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牛胜男[1](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辨证多种权威文献和学术界辨证论治文献的全面交叉比较,揭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问题的复杂表现形式和基本成因,提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规范的对策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搜集当今各主管部门颁布且常用的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等14部权威文献的辨证资料。2.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中文期刊正式发表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文献。3.比较糖尿病足辨证权威文献之间、临床糖尿病足辨证论治文献之间和两种文献之间,糖尿病足辨证、症状、病辖症状和证辖症状的差异性,借以全面揭示本病辨证失范的问题、成因和重新规范的思路与方法。结果:1.对14种权威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整理分析,各权威文献糖尿病足辨证数量3-5种不等,辨证总数多达19种,严重超出糖尿病足辨证诊断实际承载的范围;19证之间存在同证异名(血脉瘀阻证与脉络血瘀证、血瘀证、瘀血阻络证;寒湿阻络证与寒湿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证、热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与湿热瘀滞)、上下位证(血脉瘀阻证与气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凝证)、程度差异证(脉络热毒证与热毒伤阴证)等多种问题,缺乏辨证规范和标准的基本条件。2.分析权威文献各证所属症状发现,同证异名的证在不同版本权威文献中的所属症状互有参差,患足疼痛及颜色的文字描述多种多样、局部症状体征描述不全面、存在与糖尿病足无关的症状;还存在证与所辖症状不全吻合,不同证之间主要症状相同而界限不清等诸多问题。3.对学术界64篇文献中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进行归纳整理,合并同证异名的证后,共得出33个证,其中权威文献中除阴血两虚证外其余证在学术界均有应用,故权威文献中的辨证问题(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在学术界同样存在,此外,学术界扩充的15个证中,疾病定位除权威文献中出现的脾、肾外,还增加了肝、胆、胃、肺,不同的病位论治导致了学术界辨证数量过多,离散程度较大。4.学术界对糖尿病足辨证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完全依据权威文献的辨证标准,证的名称及其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一致;第二类是在权威文献辨证基础上适当变化而来,这类辨证与权威文献比较多是证的名称上存在差异,症状表现多为相似,属于证名的失范;第三类是脱离权威文献,自拟辨证,这类辨证无论是证的名称还是各证所属症状均与权威文献存在较大差异,属于辨证的失范;第四类是将两种证名合并作为一个证,这类辨证多为临床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将两种证合并,这类证的所属症状则更加繁杂,属于症状的失范;以上四种情况导致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过多,名称各异,共同造成了学术界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混乱情况。5.学术界糖尿病足各证所属症状及症状描述缺乏统一标准;各证之间全身症状、局部的肢体颜色、创面情况,舌脉均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症状过多,其中包含部分与该证不符的症状,以及仅为了辨证存在而非疾病本身的症状。结论:1.各权威文献之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数量、名称及所属症状不统一,造成了辨证的差异性,出现同证异名、上下位证、程度差异证等问题,不同文献之间、同类文献不同版本之间,均各有异同,因此导致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没有统一的标准。2.糖尿病足权威文献中医辨证的差异性,导致学术界没有可以统一执行的辨证标准,再加上临床随意更改证名及症状,灵活辨证,导致糖尿病足临床辨证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及多样性的问题。3.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各证所属症状数量过多,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糖尿病足诸证所属症状差异甚大,用于辨证的全身症状或与疾病无关,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临床辨证差异较大,并推出众多证名,降低了糖尿病足临床辨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和临床经验的推广。4.糖尿病足辨证规范,应着重解决证名、症状称谓和构成的规范;解决糖尿病足所属症状与病辖诸证所属症状的矛盾问题,剔除来历不明与疾病无关的症状,进而将症状和证的数量切合实际地大幅降下来,还可以将糖尿病足从脱疽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辨证或将糖尿病足分三期进行辨证,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足中医辨证的失范问题。
王誉阳[2](2019)在《消滞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消滞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糖尿病足(0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病变诊断标准,选择76例于2017年12月2018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二科的住院患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消滞通络汤,水煎400ml,日1剂,早晚分服)和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片,2片/次,3次/日)各38例,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运用SPSS软件对患者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中医疗效积分、血糖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数值变化情况,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双侧踝肱指数: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踝肱指数疗效确切,对照组无明显疗效;两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P<0.05,则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血液流变学:对比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则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间治疗后疗效对比,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6.8%;两组组间疗效对比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肢疼痛、皮肤蚁行感、舌质方面,较治疗前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明显疗效(P值均<0.05)。治疗组在改善足温、下肢皮色、趺阳脉搏动、患肢麻木、患肢疼痛、患肢针刺感、皮肤蚁行感、胸胁或脘腹胀闷、舌质、脉象各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下肢皮色、患肢麻木、患肢针刺感、皮肤蚁行感、胸胁或脘腹胀闷等症状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即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在改善足温、趺阳脉搏动、患肢疼痛、舌质、脉象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提示疗效相当(P值均>0.05)。结论:消滞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糖尿病足(0级)病变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谢冲冲[3](2019)在《基于二期辨证下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25例糖尿病足(DF)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并对中医二期辨证治疗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进行评价,总结糖尿病足的发病特点,为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自2012年9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糖尿病足患者25例,均进行详细的病史回顾,一般情况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踝肱指数等;对纳入研究25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基础治疗:(1)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l0mmol/L以内;(2)抗感染;(3)换药。在此基础上,急性期发作期运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口服,每天一剂,分2次口服;慢性缓解期:感染控制后,继续控制血糖、停用抗生素治疗,隔天换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方口服,每天一剂,分2次口服。按相关评分指标对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患者患肢症状、足部创面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岁以上糖尿病足患者19例,占比76%;糖尿病(DM)病程在510年区间的DF患者占比40%;出现7天以上就诊延迟的患者占84%;创伤、烧烫伤、鞋子问题是糖尿病足诱发的三大因素;治疗前Hb1AC、GLU基本偏高;PCT、CRP、ESR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率达96%,而WangerII-IV级DF患者阳性率达100%;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2)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创面愈合情况相关评分指标都比之前改善,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间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感、冷沉重感、症状总积分都比治之前改善,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治疗后患肢症状疗效评分和患足创面疗效评分,总有效率均为96.00%。(3)25例DF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25.4±8.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7.8±7.4)天,平均住院费用为(9692.4±3825.8)元,不良反应0例。结论:(1)本研究发现在DM病程在5年以上、年龄50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男性患者患DF的几率更高,创伤、鞋子问题和烧烫伤是三大诱发因素,多合并有创面感染问题。以上观点与现代文献研究相符合。(2)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二期辨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和改善症状的治疗方法。(3)本研究中DF患者病情越严重,则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越长,住院费用越贵;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级1级。
张艳丽[4](2016)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患者随着自然病程延长逐渐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危害极大的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糖尿病足患者多为高龄,且有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在美国有2230万人患有糖尿病,其中15%~25%的患者有发生足溃疡的风险。有报道称糖尿病足溃疡治愈患者第1年的再发溃疡率为30%~40%。糖尿病足医疗花费高与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溃疡的程度、感染等呈正相关。目前在我国糖尿病足的治疗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比单纯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有效率高。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学观。有关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目前临床研究活跃,不同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关于糖尿病足用药规律及特点研究文献报道不多。因此研究糖尿病足的常见辨证分型,并进一步研究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规范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借此讨论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用药规律及特点,总结诸医家治疗糖尿病足的用药经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更有效的防治糖尿病足。方法:课题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相关文献,通过采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进行“糖尿病足”、“辨证”、“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依次统计辨证分型种类、频次,处方,中药的种类、频次、性味归经;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糖尿病足的用药规律及证型。结果:1.通过对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117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了7种常见的证型:依次为瘀血阻络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湿热炽盛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2.通过将全部证型分解为单一证素,得出前7个证素分别是瘀血、阴虚、气虚、热毒、湿热、阳虚、血虚。3.按照频次大小,分别将7种常见证型对应的前12味中药罗列如下:①瘀血阻络证:当归、红花、川芎、桃仁、赤芍、牛膝、生地、黄芪、枳壳、甘草、乳香、没药。②热毒炽盛证:金银花、当归、蒲公英、玄参、紫花地丁、赤芍、连翘、牛膝、丹参、甘草、牡丹皮、地龙。③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黄芪、当归、川芎、生地、桃仁、红花、牛膝、赤芍、白芍、玄参、丹参、甘草。④湿热炽盛证:金银花、当归、玄参、黄柏、甘草、赤芍、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土茯苓、黄连、苍术。⑤气阴两虚证:黄芪、党参、当归、生地、川芎、丹参、牛膝、麦冬、茯苓、玄参、白术、白芍。⑥气血两虚证:当归、白术、熟地、白芍、黄芪、甘草、茯苓、川芎、党参、人参、皂角刺、肉桂。⑦气虚血瘀证:黄芪、当归、红花、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白术、鸡血藤、牛膝、党参、茯苓。结论:1.糖尿病足的常见证型是瘀血阻络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湿热炽盛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2.糖尿病足病性为虚实夹杂,虚主要包括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主要是瘀血、热毒、湿热。3.糖尿病足有糖尿病阴虚内热的内在机理,但又明显存在瘀血、湿(热)的病理因素,久则可致热毒。4.糖尿病足辨证方法应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气血津液辨证。5.活血化瘀疗法贯穿糖尿病足各个证型的治疗中,针对瘀血问题可用传统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活血药以当归为首选。6.糖尿病足治疗中应重视健脾益气,以小剂量黄芪为首选。7.热毒炽盛证和湿热炽盛证可用四妙勇安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8.糖尿病足治疗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湿热炽盛证及热毒炽盛证以寒为主,治疗中不可过用寒药,归经以归肝心脾胃肺肾为主。
陈琳婷,刘玉苹,王洁,王怡倩,柏亚妹[5](2015)在《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糖尿病足不同时期的症状,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手段,包括中药内治、中药外治、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功能锻炼、起居护理等,在这些方面展开的研究显示,通过中医护理糖尿病足可明显改善局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糖尿病足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推拿按摩、饮食护理、起居护理、功能锻炼等可经过培训指导自行护理,但针灸、换药等操作则有所限制。中医在护理糖尿病足方面有很大应用空间,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症状选择性应用各种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这将是未来护理糖尿病足的发展趋势。
陶怡[6](2014)在《基于证素辨证对糖尿病足0级证候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编制糖尿病足0级辨证量表,创建新的证素辨证方法,对糖尿病足发病初期还未出现溃疡的0级患者进行研究,揭示糖尿病足0级证候的辨治规律,为糖尿病足早期的证候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消渴、痈疽、脱疽、血痹等中医文献论述的检索,研究糖尿病足发展源流。采用回顾、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在总结近代证素辨证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既往辨证量表存在问题和证素辨证的不足,立足于充分发挥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从临床实用出发的宗旨,从相关医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标、行标中搜集资料,改建基本证素症状数据库(简称为A库),新建糖尿病足0级基本证素代码数据库(B库)。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糖尿病足0级临床实验研究。选取符合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的病例256例,按照新编制的糖尿病足0级辨证调查量表的内容收集所有患者的特征症和四诊信息,并将每个患者的症状体征在B库中找出所对应的代码,合并重复代码,计算基本证素频次和权重积分。根据基本证素代码,从A库中找出此病例所有基本证素的名称,再运用半定量数理统计法和小样本测试法设定最佳取舍阈值,将取舍后得到的基本证素综合分析,结合中医辨证思维判断证型证名。采用频次、加权积分、证素、专家经验四种分析、对比辨证方法,以最符合临床实际的专家辨证结果为基础,研究256例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对糖尿病足的病名、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深入的阐述,对该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提出新的辨证量表条目的编制方法。主张辨证量表条目的框架应包括特征症和四诊症两大部分。前者使量表针对性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防止偏离,有利于数理统计中主症的加权积分。后者四诊合参,效仿了临床辨证的过程,保证临床信息资料的完整,有利于辨证思维的发挥和临床实际工作的开展。3.修改、创建新的基本证素症状体征数据库。提出基本证素的症状体征不从部分样本病例中提取,而是从几千年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已被大家公认的古今医籍、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标、行标中提取。这样建立的数据库,不受疾病病种的束缚,易于被现代广大传统中医医生掌握,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改进证名判断方法。在依靠频次或加权积分等数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临床辨证思维,做出证名诊断。该方法既包含规范化、客观化特点,又不失中医的辨证精髓。5总结出糖尿病足0级证候规律:通过对256例糖尿病足0级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证候分布规律如下:①病位特征:病位主要集中在脾、肾、肝三个脏腑。其中脾194例、占75.78%,肾83例、占34.42%,肝60例、例占23.44%。②病性特征:病性以痰湿为主,占94.14%,大部分病例兼夹瘀血。此外,患者普遍都存在气血阴阳诸虚的表现,其中阳虚最为多见,有237人占92.58%,血虚199人占77.73%,气虚125人占48.83%。因此,本次研究病性特征为虚实夹杂,以阳气虚、血虚为主,夹痰夹湿夹瘀。③证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脾肾阳虚,各个主证又包括多个兼夹证。其中脾阳虚最多,有126人占49.22%,脾肾阳虚68人占26.56%。研究结论:糖尿病足0级不仅包含糖尿病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集中在脾、肾、肝三个脏腑,病性多为阳气虚、血虚,夹痰夹湿夹瘀,常见证型以脾阳虚、脾肾阳虚为主。这一规律对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莫爵飞,姜山,倪青[8](2012)在《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有较大的优势,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发现糖尿病足中医内治法研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分型论治、分期论治以及专方专药治疗等不同形式;外治法研究的成果则集中体现在外科清创术和外用药物研究两个方面。总的来看,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方法欠科学,基础性实验研究较薄弱等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指出糖尿病足中医药防治应突出内外治相结合、注重整体调理的优势特色,同时应积极借鉴西医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水平。
刘宇彪[9](200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大量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并发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评价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预后的关系,以期加深对此病的认识,为进一步防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对179例诊断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分级、创(疮)面情况、治疗方法、治疗时间、疗效愈后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AS9.0版软件数据统计包的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以p=0.05水平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方法、疗效预后与辨证分型是否有关作了重点分析和讨论,以期得到有助于服务临床工作的见解。结果: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从常见伴发疾病上分析,女性伴发冠心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较男性多;从创面情况上分析,诱发因素以外伤为主,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六类细菌感染为主,但疮面是单一细菌感染或是混合感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各型治疗时间分析,五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湿热毒盛型最长,与血脉瘀阻型、寒湿阻络型有差异,血脉瘀阻型平均治疗时间最短;从各型患者疗前症状、体征评价来看,血脉瘀阻型患者病情最轻,与其余四型差异显着,余四型之间无差异;从治疗效果来看,经综合治疗后,治愈38例,总体治愈率21.2%,有效153例,总有效率85.5%,无效14例,截肢13例,总体截肢率7.3%,死亡12例,总体死亡率6.7%。五型患者之间疗效存在差异,其中血脉瘀阻型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最高,热毒伤阴型均最低;从截肢(趾)和疮面愈合情况来分析,截肢率和愈合率在五型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截趾率以湿热毒盛型患者最多,与其余四型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是个并发症多、病情十分严重的疾病,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多种方式综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有加快疮面愈合、降低截肢率、降低截肢平面等作用,是治疗本病的理想选择。本病的疗前病情评价、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在中医分型各型之间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研究。
朱鑫[10](2021)在《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2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踝肱比、趾肱比、浅感觉、深感觉、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9.3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指标:糖代谢指标、踝肱比、趾肱比、全血粘度高切、浅感觉、深感觉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5,具有显着差异;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可以改善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
二、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消滞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4.试验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
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血糖系列) |
2.疗效观察指标(踝肱指数、血液流变学、中医疗效评价) |
3.安全指标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立法依据 |
3.方剂及药物分析 |
4.阳性对照药物 |
5.结果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二期辨证下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糖尿病及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
1.1.2 糖尿病足分级及分型方法 |
1.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一般指标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特异性检查指标 |
1.2.4 二期辨证疗法 |
1.2.5 疗效评分标准 |
1.2.6 疗效评价 |
1.2.7 抗生素使用情况 |
1.2.8 经济学指标及随访 |
1.2.9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糖尿病足患者年龄分布 |
2.3 糖尿病病程分布 |
2.4 糖尿病足病程分布 |
2.5 糖尿病足诱发因素 |
2.6 实验室检查 |
2.7 二期辨证治疗的疗效评分 |
2.8 二期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总有效率 |
2.9 抗生素使用情况 |
2.10 创面愈合情况 |
2.11 经济学指标及随访情况 |
2.12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统计 |
2.13 经典病例 |
2.13.1 经典病例1 |
2.13.2 经典病例2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一般资料 |
3.2.1 DF患者年龄、性别 |
3.2.2 DF与 DM病程 |
3.2.3 DF的就诊时机 |
3.2.4 DF的诱发因素 |
3.2.5 DF创面感染的特异性指标 |
3.2.6 DF与血糖控制 |
3.2.7 DF的经济学研究及随访 |
3.3 DF与传统医学 |
3.3.1 病因病机 |
3.3.2 二期辨证治疗 |
3.3.3 当归拈痛汤与身痛逐瘀汤的中药组成、方解及药理研究 |
3.3.4 中医内治 |
3.3.5 中医外治 |
3.4 DF与现代医学 |
3.4.1 病因病机 |
3.4.2 DF与神经病变、缺血、感染 |
3.4.3 基础治疗 |
3.4.4 现代医疗技术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拟二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记录表 |
附录二 糖尿病足症状评分表 |
附录三 糖尿病足溃疡疗效指标量化与赋分标准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有关糖尿病足的病机及辨证分型概述 |
1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有关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关于糖尿病足发病机理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学关于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有关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 |
1 糖尿病足的定义 |
2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
3 糖尿病足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检索方法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出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辨证分型数据统计 |
3.2 证素数据统计 |
3.3 辨证用药规律数据统计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用药规律及证型探究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糖尿病足辨证分型探究 |
5.2 糖尿病足用药规律及特点探究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证素辨证对糖尿病足0级证候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足的文献研究 |
1 糖尿病足古代文献研究 |
1.1 战国秦汉时期 |
1.2 隋唐时期 |
1.3 宋元明清时期 |
2 糖尿病足近代文献研究 |
2.1 糖尿病足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
2.3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证素辨证方法的改建和创新 |
1 辨证量表的研究 |
1.1 辨证量表的研究现状 |
1.2 辨证量表条目症状体征设计存在问题 |
1.2.1 症状真假难辨 |
1.2.2 容易丢失辨证信息 |
1.2.3 容易削弱辨证思维和个体化诊疗特征 |
1.2.4 条目症状体征分类方法不当 |
1.3 新的辨证量表条目症状体征设计模式 |
2 证素辨证研究 |
2.1 证素研究现状 |
2.1.1 证素辨证概述 |
2.1.2 证素辨证内容 |
2.1.3 证素辨证的意义 |
2.2 证素辨证存在问题 |
2.2.1 纲领证素分类方法 |
2.2.2 基本证素症状体征筛选 |
2.2.3 证素归纳判断方法 |
2.3 证素辨证体系改建 |
2.3.1 证素体系层次划分 |
2.3.2 证素辨证体系建立方案 |
第三部分 糖尿病足0级辨证量表、数据库及辨证分析方法 |
1. 糖尿病足0级辨证量表条目的建立 |
1.1 第一阶段:辨证量表条目初步编制 |
1.1.1 特征证 |
1.1.2 四诊信息证 |
1.2 第二阶段:辨证量表条目完善和确定 |
2 糖尿病足0级基本证素代码数据库的建立 |
3 新的证素辨证分析方法 |
3.1 分析基本证素 |
3.2 设定取舍阈值 |
3.3 判断纲领证素 |
3.4 判断证名 |
第四部分 256例糖尿病足0级病例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病例入选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样本估算 |
3 研究方法 |
3.1 成立研究工作小组 |
3.2 编制糖尿病足0级临床调查量表 |
3.3 临床资料采集 |
3.4 数据录入及数据管理 |
3.5 质量控制 |
3.6 分析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四种研究方法对256例糖尿病足0级患者证候分析 |
4.1.1 病位分布情况 |
4.1.2 病性分布情况 |
4.1.3 证型分布情况 |
4.2 四种分析方法灵敏度比较 |
4.2.1 病位比较 |
4.2.2 病性比较 |
4.2.3 证型比较 |
4.3 256例糖尿病足0级患者证候规律分布情况 |
4.3.1 一般情况 |
4.3.2 病史特征 |
4.3.3 个人史特征 |
4.3.4 体重指数 |
4.3.5 体质偏颇 |
4.3.6 病位要素 |
4.3.7 病性要素 |
4.3.8 证型分布 |
5 讨论 |
5.1 辨证量表条目设计方法 |
5.2 证素辨证方法改进和创新 |
5.3 关于四种辨证分析方法的探讨 |
5.4 糖尿病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6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参考文献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治法 |
1.1 分型论治 |
1.1.1 瘀血内停型 |
1.1.2 寒湿阻滞型 |
1.1.3 湿热毒盛型 |
1.1.4 热毒伤阴型 |
1.1.5 气阴两虚型 |
1.1.6 肝肾阴虚型 |
1.2 分期论治 |
1.2.1 初期 |
1.2.2 急性发作期 |
1.2.3 缓解期 |
1.2.4 恢复期 |
1.3 专方专药 |
1.3.1 经验方 |
1.3.2 中成药 |
2 外治法 |
2.1 外科清创术 |
2.1.1 截趾手术 |
2.1.2 蚕食清创术 |
2.2 外用药物治疗 |
2.2.1 中药足浴 |
2.2.2 中药外敷 |
3 结语 |
(9)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足辨证论治的概述 |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2.当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3.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及内服药治疗 |
3.1 分型辨证论治 |
3.2 分期辨证论治 |
3.3 专方专药治疗 |
4.外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治疗现状 |
1.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概念 |
2.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
3.外科治疗 |
4.基因治疗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1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治疗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二、病例资料分析结果 |
1.发病年龄 |
2.伴发疾病情况 |
3.中医辨证分型 |
4.创(疮)面诱发因素及感染分析 |
5.手术患者统计分析 |
6.各证型患者治疗时间情况 |
7.疗效预后 |
三、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治疗方法选择 |
3.3 临床疗效预与中医辨证分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及预后 |
1.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2.3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
1.3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足的定义 |
1.3.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理认识 |
1.3.3 糖尿病足诊断、分级和分期 |
1.3.4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1.3.5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终止标准 |
2.1.7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标准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关于糖尿病足0 级立法的确立 |
3.3 方剂及药物分析 |
3.3.1 方义分析 |
3.3.2 单味中药的药理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踝肱比、趾肱比测定意义 |
3.4.2 血液流变学意义 |
3.4.3 感觉检查的意义 |
3.5 不足与展望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浅谈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四、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牛胜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消滞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糖尿病足0级病变的疗效观察[D]. 王誉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基于二期辨证下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谢冲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研究[D]. 张艳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 陈琳婷,刘玉苹,王洁,王怡倩,柏亚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26)
- [6]基于证素辨证对糖尿病足0级证候规律的研究[D]. 陶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糖尿病足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莫爵飞,姜山,倪青. 环球中医药, 2012(12)
- [9]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79例临床分析[D]. 刘宇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标签:糖尿病足论文; 糖尿病足溃疡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湿热体质论文; 糖尿病病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