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房贷服务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金奕彤[1](2020)在《C市无偿献血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无偿献血工作开展至今已有20余年。经过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和广大献血者的不断努力,我国无偿献血基本能够满足临床用血。但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时间较短,随着近年来临床用血量的攀升,加之二胎政策开放、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如何持续、及时、足量保障临床用血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构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为大势所趋。本文以C市无偿献血机制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资源数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C市无偿献血工作机制现状展开调查,客观评价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的积极做法,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研究的结论是:一、目前C市无偿献血机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协调机制出现偏差,其原因在于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各部门支持配合献血工作缺乏具体标准、对采供血机构的人员配置倾斜度不够的现象。二是缺乏贴合献血者利益的激励机制,其原因在于缺乏长期、系统的激励机制规划和信息反馈机制的不成熟,导致不能够准确地了解到献血者的需求。三是优质服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原因在于硬件、软件建设速度未能及时匹配、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转变服务模式需要时间,导致服务便捷程度欠佳。四是宣传沟通机制精准性不足,主要由于公众接收信息渠道方式不同且对安全献血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宣传效果不够理想。二、完善C市无偿献血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通过分散医疗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来完善无偿献血协调机制;通过丰富激励措施推出主体、发布多元实用激励措施、建立激励效果反馈机制来提高对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通过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信息整合、转变服务模式来升级无偿献血服务机制;通过提高宣传频率、精准识别人群、做好舆情控制,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沟通机制。
张俊[2](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王天津[3](2018)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创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全球贸易增速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投资尚未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高速增长阶段,逐步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在新时代和新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持续攻关,另一方面要以"一带一路"倡
王轶[4](2017)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工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破,网上银行业务的普及,用户对于网上银行这一新兴的银行业务逐渐接受和认可: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出现的金融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与日俱增,市场规模稳步增大,发展前景令人瞩目。各种新出现的网络金融业务,如掌上银行、余额宝、互联网移动支付、银联闪付、Apple Pay等多种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市场份额与日俱增。银行业等传统的金融领域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冲击,而且竞争的趋势日益强烈。再进一步,互联网金融行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还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发展而更加广阔。其与传统商业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乃至将使传统银行业目前的运营格局和经营模式产生殛巨的变化。所以,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历史由来、发展方向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银行业作为传统金融行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之首,应当如何积极的去应对这种局势,以及政府和第三方监管机构如何更好地对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将要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管都是研究的热点。而且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方面还是从实践措施的角度上来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沿革进行了总结,而后对其迅猛的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继而,在此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引证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金融业、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各自具有的内部运行方式和相互交错的连接方式。分析了互联网产业与金融行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问题,进而论证得到会出现互联网金融行业这种金融经营模式的原因。最后,以工商银行为例,分析了其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行过的探索,和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得出了工商银行在当前应对互联网金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的服务业务水平不高,客户体验需要得到提升;金融产品的供给侧不完善,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严重;子行业细分市场不够明确,产品的营销渠道过度依赖传统的线下网点;线上信息发布不够顺畅,多渠道统合的能力有待提高。本文认为,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当前应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商业银行首先应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其次要加强其自身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品设计,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潮。再次要将互联网信息和业务渠道纳入工商银行的业务渠道网络。最后强化了“大数据”的信息优势,转型为服务信息提供的中介,同时加强了互联网金融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控制。本文的研究为传统商业银行发展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商业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楠[5](2013)在《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楼市走向对民生经济以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政府不断地调控,楼市走向也越来越引起广泛讨论。2011年至今,我国限购、限价、限贷等相关调控政策频频收紧,房地产在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中与政府调控下开发企业优胜劣汰的趋势更加明显。房地产住宅项目开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型问题,住宅项目开发又涉及到一系列的风险控制环节,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本文提出新的课题“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力求从关键技术的角度(包涵:市场定位、户型设计、营销推广、融资渠道、服务技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注重技术革新。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理论专家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和专业角度阐述了国内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前述因素对房地产住宅的积极意义得出开展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的必要性。通过统计国家和珠海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结合华发四季前期认筹客户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论证了市场定位的重要性,同时利用SWOT分析提出项目战略调整建议。采用调查法和参考文献搜集相结合总结以华发四季为案例的中小户型设计与市场定位的关联性,提出中小户型发展趋势。在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服务技术作为新课题开始被广大消费群体所重视,也在实践过程中优质超前的服务技术可以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价值利益产生深远影响。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房地产企业需要强化对房地产住宅项目市场定位、户型设计、融资技术、营销推广以及服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增加市场动力,建立房地产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特色。
蔡锐[6](2012)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蓝海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起国家开始出台各种调控政策不断规范房地产行业发展,房地产市场重新洗牌的局面不可避免,以此为背景如万科,中海等大型的房地产企业,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风险防范体制,不但实现了逆势增长,还借机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良性资产进行了整合和并购。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需要不断改变,寻求突破,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一片蓝海。本文的研究希望为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政策形势,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以“蓝海战略”理论为依据,对现有房地产不同领域住宅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商业地产、科教地产等各个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中龙新创、新华地产操作科教地产项目实践,并结合聊城交大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等项目的开发操作就如何做好科教地产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得出科教地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与教科研单位以及入园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整个科教地产链条中所扮演执行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并不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很雄厚的资金储备,同时在开发招商运营中会享受政府方面很多的优惠政策,在招商运营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教科研单位的品牌效应,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等有利条件,大大降低了科教地产的风险性,并能够实现政府、教科研单位、入园企业、以及开发企业的多方共赢,正适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得出科教地产将成为中小型房产企业发展的蓝海的结论。
周慧[7](2011)在《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趋势下,如何有效发挥金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低碳经济、金融功能和复杂系统等理论,对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探究了世界典型国家的低碳经济金融服务实践模式。在对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典型国家的低碳经济金融服务实践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给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思路和途径。(2)剖析了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机理。基于金融功能理论,解析了金融对产业发展的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产业低碳发展的特点及其金融服务需求,揭示了金融功能视角下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机理,表现在四个方面:通过资金形成功能促进产业资本形成、通过资金导向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信息揭示与公司治理功能促进企业低碳化运作、通过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3)构建了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结构模型。依据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机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金融功能实现的载体及影响因素统一于金融服务系统分析框架之中,对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外部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构建了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结构模型。(4)对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经济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传导机制理论框架,并以全国总量数据及28个主要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金融服务与产业低碳发展之间的一条重要传导途径,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省域角度,金融可以通过引导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实现支持产业低碳发展的目的。(5)提出了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建议。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促进我国产业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管晓峰[8](2006)在《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资产和其他可主张的债权在法律上可被代表的特性,以确定的财产进入资产池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将沉淀的信贷资产变为现金资产,然后将该证券委以信托增值,在证券期满时,变现担保财产偿还证券本息的一种组合经营和投资活动。本论文对商业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法律机制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设立集合信用机制,以资产池的形式集中并保有最低限额的资产,该资产包括商业银行几乎所有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和信用卡资产,对这些资产的法律性质,以及资产池的法律性质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凡是银行可变现的资产都可进行资产证券化,认为组建资产池是资产证券化必要的基础条件。第二,对进入资产池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以适应证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满足投资者对拟作担保财产质量的知情权。认为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础条件,对介乎于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之间的金融资产在交易前,须有法定的形式进行信用评级,以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第三,以交易对手可接受的信用级别为基准,达不到该信用级别的资产应当予以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的主要方式是抵押和质押,也可以由银行在一般信贷资产中掺入优质资产(例如按揭资产等),以提高资产池内资产的整体信用。第四,研究和设想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服务的特殊目的机构。目前我国采取由信托公司兼任发行人的方式,但这不是惟一的方式,也不是最恰当的方式。综观国外经验,可以采取美国的SPV制度方式,但这种方式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制度相冲突,短期内似难以引进。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引进英国的保证有限公司制度,商业银行作为股东并承诺出资额,在公司成立时无须实际出资,只在公司清算时在出资额内承担有限清算责任。在银行出资额内,保证有限公司以自己的的名义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将出售证券收入给付银行,在证券到期时,银行以出资额对证券持有人承担本息给付的责任。第五,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和其他可主张债权证券化法律程序,包括其财务和税务制度,发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对策。第六,对我国现行为资产证券化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了较深入的评介,认为一个好的法律机制并不是可以完全避免风险,而是要尽可能
二、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房贷服务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房贷服务联盟(论文提纲范文)
(1)C市无偿献血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无偿献血 |
2.1.2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 |
2.1.3 团体自愿无偿献血 |
2.1.4 无偿献血机制 |
2.1.5 固定献血者 |
2.1.6 血液安全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三章 C市无偿献血机制现状 |
3.1 C市政府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1 C市献血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 |
3.2 C市无偿献血机制概况 |
3.2.1 协调机制及服务机制概况 |
3.2.2 激励机制概况 |
3.2.3 宣传沟通机制概况 |
第四章 C市无偿献血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C市无偿献血机制调研情况 |
4.1.1 资源数据分析情况 |
4.1.2 调查问卷情况 |
4.1.3 访谈情况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政策协调机制出现偏差 |
4.2.2 缺乏贴合献血者利益的激励机制 |
4.2.3 优质服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
4.2.4 宣传沟通机制精准性不足 |
4.3 原因分析 |
4.3.1 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4.3.2 激励机制缺乏长期系统性规划 |
4.3.3 硬件、软件设施建设速度未能匹配 |
4.3.4 公众接收信息渠道方式不同且对安全献血缺乏深入了解 |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部分省市的积极做法 |
5.2 国外部分国家地区的经验 |
5.2.1 法国的无偿献血机制 |
5.2.2 美国的无偿献血机制 |
5.2.3 日本的无偿献血机制 |
5.3 对完善C市无偿献血工作机制的启示 |
第六章 C市无偿献血机制的完善对策 |
6.1 完善无偿献血协调机制 |
6.1.1 分散医疗资源,增加固定献血点位 |
6.1.2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效协调机制 |
6.1.3 加大投入力度,充分保障工作开展 |
6.2 重视献血激励机制建设 |
6.2.1 丰富激励措施推出主体 |
6.2.2 发布多元实用激励措施 |
6.2.3 建立激励效果反馈机制 |
6.3 升级无偿献血服务机制 |
6.3.1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品质 |
6.3.2 加强信息整合,打造便捷服务 |
6.3.3 转变服务模式,力求与时俱进 |
6.4 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沟通机制 |
6.4.1 提高宣传频率,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 |
6.4.2 精准识别人群,提高全民参与献血的意识 |
6.4.3 做好舆情控制,建立畅通的双向反馈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市无偿献血机制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评论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留学人员 |
(二)统一战线 |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创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 |
2 创建境外中国工业园区 |
3 开发性金融助推国际项目 |
4 精心保护异国他乡生态环境 |
5 把握国际形势变化机遇 |
(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工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2.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
2.2.1 第三方支付结算类 |
2.2.2 网络筹资类 |
2.2.3 投资理财类 |
2.2.4 电子商务类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平台经济理论 |
2.3.2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
2.3.3 金融深化理论 |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
3.1 对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影响分析 |
3.1.1 互联网金融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 |
3.1.2 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不断提高的影响 |
3.2 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分析 |
3.2.1 打破了银行原本的信贷格局 |
3.2.2 阿里小贷、京贝等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
3.3 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销售业务的影响分析 |
3.3.1 对金融产品的影响 |
3.3.2 拓展银行的客户基础和渠道 |
4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
4.1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
4.1.1 工商银行简介 |
4.1.2 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探索 |
4.2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线 |
4.2.1 支付产品线 |
4.2.2 投资产品线 |
4.2.3 融资产品线 |
4.3 工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 |
4.3.1 服务水平不高,客户体验亟需提升 |
4.3.2 产品供给不完善、同质化问题严重 |
4.3.3 细分市场不够明确,营销渠道过度依赖传统网点 |
4.3.4 线上信息流不够顺畅,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5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
5.1 完善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
5.1.1 实现内部管理的高效能和标准化 |
5.1.2 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
5.2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品设计 |
5.2.1 合作共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
5.2.2 协同开发金融产品 |
5.2.3 合作处理呆账坏账 |
5.3 将互联网渠道纳入商业银行业务渠道网络 |
5.3.1 全力打造更为开放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
5.3.2 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功能 |
5.3.3 积极建设直销银行渠道 |
5.4 强化“大数据”信息优势转型为信息中介 |
5.4.1 强化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力度 |
5.4.2 争夺“大数据”信息优势 |
5.4.3 从支付渠道、产品提供方和融资中介跻身至信息中介 |
5.5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
5.5.1 完善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风险体系 |
5.5.2 规避互联网金融产品自身风险 |
5.5.3 加强内部检查、杜绝操作风险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引用案例珠海华发四季住宅项目 |
2.1 珠海华发四季项目地块概况 |
2.1.1 地块位置 |
2.1.2 地块面积 |
2.1.3 地块权益 |
2.1.4 地块经济技术指标 |
2.1.5 建设用地取得背景 |
2.2 与竞争楼盘对比情况 |
2.3 华发四季住宅项目 SWOT 分析 |
2.3.1 优势分析(S) |
2.3.2 劣势分析(W) |
2.3.3 机会分析(O) |
2.3.4 威胁分析(T) |
2.4 结合以上 SWOT 分析,针对华发四季项目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市场定位 |
3.1 宏观市场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及运行情况 |
3.1.2 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
3.2 微观市场分析 |
3.2.1 区域市场供给情况 |
3.2.2 区域市场需求情况 |
3.2.3 珠海利好条件 |
3.3 市场定位技术 |
3.3.1 市场细分 |
3.3.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3.3.3 市场定位 |
第四章 户型设计定位技术 |
4.1 户型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 |
4.1.1 户型类别配置 |
4.1.2 户型面积设定 |
4.1.3 户型类别分布 |
4.2 户型设计关键技术的运用 |
4.2.1 户型设计 2+1 房 |
4.2.2 户型设计 3 房 |
4.2.3 户型设计 3+1 房或 4 房 |
4.3 住宅户型设计的新趋势 |
第五章 营销推广 |
5.1 营销推广定义 |
5.2 推广思路 |
5.2.1 梳理华发四季的产品价值体系 |
5.2.2 推广形式 |
5.2.3 推广渠道及策略 |
5.3 广告总体策划 |
5.3.1 形象塑造片 |
5.3.2 系列主题篇 |
5.3.3 户外广告篇 |
5.4 销售策略 |
5.4.1 时间节点安排 |
5.4.2 价格策略 |
第六章 融资技术 |
6.1 房地产项目融资的概念 |
6.2 房地产项目融资方案 |
6.2.1 融资组织形式选择 |
6.2.2 资金来源选择 |
6.3 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选择 |
6.3.1 银行信贷模式 |
6.3.2 资本市场模式 |
6.3.3 房地产信托模式 |
6.4 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
第七章 房地产服务技术 |
7.1 设计角度的服务技术 |
7.1.1 优化设计带来的客户增值服务 |
7.1.2 设计变更带来的销售服务困扰 |
7.2 施工与质检提供的服务技术 |
7.2.1 施工质量与进度的有效保障为开发企业带来好处 |
7.2.2 房屋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造成对后期销售的影响极其恶劣 |
7.2.3 施工的进度同样也会影响销售的服务质量 |
7.3 销售服务 |
7.3.1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 |
7.3.2 客户信息维护 |
7.3.3 产品解说与推销服务技巧 |
7.3.4 售中业务办理服务 |
7.4 会员服务 |
7.4.1 会员活动 |
7.4.2 会员购房或推荐购房积分 |
7.4.3 联盟商家优质服务 |
7.5 物业服务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蓝海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2.1 房地产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2.2 房地产行业内部环境分析 |
2.3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 SWOT 分析 |
3 科教地产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蓝海 |
3.1 各类地产形势发展分析 |
3.2 科教地产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蓝海 |
4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蓝海战略的实施 |
4.1 战略目标与措施 |
4.2 构建科教地产的自主创新体系 |
4.3 完善科教地产的服务体系 |
4.4 健全科教地产的运营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产业低碳发展 |
1.2.2 金融服务 |
1.3 论文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架构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低碳经济相关研究 |
2.1.1 低碳经济内涵 |
2.1.2 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 |
2.1.3 面向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研究 |
2.2 金融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2.2.1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
2.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2.2.3 金融服务主体与经济增长 |
2.3 金融服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2.3.1 金融服务与产业结构 |
2.3.2 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 |
2.4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章 国内外低碳经济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
3.1 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3.1.1 碳交易机制的金融化特征 |
3.1.2 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3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
3.2 典型国家的低碳经济金融服务实践模式 |
3.2.1 美国——市场主导、多元复合模式 |
3.2.2 日本——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模式 |
3.2.3 中国——政府主导、试点示范模式 |
3.3 基于国情的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分析 |
第四章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机理 |
4.1 金融功能理论 |
4.2 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功能表现 |
4.2.1 资金形成功能 |
4.2.2 资金导向功能 |
4.2.3 信息揭示功能 |
4.2.4 公司治理功能 |
4.2.5 风险管理功能 |
4.3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4.3.1 产业发展及其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 |
4.3.2 产业低碳发展的特点及其金融服务需求 |
4.4 金融功能视角下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机理 |
4.4.1 金融服务的产业选择 |
4.4.2 金融业扶持产业低碳发展的动因分析 |
4.4.3 金融功能对产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五章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分析与构建 |
5.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5.1.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
5.1.2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分析思路 |
5.2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分析 |
5.2.1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
5.2.2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复杂适应特征 |
5.3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构建 |
5.3.1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 |
5.3.2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 |
5.3.3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系统的结构模型 |
第六章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传导机制研究 |
6.1 经济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 |
6.1.1 凯恩斯主义的结构模型 |
6.1.2 货币主义的简化形式模型 |
6.1.3 模型评价与选择 |
6.2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
6.2.1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传导机制的涵义 |
6.2.2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 |
6.3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
6.3.1 研究假设 |
6.3.2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
6.3.3 数据检验与分析 |
6.3.4 实证结论与政策涵义 |
第七章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研究 |
7.1 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体系 |
7.1.1 制定信贷政策 |
7.1.2 培育金融市场 |
7.1.3 完善政策性金融政策 |
7.1.4 协调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 |
7.2 产业低碳发展金融服务外部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
7.2.1 健全相关法律及制度体系 |
7.2.2 加强信用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建设 |
7.2.3 改善金融服务的信息和技术环境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8)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总论 |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肇始与融资的关系 |
第三节 不动产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及种类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法律分析 |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在市场竞争体系中的法律性质 |
第六节 对资产证券化的哲学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七节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八节 银行资产转为表外业务的途径及其法律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途径 |
第九节 银行拟证券化资产 |
第十节 资产池的法律性质 |
第十一节 银行资产转让的法律问题 |
第十二节 特殊目的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的职责 |
第十三节 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法律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法律地位研究 |
第十四节 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资格 |
第十五节 资产支持证券权利的物质基础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十六节 资产支持证券行权的法律问题 |
第十七节 资产支持证券大会制度的法律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财务与税务法律问题研究 |
第十八节 关于资产支持证券涉及的财务会计法律问题研究 |
第十九节 资产支持证券经营费用的法律问题 |
第二十节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税务法律问题研究 |
第二十一节 关于资产支持证券的税务法律问题研究之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的法律问题 |
第二十二节 信用评级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二十三节 信用与交易的关系 |
第二十四节 信用评级人与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二十五节 信用评级的内容 |
第二十六节 信用评级的法律责任 |
第二十七节 银行资产证券化之信用增级的法律问题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PV 在中国本土化的选择 |
第二十八节 特殊目的载体法律性质 |
第二十九节 SPV 防火墙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三十节 商业银行替代SPV 行权的法律性质 |
第三十一节 我国实施SPV 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三十二节 SPV 法律资源支持问题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保证有限公司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三十三节 注册资本与设立公司关系的法律性质 |
第三十四节 保证有限公司的法律性质 |
第三十五节 保证有限公司股东承诺与其他担保的比较 |
第三十六节 我国设立保证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法律分析 |
第三十七节 保证有限公司经营的法律问题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三十八节 信贷资产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三十九节 房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票据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
第四十节 票据资产的法律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四十一节 信用卡的法律概况 |
第四十二节 信用卡法律制度的内容 |
第四十三节 银行对信用卡透支形成的资产构成资产池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四十四节 信用卡透支资产的证券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资料 |
四、上海成立国内首个房贷服务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 [1]C市无偿献血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奕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创建对外开放新格局[J]. 王天津. 国家治理, 2018(20)
- [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工商银行为例[D]. 王轶.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房地产住宅项目关键技术研究[D]. 孙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蓝海战略研究[D]. 蔡锐.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 周慧. 天津大学, 2011(06)
- [8]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 管晓峰.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