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毛小鼠同系物的选育

无毛小鼠同系物的选育

一、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孟端[1](2018)在《Hr基因功能及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无毛基因(Hr)是Jumonji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D2区,在染色体上跨越14 kb,包含20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主要编码1182个氨基酸,基因长度为19486 bp,其表达产物为约127 kDa的无毛蛋白(hairless protein,HR)。HR功能的缺失可引起毛囊解体,外根鞘细胞凋亡数目显着增多,导致大部分外根鞘结构被破坏,扰乱毛发的正常生长周期,使新毛发的形成受阻。目前对Hr基因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不能断定它的确切功能,但是Hr基因突变能够导致昆明小鼠毛发脱落并保持终身无毛状态,因此豫医无毛小鼠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毛发生长调控机制的模型。目的:探索Hr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Hr基因突变对昆明小鼠皮肤中分子机制的影响,探究豫医无毛小鼠表型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方法:(1)构建Hr基因过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过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式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中,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过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2)RNA干扰实验:体外合成siRNA,将siRNA转染进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转染后细胞内HR蛋白的表达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RNA干扰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3)差异蛋白质组学:通过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技术筛选2月龄和6月龄野生昆明小鼠和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对蛋白组学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pEGFP-Hr-M和pEGFP-Hr-N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经脂质体转染进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显着提高,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2)将四组特异的siRNA导入细胞后,HR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其中第二组siRNA靶点效果最好,但是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显着影响。(3)通过凝胶双向电泳检测得到的电泳图谱,找到其中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点有850个,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部分蛋白点做质谱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点有26个。(4)对鉴定出来的26个点进行GO分析,对这些蛋白质的生物学进程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进程:15%;单一的生物过程:14%;应激:12%;代谢过程:12%;细胞组分:9%;多细胞的生物过程:8%;发展过程:8%。从细胞组分来分析,有24%的差异蛋白被定位于细胞内,22%被定位于细胞器中,19%被定位于细胞外,11%被定位于大分子复合物中,其它还有少部分被定位于膜上、膜蛋白等处。根据分子功能分类,这些蛋白有50%具有结合作用,22%具有催化活性,10%具有结构分子活性,剩下的部分分别具有分子功能调节作用、抗氧化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电子载体活性。(5)对这些差异点进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通路。(6)对其中的两个与皮肤和毛发相关的差异蛋白:角蛋白17(KRT17)和Ⅲ型胶原蛋白(COL3A1)进行验证,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皮肤中的KRT17表达量确实高于野生昆明小鼠2月龄和6月龄的皮肤。豫医无毛小鼠2月龄的皮肤中COL3A1高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但是其6月龄小鼠皮肤中COL3A1低于同时期的野生昆明小鼠。结论:(1)Hr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均不会影响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的增殖和凋亡。(2)双向电泳检测出的差异蛋白有850个,然后选取部分点经过生物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了26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抗原的处理与表达、内质网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坏死相关通路,Hr基因的突变影响了小鼠体内的相关通路。(3)Hr基因突变上调了KRT17的表达量,KRT17表达量的增加导致了无毛小鼠的皮肤状态发生变化。Hr基因的突变也影响了胶原蛋白的表达,使得COL3A1在2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升高,但是其在6月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中的表达量降低,导致皮肤衰老等一系列变化。

朱奎成[2](2017)在《Hr调控毛发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脱发(alopeci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仅在我国,就有超过2亿的人口受到脱发困扰。常见的脱发有斑秃(Alopecia areata,AA),脂溢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 AA)和全身性脱发(Alopeciauniversials,AU)三种类型,引起的原因各不相同,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合其家族史和毛囊周期紊乱的共性,这些脱发均具有遗传性。毛囊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3个阶段,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多条细胞信号通路构成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调控毛囊的形态发生和周期变化。因此,研究影响毛发正常生长发育的信号通路及关键细胞因子,可能为解决脱发难题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切入点。然而,要从众多的信号通路网络中寻找影响毛囊生长的关键因子并非易事。借助自发突变动物模型或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研究毛发在特定病理表型下相关生长因子的改变,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重要手段。无毛基因(hairless,Hr)编码的无毛蛋白(HR)对毛乳头与毛囊上皮之间的信号传递及毛囊周期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无毛基因的自发突变可引起人和小鼠脱发,无毛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可引起人和小鼠身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脱发,可以推测价是调控毛囊生长的必需因子。以Hr为切入点,通过建立Hr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结合自发突变小鼠,深入研究Hr的功能及其功能改变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调控毛发生长周期的关键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前期工作已培育Hr自发突变小鼠(豫医无毛小鼠,YYHL)并构建Hr基因敲除小鼠(KO)。本研究利用Gateway技术在Hr基因的3427位引入点突变(G→A),构建pRP(Exp)-EF1A>mHairlessmutant>IRES/EGFP真核表达载体,显微注射受精卵获得转基因F0代小鼠。PCR鉴定、筛选、交配,成功构建#3、#8和#12三条Hr突变转基因品系。在培育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TG)过程中,发现三种小鼠均表现为出生后毛发生长正常,到14日龄开始脱发,但脱发方式有所区别。YYHL和KO小鼠皮肤毛发先稀疏,再脱尽,终生不再长发;转基因小鼠(TG)出生后14天开始从背部脱发,35天时毛发从脱落部位重新生长,并不再脱发。皮肤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自发突变和基因敲除小鼠脱发时毛囊细胞发生凋亡,提前进入了退化期,并不再进入生长期;转基因小鼠在脱发时经历了同样的改变,但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毛囊生长周期毛发能重新进入生长期。脱发时转基因小鼠皮肤外源突变Hr的表达显着高于内源Hr基因,而毛发重新生长时内源基因的表达占有显着的优势,说明外源基因抑制了内源基因的表达,突变后功能改变或丧失的无毛蛋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导致毛发周期紊乱,引起脱发。为研究Hr对皮肤毛发全基因组转录谱的影响,本文用含45,281个基因的MouseWG-6 v2 Expression BeadChip检测三种基因工程小鼠皮肤组织基因表达谱,运用GO功能注释、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软件对芯片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野生小鼠皮肤组织作比较。结果显示,YYHL、KO和TG小鼠开始脱发时背部皮肤分别筛选出1839(包括965个已知功能基因和874个未知基因)、1816(包括1038个已知功能基因和778个未知基因)、2027(包括1238个已知功能基因和789个未知基因)个差异表达基因。转基因小鼠毛发重新生长时差异表达的基因为530个(包括359个已知基因和171个未知基因。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到炎症反应、表皮发育、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抗凋亡、细胞粘附、趋化现象、免疫反应、细胞增殖正向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 Notch、BMP、Wnt、P53以及钙信号通路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HR功能改变时,BMP2在毛囊中高表达,这时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控因子Catenin几乎检测不到;转基因皮肤毛发重新生长时,BMP通路被抑制,WNT通路被显着激活。Hr是Notch信号通路中的辅阻遏物。芯片结果显示,HR功能改变或丧失时,Notch细胞信号通路中的HES家族基因表达升高,BMP信号通路被激活且抑制了 Wnt通路,毛囊提前进入退化期。HR功能恢复后,平衡重新建立,毛发进入正常的生长周期。此外,芯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都显示脱发时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终末分化的CASP-14及构成毛囊结构骨架的角蛋白基因显着上调,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角蛋白丝的大量聚集,排列紊乱,细胞中见大量大小不一、类似脂滴的空泡,提示HR蛋白功能丧失或改变时,毛囊干细胞(HFSCs)终末分化为皮脂腺(SG)和角质形成细胞(KC),毛发不能形成。实验结果可能为研究毛发生长发育、毛囊干细胞的分化调控,进而为解决人的脱发难题提供重要思路。

魏新茹[3](2017)在《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围来说,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肺癌类型中,大约85%左右的都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肺癌的治疗方式一般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但是这些常见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显着性地延长肺癌病人的生存周期。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肺癌治疗上的重大突破。针对NSCLC有效的药物主要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还有针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 (EML4) /间变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EML4-ALK突变的药物,还有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好,但是肺癌病人在用药1年左右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而且最近引入的肿瘤免疫疗法,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抗体,PD-1抗体,PD-L1抗体对部分病人有效,对另外一部分病人则无应答。所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肺癌治疗仍然需要新的治疗方案。嵌合型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CART)作为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在体外和临床实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和有效的杀伤性,其中以靶向CD19分子的CAR-CD19T在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中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CAR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疗效,主要是因为实体瘤缺少真正的肿瘤特异性的抗原,还有其表面的肿瘤相关性抗原的异质性。简而言之,就是选取不同的肿瘤相关性抗原作为CART细胞的靶点,在不同的实体瘤取得的治疗效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肿瘤也有可能治疗效果不一样。因此,选择肿瘤相关性抗原作为CART的靶点来治疗实体瘤是很重要的。只有很少的肿瘤相关性抗原已经被筛选出来作为治疗NSCLC的CART细胞的靶点。最近有文献报道,聚糖蛋白-3 (glypican-3)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常有希望的CART的靶点。然而,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一期的数据表明,在11个病人中只有2个病人达到了部分缓解。黏蛋白MUC1,是一种跨膜的糖蛋白,在很多类型的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都会有异常的高表达。以黏蛋白MUC1为CART细胞治疗靶点的临床试验正在招募四种类型的实体瘤病人,其中就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临床试验编号:NCT02587689)。因此,基于以上研究进展,黏蛋白MUC1可以是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很有希望的CAR T细胞的靶点。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方式锚定在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性抗原,主要是在前列腺癌表面异常高表达,也有报道说PSCA也在其他肿瘤表面,例如胆囊腺癌和胃癌。有意思的是,也有报道证明PSCA经常在非小细胞肺癌肺癌中过表达。当然,PSCA是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普遍性的过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是基于PSCA抗原的治疗方案到目前来说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报道表明,基于抗PSCA抗体的,以PSCA作为靶点的治疗方式,以及多肽疫苗已经用来治疗前列腺癌。进一步来说,以PSCA为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已经用来在人源化小鼠中来治疗胰腺癌。而且,靶向PSCA抗原的CART细胞治疗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已经在进行中(临床试验编号:NCT02092948; NCT02744287)。以上的临床前实验以及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说明PSCA是一个很理想的CART细胞治疗靶点。但是,关于PSCA是否也可以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CART细胞的靶点,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这也是本文中需要研究证明的。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PDX model)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转化医学研究中,特别是人类癌症的研究。在PDX模型中,来自病人的原代标本可以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中不断传代,而且在不同的代数之间保持了与原代标本基本上相同的特征。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建立了病人来源的非小细胞肺癌的PDX模型,并且验证了在小鼠体内的非小细胞肺癌仍然维持着与原代病人标本相似的形态、免疫表型、分子标记、基因表达水平等特点。紧接着的下一步实验,我们用免疫组化的方式证明了在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中确实有MUC1和PSCA过表达的现象。然后,我们分别成功构建了靶向MUC1和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MUC1.CAR和PSCA.CAR)的慢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用肺癌细胞系验证了靶向MUC1和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杀伤的特异性以及有效性。最后,在PDX模型中,靶向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可以抑制异常高表达PSCA的非小细胞肺癌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更重要的是,靶向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联合靶向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治疗PDX模型中表达PSCA和MUC1双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更加显着。综上所述,在本论文中,我们的研究表明肿瘤相关性抗原PSCA和MUC1都可以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CAR T细胞的很好的靶点,而且两种CAR T细胞的联合治疗会进一步加强抗肿瘤的疗效。

张全胜[4](2016)在《啮齿类实验动物品系介绍》文中认为1遗传特性分类实验动物根据其遗传特性分为近交系、封闭群、突变系和杂交一代。1.1近交系:近交系也可称为纯品系。是采用兄妹交配获亲子交配的方式连续繁殖20代以上,其基因纯合度可达98.6%。具有个体之间的遗传一致性。由于近亲繁殖增加了特定部位纯合子互相配合的可能性,因而减少了遗传变异,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和遗传基因的同源性。所以,在相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其表现型是均一的,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朱拓[5](2015)在《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IH稀毛小鼠是在NIH正常小鼠繁育过程中发现的自发突变的基因突变小鼠,突变表型为体表被毛稀疏且无须。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对NIH稀毛小鼠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实验通过窝产仔数和仔鼠离乳期成活率对NIH稀毛小鼠的繁殖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小鼠的脏器系数与脏器石蜡切片的光镜观察对NIH稀毛小鼠的脏器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使用了扫描电镜对NIH稀毛小鼠和NIH正常小鼠的背部皮肤进行了扫描观察。研究结果表明NIH稀毛小鼠幼鼠的窝产仔数与仔鼠离乳期存活率均低于NIH正常小鼠,部分脏器系数差异显着(P<0.05),心、肝、肺、肾组织学并未发现明显差异。NIH稀毛小鼠的背部皮肤表现为皮下组织及真皮层内毛囊数量较少且毛囊出现角化现象,未观察到明显的毛干结构。为探究NIH稀毛小鼠免疫能力是否发生改变,本实验使用了ELISA法对NIH稀毛小鼠与NIH正常小鼠血清中的IgG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与比较,另取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后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得到CD4+CD3+/CD8+CD3+的比值。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同月龄小鼠的CD4+CD3+/CD8+CD3+的比值进行分析。此外,还使用了血常规检测仪对小鼠血常规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H稀毛小鼠血清中的IgG表达量与NIH正常小鼠无显着差异,而脾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3+/CD8+CD3+的比值低于NIH正常小鼠,差异显着。NIH稀毛小鼠的部分血常规指标也与NIH正常小鼠有着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NIH稀毛小鼠除了表型的改变外,其它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了改变,有着极高研究价值和开阔的前景,可以开发为一种新的小鼠模型。

李晓娟,李硕,白冰珂,胡燕,李蓓,侯俊,李瑞生[6](2014)在《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BALB/c小鼠之间是否存在突变差异。方法选择10 d、21 d、42 d和63 d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每组各10只,观察两组小鼠被毛外观差异情况,取两小块皮肤组织,直接镜检毛囊结构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生长至10 d时被毛弯曲,能够与同日龄的正常小鼠加以鉴别。镜检观察21 d、42 d和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毛囊中毛发根数明显少于正常小鼠,被毛稀疏且毛发卷曲明显。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数均显着少于正常小鼠。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处于生长期的毛囊中可见毛发弯曲的现象。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和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小鼠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皮肤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这为今后研究突变卷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和模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彦红[7](2012)在《昆明(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KM突变小鼠是我所KM封闭群小鼠繁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例自发突变小鼠,表型异常,全身被毛稀少,表皮增厚有皱褶。为进一步育种研究,于SPF级动物房内进行近交化培育保种,其突变表型可稳定遗传。该KM突变小鼠初生时与野生型KM小鼠间表型无差异,至一周左右被毛生长后即可与野生型相区分,其被毛稀疏,至离乳仍可见粉红色皮肤,成年后皮肤明显松弛褶皱,表面干燥,部分动物有皮屑脱落,部分动物出现皮肤溃破,类似于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变表现。因此我们对KM突变小鼠进行近交系培育,以期发现其突变的遗传规律并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同时,研究中主要对该突变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检测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与野生小鼠间的差异;根据突变小鼠的表型,观察其皮肤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细胞和分子改变,检测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淋巴细胞的改变等,目的在于了解KM突变小鼠的系统表型特点、遗传规律等,为其后的基因定位和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以期开发新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同胞杂交、测交等方法近交培育的KM突变小鼠和对照野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遗传规律;电子摄像动态观察表型;对不同月龄,不同性别小鼠进行体重、脏器系数、代谢率、体温、及血液学常规、生化检测;通过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和野生KM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进行检测比较及脂肪组织脂肪因子瘦素检测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皮肤组织、脾脏及淋巴结细胞的凋亡与增殖以及脾脏、淋巴结组织T、B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比较。结果KM突变小鼠近交培育至第10代,突变表型稳定遗传,通过观察突变表型外显率,基本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且与性别无关,推测为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突变表型为皮肤稀毛、皮屑、皮皱等;KM突变小鼠的体重与同龄野生小鼠比较明显降低,且生长缓慢,但除胸腺及腹腔脂肪脏器系数比KM野生小鼠低之外,其它主要脏器重量系数均高于野生KM小鼠;体温高,平均日饮水量大;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同龄野生小鼠多,粒细胞百分比随年龄增长下降;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明显增高的趋势;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高;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真皮层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表达增多;脂肪组织瘦素表达增多;表皮细胞凋亡增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增殖减少;脾脏及淋巴结细胞凋亡相对增多,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增殖增加,9月龄突变小鼠脾脏增殖下降;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脾脏及淋巴结内T、B淋巴细胞均相对增多,9月龄时脾脏及淋巴结B细胞下降,T细胞增多。结论此次发现的KM自发突变小鼠突变表型主要为皮肤组织自发慢性炎症病变,全身系统性炎症改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且表型能稳定遗传。继续深入研究并定位突变基因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动物模型。

徐平[8](2011)在《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动物科学作为在现代科学带动下崛起的一门以生物学为主体,以医学、生物学为核心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正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实验动物资源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是一种完整的生物型研究工具和试验对象,作为相似度高、可控性强、使用经济、操作简便的有生命模型,实验动物广泛运用于探索生命奥秘、研究疾病机制及防治等生命科学各

谭端[9](2008)在《家蚕近交系遗传检测及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用作实验遗传动物的历史已达百年。其遗传背景清楚,各种突变性状丰富,而且具有体型小、繁殖周期短、繁殖系数高、易饲养等特点,具备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采用高度近交的动物可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实验重复次数,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近交系实验动物的显着特点是其基因纯合性及遗传稳定性,但在培育、保种及繁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发生遗传变异或遗传污染的可能,所以需要对近交系进行严格、定时的遗传检测。对于家蚕,以培育理想的实验动物为目的的高度近交系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近交系的遗传检测也是近交系培育工作的需要。有关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利用皮肤移植法、免疫标记基因检测法和生化基因标记检测法等进行常规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直接检验动物基因组核酸的改变,为家蚕近交系的遗传检测提供了直接、客观的途径。本研究利用RAPD引物或SSR引物对家蚕全同胞交配近交系BmIS-C108和BmIS-Dazao,以及28个同源导入近交系进行了遗传纯度的检测,期望能探索并初步建立家蚕近交系遗传纯度检测的技术体系,为家蚕实验动物化、模式生物化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近交系BmIS-C108的RAPD检测以培育系的亲本19-100为对照品系,利用28条随机引物,采用RAPD-PCR技术对家蚕20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系IS-C108的3个蛾区: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各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纯度检测。28条引物在IS-C108的3个蛾区中分别扩增出183条、182条、1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7条、5条、5条,多态性带频率分别为3.825%、2.747%、2.747%,平均为3.106%;在亲本19-100中扩增出189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7条,多态性带频率为8.995%。在品系间,IS-C108蛾区间的多态性频率仅为6.486%,比亲本19-100多态性带频率(8.995%)小,IS-C108与19-100的多态性频率为22.751%。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这3个群体的遗传纯度分别为0.9976、0.9982、0.9982,平均为0.9980,亲本19-100蛾区内的遗传纯度为0.8994。2、家蚕近交系BmIS-C108的SSR检测对上述实验材料采用SSR-PCR技术进行遗传检测,所使用的28对SSR引物分别属于家蚕SSR标记连锁图的28个连锁群。28对引物在IS-C108的3个蛾区中均扩出6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均为1条,多态性带频率也均为1.639%;在亲本19-100中扩增出7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5条,多态性带频率为6.849%。在品系间,IS-C108蛾区间的多态性频率仅为3.279%,IS-C108与19-100的多态性频率为20.548%。家蚕近交系IS-C108的3个蛾区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都分别为2.179、0.016、0.016、0,亲本19-100相对应的值为:2.964、0.068、0.046、0.478。C108近交系的3个蛾区的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D)都为0,结果表明该近交系的基因型的分布处于平衡状态,而19-100的相应数值为0.478,表明品系19-100的杂合子过剩。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这3个群体的遗传纯度的分别为0.9984、0.9989、0.9984,平均为0.9986,亲本19-100蛾区内的遗传纯度为0.9185。3、家蚕近交系BmIS-Dazao的SSR检测以培育系的亲本19-200为对照品系,利用20对SSR引物,采用SSR-PCR技术对家蚕20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系IS-Dazao的3个蛾区:IS-Dazao20-1、IS-Dazao20-2、IS-Dazao20-3,各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纯度检测。20对引物在IS-Dazao的3个蛾区中均扩增出5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均为1条,多态性频率也均为1.961%;在亲本19-200中扩增出52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条,多态性带频率为3.846%。在品系间,IS-Dazao 3个蛾区个体间的多态性频率为3.846%,与亲本19-200多态性带频率(3.846%)相当。IS-Dazao 3个蛾区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均分别为2.550、0.020、0.020、O;遗传纯度分别为:0.9993、0.9987、0.9993,平均为0.9991;亲本19-200系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均、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遗传纯度分别为2.600、0.038、0.038、0、0.9980。结果表明IS-Dazao和培育系的亲本19-200的基因型分布处于平衡状态,IS-Dazao的遗传纯度较高,平均为99.91%。4、家蚕同源导入近交系的SSR检测采用SSR-PCR技术对家蚕28个同源导入近交系进行了遗传检测,所使用的28对SSR引物分别属于家蚕SSR标记连锁图的28个连锁群。得到28个同源导入近交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均为100%。结果表明,经20代以上的回交,除目的基因外,均为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对其中的大造K进行了个体DNA的基因型分析,检测群体遗传纯度,实验值为100%,说明同源导入近交系的遗传纯度很高。5、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同一近交系进行遗传检测的比较本研究同时采用RAPD、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家蚕20代全同胞近交系IS-C108进行了遗传纯度检测,结果如上述1、2。(1)多态水平的比较:采用RAPD分子标记扩增出的条带数和多态性带频率在蛾区内和品系间都较SSR分子标记高。(2)遗传纯度的比较:采用RAPD分子标记得到IS-C108遗传纯度的平均值为0.9980,SSR分子标记得到IS-C108遗传纯度的平均值为0.9986,仅相差0.000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揭示近交系IS-C108的遗传纯度达到了预期的大于0.99以上的标准,这与IS-C108经过20代全同胞交配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说明这两种分子标记技术都适合于家蚕近交系的遗传检测。比较之下,一条随机引物可以检测多个位点,因此同样的实验规模,所检测到的位点覆盖基因组的范围更大,而且RAPD经济简便,实验进程更加迅速,是一种经济快速的检测方法:一对SSR引物一般检测的是单位点,实验结果稳定,可重复性比RAPD好,实验流程与RAPD相似,操作也简单,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张应爱,孙强,杨晓,孙岩松[10](2007)在《一种快速建立同源导入近交系的方法——标记辅助选择法》文中研究说明

二、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Hr基因功能及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Hr基因的相关研究
    1.2 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
        1.2.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2 新基因的蛋白质功能域分析
        1.2.3 新基因的体内表达规律分析
        1.2.4 基因功能的实验学验证
    1.3 差异蛋白组学
        1.3.1 双向电泳技术(2-DE)
        1.3.2 生物质谱技术(MS)
        1.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Hr基因过表达载体和siRNA的构建及表达效果验证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载体及细胞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CDS区域调取
        2.2.2 双酶切及产物回收
        2.2.3 回收的线性化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
        2.2.4 转化摇菌
        2.2.5 菌落PCR鉴定
        2.2.6 质粒提取和酶切鉴定
        2.2.7 测序
        2.2.8 细胞培养
        2.2.9 siRNA、Hr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NIH3T3细胞
        2.2.10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转染组HR蛋白表达效果
        2.2.11 WesternBlot检测HR蛋白的表达量
        2.2.12 流式细胞仪测转染细胞周期和凋亡
        2.2.13 qRT-PCR检测Hr相对表达量
        2.2.1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Hr扩增结果
        2.3.2 载体线性化结果
        2.3.3 菌落PCR检测pEGFP-Hr克隆产物结果
        2.3.4 pEGFP-Hr-M和pEGFP-Hr-N双酶切鉴定结果
        2.3.5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2.3.6 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结果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过表达组转染效率结果
        2.3.8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过表达组HR表达结果
        2.3.9 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组细胞HR表达结果
        2.3.10 流式细胞仪检测Hr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结果
        2.3.11 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2.3.12 qRT-PCR检测RNA干扰组Hr表达结果
        2.3.13 WesternBlot检测RNA干扰组HR蛋白表达量结果
        2.3.14 流式检测RNA干扰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
        2.3.15 检测RNA干扰各组细胞增殖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差异蛋白筛选及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双向电泳
        3.2.2 质谱鉴定
        3.2.3 Western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表达量
    3.3 结果
        3.3.1 蛋白定量结果
        3.3.2 双向电泳实验图谱
        3.3.3 质谱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
        3.3.4 差异蛋白的鉴定分析
        3.3.5 差异蛋白质的GO分析结果
        3.3.6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3.7 差异蛋白表达验证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与课题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2)Hr调控毛发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囊结构和生长周期
    1.2 毛囊的形态发生
    1.3 毛囊生长周期的识别与判断标准
        1.3.1 生长期
        1.3.2 退行期
        1.3.3 休止期
    1.4 毛囊形态发生及生长周期中的信号调控
        1.4.1 Wnt细胞信号通路
        1.4.2 BMP细胞信号通路
        1.4.3 Shh细胞信号通路
        1.4.4 FGF细胞信号通路
        1.4.5 Notch细胞信号通路
    1.5 Hr与遗传学脱发
        1.5.1 Hr基因和表达产物结构
        1.5.2 Hr与毛发周期
        1.5.3 Hr突变相关的脱发疾病
    1.6 Gateway技术构建转基因小鼠
        1.6.1 通过PCR技术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入门载体上
        1.6.2 DNA线性化和提纯
        1.6.3 DNA显微注射
        1.6.4 新生鼠基因检测
    1.7 Hr基因的研究背景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Hr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1.4 利用重叠PCR扩增attB1-gene1-attB2
        2.1.5 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入门克隆pDown
        2.1.6 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pUP-Promoter
        2.1.7 利用Gateway clone构建pTail- IRES/gene2
        2.1.8 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构建最终表达载体
        2.1.9 转基因小鼠的制作及鉴定
        2.1.10 转基因小鼠交配策略
    2.2 结果
        2.2.1 转基因小鼠的制作
        2.2.2 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Hr在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中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Hr突变对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3.1.3 Hr突变对小鼠皮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3.1.4 Hr突变对小鼠皮肤组织无毛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1.5 Hr突变对小鼠皮肤组织无毛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研究结果
        3.2.1 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表型观察
        3.2.2 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皮肤组织学观察
        3.2.3 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超微结构观察
        3.2.4 Hr突变对无毛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影响的研究
    3.3 讨论
第四章 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的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总RNA提取与cDNA制备
        4.1.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
    4.2 芯片结果
        4.2.1 总RNA提取及质量监控
        4.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3 GO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4.2.5 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4.3 讨论
第五章 协调控毛发生长的分子机制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上游调控分子分析
        5.1.2 Hr互作网络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5.1.3 Hr参与的信号通路活性分析
        5.1.4 HR、BMP2、CASP14和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2 结果
        5.2.1 Hr自发突变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转基因小鼠上游调节的激活或抑制分子和生物学功能
        5.2.2 Hr基因的调控网络构建
        5.2.3 差异表达基因对Wnt、BMP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5.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及分析
    5.3 讨论
总结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现状
        1.1.1 肺癌的概述
        1.1.2 肺癌的致病因素
        1.1.3 肺癌的治疗现状
    1.2 PDX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1.2.1 PDX小鼠模型引言
        1.2.2 免疫缺陷小鼠的发展历史
        1.2.3 PDX小鼠模型的应用
        1.2.4 PDX小鼠模型研究面临的挑战
    1.3 CAR T细胞免疫疗法
        1.3.1 CAR的分子结构
        1.3.2 CAR T细胞的制备以及临床应用
        1.3.3 肿瘤抗原的选择
    1.4 结语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细胞系
        2.1.3 肺癌样本
        2.1.4 脐血样本
        2.1.5 质粒
        2.1.6 引物
    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设备及器具
    2.4 实验方法
        2.4.1 CAR-PSCA28z和CAR-MUC128z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2.4.2 细胞培养
        2.4.3 慢病毒包装
        2.4.4 慢病毒滴度测量
        2.4.5 人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制备
        2.4.6 T细胞的分选与刺激
        2.4.7 慢病毒转染T细胞
        2.4.8 T细胞的扩增与冻存
        2.4.9 RT-PCR检测CAR分子的表达
        2.4.10 流式细胞术检测CAR的表达
        2.4.11 荧光素酶法检测CAR 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
        2.4.12 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
        2.4.13 肺癌PDX模型的构建
        2.4.14 H&E染色
        2.4.15 免疫组化
        2.4.16 肺癌皮下CDX模型的构建
        2.4.17 CAR T在非小细胞肺癌CDX小鼠模型体内的评估
        2.4.18 CART在非小细胞肺癌PDX小鼠模型体内的评估
        2.4.19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3.1.1 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的成瘤率以及病人信息
        3.1.2 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中的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的相似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不同代数之间保持了相同的分子学特点
        3.1.4 抗原PSCA和MUC1在PDX模型中的表达情况
    3.2 CAR分子载体的成功构建
    3.3 CAR-PSCA和CAR-MUC1 T细胞的制备
    3.4 PCR结果表明CAR-PSCA和CAR-MUC1片段在T细胞内正常表达
    3.5 CAR-PSCAT细胞在体外特异性杀伤PSCA阳性的肺癌细胞系
    3.6 CAR-MUC1 T细胞在体外特异性杀伤MUC1阳性的肺癌细胞系
    3.7 CAR-PSCA和CAR-MUC1 T细胞在体外体内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
    3.8 CAR-PSCAT细胞在体内有效地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长
    3.9 CAR-MUC1T细胞在体内有效地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长
    3.10 CAR-PSCA和CAR-MUC1 T细胞协同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长
第四章 讨论
    4.1 构建肺癌的PDX模型的意义
    4.2 新型免疫缺陷小鼠的构建
    4.3 CAR T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存在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
    4.4 CAR T细胞靶点的选择问题
    4.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文中缩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一、被毛突变小鼠模型的获得方法
        1.1 自发基因突变
        1.2 诱发基因突变
    二、突变基因对突变小鼠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1 突变基因对小鼠被毛发育的影响
        2.2 突变基因对小鼠免疫能力的影响
        2.3 突变基因对小鼠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影响
    三、被毛突变小鼠模型的应用
        3.1 皮肤病学的应用
        3.2 免疫学、肿瘤学的应用
    四、 NIH 小鼠简介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NIH稀毛小鼠繁殖性能及部分器官组织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NIH稀毛小鼠 IGG、T 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表达量及血常规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1. 2试剂与饲料
    1. 3动物被毛特征观察
    1. 4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
2结果
    2. 1 BALB /c突变卷毛小鼠被毛外观的分析
    2. 2 BALB /c突变卷毛小鼠毛囊外观的分析
    2. 3 BALB /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析
3讨论

(7)昆明(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KM突变小鼠的繁育保种及遗传规律的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KM突变小鼠的外部特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KM突变小鼠皮肤病理学改变及免疫学检测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小结
结论
个人简历
致谢

(8)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
    1.1 实验动物新资源的开发技术
        1.1.1 基因自发突变动物的培育:
        1.1.2 基因改变动物的制作:
        1.1.3 人工诱导动物模型的培育:
        1.1.4 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1.2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的现状
        1.2.1 国际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现状
        1.2.2 国内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现状
2 实验动物资源的保存和共享利用
3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的趋势
    3.1 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
    3.2 自然资源和模式生物的开发利用受到重视
    3.3 实验动物资源的保存技术将不断完善
4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不足、利用率低
        (2) 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规划、无持续性投入
        (3) 资源保存缺乏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稳定的资助
        (4) 实验动物资源共享体系尚未建立
    4.2 对策建议

(9)家蚕近交系遗传检测及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近交系的概念
    1.2 近交系实验动物的发展
    1.3 近交系命名及分类
        1.3.1 近交系的形成及命名
        1.3.2 近交亚系
        1.3.3 近交系的分类
    1.4 近交系的特点
        1.4.1 近交系的特征
        1.4.2 近交系的优点
    1.5 近交系的意义及应用
        1.5.1 生命科学方面
        1.5.2 畜牧科学方面
        1.5.3 农业科学方面
    1.6 近交系实验动物遗传检测的重要性
    1.7 近交系的遗传纯度检测方法
        1.7.1 一般形态学标记监测
        1.7.2 细胞遗传学标记监测
        1.7.3 免疫学标记监测
        1.7.4 生物化学标记监测
        1.7.5 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
    1.8 家蚕近交系的构建与遗传检测研究进展
        1.8.1 家蚕近交系的构建
        1.8.2 家蚕近交系遗传检测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分子标记引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模板DNA的制备
        3.2.3 模板DNA的扩增
        3.2.4 扩增产物的检测
        3.2.5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模板的制备
    4.2 家蚕近交系BmIS-C108的RAPD-PCR检测结果
        4.2.1 RAPD-PCR扩增结果
        4.2.2 RAPD-PCR技术检测的BmIS-C108的遗传纯度
    4.3 家蚕近交系BmIS-C108的SSR-PCR检测结果
        4.3.1 SSR-PCR扩增结果
        4.3.2 SSR-PCR技术检测的BmIS-C108的遗传纯度
    4.4 PRAD-PCR、SSR-PCR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4.4.1 多态水平的比较
        4.4.2 遗传纯度的比较
        4.4.3 近交的遗传效应
    4.5 家蚕近交系BmIS-Dazao的SSR-PCR检测结果
        4.5.1 SSR-PCR扩增结果
        4.5.2 SSR-PCR技术检测的BmIS-Dazao的遗传纯度
    4.6 同源导入近交系的SSR检测结果
        4.6.1 大造28个特征基因的同源导入近交系的SSR检测结果
        4.6.2 大造K同源导入近交系个体间的SSR检测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关于样本数量
    5.2 家蚕高纯合度近交系的培育效果
    5.3 RAPD标记技术检测结果
    5.4 SSR标记技术检测结果
    5.5 关于家蚕近交系的培育代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四、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Hr基因功能及豫医无毛小鼠皮肤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D]. 刘孟端. 郑州大学, 2018(01)
  • [2]Hr调控毛发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 朱奎成.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9)
  • [3]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D]. 魏新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4]啮齿类实验动物品系介绍[J]. 张全胜.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02)
  • [5]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朱拓. 吉林大学, 2015(08)
  • [6]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分析[J]. 李晓娟,李硕,白冰珂,胡燕,李蓓,侯俊,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4(04)
  • [7]昆明(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模型的研究[D]. 李彦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2)
  • [8]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和共享利用[J]. 徐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Z1)
  • [9]家蚕近交系遗传检测及其方法的研究[D]. 谭端. 西南大学, 2008(09)
  • [10]一种快速建立同源导入近交系的方法——标记辅助选择法[J]. 张应爱,孙强,杨晓,孙岩松. 实验动物科学, 2007(03)

标签:;  ;  ;  ;  ;  

无毛小鼠同系物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