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侧枕叶脑梗塞致皮质盲2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1](2017)在《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病例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主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文献报道现况,包括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对比剂种类,使用剂量,临床表现,缓解时间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对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认识及防治。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EM Base”数据库,检索语种为中文及英文,中文检索关键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对比剂脑病”、“神经毒性”、“皮质盲”、“病例报道”;英文检索关键词为:“ASCVD”、“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neurological deficits”、“neurotoxicity”、“cortical blindness”、“case report”;根据2014年NLA关于ASCVD的诊断标准,纳入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病例,并进一步收集病例资料中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对比剂种类及使用剂量、临床表现、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及预后情况的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非参数检验采用单样本K-S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满足方差齐性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收集到的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73例患者中,经统计,其中男性49例(占67.1%),女性23例(占31.5%),1例性别不详(占1.4%),提示男性患者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更高发;年龄分布经单样本K-S检验后认为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最低44岁,最高89岁,平均年龄(67.0±10.1)岁,提示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的患者51例(占69.9%),无高血压者22例(占30.1%);既往有糖尿病的患者22例(占30.1%),无糖尿病者51例(占69.9%);肾功能不全的9例(占12.3%);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13例,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者6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1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者2例。所有患者中,冠心病共计60例,占82.2%,其中搭桥术后病人15例,占20.5%;脑血管病13例,占17.8%;肾动脉狭窄只有3例,占4.1%;此外,所有统计患者中共有4例合并多处血管病变,其中3例同时合并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例合并冠心病和肾动脉狭窄。离子型对比剂共计11例,非离子型对比剂共计57例,5例不详;高渗性对比剂8例,等渗对比剂8例,低渗对比剂52例,5例不详。对比剂使用剂量最小值为25ml,最大值1500ml,平均值246.4ml。由此可见对比剂脑病的发生和对比剂的类型关系不大,而对比剂用量的增加也许会增加CIE的发病率;发病时间从介入治疗中到术后72小时不等,患者表现的症状:皮质盲占31.5%,,其余谵妄、偏瘫、癫痫、眼肌麻痹各占16.4%、12.3%、11.0%、和5.4%,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意识模糊、躁动等,占32.9%;患者症状缓解时间:7例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症状可缓解,12例在6至12小时内可缓解,14例在12至24小时内,25例在24至72小时之间,13例患者在72小时以上,其中有3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还有1例患者具体缓解时间不详;患者缓解时间与年龄、对比剂剂量无明显相关,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组内比较其缓解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剂脑病是介入治疗中十分罕见的一类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0.3%—1%之间。本文收集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对比剂脑病的病例发现,高龄(60岁以上患者占74.0%)、男性(占67.1%)、高血压(占69.9%)和肾功能不全可能是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危险因素,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皮质盲、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意义:目前对于对比剂脑病的研究多为散在的病例分析,本文第一次对ASCVD患者群发生对比剂脑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也为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
陈卫鹏,林哲聪,林海韬,姚沛旭,徐秋玉,陈曙[2](2016)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行MRI检查并经临床确诊为PRES的12例患者资料。结果:12例PRES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后顶颞叶、枕叶对称性的散在小片状T1WI低、T2WI高信号,以白质受累为主,T2WI FLAIR序列显示更清晰,并部分皮层受累及;其中3例病灶累及脑干以及小脑半球,2例累及双侧基底节区。部分DWI高信号灶于ADC图上呈等或稍高信号。随访12例患者,经治疗后复查MRI显示病灶明显减少、消失,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该病发病部位以大脑后循环区域多见,双侧对称性分布,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MRI检查能够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帮助临床早期治疗。
李可,胡珍珠,张尊胜[3](2014)在《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RPL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RPLS 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及误诊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9例,继发于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共5例,剖宫产术后1例,高血压病2例,其他病因为应用化疗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RPLS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后部为主对称性白质水肿,头颅CT表现为双侧顶枕叶为主的对称片状低密度影,头颅MRI对本病诊断意义更大。本组12例患者有7例曾被误诊,误诊率58.3%,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脑炎2例,误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误诊为外伤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脱髓鞘疾病各1例。经对因对症治疗,10例患者痊愈,复查影像学改变基本或完全消失,2例患者死亡。结论 RPLS发病多有诱因,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是RPLS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是大脑后部对称性脑白质水肿,本病易被误诊为脑炎、静脉窦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通过积极的病因干预及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病情严重患者也可能出现死亡。
田瑞振,刘桂芳,刘卫刚[4](2011)在《双侧枕叶梗塞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双侧枕叶梗塞多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一部分,单纯表现为对称双侧枕叶梗塞,临床并不多见,现将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76岁,主因突发意识不清,双眼视力丧失6小时,于2007-11-25入院。既往无脑血管病史,无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及心脏瓣膜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小时晚间打麻将,时间较长,突然起立觉头晕,勉强走几步后倒地,意识不清,5-6分钟后醒来,发现双眼视力消失,看不到任何光亮,仍头晕,伴
刘英,唐锁勤,冯晨,于芳,张昊,张宁,邹丽萍[5](201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化疗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诱发因素,以便早期识别和正确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4例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合并PRES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4例PRES患儿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癫、行为异常、认知障碍、昏迷、幻视和皮质盲;头颅MRI检查均显示双侧顶枕叶白质水肿的长T1长T2信号,此外2例额叶受累,1例颞叶受累。4例PRES除可能与联合化疗相关外,2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败血症。予停化疗、降血压、控制感染等处理,2例临床表现和影像病灶2周内缓解,1例临床表现1周内缓解而影像病灶8个月无明显改善,1例临床表现和影像病灶8个月随访逐渐好转。结论 ALL诱导缓解化疗合并PRES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联合化疗、高血压和感染等。行头颅MRI检查以早期确诊并及时去除病因,避免永久性脑损伤。
贺雯,刘慧斌,宋海燕[6](2008)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4例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主要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临床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双侧丘脑对称性蝶形梗死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罗勇[7](2007)在《心脏刀刺伤致皮质盲法医学鉴定1例》文中研究说明
白淑玮[8](2007)在《后视路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神经眼科学,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20年以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家的重视,它是一门介于神经科学和眼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在眼球运动及视野的观察,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如CT、MRI的发展,神经眼科学理论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后视路疾病属于神经眼科疾病范畴,则是指后视路及其毗邻结构所发生的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累及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给患者带来了视力和视野的损害的一类疾病。本文就2005年4月-2006年4月期间在301医院住院的后视路的脑血管性疾病及脑肿瘤患者共67例,进行观察因素分析,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发生在后视路的部位、发生的疾病性质、视野改变类型、影像学表现、血糖、血压、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上述各因素统计分析得出发生在后视路疾病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好发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发现:1、从年龄上可以看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易发生后视路疾病,其中男性患者较多。2、后视路疾病的眼部症状常与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伴随出现。3、后视路疾病较易导致患者视力及视野的损害。患者可出现不同类型的视野改变,其中以同向性偏盲多见。4、枕叶视觉中枢是最常发生后视路疾病解剖位置,常见疾病性质为梗塞。5、血脂增高、血糖增高、血压增高是后视路疾病好发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对后视路的脑血管性疾病及脑肿瘤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了解,以便于临床早期治疗,有效的预防严重的视力下降,以及脑血管疾病和脑肿瘤病变对全身的损害。
柯少丰[9](2006)在《枕叶脑血管病致皮质盲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皮质盲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报告2例因双侧枕叶梗塞或出血致皮质盲的老年患者。结果1例皮质盲为双侧枕叶出血,1例为左侧枕叶出血,右侧枕叶梗塞。结论对老年人发生皮质盲,而眼科检查基本正常者,应排除枕叶梗塞或出血的可能。
于海华,直玉秋[10](2006)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二、双侧枕叶脑梗塞致皮质盲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枕叶脑梗塞致皮质盲2例(论文提纲范文)
(1)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病例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因及机制 |
3.2 MRI征象及特点 |
3.3 临床表现以及归转 |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双侧枕叶梗塞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结果 |
3讨论 |
(7)心脏刀刺伤致皮质盲法医学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2 讨 论 |
(8)后视路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 |
引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枕叶脑血管病致皮质盲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1.1 例1 |
1.2 例2 |
2 讨论 |
(10)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与预后 |
2 讨论 |
四、双侧枕叶脑梗塞致皮质盲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ASCVD相关对比剂脑病病例荟萃分析[D]. 陈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2]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J]. 陈卫鹏,林哲聪,林海韬,姚沛旭,徐秋玉,陈曙.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03)
- [3]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 李可,胡珍珠,张尊胜. 中华全科医学, 2014(11)
- [4]双侧枕叶梗塞1例报告[J]. 田瑞振,刘桂芳,刘卫刚.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1(04)
- [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合并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诊治[J]. 刘英,唐锁勤,冯晨,于芳,张昊,张宁,邹丽萍. 临床儿科杂志, 2010(11)
- [6]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J]. 贺雯,刘慧斌,宋海燕. 包头医学, 2008(03)
- [7]心脏刀刺伤致皮质盲法医学鉴定1例[J]. 罗勇.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7(06)
- [8]后视路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 白淑玮. 吉林大学, 2007(02)
- [9]枕叶脑血管病致皮质盲2例[J]. 柯少丰. 哈尔滨医药, 2006(03)
- [10]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J]. 于海华,直玉秋.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