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增强CT对肺癌肺不张的诊断价值

直接增强CT对肺癌肺不张的诊断价值

一、直接增强CT对肺癌引起肺不张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戚元刚,范明新,殷月慧,王冰,温丽娟,张晴[1](2021)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区分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区域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DCT)区分中心型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51例, 分析其DLSD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常规CT及40 keV 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碘密度图(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对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区分能力。采用Cochran′s Q检验比较4种图像对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区分情况, 事后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法校正;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4种图像中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的差异。结果 51例患者中, 平扫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均不能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动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病例数分别为4、5、5、6例;静脉期常规CT、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例数分别为17、35、39、38例, 静脉期4种图像肿瘤区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0, P<0.001), 两两比较显示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区分率均较常规CT图像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35、-0.43、-0.41, P<0.001, Bonferroni法校正后);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两两比较显示区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17例患者的静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上均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 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分别为(50±21)mm、(50±23)mm、(50±23)mm、(50±23)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 P=0.31)。结论 DLSDCT静脉期能谱图像对区分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区域具有一定价值, 在肿瘤分期、疗效评价及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具有意义。

冯均良,骆玉辉,张远鸿,滕录霞,黄祥辉[2](2021)在《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4月10日至2020年2月15日收治的91例单侧全肺不张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病因的差异分作肺癌组(肺癌致单侧全肺不张)51例和结核组(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40例。对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受试者CT直接征象以及间接征象的差异。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鉴别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的效能。结果观察组患侧主支气管不均匀狭窄或闭塞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而截断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χ2=29.324,29.979;P<0.01);观察组患侧肺门血无明显改变人数占比低于对照,而肺动脉不均匀变细以及肺门血管闭塞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χ2=40.663,21.412,10.841;P<0.01);观察组患侧肺门-纵隔脂肪间隙征象模糊任何数占比低于对照组,而征象消失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χ2=23.605,40.999;P<0.01)。观察组患侧胸廓塌陷、不张肺内支气管扩张、不张肺组织内钙化灶人数占比以及纵隔患侧移位均低于对照组,而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高于对照组(χ2=13.130,11.245,30.350;P<0.01);观察组不张肺内支气管内容物为气相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内容物模糊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χ2=10.028,8.811;P<0.01);观察胸膜呈结节状或不均匀增厚、轻微增厚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呈明显增厚且有钙化人数低于对照组(χ2=15.226,15.169,54.270;P<0.01);观察组无胸腔积液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而大量胸腔积液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χ2=34.808,18.293;P<0.0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鉴别肺癌致单侧全肺不张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6%(49/51)、98%(39/40)、97%(88/91)。结论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裴丽美,李晓阳,王洪峰[3](2021)在《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能谱CT对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的鉴别能力。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中央型肺癌且伴有肺不张的患者60例,进行能谱增强CT扫描,获得肺动脉期与支气管动脉期的常规图像和不同keV下的单能量图像,比较常规图像与单能量图像对肺癌和肺不张边界的检出率;测量肿瘤和不张肺组织的碘含量,分析碘含量的差异。结果肺动脉期和支气管动脉期单能量图像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界限效果较好(检出率分别为81.67%、91.67%),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检出率(65.00%、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动脉期和支气管动脉期肺癌组织碘含量分别为(12.78±4.53)μg/cm3和(16.06±5.43)μg/cm3,均低于不张肺组织碘含量(28.82±12.13)μg/cm3和(25.25±6.29)μg/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动脉期界值为22.01μg/cm3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支气管动脉期界值为19.223μg/cm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结论能谱CT对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对指导临床尤其是放疗精确定位有一定帮助。

夏艺[4](2021)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文中提出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及我国引起过早死亡的第四大死亡危险因素[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它可以携带多种有害物质(致癌物和致病菌等)直接扩散到小气道和肺泡。大气PM2.5长期暴露导致人类肺组织受损、肺功能减低,严重者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甚至肺癌等重大疾病。细颗粒物的污染是肺癌和COPD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年升高密切相关。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肺部局部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常规CT、显微CT及同步辐射光源的相衬成像直接清楚的显示。量化CT作为新兴手段越来越多的用于慢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早期诊断。目前,大气PM2.5暴露所致肺部损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及其产生的相应病理、影像学改变均不完全清楚。因此,本课题通过建立单纯滴注、胰蛋白酶联合滴注及雾化吸入PM2.5三种方式建模,以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变化和动态改变为金标准,利用micro CT、同步辐射光源成像评价大鼠肺实质、气道、血管的动态变化,探寻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所致肺结构改变的详情和规律,为PM2.5相关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模型构建研究目的:使用单纯PM2.5滴注、猪胰弹性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及PM2.5雾化吸入三种建模方法,以病理组织学为标准,比较不同建模方法所致大鼠肺部损伤程度,明确不同时间节点PM2.5暴露引起大鼠肺损伤的特点,从而寻找适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一步探讨PM2.5暴露肺部损伤的特征。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包括12只单纯PM2.5滴注组,16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7只雾化吸入组及15只对照组。单纯PM2.5滴注组建模方法:在0.3ml的生理盐水中分别溶解0.8、0.8、1.6mg的PM2.5制成悬液,分别于第1,29,57天进行气管滴注,大鼠分别饲养4,8,12周后处死,大鼠累计PM2.5暴露量为0.8 mg(4周组)、1.6mg(8周组)及3.2mg(12周组)。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建模方法:大鼠气管滴注50IU胰蛋白酶,三周后初步建立弹性蛋白酶所致早期肺气肿的大鼠模型;PM2.5滴注方式同前。雾化吸入组建模方法:自制大鼠雾化吸入PM2.5暴露箱,每次取1.5mg的PM2.5颗粒溶解于3ml生理盐水中制备PM2.5悬液,雾化吸入染毒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小时,两次吸入间隔6小时,共累计暴露12周,累计使用252mg。每4周,大鼠进行一次体重测量、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定量分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第8周起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大鼠及雾化吸入暴露组大鼠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出现差异(P<0.05)。PM2.5滴注4周组病理改变较轻微,可见小气道壁上皮增厚和小血管壁增厚,肺间质微量的碳末沉积;PM2.5滴注8周组可见肺泡间隔的增厚,小气道壁上皮增厚更明显,肺间质内可见较大量的碳末沉积;PM 2.5滴注12周组大鼠的病理,可见肺泡间隔进一步增厚及未被组织细胞吞噬的细颗粒物更多。与单纯PM2.5滴注组相比,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大鼠的小气道壁上皮增生和临近小血管壁的增厚更明显;大鼠肺泡腔内更容易见到未被吞噬的细颗粒物。PM2.5滴注组病理定量指标-支气管管壁厚度及平均肺泡面积的定量参数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各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暴露组主要表现为双肺的慢性炎症改变,包括气管壁的淋巴组织浸润,肺间隔增厚及肺泡壁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的增厚。结论:不同方式的PM2.5暴露模型其肺部病理学的严重程度存在剂量依赖性的特点。低剂量滴注暴露组中,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12周组大鼠的小气道壁上皮增生和临近小血管壁的增厚最明显,肺泡腔内更容易见到未被吞噬的细颗粒物。高剂量的雾化吸入暴露12周大鼠病理学表现为肺内明显的炎症。第二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显微CT研究研究目的:显微CT可以对肺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纵向的无创的评估。本研究运用活体及离体micro CT评价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局部肺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造模成功的PM2.5肺损伤大鼠模型:9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9只单纯PM2.5滴注及7只PM2.5雾化吸入暴露的大鼠。PM2.5滴注组及雾化吸入组大鼠分别于造模第4、8、12周进行活体micro CT成像。滴注组大鼠根据滴注剂量的不同,分别于造模4、8、12周各处理3只大鼠,分别接受离体micro CT及病理检查。雾化吸入组大鼠于第12周后全部处死,进行离体micro CT及病理学检查。活体动态Micro CT扫描分辨率为144μm,量化的参数主要包括平均灰度值、总肺容积及低衰减区容积占双肺组织的总肺容积百分比(%LAA)。常规Micro CT离体成像全肺扫描分辨率18μm;局部扫描分辨率5μm。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多组间的差异。结果:(1)活体micro CT检查结果为:滴注组大鼠双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4周与12周组间平均总肺容积(P=0.001)、平均低衰减区的容积(P=0.001)及平均低衰减区容积占全肺容积百分比(%LAA)(P=0.016)存在显着差异。PM2.5雾化吸入暴露4周后,仅1例大鼠右肺上野出现少许炎症;吸入暴露8周后,有4只大鼠肺部出现局限性炎症,吸入暴露12周后,大鼠肺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实变影,炎症范围至少累及2个肺野。(2)常规micro CT全肺的离体扫描可实现肺叶水平的解剖分割及容积重建图像,局部放大后重叠肺泡隐约可见。常规高分辨的局部离体成像仅可显示肺泡内部结构,肺泡间隔内的局部结构显示不佳。结论:常规活体micro CT扫描其量化指标可以快速的动态评估PM2.5大鼠的肺部改变;低剂量PM2.5慢性暴露可能引起肺气肿病变;高剂量PM2.5雾化吸入暴露引起逐渐加重的肺部炎症。常规离体micro CT可以对全肺及局部肺区域进行成像,图像分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对于早期局部轻微异常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别较小。第三部分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研究目的: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可以记录常规X线成像记录不到的相位变化信息。本研究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相衬成像评价PM2.5引起的大鼠肺部局部结构的变化,以病理组织学为对照,明确早期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只大鼠分别包括3只PM 2.5滴注4周组大鼠;3只PM 2.5滴注8周组大鼠;3只PM2.5滴注12周组大鼠;3只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12周组大鼠;3只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大鼠;3只蛋白酶联合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大鼠;1只空白对照12周组的正常大鼠;1只PM2.5雾化吸入12周组大鼠。取右肺下叶成功进行了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PCI)。扫描参数:X射线能量为16Ke V,光束大小为45mm×5mm,成像距离25cm,CCD分辨率即像素大小为5.2×5.2μm,对应CCD视场11mm。共7只获得了与组织病理标本图一一对应的离体高分辨率图像。结果:(1)单纯PM 2.5滴注4周组大鼠的micro CT可见到较大气道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单纯PM2.5滴注12周组大鼠离体相衬成像可见小气道管壁的增厚,支气管远端见少许小斑片状的渗出影。蛋白酶联合PM2.5滴注组12周组大鼠可见胸膜下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即肺泡间隔增厚;实性小结节,即肺间质内的碳末沉积;远端小气道炎症伴管腔扩张,即小气道管壁增厚,远端管腔较近侧扩张;肺气肿即肺泡间隔的明显扩大。空白对照12周组的正常大鼠仅可见到较大气道壁不同程度的增厚。PM2.5雾化吸入12周组大鼠的PC成像可见肺泡间隔的条片样高密度影,气道壁及血管壁的增厚。(2)SR-PCI示PM滴注组12周4-6级支气管管壁的平均值均较12周对照组增厚,胰蛋白酶+PM2.5滴注8周组大鼠的平均%CSA值较单纯PM2.5滴注8周组小,12周组的平均%CSA值较胰蛋白酶+生理盐水滴注12周组小,但各组间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同步辐射的同轴相衬成像是一种无创的评估PM2.5暴露大鼠模型的方法,它具有发现PM2.5暴露大鼠早期肺损伤局部结构改变的潜在能力。

荆玉东[5](2021)在《18F-FDG PET/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并分析肺癌患者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表现、代谢参数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103例确诊的肺癌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已病理确诊,且在治疗前2周内进行18F-FDG PET/CT体部(包含头部)显像以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 GRP)、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分析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测量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标准摄取值平均值(SUVavg)、标准摄取值峰值(SUV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标准化摄取均峰差(△SUV)等代谢参数,探讨PET/CT代谢参数和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与患者发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结果1.肺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以及病灶原发左右肺位置等信息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远处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具有分叶征影像表现的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无分叶征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X2=10.285,P=0.001);血管集束征阳性的肺癌患者远处转移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X2=16.343,P<0.001)。3.SUVmax、SUVavg、SUVpeak、△SUV、MTV、TLG在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相应阴性组之间、远处转移阳性组与相应阴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4.远处转移阳性组肿瘤标志物Cyfra21-1的表达显着高于远处转移阴性组(Z=-3.734,P<0.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影像呈现分叶征、最大截面直径增大和SUVmax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影像呈现血管集束征、△SUV是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6.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原发肺癌临床分期与肿瘤最大截面直径、SUVmax、SUVavg、SUVpeak、△SUV、MTV、TLG、Cyfra21-1以及CEA均具有一定正相关性(P<0.05)。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血管集束征、SUVmax、Cyfra21-1是肺癌临床分期早期(I+II)与中晚期(III+IV)的影响因素。结论病灶分叶征、最大截面直径和SUVmax是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而血管集束征、△SUV对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有重要意义。病灶血管集束征、SUVmax、Cyfra21-1是影响临床分期的因素。因此,观测并分析肺癌患者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代谢参数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对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秦德华[6](2021)在《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放射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晚期肺癌肿瘤靶区体积较大,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肺、食管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放射性损伤临床上主要通过呼吸门控、图像引导、调整分割剂量等手段来减轻放射性损伤的程度及其由此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靶区设置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淡化了临床靶区的设置,减小照射野,目的是在保证放射治疗疗效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靶区勾画,来降低放射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是对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方面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局部晚期肺腺癌调强放疗靶区的设置,探讨省略临床靶区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50例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组,每组各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调强放射治疗及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同步化疗2周期。研究组: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后直接外扩0.5~1.0cm形成计划靶区体积(PTV),省略临床靶区(CTV)设置。常规组:先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然后外放0.8cm形成临床靶区体积(CTV),再外扩0.5~1.0cm形成计划靶区体积(PTV)。研究组男性、女性的例数分别为14例、11例;年龄在48-76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4.00±7.87)岁;体重在44-75kg范围内,平均体重为(61.88±9.60)kg。临床分期IIIA期、IIIB期、IIIC期依次为9例、10例、6例。常规组男性、女性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在50-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96±10.43)岁;体重在46-77kg范围内,平均体重为(66.96±8.94)kg。临床分期IIIA期、IIIB期、IIIC期依次为9例、11例、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分期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选择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所有患者体位固定后经增强CT扫描定位,然后将薄层扫描的胸部图像资料传入TPS治疗计划系统中完成图像处理操作。由主管医师进行靶区勾画操作,部分肺不张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参照PET-CT影像资料进行GTV勾画,物理师开具处方剂量,PTV56~66Gy/28~33f/5.6~7.0w,2Gy/f,5次/w,覆盖95%PTV,最后由1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审核优化治疗方案后实施放疗。放疗第1周开始同步化疗,方案采用国产培美曲塞500mg/m2联合顺铂75mg/m2,21天1周期,至少2周期。经随访收集资料后,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生活质量情况,并采用COX模型分析对疗效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1.研究组与常规组有效率(PR+CR)分别为76%、84%(P=0.480),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96%、100%(P=0.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研究组对比常规组局部控制率(P=0.713)、总生存率(P=0.48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731)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比较研究组与常规组第1、2年的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以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Kaplan-Meier法结果。3.研究组与常规组发生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40%)、8例(32%)(P=0.556),放射食管炎分别为4例(16%)、5例(20%)(P=0.713),两组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放射性肺炎发生分别为2例(8%)、9例(36%)(P=0.017),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4.研究组与常规组放疗后生活质量评分KPS>70分依次为15例(60%)、8例(32%),KPS=60~70分为8例(32%)、11例(44%),KPS<60分为2例(8%)、6例(24%)。对比发现KPS>70分与KPS<60分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阻塞性肺不张、肺部感染、驱动基因状态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照射剂量、靶区体积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1.局部晚期肺腺癌调强放疗省略临床靶区设置,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未下降,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2.省略临床靶区的设置,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魏升[7](2020)在《Pro-GRP、NSE结合MSCT征象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ro-GRP、NSE及MSCT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效能;探讨MSCT征象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不同肺癌类型MSCT征象与Pro-GRP、NSE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胸部多层CT扫描、实验室检查且取得明确病理结果的318例肺癌患者(其中小细胞肺癌78例、非小细胞肺癌240例),均行Pro-GRP及NSE肺脏放免检查,记录阴阳性及具体数值;通过佳能320排、西门子64排CT扫描获得薄层图像数据,利用后处理软件处理获得轴状位、冠状位;在原始图像上分别观察记录肿瘤边缘、钙化、空洞、形状、液化坏死、支气管腔、支气管壁、磨玻璃改变、血管集束、生长方式、肺门纵隔淋巴结、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骨质破坏等征象,测量肿瘤大小、密度、强化幅度等数值。采用流行病学诊断实验评价、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四格表单因素χ2分析,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纳入318例LC患者中,SCLC组与NSCLC组在年龄、性别、分期及吸烟、肺结核患病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Pro-GRP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80.76%、84.58%、5.24、0.23、0.65;NSE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66.67%、73.33%、2.50、0.45、0.40;MSCT征象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62.82%、70.83%、2.15、0.52、0.34;Pro-GRP+NSE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85.90%、87.50%、6.87、0.15、0.73;Pro-GRP+NSE+MSCT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89.74%、90.83%、9.77、0.11、0.81。3、SCLC组中肿瘤边缘、形状、液化坏死、支气管腔、支气管壁、生长方式、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心包积液、骨质破坏等MSCT征象与NSCLC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组中肿瘤大小、钙化、空洞、磨玻璃改变、血管集束、胸腔积液等MSCT征象与NSCLC组,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组肿瘤平扫密度28.16±3.64Hu,强化幅度26.98±13.67Hu,NSCLC组肿瘤平扫密度29.07±4.52Hu,强化幅度30.66±15.01Hu,两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8例SCLC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及心包积液MSCT征象间的Pro-GRP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阻塞性肺不张及骨质破坏MSCT征象间的NSE表达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NSCLC中,液化坏死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MSCT征象间的Pro-GR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壁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及骨质破坏征象间的NSE表达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ro-GRP、NSE结合MSCT能提高SCLC的诊断效能;2、MSCT征象有助于对肺癌进行诊断并初步推测其病理类型;3、SCLC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心包积液与Pro-GRP水平相关,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阻塞性肺不张、骨质破坏与NSE水平有关;NSCLC中液化坏死、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与Pro-GRP水平相关,支气管壁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骨质破坏与NSE水平有关。

张骞[8](2020)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采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对肺癌病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并根据病灶、周围正常肺组织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检查最优b值。2.根据肺癌治疗前后各周期内肿块长径与ADC值的变化规律,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疗效的评价效能,便于指导临床。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包括门诊及住院)选取40例经过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初步影像学检查发现可满足测量条件的病灶共有42枚,其中病理分型腺癌(13例)、鳞癌(26例)及小细胞癌(3例)。2.方法: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放化疗及符合不同患者辨证分型的特色中医联合治疗,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治疗第1周期结束后的1周内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三个时间点分别行胸部磁共振扫描,磁共振检查序列包括常规横断位T1WI、横断位T2WI、横断位脂肪抑制T2WI以及横断位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取Os/mm2、400s/mm2、700s/mm2、1000s/mm2,各个随诊时间点检查过程中患者体位和各项扫描序列参数均需保持一致。患者完成检查后将每次采集所得全部原始图像回传飞利浦工作站.利用设备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对病灶进行测量分析并生成ADC图。比对T1WI及T2WI图像后明确病灶部位,分别在不同b值下所得DWI图像上的肺癌病灶及其周围正常肺组织上勾画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对应部位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及背景噪声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背景),多次测量后取其平均值。3.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b值下弥散加权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的统计学差异,为检查选取最佳b值。在经过放化疗及中医药联合治疗3月后对所有满足测量要求的患者进行疗效分组,在最后一次扫描所得T1WI及T2WI图像上对追踪病灶长径进行测量,并与治疗前该病灶长径进行对比,依据国际推荐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评价肿块经 2 周期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将入组患者共42枚病灶进行测量分析,依据评估值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表现为肺癌病灶基本吸收消失,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表现为肺癌病灶缩小幅度达到30%,稳定(stable disease,SD)表现为肺癌病灶缩小幅度不足30%且增大幅度不足20%以及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表现为肺内肿块增大幅度达到20%四个不同等级,其中将完全缓解例数及部分缓解例数归为有效组,将稳定例数及进展例数归为无效组,最后统计有效组病灶共34枚,无效组病灶共8枚。分析所有病灶治疗前、治疗1周期后的肿块最大径及平均ADC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有效组及无效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肿块平均ADC值、治疗前肿块最大径、治疗1周期后肿块ADC值变化率[△ADC%=(ADC第一周期化疗后-ADC化疗前)/ADC化疗前×100%]、肿块最大径变化率[△D%=(D第一周期化疗后-D化疗前)/D 化疗前×100%]的差异是否有统计意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1周期后ADC值、肿块最大径、病灶平均ADC值变化率及病灶最大径变化率四组变量,判断各值是否存在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阈值。所有测量数据均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结果1.病灶SNR值:b值为400s/mm2时SNR最高,为73.5±12.7;b值为700s/mm2时 SNR 值为 65.25±15.44;而 b 值为 1000s/mm2时SNR 最低,为 51.35±11.16;病灶 SNR值在b值为400s/mm2及700s/mm2时均与b值为1 000s/mm2时存在统计学差异。2.病灶肺组织 CNR 值:b 值为 700s/mm2时CNR 最高,为 70.56±12.66;b 值为 400s/mm2时SNR值为62.86±14.97;而b值为1000s/mm2时CNR最低,为49.31±11.45;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肺组织CNR值在b值为400s/mm2及700s/mm2 时均与 b 值为1000s/mm2时CNR值存在统计学差异。3.不同b值下病灶ADC值:b值为400s/mm2时病灶平均ADC值最大,为(1.54±0.13)×10-3 mm2/S,但ADC值的波动范围最大;b值为700s/mm2时病灶平均ADC值为(1.45±0.1)×10-3mm2/s,但ADC值的波动范围最小,最为稳定;b值为1000s/mm2时病灶平均ADC值为(1.32±0.11)×10-3mm2/s。不同b值间的病灶ADC值经分析互相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肺癌病灶平均ADC值及长径治疗前后变化分析:肺癌病灶共42枚,经放化疗结合中医药联合治疗1周期后,测得病灶平均ADC值(1.6±0.13)×10-3mm2/s,较治疗前(1.45±0.1)×10-3 mm2/s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而治疗后病灶长径测得为(41.86±11.5),较治疗前(42.66±11.66)略缩小,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有效组及无效组中对应治疗前长径、治疗前平均ADC值、治疗后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及肿块长径变化率的统计学分析:有效组病灶34个,无效组病灶8个,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有效组治疗1周期后平均 ADC 值的变化率为(12.3±4.19)×10-3mm2/s,明显高于无效组(1.99±1.26)×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其他三组变量经对比分析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中的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6.肺癌病灶治疗后病灶ADC值、ADC值变化率、治疗后病灶长径值及长径变化率的诊断效能评价:所有病例经1周期治疗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均具有诊断效能(P<0.05),其中以ADC值变化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14,评价效能最佳。当ADC值变化率为8.4%时,疗效评估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75%。结论1.经研究对比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b值取700s/mm2时,病灶SNR及病灶肺组织CNR最佳,此时可得到较其余b值更清晰的DWI图像,并可同时兼顾ADC值的波动范围,所以在测量稳定性上亦优于其余b值,能够为诊断提供较为全面准确的量化信息。2.肺癌治疗前长径、治疗前ADC值、治疗1周期后长径值及其变化率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并不能在治疗早期有效的评估并预测疗效,而肺癌治疗1周期后平均ADC值及ADC值变化率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可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早期就反映出治疗效果,可作为评估治疗疗效的指标。3.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得出治疗1周期后肺癌病灶ADC值的变化率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AUC=0.814,较平均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更适合指导临床。当ADC值变化率为8.4%时,疗效评估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75%。

杨婷[9](2019)在《灌注及能谱成像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灌注成像鉴别中央型肺癌实性肿块与阻塞性肺不张,探讨灌注扫描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最佳时间段;通过能谱成像鉴别中央型肺癌实性肿块与阻塞性肺不张,研究物质定量与分离技术及有效原子序数对肿块与肺不张的鉴别能力及有效原子序数与碘(水)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灌注扫描:对20例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行灌注扫描。采用德国欧利奇高压注射器,于右肘静脉注入碘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注射速率5.0ml/s,注射总量为60ml。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全肺平扫(肺尖至膈肌),确定灌注扫描的范围,注射对比剂后5s启动灌注扫描程序,采用16cm宽体探测器对病灶进行轴层扫描,每次扫描间隔2s,共扫描23次,44s完成扫描。数据重建后采用GE AW4.7工作站进行灌注分析,首先测量肿块与肺不张的灌注参数,BF、BV、PS、MTT、TTP;其次测量肿块与肺不张的CT值,从第7次扫描开始分组,间隔3次扫描分一组,共分5组(第7、11、15、19、23次,将扫描次数分组换成时间分组即为17s、25s、33s、41s、49s),分别测量5组肿块与肺不张的CT值,计算肿块与肺不张的CT值差值,并对5组区分效果进行主观评分。能谱扫描:应用单源双能CT对20例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行单期能谱增强扫描。采用德国欧利奇高压注射器,于右肘静脉注入碘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注射速率3.5ml/s,注射总量为60ml;患者取仰卧位,注射对比剂40s后启动能谱扫描程序,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膈肌。数据重建后采用GE AW4.7工作站进行能谱分析。利用优化CNR技术找到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最佳单能量图,在最佳单能量图基础上勾画肿块与肺不张的感兴趣区,利用碘-水基图得到肿块与肺不张的碘(水)、水(碘)浓度,利用有效原子序数得到肿块与肺不张的有效原子序数,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结果:1、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BF分别为:77.26 ml/100 g/min、177.4 ml/100g/min,BV分别为:3.83 ml/100g、9.21 ml/100g,肺不张的BF、BV明显高于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及肺不张的平均PS分别为:20.37 ml/100 g/min、26.33 ml/100 g/min,肺不张的PS略高于肿块,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MTT分别为:24.03s、21.30s,肺不张的MTT略小于肿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TTP为:5.50s、5.75s,肿块的TTP略小于肺不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组(17s、25s、33s、41s、49s)肺不张与肿块的平均CT值差值分别为:21.14Hu、35.32Hu、37.92Hu、33.11Hu、31.00Hu。17s时相组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s组肿块与肺不张的CT值差值小于其余4组。其余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余4组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能力优于17s组。3、5组(17s、25s、33s、41s、49s)区分肿块与肺不张能力的平均主观评分为:2.47、3.27、3.44、3.53、3.47。17s组区分肿块与肺不张能力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组区分能力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17s组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能力不如其余4组。4、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碘(水)浓度分别为:13.45 100ug/cm3、17.90 100ug/cm3,肿块的碘(水)浓度明显低于肺不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水(碘)浓度分别为:1030.00 mg/cm3、1032.00mg/cm3,肿块与肺不张的水(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与肺不张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8.41、8.65,肿块的有效原子序数明显低于肺不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块和肺不张的平均碘(水)浓度分别为:13.45 100ug/cm3、17.90 100ug/cm3,平均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8.41、8.65,碘(水)浓度与有效原子序数之间存在正相关(r=0.998、P=0.001)。结论:1、灌注成像可以区分中央型肺癌实性肿块与阻塞性肺不张,可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区的精准勾画提供依据。2、在灌注成像中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最佳扫描时间段为25s-49s。为减小患者的扫描剂量,可见在注射对比剂25s后再进行灌注扫描,或在25s-49s内进行单期增强扫描,在有效减小患者辐射剂量前提下,达到区分肿块与肺不张的目的。3、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物质定量与分离技术及有效原子序数均可作为区分中央型肺癌实性肿块与阻塞性肺不张的有效方法,三者联合应用能更好的显示二者的区别。4、有效原子序数与碘(水)浓度的正相关性可扩宽有效原子序数在临床的应用。

冷永杰[10](2019)在《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液基细胞学对右中叶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支气管镜下取样行组织病理学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右中叶肺癌的诊断价值。同时评价其对右中叶肺癌病理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研究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镜室2015年9月1日2017年9月30日肺部CT提示右中叶肿瘤,且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在镜下能直视右中叶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采取CT进行病变定位后通过支气管镜钳夹组织5块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在活检部位吸引获取满意细胞学标本后平均随机分装到两个锥形收集器,分别行膜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及传统涂片细胞学(coventional smear,CS)检查。TCT与CS镜下诊断分别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独立完成。评价经支气管镜取样行组织病理联合TCT检查、组织病理联合CS检查、单纯组织病理检查三组不同检测方法对原发性右中叶肺癌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一致性系数;同时评价不同检测方式对右中叶肺癌病理分型结果及符合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患者中经活检组织病理或术后组织病理累计确诊68例肺癌,30例为良性病变。68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中,男性43例(63.24%),女性25例(36.76%),平均年龄(58±10)岁,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取样组织病理学诊断出肺癌51例(75.00%),组织病理联合TCT诊断出肺癌66例(97.06%);组织病理联合CS诊断出肺癌60例(88.26%)。经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TCT检测阳性率分别与组织病理联合CS检测阳性率、支气管镜下活检取样单纯组织病理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86,P<0.05;?2=13.765,P<0.05)。良性病变患者(男性21例(70%),女性9例(30%),平均年龄(47±15岁)。2.TCT检查在敏感度与约登指数高于CS(P<0.05)。组织病理、TCT及CS的诊断Kappa系数分别为0.647、0.489与0.268,TCT与诊断结果一致性高于CS(P<0.05)。经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TCT检测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7.06%、100%、97,06%、100%及93.75%,Kappa系数为0.953,高于经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CS检测(P<0.05)。3.68例肺癌中,经最终组织病理检测确认,39例为鳞状细胞癌,占57.35%,13例为腺癌,占19.12%;16例为小细胞癌,占23.53%。单用TCT进行检测,对鳞状细胞癌、腺癌及小细胞癌检出率分别为74.36%、46.15%与50.00%,TCT对鳞状细胞癌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23,P=0.049)。活检组织病理、CS、组织病理联合TCT、组织病理联合CS在不同亚型肺癌检出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TCT对鳞状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系数分别为74.36%、89.65%、64.01%、87.88%、72.22%与0.621。TCT对鳞状细胞癌检测的敏感度与一致性高于腺癌及小细胞癌。结论:1.经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TCT检查在右肺中叶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检测阳性率。2.经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TCT检查可辅助右肺中叶肺癌组织学分型,TCT在右中叶不同类型组织学肺癌检测中有差异,对鳞状细胞癌检测阳性率高。

二、直接增强CT对肺癌引起肺不张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增强CT对肺癌引起肺不张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鉴别诊断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CT直接征象评价
    2.2 2组CT间接征象评价:
    2.3 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鉴别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的效能分析:
3 讨论

(3)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参数
    1.3 图像观察与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图像观察与比较
    2.2 碘基值比较
3 讨论

(4)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模型构建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micro CT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大鼠肺损伤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空气PM_2.5与肺部疾病关系的进展
        参考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胸部CT筛查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相关肺疾病(肺癌)MR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18F-FDG PET/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PET/CT 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6)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及PET/CT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Pro-GRP、NSE结合MSCT征象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肺癌概述
        1.1 肺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肺癌的病理分型
    2.检查手段
        2.1 肺癌的腔镜检查
        2.2 肺癌的影像学检查
        2.3 肺癌的细胞学和实验室检查
    3.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文献回顾
    1.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
    2.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治疗模式
    3.MSCT在肺癌检出方面的优势
    4.TMS在肺癌检出方面的优势
1.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筛选流程图
    1.3 病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方法
    2.1 扫描方法及检查流程
    2.2 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3.2 血清Pro-GRP、NSE及 MSCT对 SCLC的诊断实验评价
    3.3 SCLC组与NSCLC组的MSCT征象比较
    3.4 SCLC、NSCLC的 MSCT征象间Pro-GRP、NSE水平比较
4.讨论
    4.1 MSCT联合TMs对 SCLC的诊断价值
    4.2 MSCT征象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4.3 SCLC、NSCLC的 MSCT征象间Pro-GRP、NSE水平关系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DWI原理、采集技术及对肺癌诊断的研究
        1. DWI的基本原理和肺部采集技术
        1.1 DWI的基本原理
        1.2 肺部DWI采集技术
        2. DWI对肺癌诊断的研究发展
        2.1 DWI对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2.2 DWI对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判断
        2.3 DWI对肺癌TNM分期的诊断
    综述二 肺癌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古籍记载
        2. 病因病机
        2.1 外邪侵袭
        2.2 正气虚损
        2.3 癌毒
        3. 辨证分型
        4.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和数据测量
        1.4 资料分组及数据统计分析
        1.5 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2. 结果
        2.1 不同b值下DWI图像优化选择
        2.2 DWI对肺癌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疗效的评估
        2.3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DWI序列中b值及ADC值的研究
        3.2 DWI在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3.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下一步工作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灌注及能谱成像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灌注成像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
        1.3 扫描方法
        1.4 图像后处理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块与肺不张的灌注参数
        2.2 不同时相肿块与肺不张的CT值差值
        2.3 主观评分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能谱成像在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鉴别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
        1.3 扫描方法
        1.4 图像后处理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块与肺不张的基物质浓度及有效原子序数
        2.2 肿块和肺不张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碘(水)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鉴别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液基细胞学对右中叶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的英文缩略词(按字母顺序排列)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直接增强CT对肺癌引起肺不张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层探测器光谱CT区分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区域的价值[J]. 戚元刚,范明新,殷月慧,王冰,温丽娟,张晴.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11)
  • [2]增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癌与结核致单侧全肺不张鉴别诊断应用价值[J]. 冯均良,骆玉辉,张远鸿,滕录霞,黄祥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5)
  • [3]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研究[J]. 裴丽美,李晓阳,王洪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03)
  • [4]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大鼠肺部微结构改变的影像研究[D]. 夏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18F-FDG PET/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D]. 荆玉东.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局部晚期肺腺癌放疗靶区设置的研究[D]. 秦德华.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Pro-GRP、NSE结合MSCT征象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D]. 魏升.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价[D]. 张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灌注及能谱成像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中的应用[D]. 杨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10]支气管镜取样组织病理联合液基细胞学对右中叶肺癌的诊断价值[D]. 冷永杰.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直接增强CT对肺癌肺不张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