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成长期
        2.2.3 绿城结构的敞密有序,空间功能的嵌套融合趋势——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成熟期
    2.3 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
        2.3.1 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内涵
        2.3.2 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构成
        2.3.3 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
    2.4 绿色城市“EDRSA”复合系统的区域拓展与延伸机理
        2.4.1 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区域拓展与延伸的内涵
        2.4.2 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区域拓展与延伸的影响因素
        2.4.3 绿色城市复合系统的区域拓展与延伸的实现机制
    2.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评价
    3.1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3.2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
        3.2.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3.2.2 基于熵值法改进的灰局势决策综合评价模型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绿色环境子系统评价
        3.3.2 绿色发展子系统评价
        3.3.3 绿色资源子系统评价
        3.3.4 绿色社会子系统评价
        3.3.5 绿色管理子系统评价
        3.3.6 绿色城市指数综合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4.1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历程
        4.1.1 福建省绿色城市的发展背景
        4.1.2 福建省绿色城市的发展历程
    4.2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4.2.1 闽东南地区→基于精明增长的质量型模式
        4.2.2 闽西北地区→“生态为本”的系统协调模式
        4.2.3 全省范围→多中心的绿色协群发展模式
    4.3 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路径探析
        4.3.1 闽东南地区→做强做大“总部经济”,以精明增长重构城市绿芯
        4.3.2 闽西北地区→化生态资源为产业优势,促进城市绿色系统协调发展
        4.3.3 全省协同→以实现全面绿色融城为目标,探索多中心的绿色协群发展道路
第五章 提高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倡导绿色理念,积极培育现代绿色文化体系
        5.1.1 培育绿色文化
        5.1.2 推行绿色生活及消费方式
    5.2 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体系
        5.2.1 明确城市定位,制定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战略
        5.2.2 完善城市绿色网络,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5.2.3 防治水土流失,推进城市生态修复
    5.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循环高效的绿色经济体系
        5.3.1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5.3.2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5.4 重视民生领域建设,构筑和谐宜居的社会促进体系
        5.4.1 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4.2 加强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5.4.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5.5 推行绿色新政,形成有力支撑的绿色制度保障体系
        5.5.1 加强生态立法,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5.2 建立健全绿色产权制度,规范相关绿色标准
        5.5.3 优化绿色城市建设的管理机制,提升绿色管理能力
        5.5.4 创新绿色城市建设的政策供给,强化绿色激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城市形象推广中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逻辑框架
        1.4.3 论文结构框架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非营利组织营销理论
        2.1.3 品牌理论
        2.1.4 城市营销理论
    2.2 营销能力
        2.2.1 营销能力的概念
        2.2.2 营销能力的基本组成因素
第3章 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政府营销能力基本组成因素
    3.1 政府营销能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组成因素
        3.1.1 政府营销能力的概念
        3.1.2 政府营销能力的基本组成因素
    3.2 城市形象推广的相关概述
    3.3 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政府营销能力基本组成因素
        3.3.1 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政府营销能力一级指标
        3.3.2 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政府营销能力二级指标
第4章 基于城市形象推广泉州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4.1 泉州市城市形象推广发展现状
    4.2 泉州市城市形象推广存在问题
        4.2.1 城市形象塑造缺乏个性
        4.2.2 城市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4.2.3 城市形象缺乏系统规划
        4.2.4 资本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4.3 城市形象推广中泉州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第5章 基于城市形象推广的泉州政府营销能力策略
    5.1 树立正确的城市形象推广意识
    5.2 科学定位泉州城市形象
    5.3 建立健全城市形象推广策略体系
    5.4 利用整合传播策略对泉州城市形象推广
    5.5 提升政府行政执行效率
    5.6 加强城市软硬环境建设,为城市形象推广奠定基础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运用与不足
    6.3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城市形象推广下的泉州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个人简历

(10)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与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与综述
        1.2.1 土地利用平衡
        1.2.2 结构平衡
        1.2.3 空间平衡
        1.2.4 时序平衡
        1.2.5 区域平衡
    1.3 论文框架与思路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泉州市概况
        1.4.1 自然概况
        1.4.2 社会经济概况
        1.4.3 中心城区的范围界定
第2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
    2.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方式分析
    2.3 中心城区土地景观变化
    2.4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
        2.4.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
        2.4.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析
    3.1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评价结果
    3.2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
        3.2.1 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
        3.2.2 研究区潜力分布概况
第4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
    4.1 土地利用平衡方案的构建
    4.2 基于优化土地利用促进最大化效益的结构平衡
    4.3 着眼于宜居的生活载体的空间平衡
        4.3.1 空间平衡构建思路
        4.3.2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4.4 利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序平衡
        4.4.1 建设用地扩张趋势
        4.4.2 建设用地扩展时序
    4.5 促进地区全面发展的区域平衡
    4.6 土地平衡之效益检验
        4.6.1 土地景观变化
        4.6.2 生态服务指数变化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土地利用平衡的对策建议
        5.2.1 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规划模式
        5.2.2 明细规划,保证规划先行
        5.3.3 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思路
        5.3.4 整治城中村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简论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莆仙戏剧种交流研究 ——以传统剧目为中心[D]. 张丽娟. 华侨大学, 2019(01)
  • [3]泉州城市公园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D]. 黄富治. 华侨大学, 2019(01)
  • [4]泉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中的政府回应研究[D]. 戴丹红. 华侨大学, 2019(01)
  • [5]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6]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7]“空间异化”视角下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再建构 ——泉州、厦门为例[D]. 刘正坤. 华侨大学, 2017(01)
  • [8]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研究[D]. 姚琴琴. 福州大学, 2014(10)
  • [9]城市形象推广中政府营销能力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D]. 骆春玲. 华侨大学, 2013(08)
  • [10]泉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与平衡研究[D]. 何佳. 南京大学, 2012(10)

标签:;  ;  ;  ;  

浅谈大泉州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