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输精管结扎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

心包输精管结扎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

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勇,孟兴凯,王万祥,任建军,王茂春,陈一博,张俊晶[1](2021)在《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研究组)42例,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均有脾大或脾功能亢进,术中常规切除脾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41) min比(143±27) min,t=2.81,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研究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2%、5%、10%,对照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15%、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27、4.31,均P<0.05)。结论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更彻底、再出血率低,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韵壕[2](2021)在《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患者影响,对手术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2015年01月至2020年06月间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42例,选取同期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PLT、PT、TBIL、ALT、AST、ALB、肝脏体积、MELD评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有无再出血等,收集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门静脉内径及流速、门静脉系统血栓。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采用t检验对手术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子行单因素检验,筛选出有差异的因子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或内镜治疗。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305.47±84.16 min,出血量205.24±233.86ml。42例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重大并发症,术后住院13.21±4.88天出院。治疗后外科组WBC及PLT比术前升高(F=51.401、37.357,P<0.001),且治疗后外科组各时间点WBC及PLT均比内镜组高(t=9.816、13.723、9.399 和 8.046、11.598、13.409,P均<0.001);治疗后外科组肝脏体积较术前增大(F=87.035,P<0.001),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比内镜组高(t=8.034、9.571,P均<0.001);治疗前后外科组和内镜组的ALB无明显变化(F=1.933、1.743,P均>0.05),但治疗后各时间点外科组的ALB均比内镜组高(t=2.968、5.480、5.493,P均<0.001);治疗前后外科组和内镜组的TBIL及ALT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F=11.426、13.755和34.954、15.181,P均<0.001),但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TBIL仅治疗后第5天有显着差异(t=3.304,P<0.05),而ALT则是治疗后各时间点外科组均比内镜组低(t=4.178、10.658、13.219,P均<0.001);治疗后外科组的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得到显着缓解(χ2=25.987和16.921,P均<0.001),而内镜组均无明显缓解(χ2=5.126和5.116,P均>0.05),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治疗后第三个月外科组显着较内镜组缓解(χ2=6.924,P<0.05),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在治疗后第六个月外科组显着较内镜组缓解(χ2=9.364,P<0.05);治疗后六个月内手术组的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内镜组(χ2=4.086,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PT、MELD、AST于术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之间PT、MELD、AST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术前门静脉内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后WBC、术后门静脉流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手术耗时、术中出血、术前WBC、术前术后PLT、PT、术后门静脉内径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内径及流速是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影响因素(OR=4.966、0.285,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内镜相比,不仅可以治疗脾功能亢进,还能促进肝脏功能恢复,缓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但术后可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术前门静脉内径及流速是其影响因素,需要进行检测。

丁泽华[3](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在各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门奇断流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并且认为P值<0.05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总体费用要低于研究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较研究组高很多,包括发热、肝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胸腔积液等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未表现出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数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两周内二者血小板数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手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综合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优缺点,腹腔镜门奇断流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

吴振,尹琦,胡彦华[4](2020)在《脾切断流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同时消除脾大、脾功能亢进等临床症状,但手术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仍有部分患者再次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认为,应激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以及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出血是引起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预防和治疗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规范不同原因引起出血的诊疗流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吴一鸣,胡洁云,徐鹿平,许浏,周俊,陈敏芳[5](2020)在《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9例;年龄为(63±9)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序贯组;2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序贯组和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序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16)min、(57±11)mL;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3±14)min、(55±9)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63,1.052,P>0.05)。(2)并发症情况:序贯组患者中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1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死亡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2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死亡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腹腔镜积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0.082,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经胃镜治疗后痊愈;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联合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镜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经胃镜治疗后痊愈,3例未能及时抢救死亡;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加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均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15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8,P<0.05)。术后12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中29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13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5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3,P<0.05)。序贯组明显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腹腔镜组明显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4)随访情况: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31例序贯组患者和18例腹腔镜组患者生存。结论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张静脉复发率、再出血率较低。

王文博[6](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赵优优[7](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60例)及外科手术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电话追踪随访,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预测因素。结果:(1)外科手术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再出血率为1.9%、3.8%、9.6%,内镜治疗组分别为15.0%、20.0%、26.7%,两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外科手术再出血风险为内镜治疗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外科手术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1%、90.4%、85.6%,而内镜治疗组分别为90.0%、80.6%、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14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级(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评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9%)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并发症种类多于内镜治疗组。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治疗。(2)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3)再出血、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元华[8](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刘芹[9](2020)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初步探讨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 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且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1)术前指标: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的纵向直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2)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是否输血;(3)术后指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第1、3、7、10天的WBC、RBC、HB、PLT、ALT、AST,术后第7天、术后3月、术后1年脾的纵向直径,术后3月、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 果]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共45例,其中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10例为A组,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35例为B组。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1)术前指标:肝功能分级、术前脾脏长径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术中指标: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78.88ml,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73±1438.69ml,A组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47.5±70.68min,B组平均手术时长为408.85±131.12min,A组平均手术时长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有1例患者进行输血,9例未输血,B组术中有27例患者进行输血,8例未输血,二者比较得x2值为14.9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指标:①术后实验室指标比较:A组术后3d、7d、10d PLT 分别为(149.20±43.78)× 109/L、(220.30±73.57)× 109/L、(256.00±42.23)×109L,B组术后3d、7d、10d PLT为(304.61±120.68)×109/L、(327.84±98.99)×109/L、(443.92±68.44)× 109/L,A 组术后第3、7、10天PL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d PT为15.4±2.05s,B组术后1d PT为18.69±2.68s,A组术后第1天P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住院天数:A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20±0.92d,B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6.08±1.61d,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脾脏长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为13.43±0.94cm、11.35±0.58cm,A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较术前平均脾脏长径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组与B组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比较:A组Child A级共8例,Child B级2名;B组Child A级共13例,Child B级22名,二者比较得x2值为5.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例,B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0例,二者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得x 2值为4.29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肺部感染2例,B组有肺部感染3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门静脉血栓1例,B组有门静脉血栓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均无再出血患者,A组无脾脓肿患者。45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状况均良好。[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相比较,可能具有保留脾脏及其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输血率、减小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血小板异常升高水平较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夏强强[10](2020)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临床上对于评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性高低做出指导,以达到早评估、早预防、早治疗、从而降低患者PVST形成风险、增加患者的预后效果的目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其中术后血栓形成随访时间为6个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排除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混杂因素、进而引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一步验证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于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利用约登指数确定各指标的临界点,建立门静脉系统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于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而对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上述影响因素对诊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一、共纳入患者726例,其中血栓组患者124例,非血栓组患者602例,血栓发生率(17.08%)。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否合并出血病史、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总胆红素(TBIL)、门静脉流速差值、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最长径、脾脏肿大程度、术后抗凝药物是否应用、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血尿素氮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术前血小板计数以及纤维蛋白原(FBG)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性别、白蛋白水平、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环比值(INR)以及血肌酐水平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二、血栓组患者年龄(64.25±6.657)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1.42±9.733)、血栓组患者中腹腔镜手术比例(92.74%)明显高于开腹手术(7.26%),血栓组患者手术时间(261.30±56.325min)大于非血栓组(187.26±45.774min),门静脉流速差值高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血栓组患者高于非血栓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脏肿大程度、脾脏最长径、门静脉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其中脾脏最长径为18.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634;门静脉流速差值为6.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72;术前D-二聚体水平为3.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88;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P<0.001,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效果P=0.18>0.0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良好;PVST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其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为0.735,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57.8%。研究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形成是多因素共同影响导致,其中手术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脏肿大程度、脾脏最长径、门静脉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影响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PVST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临床以指导临床医生对高危患者进行早筛选、早预防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2)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结果
    3.2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与纤维内镜组治疗前后随访各指标的比较
    3.3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随访期间门静脉血栓发生事件及危险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4.2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纤维内镜对肝硬化患者疗效对比
    4.3 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3)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品采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2.6 麻醉与手术方法
        2.6.1 麻醉
        2.6.2 手术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4)脾切断流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脾切断流术术后近期再出血的原因
    1.1 手术遗漏的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1.2应激性溃疡出血
    1.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出血
2 脾切断流术术后远期再出血的原因
    2.1 残留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2.2 门奇静脉之间侧支循环重新形成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 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3.1 近期再出血的治疗
        3.1.1 手术遗漏的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
        3.1.2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
        3.1.3 PHG出血的治疗
    3.2 远期再出血的治疗
        3.2.1 内镜治疗
        3.2.2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3.2.3 手术治疗
        3.2.4 肝移植
4 小结

(6)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参考标准
        2.1.4 患者基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相关准备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2.3 随访观察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3.7 生存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机制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诊断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疗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药物治疗
        2.4.1 血管活性药物
        2.4.2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内镜治疗
        2.6.1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2.6.2 硬化剂注射术
        2.6.3 组织胶注射术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疗
        2.7.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7.2 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
        2.7.3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术治疗
        2.8.1 分流术
        2.8.2 断流术
        2.8.3 肝脏移植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评分标准
    3.3 治疗方法
    3.4 资料采集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再出血情况
    4.3 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4.4 生存情况
    4.5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4.6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PVST的诊断标准、分级以及脾脏肿大程度分级
    2.4 统计学方法
    2.5 PVST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第三章 结果
    3.1 PVST影响因素的筛选
    3.2 PVST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胃底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 王智勇,孟兴凯,王万祥,任建军,王茂春,陈一博,张俊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5)
  • [2]腹腔镜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D]. 陈韵壕.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D]. 丁泽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脾切断流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J]. 吴振,尹琦,胡彦华. 医学综述, 2020(17)
  • [5]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J]. 吴一鸣,胡洁云,徐鹿平,许浏,周俊,陈敏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6)
  • [6]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D]. 赵优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8]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D]. 刘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 夏强强. 河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心包输精管结扎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