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北带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西昆仑北带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一、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罗志波,王身龙,刘桂梅,杨学明,曹朋军,林星,张翰奇,王倩[1](2020)在《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新C-2013-198号航磁异常位于西昆仑造山带东端黄羊滩地区,苏巴什构造结合带南侧。三级查证工作表明,该异常对应地质体为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由辉橄岩和辉石岩组成。其中辉橄岩Ni含量分布在0.15%~0.32%,Co 0.012%~0.016%,Ni平均品位0.21%,Co 0.014%;辉石岩Ni含量为0.10%~0.19%,Co 0.007%~0.010%,Ni平均品位0.14%,Co 0.008%。含钴镍矿化仅赋存于超镁铁质岩石中,具明显岩浆控矿特征。赋矿超镁铁质岩与伴生辉长岩、斜长花岗岩构成蛇绿岩岩石组合,为西昆仑造山带苏巴什蛇绿岩的一部分。综合分析认为,含钴镍矿化成矿类型为与蛇绿岩有关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具煎茶岭式镍矿成矿特征。推断新疆南部西昆仑地区具有寻找煎茶岭式镍矿的找矿前景。

苏炳睿[2](2019)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是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晚泥盆世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塔里木盆地类型及沉积体系均发生了变化,该时期沉积的东河塘组碎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同时也是中国陆上首次发现的巨厚滨海相碎屑岩油气藏。因此研究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沉积记录与物源体系,是解析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构造演化过程和特征的必要内容。因此,开展晚泥盆世东河塘组物源及古地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碎屑组分、重矿物鉴定、阴极发光、全岩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东河塘组碎屑岩的物质来源,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进展。1、明晰了不同地区东河塘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充分收集塔里木盆地钻遇东河砂岩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连井对比研究,在盆地范围内,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二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底部T60地震界面叠合,三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顶部T57地震界面不完全叠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巴楚西部6个层序发育完整,巴楚东部地区发育5个层序,卡塔克、顺托果勒和塔河地区发育3个层序,自西向东逐级缺失下部层序。2、精细描述了东河砂岩的沉积属性,划分出多种沉积相类型,明确了东河塘组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东河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低,其中岩屑主要为沉积岩岩屑,少量为岩浆岩岩屑,重矿物类型主要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电气石+重晶石”为主,阴极发光显示石英颗粒主要发蓝紫色光、深蓝色光,少部分为不发光以及发褐色光的石英颗粒。通过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在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中识别出陆棚、滨岸相、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在平面上,每一层序自西向东具有陆棚-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SQ1-SQ3层序滨岸砂体垂向叠置、并逐级向东超覆,陆棚沉积区在巴探7井以西地区;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和4井以东地区,以西地区主要为陆棚沉积。垂向上看东河塘组发育6期砂体,逐级向东超覆沉积,SQ1-SQ3层序发育的滨岸砂体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砂体厚度较大;由于沉积时可容纳空间大,砂泥互层明显。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东部地区,形成于低可容空间,砂体厚度较小,砂体间泥岩隔层不发育。3、明确了东河塘组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年代学分布特征。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的主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小部分样品主微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差别较大,显示出多物源的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范围为56-73,平均为64,显示出弱-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中锆石颗粒多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的Th/U比值,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以及明显的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特点,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大部分锆石为次圆-次棱角状,显示远距离搬运的特点。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在400-540 Ma,700-900 Ma,1400-1600 Ma,1700-2200 Ma,2300-2800 Ma五个年龄范围,塔河和顺托果勒地区主要以ca.440Ma为主要峰值年龄,卡塔克地区西部主要峰值年龄为ca.840 Ma,在巴楚地区和麦盖提地区,ca.440 Ma和ca.820 Ma两个峰值年龄均比较明显。不同地区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明显,显示出多个物源的特征。4、系统的对东河塘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塑了东河塘组沉积充填过程,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及地球化学属性综合分析,显示东河塘组具有多个物源,并且不同地区物源不同。巴楚-麦盖提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柯坪古隆起、玛东古隆起以及西昆仑造山带,卡塔克和顺托果勒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剥蚀区、阿尔金山造山带和塔北古隆起,塔河地区物源主要为塔北古隆起和东部的剥蚀区。晚泥盆世,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格局已发生转变,整体为西低东高,海水从西部进入盆地,向东逐级超覆,在塔里木盆地范围内自西向东发育陆棚-滨岸沉积相,局部地区发育有三角洲、河口湾沉积相。此时南部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已相继隆起,盆地内还分布有多个继承性的古隆起,为东河塘组提供了充足的碎屑物质,而北部的南天山洋盆还未闭合,广阔的大洋阻止了中天山向东河塘组提供物源。在此构造格局之下,形成了6期高成分成熟度的滨岸相石英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形成了以多期次发育,垂向上叠加,大面积分布为特点的东河砂岩。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柳小明,杨钊,程斌,惠博,岳远刚,周波,程超,杨子强,史小辉,龙晓平[3](2019)在《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桑明帅,杨有生,陈邦学[4](2019)在《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上其汗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西昆仑北带东段上其汗组玄武安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73.1±2.2Ma,代表玄武安山岩的结晶年龄。研究区上其汗组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U、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Ta、Ti等,为消减带火山岩的标志性特征。不相容元素Th/Ta值为9.5~20.89,与上地壳的Th/Ta值(10)较接近。岩石具有较高的La/Nb值(2.73~4.89),明显高于大陆地壳这一比值(2.2),表明有地壳物质混染。同时,岩石中Nb含量较高,为8.14×10-6~12.3×10-6,Nb/Ta值为15.2~17.38,表明岩浆源区受到来自消减残留板片流体或熔体的交代作用。对岩石主量、微量元素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上其汗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其为库地-其曼于特洋在早古生代向北俯冲的产物。

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潘小萍[5](2018)在《西昆仑奥依塔格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弧后盆地的产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西昆仑石炭-二叠纪火山岩分带性、形成环境、深部地幔源区特征还缺乏较好的约束。在区域地质填图、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西昆仑石炭-二叠纪岩浆岩空间上分为南带、北带。本文展示了北带岩浆岩集中出露的奥依塔格地区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以及与辉长岩共生的斜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测年数据,以约束该区基性岩形成的时代、构造环境和地幔源区特征,同时与库地玄武岩、阿羌基性火山岩进行了比较。目前的数据表明:(1)斜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LA-ICP-MS测年得到313.6±1.6Ma、291.6±1.7Ma两组年龄,后者代表斜长花岗岩和辉长岩的侵位时代,前者可能代表玄武岩的年龄。(2)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玄武岩显示轻稀土略富集的向右缓倾模式,辉绿岩、辉长岩均为轻稀土略亏损的近平坦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值均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谷明显,高场强元素中后半部分呈平坦型模式。(3)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奥依塔格一带基性岩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地壳物质混染,样品的Nd、Pb组成可以用来代表地幔源区的成分特点,Nd-Pb、Pb-Pb图解显示其代表的地幔源区具有"Dupal"异常,并于金沙江蛇绿岩中玄武岩代表的地幔源区有较高的一致性。(4)综合岩石地球化学、沉积组合认为奥依塔格基性岩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区域对比,指出它与库地一些克沟组玄武岩、于田县阿羌组火山岩同为康西瓦-麻扎混杂岩带代表的洋盆向北俯冲,引发弧后盆地扩展的结果。

许稳[6](2017)在《西昆仑库地赛图拉岩群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文中认为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北邻塔里木板块,南以喀喇昆仑断裂与羌塘地块相接,东部阿尔金断裂将西昆仑与东昆仑和阿尔金山分割,西段沿帕米尔高原延伸进入伊朗、巴基斯坦境内,也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对赛图拉岩群片麻岩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依据矿物组合特征,结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恢复原岩组合和原岩建造,并进一步判别其物源性质和构造环境。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主量元素具有高硅铝、富钾钠的特点,微量元素上地壳标准化蛛网图中表现出现Sr、P、Ti相对于大陆上地壳有弱的亏损。稀土元素总体呈现了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的特点,无Ce异常,中等偏上的Eu负异常。运用原岩判别图解可以得出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的原岩以杂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少部分具有火成岩成分。通过赛图拉岩群A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以及原岩恢复、构造环境判别,得出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以泥砂岩为主,少量含有火成岩的成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180交达克铁多金属矿赋存于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与提热艾力组浅变质碎屑岩中,上升的含矿热液沿断裂裂隙运移通道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热液中金的溶解度迅速降低并沉淀成矿。

慕生禄[7](2016)在《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昆仑造山带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喀喇昆仑地体、甜水海地体、南昆仑地体和北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与塔里木块体的结合带大面积出露一系列晚古生代火山岩,展布于昆盖山北坡盖孜-库地-上期汗一线,从西昆仑山的西部一直绵延至西昆仑山的东部,长达数千公里。此晚古生代火山岩带发育一系列中小型VMS矿床,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萨洛依铜矿床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本文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赋矿火山岩的研究,深入探讨成矿构造环境、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矿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阿克塔什火山岩、萨洛依玄武岩和盖孜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的系统分析得到,西昆仑地区昆盖山北坡-盖孜一带原划分为石炭纪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应该为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阿克塔什火山岩的年龄为284.6Ma,萨洛依玄武岩的年龄为263.0Ma,盖孜安山岩的年龄为263.8Ma。2阿克塔什火山岩发育在岛弧扩张的初期,为一套岛弧拉斑性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钙碱性玄武岩。盖孜安山岩和萨洛依玄武岩为相对晚期的具有N-MORB性质岛弧玄武岩和岛弧安山岩,二者的成岩年龄近乎相同,由此推测盖孜安山岩可能与萨洛依玄武岩为同套火山岩。阿克塔什火山岩到萨洛依玄武岩-盖孜安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反映此套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处于岛弧向弧间(后)盆地的过渡阶段。3通过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赋矿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阿克塔什矿床的赋矿围岩可以与西太平洋日本冲绳岛弧产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赋矿围岩相对比,萨洛依铜矿床的赋矿围岩为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与塞浦路斯型矿床的围岩类似。4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矿床地球化学(矿石地球化学、围岩地球化学、S同位素)研究,各项证据均表明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岩,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岩和海洋沉积物。5通过对阿克塔什、萨洛依铜矿床中的硫化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矿体从下盘到上盘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据此将阿克塔什矿床与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分别分为三个“阶段”。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火山喷气“阶段”、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火山热液沉积“阶段”;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富矿热卤水沉积“阶段”、热卤水沉积+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沉积“阶段”。6阿克塔什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岩浆喷气作用,萨洛依矿床为多硫源成因,硫可能为海水硫、火山喷气硫和沉积硫的混合。7同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时代与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所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二叠世。8阿克塔什铜-金矿床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与围岩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认为黄铁矿的Re-Os体系可能已不满足同源性条件,但保留对黄铁矿Re-Os年龄的探讨。有可能阿克塔什矿床的东矿区地层为库地-奥依塔克蛇绿岩套的残片,对东矿区的地层接触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9将阿克塔什矿床和萨洛依矿床同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进行对比,二者均为典型的与火山作用相关的VMS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分别为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10西昆仑地区晚古生代发育在扩张岛弧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火山岩与上覆沉积岩相接触的具有强烈蚀变的地层,是西昆仑地寻找VMS矿床的的重点层位,在地表常常形成铁帽和黄钾铁矾带。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8](2016)在《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着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贠杰[9](2015)在《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昆仑北带大规模出露的晚古生代火山岩,是西昆仑地区构造体制发生转变阶段的岩浆作用响应,同时与区域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因此,开展西昆仑北带石炭-二叠纪火山岩的精细研究,对于理解以麻扎-康西瓦缝合带为代表的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西昆仑北带石炭纪昆仑式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等方面系统研究,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因和构造环境,初步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西昆仑北带西段乌鲁阿特组火山岩主体由玄武岩和流纹岩组成;中段依莎克群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少量的安山岩组成;东段阿羌组主要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玄武岩和英安岩。2.西段乌鲁阿特组玄武岩为拉斑系列,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玄武岩具有类似于富集型弧后盆地玄武岩(E-BABB)地球学化学特征。流纹岩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类似于地壳特征;中段依莎克群火山岩为钠质拉斑系列。YSK-01组岩石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N-MORB)地球化学特征。YSK-02类似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YSK-03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不同于前两组,类似于IAB;东段阿羌组火山岩为钙碱性-拉斑系列。苏克代牙地区火山岩体现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玄武岩类似于E-MORB,玄武安山岩为玄武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叶亦克地区双峰式火山岩中,玄武岩类似于N-MORB,英安岩具有典型的下地壳特征。3.东段乌鲁阿特组玄武岩来自于亏损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是较高熔融程度(5%?10%)的产物。流纹岩为基性幔源物质上升,底侵加热从而导致下地壳物质在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中段依沙克群火山岩均来自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但它们的部分熔融程度不同。YSK-01,YSK-02,YSK-03组分别为10%,20%30%,5%7%部分熔融。东段阿羌组火山岩,苏克代牙地区玄武岩均落入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区域,为20%40%较高程度部分熔融产物,安山岩为玄武岩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叶亦克地区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10%20%部分熔融产物。英安岩为基性幔源物质上升,底侵加热从而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在上升途中经历了明显得分离结晶作用。4.西段火山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中段火山岩早期为岛弧环境,晚期向弧后盆地构造环境过渡,并且盆地有早期浅晚期深的特征。东段火山岩为弧后盆地环境,且此时洋盆较深,具有“准洋盆”的沉积特征。5.石炭纪时期,西昆仑造山带构造环境发生剧烈变换。首先,奥陶纪晚期由原特提斯洋消减俯冲作用而形成的弧后盆地继续扩张,西昆仑南部出现了真正的大洋地壳和大洋岩石圈-古特提斯洋出现。早石炭纪中期,虽然古特提斯洋仍于扩张阶段,但大洋边缘的岩石圈侵没、消亡作用已经开始,类似于现今的太平洋,大洋向两侧开始俯冲消减,俯冲带后侧开始出现拉张环境。早石炭晚期-二叠纪初期,古特提斯洋向北侧快速消减收缩,石炭纪乌鲁阿特组、依沙克群火山岩为俯冲过程中,岛弧环境向弧后盆地环境转化的物质记录,二叠纪阿羌组火山岩为弧后扩展峰期的岩浆产物。因此,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印记,记录了古特提斯向北消减及弧后拉张过程。

刘成军[10](2015)在《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文中提出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和中央造山带的最西端,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是多期次造山运动复合叠加形成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显生宙以来,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两个旋回的演化,在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均伴随着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变质变形作用等,记录着两大洋陆构造旋回丰富的演化信息,是研究西昆仑造山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复合造山作用的绝佳区域。本论文通过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微观遥感地质学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演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物质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结合起来,探讨西昆仑造山带造山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初步认识:1、确定了甜水海地区奥陶系冬瓜山群(O2-3D)的沉积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下志留统温泉沟群(S1W)的沉积盆地原型为汇聚板块边缘残余海盆。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麻扎—康西瓦—苏巴什构造带于早古生代已经存在,且至少从中晚奥陶世开始向北俯冲,于早志留世洋盆两侧地块开始汇聚碰撞。2、库地北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具有A(A1)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为幔源成因岩石,是幔源基性岩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低程度的无水部分熔融,形成高温低黏度富集型岩浆快速上升并侵位而成的。获得其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404.3±2.8Ma,为早泥盆世。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旋回已结束。3、新发现的早石炭世曲什曼蛇绿岩沿瓦恰断裂带分布,主要由变玄武岩、细粒变辉长岩、细粒变质斜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基性岩具典型N-MORB特征,变斜长花岗岩与洋脊花岗岩特征相似。曲什曼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329324Ma的早石炭世晚期,为MOR型蛇绿岩,是麻扎—康西瓦—苏巴什构造带的西延部分,代表了早石炭世沿先期原特提斯洋闭合地带之上再次拉开并形成古特提斯洋的早期洋壳。4、确定了二叠系黄羊岭群(PH)沉积盆地原型为弧前盆地、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的沉积盆地原型应为汇聚板块边缘的残余海盆,从沉积学角度证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于二叠纪开始俯冲消减,在晚三叠世时期已经发生聚敛碰撞。5、家吉哇西I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色日克达坂火山岩(安山岩为主夹英安岩)中均发育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岩石;获得侵入岩和其中包体以及火山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7.4±1.1Ma、229.3±1.5Ma、223.2±2.2Ma,为晚三叠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侵入岩和火山岩均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且都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证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可持续到晚三叠世早中期,且俯冲极性为由南向北。6、麻扎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于下志留统温泉沟群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获得其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1.8±2.3Ma,为晚三叠世中期。岩石是地壳加厚背景下由中上地壳中成熟度较低的砂屑沉积岩系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形成于同碰撞背景,标志着晚三叠世中期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已经闭合,两侧地块发生了碰撞拼合。7、慕士塔格I型花岗岩体侵位于前泥盆纪地层中,主要岩性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少量英云闪长岩,岩体中发育同时代脉状基性侵入体和暗色辉长闪长质—闪长质包体;泉水沟北S型花岗闪长岩体侵位于二叠系黄羊岭群中,发育较多暗色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岩石;获得慕士塔格岩体二长花岗岩、泉水沟北花岗闪长岩和其中包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8.6±1.6Ma、210±1Ma和217±2Ma,为晚三叠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岩过程中均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混合作用。多种构造环境判别指标显示两个岩体均形成于后碰撞造山阶段。早—中侏罗世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广泛分布于西昆仑及周缘地区,西昆仑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至此西昆仑造山带结束了其洋的演化历史。8、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新元古代—早泥盆世的原特提斯演化和早泥盆世—晚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演化。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体制均形成于―多地块、多洋盆”的构造格局和“多俯冲、多碰撞”的动力学背景,各自独立且自成体系,总体上为加里东造山作用和印支造山作用的复合叠加,体制内条带状地块之间又存在俯冲增生造山作用、碰撞造山作用和后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两个旋回之间的陆内造山作用。总之,西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漫长演化史、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复合叠加的大陆复合造山带。

二、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含钴镍矿化带剖面地质、磁法、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 剖面地质特征
    2.2 剖面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3 剖面磁法特征
3 磁异常剖面反演结果
4 成矿类型划分
5 典型矿床对比
6 找矿前景分析

(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
        1.2.2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东河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东河塘组分布范围
        2.2.2 东河塘组顶底板接触关系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 层序界面发育特征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3.4 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4.2 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4.2.1 石英组分
        4.2.2 长石组分
        4.2.3 岩屑组分
    4.3 重矿物分析
    4.4 阴极发光分析
    4.5 沉积体系分析
        4.5.1 沉积相标志
        4.5.2 沉积相类型
        4.5.3 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
第5章 东河塘组地球化学属性分析
    5.1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5.1.2 主量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5.1.4 地球化学因素对东河砂岩的影响
    5.2 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5.2.2 碎屑锆石形态学特征及Th/U比值
        5.2.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5.2.4 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东河砂岩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6.1 物源分析及演化
        6.1.1 物源方向
        6.1.2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3 物源区构造背景
        6.1.4 物源供给时代
        6.1.5 物源演化特征
    6.2 沉积充填过程
        6.2.1 综合沉积地层记录
        6.2.2 沉积充填过程及古地理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2 东西构造带:中央造山系
    2.1 中央造山系构造格局
    2.2 中央造山系古生代造山作用
        2.2.1 主缝合带:原特提斯大洋
        2.2.2 弧后盆地: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
        2.2.3 造山作用:原特提斯闭合
    2.3 中央造山系印支期造山作用
3 南北构造带:贺兰—川滇构造带
    3.1 贺兰山:不同构造系统复杂转换带
    3.2 六盘山:青藏高原扩展变形前锋带
    3.3 西秦岭:东西构造与南北构造交结区
    3.4 龙门山—川滇构造段: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界
        3.4.1 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
        3.4.2 龙门山—川滇中新生代构造
4“十字构造”的意义
    4.1 中央造山系是古生代特提斯主要缝合带和中国大陆南北分界
    4.2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质地球物理界限
        4.2.1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表系统反转的枢纽
        4.2.2 南北构造带是东、西部不同岩石圈加厚-减薄反转的中轴
        4.2.3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带
5 结论

(4)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上其汗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与岩石学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层及岩石学特征
2 样品测试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
    3.2 稀土元素
    3.3 微量元素
4 锆石U-Pb测年
5 讨论
    5.1 岩石成因
    5.2 构造环境
    5.3 构造意义——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方向
6 结论

(5)西昆仑奥依塔格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弧后盆地的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
    1.1 西昆仑构造单元简况
    1.2 石炭-二叠纪火山岩空间分布
    1.3 奥依塔格一带石炭-二叠纪岩浆岩组成及宏观地质特征
        1.3.1 宏观地质特征
        1.3.2 岩浆岩组合及类型
2 分析测试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特征及U-Pb年龄
    3.2 全岩主量元素
    3.3 全岩微量元素
    3.4 全岩Sr-Nd-Pb同位素
4 讨论
    4.1 与邻区同期岩浆活动的对比
    4.2 源区特征
    4.3 构造背景及意义

(6)西昆仑库地赛图拉岩群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概况
    2.2 西昆仑造山带的划分
    2.3 区域地层概况
        2.3.1 赛图拉岩群A组(ChSt~a)
        2.3.2 库浪那古岩群(Pt_2K)
        2.3.3 南华系西合休岩组(Nhx)
        2.3.4 依沙克群(O-S)Y
        2.3.5 第四系(Q)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西昆仑北带-岩浆带
        2.4.3 西昆仑南带-岩浆带
    2.5 库地蛇绿杂岩群
    2.6 区域变质岩
3 赛图拉岩群A组岩石学特征
    3.1 赛图拉岩群岩A组体地质特征
    3.2 赛图拉岩群A组岩相学特征
4 赛图拉岩群A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赛图拉岩群A组样品分析测试
    4.2 测试结果
    4.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 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原岩恢复
    5.1 原岩类型判别
    5.2 物源区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
        5.2.1 物源区特征
        5.2.2 构造环境判别
6 赛图拉岩群A组片麻岩矿产意义
    6.1 西昆仑成矿带
    6.2 交达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6.2.1 矿床出露地层
        6.2.2 矿床构造
    6.3 矿化体特征
        6.3.1 金矿化体特征
        6.3.2 铜矿化体特征
    6.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4.1 矿床成因
        6.4.2 找矿标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VMS矿床的基本特征
        二、VMS矿床国外研究现状
        三、VMS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四、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
    第六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
        一、构造区域划分
        二、断裂
    第二节 地层
        一、元古界
        二、古生界
        三、中生界
        四、新生界
    第三节 岩浆岩
        一、火山岩
        二、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三、中酸性侵入岩
第三章 昆盖山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
    第一节 阿克塔什火山岩
        一、阿克塔什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萨洛依玄武岩
        一、萨洛依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盖孜安山岩
        一、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二节 萨洛依铜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五章 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二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六章 萨洛依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硅质岩
        一、硅质岩岩石学
        二、硅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三、硅质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四、小结
    第二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七章 矿床成矿条件分析与成因研究
    第一节 昆盖山北坡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二节 昆盖山北坡萨洛依铜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三节 矿床成因类型
    第四节 成矿模式
    第五节 找矿模型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下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西昆仑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现状与进展
        2.2.1 西昆仑造山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2.2 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第3章 西昆仑北带西段晚古生代火山岩
    3.1 区域地质概况
    3.2 年代学特征
    3.3 剖面特征与岩石组合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1 主量元素
        3.4.2 稀土、微量元素
    3.5 讨论
        3.5.1 构造环境
        3.5.2 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
        3.5.3 玄武岩源区特征
        3.5.4 酸性熔岩的成因
第4章 西昆仑北带中段晚古生代火山岩
    4.1 区域地质概况
    4.2 年代学特征
    4.3 剖面特征与岩石组合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1 主量元素
        4.4.2 稀土、微量元素
    4.5 讨论
        4.5.1 构造环境
        4.5.2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
        4.5.3 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
第5章 西昆仑北带东段晚古生代火山岩
    5.1 区域地质概况
    5.2 剖面特征与岩石组合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稀土、微量元素
    5.4 讨论
        5.4.1 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作用
        5.4.2 玄武岩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
        5.4.3 英安岩岩石成因
        5.4.4 双峰式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意义
第6章 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
    6.1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6.2 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第7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带研究现状
        1.2.2 西昆仑造山带研究简史、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实验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2.1.1 塔里木地块
        2.1.2 西昆仑造山带
        2.1.3 羌塘(—三江)多地块-弧-盆系
    2.2 板块边界断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2.2.1 柯岗蛇绿岩带
        2.2.2 库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2.2.3 普守-蒙古包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2.2.4 麻扎-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2.3 区域地层展布特征
        2.3.1 前寒武系
        2.3.2 下古生界
        2.3.3 上古生界
        2.3.4 三叠系
    2.4 区域岩浆岩分布特征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原特提斯旋回的沉积、岩浆响应
    3.1 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过程的沉积响应
        3.1.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
        3.1.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3.1.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3.2 原特提斯洋两侧地块碰撞过程的沉积响应
        3.2.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
        3.2.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3.2.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3.3 原特提斯旋回结束的岩浆响应
        3.3.1 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
        3.3.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源区
        3.3.5 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
    3.4 小结
第四章 古特提斯旋回的沉积、岩浆响应
    4.1 古特提斯洋伸展、扩张记录——曲什曼蛇绿岩
        4.1.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1.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4 形成环境及源区特征
        4.1.5 成因及地质意义
    4.2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沉积记录——黄羊岭群(PH)
        4.2.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
        4.2.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4.2.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4.3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侵入岩记录——家吉哇西岩体
        4.3.1 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
        4.3.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4.3.5 构造环境
    4.4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火山岩记录——色日克达坂火山岩
        4.4.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4.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岩石成因
        4.4.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4.5 古特提斯洋两侧地块碰撞过程的沉积响应——巴颜喀拉山群(TB)
        4.5.1 地层特征及沉积相
        4.5.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
        4.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5.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4.5.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4.6 古特提斯洋两侧地块主碰撞期的岩浆记录——麻扎岩体
        4.6.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6.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6.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4.6.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4.7 古特提斯后碰撞造山在西昆仑地区的岩浆记录——慕士塔格岩体
        4.7.1 地质特征
        4.7.2 岩石学特征
        4.7.3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7.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7.5 岩浆成因及源区特征
        4.7.6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4.8 古特提斯后碰撞造山在巴颜喀拉山地区的岩浆记录——泉水沟北岩体
        4.8.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4.8.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8.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8.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4.8.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4.9 小结
第五章 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5.1 麻扎—康西瓦构造带的西延探讨
    5.2 原特提斯构造演化
        5.2.1 原特提斯洋裂解、开启阶段(Pt3—∈4)
        5.2.2 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4—S1-2)
        5.2.3 原特提斯洋闭合及地块主碰撞、后碰撞阶段(S1-2—D1)
        5.2.4 原特提斯旋回的结束(D1)
    5.3 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5.3.1 古特提斯洋的裂解、开启阶段(D1—P2)
        5.3.2 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后碰撞阶段(~P3—T3)
第六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昆仑造山带东端新C-2013-198航磁异常处含钴镍矿化超镁铁质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J]. 罗志波,王身龙,刘桂梅,杨学明,曹朋军,林星,张翰奇,王倩. 地质与勘探, 2020(03)
  • [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D]. 苏炳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3]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孙娇鹏,柳小明,杨钊,程斌,惠博,岳远刚,周波,程超,杨子强,史小辉,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4]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上其汗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桑明帅,杨有生,陈邦学. 地质通报, 2019(04)
  • [5]西昆仑奥依塔格石炭-二叠纪岩浆岩:弧后盆地的产物?[J]. 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潘小萍. 岩石学报, 2018(08)
  • [6]西昆仑库地赛图拉岩群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D]. 许稳.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7]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D]. 慕生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8]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 [9]西昆仑北带晚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D]. 贠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10]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D]. 刘成军. 长安大学, 2015(01)

标签:;  ;  ;  ;  

西昆仑北带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