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饮食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一、饮食与中药配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文献综述)

韩萍萍[1](2021)在《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分布无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年人为主,占53%。BMI分布体重正常占55.6%,体重过重、肥胖共占36.4%。男性以体重超重和肥胖为主,占57.8%,女性以体重正常为主,占67.85%。Hp阳性患者的BMI大于阴性患者。2.体质类型分布: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体质类型阳虚质占比最高,为27.8%,湿热质次之,为16.6%。体质性质以虚性体质最多,占48.3%,其次为实性体质,占46.4%,理想体质最少,占5.3%。男性患者体质类型湿热质占比最多,为26.6%、其次为阳虚质、痰湿质均占比18.8%。女性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阳虚质占比最多,为34.5%、其次为气虚质/气郁质,均占14.9%。Hp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湿热质为主,占比27.1%,其次为阳虚质,占比18.6%。青年组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26.3%)、湿热质(23.8%)为主。中年组以阳虚质(26.2%)为主,气虚质(19.6%)为主,老年组体质类型分布无异。3.证型分布: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为脾胃虚弱证(43%)为主,次之为脾胃湿热证(21.9%),再次为肝胃不和证(21.2%)。女性以脾胃虚弱为主,占比51.7%,胃络瘀阻证5例均为女性。男性以脾胃湿热证(37.5%)为主,本次研究男性未见胃络瘀证。Hp阳性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占比44.3%,Hp阴性脾胃湿热证占比最少,仅有两例,主要为脾胃虚弱证,占比54.3%。所有年龄段患者证型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第二位证型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老年组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占比达36%。4.本次研究慢性胃炎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相关性较大为阳虚质与脾胃虚弱证(26例)、阳虚质与肝胃不和证(11例)、气虚质与脾胃虚弱证(16例)、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痰湿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气郁质与肝胃不和证(8例)、阴虚质与胃阴不足证(7例)、血瘀质与胃络瘀血证(5例)。5.本次研究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采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8周后总体有效率为87.4%。其中痊愈6%,显效,29.8%,有效51.6%,无效12.6%。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症状,嗳气呃逆未见改善。湿热质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研究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多见湿热质。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多见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可能有“年轻化”的趋势,超重和肥胖患者占比较大,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应加强体重控制。Hp阳性患者体质以湿热质为主。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均与中医体质、中医证型有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部分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2.经治8周后慢性胃炎患者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疗效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7.4%。就体质、证型而言,湿热质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多维度的诊疗方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3.经治8周疗后在大部分症状均有改善,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突出。

龙丹[2](2021)在《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检测项目的评估情况,客观评价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仙葫院区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和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的复发率。在两组治疗期间,禁止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单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情况,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后,对此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和胃汤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观察项目、胃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大便稀溏(P<0.01)、烦躁易怒(P<0.05)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大便不畅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完成4周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整体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脘胁胀满或胀痛、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嗳气呃逆这一症状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吐酸嘈杂、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大便稀溏几个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综合疗效比较上,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5.63%,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25.7%;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2)和胃汤组和西药组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但和胃汤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显着优于西药组。(3)和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整个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其复发率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梧郡[3](2021)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黄连6g,竹茹10g,枳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茯苓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西药四联疗法(艾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餐前半小时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 tid餐前半小时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 bid,餐后服;乳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bid,餐后服)。对照组为四联疗法。两组治疗总疗程均为2周。通过统计中医症状积分和Hp根除率和复发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材料:年龄、性别、病程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前,两组单项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在改善胃痛、胃胀、口苦、肢体困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口臭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Hp根除率和复发率:两组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根除Hp上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复查Hp,治疗组Hp复发率为0%,对照组Hp复发率为16%,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西药四联疗法对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四联疗法,且可降低Hp的复发率。

朱悦尔[4](2021)在《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临床中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许多研究表明,CG和焦虑、抑郁状态相互影响。而中医药在治疗CG方面疗效确切。张声生教授是中医脾胃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其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发扬专家学术思想,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张声生教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诊治的CG病历,并完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将符合条件的病历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处理,并应用SPSS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MATLAB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及关联分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进行复杂熵聚类、无监督熵聚类分析,由此得出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结果:1、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病历,其中男性85例,女性117例;年龄范围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岁。肯定焦虑状态12例,可疑焦虑状态29例,无焦虑状态161例;肯定抑郁状态49例,可疑抑郁状态34例,无抑郁状态119例。2、症状分析:CG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胃胀满、嗳气、怕冷、疲乏、健忘等。CG伴焦虑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健忘、胃胀、易醒、烦躁、口臭等;CG伴抑郁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疲乏、胃胀、怕冷、健忘、咽中有痰等。3、中医证候分析:202例CG患者的中医证候,按频次排名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CG伴焦虑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CG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4、慢性胃炎用药分析:①频次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最常用的药物依序为党参、炒白术、延胡索、半夏曲、三七粉等;药性功效方面:功效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为理气、消食、祛湿、化痰、活血等;药味偏甘、辛、苦味;药性以温性为主,搭配寒、平性;归经多入脾、胃经,兼见肝经、肺经和心经。②关联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半夏曲、煅瓦楞子及黄连。③聚类分析:黄连和吴茱萸,炒薏苡仁和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和当归,生龙骨和百合,为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常用药对及药串。④熵聚类分析:总结张声生教授治疗CG时,较有价值的新处方为“砂仁、厚朴、三七粉、丹参”,以及“炙黄芪、炒酸枣仁、黄连、吴茱萸”。5、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用药分析:①CG伴焦虑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焦虑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焦虑状态时,更常用柴胡、合欢花、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生龙骨、白芍、竹茹、白花蛇舌草、三七粉、延胡索和煅瓦楞子。②CG伴抑郁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抑郁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抑郁状态时,更常用木香、乌药、藿香、炒薏苡仁、半夏曲、竹茹和煅瓦楞子。结论:1、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从“虚”、“滞”、“瘀”着手,注重虚实、寒热、气血同调,治法以健脾益气、理气活血为主要治法,选药多寒温并用,甘补辛开苦降,归经多入脾、胃经,并兼顾肝、肺、心,临证以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等药物应用最为多见,因而形成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此外,善用药对、药串组合配合治疗,如黄连、吴茱萸;炒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当归;生龙骨、百合,分别体现寒热并调、清热解毒、通腑除胀、潜阳安神的功效。2、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还注重“调节气机”及“祛除病邪”。其认为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当收敛、沉降气机,配合清热、化瘀之法,善用柴胡、合欢花疏肝解郁,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和胃降气,生龙骨平肝潜阳,白芍酸收敛肝,竹茹、白花蛇舌草清热,三七粉、延胡索活血化瘀,煅瓦楞子软坚散结;伴抑郁状态时,当升提、发散气机,配合祛湿、化痰之法,善用木香、乌药辛窜行气,藿香芳香化湿,薏苡仁利水祛湿,半夏曲、竹茹化痰,煅瓦楞子消痰散结。总体关键在于恢复气机运行。

吴鸿飞[5](2021)在《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以金小晶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导师治疗本病的临床规律和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金小晶教授近2年的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目标是对中药处方所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对频数排行前89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数据,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探讨。结果:1.导师金小晶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处方145例,涉及中药90多种,其中频数两次及以上的中药89种,频数最高的分别是陈皮、焦山楂、法半夏、焦六神曲、紫苏梗、桂枝、鸡内金、大黄等。2.将89味中药参考十二五中药学教科书功效分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数据消食药频率最高,其次是理气药、温里药、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和补虚药。结论:导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助。通过辨证论治后以清热解毒祛湿、温经散寒、以通为补、行气消痞等方式治疗本病。以顾护脾胃正气为立方原则,处方具有药味小,药量少,选药灵巧的特点。注重人体气血、阴阳、寒热的平衡。善用自拟方新蒲饮(蒲公英、连翘、大黄、黄连、黄柏、百合、木香等)结合PPI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用自拟方二陈消萎汤综合调理,减缓胃黏膜萎缩趋势。

孙跃华[6](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孙远远[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腻苔的用药规律及慢性胃炎腻苔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探析腻苔治疗的用药规律,以期为腻苔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使用中医综合诊断仪及问卷对符合慢性胃炎纳排标准的受试者进行调查,初步了解腻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慢性胃炎的预防提供参考;通过16S r 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寻找腻苔胃肠道特异性菌群,了解腻苔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腻苔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1.文献分析方法:以“腻苔”“白腻”“黄腻”等为检索词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和《中医方剂大辞典》进行全文检索,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方药进行筛选和整理,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纳入药物进行关联性分析,用Gephi软件构建复杂网络,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方法:以天津中医院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静海区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排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医综合诊断仪判定研究对象的舌苔类型,问卷调查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并构建腻苔相关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探析腻苔发生相关因素。3.肠道菌群测定方法: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白腻苔、黄腻苔、正常舌苔受试者,无菌采集粪便后选用Illumina Nova Seq测序平台进行肠道菌群16S r 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检索967部书籍,得到条文13403条,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查重后共纳入130部书籍,处方651首,涉及376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在50次以上的高频药共39味,占总用药的57.02%。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半夏,其次为甘草、黄连、黄芩、茯苓等。2.四气统计结果显示,频率最高的为寒性药,占比41.64%(2888次),其次为温性药,占比35.50%(2462次),寒温使用比例相近,可见寒温并用是腻苔治疗的用药特点之一。五味统计结果显示,频率最高的为苦味药,占比31.48%(3438次),其次为辛味药,占比29.05%(3172次),辛味药、苦味药使用比例相近,可见腻苔的治疗主要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归经结果显示,归经多以归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功效分析结果显示,理气药、利水消肿药、清热燥湿药、清化热痰药、化湿药、温化寒痰药占绝大部分。3.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药物配伍多数以半夏为中心进行配伍,关联程度依次为黄连、茯苓、黄芩、甘草、陈皮、竹茹、厚朴、藿香、栀子等。4.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半夏、茯苓、黄连、陈皮为中药方剂配伍的核心药物。K-core网络分析显示,中药配伍有85个核心药物,最为核心的为黄连、半夏、茯苓、黄芩、甘草、陈皮、竹茹、厚朴、藿香等。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六一散、藿朴夏苓汤、小陷胸汤等。腻苔的治疗方法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主,辅以清热化痰、燥湿祛痰、淡渗利湿、健脾利湿化痰。5.此次调查参与人员400例,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89份,问卷合格率97.25%。调查对象中腻苔198例,占50.90%。6.临床调研结果显示,腻苔的发生与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饮食偏嗜、情绪状态、幽门螺旋杆菌、证型、体质具有相关性(P<0.05)。7.肠道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白腻苔组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含量的相对丰度较高区别于其他两组,黄腻苔以小类杆菌属(dialister)含量的相对丰度较高区别于其他两组。结论:1.腻苔用药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主,常用半夏、甘草、黄连、黄芩、茯苓、陈皮、竹茹、厚朴等,常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六一散、小陷胸汤、藿朴夏苓汤等。2.慢性胃炎腻苔的发生与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饮食偏嗜、情绪状态、幽门螺旋杆菌、证型、体质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3.慢性胃炎患者腻苔与正常舌苔相比菌群丰度及构成不同,且白腻苔、黄腻苔肠道菌群丰度及构成也不同。

从禹[8](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潘云云[9](2020)在《围大寒火龙灸防治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围大寒火龙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以及复发率,为该法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方法:将符合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围大寒火龙灸组(A组)30例、常规西药组(B组)30例;A组在大寒节气前3天开始,火龙灸干预治疗,每周1次,在大寒节气内完成3次治疗;B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每日2次,共治疗21天。干预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一月后随访的复发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57例完成实验,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临床疗效方面:A组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B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1%。统计结果:z=-3.009,P=0.003,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面,围大寒火龙灸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P<0.05)。3.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在总积分方面,围大寒火龙灸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上优于常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围大寒火龙灸组在胃脘疼痛、食后腹胀、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畏寒怕冷、大便稀溏单项症状改善程度上均优于常规西药组(P<0.05)。4.复发率方面:A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70%,B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29.17%。统计结果:X2=6.229,P=0.013,围大寒火龙灸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常规西药组(P<0.05)。结论:围大寒火龙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中医症状,预防并降低其复发率。

范风英(Fam Foong Yin)[10](2020)在《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药疗法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其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中药治疗此类疾病的优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及无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新加坡的气候,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三因制宜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根据季节,地区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两部分。理论研究包括古今文献,对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阐述、临床观察是由2010年至2019年就诊于新加坡范氏中医诊所符合慢性胃炎患者,人数60人(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浅表性胃炎2例)全部均给于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反酸、腹痛、消化障碍、腹胀、嗳气等。根据不同的慢性胃炎类型选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慢性胃炎,并且采取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措施。处方药: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沙参麦冬汤、香砂六君子汤、桃红四物汤。新加坡于东南亚的热带国家,靠近赤道,没有四季,气候温暖潮湿,气温变化小。它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其中以华人占大多数,其他的族群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大多数国人生活非常忙碌,压力很大,他们喜肉食、冷饮、辛辣煎炸食物和腌制食品等;而且经常熬夜,因而导致很多人罹患慢性胃炎。印度同胞罹患慢性胃炎病例最少,根据报导这是 由于他们吃的食物大多数含有黄姜粉。因此,黄姜粉可能是预防胃炎的最佳食材,但有待医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主要是在脾胃,涉及肝胆等。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胃气失于和降”。细分则以中焦气滞为先,湿热内蕴为主,脾胃虚弱为本,津气受伤为多,寒热互结为变。基本治法为理气通降,具体分为清利湿热、疏肝和胃、补脾益气、益气养阴、寒热平调。根据文献报导,有四季国家慢性胃炎发病规律:一年四季皆发病,以肝胃不和型为多见。但春季、夏季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多见,冬季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型多见。新加坡是处于温暖而潮湿地带,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喜辛辣和冷饮、熬夜、压力故慢性胃炎以全年是以脾胃湿热型、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型多见。文献报导胃镜检查显示: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肝气犯胃型的CAG于HP感染有关,而脾胃虚弱型的则无统计学意义。在用药方面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需要在中药处方上做加减,温暖而潮湿地带为病多湿热,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热为阳邪,易伤津液,二者更互为患,互为影响,故其治疗宜兼顾湿热共治,缺一不可,也结合针灸、食疗来改善病情。浅表性胃炎一般比萎缩性胃炎容易治疗;但是它容易反复发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治疗比较棘手,是常见的胃癌前疾病。统计数字显示,患者是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年轻多;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明显的特异性,常规检查,化验大多无法提供最终诊断依据。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典型增生的患者,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预防癌变,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发胃癌的主要病因。成果:60例慢性胃炎患者做治疗前后做比较,明显好转30例,好转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辩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来治疗慢性胃炎有效.中医学对CNC的认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整体辨证指导下取得较高临床效果,并结合针灸,食疗等综合疗法来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获得病人的认可。讨论:患者由于压力、熬夜、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气候等因素而出现了慢性胃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忽略了治疗,一旦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治疗难度加大。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发展成为胃溃疡或者胃癌,患者因此而焦虑等负面情绪,消化道疾病恶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结论:用中草药处方结合针灸、食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比用单纯的现代医学疗法其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二、饮食与中药配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食与中药配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提纲范文)

(1)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干预时间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4 观测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证型类型
        4.3 体质判定
        4.4 人口学特征
        4.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
        4.6 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证型相关性
        4.7 证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相关性
    5 疗效判定
    6 质量控制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Hp感染情况
        1.4 BMI分布情况
    2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性分析
        2.1 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
        2.2 不同性别的BMI情况分析
        2.3 Hp感染与年龄、BMI的分布情况
        2.4 各BMI分级的Hp感染情况分析
    3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患者9 种体质的分布如下
        3.1 不同性别的体质类型分布
        3.2 Hp感染情况的体质类型分布
        3.3 各年龄阶段的体质类型分布
    4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如下
        4.1 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
        4.2 Hp感染情况的中医证型分布
        4.3 各年龄阶段的中医证型分布
    5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性
        5.1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
        5.2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体质分布
    6 中医症状积分表
        6.1 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分布
        6.2 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一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情况
        6.3 治疗8 周后各中医体质类型疗效情况
        6.4 治疗8 周后各中医证型疗效情况
        6.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体质学说
        1.1 体质可分论
        1.2 体病相关论
        1.3 体质可调论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析
        2.3 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型分析
        2.4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相关性分析
        2.5 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3 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
        3.1 三辨诊疗模式
        3.2 汤毅教授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具体思路及方法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CG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对肝胃不和型CG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CG分型情况
    3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指标评价
        4.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内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间比较
    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目前CG治疗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2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理论依据
    3 和胃汤的组方意义及药理研究
        3.1 组方意义
        3.2 药理研究
    4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评价分析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
        4.4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3)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Hp的生物学特性
        1.3 Hp的致病机制
        1.3.1 Hp的定植
        1.3.2 Hp产生的毒力因子
        1.3.3 Hp引发的免疫反应
        1.4 Hp的诊断
        1.5 Hp相关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5.1 一般治疗
        1.5.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5.3 促胃动力类药物
        1.5.4 其他药物治疗
    2 传统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的来历
        2.2 病因病机
        2.2.1 外感六淫之邪
        2.2.2 情志失调
        2.2.3 饮食不节
        2.2.4 脾胃虚弱
        2.3 中医专方治疗
        2.3.1 脾胃湿热型
        2.3.2 肝胃不和
        2.3.3 胃络瘀血
        2.3.4 脾胃虚寒
        2.3.5 胃阴不足
        2.4 中成药治疗
        2.5 外治法
        2.5.1 灸法
        2.5.2 穴位埋线
        2.5.3 穴位贴敷
        2.5.4 针灸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材料可比性对比
        1.1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1.2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1.3 两组患者组间病程分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个单项症状积分对比
        2.3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3 Hp根除率
    4 Hp复发率
第四部分 讨论
    1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1.1 脾胃虚为本,外感湿热为标
        1.2 罗伟生教授对Hp相关性胃炎的见解
    2 黄连温胆汤和金铃子散方药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 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 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问卷封面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基本资料表
    附录4 诊断表
    附录5 自拟症状/体征表
    附录6 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研究进展
        1.1 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1.2 病理表现和临床症状
        1.3 镜下表现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2 HP相关综述
        2.1 HP简介
        2.2 HP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
        2.3 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HP耐药性问题
        2.6 HP的预防
    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研究
        3.1 病名进展
        3.2 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方面
        3.3 中医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数据分析
    1 基本信息
    2 年龄分布
    3 处方中药味数统计
    4 用药频率相关统计
    5 各类药物功效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用药规律和治疗经验
    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的看法
    2 治疗思路和用药经验
        2.1 用药规律和特点
        2.2 自拟方剂
        2.3 中药用药经验
    3 医案
        3.1 医案1
        3.2 医案2
第五部分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基于数据挖掘腻苔的用药规律及慢性胃炎腻苔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基于古代数据挖掘探讨腻苔用药规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频数分析结果
        2.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慢性胃炎腻苔的相关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胃镜检查
        3.2 问卷调查
        3.3 舌象诊断及体质判定
        3.4 数据录入
        3.5 统计学处理
    4 质量控制
        4.1 调查问卷设计
        4.2 现场调查
        4.3 数据整理录入
    5 结果
        5.1 腻苔与年龄分布
        5.2 腻苔与BMI
        5.3 腻苔与吸烟
        5.4 腻苔与饮酒
        5.5 腻苔与饮食偏嗜
        5.6 腻苔与情绪状态
        5.7 腻苔与HP
        5.8 腻苔与证型
        5.9 腻苔与中医体质
    6 小结
研究三 慢性胃炎腻苔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中医舌象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实验分组及样本收集
        2.7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3 样本微生物测序数据概况
        3.4 样品复杂度分析
        3.5 各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对比结果
        3.6 各组肠道菌群结果组成分析
        3.7 基于属水平的聚类热图
        3.8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9 组间菌群物种标志物
    4 小结
讨论
    1 关于腻苔的选择
    2 腻苔用药规律分析
    3 慢性胃炎的选择
    4 临床调研结果分析
    5 肠道菌群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证候调査表
综述 腻苔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9)围大寒火龙灸防治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2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3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3.1 药物疗法
        3.1.1 抗Hp治疗
        3.1.2 抑酸治疗
        3.1.3 保护胃黏膜治疗
        3.1.4 改善胃动力治疗
        3.2 非药物疗法
    二、中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
        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外邪犯胃
        2.2 饮食伤胃
        2.3 情志失调
        2.4 脾胃虚弱
        2.5 瘀血停胃
        2.6 湿热阻胃
        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分型及防治
        3.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分型
        3.2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防治
        3.2.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3.2.2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预防
    三、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基线比较
        3.1 基本情况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基本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症状总积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观察
        4.5 两组治疗一个月后复发情况
        4.6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方案分析
    2 围大寒火龙灸疗法分析
        2.1 火龙灸疗法的源流及治疗特色
        2.2 火龙灸的作用机理分析
        2.3 围大寒节气研究
        2.4 穴区分析
        2.4.1 督脉
        2.4.2 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
        2.4.3 脾俞、胃俞
    3 临床疗效分析
    4 预防胃病复发作用分析
    5 创新之处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隔姜灸在脾胃虚寒型胃痛应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药疗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1 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对萎缩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性胃炎的认识
        1.2.1 浅表性胃炎
        1.2.2 萎缩性胃炎
        1.2.2.1 本虚标实,以脾胃气虚为本
        1.2.2.2 本虚标实,以胃阴虚为本
        1.2.2.3 本虚标实,以脾胃气阴虚为本
        1.2.2.4 从脾胃升降认识本病
        1.2.2.5 从虚,津,浊,毒,淤认识本病
        1.2.2.6 从情志认识
第二章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感受外邪
    2.2 饮食疏忽
    2.3 肝气不舒
第三章 近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第四章 古方加减治疗
第五章 专方治疗
    5.1 化浊解毒,根除HP
    5.2 中西合并,辨病辨证相结合
第六章 其他方法
第七章 治疗方法
    7.1 寒因寒用
    7.2 通因通用
第八章 病例分型
    8.1 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14个病例,浅表性胃炎2例)
    8.2 瘀阻胃络5个病例
    8.3 胃阴不足 15病例
    8.4 肝气犯胃-17个病例
    8.5 脾胃虚弱-7个病例
    结语
第九章 其他疗法
    9.1 针灸疗法
    9.2 食疗法
第十章 慢性胃炎综合护理
第十一章 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养生专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饮食与中药配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韩萍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龙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李梧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D]. 朱悦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D]. 吴鸿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基于数据挖掘腻苔的用药规律及慢性胃炎腻苔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D]. 孙远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围大寒火龙灸防治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D]. 潘云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药疗法临床研究[D]. 范风英(Fam Foong Y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饮食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