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构建机制、培养选拔、激发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若干实践

转变观念、构建机制、培养选拔、激发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若干实践

一、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厉彦龙[1](2015)在《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文中提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的社会意识过程,它是一定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就是要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下,改变其传播方式、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朝着主导意识形态确立的方向转化和流变。用主导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可以有效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思潮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消解,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由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过程的社会思潮,一般都会经历萌芽、成型、发力和消落等四个阶段,因此,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也必然体现为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的系统过程。在社会思潮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综合发力,既共同作用于整个过程,又在每一阶段各自发挥作用。其中,萌芽阶段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成型阶段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信息扩散、发力阶段理论自身的创新和批判、消落阶段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把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为一个过程,既需要考察影响社会思潮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因素,又需要把握在每一阶段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引领。萌芽阶段的引领,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在社会思潮流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既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又要进行区别对待,引导他们以主导意识形态为准绳,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型阶段的引领,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的指导下,牢固掌握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以巩固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阵地。发力阶段的引领,主要是在把握社会思潮多种呈现形式以及内在本质的前提下,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交锋以及它们对主导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冲击和消解,通过推进主导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创新,增强对于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力,从而有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消落阶段的引领,主要针对社会思潮可能出现的不同消落方向,积极回应和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民生建设工作,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让他们既从理论上又从实践中感受到主导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自觉抵制多样化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的影响。

滕霞[2](2014)在《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政治的多极化与民主化,经济的全球化与市场化,科技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各地方政府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治理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需要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由此,如何更好地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管理者与学者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执行力效果,直接反映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形象、公信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执行力在国家法规政策执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与探索,能得出一些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文章先理清选题基本涵义和特征,分析了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变迁,审视了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和实践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要素的影响,剖析了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外运用信息化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概述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基本研究背景与意义,确定研究视角,对地方政府、执行力、信息化等基本概念作归纳综述。在研究背景上,地方政府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传统行政模式的信息化升级、社会信息化普及和社会公众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信息化逐渐成为推动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在研究意义上,文章从现实层面、理论层面、政府发展、政务信息特性等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研究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文中综合运用了系统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进行研究。2.从文章选题为出发点,阐述地方政府、执行力、信息化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三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进一步阐述信息化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关联性和价值体现。地方政府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信息化理论、治理理论作为研究信息化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理论基础。3.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变迁。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按照时间维度从纵向角度划分,分析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变化,分别体现了集权式、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推动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特征,对每个转折阶段的宏观背景、产生原因、运作特点与模式、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分析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4.对信息化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面临的困境进行理论分析。信息化推动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相应地对地方政府职能与执行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管理理念上,地方政府从“政府本位”价值取向到“社会本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通过对地方政府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过程、执行环境等种种困境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在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在运作过程、制度环境、信息化广度与深度、日常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与时俱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作铺垫。5.国外信息化建设对地方政府提升执行力的启示。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在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改变政务管理,提升政府执行力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对信息化促进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案例进行经验借鉴。主要通过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借鉴经验与方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从而对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提升执行力起到良好启示与促进作用。6.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高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在正视社会客观现实与地方政府发展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提升执行力策略与模式剖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从而论证选题的论点,并加以概括。通过在宏观上,对地方政府执行理念、执行主体、执行制度、执行信息、执行方式、执行环境等要素管理;在中观上,对地方政府信息发展策略、信息运行优势、部门职能范围、法律标准体系、统筹政府门户网站、拓展政务信息传播服务渠道、完善信息透明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分析;在微观上,明确市级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过程,整合执行信息资源、关注社会信息诉求。7.信息化视角下市级政府执行力建设过程。在制定策略的方法、方式、程序中调整,在执行因素的发展、环境、任务、审视与推广中控制,不断完善市级政府政务信息平台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考虑如何优化市级政府信息化主体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市级政府执行力。8.结论部分。从不同层面研究地方政府执行力,探索信息化视角下如何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途径。地方政府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地方政府是社会的“治理者”,是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也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导航者”,地方政府是信息化的“实践者”。本选题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第一,分别从纵向与横向进行比较。在纵向上,分析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同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提出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影响的必然性与价值体现;在横向上,分别从地方政府价值取向、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执行要素等方面,分析信息化视角下执行力与其他环境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不同。第二,从正、反两方面阐述选题观点。一方面,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产生多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执行力对信息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价值与服务基本取向、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模式等。第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静态与动态方法,分析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信息管理与执行力相互作用关系。试图在国家管理意志、地方政府行政模式、公众群体信息需求三者中,提出一个较为完备、科学的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将地方政府执行力和信息化管理政府对象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为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朱伟[3](2014)在《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如何去衡量是否达到了传播和教育的良好效果?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讲述好历史、传播好文化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传播的真实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和增强传播效果达到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浮躁、虚荣、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风气有所抬头,如何做好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③要“发扬光荣传统、当好红色传人”④的号召。因此,如何从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特别是红色文化传统,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帮助我找到了能够将工作、专业、知识基础紧密结合、充分结合的点。红色文化即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延伸至今,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样态,这是一个连续性、开放式、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当下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红色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直以来被认为富有鲜明的、浓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和影响下,并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她所承载的内涵与展示的形态又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印象、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流布已久,老百姓喜闻乐见,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眼,读起来入心,是能够传播好的中国声音,是能够讲好的中国故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而“传播成效”是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本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就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或减损了其教育效果,如何突破上述瓶颈。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对全面提升整个民族历史素质和文化层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研究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相对科学的对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广大国民素质,强化公民民族历史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特别重大的实践意义。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合理地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和更足的推动力。通过此次调研和结论分析,我们发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认识上静止、僵化地看待红色文化。不注意深入挖掘和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其不断延展的内涵和不断丰富的显现形态;(二)在经济利益至上、娱乐至上思想的误导和驱使下,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企业将红色文化作为获取利益、谋取政绩的工具,歪曲史实,妖魔化红色人物,脱离实际胡编恶搞,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庸俗化”;(三)“抽空了具体内涵”,忽视了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红色文化出现世俗化、市侩化、空壳化趋势。(四)泛化、简单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视为包治百病,众生皆宜,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神奇药水”;(五)欠缺对大众传播规律特别是90后年轻人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单纯注重政治性、理论性的“布道式”说教,单纯强调思想宣传,单纯强调严谨的叙事和逻辑,减弱了传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甚至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六)表达方式上过分侧重比较狭隘的民族内容,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国际惯例和规则,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设计传播手段和技巧的做法。(七)红色旅游产业更多地是依靠宏观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缺乏市场机制运作,急功近利,盲目建设,硬件设施趋同。(八)没有将红色文化放在中国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的大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和考虑谋划,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扬弃,寻找最佳契合点上做的不够。(九)红色文化的外在显现形态上特色性阙失,差异性不明显,雷同度高,模式化、程式化、脸谱化色彩浓,无法达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效果。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传播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

杨发坤[4](2013)在《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针对中国“三农”问题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农村政策,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村居民过上富裕、健康、文明的幸福生活。全国各地政府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工作都是在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而对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视程度还不够,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当下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瓶颈。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重庆市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要加大对农村物质资本的投入外,还重点加强是需要大量的较高素质农村人力资本。本文以重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方面的实际状况,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如何影响重庆新农村建设,并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状况提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力求通过研究来厘清几个问题: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是什么?农村人力资本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农村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制约重庆新农村建设的?如何突破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瓶颈?如何统筹城乡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改变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实现城乡人力资本双向流动?本文用多方搜集数据和资料来进行实证分析,借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农村人资本培育的先进经验,为重庆市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研究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国内外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本基本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本文将运用三大理论来对研究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作用与内在机理分析。主要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同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在教育、培训、迁移就业、医疗健康方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并创建了农村人力资本影响新农村建设内在机理模型图。第四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资本需求分析。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对重庆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人才进行了判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要建设好社会新农村需要人力资本包括: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水平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社会事业单位人才,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如市场营销人才、市场规划人才、市场策划人才、市场开拓人才、物流人才;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第五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从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总体情况、农村基础教育情况、农村人力资本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农村医疗保健情况、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状况五方面进行描述分析;为了全面呈现出重庆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本章运用了大量统计数据和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并与北京、上海、天津进行了对比研究。第六章: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迁移四个方面对当前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经济环境障碍、制度政策障碍、思想意识障碍资金投入障碍等方面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原因探析。第七章: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实证分析。为研究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情况,本文建立了四个线型模型,分别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及村容整洁作为四个方程模型的因变量,将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转移作为四个方程的自变量,以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的四个方面如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四个部分。方程模型是将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包含的教育、培训、保健、转移四个方面加总,分别验证其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影响情况。第八章:国外经验与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本文主要介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农村建设的经验以及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农村人口迁移、医疗保障方面的经验,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寻找出路。第九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依据“农村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城乡人才资源”、“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农村人才终身教育与培训”四大原则,针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青理东[5](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我国经济工作的导向标。历史和现实启引证明,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思想统一和政治清醒。在改革开放时期,当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尤其是面对天灾,如何积极凭靠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赢得民心、保障社会稳定、保障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本文试图通过应对大灾、稳定社会的分析研究,凸显灾区党组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始终代表受灾民众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和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执政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汶川灾区社会保持稳定本身就是各级党委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广借鉴意义。

李昌武[6](2001)在《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静宁县委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干部"能下"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一、转变观念,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县委确立了"四破四立"的用人新观念。即: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敢创敢冒、敢争一流的新观念;破除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腐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用其所长的新观念;破除厌乡思城、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树立苦战在一线、奉献在基层的新观念;破除"不到退休年龄不退位"、"无错不下,下必有错"的观念,树立职务升降去留是工作需要、下是"让贤"的新观念。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和工作一线,为优秀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二、健全机制,增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活力一是建立健全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机制。看人看实绩,打破学历、年龄、身份、行业界限,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政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建立健全了干部考核评议机制。注重从德、能、勤、绩、廉几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议,凭考核定升降,坚持做到一视同仁,该提的提,该调的调,该降的降。三是建立健全了干部交流调配机制。以优秀年轻干部的交流、调配为重点,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加大了乡镇干部、县乡干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四是建立健全了班子动态调整机制,改变了过去在换届期间和年初年终集中考察、大出大进的做法,对乡镇和县直

二、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社会思潮引领的研究
        1.2.3 简要评析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
        1.3.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社会思潮的过程本质
    2.1 社会思潮的过程形态
        2.1.1 社会思潮的萌芽: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
        2.1.2 社会思潮的成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2.1.3 社会思潮的发力:交锋与冲击
        2.1.4 社会思潮的消落:流变与潜伏
    2.2 社会思潮的引领及其过程形态
        2.2.1 社会思潮的引领
        2.2.2 社会思潮引领的过程形态
3 萌芽阶段引领的重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3.1 正确把握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3.1.1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3.1.2 全面继承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经验
    3.2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
        3.2.1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3.2.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3.2.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
    3.3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3.3.1 团结凝聚党内外知识分子
        3.3.2 灵活对待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
        3.3.3 辩证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现象
4 成型阶段引领的重点:巩固宣传思想阵地
    4.1 以正确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4.1.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理论
        4.1.2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
    4.2 巩固党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4.2.1 在强化政治责任中掌握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
        4.2.2 在规范运行机制中履行对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权
        4.2.3 在促进媒体融合中争取宣传思想阵地的话语权
    4.3 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4.3.1 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
        4.3.2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
5 发力阶段引领的重点:理论创新与批判
    5.1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
        5.1.1 理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
        5.1.2 自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体现
    5.2 准确把握社会思潮批判的前提
        5.2.1 有的放矢地批判:区分社会思潮的多种呈现形式
        5.2.2 切中要害地批判:认清不同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
    5.3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
        5.3.1 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批判力
        5.3.2 创新批判错误思潮的方式方法
        5.3.3 辩证认识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
6 消落阶段引领的重点:利益实现与维护
    6.1 引领社会思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
        6.1.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科学的利益观
        6.1.2 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6.2 科学认识和对待关系到群众直接利益的重要问题
        6.2.1 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问题
        6.2.2 回应和解答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6.3 以民生建设巩固社会思潮引领的成效
        6.3.1 民生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直观表现
        6.3.2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思潮引领的最终效果
        6.3.3 有效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方式途径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内容结构框架安排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释义
        (一) 信息化
        (二) 地方政府执行力
        (三) 信息化与地方政府执行力之间的关系
    二、 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理论依据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信息化理论
        (三) 治理理论
第三章 建国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力发展变迁
    一、 建国初期集权式地方政府执行力
        (一) 领袖式制定政策方式
        (二) 家长式分配资源形式
        (三) 榜样式与教条式的执行模式
        (四) 任务式与单向式的执行过程
        (五) 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二、 市场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
        (一) 执行环境市场化的转变
        (二) 多元化的执行理念
        (三) 决策式的执行方式
        (四) 重视推行信息化发展
        (五) 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三、 信息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
        (一) 执行平台信息化运作
        (二) 政务信息专业化推广
        (三) 战略重视加快发展
        (四) 发挥执行程序优势
        (五) 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四、 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启示
第四章 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困境的分析
    一、 地方政府执行主体的困境
        (一) 政府机构臃肿
        (二) 地方保护主义
        (三) 暗箱操作严重
        (四) 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二、 地方政府执行方式的困境
        (一) “断章取义,大相径庭”的截留式执行
        (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走样式执行
        (三) “各取所需,挑肥拣瘦”的过滤式执行
        (四) “见利速行,避重就轻”的躲闪式执行
        (五) “盲目执行,机械应付”的浪费式执行
    三、 地方政府执行过程的困境
        (一) 信息化过程体制障碍多
        (二) 信息化法律体系不完善
        (三) 信息化中政府投入不足
        (四) 地方政府的信息安全问题
        (五) 政务信息维护与互通薄弱
    四、 地方政府执行环境的困境
        (一) 社会群体舆情信息诉求
        (二) 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三) 处理突发事件预案不足
第五章 国外信息化建设对地方政府提升执行力的启示
    一、 从法制走向自律——美国
    二、 从政府调控到共同调控——法国、新加坡
    三、 政府转向公众服务为中心——英国、加拿大
    四、 引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维护——新西兰、欧盟
    五、 政府管制与民间合作——日本、韩国
第六章 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提高的对策
    一、 信息化视角下加强地方政府执行要素管理
        (一) 树立执行理念
        (二) 执行主体定位
        (三) 规范执行制度
        (四) 分析执行信息
        (五) 创新执行方式
        (六) 塑造执行环境
    二、 信息化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实践分析
        (一) 重视地方政府信息发展策略
        (二) 发挥地方政府信息运行优势
        (三) 明确地方政府部门职能范围
        (四) 规范法律体系与技术标准化
        (五) 统筹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六) 拓展政务信息传播服务渠道
        (七) 完善机制与增强信息透明度
第七章 信息化视角下市级政府执行力建设过程
    一、 市级政府信息化管理策略制定
        (一) 在制定方法上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二) 在制定方式上调查研究主动调整
        (三) 在制定程序上科学管理合理控制
    二、 对市级政府信息化执行因素的前端控制
        (一) 市级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导向
        (二) 市级政府信息化执行环境建设
        (三) 市级政府执行力的建设任务
        (四) 市级政府执行模式的审视与推广
    三、 市级政府信息化平台应用与发展
        (一) 市级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化”
        (二) 市级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化”
        (三) 市级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化”
    四、 市级政府建立有效多方互动沟通机制
        (一) 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二) 公民的信息权与隐私权不能忽视
        (三) 建立“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3)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过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思路
    七、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前导:调查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红色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
    一、重大事件(节点):红色历史的过程及其时代意义
    二、革命先辈:引领红色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三、红星照耀中国: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壮举
    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大团结
    五、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第三章 红色精神的认知状况
    一、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
    二、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命运
    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和传播方式
    一、红色文化认知的主要媒介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
    三、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
    四、传播方式的度与效:从“抗日神剧”说起
第五章 史学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路径
    一、历史学教育的地位与使命
    二、困境与机遇:红色历史教育的地位
    三、历史课堂上的收获与反思
    四、历史学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途径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症结和出路
    一、调研整体印象
    二、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误区
    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成效的建议与对策
附表一: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附表二:100首爱国歌曲名单
附表三:全国红色旅游的总体布局
附表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附表五: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附表六:双百人物名单
附表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附录八: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含有历史元素的课文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作用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农村人力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民生活宽裕和收入增加的重要推力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
        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农村人力资本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
        一、农村人力资本影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内在机理
        二、农村人力资本影响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内在机理
第四章 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需求分析
    第一节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类型
        一、农村人力资本需求分析方法介绍
        二、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需求类型
    第二节 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
        一、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总体思路
        二、重庆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介绍
        三、重庆市农村基层人才发展规划
第五章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基本状况
        一、重庆市农村人口总体情况
        二、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区域分布
        三、重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特征
    第二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教育状况
        一、重庆市农村居民受教育总体情况
        二、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三、重庆农村职业教育情况
    第三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培训投资状况
        一、国家农村人力资本培训政策
        二、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培训工程
        三、重庆市农村居民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医疗健康状况
        一、重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情况
        二、重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分析
        三、重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第五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迁移状况
        一、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二、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特征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布
第六章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分析
        一、重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培训主要问题
        三、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医疗卫生主要问题
        四、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迁移主要问题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环境因素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障碍因素
        三、缺乏制度保证——政策障碍因素
        四、资金投入不足——经费障碍因素
        五、资源约束下的政府偏好——政策执行障碍因素
第七章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选用与计算
        一、自变量指标的选取与介绍
        二、因变量指标的选取与介绍
        三、指标计算结果汇总分析
    第二节 指标相关性检验
        —、相关性检验方饼绍一皮尔义关系数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建立
        二、结果分析
第八章 国外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二、美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三、美国的农民培训
        四、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节 英国
        一、英国农村发展概况
        二、英国农村教育体系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者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四、国家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三节 日本
        一、日本农村发展概况
        二、开展多层次的农村教育
        三、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四、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四节 韩国
        一、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历程
        二、韩国农民教育与培训
    第五节 经验借鉴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人力资本开发
        二、充足的资金保障推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三、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四、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者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内在机理结论
        二、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结论
        三、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主要问题与原因
        四、国外经验总结
    第二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发展的战略原则
        一、坚持“农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
        二、坚持“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的原则
        三、坚持“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农村人才终身教育与培训”的原则
    第三节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村职业培训,提升农村居民职业技能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农村居民生命健康水平
        四、做好农村劳动力迁移工作,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问卷调查表
附件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附件3: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国内研究
        1.2.2 关于国外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选题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研究基本态势
    2.1 社会稳定释义
        2.1.1 社会稳定基本内涵
        2.1.2 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2.1.3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2.2 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2.2.1 思想政治教育释义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2.3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灾区社会稳定
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分析
    3.1 历史上的汶川——辉煌与苦难
        3.1.1 汶川基本地理概况
        3.1.2 汶川民族历史文化形态
        3.1.3 汶川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3.2 震后汶川灾区民众思想心态及观念态势
        3.2.1 特大地震对汶川的物质性破坏
        3.2.2 特大地震对汶川灾民的心理生态破坏
    3.3 汶川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态因素分析
        3.3.1 汶川灾民思想状态的宏观性病理分析
        3.3.2 灾民心理健康的文化阐释
        3.3.3 汶川灾区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
    3.4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3.4.1 震后影响汶川灾区社会稳定的可能性因素
        3.4.2 地震灾难与汶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模式分析
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阐释
    4.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4.1.1 灾民心理的稳定性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涵义
        4.1.2 灾民心理倾向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向
    4.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1 灾民思想行为模式的变化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4.2.2 灾民的人格危机与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法
        4.2.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行为体系
    4.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4.3.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4.3.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4.3.3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4.3.4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性
        4.3.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4.3.6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化性
5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后科学重建
    5.1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家园重建
    5.2 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家园重建
        5.2.1 心理康复与精神家园重建
        5.2.2 文化精神与灾后精神重建
    5.3 社会管理创新保障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5.3.1 灾区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5.3.2 灾区社会管理的完善与创新
6 加强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6.1 加大灾后重建步伐,增强灾区群众的安顿感
        6.1.1 优先推进城乡住房的重建
        6.1.2 优先推进学校的重建
        6.1.3 优先推进医疗机构的重建
        6.1.4 优先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重建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灾区群众的方向感
        6.2.1 明确思想教育引导的主要任务
        6.2.2 注重宣传引导的基本方法
        6.2.3 提高宣传引导的工作能力
    6.3 着力民众心理抚慰,增强灾区群众的光明感
        6.3.1 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6.3.2 实施好灾区群众心理康复工程
        6.3.3 搞好灾后群众心理援助任重道远
    6.4 给力社会人文关怀,增强灾区群众的温馨感
        6.4.1 大力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
        6.4.2 促进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建设
    6.5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增强灾区群众的归属感
        6.5.1 文化重建过程中注重民众的主体地位
        6.5.2 充分保护羌族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
        6.5.3 加大羌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
    6.6 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
7 结论
    7.1 这项研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7.2 这项研究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6)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变观念,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健全机制,增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活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
四、以强化措施求落实,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四、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D]. 厉彦龙.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2]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D]. 滕霞. 吉林大学, 2014(03)
  • [3]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D]. 朱伟. 山东大学, 2014(04)
  • [4]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D]. 杨发坤. 复旦大学, 2013(02)
  • [5]思想政治教育与灾区社会稳定研究 ——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D]. 青理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6]转变观念建机制 培养选拔促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几点做法[J]. 李昌武. 党的建设, 2001(01)

标签:;  ;  ;  ;  ;  

转变观念、构建机制、培养选拔、激发活力——静宁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若干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