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SCI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1](2021)在《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文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工作决策部署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意见,做出具体安排,加快组织实施。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进军令,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为总部署,评价机制改革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人才评价制度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改革现行评价机制,核心是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突出问题和重点治理工作是,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分类制定评价机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标准,坚决清理和纠正包括以"唯SCI"及以"唯论文"为突出表现的"四唯"倾向,正确发挥评价指挥棒学术导向作用,避免学术评价功能失衡、异化,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本文立足中央关于深入开展的评价机制改革的全局,针对当前评价机制改革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全面客观地论述了SCI引入我国的历史作用,系统分析了"唯SCI"的现实危害,提出对评价机制改革精神的若干思考。
杜涛[2](2020)在《SCI论文一级学科归属判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与学科的战略之后,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参与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从学校到学者都明白学科强弱在此次国家对大学教育的改革中的重要性。而一个学校学科的强弱对应是其科研成果的产出,SCI论文在科研成果中又有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国外SCI论文的学科与国内一级学科并不对应,而学科评估主要是基于一级学科开展进行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的问题。纵观历次的学科评估工作,大学管理者明白科研成果的评估是很大程度是基于SCI论文进行,而近年来国内学者的SCI论文发文量汗牛充栋,首先要将这些SCI论文的一级学科属性明确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研究进行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与WOS中对学科内容方面的解读的比对,并且参考InCites官网所做的学科内容解释,不断优化调整最终构建出国内外学科映射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的思路在SCI论文的内容层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SCI库中的论文数据作为实验样本,使用多种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清洗和处理最终构建出275613条庞大的训练集数据。此外在学科映射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对训练集中的数据学科属性进行标注。利用支持向量机适合对高维度文本分类的优点,利用TF-IDF算法对每个特征词进行权重的计算,而后通过评估不同训练比例的分类模型,最终确定利用十层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得到最优的学科分类模型。通过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的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学科分类与国外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相同的研究内容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学科分类结果之中。再者不同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的原因,会对分类模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本文立足实际出发点开展研究实验,研究中在学科分类中所构思的想法以及在文本分类应用中所构建的模型对于学科评估和学者学科归属划分都就有比较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在论文结尾通过总结了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对于以后研究者的科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学科评估的需要与目前各个学科日益交叉的实际境况,因此将SCI学科与国内一级学科构建映射关系,并通过这种映射关系将学者的学科归属进行划分成为了一项比较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赵崇云[3](2020)在《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脊髓损伤模型为实验对象,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尿动力学,脊髓和膀胱组织形态学的检测,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治疗效果;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和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c AMP、PKA的表达,基于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分组,分别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针刺配合低频电刺激)与低频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实施脊髓打击;模型组:采用Allen’s脊髓打击法进行造模,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低频对照组:进行Allen’s打击,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尿潴留的模型后24h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为两组,共计4个电极片:第一组2个电极片,将电极片的负极放置在大鼠耻骨之上膀胱区,将正极片放置在大鼠第三骶椎位置上;第二组2个电极放置脊髓损伤处上、下节段的夹脊穴,正级在上,负极在下,输出波形为三角波,低频电刺激(50Hz),根据电流强度最大不超50m A,以出现适度肌肉收缩为度,20min/次,1次/d,连续干预7d;治疗组:在低频电刺激的基础上针刺大鼠三对夹脊穴,定位双侧T6、T9、T11“夹脊”穴,针刺斜入约2mm,留针20min,针刺期间不给予补泻手法,不通电,1次/天,连续治疗7天。治疗完毕后对各组大鼠尿动力学进行检测。取各组大鼠脊髓、膀胱、逼尿肌。(1)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学变化;(2)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38蛋白的表达;(3)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和PK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膀胱顺应性和膀胱最大容量显着下降(P<0.05),漏尿点压和膀胱基础压明显升高(P<0.05),说明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出现反射亢进,呈无抑制性收缩,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及治疗组的膀胱顺应性和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加(P<0.05),而漏尿点压与膀胱基础压显着下降(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显着,说明低频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可增加膀胱的最大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提高膀胱的顺应性,促进逼尿肌舒张,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功能。且比单纯低频电刺激治疗效果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结构清晰,排列有序紧密,未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完整,肌纤维束排列有序,无纤维化和增生改变;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完好。模型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移行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组织水肿明显并伴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肌纤维呈纤维化趋势;脊髓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可见组织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损害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轻。治疗组显示:膀胱逼尿肌组织的水肿程度有所减轻且单核细胞浸润数量减少,且脊髓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基本完好,与低频组相比较,损害显着减轻。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c AMP、PKA的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的c AMP、PKA的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与低频电刺激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对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中PACA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和脊髓内PACA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和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低频电刺激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内PACAP的表达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内压,恢复部分膀胱的功能。2.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脊髓修复,降低膀胱的病理损害程度,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的组织形态。3.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激可以上调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脊髓和膀胱逼尿肌PACAP蛋白的表达,增加脊髓和逼尿肌内c AMP和PKA的含量,从而修复脊髓神经,诱导逼尿肌舒张,改善膀胱功能。4.针刺夹脊穴配合低频电刺通过激活PACAP-c AMP-PKA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重建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膀胱功能的重要途径。
何剑波[4](2020)在《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在原发损伤的基础上会出现严重的继发性损伤,造成二次伤害,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二次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既往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使损伤局部出现微循环血管网的破坏,目前对于脊髓损伤后血管破坏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血管网破损及其血管新生和修复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本研究目的之一即观察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变化情况,并且基于Notch通路、VEGF、Ang-1/Tie-2等血管新生因子探讨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同时观察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为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治疗SCI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2)研究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Schwann神经细胞增殖、划痕和迁移等的影响,探讨它们对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作用。(3)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下,急性脊髓损伤属于肾虚血瘀证,治当补肾活血。本实验拟通过运用补肾活血方(BSHXF)进行相关研究,体外实验中观察BSHXF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观察其对SD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组织区域血管网修复的影响和相关机制,及其对SCI后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1)脊髓损伤后微循环血管网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研究。将正常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SCI组),观察SCI后不同时间点BBB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损伤区域的病理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相关血管二维情况;microfil血管灌注造影后行micro-CT扫描,观察血管的三维结构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otch-1、VEGF、Ang-1/Tie-2和EGFL-8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实验观察损伤区域GFAP和MAP-2蛋白的表达情况。(2)运用细胞增殖、划痕、tube formation和Western blot相关实验观察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划痕愈合、迁移及血管形成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和在transwell小室中迁移的影响。(3)BSHXF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血管新生和相关机制的研究。体外实验观察BSHXF对HUVEC细胞的增殖、划痕、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对鸡胚血管新生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观察BSHXF对SCI大鼠BBB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检测BSHXF对损伤局部血管网的修复情况,Western blot和PCR实验检测BSHXF对损伤脊髓中Notch通路、Ang-1/Tie-2和EGFL-8等相关通路的影响;检测BSHXF对SCI动物模型氧化应激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影响。结果:(1)BBB行为学评分提示脊髓损伤造模后会即刻出现双下肢完全瘫痪,在损伤后第1周和第2周会有一定程度的康复,BBB评分恢复程度较多;第3周和第4周进入较为缓慢的康复期,其BBB评分改善程度较小。microfil血管造影和CD3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提示脊髓损伤后出现血管密度下降;尽管在损伤后会有一定的自我修复,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到第28天时仍然存在血管网的缺损。WB实验探讨相关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Notch-1首先会出现应激性上调,在损伤第3天时其表达量达到高峰,在第7天时虽然较第3天有所下降,但仍然比正常组要明显上调;到第14天时,其表达量出现下降;到第28天时,会进一步地出现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组的表达量。相应地,N otch下游通路Jag-1,Hes-1,以及VEGF和Ang-1/Tie-2的表达量也出现与Notch-1大致类似的先升后降的表达趋势,说明Notch-1调控VEGF和Ang-1/Tie-2等相关血管新生因子参与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同时,EGFL-8蛋白在脊髓损伤后,在损伤第7天时,出现升高的趋势,达到高峰;在第14天开始逐渐下降,但仍然较正常组的表达量要高;到第28天时持续下降,提示EGFL-8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但其参与血管新生的时间点与Notch不一致。伴随着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破坏,损伤区域神经元细胞数量出现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活化,尤其是后期由于过度活化形成的胶质瘢痕可能对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修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体外实验结果提示,Notch-1蛋白在200ng/ml浓度时能够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迁移以及血管形成的能力,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和迁移有促进作用,其抑制剂DAPT会减弱其效果。EGFL-8与Notch-1蛋白具有类似的效果,在100ng/ml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划痕和血管的形成,同时,也能促进Schwann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的作用。(3)在BSHXF的相关实验中,当浓度为7.5mg/ml时,可以促进HUVEC的增殖、细胞划痕愈合、迁移和血管形成,同时对鸡胚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动物实验中,SCI大鼠进行BSHXF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BSHXF治疗组中BBB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microfil血管造影及荧光染色提示BSHXF对局部血管网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Western blot和PCR实验结果表明,经过BSHXF的干预治疗,Notch-1、Ang-1/Tie-2和EGFL-8的蛋白表达量出现升高,提示BSHXF通过Notch-1调控血管新生参与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管网的修复。伴随着损伤区域血管的修复,脊髓损伤组织中SOD、MDA活力情况得到平衡,Nox-1和H0-1等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得到改善;GFAP蛋白的表达量出现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减小,同时,MAP-2的表达量升高,说明神经元细胞得到一定的保护,因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结论:(1)Notch-1调控VEGF、Ang-1/Tie-2和EGFL-8参与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的机制中。(2)Notch-1蛋白和EGFL-8蛋白可促进HUVEC细胞增殖、划痕愈合、迁移和血管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对Schwann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和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3)体外实验中,补肾活血方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体内实验中,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Notch-1调控VEGF、Ang-1/Tie-2和EGFL-8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可改善局部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从而起到改善SCI后神经功能的作用。
孙辉辉[5](2020)在《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及血清中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pectrin breakdown products,SBDPs)的表达水平的比较,探讨血清中SBDPs对于S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脊柱骨折患者并确保资料完整。将患者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布的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IS分级)分为3组:对照组(AIS分级E级),SCI轻度损伤组(AIS分级C、D级),SCI重度损伤组(AIS分级A、B级)。每组随机选择15例,共45例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于伤后24小时内抽取患者的外周血并对血液中的SBDPs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W法检验正态性,使用Levene法检验方差齐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使用方差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四分位数表示,数据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的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按照有无神经损伤重新分组(SCI轻度损伤组+SCI重度损伤组VS对照组),对相关指标(SBDPs水平和TNF-α水平)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等相关指标。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及个人史)均无统计学差异。2、各组患者血清SBDPs的表达水平对照组、SCI轻度损伤组、SCI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SBDP120的表达水平分别是(5.131±0.955)、(5.420±1.048)、(5.461±0.900)ng/ml,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F=0.519,P=0.599)。对照组、SCI轻度损伤组、SCI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SBDP145的表达水平分别是(7.756±1.656)、(9.122±0.910)、(9.878±0.949)ng/ml,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11.632,P<0.001)。在多重比较中,SCI重度损伤组和SCI轻度损伤组的SBDP14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SCI轻度损伤组和SCI重度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97)。3、各组患者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TNF-α最早是因为可以杀伤肿瘤细胞而被发现,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有研究发现,TNF-α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所以我们将TNF-α作为一个参照指标,通过比较来评估SBDPs对SCI的诊断价值,因此我们也检测了患者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对照组、SCI轻度损伤组、SCI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分别是1.754(1.642,1.841)、1.896(1.694,1.939)、1.902(1.864,2.004)ng/ml,通过Kruskal–Wallis法比较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H=11.922,P=0.003)。在多重比较中,SCI重度损伤组和SCI轻度损伤组患者血清的TNF-α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SCI轻度损伤组和SCI重度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60)。4、血清SBDP145与TNF-α表达水平的ROC曲线分析为了探究血清SBDP145的表达水平对于SCI的诊断意义,因此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BDP145表达水平诊断S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截断值为8.445ng/ml,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73.3%,约登指数为0.633。血清TNF-α表达水平诊断S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截断值为1.857ng/ml,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6.7%,约登指数为0.567。结果说明,血清的SBDP145与TNF-α的表达水平均具有诊断SCI的潜在价值,且SBDP145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SCI后,患者血清中SBDP145的表达水平特异性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对SCI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蔡田培[6](2019)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构建科学、标准的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2.通过既定脊髓损伤康复方案的实施和临床量化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完善方案,形成科学性强、针对性高、疗效显着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标准,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自我锻炼措施,进一步控制临床泌尿系统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研究方法:1.采用循证护理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根据文献回顾中所推荐的高级别共识措施形成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初步方案,经专家会议法论证。2.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入住河南省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30名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入住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30名纳入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定期膀胱功能测定、药物应用、尿管护理、饮水管理、并发症处置、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前述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定期采集临床数据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膀胱功能变化指标、泌尿系感染率、住院日变化、患者满意度等。梳理患者一般资料,对纳入患者基本资料的可比性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差异性的比较可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研究组之间发生率差异性的对比分析选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认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采用文献回顾分析法,建立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康复训练初级方案,涉及膀胱基本功能评价与诊断、临床分类、康复训练步骤、基础药物支持治疗、并发症诊治、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疏导、膀胱临床功能恢复评估8方面的内容部分。随后,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初步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初步方案内容、选项、构架、进行评价、梳理及调整,设计出可用于后续临床研究的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预案。2实验结束,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功能康复训练预案在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后,干预组最终能够达到膀胱平衡状态的成功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膀胱改善指标,包括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自行排尿频次增多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各个维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对各维度健康知识的了解与熟练程度均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中所构建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康复训练预案临床实践成效显着,符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设计的基本目的。2.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能够在临床推广应用,并且其对膀胱功能的改善成效显着。
任周梁[7](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熊晓容[8](2019)在《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科教育作为大学的根和本,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培养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本科生参与科研、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并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我们却可以看到诸多本科生已经逐步加入到学术创新性及影响力举世公认的SCI发文作者行列。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种现象在各个层次的高校、各个不同的学科都存在,而且有日趋蔓延之势。这一现象带给我们这样一种思考:尚未进行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为什么能够发表SCI论文?在早期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他们是本科生中的优秀者。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国内外,优秀本科生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从有关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新闻报道来看,它们或是对其科研成果的展示,或是对其指导老师的嘉奖,或是对院校人才培养成果展示,至于他们真实的学习、科研参与以及生活状态是不清楚的。本文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以16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 18次访谈以及实物分析。在搜集、整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寻找“本土概念”,以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的方式呈现他们科研参与、发表SCI论文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先以生活史的方法整体呈现他们其中的一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的本科生的经历,以此呈现本科生是“怎样发表SCI论文”的过程;然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发表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秘密,即他们是如何从一名科研的“生手”变为“熟手”,得出发表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过程即是学科规训的过程;最后对其学术成长过程中科研参与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而言,本文从SCI论文本科生的经历里看到了环境、重要他人、本科生自身等因素对他们学术成长的影响。其中环境的影响包括时代、学校的学习环境以及学术团体的影响;重要他人的影响指的是指导老师、学长学姐及父母的影响;本科生自身的影响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经历、个人兴趣以及个人品质的影响。对于SCI论文的本科生来说,本科期间科研参与、发表SCI论文这些经历在提升对科研的体验、建立学术网络关系、建立学术自信、培养科研精神以及为多种职业做准备等方面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16位SCI论文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及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的分析和反思,最终形成了四个核心类属:一是SCI论文本科生科研参与的过程即是学科规训的过程;二是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科研参与的机遇;三是重要他人影响着SCI论文本科生的学术成长;四是SCI论文本科生自身是影响其学术成长的关键要素。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本科生科研参与提出以下建议:高校管理者可以从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开设拔尖人才实验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入手。本科生要把握关键期——大一,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对于科研参与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任红娟[9](2018)在《Sci-hub及其对开放获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全球最大的盗版学术资源网站,Sci-hub声称自己是"消除科学道路上所有障碍"的开放获取(OA)平台。然而,从对Sci-hub网站自身状况的介绍以及与OA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很明确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作为很多科研人员热衷使用并声称好用的Sci-hub网站,在借助OA来造势的过程中,对OA发展形成了干扰、妨碍、损毁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深入剖析Sci-hub和OA异同的基础上,对Sci-hub对OA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对OA关注,推动OA的发展。
姚志昌,段瑞云,曹召丹,张贵芬,侯世松,郑雪萍[10](2018)在《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国内大量优质稿件投向SCI收录期刊的现状,探索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方法】阐述SCI收录期刊的品牌效应,揭示作者优先选择向SCI收录期刊投稿的动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CI收录期刊的办刊特点,为高校学报改进工作方法、树立办刊新理念提供参考。对比几所高校主办的SCI收录英文科技期刊与EI收录的高校学报在中国知网已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探讨在同一所高校主办的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后的学术表现。【结果】高校学报作为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和借鉴价值。学术繁荣的外因来自于研发资金投入、政策导向与奖励;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内因在于主编、编委、编辑等办刊人员集激情、见识、水平、活力于一身精准选稿。【结论】高校学报是体现高校办刊能力的学术名片,高校办刊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形象与声誉,"助创新、创一流、扬校名"作为高校办刊的初心,在办刊人的努力下完全可以实现。
二、对SCI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SCI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客观评价SCI引入我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
2 SCI被异化为评价标准 |
3 清醒认识“唯SCI”的危害 |
3.1 学术论文、科研经费、科学数据外流 |
3.1.1 论文外流 |
3.1.2 科研经费外流 |
3.1.3 科学数据外流 |
3.2 数据库议价权、学术主动权、学术话语权受制于人 |
3.3 出版生态、学术生态、社会生态失衡 |
3.3.1 出版生态失衡 |
3.3.2 学术生态失衡 |
3.3.3 社会生态失衡 |
3.4 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战略安全隐患 |
4 结束语 |
(2)SCI论文一级学科归属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科分类研究现状 |
1.2.2 文本分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学科分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WOS学科分类原理与原则 |
2.2 我国一级学科分类原理与原则 |
2.3 学科分类方法 |
2.3.1 专家调查法 |
2.3.2 文献计量法 |
2.3.3 文本挖掘方法 |
第三章 SCI论文一级学科归属实现方法 |
3.1 SCI学科与一级学科对应原则与方法 |
3.2 SCI论文一级学科归属具体实现方法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特征的选择 |
3.2.3 向量空间模型构建 |
3.2.4 支持向量机应用 |
3.2.5 分类性能评估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实验环境及平台 |
4.2 数据准备 |
4.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应用研究:学者归属学科判别 |
5.1 数据来源 |
5.2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总结 |
6.2 创新与展望 |
6.2.1 创新之处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脊髓损伤概况 |
1.1.1 脊髓的基本结构与解剖 |
1.1.2 脊髓损伤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1.1.3 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 |
1.1.4 脊髓损伤的发病因素 |
1.1.5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
1.2 急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 |
1.2.0 脊髓组织中微循环血管的破坏与血管新生 |
1.2.1 炎症反应 |
1.2.2 氧化应激反应 |
1.2.3 神经细胞的自噬、凋亡 |
1.2.4 血-脊髓屏障损害 |
1.2.5 胶质瘢痕的形成 |
1.3 脊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研究 |
1.3.1 micro-CT在脊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
1.3.2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 |
1.4 中医对急性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 |
1.5 中医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 |
第二章 NOTCH调控VEGF、ANG-1/TIE-2等信号通路参与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设计 |
2.2.2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护理 |
2.2.3 BBB评分 |
2.2.4 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 |
2.2.5 microfil血管灌注实验 |
2.2.6 Western blot |
2.2.7 micro-CT扫描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脊髓损伤后行为学评分BBB评分 |
2.3.2 HE病理染色 |
2.3.3 CD31荧光染色评价大鼠SCI后脊髓血管面积 |
2.3.4 microfil血管造影评价SCI后脊髓血管密度 |
2.3.5 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及Notch-1等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
2.3.6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活化情况 |
2.3.7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出现损伤 |
2.4 讨论 |
2.4.1 SCI模型中,前期BBB评分恢复较快,后期神经功能的康复成为难点 |
2.4.2 脊髓损伤后机体出现代偿性血管新生 |
2.4.3 Notch调控VEGF、Ang-1/Tie-2信号通路参与脊髓损伤后的血管新生 |
2.4.4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活化 |
2.4.5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出现凋亡 |
2.5 小结 |
第三章 NOTCH-1和EGFL-8蛋白对血管形成及神经保护的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 |
3.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MTS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
3.2.2 细胞划痕和tranwell实验 |
3.2.3 HUVEC细胞管腔形成(tube formation)实验 |
3.2.4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3.2.5 蛋白印迹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3.1 Notch-1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3.3.2 Notch-1蛋白对Schwann细胞的影响 |
3.3.3 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
3.3.4 EGFL-8蛋白对Schwann cell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Notch信号通路与血管新生及神经保护功能 |
3.4.2 EGFL-8蛋白对HUVEC血管内皮细胞和Schwann细胞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促进血管新生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4.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补肾活血方的制备 |
4.2.2 HUVEC的培养 |
4.2.3 MTS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
4.2.4 BSHXF干预细胞后对HUVEC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的影响 |
4.2.5 BSHXF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 |
4.2.6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AM) |
4.2.7 BSHXF对胚体外置明胶海绵血管新生的影响 |
4.2.8 动物实验分组 |
4.2.9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护理(同前) |
4.2.10 BBB行为学评分 |
4.2.11 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同前) |
4.2.12 microfil血管灌注(同前) |
4.2.1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 |
4.2.14 脊髓组织中ROS活性的检测 |
4.2.15 RT-PCR |
4.2.16 micro-CT扫描(同前) |
4.2.17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BSHXF对HUVEC细胞的毒性实验 |
4.3.2 BSHXF促进HUVECs划痕愈合 |
4.3.3 BSHXF对HUVEC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迁移的影响 |
4.3.4 BSHXF促进HUVEC管腔形成 |
4.3.5 BSHXF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6 BSHXF促进尿囊膜血管新生和诱导血管向明胶海绵长入 |
4.3.7 BSHXF可改善脊髓损伤后BBB评分 |
4.3.8 脊髓取材外观图 |
4.3.9 BSHXF可改善SCI后的病理改变 |
4.3.10 CD31免疫荧光染色 |
4.3.11 microfil血管造影结果 |
4.3.12 BSHXF对Notch-1、VEGF、Ang-1/Tie2和EGFL-8蛋白的影响 |
4.3.13 BSHXF对Notch通路、VEGF、Ang-1/Tie2等基因的影响 |
4.3.14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ROS的影响 |
4.3.15 补肾活血方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4.3.16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补肾活血方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
4.4.2 补肾活血方通过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
4.4.3 补肾活血方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的机制 |
4.4.4 补肾活血方减轻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 |
4.4.5 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影响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土大黄苷通过NFATcl和R0S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5)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选择研究对象 |
2.实验分组 |
3.试剂及仪器 |
4.标本采集 |
5. SBDPs 表达水平的检测 |
6. TNF-α表达水平的检测 |
7.数据统计 |
(三)结果 |
1.临床资料 |
2.各组患者血清SBDPs的表达水平 |
3.各组患者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 |
4.血清 SBDP145 与 TNF-α表达水平的 ROC 曲线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后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 |
1.1.1 脊髓损伤的概述及流行现状 |
1.1.2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管理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SC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方案的构建 |
2.1.1 草案依据材料与方法 |
2.1.2 研究结果 |
2.2 SC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内容 |
2.2.4 统计学处理 |
2.2.5 伦理原则 |
2.2.6 技术路线 |
2.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成效比较 |
3.2.1 平衡膀胱状态对比分析 |
3.2.2 膀胱改善指标的比较 |
3.2.3 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
3.2.4 住院天数的比较 |
3.2.5 出院时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
3.2.6 出院时患者对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
4 讨论 |
4.1 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成效 |
4.1.1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膀胱平衡状态的影响 |
4.1.2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膀胱改善指标的影响 |
4.1.3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
4.1.4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 |
4.1.5 膀胱管理方案对SCI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
4.2 SCI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4.2.1 完善护理人员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知识 |
4.2.2 实施方案要考虑患者的接受能力 |
4.2.3 实施方案要注重团队合作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评估手段 |
2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等级划分 |
3 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干预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早期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C 膀胱功能训练记录单 |
附录D 膀胱功能评估单 |
附录E 排尿日记记录表 |
附录F 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登记表 |
附录G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H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 |
附录I ASIA残疾分类 |
个人简历 |
基本信息 |
主要经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所获荣誉 |
致谢 |
(7)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优秀本科生的相关研究 |
1.2.2 本科生科研的相关研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述评 |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1.4.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1.4.4 研究资料的分析 |
1.4.5 研究信度和效度 |
1.4.6 伦理反思 |
1.5 本文的写作结构 |
第2章 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过程 |
2.1 一位SCI论文本科生的生活史 |
2.1.1 少年时代 |
2.1.2 初涉科研 |
2.1.3 日积月累 |
2.1.4 水到渠成 |
2.2 学术成长的秘密:学科的规训 |
2.2.1 入门 |
2.2.2 实验 |
2.2.3 论文 |
2.2.4 投稿 |
2.2.5 收获 |
2.3 课程学习与科研参与的关系:平衡 |
第3章 影响SCI论文本科生学术成长的因素 |
3.1 环境 |
3.1.1 时代 |
3.1.2 学校 |
3.1.3 学术团体 |
3.2 重要他人 |
3.2.1 指导老师 |
3.2.2 学长学姐 |
3.2.3 父母 |
3.3 自身 |
3.3.1 基础教育经历 |
3.3.2 兴趣 |
3.3.3 动机 |
3.3.4 个人品质 |
第4章 SCI论文本科生科研参与的影响 |
4.1 提升对科研的体验 |
4.2 建立学术网络关系 |
4.3 培养科学研究精神 |
4.3.1 坚持 |
4.3.2 创新 |
4.3.3 独立 |
4.4 建立学术自信 |
4.5 为多种职业做准备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Sci-hub及其对开放获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Sci-hub概述 |
1.1 Sci-hub由来 |
1.2 Sci-hub声名鹊起 |
2 Sci-hub与开放获取的区别与联系 |
2.1 Sci-hub与OA的联系 |
2.1.1 它们的目标均是让用户无障碍免费获取科技资源 |
2.1.2 它们的存在都预示着传统出版模式面临挑战 |
2.1.3 学者对它们的态度都是褒贬不一 |
2.2 Sci-hub与OA的区别 |
2.2.1 Sci-hub与OA的实质不同 |
2.2.2 Sci-hub和OA提供的资源不同 |
2.2.3 Sci-hub与OA的发展前景不同 |
3 Sci-hub对OA的影响 |
3.1 Sci-hub是OA的干扰源 |
3.2 Sci-hub影响OA平台和成果的利用 |
3.3 Sci-hub有可能阻碍OA前行 |
4 结论 |
(10)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SCI效应的本源 |
1.1 SCI的作用及影响 |
1.2 SCI的吸引力 |
1.3 SCI效应的扩大化 |
2 SCI效应的现状 |
2.1 SCI收录我国论文和期刊数量均提升 |
2.2 非SCI收录期刊高水平来稿缺失 |
2.3 SCI作者问卷分析 |
3 高校学报与SCI收录期刊的差距 |
3.1 政策奖励 |
3.2 对作者的吸引力 |
3.3 审稿 |
3.4 论文发表成本 |
4 高校主办中英文期刊论文发表后的表现对比 |
4.1 同期发表同一作者中英文版本论文后的表现 |
4.2 同一期刊中英文论文发表后的表现 |
4.3 不同期刊中英文论文发表后的表现 |
5 理性看待SCI收录论文 |
6 高校学报的价值 |
7 高校学报发展之策 |
7.1 把握好办刊水平支撑 |
7.2 把握好选稿方向及尺度 |
7.3 增强办刊人的创新活力 |
7.4 选稿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
8 倡导和鼓励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
9 结语 |
四、对SCI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J]. 李军. 编辑学报, 2021(02)
- [2]SCI论文一级学科归属判别研究[D]. 杜涛. 山西大学, 2020(01)
- [3]基于PACAP-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作用机制[D]. 赵崇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补肾活血方通过Notch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何剑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检测的临床意义[D]. 孙辉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 蔡田培. 郑州大学, 2019(02)
- [7]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8]本科生的SCI论文是如何诞生的? ——一项关于理工科优秀本科生的质性研究[D]. 熊晓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Sci-hub及其对开放获取的影响研究[J]. 任红娟. 图书馆学研究, 2018(06)
- [10]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J]. 姚志昌,段瑞云,曹召丹,张贵芬,侯世松,郑雪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