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涌森,郑玉莹,谢文刚[1](2022)在《我国垂穗披碱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垂穗披碱草是禾本科披碱草属优良牧草,在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育成品种不足严重制约其大面积推广和利用。本文从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常规育种策略和分子育种方面综述了我国垂穗披碱草的育种研究进展,以期为加快培育垂穗披碱草新品种提供参考。

贾振宇[2](2021)在《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隶属于禾本科披碱草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具有饲草产量高、叶量丰富、草质柔软、适口性好等优良特性,兼具抗旱、耐寒、耐盐碱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场补播改良中被广泛种植利用。本研究通过对34份老芒麦种质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叶量丰富、饲草产量较高的育种基础材料,进一步采用系统选育法开展新种质创制、新品系选育和多试点测试鉴定,借助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手段,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表型及农艺性状的表现,找出了与产量及其他相关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研究成果可为老芒麦及其他禾本科牧草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种植利用提供依据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株高、茎叶和农艺性状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从34份材料中初步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其中6份为审定登记品种,4份为野生材料。采用系统选育法创制出株型高大、叶量丰富的新种质,经进一步选育获得内农老芒麦新品系,2019年已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阶段。(2)经过3年性状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系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三年平均鲜草产量为22563.6 kg·hm-2,干草产量为7695.7 kg·hm-2,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在生长第二年饲草产量达到最大值。在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试验点新品系两年鲜草平均产量达到20500.1 kg·hm-2,干草平均产量为7613.5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与农牧老芒麦、同德老芒麦相比,饲草产量增幅分别为11.25%和12.28%。在阴山南麓沙尔沁试验点鲜草平均产量和干草平均产量分别为22602.81 kg·hm-2和7796.41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新品系丰产性能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3)SSR标记共获得10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数100个,多态性百分率为93.46%;单株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2683~0.9505之间,平均为0.619。群体结构分析将96株单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样本数量最少,类群Ⅱ空间分布较集中,类群Ⅲ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栽培驯化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各遗传多样性的具体排序为:同德老芒麦>阿坝老芒麦>康巴老芒麦>麦洼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内农老芒麦。(4)分子标记关联分析检测到与老芒麦相关性状存在关联(P<0.05)的35个SSR位点,其中有8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的农艺性状相关联,大部分数量性状与多个位点相关联,应该属于多基因效应。ES53位点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最高为9.2%,与叶片宽度极显着相关(P<0.01),与叶片长度相关的位点最多为19个,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2.4%~7.8%。其余位点中与株高相关的位点7个,10个位点与叶片数量相关,与节间长相关的位点3个。通过关联分析能够有效地找到与叶片数量性状、株高等产量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可为老芒麦种质鉴别、纯度鉴定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

麻珊珊[3](2014)在《2013年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黄淮麦区最新培育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HMW-GS组成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2013年参加黄淮麦区南片冬、春小麦预备试验的143份小麦新品种(系),通过田间调查分析主要农艺形状的差异;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品质评分;利用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做出评价。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143份供试小麦材料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材料单株穗数偏少,这一形状存在较大差异;穗粒数大于70的材料极少,主要集中在40-60之间;株高大部分品种均低于80cm,存在的差异较小;穗长主要集中在8-11cm,;千粒重大部分均大于40g,只有4.19%的材料小于40g;小穗数的范围为18-26分布较均匀。可以看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株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穗长具一定遗传差异,且在单株穗数和穗粒数这两个形状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利用SDS-PAGE方法黄淮麦区最新培育的143份小麦新品种(系)HMW-GS组成及品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Glu-1位点共出现10种等位基因变异和15种亚基组合,出现频率高的亚基为1(59.44%),Glu-B1和Glu-D1位点出现频率高的亚基分别为“7+9”和“2+12”;主要的亚基组合类型为“1,7+9,2+12”和“N,7+9,2+12”;其中优质亚基组合“1,7+8,5+10”(8.38%)和“1,14+15,5+10”(2.80%),品质得分为10分的材料有16份,平均分为7.32.。与之前研究结果对比,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HMW-GS品质得到提高,优质亚基“7+8”、“17+18”的比例有所提升,但在Glu-A1位点未检测到亚基2*。3、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2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为3.90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29,所以可以看出黄淮麦区参试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较低;从参试小麦材料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来看,基因组D>B>A;三个基因组的平均PIC顺序为分别为:B基因组>D基因组>A基因组。由此可以看出B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丰富,D基因组其次,A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A基因组的等位变异在该品种中分布不均匀;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把供试材料分为四类,其中127个材料被聚为一类,占总数的88.81%,其他16个品种被聚为三类。本研究显示部分品种存在较好的遗传多样性,但综合来看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较差。

周国栋,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刘磊,韩海波[4](2011)在《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质资源,这对于今后研究老芒麦种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而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育种和遗传完整性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遗传完整性方面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综述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育种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陈晓杰,吉万全,王亚娟[5](2009)在《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236份新疆小麦地方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lu-1位点共有19种等位基因,其中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7种,Glu-D1位点9种;亚基null、7+8、2+12在各自的位点上出现频率最高,分别达到91.95%、85.17%、80.93%;亚基组成类型共有21种,主要为null/7+8/2+12,频率达70.34%;同时筛选出33份含有1、2*、13+16、14+15、5+10、1.5+10、17+18等优质亚基的材料,可作为优质基因源。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其中的65份地方品种进行醇溶蛋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电泳出现64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构成65种组合,其中ω区出现的谱带最多,达17条;其次是β和γ区各16条,α区出现的谱带数最少,为15条。从每条谱带在65份材料中出现的频率看,总的变异范围为1.54%93.85%;α、β、γ和ω4个分区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498、0.386、0.523和0.348,表明新疆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陈智华[6](2009)在《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是多年生优质禾本科牧草,在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0个性状对54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形态学分析;利用醇溶蛋白指纹图谱法及SRAP、RAPD和SSR三种分子遗传标记研究60多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采集自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及新疆的54份材料进行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0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160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118,显示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将形态变异数据在NTsys-pc V2.1软件中基于欧式距离进行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可聚为植株低矮、中等、高大几种类型。经主向量分析,发现前8个主向量特征值较高,其分布能解释总变异的76.67%,其中株高、茎长、中部小穗长、底部小穗长、外颖长、外稃长、外稃宽、内稃宽这8个形态性状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征向量值,它们基本可以揭示垂穗披碱草形态总体变异的趋势。2、对采集自中国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的64份垂穗披碱草野生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64份材料分离出42条带,多态率达90.4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化范围为0.320-1.000,平均GS值为0.631。说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GS值为0.69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六类,基本上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主向量分析(PCA)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在SRAP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引物共扩增出49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4.75条,其中多态带425条,平均每对引物为21.25条,多态率达85.39%;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374-0.997,平均值为0.745;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7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四类,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4、在RAPD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443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2.15条,其中多态带407条,平均每对引物20.35条,多态率达91.86%。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265-0.987,平均值为0.733,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经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5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五个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利用SSR标记对67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1)筛选的11对小麦SSR引物共扩增出了225条带,其中224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9.1%。垂穗披碱草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幅为0.192到0.872,平均值为0.596。(2)聚类分析将材料在GS=0.45的水平分成五类,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向量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本文分析了小麦SSR标记引物在垂穗披碱草中运用的可行性。6、对四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醇溶蛋白与SRAP标记之间r=0.4787,p=0.001;醇溶蛋白与RAPD标记之间r=0.4373,p=0.001:醇溶蛋白与SSR标记之间r=0.2691,P=0.001;SRAP与RAPD标记之间r=0.8179,p=0.001;SSR与RAPD标记之间r=0.4306,P=0.001:SRAP与SSR标记之间r=0.4789, P=0.001。Mantel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方法之间呈显着相关。综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形态水平、醇溶蛋白水平以及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遗传变异和它们的形态以及生长的生态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论文可以和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农艺学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选育出生产性能优异、生态适应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的种质资源,以满足牧草生产需要。

范彦[7](2009)在《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以来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野生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其中28份材料进行ISSR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43份材料进行SRAP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针对牧草两个重要性状—产量与品质,以现有两个品种,“重高”和“广益”为对照,对其中重点优异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评价研究;并对20份材料进行了抗旱性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ISSR标记对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的28份扁穗牛鞭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96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3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对28份材料DNA共扩增出129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达84.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466~0.980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28份扁穗牛鞭草分为两大类,同一地区的扁穗牛鞭草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2、采用SRAP标记对主要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的43份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筛选出了11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3条带,多态性条带14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50%,其中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3.91,多态性条带12.73。43份扁穗牛鞭草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65-0.992,平均值为0.723,供试材料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现出与其地理来源和形态特征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更直观的反映了各种质间的遗传关系。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供试的扁穗牛鞭草总遗传变异的86.99%存在于类群内,仅有14.01%的变异存在于类群之间,类群间的分化系数ΦST=0.140。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种质的收集、利用及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3、2004年至2006年,对收集我国西南区的27份扁穗牛鞭草以国审品种“广益”和“重高”为对照,在重庆樵坪进行品比试验。通过观察各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筛选出了表现优异的6份材料。将筛选的6份材料在四川雅安、四川南充、四川眉山、重庆荣昌4个不同地区进行进一步的区域试验,观察了其在各区域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H2003-5材料,其产量高、品质好。4、以“广益”和“重高”扁穗牛鞭草为对照,对14份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的饲用价值进行评定,获得如下结果:(1)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评定,有7份资源的饲用价值综合值优于对照,分别是2002-2、2002-4、2003-3、2003-6、2003-5、2003-2、2003-4。(2)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与对照品种“广益”牛鞭草综合性状最接近是2003-5,其次是2003-4、2002-6、2002-1、2002-5、H002、2003-6、2003-1、2002-2、2003-3、2002-4这10个材料,综合性状差距较大的是2003-2、2002-3、H019。5、在水分胁迫处理下,对来自我国西南区的20份扁穗牛鞭草材料进行了抗旱性评价。试验选用了相对株高、相对产量等8个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20份供试的扁穗牛鞭草的抗旱性差异较大,根据其隶属函数值进行抗旱性排序为:“广益”>H027>2002-4>H042>H054>2003-5>H055>H002>H035>2003-1>H050>“重高”>H031>H047>H043>H033>H036>2003-4>H019>H029。同时对8个指标与抗旱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关产量、电导率和含水量与材料的抗旱性之间的相关性显着。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的抗旱性育种提供依据和材料,也为其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鄢家俊[8](2009)在《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别名西伯利亚披碱草,是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属(Elymus)的多年生优良牧草,是披碱草属的模式种。老芒麦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较广,在我国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分布。由于其高产优质和对寒冷干旱气候的良好适应性,近年来,老芒麦已经成为青藏高原地区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当家草种之一。试验在调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老芒麦种群生态分布的基础上,以该地区应用广泛的老芒麦国审品种“川草1号”(Ely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 No.1)和“川草2号”(Ely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 No.2)为对照,对收集到的54份野生资源从种群生态与形态学、生产性能、种子醇溶蛋白和DNA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异种质筛选;同时利用穗部性状、SRAP和SSR分子标记对该地区东南缘的13个老芒麦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对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分布、生境类型、群落组成和形态学变异研究表明:(1)老芒麦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群落生境初步划分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型、河谷草地型和森林灌丛型;群落组成以:高山红柳+老芒麦+发草,沙棘+老芒麦+蒿类,老芒麦+锦鸡儿+鹅观草,老芒麦+披碱草+多节雀麦4种类型最多。(2)野生老芒麦种质形态学性状具广泛变异,其中与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相关的形态性状变异较大,而与分类相关的指标则变异程度较小。(3)聚类分析将不同形态的老芒麦聚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除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外,与其地理分布一致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外颖长、内外颖芒长、旗叶宽、倒二叶片长、株高、内外稃长、外稃芒长、内外稃宽、穗中部节上每小穗的小花数、穗长、叶色、茎粗、灰度和穗中部节上的小穗数是引起老芒麦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2、物候期观测将供试材料分为早熟型和晚熟型两大类,生育期最短的是SAG205119和SAG205151,仅为115天,最长的是老芒麦品种“川草2号”,为129天。在试验所在地,老芒麦于6月初到7月中旬出现生长高峰期,株高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材料的单株产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鲜草产量为35.66g/株~87.59g/株,单株平均鲜重为58.16g,干草产量为11.09g/株~29.18g/株,单株平均干重为17.96g。所有老芒麦材料的茎叶比为1.84~2.71,平均值为2.17,粗蛋白含量为8.27%~14.79%,平均值为10.96%。大部分材料的茎叶比低于对照而粗蛋白含量高于对照,说明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具有较高的牧草品质。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聚为高产优质和表现一般两大类型,其中的6份材料SAG205167、SAG205179、SAG204089、SAG205230、SAG205124和SAG204451的单株鲜草产量和牧草品质都高于对照品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而对照品种在本次试验中表现出优良性状退化的现象。3、基于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的醇溶蛋白标记对54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材料共分离出42条带纹,多态率达92.86%。4个电泳分区(α、β、γ和ω)的平均Shannon指数为0.4627,Nei-Li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2424~0.9767,平均值为0.5822。说明供试野生老芒麦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发现,在GS为0.562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4个大类,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主成分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基于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算了老芒麦5个地理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分化,发现地理类群内和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68.17%和31.83%。对各地理类群基于Nei’s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的聚类分析表明,各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52份野生老芒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6对随机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18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5条,占86.48%;每对引物扩增出14~27条带纹,平均为19.88条,多态性信息(PIC)含量为0.122~0.326之间,平均为0.24,SRAP标记效率(MI)为4.26;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在0.5064到0.9586之间,平均值为0.7921;52份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He)为0.2270,Shannon’s指数(Ho)为0.3472;这些结果说明供试野生老芒麦在分子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0.80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5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对5个老芒麦地理类群基于Shannon’s指数的遗传分化估算发现,类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5.29%,而类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4.71%。对各生态地理类群基于Nei氏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利用SSR标记技术对52份老芒麦材料的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1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36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4条,多态性位点率(PPB)为86.44%;每对引物扩增出7~20条带纹,平均为13.1条,多态性信息(PIC)含量为0.267~0.471之间,平均为0.35,SSR标记效率(MI)为3.98;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22到0.895之间,平均GS值为0.766;52份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3286,Shannon’s指数(Ho)为0.4851,表明供试材料之间差异明显,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52份老芒麦材料分成5大类,具有相同地理来源或相似生境的材料趋向于聚为一类。6、对采集自青藏高原东南缘的13个野生老芒麦居群在原生境下的15项穗部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13个居群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e=1.7937)且居群内遗传变异(69.28%)大于居群间(30.72%);聚类分析将这13个居群分为三个组;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长和宽、单穗重、小穗长、内外稃长和每穗轴节小穗数等是造成13个居群老芒麦穗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海拔、纬度、经度和降水量对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贡献较大,而年均温对此影响不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老芒麦资源的收集和保护策略。7、基于SRAP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16对SRAP引物在90个单株中共扩增出38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4条,占86.98%。16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221个,平均每个位点13.8个,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数192个,占86.88%。两种分子标记检测到老芒麦居群水平的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1092和0.1296,而物种水平的基因多样性达0.2434和0.3732。基于两种标记的的Nei’s遗传分化指数Gst(0.5525和0.5158)表明老芒麦居群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基因流非常有限,分别为0.4050和0.4694。Shannon指数的群体分化系数(56.43%和53.19%)和分子方差变异(AMOVA)分析(58.64%和52.41%)结果与Nei’s遗传分化指数基本一致,均显示老芒麦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间,居群内变异相对较小。基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分化,8个居群分化为采集地范围内的南、北和中部3个分支。通过对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对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朱涵珍[9](2009)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子粒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于2006~2008年在河南大学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开展了本项研究。研究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别对河南省目前种植的35个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具有遗传多样性对部分小麦品种(系)的子粒进行醇溶蛋白基因位点的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品种(系)间醇溶蛋白带型的遗传差异。结果从35份材料中共分离出53条带。11份材料具有1BL/1RS易位系标记性带Gli-B11,占供试材料的31.4%。35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67~0.926之间,平均值为0.552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58水平上聚为3类,表明供试小麦新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具有遗传多样性。2.5+12,2﹡等位基因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中比例较低对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分析,结果指出Glu-1位点上有15种等位基因变异,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是:Glu-A1位点3种,分别为1(75.0%)、2﹡(8.33%)、N(16.67%);Glu-B1位点7种,分别为7(5.6%)、7+8(36.12%)、7+9(33.3%)、13+16(5.6%)、13+19(2.8%)、14+15(13.9%)、17+18(2.8%);Glu-D1位点5种,分别为2+12(36.1%)、2+11(2.78%)、3+12(8.3%)、5+10(50.0%),5+12(2.78%)。共有18种亚基组合,且有携带5+12,5+10,1,2﹡,7+8,14+15,17+18,13+16等对面包品质有正向作用的优质亚基。结果表明,5+12、2﹡等在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中的比例仍偏低,未来在小麦育种中还应加强对具有优质谷蛋白基因的亲本材料的引进和利用。3.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可作为品质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将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强筋、中筋、弱筋3个品质类型的品质特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基品质效应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4.明确了不同品质类型的代表性品种(系)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子粒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的研究,郑麦9023、济麦20号、郑麦366为优质强筋品种,偃展4110、许农5号和郑农17号优质中筋品种,郑丰5号和济麦2号为优质弱筋品种。

张颙[10](2009)在《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抗条锈性状遗传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国审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杂交,经多代培育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供试材料,对其品质相关性状及抗条锈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沉淀值、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公差指数、断裂时间、粉质质量指数、降落值、迟熟α-淀粉酶活性等13个品质性状在“川麦42”和“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s)中的的变异性状,以及其与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籽粒产量等7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蛋白质等13个品质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变异较为丰富,并且性状表现大多呈正态分布;除吸水率与其它品质性状相关较少外,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粉质质量指数、降落值等品质性状之间大多都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13个品质性状与7个农艺性状间也大多都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也检测到迟熟α-淀粉酶在群体中的分布符合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1:1的遗传分离规律。2.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s-8)群体,将179个SSR标记定位到21条染色体上,构建了总长为2251.1cM遗传连锁图,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2.5cM,平均每个染色体有8.5个标记。利用该图谱对品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13个品质性状共检测到44个QTL,主要分布在1A、1B、2D、3D、4A、4D、5A、5B和7D等9条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4.48%-66.15%,来自亲本川麦42的有26个(占59.1%),主要涉及蛋白质、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公差指数、降落值、沉淀值等重要性状,而具有正向加性效应的QTL有16个。来自亲本川农16的QTL有18个(占40.9%),主要涉及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质量指数、断裂时间等性状,其中9个QTL具有正向加性效应。3.本研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别对小麦品种“川麦42”和“川农16”及其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的贮藏蛋白(HMW-GS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RILs群体的Glu-A1、Glu-B1和Glu-D1位点编码亚基分别为双亲类型的1、6+8或20,2+12或5+10,没有新的亚基类型产生,同时检测到(1,6+8,2+12)、(1,20,5+10)、(1,6+8,5+10)和(1,20,2+12)等4种亚基组合,其中重组组合(1,6+8,5+10)出现频率最高。亚基5+10比2+12有增强沉淀值、面筋指数和稳定时间,及降低干面筋、湿面筋含量和公差指数的效应,亚基6+8比20有增强面筋指数的效应,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依次为(1,6+8,5+10)>(1,20,5+10)>(1,6+8,2+12)>(1,20,2+12)。供试材料共分离出39条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ω区18条、γ区10条、β区4条、α区7条,平均每个供试材料分离出14-25条带。其中仅有4条共有带,共得到113种多态性带型,其中ω和γ区醇溶蛋白带纹组成最为丰富,而β区最低。在RILs群体中检测到8条不同于双亲的新带型,7条存在于ω区,1条存在于γ区。各电泳谱带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0.78%-100%。聚类分析表明,RILs群体在相似系数为0.61的水平上,被划分为两个亲本类型群,其中类Ⅰ主要来源于川农16,有26个株系,其余101个株系中都与亲本川麦42聚在类Ⅱ中,每一类在不同的相似系数处又可以分成多个亚类,类群间的关系基本反映了该RILs群体的亲缘关系。4.对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1BL/1RS易位和人工合成种SSR位点的遗传效应分析表明,来源于亲本“川农16”的1BL/1RS易位血缘在自交系群体中与抽穗期、单株分蘖、成穗率和小穗数等4个主要农艺性状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而与大多数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不显着。同时也发现1BL/1RS易位系通过降低沉淀值和提高公差指数影响小麦的品质: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共鉴定出40个来源于亲本“川麦42”的人工合成位点SSR位点,其中有18个人工合成种SSR位点均与所测品质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约占总人工合成种位点的45%,其中7个人工合成种位点对品质有正效应,5个位点有负效应,表明“川麦42”中的人工合成种血缘对后代群体的品质性状影响较大。5.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分别为171和216株;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川麦42”所含抗条锈基因YrCH42分别与1BS上Yr24和Yr26等位性测定表明,在分离的F2群体中都未出现抗病株,说明YrCH42、Yr24和Yr26可能为相同基因。

二、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垂穗披碱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1 形态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1.2 细胞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1.3 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1.4 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1.5 垂穗披碱草种群遗传变异
2 垂穗披碱草的常规育种
    2.1 单株混合选择
    2.2 抗性育种
3 垂穗披碱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3.1 垂穗披碱草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3.2 垂穗披碱草种质真实性分子鉴定
    3.3 垂穗披碱草重要农艺性状候选基因挖掘
4 垂穗披碱草育种研究展望

(2)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1.1.1 种类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产量与品质
        1.1.4 栽培技术
    1.2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形态学水平
        1.2.2 细胞学水平
        1.2.3 蛋白质水平
        1.2.4 分子标记水平
    1.3 基于关联分析发掘连锁基因位点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连锁不平衡
        1.3.2 连锁不平衡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 老芒麦育种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2.2.2 多叶老芒麦新种质鉴定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试验方法
        2.3.1 农艺性状测定
        2.3.2 营养成分分析
        2.3.3 遗传多样性
    2.4 数据分析
        2.4.1 灰色关联分析
        2.4.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2.4.3 关联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3.1.1 形态及农艺性状
        3.1.2 主成分分析
        3.1.3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3.2 新种质创制与评价
        3.2.1 新种质培育
        3.2.2 物候期
        3.2.3 主要农艺性状
        3.2.4 饲草产量
    3.3 新种质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3.3.1 物候期
        3.3.2 株高、茎叶比、鲜干比
        3.3.3 草层结构分析
        3.3.4 产草量分析
    3.4 参试材料单株水平产量和品质鉴定比较
        3.4.1 表型性状分析
        3.4.2 产草量及营养成分比较
        3.4.3 主成分分析
        3.4.4 灰色关联分析及综合评价
    3.5 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
        3.5.1 SSR多态性分析
        3.5.2 遗传相似系数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
        3.5.3 群体结构分析
        3.5.4 主成分分析及N-J聚类分析
        3.5.5 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老芒麦表型与农艺性状多样性
    4.2 老芒麦产草量特性
    4.3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4.3.1 产量性状
        4.3.2 品质性状
        4.3.3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4.4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研究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群体遗传结构
        4.4.3 关联分析
5 结论
6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2013年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概况
    1.2 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概况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化标记
        1.2.4 DNA 分子标记
    1.3 论文设计
        1.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试验材料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表型和籽粒性状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品质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HMW-GS 的组成及评分
        3.2.2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HMW-GS 的等位变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黄淮麦区参试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 SSR 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试材料的 SSR 多态性分析结果
        4.2.2 小麦基因组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4.2.3 国内外小麦材料的聚类结果
    4.3 讨论
        4.3.1 SSR 引物的多态性
        4.3.2 不同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
        4.3.3 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老芒麦种质资源概况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分布和植物学特征
    1.2 老芒麦的生物学特征
    1.3 老芒麦的生态经济价值
2 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2.1 形态学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化标记
    2.4 分子标记
3 老芒麦种质资源的育种概况
4 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4.1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 前景展望

(5)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SDS-PAGE分析
    1.3 A-PAGE分析
        1.3.1 醇溶蛋白谱带的命名及数据转换
        1.3.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麦区部分小麦地方品种的HMW-GS组成
        2.1.1 新疆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部分冬小麦的HMW-GS组成
        2.1.2 新疆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部分春小麦的HMW-GS组成
    2.2 醇溶蛋白多样性分析
        2.2.1 醇溶蛋白谱带分布
        2.2.2 醇溶蛋白谱带的遗传多样性
        2.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6)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披碱草属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1.1 披碱草属的分类
        1.2 披碱草属的地理分布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3.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3.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
        3.4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4.3 研究内容
        4.3.1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表型变异研究
        4.3.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4.3.3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4.4 研究技术路线
    4.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形态变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播种及移栽
        2.3.2 形态学性状测量
        2.3.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3.2 聚类分析
        3.3 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醇溶蛋白样品提取
        2.3.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第四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引物筛选
        2.3.4 SRAP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4.3 SRAP标记的特点及其在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引物筛选
        2.3.4 RAPD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
        4.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分类
        4.3 RAPD标记在垂穗披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第六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引物筛选
        2.3.4 SSR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垂穗披碱草的聚类及主向量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化
第七章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标记之间的比较分析
    1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间的相关性
    2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3 四种标记检测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试验附图
附件1 主要试剂配制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7)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分子标记及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应用
    2 生产性能研究
        2.1 牛鞭草的生产性能
        2.2 牛鞭草生产特性
    3 饲用价值研究进展
        3.1 牧草饲用价值研究概况
        3.2 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3.3 扁穗牛鞭草饲用价值研究进展
    4 抗旱性研究进展
        4.1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4.2 干旱胁迫对牧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牧草抗旱性综合评价数量分析方法
    5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扁穗牛鞭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DNA提取
        1.3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4 ISSR引物的筛选
        1.5 PCR扩增及电泳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筛选引物
        2.2 ISSR扩增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2.3 ISSR鉴定标记
        2.4 聚类分析
        2.5 扁穗牛鞭草主成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中国西南区扁穗牛鞭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SRAP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RAP扩增的多态性
        2.2 遗传相似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主成分分析
        2.5 地理类群遗传结构及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扁穗牛鞭草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3.2 扁穗牛鞭草种质间的遗传关系
        3.3 扁穗牛鞭草不同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关系
        3.4 扁穗牛鞭草SRAP与ISSR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优异扁穗牛鞭草种质牧草生产性能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施肥管理
        1.4 观测指标及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比试验
        2.1.1 再生速度
        2.1.2 产草量
        2.1.3 茎叶比
        2.2 区域试验
        2.2.1 再生速度
        2.2.2 产草量
        2.2.5 茎叶比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牛鞭草种质资源饲用价值综合评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层次分析法对饲用价值的评定
        3.2 灰色系统关联度对饲用价值的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层次分析法对饲用价值的评定
        4.2 灰色系统关联度对饲用价值的分析
第六章 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指标隶属函数值及抗旱性
        2.2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获得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图

(8)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牧草种质资源概述
        1.1 牧草种质资源研究意义
        1.2 牧草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2 牧草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2.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和研究意义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2.1 形态学标记
        2.2.2 细胞学标记
        2.2.3 生化标记
        2.2.4 分子标记
    3 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研究进展
        3.1 老芒麦的分布与分类
        3.2 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2.1 老芒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研究
        3.2.2 老芒麦种质资源细胞学研究
        3.2.3 老芒麦种质资源蛋白质水平研究
        3.2.4 分子标记技术在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3 老芒麦在麦类作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3.4 老芒麦育种概况
    4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研究与利用前景展望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1.1 材料收集和生态分布调查
        6.1.2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6.1.3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种质生产性能评价和优异种质筛选
        6.1.4 青藏高原东南缘野生老芒麦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特性与形态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收集和种群生态调查方法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2.4.1 数量性状测定
        2.4.2 质量性状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分布特点
        3.2 生境
        3.3 群落组成
        3.4 生态特性
        3.5 老芒麦形态特征的变异分析
        3.6 老芒麦形态特征的相关分析
        3.7 老芒麦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3.8 老芒麦形态分化的主成分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青藏高原老芒麦生态分布特性
        4.2 老芒麦的形态多样性
        4.3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第三章 野生老芒麦种质牧草生产性能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期分析
        3.2 生长速度分析
        3.3 老芒麦单株产量特性
        3.4 老芒麦的牧草品质特性
        3.5 老芒麦牧草生产性能的聚类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野生老芒麦的物候与生长动态
        4.2 老芒麦的牧草生产性能
第四章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提取
        2.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性分析
        3.3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4 供试材料各生态地理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3.5 供试材料各生态地理类群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
        4.2 供试种质间及其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关系
第五章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总 DNA提取
        2.2.2 引物筛选和 PCR反应
        2.2.3 电泳检测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 SRAP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3.3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4 供试材料各生态地理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3.5 供试材料各生态地理类群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 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4.2 供试种质间及其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关系
第六章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的 SSR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基因组 DNA提取
        2.3 引物筛选和 PCR反应
        2.4 老芒麦 SSR-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 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3.3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4 SSR、SRAP和醇溶蛋白标记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来源 SSR引物在老芒麦种质遗传评价中的有效性
        4.2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4.3 老芒麦种质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的关系
        4.4 不同标记检测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5 结论
第七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性状变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及采集方法
        2.2 穗部性状测量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穗部性状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2 聚类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4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东南缘野生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
        4.2 青藏高原东南缘野生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4.3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老芒麦群体遗传结构的SRAP和SSR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老芒麦基因组 DNA提取
        2.3 引物筛选和 PCR反应
        2.4 老芒麦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SRAP和 SSR标记的扩增多态性
        3.2 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
        3.3 青藏高原老芒麦的群体遗传结构
        3.4 老芒麦居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SRAP和SSR分子标记分析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4.2 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
        4.3 老芒麦的群体遗传结构
        4.4 不同方法检测居群遗传多样及分化的差异
        4.5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的种群分布特性
    2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的形态学变异
    3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的生产性能
    4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5 青藏高原东南缘野生老芒麦居群的遗传结构
    6 青藏高原野生老芒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7 论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9)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麦醇溶蛋白
        1.1.1 醇溶蛋白的命名
        1.1.2 醇溶蛋白的电泳方法
        1.1.3 醇溶蛋白的分子结构
        1.1.4 醇溶蛋白的遗传特点
        1.1.5 醇溶蛋白的基因定位
        1.1.6 醇溶蛋白的等位基因变异
        1.1.7 醇溶蛋白与品质性状
    1.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1.2.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1.2.2 小麦高分量谷蛋白亚基的电泳方法
        1.2.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分子结构
        1.2.4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特点
        1.2.5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的基因定位
        1.2.6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基因变异
        1.2.7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评分系统
    1.3 18L/1RS 易位系
        1.3.1 18L/1RS 易位系的来源
        1.3.2 18L/1RS 易位系对小麦性状负效应
        1.3.3 18L/1RS 易位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取样方法
        3.2.2 醇溶蛋白 A-PAGE 分析方法
        3.2.3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SDS-PAGE 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部分小麦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4.1.1 18L/1RS 易位系分析
        4.1.2 醇溶蛋白带多态性分析
        4.1.3 遗传距离分析
        4.1.4 聚类分析
    4.2 河南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分析
        4.2.1 部分小麦品种(系)中单个亚基组成及等位变异
        4.2.2 部分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出现频率
        4.2.3 不同亚基在35 个小麦品种中分布及品质评价
5 小麦醇溶蛋白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应用
    5.1 小麦醇溶蛋白研究应用
    5.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应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抗条锈性状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1.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1.1.1 HMW-GS的主要特性
        1.1.2 HMW-GS与品质的关系
        1.2 小麦醇溶蛋白
        1.2.1 醇溶蛋白特性
        1.2.2 醇溶蛋白与品质的关系
        1.3 其它主要品质性状
        1.4 品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1.5 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1.5.1 分子标记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1.5.2 用于QTL定位的群体
        1.5.3 QTL定位方法
        1.5.3.1 单标记分析法
        1.5.3.2 区间作图法
        1.5.3.3 复合区间作图法
        1.5.3.4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1.5.4 重要品质性状QTL研究进展
    2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研究进展
    3 小麦抗条锈研究进展
        3.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3.2 小麦条锈病抗性性遗传研究方法
        3.2.1 常规杂交法
        3.2.2 基因推导法
        3.3 小麦抗条锈基因等位性研究
    4 小麦1BL/1RS易位系研究进展
        4.1 1BL/1RS易位系概况
        4.2 1BL/1RS易位系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4.3 1BL/1RS易位系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农艺性状调查
        2.3 品质性状的测定
        2.3.1 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测定
        2.3.2 干、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的测定
        2.3.3 沉淀值的测定
        2.3.4 粉质仪参数的测定
        2.3.5 降落值的测量
        2.3.6 α-淀粉酶(LMA)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质性状表现
        3.2 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3.3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析
        3.4 小麦迟熟α-淀粉酶(LMA)的遗传分析
        3.4.1 LMA的遗传分析
        3.4.2 LMA对降落值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表现
        4.2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4.3 小麦RILs群体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
        4.4 迟熟α-淀粉酶与降落值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田间试验
        2.3 品质测定
        2.4 连锁图构建
        2.4.1 引物
        2.4.2 PCR检测
        2.5 统计方法与连锁图构建
        2.6 QTL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RILs群体及其亲本的品质性状表现
        3.2 遗传图谱
        3.3 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贮藏蛋白的遗传效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品质性状测定
        2.2.2 HMW-GS的SDS-PAGE检测
        2.2.3 醇溶蛋白A-PAGE检测
        2.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HMW-GS遗传效应分析
        3.1.1 HMW-GS变异
        3.1.2 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3.1.3 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3.2 醇溶蛋白遗传效应分析
        3.2.1 醇溶蛋白谱带多态性分析
        3.2.2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3.2.3 醇溶蛋白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HMW-GS在小麦RILs群体中对品质性状的效应
        4.2 醇溶蛋白在小麦RILs群体中对品质性状的效应
第五章 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中1BL/1RS易位和人工合成种SSR位点的遗传效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农艺性状调查
        2.2.3 品质性状测定
        2.2.4 1BL/1RS易位染色体检测和SSR分析
        2.2.4.1 1BL/1RS易位检测
        2.2.4.2 DNA的提取方法
        2.2.4.3 SSR引物
        2.2.4.4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2.2.5 人工合成种位点检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BL/1RS易位系的检测
        3.2 1BL/1RS易位系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
        3.2.1 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
        3.2.2 对品质性状的效应分析
        3.3 小麦RILs群体中人工合成种SSR位点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1BL/1RS易位系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4.2 1BL/1RS易位系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人工合成种SSR位点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六章 重组自交系亲本川麦42抗条锈性状分析及等位基因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菌种
        2.2 田间和温室抗条锈性鉴定方法
        2.2.1 川麦42多点抗性鉴定
        2.2.2 田间接种和抗性鉴定
        2.2.3 数据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麦42多点抗条锈性鉴定分析
        3.2 川麦42的抗性遗传分析
        3.3 川麦42抗条锈等位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川麦42抗条锈性状遗传规律
        4.2 川麦42抗条锈等位基因测定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垂穗披碱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邱涌森,郑玉莹,谢文刚. 中国草地学报, 2022
  • [2]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D]. 贾振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2013年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D]. 麻珊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老芒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 周国栋,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李兴酉,刘磊,韩海波. 草业科学, 2011(11)
  • [5]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J]. 陈晓杰,吉万全,王亚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04)
  • [6]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智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5)
  • [7]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 范彦.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5)
  • [8]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筛选[D]. 鄢家俊.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9]河南省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及应用[D]. 朱涵珍.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小麦品种川麦42与川农16重组自交系品质及抗条锈性状遗传研究[D]. 张颙.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四川省部分小麦新品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