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可以迷人——如何“活”在中文课堂

活力可以迷人——如何“活”在中文课堂

一、有活力才能有魅力——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活”(论文文献综述)

焦英杰[1](2021)在《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教学现状研究 ——以承德市T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部编版语文教材全国都已经投入了使用,并且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的占比显着增加了,其传统文化内容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便给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迎合新教材的变化探究出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语文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教学依托。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益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全面的解读教材和把控课堂,助力学生更好的感知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首先对传统文化在五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又对五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于更好地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渗透和传递给学生。本研究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理论依据,对该套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何呈现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承德市T小学,关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指出教师在传统文化施教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内容含糊不清,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完善和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效果有待改善等问题;学生也存在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入,传统文化兴趣不够浓郁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深入挖掘现行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构建优质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等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提供启示或借鉴,同时有助于推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使用,进而助推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艾洪越[2](2021)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作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教学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它也一直都是教学重难点。因此,历史上无数的专家学者从未停止过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日臻成熟,但仍需不断完善。拓展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也蕴涵着拓展教学的内容,将拓展教学这一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诗歌审美能力。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落脚点仍然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也较少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到拓展教学策略。因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古诗词教学为内容,结合古诗词教学和拓展教学的相关理论,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期望能引发教育界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思考,有效改善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在整理了大量文献着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古诗词拓展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到虽然学者对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初中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初中古诗词课堂中也较少运用到拓展教学策略,因此笔者对初中古诗词拓展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释了古今中外名家的诗教观并梳理了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古诗词拓展教学的概念并分别从长度、深度、广度以及效度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词拓展教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与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以及实习期间对学校观察的方式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与访谈结果分析了相关问题,旨在探究出目前阻碍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因素。本文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初中生设计出生动有活力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实习期间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目前阻碍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因素,本文理论结合实践为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

杨思敏[3](2021)在《“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语文教学而言,散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散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生命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将“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研究,通过“生命”的解读搭建学生与散文学习的桥梁,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内涵,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滋润与涵养。本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为例,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对“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进行研究,论文包含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引言。这一板块包含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方法这六个方面。第二板块,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对“生命语文”的内涵、外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说明,其次,对散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语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章,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对“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展开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根据结果分析“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分别从教学设计、散文教学、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实践策略,并设计“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第四章,对实践中的“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进行反思,提出本论文更深的研究空间。第三板块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归纳。

苏芳[4](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谭硕[5](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颜色词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颜色词是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词,具有描摹画面、形成对比、展现变化以及表达情感等多种作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文章运用了颜色词。颜色词在其中充满丰富的客观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以及引申义与象征义等,富有解读价值。(1)同时,颜色词本身的色彩性,使其在表述上体现出很大的语言魅力。因此,学习和品鉴运用颜色词展开的描写,可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颜色词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被重视。尤其是在构建特色课堂的过程中,对课文中颜色词的赏析不失为一个充满趣味的切入点。但是,从教学情况的反馈来看,颜色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教师使用颜色词的教学力度不够。颜色词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空间。正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与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颜色词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颜色词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颜色词教学的意义。第二章论述的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笔者首先将教材中含有颜色词的文章进行了统计,而后依托《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名师讲课实录,将具有颜色词教学价值的文章筛选出来,并按照作用的不同进行了分类,为探究教学策略打下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颜色词的教与学现状,笔者分别对老师与学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调查,从中总结出现阶段使用颜色词进行教学的得与失。最后,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研究,依托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对使用颜色词进行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梳理与整合,构成了正文第四章的内容。对颜色词的解读与运用,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形象的视觉表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通过对文章中颜色词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并结合写作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起常规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着力点更实且可利用性、可操作性也更强。

吕宁[6](2020)在《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语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现代社会强调人际互动与合作,口语素养更成为了现代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口语对社会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国民口语素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国民的母语水平更是展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应研究汉语口语教育,优化汉语口语教育,保证个体拥有和谐的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文轻语”的背景下,汉语口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相关理论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也相对较少。这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汉语口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先辈们曾就汉语口语教育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朱自清作为语文大家,对于口语教育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变革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探究:在绪论部分,本文阐明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梳理、评述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有关研究,以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语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第二部分以朱自清的口语观为切入点,首先溯源了其汉语口语观的形成,分析了其思想成长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同侪背景。其次,依托朱自清的相关论述对口语的价值、功能、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基于对朱自清“语脉”、“文脉”、“用笔如舌”等概念的总结分析,明确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与联系,澄清了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探讨了口语、书面语训练的方法;明确了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教育问题;最后,提炼出汉语口语的三大特点。第四部分基于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育论述与实践,总结了汉语口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原则。明确了汉语口语教育有满足言说需要、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个体作用,及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作用;汉语口语教育包含普通话、语境、表达、思维方面的训练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学思想。相关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包括三类:借助法是结合阅读、诵读、口头问答、讨论活动进行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专门法包含演剧、辩论、演说等方法;课外活动则是通过团体活动和日常谈话活动进行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立足上述梳理与总结,得出对当下汉语口语教育的启示与建议。启示包括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建议包括“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结合;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语文素质发展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曲平[7](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李艳[8](2020)在《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乡村教育和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则是其专业发展,而内生发展又是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却也是其薄弱领域。因此,有必要探究乡村教师内生发展,挖掘乡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乡村名师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内生特性。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贵州省两位乡村小学名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以及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对其成长经历和教育生涯中的发展故事进行叙事探究,解读他们由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乡村名师的内生路径,提炼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期望能给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助益。首先,本研究阐明了研究得以成立的理论与现实背景,详细梳理研究现状,获取研究意义,界定核心概念,并明确了叙事研究的设计理路。其次,勾勒并挖掘内生发展外在环境及其影响。根据场域理论将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场域,分析环境因素及其对内生发展的影响和塑造。再次,叙事和把握内生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主要包括萌芽期乡村名师职业缘起的教育叙事,以及适应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和思想独白,目的是呈现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和把握其内生发展经验。另外,深描内生发展的内在力量及其闪光点。深描推动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教育情意、发展意识和态度等主观镜像,发现其中值得倡导的关键之处和闪光点,提炼其内生发展风格。最后,基于上述叙事提炼内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从两位研究对象身上探寻其内生发展的共同点,明晰乡村小学名师内生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与规律,以期能够给乡村新青年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苏园[9](2020)在《“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语文课改不仅倡导改变教育理念,还要改变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备受学者和教育者关注,而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目前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语文教育史,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继承优秀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从中学古诗词教学视域探索这一课题,提出推广“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提倡推广吟唱和诵读,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吟唱和诵读在当下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效性和实施策略,提出将吟唱和诵读有效结合的更适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吟唱和诵读教学的意义、目前研究这一课题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吟唱和诵读进行概念界定,并追溯吟唱和诵读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分别归纳吟唱教学和诵读教学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对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情况与新课程标准分析吟唱教学和诵读教学的可行性。第四部分,结合教学实践与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教学、吟唱教学、学校氛围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吟·诵”教学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吟唱和诵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探讨实施策略,提出通过培训、文化建设以及“吟·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够利用多种方式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吟·诵”教学,明确吟唱和诵读的价值。在借鉴前辈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归纳总结出了不同的古典诗歌文体,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对此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实施策略,希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郑静霞[10](2020)在《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作为经典的汉语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学习中国语文最基本的材料,因而历来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必须确保质量。然而,据笔者调研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对话不够充分,师生之间缺少高质量的交流与沟通。发端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明确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与“对话教学”,为革新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对话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改进中学古诗词教学。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及课例分析法,试图为提高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寻求一种有效的对话策略,引导中学古诗词对话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根据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古诗词的特点,以霍军老师的公开课《登高》为例,从对话的原则、对话的方法、对话的类型、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评价这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话教学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同时,也对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相关策略在不同教学阶段中的侧重点。全面审视对话教学,明确了对话教学的相关要素,使“对话”在古诗词教学当中的运用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提供方法指导,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心灵上进行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促进“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

二、有活力才能有魅力——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活力才能有魅力——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活”(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教学现状研究 ——以承德市T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基于部编版教材的重要变化
        (二)基于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优势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传统文化
        (二)部编版教材
        (三)语文教学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传统文化内容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分析
    一、中国汉字文化
        (一)汉字
        (二)书法
    二、传统文学文化
        (一)古代诗词
        (二)文言文
        (三)古典名着
        (四)民间故事
    三、部编版五年级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呈现的特征分析
        (一)教材中中国汉字文化
        (二)教材中传统文学文化
第三章 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教学目标
        (二)依据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三)依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二、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认识
        (一)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
        (二)学生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实施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业务水平的评价
        (二)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适当情况的评价
        (三)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态度的评价
第四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教学目标情况并不普遍
        (二)依据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不够深入
        (三)依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情况不佳
    二、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认识问题
        (一)教师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
        (二)学生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含糊不清
    三、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问题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教学方式陈旧
        (二)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够完善
    四、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及评价的问题
        (一)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业务水平有所欠缺
        (二)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够适当
        (三)教师较难在教学态度上及时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
第五章 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建议
    一、科学而全面的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一)教师应提升对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的重视
        (二)深入研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量身制定教学目标
    二、深入挖掘现行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一)从汉文字文化入手挖掘中国汉字历史及意义
        (二)从传统文学作品入手弘扬优秀精神品质及美德
        (三)从内容上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及意识
    三、立足于语文课堂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一)着眼于学生主体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环节
        (二)知识延伸透过阅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利用传统文化类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四、构建优质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文化教学效果
        (一)从优质课评比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术业务水平
        (二)联系学生实际改进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塑造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
        (四)从体系上为小学教师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机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归类表
附录四:教学片段设计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2)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理论及教学方法探索
    (一)中外名家的诗教观
        1.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观
        2.朱熹“正心导情”的诗教观
        3.柏拉图“诗与哲学等同”的诗教观
        4.陶行知诗化民众的诗教观
        5.卢梭的“自然主义诗学”诗教观
    (二)古诗词常用教学方法探析
        1.传统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专题教学法
        4.情境教学法
二、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四个维度
    (一)拓展的长度
        1.课前准备时间的长度
        2.课堂教学时间的长度
        3.课后作业时间的长度
    (二)拓展的深度
        1.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
        2.内容理解层次的深度
        3.对学生启发上的深度
    (三)拓展的广度
        1.学生诗词阅读的广度
        2.诗词专业素养的广度
        3.相关学科拓展的广度
    (四)拓展的效度
        1.背诵与朗读的效度
        2.理解与分析的效度
        3.整合与创造的效度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2.学习古诗词仅限于教材
        3.缺乏古诗词文化认同感
        4.无法将古诗词融于生活
    (二)教师方面
        1.内容丰富度有待开拓
        2.讲解细致度有待加强
        3.环节变化度有待多元
        4.活动拓展度有待加深
    (三)学校方面
        1.古诗词的环境有待优化
        2.古诗词的活动有待增多
        3.跟踪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4.图书资料提供有待增加
    (四)家长方面
        1.营造氛围能力不强
        2.拓展资源能力不够
        3.辅助教学能力不足
        4.创办诗词活动不多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
    (一)学生方面
        1.阅读古诗词作品以提高审美力
        2.重视吟唱古典诗词以陶冶性情
        3.游览名胜古迹以增强文化底蕴
        4.尝试古诗创作以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2.带领学生深入自然
        3.引导学生论辩分析
        4.做好课上课下衔接
    (三)学校方面
        1.组织教师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2.开展古诗词比赛激发学诗兴趣
        3.举办名家讲座培养古诗词理论
        4.制作标语标牌营造古诗词环境
    (四)家长方面
        1.引导孩子阅读和欣赏诗歌剧
        2.共同欣赏由诗歌改编的音乐
        3.家庭内部进行古诗词的游戏
        4.引导孩子诗化语言表达训练
    (五)过程调控
        1.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2.课中做好内容讲解
        3.课后做好作业辅导
结语
附录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时代和国家的重视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命语文
        (二)现当代散文
    五、理论基础
        (一)生活教育理论
        (二)生命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六、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命语文”与散文教学
    第一节 “生命语文”教学理念
        一、“生命语文”的内涵
        二、“生命语文”的外延
    第二节 散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语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散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语文”的必要性
        (一)顺应课标的要求
        (二)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散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语文”的可行性
        (一)当下语文教学语境提供了渗透的良好环境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渗透的基本动力
        (三)散文作品蕴含丰富的“生命语文”因子提供了渗透的物质基础
        (四)散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为“生命语文”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章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二、教师访谈
        (一)教师进行散文教学的当前状况
        (二)教师对“生命语文”的了解应用情况
        (三)教师对“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的建议
    第二节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忽视学生的生活特性
        二、教学忽视语文学科的生命性和生活性
        三、学生生命个体意识发挥不足
    第三节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
        二、忽视对散文作品生命教育资源的挖掘
        三、教学主客体配合度不够,未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章 “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实践策略
    第一节 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生活特性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与生活接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与生活融合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与生活对接
        (一)通过对散文中自然景物的审美赏析,促进学生获得启迪
        (二)通过对“物”和“人情”的品,促进学生活出超越性的人生
        (三)通过无限宇宙的真善美,促进学生获得启迪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源于生活
    第二节 散文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生命特性
        一、散文阅读教学融入生命意识
        二、散文写作教学渗透生命意识
        (一)倡导学生观察生活
        (二)倡导学生敢说真话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三、散文口语交际教学辐射生命意识
        四、散文综合性学习培养生命意识
    第三节 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意识
        一、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二、形成性评价注重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
        三、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意识
    第四节 “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设计——以《紫藤萝瀑布》《散步》为例
        一、《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听读——整体把握
        (三)自读——探究赏析
        (四)对话——理解主题
        (五)扩读——拓展延伸
        (六)仿写——体验生命
        二、《散步》课堂教学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主要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学习过程
第四章 “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反思
    第一节 避免造成知识性教学不足
        一、克服忽视文本语言的局限
        二、克服忽视文体特点的局限
        三、克服忽视文法修辞的局限
    第二节 防止散文教学中生命感悟的过度诠释
        一、防止夸大选文中的生命感受、生命体验
        二、防止附会出无关的生命价值
        三、防止牵强地升华出生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生命语文”融入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学术素养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2.3 大学生社会化
    2.4 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3.2 研究场域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3.2.2 S课程
    3.3 研究参与者
        3.3.1 核心参与者
        3.3.2 非核心参与者
    3.4 研究者角色
    3.5 数据收集
        3.5.1 问卷调查
        3.5.2 课堂观察
        3.5.3 访谈
        3.5.4 叙事
        3.5.5 研究日志
        3.5.6 实物资料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3.6.2 数据深入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3.7.1 伦理道德问题
        3.7.2 研究的可信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4.4 S课外学术实践
        4.4.1 专业学习
        4.4.2 社团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1 宏观机构因素
    5.2 中观课程因素
        5.2.1 课程资源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5.2.3 课堂互动方式
    5.3 微观个体因素
        5.3.1 个人实践网络
        5.3.2 能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6.2.2 能动性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附录三 问卷调查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5)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颜色词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颜色词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第一节 颜色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
        二、阅读教学理论
        三、写作教学理论
    第二节 颜色词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知识储备与促进文章理解
        二、加深对文章中心的把握
        三、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二章 颜色词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第一节 颜色词使用情况
        一、颜色词使用率高
        二、颜色词教学价值丰富
    第二节 颜色词的使用特点
        一、营造画面感
        二、形成颜色对比
        三、运用颜色象征
        四、丰富语言的表现力
        五、丰富阅读的感知力
第三章 颜色词的教学现状
    第一节 学生学习情况
        一、认可度与使用率存在脱节
        二、使用特点与含义认知不精确
        三、颜色描写具有单调性
    第二节 教师教学情况
        一、教学价值认识不足
        二、教学资源挖掘力度不大
        三、教学方式创新性不够
第四章 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颜色词的原型定向教学
        一、树立颜色词意识
        二、巩固颜色词意识
    第二节 颜色词的原型操作教学
        一、建立操作性规则
        二、丰富教学方式
        三、树立全局观念
    第三节 颜色词的原型内化教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在情境中进行写作
结语
附录 A 初中语文颜色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附录 B 部编本初中语文颜色词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 C 初中语文颜色词篇目统计
附录 D 含颜色词典型篇目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6)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重估汉语口语及其教育的价值
        1.1.2 反思语文课程中的汉语口语教育
        1.1.3 对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1.3.2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1.3.3 汉语口语教育的研究综述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现状及评述
        1.4.1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状况
        1.4.2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评述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汉语口语
        1.5.2 汉语口语教育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比较研究法
        1.6.3 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朱自清口语观研究
    2.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的形成溯源
        2.1.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2.1.2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3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同侪背景
    2.2 口语的价值
        2.2.1 口语的历史价值
        2.2.2 口语的时代价值
        2.2.3 口语的生活价值
    2.3 口语的功能
        2.3.1 交际功能
        2.3.2 思维功能
        2.3.3 审美功能
        2.3.4 教育功能
        2.3.5 社会功能
        2.3.6 职业功能
    2.4 口语的特点
        2.4.1 临场性
        2.4.2 瞬时性
        2.4.3 辅以副语言
        2.4.4 强调情感信息
第三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思想研究
    3.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
        3.1.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3.1.2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3.1.3 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
        3.1.4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训练
    3.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3.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3.2.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
        3.2.3 汉语普通话教育
    3.3 汉语口语的特点
        3.3.1 以活的“方言”为参照
        3.3.2 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3 雅俗共赏的大众语
第四章 朱自清论汉语口语教育
    4.1 汉语口语教育的作用
        4.1.1 满足学生的言说需要
        4.1.2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4.1.3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1.4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1.5 推动汉语言的建设
    4.2 汉语口语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4.2.1 国语训练
        4.2.2 语境训练
        4.2.3 表达训练
        4.2.4 思维训练
第五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学法研究
    5.1 借助法
        5.1.1 阅读法
        5.1.2 诵读法
        5.1.3 口头问答与讨论法
    5.2 专门法
        5.2.1 演剧
        5.2.2 辩论
        5.2.3 演说
    5.3 课外活动
        5.3.1 团体活动
        5.3.2 日常谈话
第六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与建议
    6.1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对当下口语教育的启示
        6.1.1 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
        6.1.2 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
        6.1.3 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6.2 基于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相关建议
        6.2.1 “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相结合
        6.2.2 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素质发展协调推进
        6.2.3 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
        6.2.4 “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
        6.2.5 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
        6.2.6 回归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世界深度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4.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
        2.研究性
        3.智慧性
        4.生成性
        5.民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内容
        3.研究工具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8)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发展
        (二)内生发展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其薄弱领域
        (三)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意愿较强
        (四)叙事研究能有效管窥和提炼乡村名师的内生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乡村小学名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内生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二)内生发展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客观场域: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环境素描
    一、家庭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源头
        (一)C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二)Z老师的家庭场域素描
    二、学校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要地
        (一)校园文化:发展动力生成的核心
        (二)教师文化:为内生发展提供助力
        (三)管理制度:为内生发展创造条件
        (四)课堂教学:内生发展的主阵地
    三、社区场域:内生发展形塑之助力
        (一)山地特色造就一种“山的风骨”
        (二)民俗文化提升课程意识和专业知能
    四、小结:客观场域的支持是促进教师内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二章 回首过往:乡村名师内生发展历程叙事
    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C老师
        (一)萌芽期——内发梦想之初绽放
        (二)适应期——不忘初心坚定教育信念
        (三)成长期——自我提升之破茧而出
        (四)成熟期——“阳光”照进乡村之破茧成蝶
    二、兢兢业业育桃李,三尺讲台吐芬芳:Z老师
        (一)萌芽期——父亲影响下怀揣梦想
        (二)适应期——坚守初心,自主知识沉淀
        (三)成长期——主动探索,促自我发展
        (四)成熟期——千锤百炼,实现自我跨越
    三、小结:把握内生发展阶段特征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章 主观境像: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自我认知
    一、执着的教育情意
        (一)追寻阳光的人:C老师
        (二)教育是个良心工程:Z老师
    二、强烈的内生发展意识
        (一)“不能是最差”和“渴望得到学生及家长认可”:C老师
        (二)“我要对得起”和“想成为优秀教师”:Z老师
    三、勤奋为本与把握机遇
        (一)勤奋为本下的多元出击
        (二)不容错过的机遇和平台
    四、小结:内在力量是发展核心,发展风格是成长基石
第四章 披沙拣金: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启示
    一、正视客观场域,引领和帮助教师内生发展
        (一)家庭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源动力支撑系统
        (二)营造良好学校场域氛围为内生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三)社区场域是教师内生发展形塑的助推器
    二、把握阶段特征,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一)划分教师内生发展阶段,有助于制定阶段发展目标
        (二)根据阶段发展目标,针对性推进教师内生发展
    三、激发教育情意和发展意识,夯实学科素养
        (一)教育情意是教师内生发展的精神引领
        (二)内发的强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动力
        (三)学科素养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主动争取发展机会,开拓内生发展路径
        (一)广泛阅读与勤于反思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基石
        (二)积极参加赛课为教师内生发展提供展现平台
        (三)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加快教师内生发展的步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吟·诵”的概念及发展
    (一)“吟”——吟唱
    (二)“诵”——诵读
    (三)“吟·诵”教学的发展历史
二、“吟·诵”教学的特点
    (一)“吟”——吟唱教学的特点
    (二)“诵”——诵读教学的特点
三、“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统编本教材古诗词选编分析
    (二)“吟·诵”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积极意义
    (三)“吟·诵”教学对于中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吟·诵”教学对于教师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分析
    (二)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三)吟唱教学现状分析
    (四)学校没有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吟唱和诵读的氛围
五、“吟·诵”教学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学校层面
    (二)教学层面
    (三)学生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话教学的研究
        1.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对话教学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话
        2.1.2 对话教学
        2.1.3 古诗词对话教学
    2.2 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对话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2.2.2 对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3 对话教学的特点分析
        2.3.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人文性
        2.3.2 过程为主,结果开放——过程性
        2.3.3 以问促答,以答促问——生成性
        2.3.4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性
    2.4 对话教学的意义分析
        2.4.1 营造和谐氛围,增添课堂活力
        2.4.2 关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2.4.3 注重启发思考,形成独立思想
        2.4.4 强调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3.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和目标期待
    3.1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标准
        3.1.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言语的教育
        3.1.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思维的教育
        3.1.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体验的教育
        3.1.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是基于情感的教育
    3.2 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目标期待
        3.2.1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3.2.2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力
        3.2.3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3.2.4 古诗词对话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4.古诗词对话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与内容
        4.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古诗词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对话的过程流于形式
        4.2.2 对话的内容不够深入
        4.2.3 对话的主体不够平等
    4.3 古诗词对话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4.3.1 教师的对话水平不高
        4.3.2 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清
        4.3.3 实施的客观条件不足
5.古诗词对话教学的运用策略分析——以霍军教学《登高》为例
    5.1 把握对话原则,提高对话水平
        5.1.1 对话要有宽度——拓展诗词内容
        5.1.2 对话要有深度——挖掘诗词内涵
        5.1.3 对话要有厚度——承载诗词精神
        5.1.4 对话要有温度——体现人文情怀
    5.2 探索对话方法,注重学生主体
        5.2.1 生本对话——通过文本,发现诗词问题
        5.2.2 师生对话——通过引导,探索诗词问题
        5.2.3 生生对话——通过讨论,解决诗词问题
        5.2.4 自我对话——通过梳理,总结诗词问题
    5.3 了解对话类型,重视对话质量
        5.3.1 问答型对话——以问促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5.3.2 理解型对话——精思熟虑,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系
        5.3.3 启发型对话——以小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内化
        5.3.4 反思型对话——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5.4 明确对话内容,形成知识系统
        5.4.1 诗词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
        5.4.2 诗词的基础知识——字词句读
        5.4.3 诗词的核心知识——景意情理
        5.4.4 诗词的关联知识——群文阅读
    5.5 进行对话评价,定位学习方向
        5.5.1 学生提高了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5.5.2 学生达成了古诗词的学习目标
        5.5.3 学生形成了古诗词的学习思维
        5.5.4 学生内化了古诗词的人文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类
    三、博硕士论文类
    四、标准类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有活力才能有魅力——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活”(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教学现状研究 ——以承德市T小学为例[D]. 焦英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D]. 艾洪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生命语文”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研究[D]. 杨思敏. 喀什大学, 2021(07)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颜色词及其教学研究[D]. 谭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D]. 吕宁. 江南大学, 2020(01)
  • [7]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贵州省乡村名师内生发展的叙事研究[D]. 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园. 延安大学, 2020(12)
  • [10]中学语文古诗词对话教学研究[D]. 郑静霞.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活力可以迷人——如何“活”在中文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