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变化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

负载变化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

一、用变载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杰[1](2020)在《具有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解决了传导式充电技术存在的接口磨损与老化、易受环境影响以及漏电与触电隐患等问题,具备安全可靠、供电灵活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特点。受限于电动车动力电池组的容量与成本,采用大功率无线充电方式缩短充电时间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并且提高了用户体验度。然而,由于功率器件容量和成本的限制,传统的单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难以满足大功率能量传输需求。虽然采用多组磁耦合机构串联或并联构成多传能通道降低了器件的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但是此方式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线圈之间交叉耦合影响系统性能、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频率稳定性较差以及系统级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研究较为薄弱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中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从而实现高灵活性且可靠性的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从传输通道角度出发,研究集成多传能通道的高性能磁耦合机构;从频率稳定性角度出发,研究用于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的动态调谐方法;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针对传统磁耦合机构提升输出功率时存在的问题,在特定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尺寸约束下,提出具备多传能通道的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分析影响磁耦合机构传输功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磁集成技术与正交解耦法构造磁集成交叠线圈,通过磁路理论与互感模型分析其工作机理与结构特性。采用不同构型的磁集成交叠线圈构造多种类型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并且分析其耦合性能和电气特性。同时,提出基于互感辨识与机械辅助定位的自动化位置对准方法,为提升抗偏移性能提供一种可行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提升了系统输出功率并且降低器件的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由于参数漂移和配谐误差的存在,补偿拓扑失谐状态导致多传能通道的工作特性不一致、系统效率和输出功率降低以及系统工作异常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软开关可控电容的动态调谐方法,实现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分析LCC-S补偿拓扑的稳频控制必要性以及现有调谐方法存在的问题。从电路拓扑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对称结构的软开关可控电容,分析其工作机理以及等效电容值调节方法。从控制方法角度出发,提出基于零相位差搜索的动态调谐方法,以零相位差作为频率稳定性判据,并且采用变步长扰动观测法搜零相位差实现调谐状态判定。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补偿拓扑中参数波动导致的系统性能降低问题,并且具备无源元件用量较少以及控制方法较为简单的特点。以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中多传能通道作为能量传输载体,采用基于软开关可控电容的动态调谐方法实现多传能通道中补偿拓扑稳频控制,据此提出了面向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 Series and Output Series,ISOS)的多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解决了单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中器件电压应力较大、故障容错性较差、功率扩展性较弱以及充电电流/电压波动与非最优效率运行问题。针对现有可控整流电路输入阻抗中虚部降低系统效率和输出功率问题,提出同相控制型可控整流电路实现阻性输入阻抗以及接收端结构简化,并且分析其工作机理。为满足动力电池组的实际充电需求,提出恒流和恒压充电以及系统效率提升用协同充电控制方法。分析系统故障容错方法,实现故障状态下系统降额运行。从功率损耗与谐振电流配比角度出发,研究用于器件选型和散热设计的降损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ISOS无线充电系统实现了面向多传能通道的恒压和恒流充电,提高了系统效率和容错性能。为拓展无线充电系统的多场合适用性,以无控制级双边通信且简化接收端结构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原边反馈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从而改善复杂电磁环境中恒流和恒压充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基于原边电气参数建立充电电流,电压和互感值的辨识模型,并且采用原边控制器实现基于参数辨识的恒流和恒压充电。采用正交变换法得到与充电电流和电压辨识值相关的互感值以及相位角的正弦和余弦值。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滤波器降低采样误差和测量干扰对参数辨识值精度的影响。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降低了系统对无线通信的依赖程度,简化了接收端结构。

黄志询[2](2018)在《全向振子天线的宽带与小型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电子对抗、卫星测控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今随着通信系统集成化和便携化的发展,天线宽带化和小型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向天线的宽带化与小型化已成为天线研究的热点。在全向天线的宽带小型化技术中,天线结构参数优化、天线无源匹配和非福斯特匹配天线技术分别为三种主要技术手段。本文针对这三种技术对印刷振子天线宽带小型化技术进行研究,并设计小型轻便的宽带印刷振子天线。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振子天线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常见的振子天线宽带形式,并选择宽带性能较好的圆形单极子形式作为优化模型,通过结构优化提高天线带宽和小型化性能。研究圆形单极子各个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综合优化处理,得到带宽接近3个倍频程的天线形式。在此基础上,去除对于天线辐射贡献较小的部分,减小了天线尺寸。通过对圆形单极子天线的分析,将振子结构进行优化,并进一步加强单极子小尺寸地板对于天线辐射的贡献,设计了宽带U形单极子天线,在保持天线工作带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型化性能。2.研究天线无源匹配技术,具体阐述实频数据法和网络综合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天线宽带匹配,分别使用策动点阻抗函数和策动点导纳函数对两款单极子天线进行传输增益优化,再通过网络综合将最优策动点阻抗函数和导纳函数综合成具体匹配网络,使用ADS对匹配网络进行仿真,验证算法在天线宽带化设计上的适用性和网络综合结果的可靠性。3.为突破增益带宽限制,进一步提高天线小型化性能,对非福斯特电路加载天线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不同形式的非福斯特电路的差异,研究不同应用需求下的电路选取原则;分析非福斯特电路稳定性判定方法,论证Rollet条件对于非福斯特电路稳定性判定的不适用性,提出特征根判定法并使用具体可行的软件控件辅助判断,减少稳定性判断的难度;分析电路接头和布线对于非福斯特电路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接头影响的方法,以及将布线传输线EM模型加入电路进行仿真以提高电路仿真精度和可靠性的手段;4.使用Linvill型非福斯特电路产生负电容对一个谐振频率为450MHz的印刷振子天线进行宽带小型化匹配,使其在30~580MHz内反射系数小于-10dB,虽然测试结果表明非福斯特电路额外引入了18dB的损耗,但是在电小尺寸下仍然使得天线增益提升10dB,验证了非福斯特加载在天线电小尺寸下的适用性。

陈景超[3](2016)在《电厂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继电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的重要组成,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发电厂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基本上是人工整定完成的,虽然出现了一些发电厂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软件,但是由于灵活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难于推广。所以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整定和校核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整体结构,构建了系统和各个组成模块,并详细说明了各个模块的功能,以保证系统功能完整和运算数据准确。其次,故障计算是进行整定计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各元件与各种故障电流计算模型,并根据发电厂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需要,分三相短路和不对称短路两种类型设计了短路计算算法流程。再次,基于专家系统的理论建立继电保护整定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法建立专家系统知识库,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法是将对象类的参数和相关知识的结构以成员属性的形式封装在类中。分析了专家系统推理机方法的特点,结合继电保护整定的特点,采用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结合的方法作为继电保护整定的方法。最后,软件可以实现参数录入、故障计算、整定计算、定值管理等功能,能够实现整定计算的各个环节。用户可以管理、查询定值单和电气设备的参数。

唐治德,陈秀发,刘海龙[4](2014)在《体导电能量传递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的计算》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电极单元是利用体导电向体内植入器件传递能量的通道,其等效电路阻抗参数则是从电路角度分析体导电能量传递系统的基本参数。针对目前尚无确定这些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场路耦合的变载法。通过建立皮肤电极单元的场路耦合模型计算电极端口处电压与电流,并运用全相位FFT谱分析提取电量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在此基础之上,应用变载法求出了各种条件下皮肤电极单元等效电路的阻抗参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计算出的等效电路阻抗参数可用于体导电能量传递的电路分析和系统的优化设计。

张大为,李军,马海虹[5](2013)在《MMIC LNA设计中无源二端口网络相关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结合MMIC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技术,探讨了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在MMIC LNA设计中的相关特性。为了实现MMIC低噪声放大器指标的精确设计,首先由无源二端口网络的散射参数矩阵推导了其相关特性,然后结合法国UMS公司的PH25工艺,提出了一种MMIC低噪声放大器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法,验证了这些特性在MMIC低噪声放大器设计中的作用。

刘海龙[6](2012)在《植入电子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的场路耦合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一切植入医学电子器件都需要电能,电源技术则为其可靠运行提供能量保障,并且是影响其功能、寿命、小型化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因此研究跨皮肤组织高效率地向植入医学电子器件传递能量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医学意义。虽然电池供能和磁感应供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但由于电池容量有限,导致电池供电的植入器件的工作寿命较短;而皮肤组织的传导作用使磁感应耦合的能量传递效率低,并且存在较强的射频干扰。利用生物组织的体导电特性将体外电能跨皮肤传递给体内植入电子器件是能够克服前述供能技术不足的一种新兴的能量供给方法。为了真实、动态、整体地模拟仿真体导电能量传递系统,建立了体导电的场路耦合物理模型。针对复杂边界条件下准静态电场和电路的耦合问题,应用标量电位φ法描述体导电准静态电场定解问题必须满足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式,并结合外电路约束下电极处电压和电流所满足的电路方程,得到了电场电路直接耦合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方法求解,由伽辽金加权余量法导出了体导电场路耦合的有限元方程组。给出了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3.5a)仿真计算的具体步骤和实现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基于体导电的场路耦合模型深入探讨各物理因素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搭建圆形柱体电极所对应的场路耦合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电极尺寸和边距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横截面积和间距的大小改变系统阻抗分配,电流传递效率随它们的增大而增大;仿真分析了电源参数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励电源的频率改变系统阻抗值大小,激励电压幅值改变流经皮肤组织电流的大小,二者均不影响系统阻抗分配及能量传递效率;仿真分析了电路参数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皮肤电极单元一定时,设计者可通过调节体外电路等效阻抗大小改变系统电压传递效率,调节体内电路等效阻抗大小改变系统电流传递效率,并且当体内外为纯电感电路时,传递效率达到理论最大值。皮肤电极单元集总参数计算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场路耦合的变载法,并仿真计算了不同电极边距、横截面积以及不同激励电源频率下皮肤电极单元的网络阻抗参数。首先考虑到体导电的场路耦合模型不需涉及皮肤电极单元内部任何复杂的电路计算,将皮肤电极单元等效为二端口网络,建立端口处电压与电流的网络参数关系。然后,运用全相位FFT谱分析提取电量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在此基础之上,应用变载法直接计算出皮肤电极单元的端口网络参数。最后,通过电路仿真以及同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数值结果的准确性,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确实可行。根据皮肤电极单元集总参数的计算结果,并结合皮肤电极单元的X等效电路模型,推导了体导电系统的电流和电压传递函数,并借助具体电路数据分析了体外电路等效阻抗对电压传递效率的影响,体内电路阻抗对电流传递效率的影响,以作为电路设计和评价系统性能的依据。理论和仿真证明:体导电能量传递技术可为植入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有别于磁感应技术的另一个选择方案。

王永喜,胡玫,马胜前[7](2010)在《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一种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利用LabVIEW软件对该方法建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实现模拟电路参数测量完全可行,可得到准确度较高的测量结果.

胡玫[8](2009)在《模拟电路参数的自动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模拟电路的研究往往把重点放在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限幅电路等模拟电路的应用上,而忽略了模拟电路参数和测量方法的研究,但是实际应用中还是离不开模拟电路的参数,因此研究模拟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就很重要。而现有的分析和设计模拟电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软件和硬件。国内多为软件实现,主要是利用Pspice、Multism等电路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得到参数值。由于这些仿真软件基本上是试用版或是教学版,所以元件库中的元器件不够齐全。同时仿真使用的元件和实际的元器件有差别,使得仿真结果必然和实际值有差距。硬件的实现方法主要是使用仪器对模拟电路进行测量,例如扫频仪、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因为这些仪器体积和质量比较大,加之操作复杂,因此应用并不广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只能进行模拟电路单个参数的测量,多个参数的同时测量基本上不能在一个仪器上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模拟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对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美国NI公司生产的基于PCI总线的PCI-6024E数据采集卡实时的采集模拟电路的信号,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上进行信号处理,实现了模拟电路参数的实时测量,并对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改进。其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即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阐述了该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仿真以及利用硬件试验对此方法加以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硬件平台中使用作者搭建的移相电路作为信号源产生两路正交同频率的信号,一阶RC电路和共射放大电路作为实验模拟电路,焊接元件后的PCB板作为信号处理电路实现乘法和滤波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原理简单、计算量小、运算速度快和实现相对容易等优点。同时这种方法和已有的测量方法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更好实现实时和自动测量。最后,利用LabVIEW用户自己设计开发的免费LabVIEW数据库访问工具LabSQL实现模拟电路参数测量系统数据管理,使得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管理功效。

金雁冰[9](2008)在《Ka频段精确制导用发射前端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收发组件在当今雷达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整个雷达的性能。本文应项目要求,研制一发射前端,及为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提供本振的倍频链源。提出了毫米波发射前端的设计方案,研制工作包括上变频和功率驱动、功率放大模块及24倍本振源的设计。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毫米波的特点,接着对课题相关模块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作了介绍、总结,最后简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项目指标要求及项目所作的主要工作。第二章简要地介绍了系统的实现方式,及项目研制的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第三章介绍倍频链的设计,包括两个窄带滤波器的设计,一个无源三倍频器的设计,所用MMIC器件的选取及倍频链的装配制作。第四章简要地介绍了功分器的设计。包括理论分析及电路仿真。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首先介绍发射机主要指标,接着介绍具体模块的设计设计,包括上变频、功率驱动、功率放大模块的设计。第六章介绍模块的调试与测试。包括倍频链模块,功放驱动级,功率分配合成网络及整个发射支路级联的测试。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课题设计进行概括和总结。利用混合集成技术,本文成功地完成了毫米波发射前端各部分功能模块研制,完成,经测试,达到组件指标要求。

代玉伟[10](2007)在《用于超导限流器的电流型变流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源超导直流故障限流器(DC-SFCL)是将电力电子技术和超导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直流电力系统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并对提高直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价值。电力电子变流器是超导变压器与交流电网之间的桥梁,是有源超导直流故障限流器的核心部件之一,与电压源型有源DC-SFCL用变流器相比,电流源型有源DC-SFCL用变流器在技术和经济上有一定的优势。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流源型变流器是有源DC-SFCL能够发挥其良好的限流性能、运行的灵活性及可靠性的关键,全文以实现可用于有源DC-SFCL的三相电流源型变流器(CSC)为目的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介绍了有源DC-SFCL的基本原理及所用变流器的结构,阐明了电流源型变流器的三值逻辑SPWM波的调制方法,最后介绍了空间矢量PWM的产生方法。给出了三相CSC的基于三相静止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及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模型,并建立了各种坐标系下的CSC开关函数模型。提出了一种功率控制方案,包括CSC的瞬时功率检测,调制比及相位角和功率的关系,PI调节器的数字化实现方法。提出了一套三相CSC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主电路的开关管、交流侧电感电容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控制电路及程序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二、用变载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变载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磁耦合机构研究现状
        1.2.1 高耦合性能类磁耦合机构
        1.2.2 强抗偏移类磁耦合机构
        1.2.3 多传能通道类磁耦合机构
    1.3 稳频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1 无源元件调谐法
        1.3.2 变频控制调谐法
    1.4 充电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1 恒流和恒压输出型补偿拓扑
        1.4.2 恒流和恒压充电控制方法
        1.4.3 系统效率提升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性能与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磁集成交叠线圈的提出
        2.2.1 现有磁耦合机构的问题
        2.2.2 机理分析与构型设计
        2.2.3 典型传能通道性能优化
    2.3 磁集成耦合机构工作性能
        2.3.1 耦合性能
        2.3.2 电气特性
        2.3.3 设计流程
    2.4 磁耦合机构自对准方法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软开关可控电容的动态调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补偿拓扑的频率稳定性分析
        3.2.1 LCC-S补偿拓扑
        3.2.2 稳频控制必要性
    3.3 基于对称结构的软开关可控电容
        3.3.1 电路拓扑
        3.3.2 工作机理
    3.4 基于零相位差搜索的动态调谐方法
        3.4.1 频率稳定性判据
        3.4.2 调谐状态判定法
        3.4.3 调谐方法与仿真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SOS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接收端阻抗调节电路
        4.2.1 常用阻抗调节电路的工作特性
        4.2.2 现有可控整流电路存在的问题
        4.2.3 基于同相控制的可控整流电路
    4.3 系统电路拓扑与控制方法
        4.3.1 电路建模与理论分析
        4.3.2 协同充电控制器设计
        4.3.3 系统故障容错电路
        4.3.4 损耗分析与降损方法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原边反馈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参数辨识的原边反馈控制方法
        5.2.1 LCL-S补偿拓扑输出特性
        5.2.2 充电电流和电压辨识模型
        5.2.3 原边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5.3 基于正交变换法的互感辨识
        5.3.1 互感辨识模型
        5.3.2 正交变换法分析
        5.3.3 递归最小二乘滤波器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全向振子天线的宽带与小型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宽带全向小型化振子天线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宽带全向小型化振子天线研究发展进程
        1.2.2 无源加载天线发展进程
        1.2.3 非福斯特匹配天线研究进展
        1.2.4 天线宽带与小型化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宽带振子天线小型化设计
    2.1 振子天线基本概念
        2.1.1 振子天线的阻抗特性
        2.1.2 振子天线的方向特性
        2.1.3 宽带小型化振子天线
    2.2 宽带圆形单极子天线设计
        2.2.1 天线结构
        2.2.2 天线宽带小型化设计
        2.2.3 天线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2.3 宽带U形单极子天线设计
        2.3.1 天线结构
        2.3.2 天线仿真与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源匹配网络技术的天线宽带化设计
    3.1 概述
    3.2 实频数据法的基本原理
        3.2.1 策动点函数的表示和逼近
        3.2.2 策动点函数获取
        3.2.3 网络函数综合
    3.3 单匹配实频数据法设计流程
    3.4 无源宽带匹配网络设计算例
        3.4.1 策动点阻抗函数优化算例
        3.4.2 策动点导纳函数优化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福斯特加载天线宽带小型化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非福斯特电路匹配原理
        4.2.1 电小天线带宽限制
        4.2.2 非福斯特匹配
    4.3 非福斯特电路设计
        4.3.1 电路形式
        4.3.2 稳定性分析
        4.3.3 布线与接头影响
    4.4 非福斯特加载电小振子天线
        4.4.1 天线模型
        4.4.2 非福斯特电路设计
        4.4.3 联合仿真与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电厂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定值整定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1 引言
    2.2 设计思想
    2.3 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功能
        2.3.1 图形模块
        2.3.2 故障分析模块
        2.3.3 整定计算模块
        2.3.4 数据管理模块
    2.4 编程语言及开发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定系统故障计算方法的设计
    3.1 引言
    3.2 故障分析常用方法
        3.2.1 对称分量法
        3.2.2 相分量法
    3.3 电力网络方程
        3.3.1 节点导纳方程
        3.3.2 节点阻抗方程
    3.4 电力网络原件的数学模型
        3.4.1 发电机
        3.4.2 线路
        3.4.3 变压器
    3.5 短路计算模型
        3.5.1 对称短路模型
        3.5.2 不对称短路模型
    3.6 短路计算算法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专家系统的继电保护定值整定设计
    4.1 知识库模块
        4.1.1 面向对象知识表示法
        4.1.2 知识的分类
        4.1.3 知识库的设计
        4.1.4 知识库的维护
    4.2 推理机模块
        4.2.1 推理方向
        4.2.2 搜索策略
        4.2.3 冲突消解策略
    4.3 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厂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的实现
    5.1 前言
    5.2 登录界面
    5.3 系统主界面
    5.4 故障计算模块
    5.5 整定计算模块
    5.6 数据管理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体导电能量传递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场路耦合法计算端口电流电压
    1. 1场路耦合物理模型
    1. 2准静态电场有限元求解
    1. 3场路耦合电路方程
    1. 4场路耦合数学模型
2FFT提取端口电流电压的幅值和相位
3变载法计算X型等效电路阻抗
4仿真计算和验证
    4. 1仿真计算
    4. 2结果验证
5结语

(5)MMIC LNA设计中无源二端口网络相关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源二端口网络相关特性
    1.1 线性无源无耗二端口网络近似互易性
    1.3 有耗二端口网络的噪声系数
2 应用实例
3 结论

(6)植入电子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的场路耦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入电子器件系统概述
        1.2.1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
        1.2.2 人工耳蜗植入
        1.2.3 心脏系统植入器件
        1.2.4 经皮神经假体
    1.3 植入电子器件通信和能量传递技术研究现状
        1.3.1 通信技术
        1.3.2 电源技术
    1.4 植入电子器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1.4.1 能量传递系统存在的问题
        1.4.2 能量传递系统的改进策略
    1.5 体导电技术研究现状
        1.5.1 体导电通信现状
        1.5.2 体导电能量传递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
2 体导电场路耦合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2.1 准静态电场的电磁场理论基础
        2.1.1 交变电磁场定解问题的数学表述
        2.1.2 用位函数描述准静态电场定解问题
    2.2 体导电三维场路耦合数学模型
        2.2.1 电场与电路耦合物理模型
        2.2.2 皮肤电极单元准静态电场求解
    2.3 体导电场路耦合问题的有限元求解
        2.3.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及优点
        2.3.2 四面体单元分析
        2.3.3 体导电场路耦合有限元方程的导出
        2.3.4 电场与电路耦合电路方程
        2.3.5 场路耦合数学模型的时间离散化
    2.4 有限元求解体导电场路耦合问题的具体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场路耦合的体导电系统设计仿真
    3.1 体导电电极结构设计
        3.1.1 电极结构选择
        3.1.2 三维体导电场路耦合分析有限元模型
    3.2 体导电电极尺寸和间距设计
        3.2.1 电极横截面积与电流传递效率的关系分析
        3.2.2 电极边距与电流传递效率的关系分析
    3.3 体导电电源参数设计
        3.3.1 电流传递效率随电源频率的变化特性
        3.3.2 电流传递效率随电源电压的变化特性
    3.4 体导电电路参数设计
        3.4.1 电流传递效率随负载阻抗的变化特性
        3.4.2 电压传递效率随电源阻抗的变化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体导电皮肤电极单元集总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4.1 二端口网络参数的计算
        4.1.1 建立皮肤电极单元的二端口网络
        4.1.2 计算二端口网络参数的各种方法
        4.1.3 皮肤电极单元端口网络阻抗计算方法选取
    4.2 基于场路耦合的变载法计算皮肤电极单元网络参数
    4.3 皮肤电极单元端口阻抗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4.4 皮肤电极单元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体导电系统的电路分析
    5.1 皮肤电极单元等效电路阻抗参数的计算
    5.2 体导电系统的电路分析
        5.2.1 电流传递函数分析
        5.2.2 电压传递函数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模拟电路参数的自动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仪器及其开发平台
        1.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1.2.2 虚拟仪器的分类
        1.2.3 软件开发平台概述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2.1 硬件测量方法
        2.1.1 扫频仪
        2.1.2 频谱分析仪
        2.1.3 失真度分析仪
    2.2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3 模拟电路参数软件测量方法系统框图
    2.4 模拟电路参数软件方法测量步骤
    2.5 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及实现
        2.5.1 基于相位—时间转换的相位差测量法原理
        2.5.2 基于相位—时间转换的相位差测量法原理LabVIEW实现
        2.5.3 基于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谱分析的相位差测量法原理
        2.5.4 基于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谱分析的相位差测量法原理 LabVIEW 实现
        2.5.5 基于相关函数的相位差测量法原理
        2.5.6 基于相关函数的相位差测量法LabVIEW实现
        2.5.7 幅度测量
        2.5.8 数据采集卡
        2.5.9 数据采集
        2.5.10 数据采集同步问题及其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
    3.1 设计原因
    3.2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原理
    3.3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 LabVIEW 仿真测试
    3.4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的硬件实现
        3.4.1 移相电路
        3.4.2 乘法器及低通滤波器硬件电路
        3.4.3 直流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模拟电路参数自动测量系统
    4.1 模拟电路参数自动测量系统设计
    4.2 软硬件测量方法模块
    4.3 数据存储模块
        4.3.1 模拟电路参数软件测量方法的实验数据
        4.3.2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实验数据及结果
    4.4 模拟电路参数软件测量方法比较
    4.5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与软件测量方法的比较
    4.6 主界面的设计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LabVIEW中数据库的访问
    5.1 LabVIEW 中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5.2 数据库访问的工具包LabSQL 简介
    5.3 LabVIEW中对LabSQL的应用
        5.3.1 文本文件中的数据和电子表格形式存储的数据导入数据库
        5.3.2 LabVIEW中加入LabSQL
        5.3.3 在操作系统中设置
        5.3.4 LabSQL VIs分类
        5.3.5 利用LabSQL开发的基本步骤
    5.4 在LabVIEW中利用LabSQL实现数据库访问
        5.4.1 LabSQL实现数据库查询
        5.4.2 LabSQL实现数据库修改
        5.4.3 LabSQL实现数据库添加
        5.4.4 LabSQL实现数据库删除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A 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测量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Ka频段精确制导用发射前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毫米波的特点
    1.2 课题相关模块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倍频器的发展现状
        1.2.2 毫米波上变频器国内外发展状况
        1.2.3 国内外毫米波功率合成发展状况
    1.3 本课题的研制意义及技术指标要求
        1.3.1 课题的研制意义及本人在课题研制期间的主要工作
        1.3.2 技术指标要求
第二章 系统设计组成与原理
    2.1 本振源的设计方案
    2.2 发射机方案设计
        2.2.1 常用发射机方案
    2.3 研制关键技术
    2.4 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
第三章 本振倍频链的设计与实现
    3.1 倍频链的设计实现方式
    3.2 倍频链器件的选取
    3.3 倍频链中滤波器的设计
        3.3.1 f_(LO)/3 GHz发卡滤波器的设计
        3.3.2 f_(LO) GHz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3.4 f_(LO) GHz无源三倍频器的设计
        3.4.1 三倍频器的设计原理
        3.4.2 三倍频器的电路仿真设计
        3.4.3 三倍频器的实测结果
        3.4.4 结论
    3.5 倍频链的制作装配
第四章 功率分配器设计
    4.1 功率分配器理论分析
    4.2 Ka频段三路功率分配器的设计
第五章 发射支路的设计实现
    5.1 发射机的主要指标
    5.2 发射支路设计
        5.2.1 发射支路指标分配及所选器件
        5.2.2 上变频器的设计实现
        5.2.3 波导—微带过渡
        5.2.4 功放驱动级设计
        5.2.5 2W功率合成级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6.1 系统组件的调试
    6.2 测试部分
        6.2.1 本振倍频链的测试
        6.2.2 发射支路功放驱动级的测试
        6.2.3 功率分配-合成结构无源测试
        6.2.4 发射支路级联测试
    6.3 整个系统的制作的电磁兼容考虑及系统实物
    6.4 除功率放大器外的系统实物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10)用于超导限流器的电流型变流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导电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1.3 超导故障限流器研究的概述
    1.4 有源超导直流故障限流器(DC-SFCL)
    1.5 有源DC-SFCL 用变流器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有源DC-SFCL 用电流型变流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有源DC-SFCL 工作基本原理
    2.3 有源DC-SFCL 用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电流源型有源DC-SFCL 用变流器的模型分析
    3.1 引言
    3.2 CSC 的一般模型
    3.3 三相CSC dq 模型的建立
    3.4 三相CSC dq 模型的改进
    3.5 本章小结
4 三相CSC 的功率控制
    4.1 引言
    4.2 瞬时功率检测
    4.3 调制比及相位角和功率的关系
    4.4 功率闭环控制
    4.5 PI 调节器的离散化方法
    4.6 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三相CSC 的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主电路设计
    5.3 控制电路的设计
    5.4 三值逻辑SPWM 波程序产生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总结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用变载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正交叠层式磁集成耦合机构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D]. 李振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全向振子天线的宽带与小型化技术研究[D]. 黄志询.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3]电厂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陈景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体导电能量传递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的计算[J]. 唐治德,陈秀发,刘海龙. 重庆大学学报, 2014(01)
  • [5]MMIC LNA设计中无源二端口网络相关特性分析[J]. 张大为,李军,马海虹. 现代电子技术, 2013(07)
  • [6]植入电子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的场路耦合模拟研究[D]. 刘海龙. 重庆大学, 2012(03)
  • [7]基于乘法器的模拟电路参数测量方法[J]. 王永喜,胡玫,马胜前.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8]模拟电路参数的自动测量[D]. 胡玫.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9]Ka频段精确制导用发射前端的研制[D]. 金雁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10]用于超导限流器的电流型变流器的研究[D]. 代玉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负载变化法计算二端口无源网络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