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肖帅[1](2016)在《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有企业新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地方政府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陆续出现了诸如广东模式、上海模式等地方试点经验。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深度理论研究的指导,实践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适应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各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制约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分析。遵循“范畴界定——理论总结——历史变迁——实践探索——国外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建国以来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和改革历程,归纳各个阶段模式与特征;在上述历史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出发点,探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比较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地方实践模式,剖析其难点和不足;借鉴国外混合所有制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导向下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胡良才[2](2015)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三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三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三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三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三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廖添土[3](2010)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之后,中央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地方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然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我国也还仅仅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试点探索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论,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本论文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从建国初的统收统支,到改革初期的税利合一,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确立后的税利分流,再到目前税利分流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均有着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探索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之后,本论文考察了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及资本预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借鉴了国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经验,在纵向上建构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所有”的产权关系,横向上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互补与衔接。最后,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历史分析、国外经验借鉴、横向和纵向关系理清的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一个包含了预算内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和预算监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并为这一制度框架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朱孔生[4](2003)在《国有资本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资本运营实践和理论 研究现状,创立可以称之为“国有资本运营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以 此为依据对我国国有资本运营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回顾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和总结国外市场经济国 家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的经验,结合理论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国有资本运 营体制从观念、运营的主体、客体及市场机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低下的根源是:国有资产管理权能被分 割,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当一部分国有 资产处于失控状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 现象严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有资本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 激烈竞争,目前我国的资本运营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来自国际资本市场强有 力的竞争。将“国有资本”从“国有资产”的大范畴中独立出来,还原国 有资本作为资本的天然属性,从中央到地方构造一个以资本为中心纽带的 独立运营体系,重构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客体。为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 的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 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塑造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的新型关系,进行制度创 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解目前决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所引起的 效益低下的问题。 本文根据功能定位和行为取向分析,设计出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运营 主体明确、客体范围清晰、目标层次分明的国有资本运营的三层次模式。 第一层国有资本运营部,即在中央设立以国有资本运营为专职的管理机 构,以实现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者职能相分离;第二层国有 控股集团公司,国有资本运营部拥有所有权,但他不应成为直接运营国有资 本的经济实体,必须通过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进行资本运营,以维护国有资 产的独特性、更好地发挥它的特殊功能;第三层占有国有资本法人化实体 公司,对企业投资,在基层形成占有国有资产自主经营的法人化实体公司。 这个三层次模式能够解决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国有资本运营 2 <WP=3> 第一章绪 论 主体和市场机制融为一体。在这一框架中,国有资本运营部、国有控股集 团公司和占有国有资本的法人化实体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 个重要环节。文中对各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定义。其 中国有资本运营部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的授权经营关系是处于上游的委 托——代理关系。由于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处于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 地位,因此通过授权经营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可以说是国有资本运营 的起点。在授权经营的基础上,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及占有国有资本法人化 实体公司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进行具体的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论文中对控 股集团公司的组织形式、性质、构建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得出明确的结论,以解决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构建和结构优化问题,力求 对实践工作有所指导。为保证国有资本的高效运营,结合国有资本运营框 架体系,从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企业内部监督等三方面提出了国有资本 运营有效监督管理体系。 本文围绕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系统这一中心问题,以国有资本运营理论 构建、国有资本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机构及运营监管方式这一主线进行研 究。首次从整体上提出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框架大系统。这是本文的中心 论点,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上游管理主体上,即政府序列设立以 国有资本运营为核心职
张莉华[5](2001)在《国有资产管理形式的再探索》文中研究说明
陈步林[6](2002)在《转变作风 与时俱进 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中认为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办党组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抓住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新机制这个主题,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锐意进取,乘胜前进,顺利地完成了全年国资工作的各项任务。全市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国有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更加扎实,为"十五"计划开好局,为新世纪发展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建晖[7](2001)在《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着这个战略方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自1997年开始,由过去只注重搞活单个国有企业转到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由注重实物资本管理转到实物资本与价值资本管理并重,由注重微观层面指导运作转到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这种变化对政府和国有企业职能产生了新的要求。国有资本作为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加强对其管理就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着力探讨的课题。 长期以来,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习惯于使用“国有资产”这一概念,“国有资本”则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渐高的词汇,这说明,随着实践的深化,人们认识到国家投入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是以宏观经济职能为其存在的唯一理由,而追求保值增值性亦是其本质属性之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性和宏观经济职能的统一就形成了具有特定意义的国有资本的概念,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本双重职能的实现是制度经济学的任务。一段时期以来,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备受理论界的青睐,是因为制度问题是许多问题的根源,在转型的社会中,制度的合理设计是企业改革工作的中心环节,而交易成本最小化则是衡量制度设计科学性的标准。作为国有资本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要进行科学设计,就必须掌握制度经济学的最新信息和观点,同时又不脱离我国的实际,努力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部上做好文章,以实现交易费用最低。 从教学及教学管理岗位转到市政府领导岗位,我深感国有资本财务管理更多地是一个实践性课题,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这个课题,开展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的作用。 序 言 本文以国有资本投入、运营、收益、分配为主线,以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建立国有资本财务监督、制约与激励机制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对国有资本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在研究方涪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既吸收了制度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又密切联系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系统、深入地阐明了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国有资本投入的方向性,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探讨了国有资本进入退出机制的市场基础及建立国有股退出机制的基本思路;全面分析论述了我国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及分配制度的若干问题;围绕如何加强国有资本管理这个中心,从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国有资本管理的配套会计政策等方面进一步解释了国有资本基础管理工作的内容。论文提出了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设想,系绞阐述了以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专业财务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本财务及国有资本财务监督、制约与激励机制,并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全文共分七章,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如下: 绪 论 该部分是全文的基础,主要论述了国有资本与国有资产的区别,指出“国有资本是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国有资本的特点主要是其周转性、保值增值性、控制性和引导性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该部分阐述了加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必要性,论述了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目的和基本职能及原则。 第一章 国有资本投入 本章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在阐述国有资本投入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国有资本投入方式,文章认为国有资本投人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国家直接拨款投资、中介机构投资、债转股、国家贴息投人等。第二,论述了国有资本投入的方向性,提出国有资本投入必须服从于保值增值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双重原则,其投入领域主要是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等。第三,国有资本方向性投入不能以独立预算帐户运作,必须有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 11 序 言 第二章 国有资本运营 本章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概括了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和特点,提 出了国有资本运营是国有资本职能实现的途径这一命题。第二,系统总结 了近年来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形式,包括收购、兼并、合并、拍卖、国有 股减持、公司分立、股份制改组改造、租赁等8种形式。第三,围绕如何 健全和完善我国国有资本进入退出机制,针对我国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 现状,探讨了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进?
财政部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司[8](2000)在《2000年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工作要点》文中认为
丁学东[9](2000)在《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文中研究说明
丁学东[10](2000)在《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前瞻》文中认为 一 正确看待当前国有资本金 管理工作的形势 1999年是国有资产管理出台措施最多的一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最大的一年,也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年。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
二、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研究范畴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资产的类别与功能 |
一、国有资产 |
二、国有资产的类别划分 |
三、国有资产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与特征 |
一、混合所有制的含义 |
二、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 |
二、西方的产权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沿革(1949-1977)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 |
一、国有资产的初始来源 |
二、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
三、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
三、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大幅下放 |
四、简要评价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
一、“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
二、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
三、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上收 |
四、简要评价 |
第四节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
一、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下放 |
二、文革期间国有资产的损失评估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章 转轨时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1978-1992) |
第一节 以放权让利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78-1984) |
一、以利润分成为主的放权让利改革 |
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 |
三、相继推出实行的两步“利改税”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以两权分立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84-1988) |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两权分离的初步探索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节 以专职管理机构成立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88-1992) |
一、“政企分开”是实现“两权分离”的必然 |
二、国有资产管理专职机构的成立与工作 |
三、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 |
四、简要评价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1993年至今)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阶段(1993-1997) |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 |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的启动 |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实施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改革攻坚与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1997-2002) |
一、对股份制认识上的理论突破 |
二、组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试点 |
三、推进股份制改造 |
四、简要评价 |
第三节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阶段(2003-至今) |
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取得重大进展 |
三、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
四、简要评价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深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导向 |
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 |
二、混合所有制的功能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
二、股份制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第三节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 |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模式 |
一、上海模式 |
二、广东模式 |
三、深圳模式 |
四、北京模式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第四节 混改背景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足 |
一、国资委成立后遗留的国资管理体制问题 |
二、混改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出现的新问题 |
第七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实践经验 |
第一节 英国模式 |
第二节 美国模式 |
第三节 日本模式 |
第四节 法国模式 |
第五节 韩国模式 |
第六节 简要评价 |
第八章 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
二、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三、建立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体系 |
四、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 |
第二节 宏观体制:“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
一、构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框架性思路 |
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策 |
第三节 微观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
三、逐步推进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四节 制度环境:营造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
一、提高认识 |
二、完善制度与政策 |
三、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 |
四、建立保障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情况 |
(二) 国内情况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理论认识 |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本文的限定 |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民法学解读及本质属性 |
第二节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及职能定位 |
一、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 |
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定位 |
第二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源起的改革进路——国企改革视域下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 |
第一节 “国有国营”体制内的扩权让利 |
一、利润留成 |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 |
三、实施“利改税” |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 |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
二、企业经营权法定 |
第三节 国有资产实行股份(股权)制公司化运营 |
一、股份制改革试点 |
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 |
第三章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构及实践困惑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析 |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内涵界定及功能分析 |
二、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构成的解读 |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实践的争议与困惑 |
一、国资委法律定位之争 |
二、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困惑 |
第四章 国外国有资产出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法国 |
四、日本 |
五、新加坡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实践的经验借鉴 |
一、 “一企一法” 特别立法,营造体现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特性的法制环境 |
二、划清功能定位,分类监管企业国有资产 |
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权责明晰,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成为新 |
四、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产资本经营职能,国有资产监管与 |
第五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与完善出资人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 |
一、本体属性的法律重述——公私兼备的经济法权 |
二、权能结构的法律重塑——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一体双阶”构造 |
第二节 完善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改革设想 |
一、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 |
二、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 |
三、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六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的类型化行使 |
第一节 出资人行政监管权 |
一、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界定与行使 |
二、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构成 |
第二节 出资人股东治理权 |
一、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界定与行权主体 |
二、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构成及行使 |
第七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与法律责任 |
第一节 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 |
一、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理论基础 |
二、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法律途径 |
第二节 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法律责任 |
一、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经济责任 |
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行政责任 |
三、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民事责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的范畴界定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统收统支”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形成与演进(1949—1978)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奖励基金制和超计划利润分成(1949—1957) |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利润全额留成制度(1958—1962)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奖励基金制度(1962—1965)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秩序紊乱的企业分配关系(1966—1978) |
第五节 国有企业“统收统支”分配体制的客观评价 |
第三章 “税利合一”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改革与发展(1978—1994) |
第一节 企业基金与利润留成阶段(1978—1982) |
第二节 两步利改税阶段(1983—1987) |
第三节 含税承包制阶段(1987—1993) |
第四节 “税利合一”分配制度的简要评价 |
第四章 “税利分流”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探索与完善(1994—2007) |
第一节 政策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 |
第二节 税利分流的改革试点 |
第三节 税利分流改革的全面推进 |
第四节 税利分流改革的客观评价 |
第五节 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演变的规律分析 |
第五章 “税利分流”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实践与创新(2007—至今) |
第一节 在税利分流框架下建立国有资本财政收入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恢复与重构 |
第三节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框架的初步确立 |
第四节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点探索 |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国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产权结构:分级所有 |
第一节 国有资本“分级管理”与“分级所有”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实行国有资本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的依据 |
第三节 国有资本“分级所有”体制的建构原则和划分标准 |
第八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互补与衔接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对独立性 |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职能特征 |
第三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主体辨析 |
第四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运行区间比较 |
第五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互补与衔接 |
第九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构与框架设计 |
第一节 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框架 |
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
第四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 |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算 |
第六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 |
第十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
第二节 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规范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制度 |
第五节 建立规范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表报告制度 |
第六节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基础 |
第七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绩效考评机制 |
第八节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立法建设 |
第十一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国有资本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国有资本运营研究的背景 |
§1.2我国资本运营研究的现状 |
§1.3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特点 |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资本运营理论的构建 |
§2.1资本运营的内涵 |
§2.2资本运营的基本原理 |
§2.3资本运营的先导条件 |
§2.4资本运营的原则、目标 |
§2.5资本运营的正确理念 |
§2.6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资本运营模式研究 |
§3.1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本运营机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借鉴 |
§3.2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内在矛盾分析 |
§3.3构建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新模式 |
§3.4各级委托——代理链的产权实现形式 |
§3.5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研究 |
§4.1组建(控股)集团公司几种渠道的比较 |
§4.2企业集团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 |
§4.3企业集团运行可靠性及其控制原理 |
§4.4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研究 |
§5.1资本运营的起点——授权经营 |
§5.2资本运营的具体方式阐释 |
§5.3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资本运营监管研究 |
§6.1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管理体系 |
§6.2国有资本运营监管的架构 |
§6.3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有资本运营的博弈关系研究 |
§7.1国有资本运营博弈分析原理 |
§7.2国有资本运营博弈关系的构成分析 |
§7.3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全文工作总结 |
§8.2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近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含内容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国有资本的概念及其特点 |
二、 加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是当前推进各项体制改革的需要 |
三、 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目的的双重取向 |
四、 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原则 |
上篇 |
第一章 国有资本投入 |
第一节 国有资本投入的规范分析 |
一、 国有资本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贡献 |
二、 国有资本投入方式的探讨 |
第二节 国有资本投入的方向性 |
一、 科学、合理地界定国有资本投入的领域 |
二、 国家财政对国有资本方向性投入的支持 |
三、 国有资本方向性投入的相关问题 |
第二章 国有资本运营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资本职能的实现 |
一、 国有资本运营目标是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
二、 国有资本运营的特点 |
第二节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 |
一、 收购 |
二、 兼并 |
三、 合并 |
四、 国有股减持 |
五、 拍卖 |
六、 公司分立 |
七、 股份制改组改造 |
八、 租赁 |
第三节 国有资本进入退出机制 |
一、 建立国有资本进入退出机制的市场基础 |
二、 建立国有股流通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三章 国有资本收益 |
第一节 国有资本收益的规范分析 |
一、 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再认识 |
二、 国有资本收益的分类 |
第二节 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 |
一、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原则综述 |
二、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形式辩析 |
三、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 |
四、 现行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
五、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
第四章 国有资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
第一节 产权界定 |
一、 产权界定与产权明晰 |
二、 多元出资者企业与资本产权界定方法 |
第二节 清产核资 |
一、 清产核资的关键是核实国有资本金 |
二、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加强清产核资工作 |
第三节 资产评估 |
一、 资产评估与清产核资的区别 |
二、 全面理解资产评估目的与评估方法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国有资本报告制度 |
一、 国有资本报告制度概述 |
二、 以加强国有资本管理为目标,着力健全和规范国有资本报告制度 |
第五节 国有资本管理的配套会计政策 |
一、 加速构建完整、合理的会计政策体系,真正履行国有资本财务管理职能 |
二、 扩大稳健原则的使用范围和实行通货膨胀会计政策,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三、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系统,制定和选择所提供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对统一的会计政策 |
下篇 |
第五章 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传统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阶段 |
二、 设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专职部门阶段 |
三、 以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专业财务为体系的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阶段 |
第二节 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主攻方向 |
一、 现行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二、 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
三、 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主攻方向 |
第三节 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模式 |
一、 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构想 |
二、 政府层次 |
三、 中间层次(国有资本经营中介机构) |
四、 企业层次(国有资本经营使用单位) |
第六章 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专业财务 |
第一节 出资者财务 |
一、 出资者财务是对经营者的财务约束和激励 |
二、 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涵构成 |
三、 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实现途径 |
第二节 经营者财务 |
一、 经营者财务是决策、协调财务 |
二、 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涵构成 |
三、 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实现途径 |
第三节 专业财务 |
一、 专业财务是操作性财务 |
二、 专业财务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
第七章 国有资本财务监督、制约与激励机制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务监督、制约与激励的关系 |
一、 监督、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 |
二、 监督、制约与激励的互动关系 |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务监督与制约机制 |
一、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财务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性 |
二、 传统企业制度下对国有企业监督与制约的方法及其缺陷 |
三、 现代公司制下国有资本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三节 国有资本财务激励机制 |
一、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财务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
二、 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 |
三、 对职工的激励机制——职工持股制 |
第四节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 |
一、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对象与目的 |
二、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三、 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单评述 |
主要参考文献 |
(8)2000年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认真总结授权经营试点情况, 积极推广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办法。 |
二、 改革与完善境内外企业国有资产登记管理, 为理顺产权关系和有效监督国有产权变动服务。 |
三、 改进产权界定工作, 坚决制止国有资产流失。 |
四、 加强产权变动监管, 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 |
五、 积极稳妥搞好减持变现国有股试点和下放股权管理权限的工作, 改进和强化国有股权管理。 |
六、 |
(10)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看待当前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形势 |
二2000年国有资本金管理的指导思想 |
三关于2000年国有资本金管理几项具体工作的安排 |
四、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D]. 肖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2]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D]. 胡良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D]. 廖添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4]国有资本运营研究[D]. 朱孔生. 天津大学, 2003(03)
- [5]国有资产管理形式的再探索[J]. 张莉华. 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1(12)
- [6]转变作风 与时俱进 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J]. 陈步林. 上海国资, 2002(01)
- [7]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研究[D]. 郭建晖. 厦门大学, 2001(01)
- [8]2000年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工作要点[J]. 财政部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司. 商业会计, 2000(04)
- [9]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J]. 丁学东. 商业会计, 2000(03)
- [10]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前瞻[J]. 丁学东. 国有资产管理, 2000(02)
标签:国家出资企业论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论文; 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