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法律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金礼杰,李柏[1](2022)在《基于Haddon模型的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Haddon模型研究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结果显示: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具有较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此类事故的致因可依照Haddon模型从"3阶段、3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致因分析结果,从"3阶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为高校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
姜伟,曲强,史斌[2](2017)在《大学生体育安全的概念重构及保障性规范探索——以运动“猝死”现象为研究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逐渐增多,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也不断增加。学生"安全问题"仍然是牵绊社会与学校发展体育活动的最大顾虑和瓶颈。伤害事故不但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社会、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正确的看待校园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运动伤害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方共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为学生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管理策略。
王雨桐[3](2021)在《成都市小学体育运动伤害的致因与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研[4](2021)在《后疫情时期“水平三”小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的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先在武汉爆发,然后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拉开了序幕。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复学、复课,从而开始了一场针对教育界的严峻考验。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生活,学生肥胖、身体素质下降等情况层出不穷,在复课初期小学生迫切的心情和急切的愿望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刹那得到释放。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但运动能力薄弱,且疫情期间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控的运动伤害。本研究主要是在后疫情时期的特殊环境下,以运动能力不足的“水平三”小学生进行运动风险预防为着手点进行小学生运动伤害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运用运动风险预防评价量表来引导学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旨在降低学校运动伤害发生的频次与损伤程度,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以浙江省桐乡市两所小学“水平三”小学生为实验对象,两所学校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十周的干预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水平三”小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后疫情时期的特殊环境下,由于各级政策的加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风险预防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提升更为显着。(2)运用评价量表进行引导,提高了小学生运动伤害的防范能力,有效降低了运动伤害发生的频次与损伤程度。(3)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的实践研究,间接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关于运动安全的知识与培训,对小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4)通过评价量表的应用,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运动风险预防的重要性,更为家校协同培育健康的青少年奠定了基础。
徐霞[5](2021)在《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致因、法律责任及对策研究 ——以60份裁判文书为样本》文中认为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无疑是此项举措的最大绊脚石,而中小学生又属于一类特殊群体,相比大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不全面,因此发生篮球伤害事故的频率更高,法律讼诉案件也更多。在无讼案例网和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权威的法律网站依此搜索关键字检索到关于校园篮球伤害的司法判决书总共有429份,对此进行筛选整理,得到和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最相关的60份裁判文书作为本研究样本。本研究以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致因、法律责任和防范对策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致因可以根据责任主体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校方责任型事故、学生责任型事故和意外事故三类。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司法裁判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以《侵权责任法》为主,在司法裁判中还存在法官对其他部门法的不重视现象。关于归责原则的归纳,在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中法院主要以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助的归责原则,但在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形式即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对致因和法律责任的分析中提炼出中小学篮球伤害案件在司法裁判中存在有公平责任适用不当、法院对校方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过高、过错推定原则加重了学校的证明责任以及自甘风险原则缺乏适用四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公平责任的适用往往会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篮球运动的固有风险法官不予排除在校方安全保障义务以外,学校体育伤害缺乏完整自甘风险条款的规定。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笔者倾向于自甘风险作为免责事由,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校方的负担,更有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好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防范治理尤为重要,中小学生自身应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全方面了解篮球运动,扎实掌握篮球基本技能,体育教师自身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学校体育部门管理者做好校园篮球场地器材的维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在应对事故的发生,要有一套适合本校的应急处理方案。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对不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部门的管理者,还是司法裁判的工作者均可从中汲取有益经验。
王璐璐[6](2020)在《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致因及治理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由于体育课程学习的方式以身体活动和练习为主,且部分项目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对抗性,因此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与致因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现代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对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治理路径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类型依据责任可划分为学校主体责任型、学生主体责任型、第三方责任型、共同责任型和意外型。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学生主体型,占63%、其次是共同责任型,占12%、第三方责任型,占11%、学校责任型,占10%,占比最小的是意外型,仅占4%。2.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有40%的学生发生过运动损伤,其中发生过一次损伤的占21%,发生过两次的占10%,两次以上的占9%;在有过受伤经历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5.4%,女生占总人数的35.86%。3.河南省高校大学生认为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项目为篮球,占总调查项目的46.65%,其次是足球占比为35.77%。教师认为运动损伤率最高的项目是足球,占比为91.43%,其次是篮球占比为84.29%。4.河南省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最多的组织形式是课外体育活动,其中学生比例43.58%,教师比例占57.14%,分别居调查结果的第一位。其次是体育竞赛,学生和教师选择比例分别是41.36%和55.71%。5.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可控因素:直接因素,学生自身体育安全意识薄弱、体育活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个人体质差异、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环境因素,自然环境里的天气气候、温度、湿度、气压、阳光,人工环境里的场地选址、器材设别、空气流通;间接因素,学生参与运动的频率、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卫生保障制度不完善、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教学管理不完善;(2)不可控因素:项目本身的运动属性,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和规则也不尽相同,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受伤几率要明显高于隔网对抗性项目;突发状况因素,例如越野跑中突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状况,是人为力量不可抗拒的。6.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治理路径主要有:(1)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安全事故预防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师生权益。(2)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要完善教学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安全教学意识和学生的安全活动意识。(3)社会资源进校园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校园保险业务的开展、运动协会基金的支持,都有助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
周嘉瑶[7](2019)在《2017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小学生因身体各器官机能正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热爱运动,但其普遍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导致其出现运动伤害的机率要远高于其他人群。运动伤害的发生不仅给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目的:本文为减少小学生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安全,通过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小学生体育活动基本情况以及运动伤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导致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小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基本特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调研。通过中国知网及相关网站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近十年我国运动伤害的相关研究现状。使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组编制的“学生体力活动调查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调查表”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EXCEL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结论:1.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小学生总体运动伤害发生率高,且不同性别、年级伤害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伤害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男生伤害发生率为67.4%,女生伤害发生率为62.8%。小学高年级伤害发生率高于小学低年级。2.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基本特征:学生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排名前三的是篮球79.7%、田径71.7%、足球66%。损伤常发生在跌倒动作当中。小学生发生运动伤害以急性运动损伤为主。受伤程度以轻度为主。学生易受伤害部位排名前三的是膝部41.2%、踝部21.4%、头部10.5%。损伤类别以皮肤损伤(擦伤、刺伤、切伤、挫裂伤)为主。损伤易发生在秋季下午,晴天,且温度适中时损伤发生率最高。损伤发生在室外的比例高于室内。3.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处理情况:伤害发生后主要处理人员是家长和学校老师,处理场所多为现场处理。4.学校对运动伤害的管理措施基本情况: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不安全因素;学校老师及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培训;没有完善的学生体质档案储存制度。
王凯琪[8](2019)在《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体育活动和运动伤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因素,归纳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6所中学部分高中生体育活动现状和运动伤害事故现状、影响因素、发生原因进行调查。结果:(1)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64.8%,能正常参加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人占96.4%;参与球类(占36.4%)与跑跳类(占31.3%)运动的人数最多,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最多(占66.4%),每周运动频次03次(占57.6%)、单次运动时间030min(占44.0%)的占比最大,参与的体育运动形式具有组织性并且有专业人士指导的较少。(2)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率高达61.0%,人均伤害次数0.9次,伤害发生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5)、低年级明显高于高年级(p<0.05)、郊区明显高于市中心(p<0.05);最易导致事故发生的项目为篮球(占35.9%),其次为田径(占31.6%)。(3)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在下午最频繁(占35.6%);在气温适中时发生最多(占48.7%);踝部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几率最高(占38.8%),其次膝部(占25.3%);事故的多发场地为塑胶和水泥(分别占47.5%和27.4%);导致损伤最多的动作为扭转(占39.2%)和跌倒(占39.1%),冲撞和踢打相对较少;皮肤损伤(占35.5%)与肌肉损伤(占24.6%)最容易在运动伤害事故中出现。(4)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自身原因占57.9%(包括心理状态不佳,瞬间用力过猛,生理状态不佳和自我保护不佳);校方原因占34.5%(包括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错误,缺乏医务监督及安全保护措施,场地、设备和气候等外在条件不良);他人原因占7.6%(对方犯规)。(5)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后的第一处理人员34.4%为自己,17.7%为校医;并且大多能立即在伤后进行现场处理(占65.1%)。结论:(1)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率高于脱离学校后的活动参与率,参与球类与跑跳类运动最多,但体育活动参与频次较低且缺乏专业人士指导运动。(2)北京市部分高中生的运动伤害率较高,且伤害率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郊区区域高于市中心区域。最多的运动伤害为皮肤损伤,其次为肌肉损伤,踝关节与膝关节损伤居多。(3)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主要与其组织形式、活动类型、动作、场地材质、气温、时间有关。其中篮球与田径为伤害率最高的运动项目,塑胶与水泥地为伤害高发场地。(4)自身原因导致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最多,且因为瞬间用力过猛的占比最大。
刘兵[9](2019)在《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护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运动现状和运动伤害现状调查,对运动伤害的特征和运动伤害和影响因素归纳总结整理。对影响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运动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理运动伤害的类别和评估各运动伤害的风险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五所高等院校,四个年级1175名在校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了解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特点、致因等情况。结果:1.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66.3%,在过去一年内总体学生平均每人发生伤害0.94次,男性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运动伤害调查中受过1次损伤的46.1%,2次损伤的15.2%,3次损伤的3.7%。2.易损伤部位排前3位的是:踝关节33.3%,膝关节22.8%,腰部16.0%;易损伤组织主要是肌肉损伤(挫伤、拉伤、捩伤)占总伤害次数的26.5%,次之是韧带拉伤(24.3%)、皮肤损伤(擦伤、刺伤、切伤、挫裂伤)占22.8%。损伤原因多以瞬间用力过猛和准备活动不足、自我保护不佳导致。损伤时发生的动作主要以扭转和跌倒引起。损伤程度多以轻度(不影响日常训练)和中度中度(减量训练或部分停训)的急性损伤,并在一个月内恢复。3.伤害发生后,在损伤现场处理的占43.2%,在医务室处理的占18.8%,在宿舍处理的18.3%,;在处理人员中,自己处理的占29.4%,校内体育老师18.2%,校内医生(17.0%)校外医生(12.6%);在处理时间上,伤后立刻处理的占56.6%,一段时间内处理的(一天内)的占24.9%。除常规处理外,大家还会使用的前三位分别是,外敷药物(中药、西药)占24.4%;按摩(手法治疗)占21.4%;理疗(冷敷、热敷、中频电疗)占15.8%。4.损伤发生高风险区多在锻炼/训练过程中,占总伤害次数的38.8%,课外活动中占21.9%,体育课中14.1%。损伤处理后恢复程度痊愈的占56.0%,好转的占28.0%,明显好转的占14.6%。运动伤害发生在室外多于室内,塑胶场地和水泥场地明显多于其他场地。秋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受伤发生在下午明显大于其他时段,其次是早晨,天气方面,晴天明显大于雨天和雪天,冷环境的受伤情况明显大于热的环境,进行项目是足球和篮球以及田径的受伤率明显大于其他项目。结论:1.北京市大学生在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上较高,不同性别在运动伤害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2.运动伤害一般是急性损伤。常发生的是肌肉损伤、韧带拉伤,皮肤软组织损伤等。损伤常发生于瞬间用力过猛和准备活动不足引起的扭转或跌倒。3.损伤发生后多数立即自己或校内体育老师处理,除常规处理外常用的处理方法为外敷药物和按摩。4.损伤多发生在室外的锻炼和训练过程中,时间在秋季和春季时期晴朗的天气下午以及早上时段。5运动过程中有专业老师的指导能有效降低运动伤害发生率。
胡庆莲[10](2019)在《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运动场所由室内运动逐渐走向户外。定向越野运动是近年来户外运动中最受欢迎的大众体育项目之一,在运动中,它只需要借助一个指北针和地图,按照标注的顺序到达相应的检查点,但是由于地形和环境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在运动的过程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101人及长沙定向越野运动协会、武汉定向越野运动协会、北京定向越野运动协会的187人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进行调查,了解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基本现状,对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找出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法与策略,旨在减少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为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教练员及管理部门提供现实依据,促进定向越野运动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1.83.68%的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膝关节是受伤率最高的部位,受伤人数有96人,占总人数的39.83%;足部损伤受伤人数84人,占总人数的 34.85%。2.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对定向越野运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依次为:参与者风险因素占25.33%,自然环境风险因素占22.24%,教练员风险因素占17.56%,物的风险因素占14.83%,社会环境风险因素占8.38%,管理风险因素占5.91%,其它风险因素占5.74%。3.采用列表排序法对参与者因素的风险量进行评估后显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患者初愈的风险值为65.66,身体损伤未痊愈或者初愈的风险值为58.07,注意力不集中的风险值为53.56,对定向越野路线和路面感知情况不清晰的风险值为49.23,过于冒险、争强好胜等不良心态的风险值为48.54,未掌握专业的救护知识与操作方法的风险值为46.97。4.采用列表排序法对定向越野运动教练员因素的风险量进行评估后显示: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安排不当的风险值为67.89,教学缺乏安全防护与急救知识的风险值为65.34,教学及训练内容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的风险值为62.54,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安排不合理的风险值为60.12,对于队伍的训练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的风险值为55.62。5.采用列表排序法对环境因素的风险量进行评估后显示:地面坡度陡峭、崎岖的风险值为66.97,地面有尖锐物(树桩、石头、玻璃)的风险值为60.14,被带藤植被、倒塌树干、隐蔽石块划伤的风险值为59.70,突然遇到沼泽地或陡崖的风险值为55.34,突发恶劣天气现象的风险值为53.37,路面湿滑的风险值为47.26,突然窜出的动物风险值为44.19。研究结论:1.本研究编制出定向越野运动风险识别表,其中参与者风险因素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50个,教练员风险因素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2.通过对参与者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得出,运动前对参与者进行健康评估,确定能否参加定向越野运动是避免产生伤害事故的客观原因。3.加强教练员和参与者对定向越野运动风险的认知,是避免伤害事故产生的最佳对策。4.管理部门加强勘察场地与地形,宣传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完善医疗保障应急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二、浅析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法律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法律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addon模型的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1.1 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的可能性 |
1.1.1 理论支撑 |
1.1.2 现实可能 |
1.2 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的必要性 |
1.2.1 学生层面 |
1.2.2 高校层面 |
1.2.3 国家层面 |
2 Haddon模型概述 |
3 基于Haddon模型的高校运动伤害事故致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
3.1 致因分析 |
3.2 预防策略 |
3.2.1 事故发生前 |
3.2.1. 1 追踪学生体质状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
3.2.1. 2 定期维护器材设备,制定场馆安全条例 |
3.2.1. 3 普及运动安全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文化 |
3.2.2 事故发生时 |
3.2.2. 1 做好运动热身环节,重视防护装备作用 |
3.2.2. 2 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强化教师监护意识 |
3.2.3 事故发生后 |
3.2.3. 1 快速启动救护响应,提供充足医疗支持 |
3.2.3. 2 重视伤者心灵创伤,提供必要心理援助 |
3.2.3. 3 明确事故责任归属,完善事故保障体系 |
4 结束语 |
(4)后疫情时期“水平三”小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应用价值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校体育运动 |
2.1.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 |
2.1.3 运动伤害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 |
2.2.2 运动伤害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
2.2.3 运动伤害的预防与对策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文献综述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测量法 |
3.2.6 实验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3.2.8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路线 |
3.4 研究重点 |
3.5 研究难点 |
3.6 研究创新点 |
3.6.1 理论创新之处 |
3.6.2 实践上的创新之处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后疫情时期“水平三”小学生运动伤害基本情况调查 |
4.1.1 学生对运动伤害基本情况认识 |
4.1.2 运动伤害发生率情况 |
4.1.3 运动伤害发生的损伤程度 |
4.1.4 小结 |
4.2 小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评价量表的制定 |
4.2.1 运动风险预防评价量表制定的原则 |
4.2.2 运动风险预防评价量表制定方法及内容 |
4.2.3 运动风险预防评价量表指标的设计与制定 |
4.3 评价量表引导下运动风险预防效果的提升与优化 |
4.3.1 评价量表的发放与影响因素分析 |
4.3.2 运动风险预防效果的提升及实施过程分析 |
4.3.3 评价量表的反复验证与实验内容的调整 |
4.4 数据的回收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
4.4.2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5)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致因、法律责任及对策研究 ——以60份裁判文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关研究 |
1.5 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案例分析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案件概述 |
3.1.1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案例涉诉法院 |
3.1.2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案例诉讼当事人 |
3.2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成因分析 |
3.2.1 校方责任型伤害事故 |
3.2.2 学生责任型伤害事故 |
3.2.3 意外伤害事故 |
3.3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责任认定 |
3.3.1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 |
3.3.2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
3.4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司法裁判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公平责任原则适用不当 |
3.4.2 法院对校方安全保障义务要求过高 |
3.4.3 过错推定原则加重学校证明责任 |
3.4.4 自甘风险原则缺乏适用 |
3.5 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防范对策 |
3.5.1 加强篮球场地、器材的管理 |
3.5.2 规范篮球规则和普及篮球运动知识 |
3.5.3 切实履行体育教师职责 |
3.5.4 做好篮球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关于校方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 |
4.2.2 关于公平责任的适用 |
4.2.3 关于自甘风险条款的适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 参考裁判文书情况 |
附件2 专家访谈问题提纲 |
(6)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致因及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 |
1.2.2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
1.2.3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研究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现状 |
1.4.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2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研究 |
1.4.1.3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研究 |
1.4.1.4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2.1 美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研究 |
1.4.2.2 英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研究 |
1.4.2.3 日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研究 |
1.4.2.4 加拿大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编制 |
2.2.3.2 样本的选取 |
2.2.3.3 调查对象 |
2.2.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表 |
2.2.3.5 问卷的效度 |
2.2.3.6 问卷的信度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类型 |
3.1.2 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频数 |
3.1.3 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别特征 |
3.1.4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项目特征 |
3.1.5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特征 |
3.2 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因素分析 |
3.2.1 可控因素 |
3.2.1.1 直接原因 |
3.2.1.2 间接原因 |
3.2.2 不可控因素 |
3.2.2.1 项目本身因素 |
3.2.2.2 突发状况因素 |
3.3 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治理路径研究 |
3.3.1 政府主导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
3.3.1.1 教育部门建立责任溯源制度 |
3.3.1.2 完善立法体系,保障师生权益 |
3.3.2 以学校为主体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
3.3.2.1 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管理体系 |
3.3.2.2 加强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
3.3.2.3 提高学生安全活动意识 |
3.3.3 社会参与提供资源保障 |
3.3.3.1 完善校园保险体系建设 |
3.3.3.2 成立体育协会专项资助基金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2017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伤害的概念 |
2.1.2 运动伤害的概念 |
2.1.3 运动防护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运动伤害致因的研究 |
2.2.2 关于运动伤害的归责研究 |
2.2.3 关于运动伤害的预防对策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北京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
4.1.1 北京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性别分布情况 |
4.1.2 北京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分布情况 |
4.1.3 北京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情况 |
4.1.4 北京市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
4.2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基本情况 |
4.2.1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基本情况 |
4.2.2 不同性别学生伤害发生对比 |
4.2.3 不同年级学生伤害发生对比 |
4.2.4 不同地域学生伤害发生对比 |
4.2.5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项目特点 |
4.2.6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机制 |
4.2.7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性质、程度及受伤部位 |
4.2.8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类别 |
4.2.9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时空特点 |
4.2.10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场地材质 |
4.2.11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 |
4.2.12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处理情况 |
4.3 体育活动、体质成绩与受伤次数的相关分析 |
4.4 学校部门相关管理措施政策 |
4.5 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预防对策 |
4.5.1 学校层面 |
4.5.2 教师层面 |
4.5.3 学生层面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
5.2.2 重视体育工作,落实体育工作制度 |
5.2.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安全责任感 |
附录 |
附录A 学生体力活动调查表 |
附录B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调查(损伤篇)调查问卷 |
附录C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管理措施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伤害相关研究 |
2.1.1 概念 |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运动防护相关研究 |
2.2.1 概念 |
2.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讨论分析 |
4.1 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体育活动的现状 |
4.1.1 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
4.1.2 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类别 |
4.1.3 参与体育活动的频数 |
4.1.4 参与体育活动所采用的形式 |
4.1.5 参与体育活动是否有专业人士指导运动 |
4.1.6 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
4.2 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事故的现状 |
4.2.1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频数 |
4.2.2 不同性别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对比 |
4.2.3 不同年级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对比 |
4.2.4 不同区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对比 |
4.2.5 运动伤害率分析 |
4.2.6 运动伤害事故的损伤类别 |
4.2.7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部位 |
4.2.8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病程 |
4.2.9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程度 |
4.2.10 运动伤害事故的第一时间处理人员 |
4.2.11 运动伤害事故的处理场地 |
4.2.12 运动伤害事故的早期处理时间 |
4.3 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影响因素 |
4.3.1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组织形式 |
4.3.2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项目 |
4.3.3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时间 |
4.3.4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气温 |
4.3.5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场地 |
4.3.6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动作 |
4.4 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致因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学生体力活动调查表 |
附录B 学生运动伤害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护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伤害的概念 |
2.1.2 运动伤害的概念 |
2.1.3 运动伤害防护的概念 |
2.1.4 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护研究现状 |
2.1.4.1 大学生运动伤害情况 |
2.1.4.2 运动伤害的范围 |
2.1.4.3 运动伤害的对策研究现状 |
2.2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基本情况 |
4.2 运动情况 |
4.2.1 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
4.2.2 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分布 |
4.2.3 参与运动时间与参与年限分布 |
4.2.4 是否有专业老师指导与受伤次数之间关系 |
4.2.5 北京高校大学生运动频率及运动步数 |
4.2.6 运动参与形式 |
4.3 运动伤害基本情况 |
4.3.1 北京市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频数 |
4.3.2 伤害发生率 |
4.3.3 运动伤害发生的组织形式 |
4.3.4 损伤发生时的场合 |
4.3.5 损伤发生时的场地材质 |
4.3.6 损伤发生的时间分布 |
4.3.7 损伤发生时的天气及气温分布 |
4.3.8 不同性别损伤发生时从事的项目分布 |
4.3.9 损伤发生动作 |
4.3.10 损伤发生的部位 |
4.3.11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类别分布 |
4.3.12 损伤程度 |
4.3.13 损伤发生的原因 |
4.4 运动伤害发生时的处理情况 |
4.4.1 损伤发生时的处理人员 |
4.4.2 损伤发生时的处理场地 |
4.4.3 损伤发生时的早期处理时间 |
4.4.4 损伤发生后的其他处理方式 |
4.4.5 损伤恢复病程 |
4.4.6 损伤恢复时间 |
5 讨论 |
5.1 运动情况基本特征 |
5.1.1 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
5.1.2 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分布 |
5.1.3 参与运动时间与年限 |
5.1.4 是否有专业老师指导与受伤次数关系 |
5.1.5 运动频率与运动步数 |
5.1.6 参与形式 |
5.2 运动伤害特征 |
5.2.1 运动伤害的发生率 |
5.2.2 运动伤害的组织形式 |
5.3 运动伤害的分布 |
5.3.1 损伤时间 |
5.3.2 发生场合与场地材质 |
5.3.3 天气与气温 |
5.3.4 参与项目 |
5.3.5 损伤动作与损伤部位 |
5.3.6 损伤病程、类别和程度 |
5.3.7 损伤原因 |
5.4 运动伤害的处理 |
5.4.1 处理场地 |
5.4.2 早期处理时间和第一时间处理人员 |
5.4.3 正确处理顺序和其他处理方法 |
5.4.4 损伤恢复程度和损伤恢复时间 |
5.5 运动伤害的影响因素 |
5.5.1 性别 |
5.5.2 专业类型 |
5.5.3 参与体育项目的不同 |
5.5.4 运动时间段 |
5.5.5 运动过程中是否有专业指导 |
5.5.6 运动伤害分布与运动伤害影响因素的关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
附录A 学生体力活动调查表调查表 |
附录B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调查(损伤篇)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定向越野运动发展迅猛 |
1.1.2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频发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定向运动 |
2.1.2 定向越野运动 |
2.1.3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
2.1.4 风险管理 |
2.2 我国定向越野运动的发展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运动伤害事故的现状、归因研究 |
2.3.2 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研究 |
2.3.3 定向越野运动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2.3.4 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作用研究 |
2.3.5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研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关于定向越野运动研究 |
2.4.2 关于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研究 |
2.5 定向越野运动识别、评估、应对的理论基础 |
2.5.1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风险识别的理论基础 |
2.5.2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2.5.3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风险应对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现状分析 |
4.1.1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及运动年限情况 |
4.1.2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受伤情况 |
4.1.3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常见的伤害事故情况统计 |
4.1.4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每周训练和每年比赛的情况 |
4.1.5 定向越野运动参与者安全与防护知识的学习及途径 |
4.2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 |
4.2.1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方法 |
4.2.2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步骤 |
4.2.3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检查条目 |
4.3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评估方法 |
4.3.1 列表排序法 |
4.3.2 帕累托分析法 |
4.4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评估结果与分析 |
4.4.1 参与者风险因素 |
4.4.2 教练员风险因素 |
4.4.3 环境风险因素 |
4.4.4 物的风险因素 |
4.4.5 管理风险因素 |
4.4.6 其它风险因素 |
4.5 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策略 |
4.5.1 参与者应对风险的策略 |
4.5.2 教练员应对风险的策略 |
4.5.3 管理部门应对风险的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四、浅析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法律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addon模型的高校运动伤害事故预防研究[J]. 金礼杰,李柏. 辽宁体育科技, 2022(01)
- [2]大学生体育安全的概念重构及保障性规范探索——以运动“猝死”现象为研究视角[A]. 姜伟,曲强,史斌. 第二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17
- [3]成都市小学体育运动伤害的致因与风险管控研究[D]. 王雨桐. 西华大学, 2021
- [4]后疫情时期“水平三”小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预防实践研究[D]. 于研.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中小学校园篮球伤害事故的致因、法律责任及对策研究 ——以60份裁判文书为样本[D]. 徐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致因及治理路径研究[D]. 王璐璐.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2017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 周嘉瑶.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的现状调查[D]. 王凯琪.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9]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护现状调查[D]. 刘兵.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10]定向越野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研究[D]. 胡庆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