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串行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一、串口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车桂璠,胡建华[1](2021)在《无线通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有线传输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工业控制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而无线传输形式可以实现数据交互,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外界环境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网络传输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并深入探讨无线通讯在工业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姜珊[2](2021)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机器人在仓储物流等工业生产场景中应用广泛,为保障机器人的高效、稳定控制,其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至关重要。而目前长距离、非视距、障碍密集等复杂环境下其控制指令、状态信息等数据的可靠、实时传输仍存在难点。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集成了感知、数据处理以及无线通信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覆盖区域内环境的实时监测;也可以为网络中的节点及用户传送控制消息等数据信息。因此,本文研究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通过传感器网络的冗余转发和睡眠调度,实现控制中心与移动机器人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并搭建实验系统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比较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移动数据传输的相关路由协议,并验证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单路径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方法。2)针对目前移动传输存在的丢包率高,切换延迟难以避免等问题,研究了基于传感器网络冗余转发的可靠数据传输算法。首先基于广播构建了最短路径树;然后,提出了冗余转发算法为移动机器人同时建立正式路由和预备路由,实现从控制中心到移动节点的可靠高效转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切换机制,保证移动机器人在节点间切换时数据传输的稳定性。3)针对低占空比工作模式下传输时延大的问题,研究了基于低占空比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算法。首先,基于最短路径树建立移动机器人路由;然后,在低占空比状态下,设计睡眠调度机制,保障移动机器人与控制中心之间的稳定路由通路,在尽量延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的前提下,减小数据传输的延迟,实现控制中心和移动机器人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4)搭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实验平台,对控制中心到移动机器人的数据传输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证明通过传感器网络进行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刘小军[3](2021)在《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多项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建设任务,例如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LEAF,SSC的直线注入器SSC-LINAC、珠江直线加速器治癌装置、新疆理化所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装置—PREF、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研究装置—SESRI、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等。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由原来专注于一台加速器的建设迈向多台共建,传统加速器子系统分工和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需求,需要对加速器过程控制技术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设计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做相关技术研究,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任务。根据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特点,其系统模块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离子源、低能传输线、射频四极场加速器、中能传输线、高能传输线、同步环和各个终端组成。本文在完成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通用IOC模块和硬件设计标准,为加速器过程控制提供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模板,在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软硬件开发及工程建设周期。论文对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EPICS作为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建立了LEAF的离子源控制系统,LEAF和SSC-LINAC的磁铁电源控制系统,三个项目的真空控制系统、仪表控制、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磁铁温度监测系统、腔体状态监测系统和设备安全联锁系统等。主要技术成果有:采用协议转换将设备硬件接口统一化,并进行了IOC的模块化封装;总结了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常用的硬件设备,进行了设备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标准化流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模板。设计并建设完成的LEAF装置、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维护和扩展简单高效;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能够保证加速器的高质量运行,为装置达到束流设计指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常恒[4](2021)在《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基于MEMS技术研发的姿态传感器在军事、测绘、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为不同领域提供高精度姿态惯导数据。在不同工作温度下,姿态传感器检测数据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其重要指标,因此姿态传感器在实际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标定。而温度补偿是姿态传感器测试标定中重要项目,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实验室自研XGZT-Ⅲ型姿态传感器,设计并实现一套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系统以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中温度控制模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热传播学、黑体辐射等原理,分析被控对象的物理特性。并以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阶跃响应曲线法”求得系统的控制数学模型。首先升温系统采用石英灯加热方式控制,而石英灯加热过程中受热载体升温控制过程具有大滞后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热载体在温度上升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延时响应,在温度控制中超调量过大是不理想的,因此为提升被控系统的响应时间,研究改进型PID控制算法,用于对温度控制的改造,从而确保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其次在对大滞后控制系统进行算法仿真的基础上,结合硬件、软件和系统机械结构等研究设计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使其达到补偿控制系统所需的性能指标。并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系统工作原理以及补偿原理进行方案论证,同时对加热装置控制系统进行中间微分控制、大林控制、史密斯控制分析,比较不同控制优缺点。得到以大林控制算法为最优控制模型的温度控制系统。最后对系统采集得到的姿态传感器检测数据进行精确分析与建模,并对传感器温度补偿算法进行研究,采用拉依达准则,最小二乘估计等算法对姿态传感器进行标定补偿,使得传感器精度达到军工使用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对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实现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过程。经大量实验验证表明,通过本系统温度补偿后的姿态传感器其误差范围均小于±0.2mil,满足姿态传感器国军标标准。同时证明本文研究的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补偿该系列姿态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并且提高姿态传感器的测试效率。

柳志强[5](2021)在《基于DSP的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技术》文中认为光电跟瞄吊舱不仅作为现代战争利器具有远距离完成对目标的捕获、瞄准、跟踪,为已方提供精确的指向性定位,以及先敌先发现和区域外攻击的能力,而且在民用领域,搭载于无人机上可以进行国土勘探、电力巡检、城市规划等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这都对光电跟瞄吊舱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即能有效地隔离外部扰动和内部扰动对视轴的干扰,并始终稳定地指向目标。随着应用环境和场景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光电跟瞄吊舱的控制精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以两轴两框架光电跟瞄吊舱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视轴稳定精度、抗干扰能力、鲁棒性为目标,展开了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建立光电跟瞄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通过两轴两框架光电跟瞄吊舱的结构,载体与吊舱视轴的运动学分析,基于欧拉转换矩阵对吊舱的可控性给出了证明;在探究了光电跟瞄吊舱工作原理以及分析影响视轴稳定精度的因素基础上,开展了光电跟瞄吊舱陀螺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构建的解析建模和系统辨识方法研究,对某两轴两框架光电跟瞄吊舱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辨识出陀螺稳定平台的二阶传递函数模型。其次,结合跟踪微分器和fal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型PID控制策略,将其应用到上述辨识出的二阶传递函数模型控制中,对比经典PID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仿真验证了改进型PID控制策略具有动态性能优异、稳定精度高的优点。接着,针对实际工作环境中经典PID、改进型PID控制器的设计对被控对象模型的严格依赖以及被控对象精准模型获取难度较大的问题,结合自抗扰控制几乎不依赖模型和主动抗扰的优势,开展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探究了自抗扰控制原理,分别开展了基于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和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的速度环二阶自抗扰控制器设计,参数整定方法研究以及光电跟瞄系统的稳定性、抗扰性和鲁棒性等系统动态性能仿真分析。针对二阶自抗扰控制器对视轴输出端角速度扰动无法估计,严重影响光电跟瞄吊舱视轴的稳定精度和跟踪性能的问题,结合串级控制提出了一种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设计了速度环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实现了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证明和参数整定。仿真表明,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稳定精度高、鲁棒性好的优点。最后,基于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完成了伺服控制系统整体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程序设计,搭建了基于DSP的光电跟瞄吊舱实物验证平台,将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应用到光电跟瞄吊舱陀螺稳定平台的电机控制中。实验结果表明依据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器具有动态性能优异、跟踪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稳定精度高、鲁棒性好的优点。

齐婷婷[6](2021)在《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企业实际生产中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使用计算机实现对现场机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不仅有效地减小了控制系统的成本和功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将以太网引入现场控制领域。本文主要对硬件电路和嵌入式程序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根据系统需求,设计了DI、DO、AI、AO四块电路板。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供电复位模块和报警指示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实现控制功能和扩展外围接口;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数据通信模块完成数据在各个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电路板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供电复位模块系统各个模块提供电源和复位信号。报警指示模块实现机器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报警。基于嵌入式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单片机主程序、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最后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能够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本系统通过软硬件相结合,实现了对工业现场所需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测,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对于企业管控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元[7](2021)在《基于FPGA的大功率电源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功率毫米波回旋行波管由于其输出功率大、工作带宽宽、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其能够在军事、航空、国防等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要使得回旋行波管正常需要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为其进行稳定的供能,因此必须确保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但因为行波管在工作时可能由于真空度异常而产生打火现象,从而对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造成损害,进而影响整个行波管的工作,并且由于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其内部关键信号的正常产生与否是确保整个行波管能稳定工作的前提,因此对于测试人员来说则必须对打火信号以及电源内部关键信号进行实时的采集与监测,通过观察信号的特征判断电源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进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则据此需求,针对现有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的工业控制器PLC在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功能上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FPGA的大功率高压电源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系统,用以实现对电源系统中关键信号与回旋行波管打火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本文对系统应满足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的关键芯片进行了选型,然后提出了整体的设计思路与框架。整个系统基于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进行开发,采用自顶而下的思路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并搭配MATLAB进行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与验证,该系统共划分为数据采集、数字信号处理与串行通信三个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主要负责对从外设高速AD采样芯片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接收,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存储架构,可以实现DDR3内存的自定义范围循环存储,对比传统的存储架构可以有效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减少寻址时间,并且专门针对需要采集的信号特征设计了专门的触发模块,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信号采集的准确性。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主要对受电磁干扰的待观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本文设计了两种数字滤波器:浮点数FIR滤波器与适用与含跳变边沿信号的平滑滤波器,将两者级联使用共同完成数字滤波,使其对比传统的滤波方法能在大幅度减小精度误差的同时,更加适用与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中脉冲信号的平滑处理。串行通信主要完成上位机与系统之间的通信,使得系统能够通过串口接收上位机发送过来的指令,并将采集处理的数据上传到上位机上。通信协议采用使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Modbus通信协议,并对其做出了改进,使得其更适用与本文需要一次上传大量数据的通信要求,通过该协议能够使系统并入现有的大功率高压电源Modbus通信网络中,实现通信的便利性与规范性。本文将所设计的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系统以比特流文件烧录进FPGA芯片中,并通过开发板进行了硬件的调试验证,采集了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中的几种关键信号与回旋行波管打火信号,最终通过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本课题通过对基于FPGA的大功率高压电源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对大功率高压电源系统中的关键信号以及对回旋行波管打火信号的抓取与监测,该设计能够有效弥补PLC在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缺陷,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取代外接示波器观察信号,对比用示波器对信号直接抓取观察的方法,该设计具有高可移植性、可拓展性以及低功耗与低成本等优势,对于提高回旋行波管的工作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杨剑铭[8](2021)在《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工缝装备作为现代服装加工的关键设备,为提高缝制加工作业效率和质量,对运行过程的速度、位置控制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提高运转速度前提下缩短缝制过程启动和制动停车时间,同时需要保证制动过程位置控制精度;同时由于传统缝制设备相互孤立,设备状态与数据难以获取,制造厂家难以对设备进行管理和设计优化,为了提高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远程维护,工业互联网模式下的缝制设备的互联、产品运行数据收集、生产信息管理成为新一代工缝装备的功能亮点和缝制设备技术提升热点。论文结合制造企业需求,设计新一代工缝装备控制策略与互联方案,对提高电机伺服控制系统性能和实现传统工业网络化转型有着工程价值。本文在文献调研和工缝装备工程应用新需求基础上,研究并设计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高速工缝装备若干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无线通讯和工业互联架构的新型工缝装备控制器架构,采用ARM微处理器实现了主轴高速伺服电机的扭矩、速度和位置的三闭环控制,通过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增加设计蓝牙无线通讯实现与Android的多功能网关APP实时数据传输,并实现云端互联,满足工缝装备的工业互联方案。(2)为提高高速缝纫作业的快速启停控制要求,在主轴伺服电机矢量实现对电机电流和速度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随机停车指令下三步缓冲法高实时停车位置控制策略,解决了电机高速停车中的位置控制不准或者抖动问题,缩短了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制动过程的时间。(3)结合工业互联的需求,分析了工缝装备传统工业模式与升级需求,设计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研究了实现工业互联的若干技术,开发了移动端网关与操控一体化软件,实现了基于传统工业设备的互联通讯链路,解决了传统工业中设备孤立的问题。分析了互联系统中的网络与数据风险,设计了软件安全与权限控制机制,提高了互联通讯过程的安全性,满足工业互联方案的安全需求。本文完成了基于ARM处理器的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和无线网关的样机研发,搭建了测试平台,详细测试了工缝装备位置控制策略控制效果,以及工业互联方案的功能与性能指标,并通过实际部署在浙江某工缝装备厂商验证了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策略实现了工缝装备伺服电机高速制动下的高实时精准停车,优化了工缝装备伺服控制系统性能,实现了在250ms内完成4000RPM转速下的快速精准停车,位置偏差角±1°,符合预期性能指标;互联方案建立了传统工缝装备与移动端软件、云端服务器的信息通道,实现了移动控制与在线管理功能,提高了工厂人员的生产及管理效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郝佳静[9](2020)在《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的自动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难题。目前,石油化工、冶金、轻纺、印染、制药等行业的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有线通讯方式,有线通讯方式存在布线复杂、集成难度较大、移动困难、控制节点分散、可拓展性差以及维护成本高等弊端。而无线通讯方式具有使用便捷、安装灵活和便于拓展等优势,可以有效解决有线通讯方式存在的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总体构架,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搭建了无线通讯网络,介绍了无线通讯网络的组成和无线通讯设备的功能,设计了针对多种对象的无线监控系统方案,提出了改进的预测函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FC-PID)和广义开环响应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GORC-PID)算法。其次,以STM32最小系统板为基础,结合n RF24L01无线射频模块和4G模块,辅以模拟量和数字量I/O接口、LCD显示屏、电源管理模块、485和232串口、USB接口等,开发了无线通讯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以MDK5编程软件为开发平台,应用无线硬件设备中的外部中断功能实现控制程序的启停和切换,应用SPI通讯功能及n RF24L01无线射频模块实现主站与从站之间数据的双向无线传送,应用4G模块实现主站与云端的信息共享,并且在主站中编写常规和先进控制算法实现主站对被控对象的实时控制。最后,以实验室中的THJ-2型水箱作为实验对象,来验证所开发的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工程运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水箱液位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最短可以在4分钟左右达到对设定值的稳定跟踪,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龚晨[10](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输油泵安全控制是油品稳定运输的关键,如何对输油泵系统进行安全控制,避免出现故障是系统监控以及操作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稳定性强且控制精确的输油泵控制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输油泵控制系统属于重工业行业,将物联网技术与输油泵远程控制系统进行相结合,具有如下的优势:一、缩短开发周期;二、物联网中传感器可以对输油泵参数进行精确采集,这样可以间接提升输油泵系统的性能;三、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基于物联网中的嵌入式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对输油泵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借助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输油泵的流量、压力、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输油泵参数的实时远程传输以及系统的远程控制,借助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输油泵系统的自动控制。在控制器设计方面,输油泵是长输管道系统的重要动力设备,对其流量、入口压力和出口压力的协调控制和提高输油泵效率是实际生产的重要目标。由于输油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输油泵存在于情况较为复杂的山川旷野之中,外界的温度、湿度、原油特性等不良因素给输油泵控制系统带来的漂离问题,采用常规控制策略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对输油泵的自动控制。同时,针对数据远程传输方面,本文对异构无线传感器节点网络协议进行了优化分析,在典型的deec分簇路由算法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采用matlab工具对该改进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第一、对输油泵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物联网架构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背景。第二、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对本文的输油泵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监控站通过S3C6410微处理器作为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通过Zig Bee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输油泵参数的实时采集,再通过4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输油泵数据的远程传输,并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部分进行了分析设计。针对常规PID在非线性时变系统控制中的不足,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对输油泵进行控制,并对该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以及性能仿真。第三、对目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算法的不足,在deec分簇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最后采用matlab工具,对本文改进的分簇路由算法在生存周期、数据包传输量、节点网络平均剩余能量三个方面进行了性能验证。

二、串口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串口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通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有线通讯在工业控制中的问题
2 无线通信工业控制的架构
3 基于无线通讯网络协议的控制
    3.1 无线网络的通信协议
    3.2 基于PC机的无线网络工业控制
    3.3 基于ARM控制器的无线网络工业控制
    3.4 基于无线传输模块的无线控制
4 结语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
        1.2.2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数据传输
        1.2.3 基于低占空比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小结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综述与分析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分析
        2.2.1 路由协议分类
        2.2.2 典型的路由协议分析
    2.3 贪婪转发与最短路径树的对比
        2.3.1 GPSR路由协议
        2.3.2 SPT路由算法
        2.3.3 GPSR与SPT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冗余转发的移动机器人可靠数据传输
    3.1 引言
    3.2 网络模型
    3.3 路由算法设计
        3.3.1 最短路径树建立
        3.3.2 冗余转发机制
        3.3.3 移动切换算法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仿真软件NS2简介
        3.4.2 RMTF仿真实验设置
        3.4.3 实验对比项
        3.4.4 评价指标
        3.4.5 RMTF不同节点密度下的数据传输性能比较
        3.4.6 RMTF不同重传次数下的数据传输性能比较
    3.5 实验结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占空比传感器网络睡眠调度的移动机器人可靠数据传输
    4.1 低占空比传感器网络模型
    4.2 睡眠调度算法设计
    4.3 仿真实验与分析
        4.3.1 RMTF-L仿真实验设置
        4.3.2 实验对比项设置
        4.3.3 RMTF-L与RMTF的性能比较
        4.3.4 RMTF-L与SINGLE的性能比较
        4.3.5 RMTF-L与SINGLE-L的性能比较
    4.4 实验结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控制实验
    5.1 实验平台介绍
        5.1.1 传感器节点介绍
        5.1.2 移动机器人介绍
    5.2 实验平台搭建
    5.3 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实验
        5.3.1 实验参数设置
        5.3.2 实验设计
        5.3.3 数据传输实验结果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1 过程控制概述
    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2.1 加速器过程控制组成
        2.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特点
        2.2.3 加速器过程控制要求
    2.3 过程控制软件系统
        2.3.1 软件实现功能
        2.3.2 分布式控制系统
        2.3.3 EPICS概述
        2.3.4 EPICS IOC模块化封装
    2.4 过程控制硬件系统
        2.4.1 硬件基本构成
        2.4.2 硬件实现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EAF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3.1 LEAF工程简介
    3.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2.1 控制系统网络
        3.2.2 控制系统架构
    3.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3.3.1 真空控制系统
        3.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3.3.3 离子源控制系统
        3.3.4 仪器仪表控制
    3.4 调试及运行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SC-LINAC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4.1 SSC-LINAC工程简介
    4.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2.1 控制系统网络
        4.2.2 控制系统架构
    4.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4.3.1 真空控制系统
        4.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4.3.3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4.3.4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4.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4.4 调试及运行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5.1 珠江直线加速器工程简介
    5.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5.2.1 控制系统网络
        5.2.2 控制系统架构
    5.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5.3.1 电磁兼容测试
        5.3.2 控制机柜设计与装配
        5.3.3 真空控制系统
        5.3.4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5.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5.3.6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5.4 调试及运行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系统总体研究
    2.1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功能及性能分析
        2.1.1 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主要误差分析
        2.1.2 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2.1.3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2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2.1 姿态传感器补偿测试方法
        2.2.2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设计总体方案思路
        2.2.3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2.4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温度控制算法与传感器补偿原理研究
    3.1 石英灯传热原理研究
        3.1.1 石英灯黑体辐射原理研究
        3.1.2 辐射加热模型建立
        3.1.3 控制系统加热模块控制算法
        3.1.4 阶跃响应曲线法建立数学模型
    3.2 大滞后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3.2.1 大滞后系统特性分析
        3.2.2 大滞后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3.2.3 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3 数据预处理以及传感器温度补偿算法研究
        3.3.1 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原理
        3.3.2 数据预处理
        3.3.3 温度补偿算法分析
        3.3.4 温度误差补偿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电路整体架构设计思路
    4.2 温度补偿平台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2.2 步进电机驱动硬件电路
        4.2.3 石英灯加热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2.4 上下位机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4.2.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4.3 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调试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的研究思路
    5.2 下位机程序设计
        5.2.1 软件开发环境
        5.2.2 初始化模块
        5.2.3 加热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5.2.4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2.5 数据传输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5.3 系统上位机软件的研究
        5.3.1 编程模型
        5.3.2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思路
        5.3.3 可视化操作界面的设计
    5.4 系统软件调试
        5.4.1 系统下位机软件的调试
        5.4.2 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调试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结构搭建与实验调试
    6.1 测试平台实物模型的搭建
    6.2 主要模块的调试
        6.2.1 最小系统调试
        6.2.2 步进电机调试
        6.2.4 通信模块调试
        6.2.5 系统联调测试
    6.3 温度补偿系统实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基于DSP的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电跟瞄吊舱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光电跟瞄吊舱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光电跟瞄吊舱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4 自抗扰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光电跟瞄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光电跟瞄吊舱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两轴两框架光电跟瞄的吊舱的结构
        2.1.2 载体与两轴两框架光电跟瞄吊舱运动学分析
        2.1.3 光电跟瞄吊舱的工作原理
    2.2 光电跟瞄吊舱稳定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光电跟瞄吊舱陀螺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解析建模
        2.3.2 系统辨识
    2.4 本章小结
3 光电跟瞄吊舱的改进型PID控制
    3.1 速度控制器设计分析
    3.2 改进型PID控制结构与原理
    3.3 改进型PID控制器设计
    3.4 改进型PID控制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技术
    4.1 非线性自抗扰控制
    4.2 线性自抗扰控制
    4.3 光电跟瞄吊舱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3.1 光电跟瞄吊舱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4.3.2 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4.4 光电跟瞄吊舱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4.1 光电跟瞄吊舱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4.4.2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4.5 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仿真
    4.6 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
        4.6.1 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6.2 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扩张状态观测器收敛性证明
        4.6.3 两级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稳定性证明
    4.7 光电跟瞄吊舱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仿真
        4.7.1 频域仿真分析
        4.7.2 时域仿真分析
        4.7.3 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DSP的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实验验证
    5.1 基于TMS320F28335的硬件电路设计
    5.2 程序设计
    5.3 实验系统的构建
    5.4 光电跟瞄吊舱串级线性自抗扰控制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6)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核心器件选型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方案
        2.2.1 方案论证
        2.2.2 设计原则
        2.2.3 系统设计分析
    2.3 核心器件选型
        2.3.1 单片机选型
        2.3.2 数据采集芯片选型
        2.3.3 网络接口芯片选型
    2.4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单片机主控模块
        3.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1.2 单片机电路
    3.2 信号采集处理模块
        3.2.1 数字信号采集模块
        3.2.2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
    3.3 数据通信模块
        3.3.1 串口通信
        3.3.2 SPI通信
        3.3.3 以太网通信
    3.4 电源供电模块
        3.4.1 12V供电电路
        3.4.2 10V供电电路
        3.4.3 5V供电电路
        3.4.4 3.3V供电电路
        3.4.5 1.8V供电电路
        3.4.6 复位电路
    3.5 报警指示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功能
        4.1.1 主程序流程
        4.1.2 软件需求分析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1 数字信号采集流程
        4.2.2 模拟信号采集流程
    4.3 网口通信设计
        4.3.1 网络透传模块手动配置
        4.3.2 网络透传模块上位机配置
    4.4 串口通信设计
        4.4.1 串口通信工作原理
        4.4.2 波特率发生器
        4.4.3 串口发送器
        4.4.4 串口接收器
        4.4.5 串口程序流程
    4.5 SPI总线通信
        4.5.1 SPI工作原理
        4.5.2 SPI数据处理
        4.5.3 SPI程序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电路板
    5.2 系统上电测试
    5.3 开关量采集测试
    5.4 模拟采集测试
    5.5 串口收发测试
    5.6 网口通信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PCB电路板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FPGA的大功率电源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应用背景概述
        2.1.1 回旋行波管打火信号特征
        2.1.2 高压脉冲电源调制器驱动信号分析
        2.1.3 辅助电源关键信号简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2.2.2 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2.2.3 数字信号处理需求分析
        2.2.4 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硬件选型
    2.4 系统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数据采集系统时钟架构
    3.2 AD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3.2.1 ADS4225 芯片数据接收模块
        3.2.2 原始数据的加位标记处理
    3.3 DDR3 数据读写控制模块设计
        3.3.1 DDR3 双缓存架构设计
        3.3.2 DDR3 写缓存时序设计
        3.3.3 DDR3 读缓存时序设计
    3.4 数据触发控制模块设计
        3.4.1 数据边沿与脉宽混合触发设计
        3.4.2 数据采集保护窗口模式设计
        3.4.3 数据触发起始地址位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PGA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4.1 浮点数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实现
        4.1.1 FIR数字滤波器原理
        4.1.2 IEEE-754 浮点数介绍及FPGA实现
        4.1.3 FIR数字滤波器在FPGA中的设计
    4.2 改进平滑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2.1 传统平滑滤波器原理
        4.2.2 一阶差分判别的平滑滤波器原理
        4.2.3 改进平滑滤波器在FPGA中的设计
    4.3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整体设计
        4.3.1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时钟架构
        4.3.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时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odbus协议的串行通信系统设计
    5.1 Modbus串行通信协议介绍
        5.1.1 Modbus协议传输特点
        5.1.2 Modbus的 RTU传输模式及其改进
        5.1.3 Modbus的 CRC校验方法
    5.2 Modbus通信模块在FPGA中的设计实现
        5.2.1 MODUS通信模块的时钟产生
        5.2.2 Modbus通信的串行收发模块设计
        5.2.3 Modbus通信模块中的帧处理模块设计
    5.3 串行编/解码模块在FPGA中的设计实现
        5.3.1 串行解码模块的设计
        5.3.2 串行编码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6.1 系统实验测试平台
    6.2 数据采集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6.3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6.4 大功率电源系统信号实时捕获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1.2.2 工业互联网
        1.2.3 边缘网关
    1.3 课题研究目标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整体方案设计
    2.1 工缝装备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2.1.1 工业缝纫场景及控制需求
        2.1.2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需求
    2.2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2.3.1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结构
        2.3.2 主轴伺服电机三环控制模型
        2.3.3 主轴伺服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2.3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总体架构设计
    2.4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方案设计
        2.4.1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分析与设计
        2.4.2 工缝装备边缘无线网关分析
        2.4.3 网关与操控一体化互联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工缝装备快速制动的位置控制方法
    3.1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建模
    3.2 工缝装备主轴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研究
        3.2.1 主轴电机矢量控制过程分析
        3.2.2 Clark变换分析
        3.2.3 Park变换分析
        3.2.4 主轴电机逆变器SVPWM调制
    3.3 工缝装备速度与位置实时检测
        3.3.1 工缝装备控制要求及处理器选型
        3.3.2 光电编码器检测原理分析
    3.4 工缝装备主轴电机制动过程分析
    3.5 随机指令下速度规划与位置控制策略分析
    3.6 三步缓冲法高实时停车策略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技术方案设计
    4.1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设计
        4.1.1 工缝装备通讯协议制定
        4.1.2 工缝装备互联模块设计
    4.2 无线网关边缘互联设计
        4.2.1 边缘互联通讯协议分析
        4.2.2 GATT属性及通讯机制研究
        4.2.3 无线网关边缘互联实现
        4.2.4 BLE短包通讯机制分析
    4.3 无线网关云端互联设计
        4.3.1 无线网关云端请求设计
        4.3.2 无线网关云端通讯实现
    4.4 无线网关并发互联分析
        4.4.1 无线网关并发通讯管理
        4.4.2 并发互联异步通讯机制分析
        4.4.3 并发互联同步通讯机制分析
    4.5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风险分析
    4.6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安全机制设计
        4.6.1 无线网关云端互联加密
        4.6.2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校验
        4.6.3 用户登录与动态token认证
        4.6.4 工缝装备互联权限分级管理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三步缓冲控制策略验证
    5.3 无线网关功能测试
        5.3.1 边缘互联操控测试
        5.3.2 云端互联功能测试
        5.3.3 互联与控制结合测试
    5.4 无线网关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无线网络通讯控制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总体构架
    2.1 无线通讯网络系统组成
        2.1.1 从站功能
        2.1.2 中继器功能
        2.1.3 主站功能
    2.2 无线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2.2.1 无线监控系统组成
        2.2.2 无线监控策略设计
        2.2.3 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无线通讯设备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3.1 主要元器件选型
        3.1.1 STM32芯片的选型
        3.1.2 存储器的选型
        3.1.3 显示屏的选型
        3.1.4 无线通讯模块的选型
    3.2 原理图绘制和PCB布局
        3.2.1 EDA设计软件的选择
        3.2.2 电源管理系统设计
        3.2.3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3.2.4 I/O接口设计
        3.2.5 串口电路设计
        3.2.6 SIM卡电路设计
        3.2.7 原理图和PCB电路板
    3.3 硬件设备的焊接与调试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4.1 KEIL MDK5 编程软件介绍
    4.2 工程建立
        4.2.1 工程新建
        4.2.2 添加工程文件
        4.2.3 添加宏定义标识符
    4.3 无线通讯设备功能实现
        4.3.1 从站功能实现
        4.3.2 主站功能实现
    4.4 编译下载调试
        4.4.1 编译
        4.4.2 下载与调试
    4.5 本章小结
5 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工程实现
    5.1 监控系统搭建
        5.1.1 硬件配置
        5.1.2 系统搭建
    5.2 控制方案实施
        5.2.1 控制策略应用
        5.2.2 数学模型建立
        5.2.3 控制算法仿真
        5.2.4 工程应用控制程序编写
    5.3 控制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10)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输油泵控制系统国外发展及现状
        1.2.2 输油泵控制系统国内发展及现状
        1.2.3 常规控制应用现状
        1.2.4 物联网发展及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物联网技术分析
    2.1 物联网体系架构概述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3 无线通信技术
    2.4 嵌入式技术
    2.5 小结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嵌入式处理器模块
        3.2.1 嵌入式处理器
        3.2.2 硬件电路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
    3.4 ZigBee通信模块
    3.5 无线通信模块
    3.6 小结
4 控制算法与系统软件设计
    4.1 ZigBee协议栈
        4.1.1 ZigBee终端路由节点
        4.1.2 ZigBee协调器节点
    4.2 无线网络通信实现
        4.2.1 AT指令
        4.2.2 串口通信格式设置指令
        4.2.3 基于4G网络的连接指令
    4.3 控制器算法分析与设计
        4.3.1 输油泵控制系统结构组成及主要控制指标
        4.3.2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总体分析
        4.3.3 模糊化模块
        4.3.4 神经网络模块
        4.3.5 PID模块
        4.3.6 模糊神经网络PID在线学习
        4.3.7 模糊神经网络PID算法描述
        4.3.8 仿真验证及效果分析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5 小结
5 能量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分簇算法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
        5.1.1 传感器节点能耗
        5.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别
        5.1.3 典型的分簇路由算法
    5.2 算法相关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节点能量消耗模型
        5.2.3 节点能耗分析及最优分簇
    5.3 算法描述
        5.3.1 网络初始化
        5.3.2 簇头选择
        5.3.3 簇的建立
    5.4 算法性能分析
    5.5 算法仿真及性能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串口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通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J]. 车桂璠,胡建华.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1(06)
  •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姜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D]. 刘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姿态传感器温度补偿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常恒.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DSP的光电跟瞄吊舱自抗扰控制技术[D]. 柳志强.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6]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D]. 齐婷婷.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7]基于FPGA的大功率电源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设计与实现[D]. 陈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D]. 杨剑铭. 浙江大学, 2021(01)
  • [9]无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郝佳静.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龚晨.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串行通信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