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尚弘,李瑞欣,魏伟,钱渊,庄绪春[1](2011)在《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星上交换是天基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基于ATM技术的星上交换技术的设计思想,汇总了星上交换设计的最新成果,讨论了星上交换结构的设计、缓存管理、连接接纳控制算法等,从几个方面挖掘了现代星上交换的设计思想。在总结星上ATM交换技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ATM星上交换的发展方向。
苗正[2](2011)在《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ATM交换系统是某通信交换网络项目的核心。目前在通信网中所采用的交换方式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及IP交换。本文首先分析了上述四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并结合项目要求,给出了本文所采用的交换技术体制:ATM交换。然后对不同类型的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进行了分类和对比。虽然Crossbar交换结构相对于其它交换结构而言,耗费较多的资源;但其输入缓冲无阻塞交换结构中存储器和交换结构速率与端口线速相等,非常适用于高速和大容量交换系统,近年来许多高速交换机和路由器均倾向于采用输入缓冲无阻塞的Crossbar交换结构来实现。况且,Crossbar交换结构简单,容易硬件实现。虚拟输出排队策略通过在每个输入端口放置N个FIFO缓冲队列,每个FIFO存放着指向N个不同输出端口的信元,完全消除了队头阻塞。因此,本文选择基于虚拟输出队列策略的Crossbar空分交换结构。在对交换系统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换结构、缓存策略和调度算法分别进行了研究之后,根据项目的要求,最终确定了基于VOQ缓存策略、Crossbar空分结构和iDRM调度算法的高速交换结构模型。然后,对交换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通过硬件描述语言(VHDL),利用FPGA实现了8 8端口、交换容量为1.2Gbps交换结构。该设计不仅成功地突破交换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VOQ缓存、iDRM调度算法和Crossbar交换结构;而且对于改变交换机的核心器件普遍依赖于进口国外ASIC套片的现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恺[3](2010)在《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性能优势明显的ATM技术曾在通信网中获得广泛应用,现今仍应用于空间通信和无线网等特殊领域。依托于《10Gbps大容量ATM交换原型样机》项目,论文重点研究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设计方案和AAL5协议接收方向功能的FPGA实现。该AAL5的FPGA实现方案与现有的实现方案相比,具有较高数据处理速率,且通过FPGA可实现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在简述ATM基本理论、交换结构以及AAL5协议原理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基于FPGA实现的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样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信元预处理、信元交换和AAL5等主要模块的具体功能。重点研究的AAL5接收方向FPGA设计和实现的模块包括内部信道号ICN映射、信元分类处理、接收位宽变换、缓存写入控制、信元重组处理、CRC处理和PoS L3接口控制等;完成了上述模块的功能分析、VHDL编程和仿真验证,以及整个AAL5接收方向处理的仿真验证。论文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研究交换模块的功能增强与改进,探讨了原理样机的测试过程、测试方法、测试结果以及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测试结果表明样机达到了设计要求,论文为研制基于FPGA实现的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建立了技术基础。
薛腾[4](2010)在《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通信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卫星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网络得到了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卫星设备作为其中的核心实体经历了从“透明弯管式”到具有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技术两个重要阶段。星上设备受宇航级器件有效载荷、功耗、体积等因素的限制,存储容量有限且难以扩展,构建大容量的高速交换模块存在很大难度,在星上交换体制、交换网络、调度算法的性能和无线资源管理方面均存在许多的技术难点。本文基于ATM交换体制,选择内部无阻塞的Crossbar交换结构,针对此结构提出适合星上交换的串行轮询调度算法En-ISP,该算法在兼顾每个端口公平性的基础上串行轮询各个输入端口,优先仲裁收到请求少的输出端口,按照RoundRobin方式选择目的输出端口,每次成功匹配后更新轮询指针,增加了输入输出端口匹配的概率,并通过OPNET软件仿真与两种同类算法ISP和iSLIP在平均时延、带宽利用率和传输误码率方面进行比较,该算法具有更低的时延和传输误码率以及更高的带宽利用率且不增加复杂度。在研究星上无线资源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军事应用的战场指挥网络中通信终端可控、网络节点动态有效、安全等级高等特殊需求,提出了适合战场指挥网络的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该算法按照优先级为各通信节点预先分配带宽,无线资源管理器通过信号侦听判断节点的动态有效性,收回失效节点带宽并重新分配给新加入节点,通过软件对不同业务类型带宽分配成功概率进行仿真分析,鉴于实际战场指挥网络中实时业务占总业务比例较大,算法适用于该网络的星上无线带宽分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星载ATM交换机原型系统。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张聃[5](2009)在《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机信元预处理单元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带卫星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的一个最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满足用户所需的服务质量,具有星上处理和交换功能的卫星ATM系统成为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星上10Gbps大容量ATM交换样机的研制,重点研究了信元预处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简述ATM交换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技术指标给出了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样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对交换样机进行了结构划分,并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2.对信元预处理单元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信元预处理单元包括两个方向的处理过程:接收方向和发送方向。接收方向主要完成外部信元到内部信元的转换,发送方向主要完成内部信元到外部信元的转换。文中对本部分的具体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各子模块进行了信号设计和参数选择。3.详细分析了信元预处理单元各主要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过程,对各模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和仿真验证;提出了位宽变换模块、微处理器接口和UTOPIA接口(通用测试操作物理层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完成了整个信元预处理单元的仿真验证工作。4.提出了信元预处理单元的测试方案,详细介绍了预处理单元的测试过程和测试方法。经过整个测试过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信元预处理单元实现了其预处理的功能,工作稳定,性能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
马彦恒[6](2008)在《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作为B-ISDN的核心技术,由于其具有统计复用和保证业务服务质量的特性,在现有的许多专用通信网络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来源于某专用通信网络ATM交换机的研制,ATM交换机需要支持多种业务(话音、视频、图像、IP数据等)的综合接入与交换,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业务ATM支撑平台,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包括ATM技术、综合交换技术和ATM资源管理。其次,分析了综合业务接入与处理过程,基于所采用的交换平台阐述了信元交换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ATM连接的交换控制方式。探索出一种将综合业务承载到ATM交换平台的可行方案。本文还研究了ATM资源管理技术。经过比较与分析,结合网络使用要求,首次提出带宽资源实行挤占式分级管理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综合业务资源共享的问题。对ATM连接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并采用自动保存与恢复技术进行保护,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对ATM连接信息实时备份功能进行了设计,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重用的软件平台,给出了主要功能的软件实现。该研究已通过测试验证,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蔡兵[7](2008)在《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提出ATM交换技术融合了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优点,在带宽统计复用、高速分组交换和保证不同业务的QoS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ATM交换机是ATM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项目“星上10Gbps大容量交换原型样机”,重点研究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和仿真性能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该原型样机的高效缓存策略。论文在简述了ATM交换机的交换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包括缓存管理策略、选路控制策略、组播实现机制和拥塞控制策略等。利用OPNET仿真工具建立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估。仿真工作着重研究不同控制策略对ATM交换机性能的影响情况。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适合该原型样机的优化缓存策略。论文工作为选择合适、简单和高效的控制策略,以及交换机的参数优化设置,实现具有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提供重要参考。
吴威[8](2008)在《星上大容量ATM交换信元预处理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宽带卫星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用户所需要的服务质量(QoS),具有星上处理和交换功能的卫星ATM系统成为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星上10Gbps ATM交换机的设计,重点研究信元预处理部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在简述ATM交换基本原理基础上,按照技术指标给出了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对整个交换机进行结构的划分,并且阐述了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2.对信元预处理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信元预处理包括两个方向:接收方向和发送方向,接收方向主要完成了外部信元到内部信元的转换,发送方向主要完成了内部信元到外部信元的转换。文中对本部分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具体子模块进行了信号的设计、参数的选择。3.在ISE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信元预处理子模块基于FPGA的VHDL实现,并进行了各个模块的级联仿真,结果证明,它们可以很好地工作,实现了信元预处理的功能。
熊辉波[9](2007)在《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星上处理是卫星通信重要的技术之一,异步传输模式(ATM)是一种重要的星上交换处理模式。 论文首先分析和比较了当前用于星上处理的几大关键技术。基于ATM交换,提出了一个基于GEO条件下的星上处理系统,讨论了能够满足星上ATM交换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方式,提出了适合于星上ATM交换的网络协议格式和内部信元格式,研究了交换单元的组成结构和I/O接口。论文分析了接纳控制法(Call Admission Control)算法,并进行了改进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新算法改善了统计复用增益、链路利用率、信元丢失率及可连接信源数等性能,更适于星上ATM交换系统。论文分析了TCP应用于卫星通信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分析了类Iridium系统的LEO卫星网络环境下,包括Tahoe、Reno、Newreno、Sack、Vegas五种TCP拥塞控制策略的性能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Vegas算法可以较好地预测网络拥塞状况,拥塞窗口(cwnd)控制较为平稳。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星上交换和星上处理技术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吴寅[10](2007)在《卫星交换与组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星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方案论证”和“星上ATM交换和信令系统实施方案”两个研究项目,研究了具有星际链路的卫星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和具有共享缓存的ATM交换结构及其缓存策略。本文首先讨论了卫星通信系统、星上交换、星际链路、基于ATM的卫星网络和卫星网络时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爱尔兰B公式,在简化路由与均匀业务分布条件下,提出了一种估算具有星际链路的卫星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计算了相关性能,实例包括一个具有48颗卫星的通信系统和铱星系统。其次,讨论了基于ATM的交换结构,深入地研究了共享缓存交换结构与crossbar交换结构的交换机制、参数选择、缓存策略等,并研究了几种不同的缓存管理方式。最后,利用OPNET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了完全共享策略的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软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得到的仿真结果。论文结尾总结全文,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二、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星上基带交换技术分类 |
2 星上ATM基带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
3 基于ATM技术的星上基带交换技术及研究现状 |
3.1 星上基带交换结构的设计 |
3.2 星上基带交换机缓存管理策略 |
3.3 连接接纳控制算法 |
4 总结与展望 |
(2)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交换技术研究 |
2.1 交换技术体制 |
2.1.1 电路交换 |
2.1.2 分组交换 |
2.1.3 ATM 交换 |
2.1.4 IP 交换 |
2.2 ATM 协议层次结构 |
2.3 交换结构 |
2.3.1 时分交换结构 |
2.3.2 空分交换结构 |
2.4 交换结构的缓存策略 |
2.4.1 输出缓存 |
2.4.2 输入缓存 |
2.5 交换结构和缓存策略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 交换系统的设计 |
3.1 交换系统概述 |
3.2 交换单元 |
3.2.1 交换模块 |
3.2.2 外部接口时序关系 |
3.3 传输管理单元 |
3.3.1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概述 |
3.3.2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缓冲模式 |
3.3.3 路由处理及VOQ 处理模块功能划分 |
3.4 MMSP 模块 |
3.5 MCU 接口以及其他辅助电路 |
3.6 QOS 保证及拥塞处理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TM 交换系统的实现 |
4.1 交换系统概述 |
4.2 交换系统硬件实现平台 |
4.2.1 交换系统母板 |
4.2.2 STM-1 接口板 |
4.2.3 CPU 接口板 |
4.3 交换系统信元格式 |
4.4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
4.4.1 设计工具介绍 |
4.4.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4.4.3 VOQ 模块的FPGA 实现 |
4.4.4 iDRM 调度模块的FPGA 实现 |
4.4.5 Crossbar 交换结构的FPGA 实现 |
4.5 交换系统的测试 |
4.5.1 交换功能测试 |
4.5.2 组播功能测试 |
4.5.3 优先级功能测试 |
4.5.4 性能指标的测试 |
4.6 系统研究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TM交换及其发展现状 |
1.2 ATM适配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ATM基本理论及AAL5原理 |
2.1 ATM信元结构 |
2.2 ATM技术特点 |
2.3 ATM交换结构 |
2.3.1 ATM交换结构的基本功能 |
2.3.2 ATM交换结构的分类 |
2.3.3 基于共享缓存的交换结构 |
2.4 AAL5原理 |
2.4.1 AAL协议简介 |
2.4.2 AAL5协议 |
第三章 具有AAL5功能的ATM交换机方案设计 |
3.1 具有AAL5功能的ATM交换机总体设计 |
3.2 信元预处理模块设计 |
3.2.1 信元接收方向处理流程 |
3.2.2 信元发送方向处理流程 |
3.2.3 信元预处理模块微处理器接口 |
3.3 交换模块设计 |
3.3.1 交换模块的总体框图 |
3.3.2 信元写入控制 |
3.3.3 信元读出控制 |
3.3.4 流量控制 |
3.4 AAL5模块设计 |
3.4.1 AAL5发送模块设计 |
3.4.2 AAL5接收模块设计 |
第四章 AAL5接收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
4.1 AAL5接收模块设计 |
4.1.1 AAL5接收模块组成及其功能 |
4.1.2 AAL5接收模块存储器结构介绍 |
4.2 主要模块的PGA设计与实现 |
4.2.1 ICN映射模块 |
4.2.2 信元分类处理模块 |
4.2.3 接收位宽变换模块 |
4.2.4 缓存写入控制模块 |
4.2.5 信元重组处理模块 |
4.2.6 CRC处理模块 |
4.2.7 PoS L3接口控制模块 |
4.3 AAL5接收模块整体仿真验证 |
第五章 交换模块的改进及原理样机调测试 |
5.1 交换模块的功能增强与改进 |
5.1.1 微处理器接口 |
5.1.2 信头处理模块的改进 |
5.1.3 中央缓存读出模块的改进 |
5.2 原理样机测试方案及结果 |
5.2.1 VP/VC交换测试及结果 |
5.2.2 广播信元与单播信元混合测试及结果 |
5.2.3 业务优先级测试及结果 |
5.3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空间信息网络 |
1.1.2 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技术 |
1.1.3 空间环境对星上交换的影响 |
1.2 课题的主要工作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及贡献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
2.1 空间信息网络与星上交换 |
2.1.1 天基综合信息网与空间信息网络 |
2.1.2 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 |
2.2 基于星上处理的无线资源管理 |
2.2.1 星上交换的无线资源 |
2.2.2 基于星上处理的无线带宽分配 |
2.3 星上交换相关技术 |
2.3.1 地面网络交换技术 |
2.3.2 星上交换技术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星上交换调度算法En-ISP |
3.1 星上交换系统调度算法 |
3.1.1 交换网络调度问题 |
3.1.2 交换系统中交换结构调度算法比较与研究 |
3.2 一种适合星载交换机的En-ISP算法 |
3.2.1 串行轮询调度算法En-ISP |
3.2.2 En-ISP算法的性能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 |
4.1 卫星无线带宽分配 |
4.2 星上交换带宽分配相关研究 |
4.3 星上无线带宽自适应算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星载交换机原型系统设计 |
5.1 整体结构 |
5.2 星载交换机功能模块设计 |
5.3 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工作流程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机信元预处理单元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星上ATM交换概述 |
1.2 星上ATM交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TM基本理论及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机总体设计 |
2.1 ATM信元结构 |
2.2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
2.3 ATM交换机的组成与交换结构 |
2.4 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样机的总体设计 |
2.4.1 线路接口单元 |
2.4.2 信元预处理单元 |
2.4.3 交换单元 |
2.4.4 控制与管理单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元预处理单元的设计 |
3.1 信元预处理单元的模块组成及其功能介绍 |
3.1.1 信元接收方向处理 |
3.1.2 信元发送方向处理 |
3.1.3 信令与OAM信元处理 |
3.1.4 信元预处理单元接口 |
3.1.5 内部寄存器 |
3.2 信元预处理单元存储器结构介绍 |
3.2.1 LR_FIFO(线路接收缓存) |
3.2.2 SCI_RAM(交换控制标识符存储器) |
3.2.3 CHE_RAM(信头变换存储器) |
3.2.4 SCn_FIFO(服务等级缓存) |
3.2.5 MC_FIFO(多播缓存) |
3.2.6 其他缓存器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元预处理单元的FPGA设计与实现 |
4.1 预处理单元各主要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
4.1.1 FIFO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2 接收方向信元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3 接收方向调度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4 发送方向信元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5 多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6 位宽变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7 微处理器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1.8 UTOPIA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2 预处理单元的整体仿真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元预处理单元的测试方案 |
5.1 预处理单元的功能测试 |
5.2 预处理单元的性能测试 |
5.2.1 单通道信元预处理单元的测试 |
5.2.2 预处理单元系统的整体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所做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ATM技术 |
2.1.1 ATM的基本概念 |
2.1.2 ATM协议模型 |
2.2 综合交换技术 |
2.3 ATM资源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M综合交换控制技术研究 |
3.1 综合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1 IP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2 帧中继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3 电路仿真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4 话音业务接入与处理 |
3.1.5 业务处理流程 |
3.2 信元交换流程 |
3.2.1 交换平台结构 |
3.2.2 信元交换的基本流程 |
3.3 信元交换控制 |
3.3.1 点到点VP/VC信元交换 |
3.3.2 组播VP/VC信元交换 |
3.3.3 AAL2连接交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TM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
4.1 ATM交换资源分类 |
4.2 ATM连接标识资源管理 |
4.3 ATM带宽资源管理 |
4.3.1 ATM综合业务分类 |
4.3.2 带宽资源管理方式 |
4.4 ATM连接管理 |
4.4.1 连接管理策略 |
4.4.2 连接保护方式 |
4.4.3 连接冗余备份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2.1 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软件架构 |
5.2.2 接口设计 |
5.2.3 数据结构设计 |
5.2.4 连接信息管理软件设计 |
5.2.5 带宽资源管理软件设计 |
5.2.6 ATM交换控制软件设计 |
5.2.7 数据保护与备份软件设计 |
5.3 软件测试 |
5.3.1 ATM连接控制能力测试 |
5.3.2 带宽资源管理测试 |
5.3.3 PVC业务热拔插测试 |
5.3.4 PVC断电保护能力测试 |
5.3.5 PVC业务主备冗余能力测试 |
5.4 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ATM技术现状与发展 |
1.2.1 ATM技术的概念 |
1.2.2 ATM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TM交换结构 |
2.1 基本组成与功能 |
2.1.1 ATM交换机基本组成 |
2.1.2 ATM交换机基本功能 |
2.2 基本ATM交换结构 |
2.2.1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
2.2.2 共享媒质交换结构 |
2.2.3 crossbar交换结构 |
2.3 ATM多级交换网络 |
2.3.1 Clos网络 |
2.3.2 Banyan网络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控制策略 |
3.1 队列管理策略 |
3.1.1 缓存管理策略 |
3.1.2 共享缓存控制 |
3.1.3 信元调度 |
3.2 选路控制 |
3.3 组播实现 |
3.4 拥塞控制 |
第四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OPNET仿真软件 |
4.2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模型原理 |
4.3 仿真中实现的模型和函数 |
4.3.1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
4.3.2 节点模型(Node Model) |
4.3.3 进程模型(Process Model) |
4.3.4 分组模型(Packet Model) |
4.3.5 链路模型(Link Model) |
4.3.6 函数原型 |
4.4 仿真目标与场景 |
4.4.1 仿真目标 |
4.4.2 仿真场景与预期仿真结果 |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 不同业务源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 不同缓存队列大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不同预处理缓存方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 不同共享缓存分配策略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8)星上大容量ATM交换信元预处理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星上ATM技术概述 |
1.2 卫星ATM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TM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 ATM信元的基本结构 |
2.2 ATM交换机的组成与原理 |
2.3 ATM交换机的交换原理 |
2.4 ATM交换的技术特点 |
第三章 星上ATM交换机的整体设计 |
3.1 星上ATM交换机的性能指标要求 |
3.2 星上ATM交换机的整体设计 |
3.2.1 线路接口部分 |
3.2.2 信元处理与缓存 |
3.2.3 交换模块 |
3.2.4 控制与管理 |
第四章 信元预处理部分的详细设计 |
4.1 信元预处理模块功能介绍 |
4.1.1 接收方向信元预处理过程 |
4.1.2 发送方向信元预处理过程 |
4.1.3 信令与OAM信元处理 |
4.1.4 微处理器控制接口 |
4.2 内部寄存器 |
4.3 信元预处理内部存储器介绍 |
4.3.1 LR_FIFO(线路侧接收FIFO) |
4.3.2 SCI_RAM(交换控制标示符RAM) |
4.3.2.1 VI VPI TABLE |
4.3.2.2 VCI TABLE |
4.3.3 SCn_FIFO(服务等级_n FIFO) |
4.3.4 CHE_RAM(信头变换RAM) |
4.3.5 MC_FIFO(多播FIFO) |
4.3.6 其他缓存器的功能介绍 |
第五章 信元预处理各主要模块的设计实现 |
5.1 FPGA技术相关知识 |
5.1.1 FPGA的简介 |
5.1.2 ISE的简介 |
5.1.3 VHDL的简介 |
5.2 带有信元计数功能的FIFO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3 接收端信元头处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 接收端调度模块的设计实现 |
5.5 72bit到36bit位宽转换FIFO的设计 |
5.6 36bit到72bit位宽转换模块的设计 |
5.7 发送端信头处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5.8 多播模块的设计实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星上处理技术 |
1.3 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星上交换技术 |
2.1 透明转发技术 |
2.1.1 透明转发技术原理 |
2.1.2 终端通信过程 |
2.1.3 应用 |
2.1.4 性能分析 |
2.2 IP分组交换 |
2.2.1 IP分组交换原理 |
2.2.2 地面互联通信过程 |
2.2.3 应用 |
2.2.4 性能分析 |
2.3 ATM交换 |
2.3.1 星上ATM交换原理 |
2.3.2 终端通信过程 |
2.3.3 应用 |
2.3.4 性能分析 |
2.4 星上MPLS(多标签协议交换)交换 |
2.4.1 MPLS原理 |
2.4.2 终端通信原理 |
2.4.3 性能分析 |
2.5 副载波-光调制交换 |
2.5.1 副载波交换原理 |
2.5.2 副载波交换与光调制的结合 |
2.6 报文突发交换技术(PBS,PACKET BURST SWITCH) |
2.7 DVB-S(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SATELLITE)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上ATM交换系统方案设计与分析 |
3.1 一种星上ATM交换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 |
3.1.1 系统的构成 |
3.1.2 系统的多址方式 |
3.2 星上ATM交换网络协议及其信元格式 |
3.2.1 星上ATM交换网络协议 |
3.2.2 内部信元格式 |
3.3 星上交换机的组成与结构 |
3.3.1 交换机的组成 |
3.3.2 交换机的结构 |
3.4 星上ATM交换机的输入输出接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上ATM交换CAC算法 |
4.1 概述 |
4.2 目前主要的CAC算法分析 |
4.2.1 基于等效带宽法 |
4.2.2 快速缓存预分配法 |
4.3 快速缓存预分配方法的改进 |
4.3.1 多路统计复用 |
4.3.2 B-CAC算法 |
4.3.3 缓冲区性能分析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上ATM交换TCP拥塞控制策略 |
5.1 星上处理中的TCP/IP |
5.1.1 TCP基本特征 |
5.1.2 TCP/IP在卫星信道中的主要问题 |
5.1.3 TCP应用于卫星通信时的改进 |
5.2 TCP拥塞控制策略原理 |
5.2.1 概述 |
5.2.2 TCP Tahoe |
5.2.3 TCP Reno&TCP Newreno |
5.2.4 TCP SACK |
5.2.5 TCP Vegas |
5.3 仿真分析与结果 |
5.3.1 星上处理关键技术仿真 |
5.3.2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卫星交换与组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卫星的交换与组网及容量估算 |
2.1 卫星通信概况 |
2.1.1 现有卫星通信系统 |
2.1.2 未来发展趋势 |
2.2 星上交换 |
2.2.1 透明中继转发 |
2.2.2 星上处理转发 |
2.2.3 星上交换形式 |
2.3 星际链路 |
2.3.1 星际链路带来的优势 |
2.3.2 星际链路的特点 |
2.3.3 星际链路与星座的关系 |
2.4 卫星ATM 网络技术 |
2.4.1 ATM 技术 |
2.4.2 卫星ATM 网络结构 |
2.4.3 卫星ATM 协议栈 |
2.5 卫星网络时延分析 |
2.5.1 卫星网络时延构成 |
2.5.2 卫星网络时延计算 |
2.6 卫星用户容量估算 |
2.6.1 呼损率计算 |
2.6.2 卫星星座系统模型 |
2.6.3 路由计算 |
2.6.4 公式推导 |
2.6.5 实例计算与分析 |
2.6.6 小结 |
第三章 星上ATM 交换 |
3.1 ATM 交换结构与基本原理 |
3.1.1 ATM 交换原理 |
3.1.2 ATM 交换结构 |
3.1.3 共享缓存交换结构 |
3.1.4 crossbar 交换结构 |
3.2 ATM 交换的缓存策略 |
3.3 ATM 交换的缓存管理 |
第四章 星上共享缓存交换性能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OPNET 简介 |
4.2 仿真总体方案概述 |
4.3 ATM 交换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
4.3.1 网络模型 |
4.3.2 业务源节点模型 |
4.3.3 交换节点模型 |
4.3.4 接收节点模型 |
4.3.5 链路模型 |
4.3.6 分组模型 |
4.4 仿真目标与场景 |
4.4.1 仿真目标 |
4.4.2 仿真场景与预期仿真结果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在均匀业务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 在突发业务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基于knockout交换结构的快速查表ATM交换单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星上基带交换技术研究综述[J]. 赵尚弘,李瑞欣,魏伟,钱渊,庄绪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2]一种基于FPGA的ATM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苗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3]具有AAL5功能的大容量ATM交换机的FPGA设计与实现[D]. 刘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4]空间信息网络星上交换调度机制和无线带宽分配机制研究[D]. 薛腾.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1)
- [5]星上大容量ATM交换机信元预处理单元研制[D]. 张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6]ATM交换控制与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马彦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7]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蔡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8]星上大容量ATM交换信元预处理设计与实现[D]. 吴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1)
- [9]基于ATM的星上交换系统设计与研究[D]. 熊辉波.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10]卫星交换与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 吴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