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国际标准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ISO9000国际标准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一、ISO9000国际标准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莹,吴龙[1](2021)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改善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务绩效吗?——信号显示对效率增进的挤出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次基于大样本微观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广义精确匹配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影响,系统考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销售收入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率,在总体上损伤了其盈利能力,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信号显示对效率增进具有挤出效应。分组研究显示,先认证的企业获得更大幅度的销售收入增加,生产率下降也更加明显。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企业认证后销售收入增幅更大,生产率下降幅度较小,但盈利能力下降幅度更大。这表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未真正改善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务绩效,它对企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抑制可能在长期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政府需要系统性地降低服务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并通过完善要素市场环境,纠正服务企业的经营目标短期化问题。

周蓦[2](2020)在《标准国际化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由传统生产过程的“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与深化,生产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被优化重新配置,绝大多数的贸易产品从“国家制造”转变为“世界制造”,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也因此而生。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模式的发展是建立在国际贸易高度标准化的基础上,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结合和联通均由不同程度的国际标准进行管理和规范。我国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准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规则的关键要素,联通国际分工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往来;也是各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各国占领高新技术高地攫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武器。想突破微笑曲线低端徘徊和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唯有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掌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高端战略性环节,才可能实现分工利润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确立标准的战略性地位。本文通过测算和分析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各类指标,重点研究标准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特点,尤其是通过整理不同类别行业的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标准国际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标准规模和国际标准采标水平在三种行业中都是最高的;我国标准化整体工作在2000-2010年间发展最为迅猛;标准国际化水平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发生了显着的提升。根据Wang、Wei等人的研究对Koopman增加值贸易分析方法进行拓展,测度中国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指标,阐述了我国各行业分工地位的发展特点。从整体来看,分工地位最高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据和我国全行业分工地位平均值比较接近;资本密集型各行业的地位指数分布最不均匀;全行业整体指标呈先小幅下降然后在0.93到0.95的区间波动的变化趋势。根据标准国际化和分工地位的统计结果,本文紧接着分析讨论了标准国际化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机制,从价值链治理、模块化生产、标准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面板回归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国际采标率的提升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明显。由此得出标准国际化有利于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结论,并给予相关政策建议。

李凤营[3](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邱琰雯[4](2020)在《基于ISO9001标准的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壮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内部审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日益凸显作用,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越来越重视。就我国而言,现代内部审计的运用已历经三十余载,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尚有待提升,将ISO9001标准运用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疑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应对手段。ISO9001标准是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产品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他们要求内部审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切实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ISO9001标准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判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基础。理论上,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将ISO9001标准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结合的应用研究较少;实际中,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ISO9001标准运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以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选课题展开研究。首先,对内部控制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文提供理论支撑。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在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因此运用ISO9001标准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重新思考。其次,在了解案例公司获取资料后,引入A企业的案例,对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A企业目前存在着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流程难以满足审计需求、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缺失等问题。最后,基于ISO9001标准构建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范蓝兮[5](2020)在《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卓越绩效模式已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卓越绩效模式覆盖企业管理的各种环节,促进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跟上时代步伐,持续改进企业管理活动,获得卓越效果。本文先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为依据,阐述了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内容、应用与实践现状。接着以卓越绩效模式为纲分析了2017年JY公司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得出JY公司改进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分析了JY公司的外部环境,讨论JY公司构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7要素构建JY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补足绩效考核不足之处,并分析JY公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效果,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处于“成长阶段”,改善了JY公司绩效水平。卓越绩效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性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也可作为同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参考和借鉴。

裴氏华(BUI THI HOA)[6](2019)在《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越南高等教育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近年来,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困扰着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私立大学的出现使越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所起色。尤其是各私立大学开始注重质量的投入和管理,以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培训目标的质量为发展重点,制定各种投入产出规程,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大大提升了越南高等教育的质量。本研究以“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为题,选取阮必成大学、莲花大学、胡志明市科技大学和胡志明市外语与信息技术大学这四所私立大学的375名管理干部和教师为调查对象,着重探究胡志明市的私立大学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力求找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可行方案,从而为解决越南尤其是胡志明市私立大学教育质量这一难题献计献策。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法梳理了世界各地私立高校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述和发展情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框架的分析。首先定义了教育质量、质量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然后介绍了越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五种教育质量管理模型,最后详细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整体观点、基础性规则、管理原则,以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在高等学校开展和运用质量管理模型的可行性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从评价结果可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胡志明市各所私立大学按照ISO 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标准、AUN&QA质量保障指标开展了多项培训质量管理活动,按教育部的标准制定自评价报告参加质量检定。但是仍然没有确定产出目标、标准、准则及在学校执行这些标准的条件,尚未为质量保障工作制定具体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第三章,分析了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胡志明市私立教育系统中所存在的限制性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缺乏计划性的超量招生,尚未制定出产出标准及其实现的详细流程。同时,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这说明极有必要探讨出一套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来帮助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教育培训质量的持续开展和改进。此外,胡志明市私立大学的管理工作仍然偏向古板老套,即依靠国家各种通知、指示和规定,而这些文件大多都不再符合私立教育系统当前的发展趋势。有些私立大学不会主动通过AUN-QA、ISO、TQM等国际标准进行适当改革和为该校寻找新的出路。第四章,介绍胡志明市阮必成大学质量管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该实验以验证在私立大学开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目的,就三种质量保障管理办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教育计划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学习结果考核评价及毕业考试工作管理等方面均有显着提升。第五章,提出加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根据调查情况和实验结果,针对胡志明市私立大学提出创建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措施。对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调查结果充分肯定了建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在私立大学推行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蔡静静[7](2018)在《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壁垒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蔓延和升级背景下拓展出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竞争方式和手段日趋多元化,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战略。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逐步转变为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跨国经营、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国际贸易领域从传统贸易方式向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全球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贸易摩擦对象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新兴产业转移,贸易摩擦形式则由传统的贸易救济手段向技术壁垒扩展。随着我国全球贸易地位的迅速崛起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国外技术壁垒许多开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支撑,其中波及最深的当属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敏感的高技术产品,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正在遭受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壁垒。因此,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成为我国政府完善贸易摩擦治理机制和出口企业冲破进口国技术壁垒的关键问题。本文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思维综合运用管理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公共政策与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从技术壁垒形成的理论前提与内在动机着手,全面揭示了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具体地,从贸易保护、市场失灵、“南北”差异以及博弈论等多个角度阐释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从价格抑制、数量控制以及动态作用三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这为下文构建技术壁垒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框架及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综合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分析了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具体地,全面收集1995-2016年全球技术壁垒通报数据,基于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构建了全球技术壁垒大样本案例库,深入剖析了全球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多维度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3)揭示了技术壁垒对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多维度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论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理论分析方面,论文以技术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揭示了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抑制机制与促进机制;实证分析方面,考虑高技术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性,论文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并运用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识别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同时,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国家-行业层面多维度剖析技术壁垒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间的关系。(4)基于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资源配置、策略选择与创新效果四个层面,分层次深入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综合运用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在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分析框架;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路径、系统构成以及影响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基于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模型的演化稳定分析,揭示了技术壁垒下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分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动因。

杨丽娟[8](2013)在《标准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标准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各国开展商业交流的技术语言。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普遍融入经济全球化,标准对于贸易的影响不断凸显。当前,关于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成为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贸易政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德国、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一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对建设国家标准化体系、制定贸易政策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研究数据较难获取,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工作量大,有关发展中国家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长期以来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已有研究都是以发达国家标准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分析也只是考察发达国家标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从发展中国家标准出发,考察发展中国家标准对其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探讨极为有限,近年才开始出现考察中国标准贸易效应的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关于中国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方向上,都远未取得系统性的研究进展。尽管长期以来国外学界、业界都非常关注中国标准,但是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却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论文力图从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视角来考察中国标准的贸易效应。论文将最新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对理论进行了扩展,并着重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的主要部分及研究成果如下。标准贸易效应的文献回顾。充分综述有关标准贸易效应的测度、争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分三条线索。第一,梳理了标准影响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第二,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经验研究成果;第三,从网络产业的微观视角出发,分别从标准竞争与标准化形成的市场机制、标准化中的非市场力量与后发者策略两个方面梳理网络产业的标准竞争与标准化策略。文献梳理重在比较研究对象和研究结论的差异,归纳总结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宏观层面的分析。第一,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和时序数据考察了自愿性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结果显示:国家标准量、国际标准量的增加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均产生了正面的作用。颁布和实施国家标准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影响更加显着,并且它们对于出口总额的正面影响都要大于对进口总额的影响。第二,通过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考察了自愿性标准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标准量的变化是出口贸易额增长的Granger原因,标准量对出口贸易额的作用的确存在,并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岭回归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标准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显着作用。这一促进作用在2001年中国成为WTO成员以后发生了显着的结构性改变。第三,基于国际分类标准(ICS)面板数据,以总需求函数为基础建立模型实证考察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自愿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际标准、自愿性国际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特有的国家标准的增加,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中国采用的国际标准(尤其是自愿性国际标准)正面推进了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有利于增加中美贸易盈余。强制性国家标准促进了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抑制了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中观层面的分析。深入到产业层面,重点研究不同产业部门中各类标准的贸易效应的差异、涉及标准的贸易政策对特定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标准体系对特定产业出口贸易的作用。内容包括:第一,基于标准类别和部门差异考察标准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基础、方法、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标准的增加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中国标准体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标准存量多的产业部门中国际标准所占比重较低;各产业部门中技术标准比重较高,管理标准所占比重较低;产品、基础和方法标准所占比重较高,安全、卫生和环保标准所占比重较低。第二,以电子产品出口贸易为例,应用引力模型对电子产品领域里中国标准的贸易效应进行面板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均存在显着且稳健的作用,这种影响还随着标准执行效力的不同以及电子产品种类的差异而变化,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有利于促进中国向世界出口电子产品。微观层面的分析。第一,在存在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技术的市场条件下构建模型,研究兼容性标准贸易政策的形成以及对网络产业的消费者效用、企业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为了遵循兼容性标准而采用转换技术的成本主要是由在本国市场上提供数字产品的外国企业承担时,本国政府有动机设定过于严格的兼容性标准。转换技术的存在有助于缓解数字市场上的企业竞争、增加社会福利,但是在有关技术标准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时,转换技术的提供与定价依赖于企业之间的谈判博弈。第二,将标准因素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利用中国电子产品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首次实证度量了一致标准(harmonized standards),即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对异质性企业国际市场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致标准对于中国电子产品的出口贸易具有显着且稳健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对于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都有影响,并且对于前者的影响力度更大。随着一致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所占比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初期仅供应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企业也开始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其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与此同时,那些初期已经开始供应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以及在整个样本期持续供应两类市场的企业在原有市场上的出口量也在增加。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了中国WAPI标准、韩国Binary CDMA标准的国际标准化案例,重点考察了标准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有效性,并对国际标准化中的后发者策略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中国推动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国际标准化策略的成功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并在尊重企业决策和消费者诉求的基础上实现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综合以上,我们主要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标准经济学理论、网络产业组织理论、异质性企业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展开研究,按照宏观(中国对外贸易、中美双边贸易)—中观(产业贸易)—微观(企业国际市场选择)的顺序,对中国标准的贸易效应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论证与经验证据,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中国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后发者策略。主要结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标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二,标准的贸易效应随着标准类别而有所变化,并具有重要的产业部门差异;第三,标准会影响微观企业的国际市场选择行为,标准的贸易效应可以通过标准对于贸易边际的作用进行解释。结合案例分析,从长期来看中国需要继续增进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沟通、协商和合作,积极参加筹备、设定国际标准等各阶段的具体过程,在充分考虑标准类别、技术实力和市场发展潜力的基础之上推动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囿于理论模型扩展的难度,以及实证数据获取的困难,论文的局限和问题在所难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孙莹[9](2012)在《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税税率的日趋降低以及其他价格限制等方面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渐削弱使产品供应链更加多元化,这对整个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产品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标准及认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者就标准与贸易的关系展开了研究,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仅仅关注了进口国特殊标准造成的贸易壁垒效果。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效果是怎样的?对贸易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一致的令人满意的结论,而且鲜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国际标准。中国是采用IS09000标准认证数最多的国家。本文将以IS09000标准为代表研究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的影响,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国际质量标准如何影响贸易发展?以IS09000标准为代表的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关的实证研究是否支持理论层面上的推断?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在宏观层面经济背景下,IS09000标准可视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制度存在,标准认证从某种意义上为国际经济交往提供了一个可靠、有效的制度框架。IS09000标准通过产品质量信号显示机制、质量管理共同语言机制、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机制这三大机制对贸易形成影响。总的来说,该标准主要是通过缓解进出口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本文还在拓展MQS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认证实施前后的国际市场均衡情况,结果显示IS09000标准认证的实施会提高消费者对进口产品质量的预期并提高国际市场交易量。产品替代率与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拉动效应成正比,但消费者对产品真实质量的信息掌握程度与IS0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拉动效应成反比。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围绕IS09000标准贸易效应的5个核心假说展开。首先,利用引力模型结合2008年36个经济体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出口国和进口国IS09000标准认证增加对贸易产生的影响,同时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效应方面的差异,将样本分为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组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组,进行了组间认证贸易效应的比较。其次,利用我国2001-2008年分行业数据研究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在行业间的差异。具体选取采矿采石业、食品饮料烟草、焦炭及精炼石油制品、纺织及纺织产品、皮革及皮革制品、木材及木制品、纸浆、纸及纸制品、化学品、化学制品及纤维、塑料橡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基础金属及金属制品、医药品、机械设备业和电子电气业这14个代表性行业。我们关注初级产品行业与制造业在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上的差异。最后,基于浙北101个纺织企业微观调研数据验证IS09000标准认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影响。鉴于认证中存在的自选性问题,即那些规模更大、拥有更多生产资源和更多出口的企业可能更容易弥补认证成本的投入而更倾向于认证。本文没有基于传统的回归模型来讨论认证的出口效应,而是对模型进行了平均效应处理。采用带协变量的双重差分法和核加权配对双重差分法(PSM-DID)对出口企业认证引起的出口量的平均增长量进行了估算,同时比较了短期(认证1年)和长期(认证3年)两个窗口期内IS0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差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国际质量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为国际质量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同时系统性研究了国别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实际情况。特别地,将平均效应处理方法引入对微观层面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文章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IS09000标准认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普及实施都会促进贸易的增长,但是出口国IS09000标准认证实施的贸易拉动作用更大。第二,由于发展中国家交易保障制度相对薄弱,发展中国家通过IS09000标准认证实施较之发达国家对出口拉动的效应更明显。第三,制造业IS09000标准认证的出口拉动效应会比初级产品行业显着。第四,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IS09000标准认证的出口拉动效应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是非常明显的,其中短期的出口拉动效应更为显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国际质量标准实施的出口拉动效应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杨家珍[10](2012)在《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文中指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87年颁布第一个通用管理体系标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又陆续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类组织的认可。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二十多年的认证实践显示,通过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证使组织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组织获得了认证证书但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内涵不甚理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较差,使得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经营相脱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际管理标准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西方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实施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国际管理标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何让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成为实施国际管理标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国际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剖析导致这些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探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管理标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组织高层管理者和中基层管理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调查了不同类型的167家通过认证的组织。通过数据处理发现,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在对这些障碍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特别从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剖析了国际管理标准必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入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从知识发酵的环境优化、知识母体的选择、发酵技术的引入与系统化、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和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国际管理标准知识在我国的顺利传播,促进认证组织对标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运营以及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组织高层和中基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系统归纳出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第二,从管理模式、人员素质、中西文化差异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构建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可为认证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可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二、ISO9000国际标准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9000国际标准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改善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务绩效吗?——信号显示对效率增进的挤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
实证检验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的实证检验结果
        (1)估计倾向得分
        (2)样本匹配
        (3)计算平均处理效应ATT(average effect of treatment on the treated)
    3、基于广义精确匹配方法(CEM)的稳健性检验
    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生产性服务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异质性
结论与政策建议

(2)标准国际化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重点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二、中国标准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特征
三、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析与测算
    (一)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概况
    (二)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算
四、标准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论机制
    (一)基于价值链治理的角度
    (二)基于模块化生产的角度
    (三)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
五、标准国际化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基础回归和分行业回归结果
    (四)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合价值链提升标准化工作
    (二)继续提升标准国际化工作,强化国际标准竞争实力
    (三)科技创新发展驱动标准化战略
    (四)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ISO9001标准的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运用ISO9000系列标准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ISO9001标准
        2.1.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内部控制理论
        2.2.2 受托责任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A企业背景介绍
    3.2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3.2.2 内部审计部门职责
        3.2.3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
        3.2.4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3.2.5 内部审计质量规范
    3.3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1 内部审计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
        3.3.2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3.3.3 内部审计流程未满足审计需求
        3.3.4 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制度缺失
4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运用ISO9001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运用ISO9001标准的必要性
        4.1.1 ISO9001标准是降低委托代理风险的可行手段
        4.1.2 ISO9001标准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方法
        4.1.3 ISO9001标准是评估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补充
    4.2 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运用ISO9001标准的可行性
        4.2.1 IS09001标准通用性强
        4.2.2 A企业内部审计具备ISO9001标准的应用基础
        4.2.3 ISO9001标准与A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相兼容
5 基于ISO9001标准的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5.1 组织环境
        5.1.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5.1.2 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5.1.3 确定质量控制体系的范围
        5.1.4 质量控制体系及其过程
    5.2 领导作用
        5.2.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2 质量方针
        5.2.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5.3 策划
        5.3.1 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
        5.3.2 质量目标实现的策划
        5.3.3 变更的策划
    5.4 支持
        5.4.1 人力资源
        5.4.2 执业能力
        5.4.3 风险意识
        5.4.4 内部沟通
        5.4.5 形成文件的信息
    5.5 运行
        5.5.1 运行策划和控制
        5.5.2 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5.5.3 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定
        5.5.4 外部提供过程和服务的控制
        5.5.5 内部审计结果和报告的审核
        5.5.6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5.6 绩效评价
        5.6.1 监督、分析和评价
        5.6.2 质量评估
        5.6.3 管理评审
    5.7 持续改进
        5.7.1 总则
        5.7.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5.7.3 持续改进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卓越绩效管理起源
        1.2.2 卓越绩效模式导入研究
        1.2.3 卓越绩效模式内容研究
        1.2.4 卓越绩效模式实践研究
        1.2.5 ISO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比较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选择分析
    2.1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概述
        2.1.1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内容
        2.1.2 卓越绩效模式特点
    2.2 JY公司简介
        2.2.1 JY公司概况
        2.2.2 JY公司组织架构
        2.2.3 员工队伍
    2.3 J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4 JY公司SWOT分析
    2.5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选择
        2.5.1 适用性分析
        2.5.2 先进性分析
    2.6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6.1 必要性分析
        2.6.2 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Y公司绩效管理现状测评与问题分析
    3.1 JY公司绩效管理现状测评分析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3.1.3 自评结果
    3.2 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3.2.1 领导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2 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3 顾客与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4 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5 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6 测量分析与改进管理与原因分析
        3.2.7 经营结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 领导模式设计
        4.1.1 高层领导的作用的设计
        4.1.2 组织治理
        4.1.3 社会责任
    4.2 战略设计
        4.2.1 战略制定
        4.2.2 战略部署
    4.3 顾客与市场设计
        4.3.1 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4.3.2 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
    4.4 资源设计
        4.4.1 人力资源
        4.4.2 财务资源
        4.4.3 信息、知识和技术资源
        4.4.4 设备设施
        4.4.5 利益相关方关系
    4.5 过程管理设计
        4.5.1 过程的识别与设计
        4.5.2 过程的实施与改进
    4.6 测量、分析与改进设计
        4.6.1 绩效测量
        4.6.2 绩效分析与评价
        4.6.3 改进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Y公司卓越绩效模式效果对比分析与实施路径
    5.1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总体效果对比分析
        5.1.1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综合效果分析
        5.1.2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效果分类对比分析
    5.2 实施路径
        5.2.1 公司质量文化建设
        5.2.2 领导层推动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实施
        5.2.3 开展卓越绩效模式培训与定期考核
        5.2.4 树立标杆对象
        5.2.5 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5.2.6 建立评价制度与体系
        5.2.7 充分应用资源,产生实效
    5.3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保障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打分参考要点
附表2 2017 年卓越绩效模式自评得分
附表3 近效期商品管理制度

(6)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越南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五、逻辑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论文的论点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教育质量与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界定
        (一) 教育质量
        (二) 质量管理
        (三) 教育质量管理
        (四) 全面质量管理(TQM)
        (五) 私立大学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 教育质量管理模型
        (三)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TQM)
        (四) 在高等学校开展TQM概念培训质量管理模式的原则
        (五) 按TQM观点在高等学校开展和运用培训质量管理模式的作用
    三、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 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型的特点
        (二) 基于TQM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一) 越南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二) 胡志明市各私立大学的发展规模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
        (一) 胡志明市外语与信息技术大学(HUFLIT)
        (二) 莲花大学
        (三) 胡志明市科技大学(HUTECH)
        (四) 阮必成大学
    三、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现状
        (一) 培训管理
        (二) 管理
        (三) 学生管理
        (四) 质量保障条件管理
    四、对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现状的整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效
        (一) 领导队伍
        (二) 学校
        (三) 胡志明市的私立大学的特点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课程设置现状
        (二) 教师队伍质量管理现状
        (三) 其他的问题
    三、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关于教师的问题
        (二) 关于学生的问题
        (三) 关于培养计划的问题
        (四) 其他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胡志明市阮必成大学实验
    一、阮必成大学开展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若干办法实验
        (一) 实验目标
        (二) 实验内容
        (三) 各种办法组织实施的方式
        (四) 实验结果采集和处理
    二、对阮必成大学进行教育质量管理若干办法实验后的评价
        (一) 关于教育计划、内容管理
        (二) 教师队伍的教学活动管理
        (三) 学习、锻炼结果考核评价及毕业考试工作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强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质量管理办法的原则
        (一) 可行性
        (二) 继承性
        (三) 有效性
        (四) 同步性
    二、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 私立大学基于TQM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 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基于TQM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
    三、对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体系的评价
        (一) 关于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意见调查样本
        (二) 关于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意见调查结果
        (三) 对各类基于TQM视角的教育质量管理办法系列的评价意见调查结果
    四、建议
        (一) 对各所私立大学
        (二) 对教育与培训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表样式
    附录2: AUN的指标
    附录3: 私立大学教育领域内政府管理文件体系的统计
    附录4: ISO与TQM对比表
    附录5: 阮必成大学的考察票样式
    附录6: 大学生协助服务质量管理
后记

(7)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非关税壁垒
        1.2.2 技术壁垒
        1.2.3 高技术产品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技术壁垒的历史演进
        2.1.1 技术壁垒协定
        2.1.2 典型WTO成员国的技术性措施体系
    2.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
        2.2.1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
        2.2.2 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
    2.3 国内外技术壁垒研究综述
        2.3.1 技术壁垒的概念与性质研究
        2.3.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研究
        2.3.3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4 技术壁垒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2.3.5 文献述评与展望
    2.4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理论分析框架
        2.4.1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4.2 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技术壁垒概况及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分析
    3.1 全球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3.1.1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数量特征
        3.1.2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标准分类特征
        3.1.3 全球高技术产品遭遇技术壁垒的总体情况
    3.2 典型国家(地区)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3.2.1 美国技术壁垒实践
        3.2.2 欧盟技术壁垒实践
        3.2.3 日本技术壁垒实践
        3.2.4 我国技术壁垒实践
    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3.3.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3.3.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3.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趋势
    3.4 我国应对国外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的案例分析
        3.4.1 对美国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4.2 对欧盟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4.3 对其他国家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
    4.1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4.1.1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抑制作用
        4.1.2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4.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4.2.1 引力模型理论框架
        4.2.2 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4.2.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总体分析
        4.3.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行业差异性分析
        4.3.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差异性分析
        4.3.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行业差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5.1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
        5.1.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
        5.1.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差异性
    5.2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
        5.2.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分析
        5.2.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系统构成
        5.2.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5.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
        5.3.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
        5.3.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模型构建
        5.3.3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动态
    5.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
        5.4.1 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5.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建立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磋商机制
        6.1.2 推进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认证互认进程
        6.1.3 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
        6.1.4 建立高技术产品技术标准监管体系
        6.1.5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6.2 企业层面
        6.2.1 积极主动表达对技术性措施的合理诉求
        6.2.2 充分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体作用
        6.2.3 加强对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的投入力度
    6.3 其他应对策略
        6.3.1 建立对技术壁垒通报法规的动态跟踪与分析机制
        6.3.2 加强熟悉贸易规则和通报法规的律师团队建设
        6.3.3 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壁垒应对工作实务
    6.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高技术产品统计分类表
附录 B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分类转换表
附录 C 本研究中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名单
附录 D 2000-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度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标准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目录
图表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注释
第2章 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回顾
    2.1 标准影响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
        2.1.1 严格标准、质量信号与竞争优势
        2.1.2 标准、遵循成本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2.1.3 标准、创新与竞争优势
        2.1.4 兼容性标准、网络外部性与网络产业贸易
    2.2 经验研究回顾
        2.2.1 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贸易效应
        2.2.2 关于ISO 9000国际标准体系的研究
        2.2.3 其他类型的管制和标准研究
        2.2.4 国内研究进展
    2.3 微观视角:网络产业的标准竞争与标准化策略
        2.3.1 标准竞争与标准化形成的市场机制
        2.3.2 标准化进程中的非市场机制与后发者策略
        2.3.3 小结
    注释
第3章 宏观层面:基于贸易总额的实证
    3.1 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2 实证结果
        3.1.3 主要结论
    3.2 标准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
        3.2.1 标准与出口增长的关系
        3.2.2 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
        3.2.3 结论
    3.3 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
        3.3.1 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对外贸易的理论假说
        3.3.2 数据
        3.3.3 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3.4 标准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
        3.3.5 结论
    注释
第4章 中观层面:基于标准类别和部门差异的实证
    4.1 ICS产业部门中各类标准的贸易效应
        4.1.1 引言
        4.1.2 各产业中标准贸易效应的理论假说
        4.1.3 基于ICS分类的国家标准体系特征
        4.1.5 经验研究
        4.1.6 主要结论
    4.2 标准与电子产品出口: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4.2.1 引言
        4.2.2 实证模型
        4.2.3 实证结果
        4.2.4 主要结论
    注释
第5章 微观层面:基于贸易企业行为的实证
    5.1 兼容性标准与数字产品贸易:理论框架
        5.1.1 引言
        5.1.2 政府设定过于严格的兼容性标准的动机
        5.1.3 兼容性标准贸易政策下的企业博弈
        5.1.4 福利比较与分析
        5.1.5 结语
    5.2 一致标准、异质企业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
        5.2.1 引言
        5.2.2 理论模型
        5.2.3 研究样本
        5.2.4 实证分析
        5.2.5 主要结论
    注释
第6章 案例分析:国际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者策略
    6.1 引言
    6.2 中韩国际标准化中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
        6.2.1 中国WAPI技术标准
        6.2.2 韩国Binary CDMA标准
    6.3 中国国际标准化策略选择
    注释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政策启示
    7.3 研究动态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9)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国际标准与贸易
    2.1 标准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
    2.3 国际标准对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2.4 简要评论
3 ISO9000标准认证的概述
    3.1 ISO9000标准产生及发展
    3.2 ISO9000标准认证过程
    3.3 ISO9000标准认证普及实施
    3.4 小结
4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4.1 ISO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机制阐述
    4.2 ISO9000标准认证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4.3 小结
5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实证研究
    5.1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及国别差异分析
    5.2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的行业差异分析
    5.3 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的时效性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在中国实施现状
        2.1.1 国际管理标准的发展及全球认证情况
        2.1.2 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我国对国际管理标准研究的现状
        2.2.2 对各种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2.3 各种国际管理标准实施有效性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其他国际管理标准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知识传播理论概述
    3.1 知识传播相关概念
        3.1.1 知识及其分类
        3.1.2 知识传播及其分类
        3.1.3 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扩散
        3.1.4 知识管理
        3.1.5 知识吸收能力
    3.2 知识传播过程
        3.2.1 传播与信息传播过程
        3.2.2 知识传播过程
    3.3 知识转化的基本原理
        3.3.1 知识创造的SECI 螺旋模型
        3.3.2 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3.4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3.5 知识发酵理论概述
        3.5.1 知识的生物活性特征
        3.5.2 知识发酵机理
        3.5.3 知识发酵模型
        3.5.4 知识发酵的形式
第四章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现状调查分析
    4.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4.2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A 卷)
        4.2.1 组织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
        4.2.2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作用的评价
        4.2.3 高层对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看法
        4.2.4 组织需要外部机构的哪些帮助
        4.2.5 对国际管理标准应用前景的看法
    4.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B 卷)
        4.3.1 对管理标准了解程度及途径
        4.3.2 国际管理标准的作用发挥情况
        4.3.3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障碍及其原因
        4.3.4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的培训问题
        4.3.5 相关因素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程度
        4.3.6 国际管理标准的实施前景
        4.3.7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4.4 A、B 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4.4.1 获取国际管理标准途径比较
        4.4.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比较
        4.4.3 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的认识比较
        4.4.4 各因素影响管理标准实施的程度评价汇总
        4.4.5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前景比较
    4.5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模型分析
        4.5.1 各障碍因素影响程度描述性统计
        4.5.2 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量
        4.5.3 实证研究
    4.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结论
        4.6.1 将近一半组织通过两个以上国际管理标准认证
        4.6.2 我国大部分组织认证动机更加明确
        4.6.3 管理者对国际管理标准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4.6.4 管理体系的作用受到认证组织的广泛认可
        4.6.5 大部分组织认为国际管理标准比较适合本组织
        4.6.6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中普遍存在一定障碍
        4.6.7 大部分组织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培训不到位
        4.6.8 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对管理标准实施效果影响最大
        4.6.9 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前景广阔
        4.6.10 认证组织在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相关机构的指导
第五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理论分析
    5.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概述
        5.1.1 国际管理标准的知识特征
        5.1.2 实施国际管理标准障碍分类
    5.2 管理模式与方法障碍分析
        5.2.1 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5.2.2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障碍及成因
    5.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分析
        5.3.1 组织中员工素质与行为的界定
        5.3.2 员工素质与行为对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影响
        5.3.3 员工素质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分析
    5.4 中西文化差异障碍分析
        5.4.1 中国实施国际管理标准的主要文化障碍
        5.4.2 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
        5.4.3 中西方行为方式比较
    5.5 对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识障碍分析
    5.6 组织培训障碍分析
    5.7 组织外部障碍分析
    5.8 国际管理标准传播障碍的整体分析
第六章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6.1 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和知识繁育模型
        6.1.1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内涵
        6.1.2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学习过程的交互
        6.1.3 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
    6.2 标准实施的融知--发酵环境的优化
        6.2.1 提升认证机构的认证风险
        6.2.2 加强对管理咨询机构的监管
        6.2.3 加强对认证从业人员的监管
        6.2.4 提高认证行业进入条件,建立认证机构的能力评估体制
    6.3 融知-发酵知识母体的选择与优化
        6.3.1 国际管理标准知识的选择与优化
        6.3.2 组织成员相关背景分析与人员选择
        6.3.3 方案实施人员的选择与优化
    6.4 融知-发酵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
        6.4.1 领导与规划
        6.4.2 组织协调
        6.4.3 激励与约束机制
        6.4.4 培训机制
    6.5 融知-发酵技术知识的引入与系统化
        6.5.1 领导垂范和榜样激励
        6.5.2 焦点事件
        6.5.3 知识地图
        6.5.4 学习型组织
        6.5.5 人际沟通与人际网络
        6.5.6 知识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6.6 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与完善
        6.6.1 创意吧的构建与完善
        6.6.2 贯标吧的构建与完善
        6.6.3 系统化吧的构建与完善
        6.6.4 演练与验证吧的构建与完善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加科研情况
    三、科研获奖情况
附录
    附件一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A 卷)
    附件二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情况调查问卷(B 卷)
致谢

四、ISO9000国际标准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改善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务绩效吗?——信号显示对效率增进的挤出效应[J]. 陈艳莹,吴龙. 管理评论, 2021(04)
  • [2]标准国际化与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D]. 周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ISO9001标准的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 邱琰雯.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JY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研究[D]. 范蓝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胡志明市私立大学全面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裴氏华(BUI THI HOA).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蔡静静.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8]标准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 杨丽娟. 复旦大学, 2013(03)
  • [9]ISO9000标准认证对贸易的影响研究[D]. 孙莹. 浙江大学, 2012(08)
  • [10]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D]. 杨家珍. 天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ISO9000国际标准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