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房玉红,冷婕[1](2021)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琴演奏这一艺术活动有着深厚的内涵以及高雅的情调,对演奏者的专业技巧水平、表现水平、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若演奏者在舞台中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无法克服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无论你专业技巧多么过硬,表现水平多么高超,都无法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审美体验,因此可见,钢琴演奏中心理素质优秀与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良好心理素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常见的心理素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旨为提升钢琴演奏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卢宇润[2](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逐渐趋向成熟,认知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身心的急速变化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心理困扰。压力和挫折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然而有一些中学生却可以在困境中适应并健康成长。研究显示,心理弹性可能在学生应对困难或挑战时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弹性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显着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那能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呢?本研究试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提供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策略。本研究的思路为,在对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内容的现有研究的综述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某校64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第二部分采用教育实验法,以该校18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4个班为对照组,14个班为实验组,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干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情况良好。(2)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父母婚姻状况、是否住校、教养方式及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父母婚姻状况良好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父母婚姻离异的学生;走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住校学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放纵型、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而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弹性没有显着性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弹性的总分和个人力、支持力得分以及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因子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个人力和支持力得分以及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显着高于课程前。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有关增强学生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策略建议:(1)初中学校应该保质保量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2)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乐观心态、积极认知、高自尊等,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积极应对。
史册[3](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李神灵[4](2020)在《日常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本论文中,笔者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培养初中生物理科学素养这一课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应该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特别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中心,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它们分别是:利用“筷子被折断”的活动讲授“光的折射规律”,利用“海底捞针”的活动讲授“磁现象”规律和“磁体”概念,利用“筷子夹砝码”的活动讲授“杠杆平衡”规律和“杠杆”的概念,利用“冰中取钥匙”的活动讲授“熔化”规律,利用“降噪的麻将桌面”讲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等。接着,笔者设计了两个有效的教学案例,它们分别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案例与“弹力”的教学案例。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案例中:(1)利用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构建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具体做法主要有利用经典音乐体现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利用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充满自信等美好的思想品德。(2)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有趣的课外生活化知识。具体做法是:利用语文课文《口技》内的有趣内容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在领会物理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3)利用蕴含着日常生活现象的古诗词传授物理知识。做到在讲授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文化修养。在“弹力”的教学案例中:(1)构建了“气球跳远”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通过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交流讨论,感受和发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性限度的本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设计了制作折纸青蛙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笔者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利用设计的教学案例,按照本论文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标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按照本论文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刘宝欣[5](2020)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调查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德育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方式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六个方面。我们也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四大对策,它们分别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基本素养;建立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接着,按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九个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微案例,每个微案例的教学时长为3-5分钟,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分别是:“声的利用”德育微案例、“角色模拟”课外活动的德育微案例、“运动的描述”德育微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德育微案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德育微案例、“运动的快慢”德育微案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德育微案例、“光的直线传播”德育微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德育微案例,在这些德育微案例中,我们注重构建德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爱护环境、自立自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勇敢正直、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最后,我们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韩超楠[6](2020)在《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研究 ——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四所中学为例》文中指出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开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有着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修养、宽厚的仁爱之心、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够育人,还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使思政课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浪的气势。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阶段陇西县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全文的研究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发展问题探究,论述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简要综述关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概述。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教师人格魅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特征,同时对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做进一步的界定。第三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现状调查研究。从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师德修养、心理素质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四所高中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人格魅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四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问题透析及原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对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展开具体分析。第五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有效策略。针对陇西县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自身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外部支持条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向伟[7](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丁利钧[8](2020)在《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文中研究表明提高教师专业品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个性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教师专业品性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个人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美国教师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率先提出教师专业品性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并将教师专业品性放在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强调教师的专业品性及相关问题。但中美由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教师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师专业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当中对于专业品性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国家,两国在教师专业标准当中都对专业品性有着独特的规定和要求,因此选取这两个国家,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出发,对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解和规定的异同进行分析,以探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在多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品性建设提出建议。本文以教师专业品性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师专业品性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对于本选题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作为本研究的前期铺垫;第一章教师专业品性的基本理论探讨,对教师专业品性的定义、重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分析维度进行阐述;第二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功能发挥这三个维度对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进行分析,包括学界对于“好教师”的探讨,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的规定以及特点分析;第三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中美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总结与思考,基于中美教师专业标准的共性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和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析,最后经过思考和总结提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从而明确其要素和结构;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当更加科学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的发挥。
朱政光[9](2020)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未来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研究者们较为深入研究了中小学心理素质的影响机制与功能作用(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2017),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中小学生更为复杂,缺乏客观有效的测量工具科学衡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学校、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水平较高,已有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较大(王滔,2002;罗品超,2005;王沥滢,2016)。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亟待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所以,本研究拟系统考察全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探究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等主要发展指标的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对推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包含3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测量等值性,旨在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科学性;研究二:运用测量等值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探究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等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差异;研究三:以大学生主要发展任务为指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本研究主要结果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经检验基于心理素质双因子模型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之间都具有良好的测量等值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的有效工具。(2)从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状况来看,总分以及分维度得分都呈现负偏态分布,心理素质水平低下的个体相对较少,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从分维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要显着高于认知品质和适应能力。从人口统计学变量间的差异性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呈现显着差异。在性别上,男生的心理素质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并且两者在认知品质得分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在年级上,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即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显着高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家庭居住地上,来自不同家庭居住地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呈现出由省会城市、地州市、县城、乡镇和农村逐级递减的趋势。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总分要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分要显着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经济带层面,东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着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着优于中部地区。(3)从大学生的主要发展指标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学业发展之间均呈现显着的相关性。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仍具有显着的影响;并且针对不同的发展指标,心理素质的内在功能作用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认知品质对与学业成绩、个人成就等密切相关的指标起显着性影响,对涉及情绪情感、价值判断等指标的影响不显着;个性品质多对涉及情绪情感状态的指标影响显着,对于成绩、成就等方面的影响较弱;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指标都具有显着影响。
刘斌[10](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良好心理素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着钢琴演奏的成效 |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着钢琴演奏技巧的发挥 |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创新意识的激发 |
二、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常见的心理素质问题 |
(一)演奏过程中出现紧张或胆怯的心理 |
(二)演奏过程中出现害怕或自卑的心理 |
(三)演奏过程中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
三、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
(一)加强演奏技术,增强心理素质 |
(二)熟悉演奏曲目,增强心理素质 |
(三)提升身体机能协调性,增强心理素质 |
(四)端正心态,增强心理素质 |
(五)培养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
(六)丰富舞台实践,增强心理素质 |
四、结语 |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
2.2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的研究 |
3 初一学生心理弹性现状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统计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
4.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
4.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
4.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与教学设计 |
4.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 |
4.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
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工具 |
5.3 研究程序 |
5.4 统计方法 |
5.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6.1 初一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
6.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致谢 |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准实验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视频分析法 |
(五)教育叙事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
(一)对素质的解读 |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慧学习环境 |
(二)师范生 |
(三)教师专业素质 |
(四)教育戏剧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四)智慧教育理论 |
(五)戏剧表演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
(一)视频分析框架 |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
(三)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二)关于课程效果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策略建议 |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日常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生活化教学的思想起源及发展 |
2.1.2 生活化教学在物理学科的推行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2.1 生活化教学思想在国内的发展 |
2.2.2 生活化教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3.4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教学目标 |
4.1 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并学会应用 |
4.2 形成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4.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自身潜力 |
4.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
4.5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 |
4.6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基本原则 |
5.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
5.2 因材施教原则 |
5.3 直观性原则 |
5.4 循序渐进原则 |
5.5 巩固性原则 |
5.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教学策略 |
6.1 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 |
6.2 利用日常生活现象理解物理概念 |
6.3 利用日常生活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
6.4 利用日常生活现象改进物理实验 |
6.5 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培养实践能力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将日常生活现象应用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实施 |
7.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 |
7.2 “弹力”教学案例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现象的教育实践 |
8.1 实验目的 |
8.2 实验对象 |
8.3 实验过程 |
8.4 实验结果 |
8.5 实验总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
3.1 皮亚杰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2 科尔伯格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3.4 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教育文件、重要讲话 |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
4.1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
4.2 量其特点、因材施教 |
4.3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
4.4 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
4.5 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
4.6 宽严相济、诱禁结合 |
第5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
5.1 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
5.2 与德育环境有关的问题 |
5.3 与德育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 |
第6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
6.1 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
6.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
6.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
6.4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
第7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微案例 |
7.1 在“声的利用”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2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模拟渗透德育 |
7.3 在《运动的描述》的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
7.4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设计如下环节 |
7.5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6 在《运动的快慢》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7 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8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9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第8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研究 ——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四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
(一)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涵义 |
1.人格 |
2.人格魅力 |
3.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
4.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 |
(二)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 |
1.坚定的理想信念 |
2.良好的政治素质 |
3.高尚的师德修养 |
4.扎实的专业素养 |
5.宽厚的仁爱之心 |
6.良好的心理素质 |
7.精湛的教学艺术 |
8.广阔的胸襟和视野 |
二、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格的相关理论 |
(二)西方文化中关于人格的相关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格魅力的理论 |
三、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 |
(一)对学生正确“三观”培育的引领价值 |
(二)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价值 |
(三)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 |
(四)对学生智慧和学业发展具有启迪激励价值 |
(五)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起着榜样示范价值 |
四、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的目的 |
3.调查的方法 |
4.调查的实施 |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1.调查研究的设计 |
2.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三)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1.理想信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
2.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
3.师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
4.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强化 |
5.对学生的关爱有待进一步增强 |
6.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7.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
(四)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主观原因 |
2.客观原因 |
五、培育和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策略 |
(一)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自我提升策略与路径 |
1.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素质 |
2.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品德 |
3.培养专业情感,提高专业素养 |
4.培养仁爱之心,增进师生情感 |
5.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心理 |
6.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艺术 |
(二)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外部支持 |
1.国家支持: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师德师风建设 |
2.社会助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
3.学校重视:建立健全教师人格魅力评价的有效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现状的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问题 |
(六)研究目标以及意义 |
(七)分析框架 |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论探讨 |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二)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三)对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主要分析维度 |
1.要素与结构维度 |
2.表述方式维度 |
3.功能维度 |
二、美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美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
1.要素与结构 |
2.表述方式 |
3.功能发挥 |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
1.要素与结构维度:要素全面,注重心理素质 |
2.表述方式维度:表述具体,局限性大 |
3.功能维度:引导与评价功能并重 |
三、我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我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
(二)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
1.要素与结构 |
2.表述方式 |
3.功能发挥 |
(三)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
1.要素与结构维度:概念界定不清,对心理素质重视不足 |
2.表述方式维度:规定不够具体,表述方式有待改进 |
3.功能维度:注重引导功能,评价功能有待提升 |
四、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规定的异与同 |
(一)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差异 |
(二)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差异 |
(三)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功能差异 |
五、总结与思考 |
(一)要素与结构层面:两国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好教师的特质 |
1.好教师应有的教师专业品性要素 |
2.两国教师专业品性的结构:师德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
3.异与同的根本原因:文化背景差异 |
(二)表达方式层面:中美之间的差异关涉到可操作性问题 |
(三)功能发挥层面:应当追求引导与评价功能的平衡 |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1.对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明确其要素与结构 |
2.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更加科学具体 |
3.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Ⅰ 研究背景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素质 |
2.1.1 心理素质的概念 |
2.1.2 心理素质的结构 |
2.1.3 心理素质的特点 |
2.1.4 心理素质的测量 |
2.1.5 心理素质的功能作用 |
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 |
2.2.1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 |
2.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 |
2.2.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
2.2.4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作用 |
2.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Ⅱ 研究构想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意义 |
2.4.1 理论意义 |
2.4.2 实践意义 |
Ⅲ 实证研究 |
1 研究一: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测量等值性检验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测量工具 |
1.3.3 统计分析 |
1.4 研究结果 |
1.4.1 各题项描述性统计 |
1.4.2 单组验证性因素分析 |
1.4.3 测量等值检验 |
1.4.4 讨论 |
2 研究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准备 |
2.3.2 实测过程 |
2.3.3 研究对象 |
2.3.4 测量工具 |
2.3.5 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 |
2.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性别上的差异 |
2.4.3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
2.4.4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 |
2.4.5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2.4.6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是否有留守儿童经历上的差异 |
2.4.7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不同经济带上的差异 |
2.4.8 讨论 |
3 研究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测量问卷 |
3.3.3 统计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3.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自尊的影响 |
3.4.3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正负性情绪的影响 |
3.4.4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焦虑的影响 |
3.4.5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抑郁的影响 |
3.4.6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影响 |
3.4.7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3.4.8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效能的影响 |
3.4.9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
3.4.10 讨论 |
Ⅳ 总讨论 |
1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具有性别和学科的测量等值性 |
2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存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
3 心理素质能够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 |
4 研究贡献与研究不足 |
4.1 研究贡献 |
4.2 研究不足 |
Ⅴ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研究[J]. 房玉红,冷婕. 艺术评鉴, 2021(11)
-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D]. 卢宇润. 西南大学, 2020(05)
-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日常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神灵.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宝欣.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高中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研究 ——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四所中学为例[D]. 韩超楠.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D]. 丁利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 朱政光.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