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ized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许锦泉,肖瑶,郑桂珍,陈康霞[1](2021)在《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于医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例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病人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精神分裂症常规文娱康复治疗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干预。干预后评价两组患者自尊及心身社会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尊评分高于对照组,心身社会功能恢复评价指标分值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施加干预,可显着提升其自尊水平、改善其心身社会功能恢复效果。
朱红霞[2](2020)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患者精神症状、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康复作用,多维度评价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效果的持久性,为在我国建立、推广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模式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进行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持续干预12个月,共随访24个月,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入组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住院次数及总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120;4.952,P<0.05),总评分和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642;7.752;7.517;39.783,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7.679;15.605;10.874;6.432,P<0.01)。(3)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21.948,P<0.01),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9.049,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45.600,P<0.01)。(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F=11.796,4.781,P<0.01),但不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F=2.457,P>0.05)。(5)自尊量表(SES)评分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128,P<0.01)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6.228,P<0.01)。(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中客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4.293;34.549;10.963,P<0.05)。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749;21.814;6.097;18.267,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0.737;4.554,P<0.05)。(7)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250,P<0.05),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12.984,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2.709,P<0.05)。(8)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心理/社会分量表存在组别主效应(F=7.687,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三个分量表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6.714;13.256;11.399,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分量表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3.049;16.257,P<0.05)。结论 (1)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2)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对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方面,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中的心理/社会和动力/精力维度产生康复效果且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王梦瑶[3](2021)在《同伴支持小组介入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渐增,心理问题愈发需要受到重视,我国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完全治愈会复发的可能性很低。部分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在院内接受治疗后因各种因素需长期住院,这使他们远离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网络支持逐渐削弱或消失,对其康复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同伴支持小组的康复方式是让康复者走出病房,认识与自己相似经历同样生病的同伴一同进行康复活动,有利于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采用实验即通过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用量表进行前测、中测、后测,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同伴支持的康复小组,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上有明显的改进,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状态有所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由此证明社会工作者用同伴支持小组介入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方法可行,该方法在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成效显着。
郝军锋,王美,董乾,许慧[4](2021)在《作业治疗及娱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及娱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差异,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康复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并有意向参加康复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00例,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住院时间>6个月,病程>2年,无"三防"行为和倾向,排除严重心、脑、肺、肝、肾等躯体疾病。根据个人意愿不同分为作业治疗组、娱乐治疗组各50例,均接受各自所在康复项目治疗6个月。自制基础问卷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中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讲究卫生能力因子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两次评估并分析。结果组内干预前后比较,作业治疗组PANSS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ADL评分,IPROS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娱乐治疗组PANSS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ADL评分,IPROS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娱乐治疗组在PANSS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PROS社交能力评分方面较作业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作业治疗和娱乐治疗都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但两者比较,娱乐治疗效果更佳。
徐静[5](2020)在《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偏见,患者及家属受外界影响易产生认知融合等负性认知,影响其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及其家庭功能的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方法选取64名来自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加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家属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持续的时间均为8周。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AAQ-Ⅱ)、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Ⅱ)、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分别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测量。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患者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在AAQ水平、心理社会因子和症状和副反应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动力与精力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AAQ水平、CFQ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除自我效能感外,在其他因子的差异比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干预后的AA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维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在CFQ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相较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家庭功能比更不协调。2、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3、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孙岩[6](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张沥支[7](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梅真[8](2019)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医务社工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本文从人口健康视角出发,关注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健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干预精神障碍患者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效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促进医务社工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还为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成果贡献绵薄之力。首先,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对微观系统中的患者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均具备显着差异(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5);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具备非常显着的差异(P<0.001),而对照组在三个量表中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采用了自身对照法对中观系统中的家属进行效果研究发现,家属的后测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在前测基础上基本均呈下降趋势,评分优于服务前。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宏观系统的社区环境进行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自身精神健康的关注度、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消除。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从患者的社会生态系统出发,不仅有利于患者稳定病情、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升社会功能,而且有助于缓解家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利于患者居家康复的和谐社区环境,使得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本文提出了关于促进精神健康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精神卫生问题纳入国家健康政策,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二是加强精神健康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这类特殊弱势群体的偏见与歧视。三是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政府增加购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郑微[9](2019)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统计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采用Stata软件Begger法定量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有11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年龄不限,共计1772名患者。根据Jadad量表评分标准,低质量文章2篇,其余9篇均为高质量文章。主要结局指标:经过12-96周干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相比于传统社区治疗模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有较好效果。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提示随干预时间延长,阴性症状分改善愈加明显,且我国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效果优势明显。定量评估发表偏倚,未发现本项研究存在明显发表偏倚。次要结局指标:生活和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负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均较传统社区治疗模式效果优势明显。结论: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在改善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减少复发住院率,恢复社会功能、增加服药依从性、改善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家庭疾病负担方面疗效可靠。
杜彬[10](2019)在《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53例,采用氨磺必利药物系统治疗联合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45例,单纯采取氨磺必利药物治疗。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认知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量表(MCCB);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疗法前后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对焦虑与抑郁情绪影响等。结果:(1)治疗前,两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总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MCCB)量表各项指标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3)治疗前,两组ITAQ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均增高,但研究组增高程度更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4)治疗前,两组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显着,两组改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5)研究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6)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6.2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7)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8)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最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阴性症状,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临床可行性较高,值得使用。
二、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ized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ized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自尊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干预后心身社会功能恢复评价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神分裂症特点及患者康复 |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1.3 主动式社区干预 |
1.1.4 精神分裂症主动式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脱落处理 |
2.1.5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干预模式及内容 |
2.2.3 疗效评价 |
2.2.4 质量控制 |
2.2.5 研究伦理 |
2.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特征比较 |
3.1.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
3.1.2 疾病基本特征比较 |
3.2 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
3.2.1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 |
3.2.2 个人与社会表现(PSP)量表评分比较 |
3.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比较 |
3.2.4 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 |
3.2.5 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比较 |
3.2.6 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量表评分比较 |
3.2.7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精神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
4.2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改善中的作用 |
4.3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尊水平改善中的作用 |
4.4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
4.5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支持改善中的作用 |
4.6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满意度改善中的作用 |
4.7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3)同伴支持小组介入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综述 |
1.3.2 精神分裂症与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
1.3.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同伴支持系统研究综述 |
1.3.4 社工介入精神康复领域的实践与成效的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述评 |
1.4 指导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指导理论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框架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内容 |
2.1.3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实验法 |
2.3 研究伦理 |
2.3.1 自愿参与 |
2.3.2 隐私保密 |
3 生活质量现状以及同伴支持小组的康复服务内容 |
3.1 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概述 |
3.1.1 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3.1.2 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
3.2 同伴支持小组在精神专科医院开展的可操作性和优势 |
3.2.1 同伴支持小组的可操作性 |
3.2.2 同伴支持小组的优势 |
3.3 同伴支持小组主要服务内容 |
3.4 同伴支持小组服务内涵 |
4 同伴支持小组在精神康复领域的介入策略 |
4.1 介入思路设计 |
4.2 介入目标设定 |
4.3 具体介入路径 |
4.3.1 情感支持介入 |
4.3.2 工具支持介入 |
4.3.3 信息支持介入 |
4.3.4 陪伴支持介入 |
5 同伴支持小组介入效果评估 |
5.1 介入效果评估 |
5.1.1 同伴支持小组介入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社会作用的提升作用 |
5.1.2 同伴支持小组介入患者生活质量症状与副作用的改善作用 |
5.1.3 同伴支持小组介入患者生活质量动力与精力的提升作用 |
5.1.4 同伴支持小组介入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
5.1.5 评估小结 |
5.2 存在问题及原因 |
5.2.1 同伴支持小组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
5.2.2 同伴支持小组服务过程中的困境与应对 |
5.2.3 患者日常表现中的困境与应对 |
6 总结和反思 |
6.1 同伴支持小组取得成效与不足 |
6.2 同伴支持小组在院内康复的实践策略 |
6.2.1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优势,持续院内互助 |
6.2.2 招募志愿者言传身教,增加多元化服务支持 |
6.2.3 发挥康复者力量促进广泛参与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生活质量量表(SQLS) |
致谢 |
(5)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功能 |
2.1.1 相关概念 |
2.1.2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评估 |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工具 |
2.1.4 家庭功能的干预技术 |
2.1.5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干预研究现状 |
2.2 接纳承诺疗法综述 |
2.2.1 接纳承诺疗法的概念 |
2.2.2 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 |
2.2.3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与治疗模型 |
2.2.4 接纳承诺疗法的研究现状 |
2.3 接纳承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治疗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质量控制 |
3.4 技术路线图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正常健康人群比较 |
4.2 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对照性研究 |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对照 |
4.2.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对比 |
4.3 干预效果 |
4.3.1 干预前后AAQ和CFQ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2 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3 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4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属家庭功能的回归分析 |
4.4.1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因子的回归分析 |
4.4.2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动力和精力因子的回归分析 |
4.4.3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副反应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现状分析 |
5.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征 |
5.1.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水平 |
5.2 干预效果分析 |
5.2.1 AAQ和CFQ水平 |
5.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 |
5.2.3 自我效能感水平 |
5.2.4 生活质量水平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受试者流程图 |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
3.5 有效性分析 |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5.4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
致谢信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7)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1 理论基础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4 预实验 |
研究结果 |
1 文献分析结果 |
2 患者访谈结果 |
3 小组讨论结果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5 预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项目分析结果 |
3 效度分析结果 |
4 信度分析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讨论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学原则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
1.1.2 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
1.1.3 医务社会工作更好地弥补现有精神健康服务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精神障碍患者 |
1.3.2 居家康复 |
1.3.3 医务社会工作 |
1.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述 |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
1.4.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5.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研究 |
1.5.2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
1.5.3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研究 |
1.5.4 简要评述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医务社工介入精障患者居家康复服务的实践 |
2.1 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困境 |
2.1.1 经济贫困 |
2.1.2 家属照顾负担大 |
2.1.3 社会歧视 |
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的医务社工服务架构 |
2.2.1 服务原则 |
2.2.2 服务对象 |
2.2.3 服务手段 |
2.3 实践概况 |
2.3.1 个案服务的实践情况 |
2.3.2 小组活动的实践情况 |
2.3.3 社区工作的实践情况 |
第3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
3.1 实验设计 |
3.2 正态分布检验 |
3.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
3.3.1 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
3.3.2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
3.3.3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3.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的个案效果分析 |
第4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研究 |
4.1 家属服务效果研究设计 |
4.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总体评分分析 |
4.2.1 正态分布检验 |
4.2.2 总体评分比较 |
4.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效果具体评分分析 |
4.3.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 |
4.3.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家属抑郁情绪的影响 |
4.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患者家属的案例效果分析 |
第5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效果研究 |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1.1 前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1.2 后测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居民的精神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
5.2.1 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情况 |
5.2.2 对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 |
5.3 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调查结果 |
5.4 居民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调查结果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精障患者康复效果 |
6.1.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缓解精障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 |
6.1.3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消除社会歧视 |
6.2 建议 |
6.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体系 |
6.2.2 加强精神健康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6.2.3 鼓励医务社工在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9)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PAN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2 PSP和SD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3 ITAQ和MAQ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4 FI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5 SAS和SD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6 复发住院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亚组分析 |
3.6.1 PANSS总分 |
3.6.2 PANSS阳性症状分 |
3.6.3 PANSS阴性症状分 |
3.6.4 PANSS一般精神病理分 |
3.7 发表性偏倚(Publications bias,PB) |
第四章 讨论 |
4.1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meta分析结果 |
4.2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meta分析结果 |
4.3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meta分析结果 |
4.4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家庭负担的meta分析结果 |
4.5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
4.6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住院率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
4.7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组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2.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2.4 统计方法 |
1.2.5 质量控制 |
二、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对比结果 |
2.3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结果 |
2.4 两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的对比结果 |
2.5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支持评分的对比结果 |
2.6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 |
2.7 两组治疗满意度的对比结果 |
2.8 两组治前后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对比结果 |
2.9 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情况的对比结果 |
2.10 两组治疗后服药依从性的对比结果 |
三、讨论 |
3.1 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 |
3.2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 |
3.3 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结果 |
3.3.1 临床症状 |
3.3.2 认知功能 |
3.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
3.3.4 社会支持 |
3.3.5 治疗效果 |
3.3.6 治疗满意度 |
3.3.7 生活质量 |
3.3.8 焦虑、抑郁情绪 |
3.3.9 服药依从性 |
3.4 小结 |
四、结论 |
4.1 研究创新性 |
4.2 研究可行性 |
4.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ized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on 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家庭治疗联合职业康复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 陈玲,许锦泉,肖瑶,郑桂珍,陈康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4)
- [2]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D]. 朱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同伴支持小组介入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干预研究[D]. 王梦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4]作业治疗及娱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J]. 郝军锋,王美,董乾,许慧.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02)
- [5]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D]. 徐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6]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张沥支. 青岛大学, 2019(02)
- [8]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 梅真.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 郑微. 厦门大学, 2019(12)
- [10]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D]. 杜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