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优秀男子跳远助跑起跳技术特点比较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助跑起跳技术特点比较

一、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田昌瑞[1](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

刘平[2](2021)在《我国现役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全程技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阶段的关键技术特征进行解析和分析,揭示出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尝试以全局思维来看待分析跳远这个项目,并探究跳远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通过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做对比,探讨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上的不足,分析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今后的训练和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役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全程关键技术特征。在比赛现场采用7台高清数码摄像机,按照视频解析技术要求进行比赛视频采集,使用Fastrun系统采集助跑最后两个5m分段的速度,使用Dartfish10.0视频解析软件和Peak Motus三维视频解析系统进行数据提取,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模型进行人体质心的合成,使用低通滤波进行数据平滑,截断频率为6Hz。运用Excel2007和Spss2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参数指标选取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AVER、标准差SD和百分比%,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来分析不同技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显着性水平设定为p<0.05。研究结果(1)我国现役女子跳远有78.6%的运动员都能在前三跳创造出最佳成绩;全程助跑步数集中在18-22步合理范围内;全程助跑时间在4.96-5.90s之间;11名采用站立式起动方式的运动员的踏板精度为0.14±0.43m,5名采用行进间起动方式的运动员的为0.05±0.95m。(2)助跑阶段中,在倒数第2步步长、最后1步和步长差值上,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达到健将水平的A组5名运动员分别为2.15±0.10m、2.02±0.07m和0.22±0.23m,未达到健将水平的B组9名运动员分别为1.93±0.13m、2.04±0.12m和-0.03±0.15m;在倒数第2步步速、最后1步步速、最后两步均速和板前6-1m分段速度上,A组分别为9.10±0.12m/s、8.48±0.19m/s、8.79±0.15m/s和9.05±0.38m/s,B组分别为8.77±0.44m/s、8.23±0.26m/s、8.50±0.04m/s和8.85±0.17m/s。其中,助跑速度与成绩的相关性最高,倒数第2步步速、最后1步步速、最后两步均速和板前6-1m速度与成绩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p<0.01)、r=0.812(p<0.01)和r=0.886(p<0.01)和r=0.781(p<0.01)。(3)起跳阶段中,在起跳瞬间的水平和垂直速度上,A组分别为7.53±0.13m/s和2.98±0.11m/s,B组分别为7.52±0.27m/s和2.83±0.19m/s;在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和起跳瞬间身体偏离角上,A组分别为8.10±0.12m/s、21.62±0.88°和3.92±1.87°,B组分别为8.04±0.26m/s、20.65±1.44°和4.57±2.12°;在着板瞬间的起跳腿膝关节角度上,A组分别为159.87±3.64°、148.96±0.57°和10.90±4.10°,B组分别为153.42±5.89°、146.96±10.88°和6.46±7.99°;在着板角和起跳角上,A组为66.38±4.20°和71.13±3.98°,B组为67.32±4.02°和71.24±3.26°;在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和摆动腿平均角速度上,A组分别为41.68±9.55°、87.40±13.77°和490.24±91.11°/s,B组运动员分别为35.95±12.31°、92.88±8.80°和481.54±79.44°/s。其中,缓冲膝角和着板瞬间膝角与成绩的相关性较高,分别为r=0.800(p<0.01)和r=0.738(p<0.01)。(4)腾空阶段中,我国现役女子跳远有10名运动员采用挺身式空中技术,占比71%;有4名运动员采用走步式空中技术,占比29%;在腾空时间和腾空质心高度上,A组为0.75±0.02s和1.16±0.05m,B组为0.74±0.01s和1.11±0.04m。(5)落地阶段中,在落地技术上,我国现役女子跳远有5名运动员采用“滑坐式”落地技术,占比36%;有9名运动员采用“侧倒式”落地技术,占比64%;在落地瞬间质心高度和落地距离上,A组为0.75±0.02m和0.49±0.06m,B组为0.74±0.01m和0.29±0.08m。研究结论在全程技术中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大小是决定成绩的最主要因素,落地距离、缓冲膝角和腾起初速度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踏板精度、腾起角和落地技术对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1)在助跑阶段的最后两步步长特征上,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达到健将水平的A组运动员符合当前国际主流“大—小”步长节奏模式,而未达到健将水平的B组运动员不符合主流模式,在助跑最后两步均速上,AB组与世界女子跳远相差较大。(2)在起跳阶段,我国现役女子跳远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导致后面的腾起角、腾起初速度、着板膝角和摆动腿平均角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3)在腾空阶段,腾空质心最高点和腾空时间对成绩有重要影响,采用挺身式空中技术的运动员较多。(4)在落地阶段,我国女子跳远远动员的落地距离与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差距较大,采用侧倒式落地技术的运动员多于滑坐式。

李伟[3](2021)在《男子跳远二级运动员助跑起跳下肢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我国跳远项目成绩不断提高,跳远项目逐渐被大众所关注。阅读跳远相关文献发现分析的大都是国际国内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对高等学校基层二级跳远运动员的研究很少,但是高校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是我国跳远项目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提高高校跳远二级运动员的成绩和对技术动作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倒三步和起跳下肢动作为研究对象。皆在深入分析男子二级运动员的助跑倒三步和起跳阶段下肢技术动作。为丰富二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理论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实验以高校15名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助跑倒三步到起跳腾起瞬间的下肢运动学、起跳阶段摆动腿的相关性和起跳腿肌电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阶段整体助跑的绝对速度相对较小,在倒5—3米、倒3—0米的速度差值过于平稳,上板积极性不够;测试运动员大部分倒两步技术划分不清晰。(2)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变动幅度大尤其是膝关节角度,身体重心浮动过大;起跳扇面角过大着地角偏小,起跳时相分配不合理缓冲时间过长蹬伸指数平均值偏低;起跳腾起瞬间水平速度损失大但没有较好的转化成垂直速度导致腾起角度偏低。(3)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腿倒一步蹬离瞬间膝关节角度偏大,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偏小,起跳阶段受测运动员部分出现不同程度蹬摆不协调情况,导致摆动腿角加速度“制动”向上惯性力不足。(4)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腿在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与成绩均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重要性明显。(5)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主要用力肌肉是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臀大肌;起跳腿肌肉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是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

阮文军[4](2021)在《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总决赛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起跳技术作为跳远项目的重要技术之一,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极为严格,虽然目前我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但其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以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总决赛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8名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8名运动员起跳阶段技术动作的优缺点,并探讨技术动作优缺点的形成原因,希望能为我国运动员改进起跳技术教练员的科学施教提供客观准确的参考资料,能为不断提高我国跳远项目运动水平予以一定帮助与支持。研究结论如下:(1)8名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总体符合现代跳远的技术规范,其中张耀广、李成斌、李志鹏等5运动员上板起跳的准确性稍有欠缺,应注意提高助跑、上板的准确性。(2)张耀广缓冲阶段、蹬伸阶段用时较短,表现出起跳快的特点,其他7名运动员起跳总用时比较合理,但各阶段时间分配不够合理。(3)8名运动员腾起垂直速度普遍偏低是当前存在主要问题。张耀广、陆基明和李成斌三人在腾起水平速度方面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4)8名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水平速度的损失主要发生在起跳着地瞬间时相、缓冲阶段和转化阶段;张耀广、陆基明、李成斌在水平速度转化率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获得了相对较大的垂直速度。(5)8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和腾起角符合优秀运动员的合理范围,蹬地角较小,扇面角较大是角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髋关节角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和踝关节角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6)8名跳远运动员的髋关节角与腾起速度呈显着相关,踝关节角与呈腾起水平速度显着相关,可见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伸展充分更有利于运动员的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即获得更大的腾起速度,特别是腾起水平速度。

许小令[5](2020)在《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许小令是近十年我国跳远项目的优秀女子选手,多次在国内及亚洲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录像解析法,对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起跳环节技术参数,找出其起跳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许小令的技术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精准训练,助其在运动生涯最后阶段稳定成绩,并寻求突破。研究结果:(1)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长分别为2.2±0.12m和2.08±0.05m,呈“大-小”节奏变化趋势,但是步长差值较小,为0.12±0.13m,不利于快速衔接起跳动作,数据显示最后两步步长差值越大,越有利于许小令取得好成绩。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速分别为9.08±0.05m/s和8.77±0.21m/s,呈减速状态,而国外优秀选手是加速上板。许小令最后两步质心高度下降幅度为0.1±0.01m,身体质心下降幅度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许小令起跳前试图通过质心下降以提高垂直速度的方式来弥补起跳能力不足。(2)许小令起跳瞬间水平速度、起跳水平速度损失、起跳瞬间垂直速度、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分别为7.8±0.12m/s、0.75±0.46m/s、2.89±0.24m/s、8.37±0.1m/s和18.5±1.29°。许小令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小,垂直速度转化偏小,对腾起角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体起跳效果。(3)许小令在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最大缓冲角为137.25±3.3°,低于138°-145°的适宜区间,说明许小令下肢缓冲幅度较大,下肢的支撑能力不足。(4)许小令起跳离地瞬间躯干角为91.5±5.51°,说明起跳向前性不足。(5)许小令着板角为、起跳角和起跳时间分别为69.25±2.99°、62±0.82°和0.11±0.01s,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蹬伸不充分。(6)许小令着板瞬间和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分别为40.25±5.74°和86.5±4.51°,着板瞬间摆动腿“跟摆”不积极,离板瞬间摆动腿摆动幅度小。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为712±54.98°/s,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不利于获得较好的起跳效果。研究结论:(1)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长符合“大-小”的节奏变化模式,但步长差值较小,步长节奏变化不明显。并且存在最后两步质心高度下降幅度大以及最后两步减速的现象。全程助跑节奏稳定性不足、最后两步跑跳衔接技术欠佳,可能是产生最后两步节奏变化不明显的主要致因。(2)许小令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小,有益于获得一定的腾起初速度。许小令起跳时间短,对减小水平速度损失有利;许小令起跳着板角较理想,对减小着地瞬间的水平制动力,保持水平速度有利。(3)许小令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小,加大了获得垂直速度的难度,进而引发起跳不充分的问题,表现为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偏低;起跳腿支撑能力不足和起跳时间过短,使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完成起跳动作。起跳能力不足和起跳支撑技术不合理可能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4)许小令起跳离地后躯干较为正直,向前性不足,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仰头”动作。并且着板和离板瞬间摆动腿摆动的积极性不足,表现在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大,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小,整个起跳过程摆动腿角速度慢。起跳能力不足、起跳蹬摆技术配合不合理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致因。(5)根据许小令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上存在的不足,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专项技术和专项能力训练手段。研究建议:(1)许小令在训练中应注意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之上,加强准备起跳阶段技术的训练,通过不同助跑步数的助跑训练完善跑跳衔接技术,形成“大-小”的步长节奏,加快上板速度。强化最后两步的衔接速度,注重最后1步着地瞬间“回扒”速度。(2)许小令还应加强起跳意识,完善起跳技术,发展起跳腿力量和摆动腿摆动能力,加强“蹬摆”配合意识,较早的完成的缓冲动作,加大向心收缩用力阶段的比例,提高起跳效果。(3)根据许小令专项技术上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对提高其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刘雯雯[6](2020)在《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级跳远运动项目,早在18世纪被世人发展为比赛项目,但因技术动作的不统一,规则的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9世纪技术动作规范为单足跳、跨步跳、跳跃等三个结构不同的跳跃技术,在此期间,通过探索与研究考证得出: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数据,在世界纪录的发展速度上来看,呈现的比例趋势较小,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对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动作、竞技能力、体能特征做出大量的研究。从最早19世纪记载,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水平在此阶段以14.0m成绩,展现我国三级跳远最好成绩,而这一时期的日本选手早已打破14.0m大关。直到19世纪80年代我国选手邹振先以17.02m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世界水平已达到了17.89m。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我国三级跳远运动水平在逐渐与世界水平缩短之间的差距,运动成绩在逐渐提高,追溯根源在于,研究学习者通过对三级跳远运动项目深入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使其技术动作、身体素质都在逐步完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项目,史上最惊人的成绩,源于英国运动员选手爱的华兹。而中国在纪录刷新的过程中,以缓慢的形式跳跃发展着,相对比两种发展速度,表现出我国男子三级跳发展水平的落后。因此,为缩小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研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针对其技术动作、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体能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理论基础并不支持所有运动员的实践操作,则这个过程需要教练员,合理地调整训练方式方法,以达到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我国以“速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甚少,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技术动作、体能特征、身体形态等,在此研究领域中一带而过的速度却少许重视。本研究主要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技术动作,达到能够通过指标数据,灵活变换更改技术动作,特别是对“速度”指标的细化研究,进一步凸显当代三级跳远运动的显着特点“速度型”。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量化指标与参考依据。二是本研究对象是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基本代表我国三级跳远项目的最高水平,其研究结果及得出的运动学参数得以借鉴,以期在训练方面拥有指导意义,为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方面提供参考意义。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的三跳技术动作,其核心主要围绕“速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通过4种方式方法进行解析,为能够获得准确数据以及确保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借助中国知网、维普、山西大学图书馆以及WOS等数据库进行查询,时间跨度设定为近10年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信息软件处理,获取三级跳远运动的相关文献以及研究领域中更加细化的研究层面。研究视角,主要从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及速度利用率分析、三跳技术动作中相关角速度分析、三级跳远摆动速度及上下肢协调配合等四方面进行本次论文阐述。结果表明:(1)我国研究方向集中在技术动作,研究动态后期管理模式未曾体现,国外研究则集中在生物力学以及后期管理解决模式相对完善,这是我国研究领域所存在的缺陷;(2)上肢技术动作通过遵循相向运动规律,且优化模式为“单臂摆+单臂摆+双臂摆”,混合模式的摆臂方式,能增大身体向前移动惯性;(3)摆臂可形成肩带扭转,从而使腰部产生对抗性转动,协调维持身体平衡,已达到加快臂的摆动与腿的协调配合,增大摆动速度;(4)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摆动腿摆动环节,呈现出摆动不积极,摆动大小腿折叠不紧凑,出现松懈状态,导致各个技术动作起跳环节不充分,且较大的损失了水平速度。因此,应加大腿部力量肌肉的训练,同时,加强髋关节力量训练,达到积极送髋,增大下压速度;(5)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某些技术动作不能更好地完成与腿部力量薄弱、退让性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侯杰[7](2020)在《对2018年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人们普遍认为,起跳阶段中任何技术的不合理,都会影响起跳效果。摆动动作是起跳阶段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摆动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到起跳离板瞬间中的摆动动作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阶段中摆动技术的优缺点,为提高我国跳远运动的竞技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以2018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跳远前八名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影像拍摄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摆动动作与其它运动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身体质量指数、克托莱指数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呈显着性差异,表现出我国运动员的肌肉充实度相对较低,肌肉力量相对较小。2、在起跳着板阶段中,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方面呈显着性相关,表现出我国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屈蹬”技术较差,摆动半径较大,增加摆动惯量。3、在起跳缓冲阶段中,国内、外优秀跳远远动员在髋关节、摆动腿摆动动作方面呈显着性差异,表现为缓冲阶段起跳腿侧髋缓冲幅度小、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等现象;在摆动腿侧臂摆动动作方面无显着性差异。4、在起跳蹬伸阶段中,我国运动员存在离板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较低、摆动腿的摆动制动效果不佳、身体重心相对较低、起跳腿髋关节未充分蹬伸的现象。5、在起跳过程中,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身体重心起伏相对较小,身体向前性较好;摆动动作对身体重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及垂直速度;在起跳阶段中摆动腿以及摆动臂的摆动角速度大致经历增加-最大-减小三个阶段,其摆动角速度最大值都出现在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时相。6、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离板瞬间起跳腿髋角与运动成绩呈显着性相关。

杨越茹[8](2020)在《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文中认为起跳技术作为跳远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了解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跳远技术分析来说具有关键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拍摄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用两台摄像机对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女子跳远比赛进行现场拍摄,用KNOW3D软件进行解析,以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跳远比赛中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最好一跳成绩的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从起跳着地瞬间、起跳最大缓冲瞬间、起跳离地瞬间、缓冲阶段、蹬伸阶段对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跳远比赛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地瞬间,前3名运动员较后3位运动员技术动作更为合理,后3位运动员屈腿着地动作比较明显。郝默含和尹欣怡整体角度比较合理,其他运动员起跳腿均为被动踏板,着地瞬间技术连贯性不强。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躯干后倾角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肩关节水平速度、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肩关节垂直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身体重心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2.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郝默含的起跳腿侧各环节角度数据指标是6名运动员中最理想的,其他运动员距理想值均有一定差距。尹欣怡的速度参数更为合理,水平速度的损失率较小,从而为合理地转化为垂直速度创造良好条件。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起跳腿踝关节、肘关节和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越大,运动成绩越好。3.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除郝墨含外,5名运动员摆动腿的蹬摆不积极,蹬伸能力差;后3名运动员起跳腿相关环节垂直速度明显低于前3名运动员,导致腾起角度不太合理,这也是与前3名运动员具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之一。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腾起角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运动成绩越好;摆动腿侧髋关节水平速度和摆动腿侧髋关节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膝关节垂直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肩关节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4.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地缓冲阶段,前2名运动员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损失较小,整体速度更为合理,其余4人在缓冲阶段所用时间较长,可能是由于运动员下肢力量较弱。另外,在该阶段运动员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膝关节合速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髋关节合速度变化变化越小,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肘关节合速度变化越小,竞技成绩越好。5.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蹬伸阶段,6名运动员都表现出快速向上起跳的起跳技术,但蔡雨轩和高馨琪相对其他4人来说在此阶段的蹬伸动作不够规范,在今后的训练中要注意改善技术动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为改进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张潇丹[9](2019)在《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田径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田径各项目的运动成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每个项目的关键技术以及对项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都更加准确。该文以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为研究对象,对参加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比赛的前8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主要运用录像拍摄法及Dartfish软件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集跳远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相关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名调查对象在助跑最后5m阶段的步长变化特征均为:倒一步步长小于倒二步步长,步长变化节奏较为理想,但倒二步步长和倒一步步长均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选手,T检验结果有非常显着差异。(2)8名调查对象在助跑最后5m阶段的速度变化特征为:有5人在起跳前的速度变化表现为速度加快,但前后速度差较大,助跑节奏变化突然。另外,助跑速度也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选手。(3)8名调查对象在起跳阶段的着板角和蹬离角的平均值均明显小于世界优秀选手的平均值,起跳扇面角的平均值远大于世界优秀选手的平均值,起跳腿髋关节角度变化趋势与世界优秀选手不一致。(4)8名调查对象的腾起水平速度相对较小,但差距不大,而起跳的垂直速度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T检验结果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此外,8名调查对象在起跳阶段的时间分配也不合理,起跳阶段缓冲时间较长,导致起跳总时间明显大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5)参加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决赛的8名运动员踏板准确性也相对不理想,这反映出现阶段中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节奏不够稳定。

冯松飞[10](2019)在《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认为在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各类大型的田径比赛中,跳远项目不仅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普及性和观赏性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对提高人们的爆发力和跳跃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女子跳远项目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我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辛勤探索和付出,女子跳远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曾多次夺得亚洲各赛事冠军并打破亚洲记录,目前亚洲记录仍然是由我国运动员姚伟丽所创造。尽管我国运动员在各大赛事中取的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但在跳远专项技术上仍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保持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和起跳技术,并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技术上做对比,有助于发现我国运动员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为使专家学者之后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和教练员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水平,逐渐改进和完善跳远技术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以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和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观察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5m步长变化特征上呈大→小趋势,即倒二步大于倒一步步长,但步长变化并不大,基本趋于一致的助跑节奏;在助跑步频变化上仅有三名运动员呈上升趋势,表现较为合理;助跑最后5米速度明显要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较慢;踏板损失距离较为理想,尤其是泮××为0.10m,更是接近于世界优秀水平。(2)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起跳时间为0.118s,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且有三名运动员的起跳时间为0.11s,显然要优于部分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各时段时间分配表现不合理,即缓冲时间(T1)>蹬伸时间(T3)>转化时间(T2)。(3)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在踏板瞬间膝关节角度弯曲比较大,最大缓冲角度较小,离地瞬间蹬伸角度也较小;八名运动员着地踏板瞬间送髋动作不明显,不充分,起跳缓冲阶段髋关节伸展幅度小,普遍存在屈髋现象,不利于快速蹬伸;离地瞬间髋角偏小不利于运动员身体重心迅速前移,阻碍了起跳腿的的蹬伸速度;运动员在踝关节柔韧和力量上相对较差些,起跳蹬伸不充分。(4)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平均值为61.88±2.64°,处于优秀运动员范围之内;蹬地角平均值为71.81±3.53,处于优秀女子运动员的蹬伸角范围之内;扇面角平均值为46.31±3.50,明显大于费尔歇模式合理扇面角范围;着地角偏小,蹬地角偏大导致运动员身体重心通过的位移距离相对长,造成扇面角偏大。

二、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现役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全程技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跳远技术整体概况
        2.1.1 跳远比赛运动技术表现特征
        2.1.2 跳远关键技术阶段的划分
    2.2 关于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的研究
        2.2.1 助跑最后两步的步长
        2.2.2 助跑最后两步的步速
        2.2.3 助跑最后两步质心CM高度
        2.2.4 踏板精度
    2.3 关于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的研究
        2.3.1 着板角
        2.3.2 起跳角
        2.3.3 起跳瞬间CM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2.3.4 起跳扇面角
        2.3.5 摆动腿技术
        2.3.6 起跳时间
        2.3.7 最大缓冲膝角
        2.3.8 腾起角和腾起初速度
    2.4 关于腾空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的研究
        2.4.1 空中技术
    2.5 关于落地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的研究
        2.5.1 落地技术
        2.5.2 落地距离
    2.6 文献综述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2.1 跳远比赛运动技术表现特征
        3.2.2 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3.2.3 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3.2.4 腾空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3.2.5 落地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实验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关键运动技术参数的说明
4 研究结果
    4.1 跳远比赛运动技术表现特征
    4.2 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4.2.1 全程助跑技术概述
        4.2.2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特征
        4.2.3 助跑最后两步步速特征和最后2个5m分段速度特征
    4.3 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4.3.1 起跳瞬间质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特征
        4.3.2 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和起跳瞬间身体偏离角特征
        4.3.3 着板和离板瞬间的起跳腿膝关节角度特征
        4.3.4 着板角、起跳角和起跳扇面角特征
        4.3.5 着板、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和摆动腿平均角速度特征
    4.4 腾空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4.5 落地阶段关键技术特征
    4.6 总结
5 分析与讨论
    5.1 跳远比赛运动技术表现特征研究
    5.2 助跑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2.1 全程助跑技术概述分析
        5.2.2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特征分析
        5.2.3 助跑最后两步步速和最后2个5m分段速度特征分析
    5.3 起跳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3.1 起跳瞬间质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特征分析
        5.3.2 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和起跳瞬间身体侧倾角特征分析
        5.3.3 着板和离板瞬间的起跳腿膝关节角度特征分析
        5.3.4 着板角、起跳角和起跳扇面角特征分析
        5.3.5 着板、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以及摆动腿平均角速度特征分析
    5.4 腾空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4.1 腾空时间特征分析
        5.4.2 腾空身体质心高度特征分析
        5.4.3 空中技术类型特征分析
    5.5 落地阶段关键技术特征研究
        5.5.1 落地距离特征的分析
        5.5.2 落地瞬间质心高度特征分析
        5.5.3 落地技术特征分析
    5.6 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男子跳远二级运动员助跑起跳下肢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分析
    1.2 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分析
    1.3 起跳阶段摆动腿分析
    1.4 关于肌电技术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测试法
        2.2.3 图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阶段技术特征分析
        3.1.1 跳远助跑起跳前5 米速度变化分析
        3.1.2 助跑倒三步步幅与步差分析
    3.2 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运动学特征分析
        3.2.1 起跳腿髋膝踝角度变化运动学分析
        3.2.2 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利用率分析
        3.2.3 起跳阶段着地角度、扇面角度、蹬伸角度分析
        3.2.4 起跳腾起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分析
        3.2.5 起跳阶段各时相时间分析
        3.2.6 起跳时间蹬伸指数分析
    3.3 男子二级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腿运动学特征分析
        3.3.1 起跳阶段摆动腿运动学分析
        3.3.2 倒一步摆动腿蹬离瞬间膝关节角度与着板瞬间摆动腿角速度、着板角度、膝关节角度相关性分析
        3.3.3 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着板角度、着板速度、缓冲阶段身体重心前移距离、成绩相关性分析
        3.3.4 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扇面角、缓冲时间、腾起瞬间水平速度、腾起瞬间垂直速度、成绩相关性分析
        3.3.5 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与腾起角度、腾起瞬间水平速度、腾起瞬间垂直速度、成绩相关性分析
    3.4 起跳过程中起跳腿表面肌群肌电特征分析
        3.4.1 起跳阶段起跳腿肌肉积分值与均方根振幅分析
        3.4.2 同一肌肉蹬伸阶段肌肉积分值较缓冲阶段同比增长百分比分析
        3.4.3 起跳腿肌肉活动时间顺序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4)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总决赛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起跳阶段划分的研究
        1.4.2 起跳用时的研究
        1.4.3 起跳阶段相关速度的研究
        1.4.4 起跳阶段相关角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量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起跳技术各时相划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各阶段时间参数的分析
        3.1.1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各阶段用时的分析
        3.1.2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蹬伸时间指数的分析
    3.2 前八名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速度参数的分析
        3.2.1 前八名运动员腾起初速度的分析
        3.2.2 前八名运动员腾起水平速度的分析
        3.2.3 前八名运动员腾起时垂直速度的分析
        3.2.4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水平速度损失的分析
        3.2.5 前八名运动员水平速度转化率的分析
    3.3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角度参数的分析
        3.3.1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着地角、扇面角以及蹬地角的分析
        3.3.2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腾起角的分析
        3.3.3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髋、膝、踝角的分析
    3.4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腾起速度与部分角度的相关分析
        3.4.1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腾起速度与着地角、扇面角和蹬地角的相关性分析
        3.4.2 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腾起速度与蹬伸离地瞬间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角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世界女子跳远成绩稳定、高水平成绩突出
        1.1.2 我国女子跳远发展滞缓、竞技水平较低
        1.1.3 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技术是跳远的核心技术
        1.1.4 许小令是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助跑最后两步技术的研究
        1.3.3 关于起跳阶段技术的研究
        1.3.4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录像拍摄解析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比较
        3.1.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比较
        3.1.2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差值比较
        3.1.3 助跑最后两步步速比较
        3.1.4 助跑最后两步质心下降比较
    3.2 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比较
        3.2.1 起跳不同阶段速度比较
        3.2.2 起跳过程中时间和角度比较
    3.3 许小令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优缺点与改进对策
        3.3.1 助跑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3.3.2 起跳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3.3.3 助跑及起跳技术改进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级跳运动的发展
        1.1.1 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
        1.1.2 国内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国内对三级跳远技术动作分析研究
        1.3.2.2 助跑技术动作的相关研究
        1.3.2.3 单足跳、跨步跳、跳跃技术的研究
        1.3.2.4 关于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研究
        1.3.2.5 关于训练内容的相关研究
        1.3.2.6 关于三级跳远运动心理素质的训练研究
        1.3.2.7 关于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影片拍摄方法
    3.3 运动图像解析法
    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国田径锦标赛优秀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技术类型分析
    4.2 优秀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助跑速度及速度利用率分析
    4.3 单足跳阶段关联分析
        4.3.1 单足跳阶段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前8名运动员相关角速度运动学分析
        4.3.2 单足跳阶段着地角度与大腿夹角运动学分析
        4.3.3 上肢摆动的速度与幅度
    4.4 跨步跳阶段的分析研究
        4.4.1 跨步跳阶段角速度分析
        4.4.2 摆动腿相关角速度分析
        4.4.3 跨步跳缓冲阶段膝角相关角度参数分析
        4.4.4 跨步跳阶段起跳腿跟进速度
    4.5 跳跃阶段的相关分析
        4.5.1 下肢运动学参数分析
        4.5.2 上肢运动学参数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对2018年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跳远项目特征
        1.4.2 对起跳阶段的分析
        1.4.3 对起跳阶段中摆动动作的分析
        1.4.4 对起跳阶段中运动学相关性的分析
        1.4.5 对运动影像解析技术的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像拍摄法
        2.2.3 图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技术研究范围及各时相划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身体形态相关情况分析
    3.2 起跳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3.2.1 起跳着板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3.2.2 起跳缓冲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3.2.3 起跳蹬伸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分析
    3.3 起跳阶段摆动动作运动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1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与着板瞬间起跳腿膝角、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着板角、着板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3.3.2 着板瞬间双臂摆动角速度与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缓冲阶段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及身体重心前移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3.3 着板瞬间髋关节摆动与着板角、两大腿夹角、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3.3.4 着板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着板角、着板速度、缓冲阶段身体重心前移距离及垂直速度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
        3.3.5 最大缓冲瞬间双臂摆动角速度与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及垂直速度、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3.3.6 最大缓冲瞬间髋关节摆动与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增加值、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3.3.7 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腾起角度、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及垂直速度、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3.3.8 蹬伸阶段双臂摆动角加速度与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以及垂直速度、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3.3.9 离板瞬间髋关节摆动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3.3.10 蹬伸阶段摆动腿摆动角加速度与跳远成绩、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水平速度以及垂直速度、蹬伸阶段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跳远助跑阶段技术研究现状
        1.2.1.2 跳远起跳阶段技术研究现状
        1.2.1.3 三维技术分析研究现状
        1.2.1.4 青少年跳远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法
        2.2.3 录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跳远起跳技术的阶段划分以及相关角度界定
    3.1 跳远起跳技术的阶段划分
    3.2 跳远技术的相关角度界定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1.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1.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2.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2.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3.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3.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4.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
        4.4.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
        4.4.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时间的变化特征
        4.4.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
    4.5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5.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
        4.5.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
        4.5.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时间的变化特征
        4.5.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东京登峰计划”的提出
        1.1.2 中国跳远项目的新态势
        1.1.3 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关键性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概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跳远助跑技术的相关研究
        2.2.2 跳远起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跳远助跑技术的相关研究
        2.3.2 跳远起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拍摄法
        3.2.3 Dartfish软件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助跑最后5m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4.1.1 助跑最后5m的步长分析
        4.1.2 助跑最后5m的速度分析
    4.2 起跳阶段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4.2.1 起跳阶段着板角、蹬离角及起跳扇面角的变化分析
        4.2.2 起跳阶段起跳腿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分析
        4.2.3 腾起初速度分析
    4.3 助跑最后5m与起跳衔接的运动学分析
        4.3.1 起跳时间分析
        4.3.2 蹬伸时间指数分析
        4.3.3 踏板准确率分析
5 提高现阶段中国男子跳远成绩的对策研究
    5.1 把控助跑最后5m的步长节奏、提升最后5m速度,为有利起跳创造条件
    5.2 适当减小起跳扇面角、增大着板角、保持适宜的蹬离角可有效发挥跳远运动员起跳能力,提高跳远成绩
    5.3 通过技术训练,进一步优化起跳阶段起跳腿各关节的角度,为快速起跳打好基础
    5.4 保持腾起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最佳结合是改善起跳效果的前提条件
    5.5 合理分配起跳各阶段时间,提高助跑踏板准确率是获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障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世界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项目的发展概述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女子跳远曾创造过辉煌,近年来成绩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下滑趋势
        1.2.2 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衔接是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对成绩有决定性作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有关跳远助跑阶段的研究
        2.1.1 对助跑最后阶段步长变化的研究
        2.1.2 对助跑最后阶段步频变化的研究
        2.1.3 对助跑最后5m速度变化的研究
    2.2 国内外有关跳远起跳阶段的研究
        2.2.1 对起跳时间的研究
        2.2.2 对起跳腿关节角的研究
        2.2.3 对起跳阶段着地角、蹬地角和扇面角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现场观察法
        3.2.3 录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阶段运动学分析
        4.1.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特征
        4.1.2 助跑最后两步步频的时间特征
        4.1.3 助跑最后5m速度变化特征
        4.1.4 踏板损失距离
    4.2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
        4.2.1 起跳时间
        4.2.2 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各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4.3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蹬地角、扇面角的运动学分析
        4.3.1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运动学分析
        4.3.2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蹬地角运动学分析
        4.3.3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扇面角运动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 田昌瑞.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现役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全程技术特征研究[D]. 刘平.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1
  • [3]男子跳远二级运动员助跑起跳下肢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D]. 李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总决赛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 阮文军.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D]. 许小令. 河南大学, 2020(02)
  • [6]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刘雯雯. 山西大学, 2020(01)
  • [7]对2018年钻石联赛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 侯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8]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D]. 杨越茹.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5m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D]. 张潇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冯松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助跑起跳技术特点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