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企业报道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怡[1](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提出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冯希[2](2020)在《吕文成年谱长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吕文成,广东中山人。着名粤乐作曲家、演奏家,有“粤乐宗师”、“省港音乐大家”、“二胡博士”之誉,尤擅奏高胡、扬琴,及粤曲子喉唱腔。其生平艺事涉猎作曲、演出、录音、教学、乐器改革等方面;足迹历及上海、广州、香港、天津、北京等粤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城市;人际关系涉及当时的国乐、粤乐、粤曲、粤剧界,乃至其他领域不同阶层的重要人物。《吕文成年谱长编》以记录吕文成先生生平阅历为主,起迄1898-1981年,凡83年。主要围绕吕文成生平中的艺术活动,酌情添加对其生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事迹,例如家世、婚育情况等。
刘诗楠[3](2020)在《微信公众号移动端数据采集与话题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如Twitter、Facebook、微博、知乎等。微信作为后起之秀,月活用户已经接近10亿。据数据统计,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数量已达2000万+,平均每月产出1.07亿篇内容,成为信息传播、舆论发酵的主要场所之一。全面高效地采集与分析微信数据在热点话题发现、突发事件实时追踪和舆情监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针对微信API请求速率限制严格、接口开放程度不高和已有依托于搜狗微信等第三方网站的网络爬虫采集方法,采集数据不全、低效等问题,设计并实现移动端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将数据采集迁移到移动端,利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在应用内模拟正常用户的点击、浏览等对服务器的请求操作,实现了公众号全历史消息和单篇文章包括正文、用户评论、点赞量等全维数据的采集。进一步,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时,本文提出基于去噪的话题检测方法和基于增强字体的话题演化方法。公众号文章中包含热点新闻和大量的非热点新闻,如果使用聚类算法直接进行聚类,容易受异常值(非热点新闻)的影响,聚类效果差。根据论文所设计系统采集数据的全面性,本文提出多维度有效报道检测方法去除噪声,一方面提升聚类效果,一方面降低聚类成本,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其次,考虑即使是资讯类公众号通常也会发布软文、广告植入等非新闻报道类微文,传统对新闻话题基于标题和导语的方法对微信公众号不再适用,本文根据微文排版特点,提出基于增强字体的话题演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整体上优于传统方法。
陈梦瑞[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别探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R)相关文献中的用药规律;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明确中药复方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的确切疗效;总结任勤教授临床辨证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法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检索各中文电子数据库建库伊始至2019年3月17日中药治疗儿童AR的相关文献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别分析儿童AR内服、外用中药处方用药规律,用Tableau 2019.4、Word Art等软件对纳入研究地区、证型分布及行业标准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从文献数据挖掘纳入研究中进一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AR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鼻部症状(喷嚏、鼻塞、鼻痒、流涕)/体征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并用Stata14.0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文献数据挖掘和Meta分析所得药物、证型及临床表现信息为参考,利用Access2010建立“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数据录入系统”,筛选、整理并录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门诊病历资料,联合应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 18.0、Tableau 2019.4总结任勤教授治疗儿童AR用药规律及“药-证”“药-量”的潜在关联,进一步探讨“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文献研究部分纳入合格文献199篇,其中儿童变应性鼻炎内服中药相关文献158篇、外用中药52篇(其中内服中药联合外用中药11篇),共涉及内服中药处方177首、外用中药处方44首、中成药18种;对筛选出的内服、外用处方分别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均以辛味、温性、肺经药为主。Meta分析最终纳入合格文献20篇,涉1719例患儿,其中观察组879例,对照组840例。对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进行改良Jadad评分,结果显示2项为4分,18项为0~3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近期临床有效率/显效率、喷嚏/鼻塞/流涕症状积分、复发率及远期有效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鼻痒、鼻部体征积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术经验传承部分纳入任勤教授门诊67例AR患儿122个具有辨证研究价值的诊次记录,其中急性期36份、迁延期86份(病情分级属轻度者28份,中-重度者94份);122张处方共涉中药119味,总体用药以辛味、温性、肺经药物为主,且苦味、寒凉、肝经药物使用比例较相应文献内服处方挖掘结果高;总体使用率大于50%的前10味常用药依次为苍耳子、辛夷、黄芩、薄荷、白芷、防风、桂枝、石菖蒲、杏仁、鱼腥草,核心药物为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任师在儿童AR治疗过程中强调风、痰、瘀三邪的对症治疗,其中风药、祛痰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100%,活血药临床总体使用率达65.57%;常用药用量为3-10g,部分矿物介类重质药用量为10-25g,药物具体用量与患者因素(年龄、病情轻重、疾病分期)密切相关。结论: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儿童AR组方多以宣肺通窍为主,其中内服处方用药侧重于甘温并用、肺脾同治,外用侧重于辛温行散、透表达里;口服中药复方治疗儿童AR临床总体疗效高于单纯应用阳性西药。学术经验传承结果体现任师临床治疗儿童AR寒温平调,辛苦并用、辅以甘缓的用药特点,凸出任师治肺为主、并调气血的用药理念;任师总以“祛风化痰通窍,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儿童AR,急性期风寒、风热2证侧重“疏风通窍”,迁延期寒热错杂、痰瘀阻络、脾虚肝旺、肺脾气虚4证侧重“搜风消痰通络”,并辨证予以清热、补虚药。
苏越[5](2020)在《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告效益评估体系的研究在广告业中由来已久,也有权威的机构对广告效益总结许多有价值的评估模型。LT公司西安分公司自2010年起,近十年里每年对广告费用的投入平均约为2917万元,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4%。这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费用支出,然而多年来,广告费用支出所产生的广告效益如何?是否达到了销售量上升的目的?是否对产品的知名度有所提升?这些广告效益却没有详尽的评价,无法对后期广告投放做出有效的参考依据,更无法对下一步广告效益的提升提出有效策略。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相关业务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广告效益评价的现状,以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现状为研究基础,梳理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现状,结合LT公司广告管理者评价及同行业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拟初步构建3个一级指标广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广告心理效益评价指标和广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作为适用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研究用广告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找到目前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梳理和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对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做出评价——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首先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广告评价基本理论等进行了阐明,明确本次论文写作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构;其次针对目前LT公司西安分公司现有的广告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分析预算方案管理、媒介选择过程管理、广告项目评价管理、广告项目付款管理、广告效益评价管理五项管理模式下LT公司西安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广告行业中对广告效益评价指标的研究,构建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级体系并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提升效益的策略,达到提升广告效益的目标。希望本文能够对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提供有利价值。
李健[6](2019)在《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和各种新型智能终端和APP的推广,运营商承载的用户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流通在网络上的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虚拟资产。中国移动需要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完成数据和应用的深度解耦,并依托大数据解决当前实际的问题。移动大数据平台基于分布式系统Hadoop、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和流式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对分散在各个平台或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并按照统一的数据模型及接口标准进行接入,为移动公司各业务部门及外部客户提供灵活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资源服务、数据服务和工具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搭建统一的标准化物理模型,扩大化实现全网数据统一标准,通过整合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简称OSS或O域)的信令数据、DPI数据、上网日志、统计指标、用户行为日志等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接入,并融合业务支撑系统(Business Support System,简称BSS,或B域)和管理支撑系统(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简称MSS或M域)数据,丰富数据的内容,完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数据源。本文主要研究O域分析系统需实现的功能、相关大数据平台技术和功能架构模型,以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实现方案。首先,针对O域数据分析及应用体系进行详细设计。然后对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相关功能和技术对整体功能架构进行研究和设计。随后根据某省的实际情况对业务规模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大数据平台硬件模型进行测算,最后选取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某个应用进行分析,论证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O域分析系统的可实施性。
张呈[7](2019)在《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 ——基于审计师与投资者视角的研究》文中指出审计报告是审计师与使用者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纽带,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之后,传统审计报告模式饱受争议:使用者期望通过审计报告获知关于被审计单位风险以及审计师执业过程的个性化信息,但传统审计报告格式固定、内容统一、意见类型同质化,不仅缺乏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个性化披露,而且仅呈现审计结果,未提及审计师执业过程,导致使用者信息需求与审计报告信息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审计报告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为了回应使用者的诉求,新一轮审计报告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展开。2013年,英国率先改革传统审计报告模式;2015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修订的审计准则;2017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也启动了审计报告改革进程。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12月23日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以下简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等12项新审计准则,跟进审计报告改革的国际变化,持续实现准则国际趋同。2017年1月1日起,我国新审计准则在A+H股公司率先试点,2018年1月1日起在其它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审计准则的核心变化是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增加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本期审计中最为重要的事项及其审计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审计过程透明度,改善审计报告沟通价值。随着审计报告改革的推进,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产生了怎样的经济后果?特别地,作为审计准则的执行者、审计报告信息的供给方,审计师在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之后,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改革的呼吁者、审计报告信息的需求方,投资者是否从关键审计事项中获取了决策有用的增量信息?一系列问题值得系统分析与实证检验。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选取审计师行为与投资者决策两个视角,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为全面评估审计报告改革效果、回应改革初衷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结合审计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及其经济后果。具体而言,首先从披露现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三个方面,梳理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相关的研究文献,把握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结合新一轮审计报告改革的国际动态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实践,利用期望差距理论、信息差距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保险理论以及罪责控制理论,阐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影响审计师行为、投资者决策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然后,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并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数据,从审计师行为和投资者决策两个角度,实证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我国2016-2017年披露新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样本,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现状,结果显示:(1)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以文本形式为主,表格形式为辅;(2)大多数公司的关键审计事项不超过3项,事项数量普遍偏少;(3)关键审计事项类型广泛涉及多个领域,但高度集中于资产减值和收入确认,并且行业特征十分明显;(4)关键审计事项的内容要素相对完整,但段落篇幅长短不一,事项描述的精确性、审计程序的逻辑性、审计结果的清晰性存在差异,披露水平参差不齐;(5)与英国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关键审计事项在披露数量、事项选取方面的差异较小;(6)A+H股公司的关键审计事项具有较强持续性。通过问卷调查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具体应用情况以及社会公众对关键审计事项的评价,发现:(1)原则导向的关键审计事项准则提高了新审计报告的撰写难度;(2)众多审计师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时表现谨慎,且相互借鉴、模仿;(3)监管风险与客户解约风险,是审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4)事务所在准则应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认可,但事项数量、种类低于使用者预期,事项描述、审计应对程序等信息内容与使用者需求依然存在差距。第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基于审计质量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1)相比未实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控制组公司,A+H股公司在适用关键审计事项准则之后,应计盈余管理得到显着抑制,说明增加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促使审计师更加谨慎执业,降低对盈余管理的容忍程度,进而提高审计质量。(2)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在非行业专长、对客户依赖程度较高的事务所中更加显着,即审计师行业专长、客户重要性是影响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3)从准则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当审计师将应收账款减值、收入确认作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重点关注时,审计质量更高。意味着应收账款减值、收入确认事项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重点审计这些事项有助于控制检查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基于审计收费视角的实证检验发现:(1)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促使审计收费显着上涨。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增强了审计师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为了应对潜在损失,审计师增加审计成本与投入、提升审计质量、收取更高风险溢价,最终通过审计收费上涨体现出来。(2)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四大”审计以及法律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意味着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不同类型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收费的提升作用,依赖于良好的法律环境。(3)审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多、文本越复杂,审计收费越高,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具体披露影响审计收费。(4)当审计师重点关注应收账款减值、固定资产减值、商誉减值以及收入确认事项时,审计收费显着上涨,这一方面可能与上述事项的审计成本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应收账款减值、固定资产减值、商誉减值以及收入确认事项属于高风险领域,导致审计师收取了额外的风险溢价。第三,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选取盈余价值相关性视角,实证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股票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比控制组公司,A+H股公司率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之后,盈余价值相关性显着下降,说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增强了投资者感知的公司风险水平和盈余不确定性,将投资者的部分注意力从会计盈余转移到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进而削弱了投资者股票定价决策中对盈余信息的依赖,降低盈余价值相关性。(2)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加显着。说明相比信息环境较好的情况,信息环境较差时,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价值更高。(3)从关键审计事项的具体披露来看,审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越多、段落篇幅越长、文本越复杂、精确度越高,盈余价值相关性越低,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和文本特征影响其决策价值。(4)结合关键审计事项具体类型来看,当审计师披露固定资产减值、存货减值、商誉减值以及股权投资事项时,盈余价值相关性显着下降,意味着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披露上述事项,更容易增强投资者感知的盈余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将部分注意力从盈余信息中转移到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进而降低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整体表明,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显着影响审计师行为与投资者决策,一方面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过程透明度,促使审计师更加谨慎执业,进而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另一方面,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供了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显着改善了审计报告沟通价值,我国审计报告改革效果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具体应用中仍然面临些许困难和问题,限制了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持续提升。为此,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完善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密切关注审计师执业行为以及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情况;事务所增强对关键审计事项信息披露的指导、监督与复核;审计师改进关键审计事项信息披露,并建议投资者理性解读关键审计事项信息。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立足我国审计报告改革的制度背景,在统计、调查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为世界范围内的审计报告改革效果评估补充了来自中国市场的重要经验证据。第二,系统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师行为、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已有针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投资者决策视角,围绕累计超额收益、股价同步性等主题展开,较少讨论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审计师行为视角,考察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质量、审计收费的影响,并选择盈余价值相关性作为切入点,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拓展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第三,深入挖掘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师行为、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丰富了现有研究内容。本文区分事务所特征、法律环境、信息环境等因素,结合关键审计事项具体披露,考察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师行为与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有助于系统评价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促进资本市场深入解读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并为更好地推进审计报告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路媛媛[8](2019)在《宏观经济变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了近10%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逐渐放缓,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6%,2008年GDP降为9.7%,到2010年又上升至10.6%,2017年再次下降为7.1%。由此可见,我国经济近十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各种政策,如“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一带一路”、“三去一降一补”等措施,这些政策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饶品贵等,2017)。那么,在面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通过怎样的内部调整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已习惯于外延式发展模式的中国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模式,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投资活动,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结果不确定性高等特征。另外,研究阶段费用化和开发阶段满足条件后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使其不仅是成本费用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战略发展的体现。故创新活动不仅影响着企业短期收益,也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因此,基于中国当前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剖析企业创新规律、内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对切实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学界对于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尚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已有对创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微观层面(Manso,2011;李春涛和宋敏,2010;余明桂等,2016;石晓军和王骜然,2017;周铭山和张倩倩,2016;Balsmeier et al.,2017;赵子夜等,2018)。虽然宏观层面的研究近几年也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针对某一政策或制度环境对创新或研发投入的影响,如产业政策(余明桂等,2016;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谭劲松等,2017;杨国超等,2017)、财政政策(Klette&Moen,2000;张杰等,2015;王刚刚等,2017;郭玥,2018)、金融环境(Hsu et al.,2014;唐清泉和巫岑,2015;钟腾和汪昌云,2017)等,较少考察宏观经济整体变动对创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已有研究较少将管理层动机纳入宏观经济变动对创新的影响机制中,然而创新更多体现的是管理层的意志,当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层出于何种动机进行创新,不同的创新动机下又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现有文献对此尚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探索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变动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以期丰富宏微观交叉学科的研究。本文将宏观经济变动与微观企业创新行为相结合,从可预测性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不可预测性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两个维度,研究了其对创新的影响机制、作用路径及其经济后果,试图揭开宏观经济变动下中国企业创新行为的面纱,以期对规范企业创新行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共分七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边际贡献。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本章首先回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其次,梳理并评述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第三章为宏观经济变动与创新现状分析。本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经济政策变动情况以及我国宏观研发投入和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经济发展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章首先,考察了经济发展形势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和代理水平下经济发展形势对创新影响的选择效应;然后,分析和检验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影响的机制和可能路径,即外部市场机制和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产品市场需求路径、金融市场融资成本路径、金融化挤出路径和规模扩张挤出路径;最后,检验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可持续性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在特定分位点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1)总体上,创新表现为逆周期性,即经济发展形势越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越少。(2)创新逆周期性存在选择效应,即在非国有企业和较低公司治理水平的企业中更加显着。(3)创新逆周期性是通过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中的“金融化”和“规模扩张”对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4)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即经济增长越快,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增长越快,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5)创新逆周期性并未显着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率,即创新绩效不高;同时,分位数回归显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非发明专利的逆周期性均呈现出随分位点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发明专利的逆周期性随分位数增大呈现倒U型趋势。第五章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章将管理层动机纳入经济政策不确定对创新影响的分析框架中,首先,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从经济后果角度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与创新投入产出率的关系,以证实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影响的“代理动机”机制;然后,基于产权性质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影响的选择效应,并对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代理成本和内部控制进行分组,以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最后,进一步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可持续性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越多,但是创新产出仅仅体现在非发明专利的增加,这说明企业存在策略性创新的动机。(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基于管理层的“代理动机”,表现为更低的创新投入产出率和企业价值;(3)分组检验发现,创新投入产出率在高代理成本企业和低内部控制质量企业中更低。(4)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第六章研究了宏观经济变动对创新影响的经济后果。本章遵循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理论逻辑,试图通过经济后果的检验,进一步论证其影响机制,即从政府资源配置角度检验经济发展对创新影响的经济后果,以证实导致创新逆周期性的短视行为的内在机制,从信息中介分析师角度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影响的经济后果,以证实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大了创新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经济发展形势越好,创新性越强的企业并未获得政府补贴的支持,且该效应在非国企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显着。该结论说明了政府在经济发展繁荣期,并未对创新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强化了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了创新逆周期现象的存在,也印证了第四章的机制分析。(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了分析师对创新行为的关注,且该效应在高研发强度和创新持续时间长的企业中更加显着。该结论说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大了创新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进而引起了更多分析师的关注,该结论与第五章的机制分析相一致。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相关政策建议和研究不足。本文的边际贡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展了宏观经济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本文从宏观经济整体变动的两个维度,即可预测性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不可预测性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考察了其对创新的影响,弥补了既有研究仅从某一特定宏观经济因素(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研究其对研发投入或创新影响的不足。第二,深化了宏观经济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的研究。本文从市场机制、管理层动机、政府职能和信息中介等角度着重分析了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弥补了现有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分析不够清晰的缺陷,深化了宏观经济对企业创新决策行为影响机制和路径的研究。第三,分析了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边际效应。本文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应,本文采用了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在特定分位点的边际效应,并得出创新投入和非发明专利的逆周期性随分位点增大而增大,而发明专利则表现为倒U型的结论。该方法更加清晰的认识了创新变动的边际效果,弥补了OLS回归因剔除异常值,而损失掉重要的信息,从而可能影响估计结果的不足。第四,发挥了一定政策启示作用。本文得出创新具有逆周期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创新是基于管理层代理动机的核心结论,并证实了创新的逆周期性是因为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更加短视,将更多资本配置到风险小、收益快的非创新领域,对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管理层出于代理动机在经济政策不确定增大时进行策略创新,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大了创新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为管理层进行策略式创新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条件。该结论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繁荣期,建立长效创新机制,避免企业短视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启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不仅要看到经济政策在维持经济平稳发展中所发挥积极,还要重视由于频繁颁布或调整经济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面对宏观经济的变动需要客观认识企业创新动机,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陈燕[9](2019)在《考虑可用余料的下料问题解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减少原材料消耗是企业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材料耗费以达到节约原材料的目的,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问题,也是企业改善环境的社会责任问题。下料优化是减少材料消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下料优化技术作为控制原材料利用率的重点源头节点,可对降低资源耗费和降低碳排放量,起到积极有意义的影响作用。下料问题应用广泛,如金属制品与机械制造业的金属板材与线材(型材、管材、线材等)的分割;家具制造业的木板分割;建筑与装饰业的平板玻璃分割;服装业的布料剪裁等。从制造企业生产运营层面看,下料问题是利用材料资源、设备资源,根据顾客需求、生产条件等约束因素,以低成本、高效率制造产品的问题。从学术理论研究层面来看,下料问题是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难度的组合优化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无法找到其有效的精确求解算法。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个完整体系。制造企业的生产下料过程涉及到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下料的决策与技术、生产、库存等各个部门密切相关。生产下料的决策问题,是在现代集成制造的环境下,根据各种集成系统的有效数据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约束条件下的下料优化。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切割工艺和缩短计算时间是求解下料问题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利用过去生产过程中产生积累的余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利用率,如何在保持简单切割工艺的基础上提高材料利用率,在多周期生产环境下如何通过余料库存缓冲以提高材料利用率,如何保证在合理计算时间内得到满意的下料方案,这些都是本文重点考虑与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余料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源于不同制造行业的三个下料问题。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现代集成制造环境下的下料问题,说明与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等企业管理系统的相关性;分析下料问题与工业企业管理的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关联性;总结余料库存的特点,分析余料库存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多周期生产与余料库存的关联性,以期挖掘出余料库存利用对制造企业的节支增效的潜能。(2)针对纸和塑料薄膜制造行业提出对余料利用的要求,根据纸和塑料薄膜可黏贴拼接下料的特点,以余料是否可再分来建立余料可分(DSCSP)和余料不可分(ISCSP)两种下料整数规划模型。调用CPLEX求解整数规划的松驰模型,得到问题解的下界。为兼顾求解时间和效率,用自适应顺序启发式方法和列生成法联合的SVCTIP算法求排样方案,用背包算法求纸卷和塑料薄膜余料分切的布局图。实验测试结果表明:SVCTIP算法的优化效果比与应用广泛的顺序启发式SHP算法的优化效果更好;SVCTIP算法的下料方案利用率比国际知名公司Greycon提供的下料方案利用率更高。由此可说明,SVCTIP算法可实现对纸卷余料和塑料薄膜卷余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成品纸卷耗费,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实现绿色制造。(3)针对制造电机等同类企业对圆片需求种类数不多,且需求有小批量、长期重复特点的圆片下料问题,在保持简单切割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主动生成规范余料及利用策略,利用余料作为库存缓冲,通过总库存上限约束保持合理的余料库存量,以避免增加库存资金积压和余料管理困难;通过分类库存上限约束增加余料种类的多样性,以获得更高的材料利用率。用自适应顺序启发式AWNL算法求解圆片下料问题,用动态规划递推方法实现单段直切布局图的求解。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主动生成规范余料策略可提高企业长期的材料利用率;在此策略下的滚剪下料利用率可与平剪下料利用率持平,甚至有更优的趋势;简单切割工艺带来切割成本的大幅下降;存放余料只需少量存储空间,余料库存可作为安全库存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避免缺货现象。由此说明,在不增加库存压力的情况下,AWNL算法在保持高利用率的同时可大大降低圆片下料的生产成本。(4)与以往有关余料利用的研究不同,本文研究余料数量和余料种类均受限的一维下料问题。提出利用动态优化方法生成多种余料的策略,以增加余料种类的多样性。利用余料和标准原材形成多规格的一维下料问题以提高材料利用率。用基于列生成的启发式方法,再结合MIP优化器求解的TPBNT算法分两时段求解。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单周期还是多周期情况下,TPBNT算法在减少切割损失和减少余料库存量方面均比文献算法的效果更优;与指定余料种类策略相比,本文的优化余料种类策略在减少操作准备成本和减少存储空间等方面的性能更优。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不仅可丰富与完善下料问题的基础算法理论,而且可对(公司或者企业的)下料优化软件的开发以及对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徐梦莹[10](2019)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财务造假事件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准审计报告模式存在的信息含量不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有效地对公司运行状况作出判断,使用者希望能够改变现行审计报告模式。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于2015年发布了修订的审计准则,规定在独立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为了实现与国际准则趋同,2016年1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事项段。学术界开始关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对国外数据进行检验,并且得到的结论不具有一致性,那么我国不同主体对关键审计事项会作何反应,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准则实施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事件研究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具体的研究架构上,首先通过整理国内外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概念界定,同时得出审计准则发展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初步探讨我国审计准则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说明,结合审计动因、投资者行为和保险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参考相关文献建立研究模型,进行样本筛选,实证检验我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当日,市场做出负面反应;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日后,市场呈现逐步好转的显着正面反应。关键事项段的披露提高了审计师的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关键事项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在事件日当天市场做出了负面反应;长期而言,关键事项段不仅降低了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还能降低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度,增加对审计报告的信任,从而降低对风险溢价的要求,因此在随后的时间内做出了逐步转好的显着正面反应。同时,关键事项段的披露使审计师面临更高的诉讼风险,由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由于风险溢价与审计成本的上升,使审计师收取了更高的审计收费。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为我国审计准则实施提供政策依据的同时,发现具体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我国审计准则更好的实施。
二、本期企业报道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期企业报道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
2.1 成立背景 |
2.1.1 现实需求 |
2.1.2 成立条件 |
2.2 重要人物 |
2.2.1 负责人 |
2.2.2 主要作者 |
2.2.3 其他人员 |
2.3 出版工作概况 |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
3.1 期刊出版 |
3.1.1 字母的选择 |
3.1.2 声调问题 |
3.1.3 隔音问题 |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
4.1 机构调整 |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
4.2.1 拼音教学 |
4.2.2 注音出版物 |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
6.2.2 中文的信息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2)吕文成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编撰缘由 |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编撰特色与价值 |
三、相同范式与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
(一)凡例 |
(二)材料来源说明 |
吕文成年谱长编 |
谱前 |
1898 年(出生) |
1901 年(三岁) |
1909-1912 年(十一至十四岁) |
1919 年(二十一岁) |
1920 年(二十二岁) |
1922 年(二十四岁) |
1923 年(二十五岁) |
1924 年(二十六岁) |
1925 年(二十七岁) |
1926 年(二十八岁) |
1927 年(二十九岁) |
1928 年(三十岁) |
1929 年(三十一岁) |
1930 年(三十二岁) |
1931 年(三十三岁) |
1932 年(三十四岁) |
1933 年(三十五岁) |
1934 年(三十六岁) |
1935 年(三十七岁) |
1936 年(三十八岁) |
1937 年(三十九岁) |
1938 年(四十岁) |
1939 年(四十一岁) |
20世纪四十年代 |
1942 年(四十四岁) |
1944 年(四十六岁) |
1946 年(四十八岁) |
1947 年(四十九岁) |
1948 年(五十岁) |
20世纪五十年代 |
1950 年(五十二岁) |
1951 年(五十三岁) |
1952 年(五十四岁) |
1953 年(五十五岁) |
1954 年(五十六岁) |
1955 年(五十七岁) |
1956 年(五十八岁) |
1959 年(六十一岁) |
20世纪六十年代 |
1960 年(六十二岁) |
1961 年(六十三岁) |
1963 年(六十五岁) |
1964 年(六十六岁) |
1967 年(六十九岁) |
1969 年(七十一岁) |
1973 年(七十五岁) |
1974 年(七十六岁) |
1975 年(七十七岁) |
1981 年(八十三岁) |
谱后 |
结语 |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初析 |
(一)年谱所含数据的统计与分类 |
(二)谱主人物述评 |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编撰的得与失 |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的史料考证 |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缺失 |
三、将来可进行的研究方向 |
(一)吕文成被指曾为日本人献艺 |
(二)新月唱片公司 |
(三)吕文成在海外的音乐活动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吕文成创作的粤乐作品(部分) |
附录二 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 |
附录三 文中涉及的机构、社团 |
附录四 吕文成纪念活动相关论文 |
附录五 吕文成先生墨宝、手稿(部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微信公众号移动端数据采集与话题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交网络数据采集 |
1.2.2 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第二章 移动端采集与分析相关技术研究 |
2.1 移动端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
2.1.1 社交网络数据采集 |
2.1.2 Android应用界面结构解析 |
2.1.3 Appium自动化测试框架 |
2.1.4 控件元素定位 |
2.2 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研究 |
2.2.1 文本表示模型 |
2.2.2 关键词提取 |
2.2.3 LDA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移动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微信公众号移动端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3.1.1 待解决问题 |
3.1.2 总体设计 |
3.2 微信公众号移动端自动采集研究 |
3.2.1 微文特点 |
3.2.2 基于代理服务器的微信网络流量分析 |
3.2.3 微信界面结构解析 |
3.3 微信公众号移动端采集系统实现 |
3.3.1 框架概述 |
3.3.2 自动登录模块 |
3.3.3 自动关注模块 |
3.3.4 全历史消息采集模块 |
3.3.5 集群环境下文章和用户评论采集模块 |
3.3.6 其他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文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 |
4.1 微文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总体设计 |
4.1.1 待解决问题 |
4.1.2 总体设计 |
4.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4.2.1 实验数据集 |
4.2.2 文本预处理 |
4.3 多维度有效报道检测 |
4.3.1 发布时间 |
4.3.2 发文数量 |
4.3.3 索引位置 |
4.3.4 文章质量评估 |
4.4 微文热点话题检测 |
4.4.1 主题提取 |
4.4.2 话题检测 |
4.4.3 热点词汇 |
4.4.4 热点话题 |
4.5 话题演化分析 |
4.5.1 话题演化 |
4.5.2 事件追踪 |
4.6 用户评论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微信公众号数据采集系统性能分析 |
5.1.1 自动关注模块 |
5.1.2 全历史消息采集模块 |
5.1.3 集群环境下文章和用户评论采集模块 |
5.2 微文话题检测与演化分析性能评估 |
5.2.1 对比实验 |
5.2.2 评价指标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的相关概念 |
2 软件介绍 |
3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4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 |
5 数据挖掘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应用 |
6 儿科中药用量的现状研究 |
7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预处理 |
1.4 数据处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药物统计结果 |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2.4 中成药治疗儿童AR的使用频次 |
2.5 纳入研究对象地域及证型分布 |
2.6 研究持续时间及发表年代 |
2.7 诊断评及价标准参考文献使用情况 |
3 小结 |
研究二 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及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偏倚 |
2.6 敏感性分析 |
3 小结 |
研究三 任勤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设计病例登记表 |
1.2 数据采集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标准 |
1.5 数据处理 |
1.6 数据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分类及用量 |
2.2 药性分析 |
2.3 基于Apriori算法的总体药物关联分析 |
2.4 基于频数统计的辨证常用药分析 |
2.5 基于频数统计的特色用药分析 |
2.6 常用药用量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1 文献数据研究 |
1.1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儿童AR的联系与区别 |
1.2 基于纳入文献地域分布的一些思考 |
1.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Meta分析 |
2.1 局限性 |
2.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3 对未来的启示 |
3 学术经验传承 |
3.1 疾病认识 |
3.2 治法用药 |
3.3 临证经验用药 |
3.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4 不同形式数据挖掘的实践体验 |
4.1 内涵理解 |
4.2 应用理解 |
5 对未来的展望与继续研究的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变应性鼻炎相关诊断/疗效评价标准演化时间轴 |
2 病例资料原始登记表 |
3 部分术语规范对应表 |
4 录入系统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
5 SPSS Modeler18.0 操作界面及部分原始数据展示 |
6 正文图片及表格索引 |
6.1 正文图片索引 |
6.2 正文表格索引 |
综述 过敏性鼻炎“冬病夏治”临床研究进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排标准 |
1.3 文献评价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文献评价结果 |
3 归纳分析 |
3.1 穴位敷贴 |
3.2 针刺疗法 |
3.3 联合疗法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
(5)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简单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广告 |
2.1.2 广告效益 |
2.1.3 广告效益评价及特性 |
2.2 广告效益评价内容 |
2.2.1 广告的经济效益评价 |
2.2.2 广告的心理效益评价 |
2.2.3 广告的社会效益评价 |
2.3 广告效益评价方法 |
2.3.1 常用的评价方法 |
2.3.2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 |
2.4 广告效益评价的意义 |
第三章 LT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和广告效益评价现状 |
3.1 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部门简介 |
3.1.1 发展历史和经营情况 |
3.1.2 组织结构和职能 |
3.1.3 人员结构 |
3.2 LT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现状 |
3.2.1 广告预算方案管理 |
3.2.2 广告媒介选择过程管理 |
3.2.3 广告项目评价管理 |
3.2.4 广告项目付款管理 |
3.2.5 广告效益评价管理 |
3.3 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广告效益评价内容单一 |
3.3.2 广告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 |
3.3.3 广告效益评价标准不规范 |
3.3.4 广告效益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
3.3.5 广告效益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
3.3.6 广告的投入产出总体效益不高 |
第四章 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的改进 |
4.1 改进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思路 |
4.1.1 改进评价体系的目标 |
4.1.2 改进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4.1.3 改进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4.2 影响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的因素分析 |
4.2.1 广告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
4.2.2 广告心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
4.2.3 广告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 |
4.3 构建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1 选取广告评价指标的原则 |
4.3.2 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3 选择评价指标 |
4.3.4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
4.3.5 数据收集和实施评价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提升策略 |
5.1 高度重视广告效益评价 |
5.1.1 提高企业广告宣传的质量 |
5.1.2 突出企业与市场的联系 |
5.1.3 使企业内部管理更趋于合理 |
5.1.4 有利于促进整个广告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
5.2 完善广告管理和效益评价组织体系 |
5.2.1 建立高效的广告管理组织 |
5.2.2 建立严谨的广告管理办法 |
5.2.3 建立科学规范的广告效益评价体系 |
5.3 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性条件 |
5.3.1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 |
5.3.2 加强广告经费投放管理,改进资金使用效益 |
5.3.3 实施广告制作和广告效益评价的外包管理 |
5.3.4 发展广告新媒体,提高广告宣传创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2.1 大数据发展情况 |
1.2.2 运营支撑系统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主要功能设计 |
2.1 用户画像分析类 |
2.2 位置分析类 |
2.2.1 用户常驻定位模型 |
2.2.2 用户位置轨迹模型 |
2.2.3 用户位置栅格模型 |
2.3 内容分析类 |
2.3.1 多维分析类 |
2.3.2 专题分析类 |
2.4 终端分析类 |
2.5 流量分析类 |
2.6 网络性能管理类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数据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
3.1 传统数据库的劣势 |
3.2 大数据系统关键技术 |
3.2.1 Hadoop系统架构分析 |
3.2.2 MPP系统架构分析 |
3.2.3 流式计算架构分析 |
3.2.4 基于内存数据库的Spark架构分析 |
3.3 不同技术架构的对比 |
3.4 大数据技术框架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O域分析系统整体架构研究 |
4.1 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其它系统关系 |
4.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2.1 业务功能域设计 |
4.2.2 平台功能域域设计 |
4.2.3 数据处理功能域设计 |
4.2.4 系统管理域设计 |
4.3 技术架构 |
4.4 数据模型技术方案 |
4.5 分析平台建设模式 |
4.6 分析平台安全保障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省O域分析系统在大数据平台的部署方案 |
5.1 本期数据源接入规划 |
5.2 业务模型 |
5.3 服务器能力预测 |
5.3.1 Hadoop集群能力预测 |
5.3.2 MPP集群能力预测 |
5.3.3 流处理能力预测 |
5.3.4 爬虫功能能力预测 |
5.3.5 数据采集服务器集群能力预测 |
5.3.6 调度管理服务器能力预测 |
5.3.7 测试环境服务器能力预测 |
5.3.8 能力预测汇总 |
5.4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实现 |
5.5 与传统分析平台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 ——基于审计师与投资者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状况 |
第二节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经济后果 |
一、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研究 |
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影响研究 |
三、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制度背景 |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改革的国际动态 |
二、我国审计报告改革的实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研究的相关理论 |
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研究的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统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形式 |
三、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 |
四、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分布 |
五、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内容 |
六、与英国新审计报告准则实施情况的横向对比分析 |
七、A+H股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情况的纵向对比分析 |
八、我国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呈现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情况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情况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三、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三、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三、进一步研究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宏观经济变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贡献 |
2.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周期理论 |
2.1.2 创新理论 |
2.1.3 实物期权理论 |
2.2 文献回顾 |
2.2.1 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行为文献回顾 |
2.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行为文献回顾 |
2.2.3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回顾 |
2.2.4 简要评述 |
3.宏观经济变动与创新现状分析 |
3.1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现状分析 |
3.3 我国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
4.经济发展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4.2.2 经济发展对创新影响的选择效应 |
4.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设计 |
4.3.3 变量定义 |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4.5 经济发展对创新影响机制检验 |
4.6 进一步分析 |
4.6.1 经济发展对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 |
4.6.2 经济发展对创新投入产出率的影响 |
4.6.3 分位数回归 |
4.7 稳健性检验 |
4.7.1 替换宏观经济变量 |
4.7.2 变换模型 |
4.8 研究结论 |
5.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模型设计 |
5.3.3 变量定义 |
5.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5.5 经济政策不确定对创新影响机制检验 |
5.5.1 代理成本分组检验 |
5.5.2 内部控制分组检验 |
5.6 进一步分析 |
5.6.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 |
5.6.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可持续性 |
5.7 稳健性检验 |
5.7.1 替换宏观经济变量 |
5.7.2 变换模型 |
5.8 研究结论 |
6.宏观经济变动对创新影响的经济后果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政府补助 |
6.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与分析师跟踪 |
6.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模型设定 |
6.3.3 变量定义 |
6.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回归结果分析 |
6.5 进一步分析 |
6.5.1 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政府补助的差异性分析 |
6.5.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与分析师跟踪差异性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变换变量 |
6.6.2 变换模型 |
6.7 研究结论 |
7.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考虑可用余料的下料问题解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下料问题的基本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从下料问题的求解方法分析 |
1.3.2 从下料问题的研究角度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下料问题及其优化方法 |
2.1 下料问题分类及下料工艺 |
2.1.1 下料问题的分类 |
2.1.2 剪切下料工艺 |
2.1.3 纸卷拼接工艺 |
2.1.4 圆片下料工艺 |
2.2 制造执行系统与下料问题 |
2.3 工业企业管理与下料问题 |
2.4 余料库存利用的下料问题 |
2.5 本文下料问题的优化方法 |
2.5.1 整数规划与列生成方法 |
2.5.2 自适应的顺序启发式方法 |
2.5.3 背包问题与动态规划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余料拼接利用的纸卷和塑料薄膜卷下料算法 |
3.1 引言 |
3.2 余料卷拼接下料问题描述 |
3.3 两种下料问题特点及相关概念 |
3.3.1 余料可分的下料问题(DSCSP) |
3.3.2 余料不可分的下料问题(ISCSP) |
3.3.3 两种下料问题的异同点 |
3.4 余料卷拼接下料SVCTIP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4.1 DSCSP优化模型及其下界求解算法 |
3.4.2 DSCSP模型的自适应求解算法(SVCIP) |
3.4.3 ISCSP的下料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3.4.4 DSCSP和ISCSP的顺序启发式求解过程(SHP) |
3.5 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3.5.1 随机测试算例的生成 |
3.5.2 不同参数值对算法的性能影响分析 |
3.5.3 SVCTIP和SHP的计算性能比较分析 |
3.5.4 一个工业算例的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规范余料生成及利用的圆片下料算法 |
4.1 引言 |
4.2 圆片下料问题建模 |
4.2.1 圆片下料的相关概念 |
4.2.2 问题描述及其数学模型 |
4.3 规范余料生成及利用的AWNL算法设计与实现 |
4.3.1 主算法实现的步骤 |
4.3.2 条带生成过程 |
4.3.3 布局图生成方法 |
4.3.4 圆片价值的自适应调整过程 |
4.4 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与不允许生成规范余料条带的策略对比 |
4.4.2 与文献算法减少切割成本的比较 |
4.4.3 多规格板材对AWNL算法的效率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非规范余料生成及利用的线材下料算法 |
5.1 引言 |
5.2 线材下料问题建模 |
5.2.1 问题相关基本概念 |
5.2.2 问题描述及其数学模型 |
5.3 非规范余料生成及利用的TPBNT算法设计与实现 |
5.3.1 两时段下料TPBNT算法的总体框架 |
5.3.2 基于列生成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过程 |
5.3.3 布局图接纳判断函数的实现过程 |
5.4 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1 算法参数的设置 |
5.4.2 与单周期下料的文献算法性能比较 |
5.4.3 与多周期下料的文献算法性能比较 |
5.4.4 与指定余料种类策略的性能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研究工作总结 |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投资者影响 |
1.3.2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师影响 |
1.3.3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管理层影响 |
1.3.4 简要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理论分析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事件研究法 |
1.5.4 多元回归分析法 |
1.6 创新之处 |
2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2.1 制度背景 |
2.1.1 国际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
2.1.2 英国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
2.1.3 美国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
2.1.4 我国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
2.1.5 准则发展启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有效市场理论 |
2.2.4 有限理性投资者行为 |
2.2.5 保险理论 |
3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分析 |
3.1 总体分析 |
3.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合规性 |
3.3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形式 |
3.4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 |
3.5 关键审计事项类型频数 |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投资者影响 |
4.2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师影响 |
4.2.1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收费影响 |
4.2.2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5 研究设计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5.2.1 市场反应模型 |
5.2.2 审计收费模型 |
5.2.3 审计质量模型 |
6 实证结果 |
6.1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投资者影响 |
6.1.1 事件研究结果分析 |
6.1.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6.2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收费影响 |
6.2.1 描述性统计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回归分析 |
6.2.4 进一步检验 |
6.3 关键事项段披露对审计质量影响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分析 |
6.3.4 进一步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政策制定者 |
7.2.2 审计师 |
7.2.3 投资者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本期企业报道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吕文成年谱长编[D]. 冯希.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3]微信公众号移动端数据采集与话题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诗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D]. 陈梦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D]. 苏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大数据架构的O域分析系统的研究[D]. 李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 ——基于审计师与投资者视角的研究[D]. 张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宏观经济变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路媛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考虑可用余料的下料问题解法研究[D]. 陈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影响研究[D]. 徐梦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