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教会义工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江群超[1](2021)在《社区社工“隐性流失”现象研究 ——基于对深圳市H社区社工组织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黄蓝紫[2](2020)在《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提出二战后至今是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此前建立起来支撑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国职前教师教育也在各种社会压力下开始转型。通过相关政策的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历经强调规模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发展阶段,在培养目标、模式、标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成效显着。同时,战后英国独特的两党交替执政模式,以及政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导致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彰显着政治和利益属性。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视角,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一方面可以丰富对英国教师教育史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视野,这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以政党交替为纵向划分依据,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横向分析框架,对不同历史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剖析,以探究政策的阶段性议题和影响政策形成的内外动因。同时,通过梳理政策变迁的轨迹与总结其特征,分析导致政策变迁的利益博弈,进而归纳出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强调数量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阶段。二战后至1979年的“共识政治”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主题是强调数量扩张。英国政府通过颁布《麦克奈尔报告》、《罗宾斯报告》和《詹姆斯报告》扩大了职前教师教育规模,提高了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确立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培养路径。20世纪70年代保守党上台执政,受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英国政府通过颁布多个政策,拓宽注重实践的师资培训途径,制定能力本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立多个职前教师教育督查机构,进而确立了质量与能力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同时,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控制,鼓励职前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市场化竞争。1997年新工党执政后,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在“第三条道路”的指导下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标准与质量。为此,新工党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拓展合格教师准入途径等政策确立了注重标准与专业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2010年后,联合政府确立了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通过《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白皮书、《2012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的颁布实现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卓越化。第二,1944至2015年,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内容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和能力;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导致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政府;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高等教育机构、中小学;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教师。此外,不同执政党、教师与中央政府,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直接导致了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第三,通过探讨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不难发现,实现职前教师教育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即构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多元平衡的发展格局。首先,应当倡导职前教师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中介机构、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其次,追求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持续开发针对不同生源、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模式。最后,实行职前教师教育生源选拔的多元化。
林志妹[3](2020)在《福建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型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争夺丰富的市场资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在于企业有多少资金的竞争,而更多在于拥有多少知识型人才的竞争,知识型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领先的管理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而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在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健全的管理体系等不利因素下。如何更好地解决招人、选人、用人以及留人的问题,已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与成败。研究以SY公司为例,公司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超长的工作时间、低廉的薪资、蜗行牛步的晋升空间等不利于留住人才的因素。论文首先界定中小民营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基本概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典型特征。研究发现SY公司知识型员工管理具有管理人员少、管理意识薄弱、文化水平较高等特点,流失情况具有数量多、年龄偏小、工作年限较短、学历较高等现象。知识型员工流失后对SY公司所产生的团队士气消极、运营成本加重、客户满意度下降等不良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离职访谈等方式,对造成知识型人员流失的各部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发现影响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因素有薪酬低、福利差、发展空间小、培训机会少、激励政策不健全、企业文化不和谐等。论文最后提出对SY公司知识型员工优化管理建议,通过采取建立完善的人力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全方面预防不合理的知识型员工流失,保证SY公司的健康和谐快速地发展。
谢刚[4](2020)在《Q公司一线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及就业结构的特殊性,人员流动管理在整个组织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成为有效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延伸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房租的持续上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国外市场订单减少等原因,严重影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小制造企业人员流失,特别是一线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导致公司业务受阻,不能按时完成订单,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长此以往,企业在竞争中也因为人员流失、交货时效性等问题,导致客户的信任危机、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担忧。Q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外向型中小型制造企业。鉴于本人多年在该企业的工作实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把基层一线员工流失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Q公司员工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揭示了Q公司员工流失的微观因素。最后,通过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找到Q公司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1.薪酬体系不合理;2.员工的晋升通道和发展不规范;3.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欠缺;4.企业文化机制不健全。基于上述分析,在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上进行识别,针对Q公司的一线员工流失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1.改善公司的薪酬制度和体系;2.规范员工晋升通道和发展规划;3.转变基层管理人员作风,提高管理者水平;4.建立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加强企业内部沟通。目的是希望通过本论文,对中小企业在员工流失的问题上有所启示,另外也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个论题有更加实用性的研究和借鉴。
卢颖[5](2020)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普惠性幼儿园在2020年覆盖率要达到80%,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作为普惠性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拥有稳定的教师队伍直接会影响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所以,保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是要保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这样严重的幼儿教师流失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运营,同时危害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内幼儿的健康成长。在现实情况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急需稳定的教师队伍,在此前提下,就迫切需要理清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现状以及成因。同时也必须要高度重视留住优秀幼儿园教师的方法策略、让一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等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理清幼儿教师流失问题上研究的不足和重点,发现本研究的立足点,然后开始本研究的实施。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界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内涵、影响因素、计量方法以及不良影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员工流失理论梳理明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理论。第二部分,通过调查设计以及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现状。第三部分,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原因进行探讨,总结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原因,并从幼儿园的因素、幼儿教师个人因素以及社会政策因素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原因,提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首先,在幼儿园层面要制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管理文化多角度留人策略。其次,幼儿教师从个人价值实现和职业价值观的角度与幼儿园共同成长。最后,政府明确职责积极营造外部支持政策。
王珏[6](2020)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综合性服务路径研究 ——以合肥市H机构为例》文中提出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来看,我国不同残疾种类和不同残疾等级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涨幅明显。到2018年为止,在城镇和农村范围内,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48.4万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然而残疾人群体由于身心上的缺陷造成的特殊性,未参加就业的残疾人占总数比仍然大,就业难度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群体的多元就业需求,落实十九大“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方针,近年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开办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并向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群体提供一种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模式,即辅助性就业。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与本土性的迅速发展,为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提供可能。本文以合肥市H辅助性就业机构为研究点,聚焦该机构辅助性就业实践模式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对H机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内容从机构开展辅助性就业动机、就业内容及目标、资金来源和机构内学员互动情况具体阐述了辅助性就业取得的现状与成效,同时也反映出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H机构在开展辅助性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质量低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机构需求缺位等困境。在此基础之上,以新残疾人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尝试从宏观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层面,中观社区、企业层面和微观机构和个人层面分析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在辅助性就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残联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充分、社会观念落后;社区支持与企业支持功能未有效发挥;机构自身能力有限以及残疾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发展,以智力、精神和重度肢残者辅助性就业为关注点,社会工作者以服务提供者、政策倡导者、资源连接者等角色在强调政府地位、完善就业政策法规、提升社会观念、加强社区和企业互动、提高机构就业质量以及协助调适残疾人个体等层面发挥专业优势,并针对不同残疾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兼容并重,最大化地帮助残疾人通过就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有助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建设,实现残疾人福祉。
张劲松[7](2019)在《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文中认为义宁州①位于江西西北部,系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山高林密,为江西西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清以来,宁州战祸不断,其中既有所谓“土贼”窃发,也有明末李自成、清初“三藩”之乱及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州城数次被破,破坏严重。战乱造成人口剧减、土地荒芜。为改变土旷人稀、赋役征收困难的局面,清初康熙年间地方将招徕移民开垦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从而吸引了大批闽粤及本省赣南等地的移民流寓宁州,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战乱记忆与逐渐形成的资源争夺、文化冲突等使土着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敌外心理,客观上造成了土着集团与客籍移民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雍正三年(1725),清廷批准客籍棚民在宁州成立怀远都,编为四都八图八十甲,分插在六乡,使棚民在政策层面上成为宁州地方合法成员。移民群体在宁州存在的合法化及其发展要求与土着对此的反应,成为清代义宁州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宋至明代的宁州书院总体表现与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同频,北宋黄庭坚家族的樱桃芝台书院、明代山泉书院等反映了家族势力与官府等在书院建设中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在清代得到较好的承续,成为义宁州书院建设中一以贯之的传统。清代义宁州书院高速发展,新建书院数量超过宋元明时期,尤其在晚清时期集中爆发,呈现出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等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濂山书院的发展中得到官方的持续支持,书院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文化认同,位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较高社会地位与影响使这成为义宁州的中心书院。清代义宁州以濂山书院为代表的中心书院与遍布各乡都的乡村书院构建了“核心——外围”的格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书院群。清代义宁州书院在运行中表现出区域特色,在书院群内部存在普遍的文昌神崇拜是书院世俗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科举制度在书院中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院群成员几乎都编纂了书院志,志书的体例、内容与传统教育书院有所不同,诗文、讲义等阙如,代之以公移、捐名、契据、章程等。书院志的实质是档案册簿的事实,反映了晚清时期义宁州书院的现实需要与务实风格。奎光书院、培元书院、梯云书院等数所书院由义宁州所特有的(文)会、(文)季等民间组织演变而成,不同于新建书院,建立在会、季基础上的书院高度重视并保留了会、季时期的考课、宾兴等功能,从而使书院的性质与功能发生转变。“无田即无院也”,教养相资的优良传统在义宁州书院中得到较好贯彻。为建设书院,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有效的社会动员下,义宁州书院获得了广泛的的社会捐助,其内容包括田地、银钱及各种物资等,从而保障了书院膏奖、宾兴花红等各类经费的支出。在捐资活动中,议叙政策、捐户进主、肄业资格与从众压力等成为绅民捐赀书院的动力所在。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丰富了我国书院祭祀活动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规制”一词在传统书院语境中主要指书院建筑物的“规模”与“形制’,自1980年代以来,书院研究界创造性地将原主要指建筑物的“书院规制”转换为主要表征“书院功能”与“书院制度”的组成部分,并提出我国书院“教学、祭祀、藏书、学田”四大规制,从而实现了“书院规制”含义的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从功能与章程所反映的史实来看,考课是清代义宁州书院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考课是书院的本质规定,清代义宁州书院几乎都是考课书院,祭祀、学田、藏书等活动均以考课为中心。因此,考课是清代义宁州和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基于对清代义宁州书院考课规制的认识,在书院研究中应形成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道光十九年(1839),客籍士子甘临吉参加濂山书院的甄别考试并被知州录取,嗣后土着以甘氏入籍在后、书院建设在先,要求州宪剥夺其肄业资格,由此引发持续五年之久的濂山书院案。案件经州控、府控、省控,最终在江西巡抚的判决下以甘临吉不准与考书院而告终。伴随着案件的审理与发展,土着集团与移民族群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案件的最终结果客观上刺激了义宁州书院建设,推动了地方人才培养,同时也加剧了土着与客籍移民之间的对立,书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义宁州社会的发展,成为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张媛[8](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曾佳琼[9](2017)在《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志愿者是近年来社会和大众很关心的热点话题,大家对志愿者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开展某些公益活动上,对于不同的志愿者该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没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我国的志愿者事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当前发展还很不成熟,志愿组织的建设面临着体制、机制、管理、缺乏专业人员等诸多问题。而环境保护也是当今社会所热议的一个话题,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是符合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为了取得更好的环境保护效果,这就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湖南省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表明,益阳市志愿者参与保护资江的行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环保理念和母亲河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宣传,但是还存在影响志愿组织健康发展和限制公益服务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志愿组织手段单一、专业化不足、活动内容不丰富、活动效果不佳等。为此,笔者分析了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志愿者参加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作为借鉴,为进一步完善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明确职责分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科学管理提升专业化活动能力、拓宽资金渠道化解行动经费来源单一化问题、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众参与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希望本文对湖南省益阳市在发展志愿者保护环境工作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全国同类型城市组织相似的公益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陈瑶瑶[10](2017)在《“义工+社工”联动模式探索 ——以潍坊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尝试探究以下问题:在潍坊市Y义工机构和L社工机构中"双工联动"模式的操作过程、特点、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双工联动"模式在这两个机构出现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向潍坊其他社会组织推广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长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对以往文献进行整理,然后确定访谈问题及访谈对象,接下来最关键的环节是对访谈对象进行集中访谈以获取研究资料,最后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得出结论。本研究主要的访谈对象为该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离职人员以及参与项目运行的义工。通过研究发现该机构的"义工+社工"联动除了具有国内其他地方"双工联动"模式的共性外,有其自身的特点:以促进义工社会服务转型为目的;以提升义工能力为宗旨;以维护双方关系为准则。该联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机构社会服务转型,促进机构发展;有利于解决机构人手不足问题;有利于发展义工与机构的关系;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双工联动"在运行时也存在局限,主要表现为社工能力不足,社会服务项目质量完成度不高,过度依赖外来社工专家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是受潍坊义工与社工发展不均衡、机构自身发展现状等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农村教会义工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教会义工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2)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
二、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独特性 |
三、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教育政策 |
二、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三、利益相关者 |
四、英国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政策分析法 |
第六节 研究视角及思路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战后“共识政治”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第一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
一、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干预 |
二、英国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 |
三、中小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欠缺 |
第二节 强调数量扩张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一、《麦克奈尔报告》:扩大职前教师教育办学规模 |
二、《罗宾斯报告》: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 |
三、《詹姆斯报告》:职前、入职与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 |
第三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
一、大学与教育学院的利益博弈 |
二、不同执政党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二章 保守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第一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
一、撒切尔主义与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
二、经济危机爆发对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出新诉求 |
三、职前教师教育扩张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矛盾 |
第二节 撒切尔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课标的控制 |
一、3/84通告:突出实践倾向的课程标准 |
二、24/89通告:注重能力导向的课程标准 |
第三节 梅杰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全面控制 |
一、ATS、LTS与 SCITT计划:拓宽师资供给途径 |
二、9/92和14/93通告:强化职前课程标准监管 |
三、《1992教育法》与《1994教育法》:设立师资培训监督机构 |
第四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
一、新右派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
三、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三章 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第一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
一、“第三条道路”指导下的新工党改革 |
二、“教育优先”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 |
三、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一、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 |
二、拓宽合格教师准入途径 |
三、保障合格教师标准实施 |
第三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
一、新自由主义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四章 联合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第一节 联合政府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
一、联合政府的执政理念 |
二、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下降 |
三、经济危机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补助紧缩 |
第二节 追求卓越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
一、《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卓越化 |
二、《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培养标准卓越化 |
第三节 联合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
一、执政党与教师教育者意识形态的冲突 |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五章 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审思 |
第一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相关者 |
一、政府: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 |
二、教育机构: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 |
三、教师:自身利益的维护者 |
第二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 |
一、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与能力 |
二、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 |
三、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 |
四、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 |
第三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博弈 |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 |
三、教育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福建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
2.1 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
2.1.1 中小民营企业的概念 |
2.1.2 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 |
2.2 员工流失的界定 |
2.2.1 员工流失的概念 |
2.2.2 员工流失的分类 |
2.3 知识型员工相关介绍 |
2.3.1 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2.3.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
2.4 人才流失相关理论 |
2.4.1 勒温的场论 |
2.4.2 目标一致理论 |
2.5 相关激励理论 |
2.5.1 需求层次理论 |
2.5.2 双因素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分析 |
3.1 SY公司的概况 |
3.1.1 SY公司简介 |
3.1.2 SY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3 SY公司的知识型员工现状 |
3.1.4 知识型员工流失情况 |
3.1.5 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
3.2 SY公司知识型员工在职人员问卷调查分析 |
3.2.1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
3.2.2 在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统计 |
3.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SY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人员调查分析 |
3.3.1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
3.3.2 离职调查表的设计和样本统计 |
3.3.3 离职调查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的原因探析 |
4.1 SY公司外部方面的原因 |
4.1.1 国家政策因素 |
4.1.2 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 |
4.1.3 地区薪酬差距影响知识型员工的流动 |
4.2 SY公司内部方面的原因 |
4.2.1 缺少晋升机制 |
4.2.2 缺乏人才激励政策 |
4.2.3 缺少参议决策的机会 |
4.2.4 工作机制不灵活 |
4.3 知识型员工自身方面的原因 |
4.3.1 知识型员工自身不完善 |
4.3.2 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
4.3.3 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
4.3.4 家庭因素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管理对策 |
5.1 基于社会因素的流失管理对策 |
5.1.1 在行业内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
5.1.2 招聘合适的知识型人才 |
5.1.3 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 |
5.2 基于企业因素的流失管理对策 |
5.2.1 建立公平的开放式晋升制度 |
5.2.2 开展精神激励和股权激励 |
5.2.3 提供知识型人才参会提议的权利 |
5.2.4 实行弹性工作制 |
5.3 基于个体因素的流失管理对策 |
5.3.1 提供专业学习和个性化培训的机会 |
5.3.2 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
5.3.3 帮助知识型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
5.3.4 建立工会组织和加强人文关怀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SY公司知识型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 B:SY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访谈表 |
附录 C:SY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调查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4)Q公司一线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思路 |
二、文献综述 |
(一)员工流失概念的研究 |
(二)员工流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的现状 |
2.国内研究的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员工流失的相关理论基础 |
1.公平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期望理论 |
三、Q公司员工流失现状分析 |
(一)Q公司简介 |
(二)Q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三)Q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
(四)Q公司员工流失的影响 |
1.订单延迟影响客户的交期 |
2.企业相关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
3.企业的利润降低 |
四、Q公司员工流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薪酬体系不合理 |
(二)员工的晋升通道和发展受阻 |
(三)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方法欠缺 |
(四)企业文化机制不健全 |
五、Q公司减少员工流失的对策和建议 |
(一)改善Q公司的薪酬制度和体系 |
(二)规范员工晋升通道和发展规划 |
(三)强化基层管理 |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六、结论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Q公司一线员工离职调查表 |
致谢 |
(5)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理论阐释 |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含义 |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影响因素 |
(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计量 |
(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不良影响 |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现状 |
三、普惠性民办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因素 |
1.幼儿教师收入低、福利待遇差 |
2.办园经费短缺,压低人员开支 |
3.幼儿园工作环境不佳 |
4.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 |
5.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欠缺 |
(二)幼儿教师个人因素 |
1.幼儿教师个人价值没有有效体现 |
2.幼儿教师缺乏正确职业价值观 |
(三)社会政策因素 |
1.地方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重视不够 |
2.幼儿教师扶持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
四、普惠性民办幼儿教师流失的治理对策 |
(一)幼儿园积极创建多角度留人制度 |
(二)幼儿教师个人与幼儿园共成长 |
(三)政府明确职责积极营造外部支持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6)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综合性服务路径研究 ——以合肥市H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残疾人就业成果的研究 |
(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研究 |
(三)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残疾人就业 |
(二)辅助性就业 |
(三)综合性服务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合肥市H机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状况 |
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本情况 |
(一)我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开展概况 |
(二)合肥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实施情况 |
二、合肥市H机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状况调查 |
(一)机构开展辅助性就业的动机 |
(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内容和目标 |
(三)服务资金来源与保障 |
(四)残疾人的互动交流情况 |
(五)辅助性就业工作成效 |
三、合肥市H机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
(一)辅助性就业实践质量低 |
(二)社工、志愿者与机构需求错位,尚未发挥有效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市H机构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宏观层面 |
(一)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 |
(二)残联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充分 |
(三)社会意识不足,观念落后 |
二、中观层面 |
(一)社区支持功能尚未有效发挥 |
(二)企业雇佣意愿低,就业形势严峻 |
三、微观层面 |
(一)辅助性就业机构自身能力桎梏难以突破 |
(二)残疾人自身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
小结 |
第四章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路径 |
一、宏观系统不断完善 |
(一)强调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倡导针对性政策法规出台 |
(二)深化残联组织建设,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 |
(三)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知 |
二、中观系统增加互动 |
(一)盘活社区资源,发展多层次专业服务 |
(二)增强企业积极互动,提升单位接纳度 |
三、微观系统协助调适 |
(一)机构精准定位,提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质量 |
(二)调整残疾人自我观念,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一) 书院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存在? |
(二) 为什么是义宁州?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区域书院研究 |
(二) 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 |
(三) 关于义宁州书院 |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思路与结构 |
(一) 论文思路 |
(二)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义宁州自然与社会 |
第一节 义宁州地理与人文 |
第二节 明清以来的战乱 |
第三节 棚民的到来及其怀远都的成立 |
一、清廷的棚民政策 |
二、移民的到来和怀远都的设置 |
第二章 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演变 |
第一节 宋代宁州书院 |
第二节 元代宁州书院 |
第三节 明代宁州书院 |
一、明代宁州新建书院 |
二、濂山书院在明代的发展 |
三、明代宁州书院发展的特点 |
第三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建置与发展 |
第一节 清廷的书院政策 |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建设 |
一、清代义宁州新建书院概况 |
二、濂山书院的发展 |
第三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发展总趋势 |
一、新建书院在晚清时期集中涌现 |
二、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 |
三、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 |
第四节 义宁州区域中心书院的形成 |
一、中心书院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
二、义宁州中心书院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四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运行 |
第一节 书院文昌崇拜的普遍化 |
一、清代书院祭祀的功利化:科举文运与文昌崇祀 |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文昌祭祀 |
第二节 档案册:义宁州的书院志 |
一、书院志简述 |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志的体例、取向、内容 |
三、档案册:义宁州书院志的性质与意义 |
第三节 从会、季到书院:晚清义宁州书院的演变及其意义 |
一、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发展模式 |
二、从会、季到书院 |
三、从会、季到书院发展模式的意义 |
第五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
第一节 书院的经营性资产及其来源 |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
一、捐助流程 |
二、捐助类型 |
三、捐助内容 |
第三节 捐助书院原因分析 |
一、议叙政策的刺激 |
二、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 |
三、获得书院肄业资格及宾兴支持 |
四、心理压力 |
第四节 书院捐助存在的问题 |
一、捐助不实 |
二、以次充好 |
三、管理不善 |
第六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
第一节 书院规制:建筑规模与形制 |
一、“规制”释义 |
二、书院规制:从建筑规制到书院功能的创造性转换 |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
一、四大基本规制在中心书院中的稳定 |
二、考课成为书院的基本规制 |
第三节 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 |
一、考课是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
二、考课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
第七章 濂山书院案:书院与义宁州社会 |
第一节 濂山书院案始末 |
第二节 濂山书院案中的官员、土着与移民 |
第三节 濂山书院案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参与者 |
三、资料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
七、伦理考虑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基本内涵 |
2.1.2 保护环境行动的内涵 |
2.2 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问题的理论依据 |
2.2.1 志愿服务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 |
2.2.4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3 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必要性分析 |
2.3.1 能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起带动示范作用 |
2.3.2 是对政府环保职能的重要补充和辅助 |
2.3.3 是顺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
第3章 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的现状分析 |
3.1 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的基本情况 |
3.1.1 益阳市参加保护资江志愿者的基本构成 |
3.1.2 益阳市保护资江志愿行动的社会效果 |
3.2 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 |
3.2.2 志愿者专业能力不足 |
3.2.3 志愿者活动内容不丰富 |
3.2.4 志愿者活动效果不佳 |
3.3 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管理主体不明确及体制机制未理顺 |
3.3.2 志愿团队缺少科学管理 |
3.3.3 相关专业知识缺乏 |
3.3.4 缺少资金支持致使物质依托严重不足 |
3.3.5 对志愿者激励的缺失 |
第4章 国外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做法 |
4.1.1 美国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主要做法 |
4.1.2 日本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主要做法 |
4.2 国外志愿者参加保护环境行动的经验借鉴 |
4.2.1 志愿事业发展得益于政府大力培育 |
4.2.2 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
4.2.3 重视环保教育与宣传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及制度 |
5.1.1 加强组织机制建设 |
5.1.2 要逐步去行政化管理 |
5.1.3 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 |
5.2 强化科学管理以提升专业化活动能力 |
5.2.1 逐步完善招募机制 |
5.2.2 加快志愿组织的专业化建设 |
5.2.3 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
5.3 拓宽志愿组织资金的来源渠道 |
5.3.1 加大政府对志愿者组织政策倾斜 |
5.3.2 引导企业对志愿组织赞助经费 |
5.4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
5.4.1 改进对志愿者保护资江的外在激励 |
5.4.2 强化对志愿者保护资江的内在激励 |
5.5 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 |
5.5.1 以意义宣传提升重视程度 |
5.5.2 以志愿宣传提升参与范围 |
5.5.3 以知识宣传提升专业效果 |
5.6 引导大众广泛参与到保护资江行动中来 |
5.6.1 建立群众普遍参与保护资江的新机制 |
5.6.2 扶持民间组织参与保护资江行动 |
5.6.3 吸引特殊人群参与保护资江行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义工+社工”联动模式探索 ——以潍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相关的研究文献 |
二、相关文献的小结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章 解释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支持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章 Y义工组织和L社工机构的现状 |
一、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的背景 |
二、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现状 |
三、两家机构人员组成差别 |
第五章 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里的"双工联动" |
一、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里的"双工联动"的原因 |
二、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项目里的"双工联动" |
第六章 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里的"双工联动"的发现 |
一、Y义工组织和L社会工作机构的"义工+社工"联动特点 |
二、"义工+社工"联动的经验 |
三、Y义工组织和L社工机构的"义工+社工"联动问题 |
四、解决"双工联动"问题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农村教会义工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社工“隐性流失”现象研究 ——基于对深圳市H社区社工组织的观察[D]. 江群超.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黄蓝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福建SY公司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志妹. 华侨大学, 2020(01)
- [4]Q公司一线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 谢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D]. 卢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综合性服务路径研究 ——以合肥市H机构为例[D]. 王珏. 安徽大学, 2020(08)
- [7]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D]. 张劲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益阳市志愿者参加保护资江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曾佳琼. 湖南大学, 2017(07)
- [10]“义工+社工”联动模式探索 ——以潍坊市为例[D]. 陈瑶瑶. 山东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