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波[1](2016)在《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传记则是人的历史;传记在展现人的历史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各种具体文化现象。传记古老而又时新。在西方,传记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品种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新传记。我国传记上承古代《史记》的史传传统,到了20世纪初,由梁启超、胡适等倡导,从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开创了我国新的传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记逐渐走出了与史学的分野,真正独立于文学之林。这一非虚构文体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90年代之后,出现了繁荣与勃兴。传记已经成为一个自成格局、具有特殊性的文学乃至文化与出版现象。传记作品从着者创作到以图书形态呈现出来并在受众中广布,出版这一环节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离开出版就没有传记;而在当代出版实践中,传记蓬勃发展,传记作品已成为图书出版物中一个重要的集群与类别,在图书市场中展现出坚挺的身影。传记的蓬勃发展呼唤着出版理论研究。传记出版也因应着时代与社会。本研究从出版传播学、出版与社会关系等角度,试图解决这么几个主要问题:一、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二、传记出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的关系,等等。本研究利用了相关书目数据,借鉴了出版双效理论、书史理论、媒介空间理论以及社会变迁理论等,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还进行了相关访谈与观察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六十多年传记出版的数量变化、发展阶段等概况,分析了几十年间媒介空间的流变、传记出版的时代背景与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以传记这一类出版物作为一个侧面,来展现当代中国出版发展的流变。同时,重点探讨并展现了传记出版与社会、时代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即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传记,一个时期的传记出版也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氛围与现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传记出版体现出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时期,传记题材与传主是从普通工人、农民、士兵等群体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与英雄这样“完全新型的人物”,突显的是时代新人登上历史舞台,是政治形势主导下的“红色”出版、“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十年特殊时期,前期的“去英雄化”,即所写的人物为当代时下的普通群体中涌现出的体现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不怕牺牲为价值导向的先进典型、积极分子,主要表现出人物的奉献、牺牲等精神是在毛主席的思想精神影响教育下形成的,即表达一种忠心,其指向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后期的“去当代化”,即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传记作品主要写的是秦始皇以及李斯、曹操、王安石等具有改革家、法家气质的人物以及农民起义的首领等,虽话说历史,但意指当下。新时期以来传记出版开始复苏与振兴,不断突破了政治人物题材的禁区,将帅、文学艺术家、人文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改革风云人物、财经人物、明星主持人乃至普通人等各类人物你方歌罢我登场,多音齐奏、多元共生,反映出时代的开放与进步,社会从非正常到逐步走向正常,从封闭、保守、僵化到逐步走向开放、包容、自信与进步;社会由政治偶像、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表现出我国社会由政治主导、阶级斗争为主到以生产者为中心再转向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变迁;明星图书的消费,反映出社会全面迈入自我意识觉醒高涨、强调自我价值的时代,社会大众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保守心理,人性得以解放与张扬;平民传记及个人史的书写,由名人而凡人、由精英而大众,反映出“以人为本,关注心灵”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充分展现了各个阶段传记发展的特征以及传记出版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出版学研究、传记研究的空间领域,丰富了有关研究成果,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付天松[2](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马恒通,黄闽[3](2011)在《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非本质说"向"近似本质说"发展的曲折过程,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在争鸣中产生了诸多"对象说"。尽管这些"对象说"至今仍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没有达成共识,但每一个观点都是向本质层次的步步逼近,反映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进步。60年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有效促进了图书馆学理论的进步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梁丽君,盛小平[4](2011)在《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密切的关联,为了厘清这种交融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说明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然后就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的各种观点,剖析了它们所包含的知识管理理念,从而初步论证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影响。
马恒通,宋力品[5](2010)在《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对象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产生了诸多"对象说"。文章从"近似本质说"的视角对我国60年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概况进行了综述。
孟广均[6](2003)在《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记的蓬勃发展对出版理论研究的需求 |
1.1.2 传记出版因应时代与社会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传记与传记文学 |
1.3.2 传记出版及传记出版价值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结构安排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研究创新点 |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
1.6.1 出版双效理论 |
1.6.2 书史理论 |
1.6.3 媒介空间理论 |
1.6.4 社会变迁理论 |
第二章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与阶段划分 |
2.1 传记书目数据源 |
2.1.1 传记书目与《全国总书目》、版本图书馆书目 |
2.1.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传记类目划分 |
2.2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数据统计 |
2.2.1 出版的数据 |
2.2.2 传记出版的数据 |
2.3 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与传记出版的阶段划分 |
2.3.1 出版的阶段 |
2.3.2 传记出版的阶段 |
第三章 时代新人与英雄叙事(1949—1965) |
3.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
3.1.1 高度组织化、一体化文化体制的建立 |
3.1.2 当代出版生产传播制度的建立 |
3.1.3 出版政策与传记出版政策 |
3.2 传记出版概观 |
3.2.1 数据分析 |
3.2.2 总体表现 |
3.3 “要表现完全新型的人物” |
3.3.1 新型的人物——“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 |
3.3.2 榜样英雄的畅销 |
3.3.3 《高玉宝》、《雷锋的故事》的出版 |
第四章 “树典型,表忠心”与“历史人物唱主调”(1966—1976) |
4.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
4.1.1 “彻底批判”下的出版乱象 |
4.1.2 出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
4.2 传记出版概观 |
4.2.1 数据分析 |
4.2.2 总体表现 |
4.3 个人崇拜下的工农兵表“忠心” |
4.3.1 个人崇拜与领袖传记出版 |
4.3.2 表“忠心”式传记出版 |
4.4 “尊法反儒”下的历史人物传记 |
4.4.1 “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 |
4.4.2 历史人物传记唱主调 |
第五章 复苏与振兴——各类人物传记题材的开拓与发展(1977—1991) |
5.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
5.1.1 “思想解放的春天” |
5.1.2 “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 |
5.1.3 传记出版政策新调整 |
5.2 传记出版概观 |
5.2.1 数据分析 |
5.2.2 总体表现 |
5.3 不断突破的政治人物传记出版 |
5.3.1 毛泽东传记出版的变化 |
5.3.2 蒋介石传记出版的变化 |
第六章 多元共生的复调(1992年以来) |
6.1 时代背景与政策环境 |
6.1.1 “南巡讲话”后的深刻转型 |
6.1.2 出版要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 |
6.1.3 传记出版政策再调整 |
6.2 传记出版概观 |
6.2.1 数据分析 |
6.2.2 总体表现 |
6.3 “消费偶像”:明星传记“火爆” |
6.3.1 明星写书出传热 |
6.3.2 “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 |
6.4 经济主导时代的强音:商业经济人物传记出版 |
6.4.1 都市流行起“富人书” |
6.4.2 各类财经大佬引领新世纪风潮 |
6.5 “以人为本”:平民传记出版 |
6.5.1 “草根文化”与“个人史”书写 |
6.5.2 平民传记进入历史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2)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本质说 |
1.1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非本质说”及争鸣———基于个案的视角 |
1.2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非本质说”及争鸣———基于集中评论的视角 |
2 近似本质说 |
2.1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近似本质说”及争鸣———基于个案的视角 |
2.1.1“知识说” |
2.1.2 其他“近似本质说” |
2.2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近似本质说”及争鸣———基于集中评论的视角 |
3 结语 |
(4)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概述 |
1.1 整体的、抽象的认识阶段 |
1.2 本质的、规律的认识阶段 |
1.3 深入的、整合的认识阶段 |
1.4 知识管理阶段 |
2 从知识管理视角剖析图书馆学研究对象 |
2.1 知识的体现 |
2.2 管理学思想的体现 |
2.3 知识管理理念的体现 |
3 结论 |
(5)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个案视域中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近似本质说”及争鸣 |
1.1 “矛盾说” |
1.2 “知识说” |
1.2.1 “知识说” |
1.2.2 “知识交流说” |
1.2.3 “知识组织说” |
1.2.4 “可获得性论” |
1.2.5 “知识集合论” |
1.2.6 “知识管理说” |
1.2.7 “知识存取论” |
1.2.8 “信息组织与传播说” |
1.2.9 “客观知识说” |
1.2.10 “公共知识管理说” |
1.2.11 “知识资源论” |
1.2.12 “知识功能说” |
1.2.13 “共享知识说” |
1.2.14 “知识信息传递服务说” |
1.2.15 “知识传播论” |
1.2.16 “文献知识交流说” |
1.3 “交流说” |
1.4 “符号信息说” |
1.5 “公共信息流通说” |
1.6 “信息时空说” |
1.7 “资源说” |
1.8 “转化说” |
1.9 “管理说” |
1.10 “结合说” |
1.11 “本质说” |
1.12 “保障说” |
2 集中批评视域中的上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诸“近似本质说” |
四、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D]. 王宏波. 南京大学, 2016(08)
- [2]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3]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J]. 马恒通,黄闽. 图书馆学刊, 2011(03)
- [4]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分析[J]. 梁丽君,盛小平. 图书馆学研究, 2011(01)
- [5]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J]. 马恒通,宋力品. 图书情报工作, 2010(13)
- [6]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J]. 孟广均. 图书馆论坛,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