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碱对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的比较

肉碱对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的比较

一、肉碱对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作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张伟[2](2021)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在中医学上又称为中风,是全球首要致残因素,也是我国首位致死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卒中总数的86%。针对如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但是其只有3-4.5小时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疾病的治疗。研究证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作为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屏障,通过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参附汤作为益气温阳固脱的代表方剂,在中国古代就有用参附汤治疗中风的记载,《冯氏锦囊·杂症》中记载:证见中风,手撒口开,遗尿,参附汤用之。目前有研究显示人参和附子中的活性单体对脑缺血后的BBB有保护作用,但是参附汤相比人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目的:为探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体内实验从小鼠BBB渗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方面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构建体外BBB模型,进一步观察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BBB渗透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初步从FAO过程的限速酶肉碱棕榈油转移酶IA(CPT1A)表达方面研究参附汤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基于古方的临床运用基础,通过实验探索益气温阳方剂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分离小鼠颈部肌肉后,将线栓从颈外动脉插入,经颈内动脉进入大脑前动脉,阻断来自栓塞一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血供,同时阻塞接受后交通动脉血供的颈内动脉颅内段,缺血1小时后拔栓再灌注。将所有小鼠分为5组: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红参和附子配伍后的参附汤与各单味药比较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对MCAO造模后15分钟的小鼠,进行对应药物灌胃处理,即HS组进行单味红参灌胃,FZ组进行单味附子灌胃,SF组进行参附汤灌胃。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闭合蛋白-5(Claudin-5)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表达。(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体外BBB单层培养模型。用从动物体内提取且经过灭菌处理的参附汤含药血清,于造模第三天对模型进行预处理,将造模完成的BBB模型放入低氧仓进行1小时的氧糖剥夺(OGD),再经过2小时复氧处理,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氧时用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损伤的体外BBB模型进行干预治疗。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作为荧光探针,检测BBB的通透性。(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具体造模、分组和给药方式与体内实验同,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FAO的速率控制酶CPT1A的表达,通过CPT1A表达分析给药组和模型组,以及不同给药组之间的表达差别。判断参附汤在FAO过程中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建立小鼠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以后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和Longa评分法评价建模成功与否,最终纳入实验组的所有MCAO模型均符合标准,证明动物造模成功。分组为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共五组,每组10只。(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参附汤的协同增效作用:与SHAM组相比,其余四组均有较明显的IgG表达,说明造模后存在BBB通透性增加现象。与MCAO组相比,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IgG渗透明显降低(P<0.0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就目前数据而言,无法确定参附汤干预治疗的脑缺血后BBB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独的红参或附子用药,需要进一步检测。下面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荧光表达上进一步分析差异,结果显示所有经过MCAO(I/R)方式造模的组别中Claudin-5表达水平均低于SHAM组,说明造模后出现BBB的损伤。与MCAO组相比较,所有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Claudin-5的表达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分析SF组与HS组、FZ组的差异,发现参附汤用药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高于红参和附子单独用药的表达(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WB技术检测紧密蛋白Occludin、ZO-1和Claudin-5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HS组和FZ组的Occludin表达与MCAO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SF组Occludin的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效果较突出(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laudin-5的表达上,HS组与FZ组与MCAO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F组的表达比MCAO组强(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组的ZO-1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相同,HS组和FZ组与MCA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发现BBB的跨膜电阻大约在建模的第三天增加明显,建模的第5-6天达到最高峰,提示建模成功。在电阻达到峰值时,进一步通过4h渗漏实验发现,4h后小室内外液面下降小于0.1 mm,进一步证实体外BBB模型建成。进一步检测FITC-dextran急性期的渗漏情况,结果显示参附汤含药血清干预对OGD/R造成的BBB损伤有所降低,提示参附汤的BBB保护作用。进一步论证发现,参附汤血清干预的各组均比OGD模型组的FITC-dextran 的渗透率低(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 20%高剂量参附汤血清组的作用最显着(P<0.01),统计学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浓度参附汤血清组之间的差异,发现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与20%参附汤血清组相比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20%参附汤血清组的渗透率比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20%浓度的参附汤对OGD处理的体外BBB保护作用更强。但鉴于附子有一定毒副作用,参附汤含药血清的浓度与BBB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商榷。(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均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论证给药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将HS组和FZ组分别与SF组进行比较,发现SF组的CPT1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在FAO的过程中,红参与附子协同作用的效果优于其单独作用的效果。WB结果显示,通过MCAO造模后,血管内皮细胞的FAO水平降低,除SHAM组以外,各组的CPT1A表达均有所降低。但是与MCAO组相比,给药处理的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水平有所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发现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具有保护作用,参附汤与方中各个单味药相比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SF组能够增加FAO限速酶CPT1A的表达,且与各个单味药比较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说明参附汤对BBB的保护可能是通过FAO机制,但是具体上下游通路有待进一步探究。

李瑛[3](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周海燕[4](2020)在《基于Akt-FoxO1通路研究T1AM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抑制细胞代谢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早期血运重建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血运重建常伴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者常导致心肌顿抑、心律失常及细胞死亡,因此深入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对保护心肌有重要的价值。治疗性低温能显着缩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梗死面积,寻找降低体温药物有望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提供更有效方法。目的:1.研究降低体温药物3-碘甲状腺原氨酸(3-Iodothyronamine,T1AM)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2.探索T1AM是否通过Akt/Fox O1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探讨T1AM是否通过调控Akt/Fox O1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代谢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寻找防治缺血再灌注有效的手段。方法:1.在体内,腹腔注射T1AM及溶剂对照,记录正常大鼠肛温变化情况;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3 h。所有动物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线;(2)模型组:造模前腹腔注射给予对照溶剂后再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3 h;(3)给药组:造模前腹腔注射给予T1AM后再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3 h。利用心电图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ECG变化;利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左室壁活动度及其射血分数;利用TTC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变化;利用血清标本检测其CK,CK-MB及LDH变化;利用Western Blot观察各组Fox O1,Akt,p-Fox O1,PPARα,Glut1,Bcl-2及其Bax表达的变化。2.体外传代培养AC-16细胞,细胞实验分为四组(1)AC-16组:细胞常氧条件下培养,给予对照溶剂处理;(2)T1AM组:细胞常氧条件下培养,给予2μM T1AM处理AC-16细胞;(3)H/R组:给予对照溶剂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4)H/R+T1AM组:给予2μM T1AM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利用RNA-Seq观察各组细胞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利用韦恩图分析共同的差异基因;利用KEG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利用RT-q PCR法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的可靠性。3.体外传代培养AC-16细胞,细胞实验分为七组(1)AC-16组:细胞常氧条件下培养,给予对照溶剂处理;(2)T1AM组:细胞常氧条件下培养,给予2μM T1AM处理AC-16细胞;(3)H/R组:给予对照溶剂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4)H/R+0.5μM T1AM组:给予0.5μM T1AM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h。(5)H/R+2μM T1AM组:给予2μM T1AM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6)H/R+5μM T1AM组:给予5μM T1AM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7)H/R+2μM T1AM+30 n M AS1842856组:给予2μM T1AM和30 n M AS1842856处理后,心肌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葡萄糖摄取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细胞葡萄糖摄取;利用乳酸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乳酸生成;利用Annexin V-PI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Akt,Fox O1,p-Fox O1,PPARα,Gck,Glut1,Bax及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q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内Akt,Fox O1,PPARα,Gck分子水平的表达。结果:1.在体内,给予正常大鼠T1AM后,大鼠体温迅速下降,最低可降至32.68+1.08℃(P<0.01);较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脏超声显示大鼠心室壁活动减弱,EF值为明显降低(P<0.001),TTC染色显示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增大,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线粒体内外膜间隙较大,线粒体肿胀,心肌酶学结果提示,血清中CK,CK-MB及其LDH明显升高(P<0.00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T1AM组心脏超声显示大鼠心室壁活动增强,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收缩率明显增加(P<0.001,P<0.005),TTC染色显示心肌缺血面积明显缩小,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线粒体肿胀程度明显减弱,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提示血清中CK,CK-MB及LDH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较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Fox O1,PPARα,Bcl-2表达明显下降,p-Fox O1,Bax及其Glut1表达明显增加;较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1AM组Fox O1,PPARα,Bcl-2明显上调,Akt,p-Fox O1,Bax及其Glut1表达明显下降。2.在细胞水平,CCK-8测定细胞活性,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缺氧24 h复氧4 h后细胞活性为62.47%+3.49%(P<0.001);T1AM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浓度呈钟型对称,低浓度T1AM可以明显提高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存活率,但随着T1AM浓度(20μM,60μM)继续增加,T1AM对心肌细胞AC-16产生毒性,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因此,后续实验采用低浓度T1AM作用于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采用细胞缺氧24 h,复氧4 h方案进行。RNA-Seq分析四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提示,相对于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药物处理后,表达上调基因有142个,下调基因有68个;相对于正常对照组,T1AM组表达上调的基因有89个,下调的基因仅有9个;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表达上调基因有1215个,下调的基因有452个。通过韦恩图进行分析,H/R vs.AC-16的差异基因和T1AM+H/R vs.H/R的差异基因,有135个基因重叠出现,这些基因经KEGG通路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HIF-1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氨基酸合成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信号通路,蛋白消化及吸收等信号通路上。GO分析结果提示,共同差异基因表达主要富集在细胞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通过q RT-PCR验证,结果提示,q 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一致,确保RNA-Seq结果的可靠性。3.在细胞水平,通过CCK-8检测发现,T1AM作用于正常AC-16细胞24 h,药物IC50为62μM;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C-16细胞的生长情况,AC-16组细胞之间连接紧密,核仁清晰可见,H/R组可见细胞死亡增多,失去固有形态,2μM T1AM可使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恢复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及其细胞固有的形态;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实时测定发现,与AC-16组比较,随着T1AM浓度增加,线粒体呼吸曲线明显降低,但在加入Fox O1抑制剂(30 n M AS1842856),该呼吸曲线的降低效应可以被恢复;通过葡萄糖比色法及乳酸比色法发现,与常氧组进行对比,缺氧/复氧可以引起AC-16细胞葡萄糖摄取明显增加(P<0.005),乳酸生成明显增加(P<0.01),与缺氧/复氧组对比,随T1AM浓度增加,AC-16细胞摄取葡萄糖逐渐减少,乳酸生成亦逐渐减少,与2μM T1AM+H/R组对比,30 n M AS1842856(Fox O1抑制剂)可明显逆转T1AM减少AC-16细胞摄取葡萄糖的现象及乳酸生成的现象(P<0.01);通过Annexin V/PI染色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缺氧/复氧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P<0.01),加入低浓度T1AM,使得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减少(2μM T1AM:P<0.01;5μM T1AM:P<0.005),加入Fox O1抑制剂(30n M AS1842856),细胞的凋亡比例又明显增加,该现象可以被恢复(P<0.005);在蛋白水平上,随着T1AM浓度增加,细胞内Akt1,p-Fox O1,Glut1,Bax表达量明显减少,Fox O1,PPARα,Bcl-2表达明显增加,但应用Fox O1抑制剂AS1842856后,Akt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p-Fox O1,Bax,Glut1的表达明显增加,Fox O1,PPARα及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Fox O1抑制剂可以明显回复p-Fox O1,Fox O1,Glut1,Bcl-2,Bax及其PPARα的表达,但无论是T1AM还是Fox O1抑制剂对Gck的表达都无明显差异(P>0.05)。在分子水平上,随着T1AM浓度增加,细胞内Akt1表达量明显减少,细胞内Fox O1,PPARα表达明显增加,应用Fox O1抑制剂AS1842856后,Akt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Fox O1及PPAR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1.T1AM可以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细胞。2.与常氧组比较,缺氧/复氧损伤对心肌细胞差异基因显着,T1AM可以通过代谢相关通路减少心肌细胞(AC-16细胞)缺氧/复氧损伤。3.T1AM可通过调控Akt/Fox O1信号通路降低心肌细胞代谢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潘有梅[5](2020)在《游离肉碱与急性心肌损伤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血清游离肉碱含量与急性心肌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损伤患者51例(急性心肌损伤组)和普通病房的非急性心肌损伤患者52例(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超敏肌钙蛋白I、心电图、住院28天生存预后,24小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同时检测患者24小时血清脂肪酸代谢谱(游离肉碱)。对比急性心肌损伤组与对照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分析其差异性;根据APACHEⅡ评分将急性心肌损伤组分为A组(0<APACHEⅡ评分≤15)、B组(15<APACHEⅡ评分≤30)、C组(APACHEⅡ评分>30)3组,分析各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及超敏肌钙蛋白I(hs-c Tn I)含量的差异性与相关性;根据患者28天预后情况,将急性心肌损伤组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其与血清游离肉碱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急性心肌损伤组(51例)血清游离肉碱含量(24.93±9.90)μmol/L,对照组(52例)血清游离肉碱含量(31.22±10.77)μmol/L,两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急性心肌损伤组中血清游离肉碱含量(24.93±9.90)μmol/L与血清hs-c Tn I含量(0.57±0.18)ng/m L存在负相关性(r=-0.287,p=0.041<0.05),与APACHEⅡ评分(25.88±9.81)分存在负相关性(r=-0.420,p=0.002<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急性心肌损伤组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例)、B组(21例)、C组(20例)3组。3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分别为A组(30.11±12.19)μmol/L,B组(27.17±9.59)μmol/L,C组(19.99±6.74)μmol/L,3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H=9.451,p=0.009<0.05);3组血清hs-c Tn I含量分别为A组(0.44±0.13)ng/m L,B组(0.53±0.14)ng/m L,C组(0.67±0.19)ng/m L,3组血清hs-c Tn I含量存在统计差异(H=13.306,p=0.001<0.05)。4.急性心肌损伤组根据28天预后分为存活组(33例)与死亡组(18例)。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存活组为(26.67±10.56)μmol/L,死亡组为(21.75±7.86)μmol/L,两组血清游离肉碱含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1.729,p=0.090>0.05);APACHEⅡ评分存活组为(21.88±7.97)分,死亡组为(33.22±8.67)分,两组APACHEⅡ评分具有显着差异性(t=-4.710,p=0.000<0.05);血清hs-c Tn I含量存活组为(0.53±0.15)ng/m L死亡组为(0.64±0.21)ng/m L,两组血清hs-c Tn I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t=-2.165,p=0.035<0.05)。结论:急性心肌损伤患者较非急性心肌损伤患者血清游离肉碱含量低,急性心肌损伤患者血清游离肉碱含量越低其心肌损伤越严重。所以,血清游离肉碱含量可能成为评估急性心肌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晓玲[6](2019)在《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干预后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作用。方法:选取SPF级2日龄Wistar大鼠乳鼠40只,应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将大鼠分成三组:心肌缺血再灌组,假手术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2小时检测各组指标并收集。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通过心肌染色法检测比较;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的病理学形态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指标;应用WST-1法检测大鼠血浆SOD活力;应用微量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浆LDH活力;各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通过ELISA方法检测比较,各组血浆MDA的浓度通过硫代巴比妥钠酸法(TBA)检测比较;大鼠心脏功能通过P-V导管监测系统评估比较。结果:1、HE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胞浆肿胀,心肌纤维断裂溶解,间隙增宽伴有水肿,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红细胞外渗;假手术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包膜完整,间质中无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细胞排列稍紊乱,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量红细胞外渗,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比缺血再灌注组较轻。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正常,未发生心肌梗死,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4.2%vs 30.2±3.6%,P<0.05)。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的肌钙蛋白(37.82±5.13ng/mL vs 4.33±0.70ng/mL)、心肌酶谱(160.53±27.41ng/mL vs 75.52±12.13ng/mL)、TNF-α(1.60±0.14ng/mL vs(0.68±0.10ng/mL))、IL-6(180.80±10.29ng/mL vs 76.18±8.19ng/mL)、乳酸脱氢酶(5908.38±784.47 U/L vs 2498.04±480.15 U/L)和MDA 含量(11.41±1.91nmol/m L vs 5.11±1.02nmol/mL)比假手术显着上升,SOD活性明显减少(76.49±10.61 U/mL vs 123.72±12.26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心肌酶谱(116.22±24.80ng/mL vs 160.53±27.41ng/mL)、肌钙蛋白(22.13 ±3.84ng/mL vs 37.82±5.13ng/mL)、TNF-α(1.02±0.12ng/mL vs 1.60±0.14ng/mL)、IL-6(128.47±9.68ng/mL vs 180.80±10.29ng/mL)、乳酸脱氢酶(4778.03±803.38 U/L vs 5908.38±784.47 U/L)和 MDA 含量(7.86±1.52nmol/mL vs 11.41 ±1.91nmol/mL)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下降,SOD活性显着增加(105.81±14.78 U/mL vs 76.49±10.61 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在再灌注 1 周(EF:25.02%±2.31%vs 62.04%±4.24%,PRSW:42.01±3.69mmHg vs 119.03±6.11mmHg)和1 月(EF:39.01%±4.38%vs 60.00%±5.08%,PRSW:39.28±2.89mmHg vs 121.13±6.26mmHg)不同时间点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每搏功-舒张末期容积关系即前负荷可补充的心室搏出功(PRSW)和左室射血分数(EF)比假手术组明显下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的PRSW(1周:96.04±5.77mmHg,1 月:106.45±5.75mmHg)和 EF 值(1 周:46.04%±3.12%,1 月:56.02%±4.82%)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的心肌损伤反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大鼠的心脏功能。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Wistar大鼠乳鼠40只,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剪取心脏,大鼠心肌细胞通过原代培养,体外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R)的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H/R组和二甲双胍+H/R组。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通过TUNEL试剂盒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活性通过CCK-8法检测比较;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Rea-time PCR检测;各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Bcl-2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比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6.8±1.4)%]相比,H/R组[(38.7±3.4)%]大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1),细胞活性明显降低(0.7±0.1 vs 1.5±0.4,P<0.001);与H/R组相比,二甲双胍能显着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22.5±2.3)%vs(38.7±3.4)%,P<0.001],明显促进细胞活性(1.1±0.2 vs 0.7±0.1,P<0.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HIF-1 α mRNA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大鼠心肌中显着减少(0.90±0.12 vs 2.21±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在二甲双胍+H/R组明显上升(0.7±0.2 vs 0.5±0.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1.4±0.3 vs 1.8±0.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心肌细胞活性,减少HIF-1 α表达,以及增加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和减少Bax表达。第三部分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前降支冠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成如下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中的大鼠每天通过灌胃方式给予二甲双胍200mg/kg,治疗持续时间总共12周;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术后4周、8周、12周的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检测并收集大鼠的心脏彩超指标。全部大鼠在治疗12周后通过24h禁食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率;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hepsin D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建模后4周心肌收缩功能减弱,二甲双胍组干预12周后的左室射血分数(1VEF)比对照组显着升高(0.716±0.002 vs 0.618±0.036,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心脏彩超指标如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39.15%±4.26%)相比,治疗组(21.65%±3.82%)心肌细胞自噬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Beclin-1和Cathepsin D蛋白表达(0.867±0.005和0.812±0.002)显着高于假手术组(0.223±0.002和0.327±0.002),治疗组(0.412±0.002和0.646±0.003)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降低心肌细胞自噬发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收缩功能。第四部分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从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PCI手术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梗前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没有口服二甲双胍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心梗前口服过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PCI术后的心绞痛治疗效果,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血清炎症因子,心电图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IL-6(18.58±2.69pg/mL vs 24.08±3.27 pg/mL)和TNF-α水平(129.75±21.68pg/mL vs 180.38±25.19pg/mL)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5.7±1.3min/次vs 2.9±0.8 min/次)和发作频率(10.8±2.4次/周vs 2.5±0.6次/周)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 70.0%,P<0.05);在心脏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小于对照组(52.07±5.46mmvs 54.77±5.69mm,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69.27%±6.05%vs 64.79%±5.75%,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梗前应用二甲双胍能够使PCI手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着,并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IL-6和TNF-a表达水平。

韩雪[7](2019)在《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钙离子超载等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生物学事件。心肌缺血损伤时,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TLR4/NF-кB)信号通路激活,氧自由基和细胞炎性因子大量释放,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族(MAPKs)信号被激活,使转录因子和细胞蛋白磷酸化,加剧炎症反应,诱发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坏死。因此,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钙超载参与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引起心律失常、细胞过度挛缩、线粒体Ca2+积累有关。外源性Ca2+主要通过L-型钙通道进入细胞,L-型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抑制钙通道来保护心肌缺血损伤。因此,可以削弱L-型Ca2+电流(ICa-L)的药物有望用于心肌保护。生姜中有效成分6-姜酚(6-Gingerol,6-Gin)具有抗炎、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活性,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6-Gin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尚未可知。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基于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对6-Gin心肌保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第一部分6-Gin对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探讨6-Gin对心肌纤维化(M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ISO)、6-Gin低剂量组(L-6-Gin)、6-Gin高剂量组(H-6-Gin)、普萘洛尔组(Pro)5组,每组10只。Con组小鼠灌胃、同时皮下注射生理盐水,ISO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L-6-Gin组和H-6-Gin组灌服6-Gin(10,20 mg/kg/d),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Pro组腹腔注射Pro(40 mg/kg/d),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连续14天。比色法、免疫组化方法、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6-Gin对ISO致心肌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及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心率和J点的抬高。2.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心脏重量指数(CWI)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3.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4.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6-Gin能改善MF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5.6-Gin能显着升高MF小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钙离子含量。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fos和c-jun的表达。7.TUNEL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凋亡细胞数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心肌组织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TLR4、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c-Jun氨基端激酶(JNK)、p-JNK、NF-kB蛋白表达。第二部分6-Gin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p38/NF-кB信号通路探讨6-Gin对氯化钴(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H9c2心肌细胞分为4组:1)Con组;2)CoCl2组:400μmol/L(μM)的CoCl2处理;3)L-6-Gin组:20μM的6-Gin孵育12小时+400μM的CoCl2孵育22小时;4)H-6-Gin组:40μM的6-Gin孵育12小时+400μM的CoCl2孵育22小时。利用比色法、Elisa法、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6-Gin对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38/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CoCl2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表明,200,300,400,500和600μM的CoCl2分别处理H9c2心肌细胞22小时,存活率明显降低,400μM的CoCl2处理细胞存活率下降50%左右,因此选择400μM的CoCl2作为低氧损伤浓度。2.6-Gin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表明,10,20,30,40,50和60μM的6-Gin分别处理H9c2心肌细胞12小时,对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参考相关文献选择20和40μM的6-Gin作为干预浓度。3.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液中CK和LDH释放量。4.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降低细胞内钙含量和MDA含量,升高SOD、CAT和GSH水平。5.Elisa检测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TNF-α和IL-6的含量。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p38和NF-kB的蛋白表达,升高Nrf2、HIF-1a和HO-1蛋白表达。第三部分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收缩力及钙瞬变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ICa-L、收缩力和钙瞬变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心肌细胞收缩及离子浓度同步测量系统观察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ICa-L、收缩力和钙瞬变的影响。结果:1.300μM的6-Gin可以显着地抑制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心肌细胞的ICa-L,抑制率分别为58.17±1.04%和55.22±1.34%,且在给予细胞外液后,钙电流可部分恢复到给药前水平。2.6-Gin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ICa-L,3,10,30,100和300μM的6-Gin的抑制率分别为8.71±0.60%,16.2±0.80%,32.67±0.76%,54.33±1.89%和58.17±1.04%。3.3,30和300μM的6-Gin可在激活电位和峰电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显着上移I-V关系曲线。4.6-Gin对ICa-L的稳态激活和失活无显着性作用。5.300μM的6-Gin能够显着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幅度,抑制率为48.87±5.44%,钙瞬变的峰值下降42.5±9.79%。6.300μM的6-Gin能显着抑制心肌细胞收缩达峰时间的50%(Tp50)及恢复基线水平时间的50%(Tr50),降低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大速率(±dL/dt)。结论:1.6-Gin对ISO致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MAPKs/NF-kB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2.6-Gin对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p38/NF-kB通路,激活Nrf2通路,升高HIF-1a和HO-1表达,进而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因子释放和细胞凋亡有关。3.6-Gin能显着抑制心肌细胞ICa-L,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心肌细胞[Ca2+]i和收缩力,这可能是其心肌保护的分子机制之一。

田毅[8](2010)在《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m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同I/R处理;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组。记录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阻断前(T0),阻断30min(T1),再灌注30min(T2),再灌注60min(T3),再灌注120min(T4);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率;取动脉血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再灌注结束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T0-T2 I组与I+C组HR相对高于其它各组,T0-T4 I组、C组与I+C组MAP与RPP相对较低并依次递减(P<0.05,或P<0.01),IPC组、I组、C组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37.5%、50%、50%)低于I/R组(62.5%),但高于I+C组(25%,P<0.05)。2.心肌酶变化:与S组比,各组心肌酶学指标从T1至T4均较T0有所升高(P<0.05或P<0.01),但IPC组、I组、C组和I+C组增高程度低于I/R(P<0.05),IPC组和I+C组又较I组和C组低(P<0.05)。3.生化指标变化:与S组比,各组MDA均增高,SOD降低(P<0.01),但与I/R组比,各处理组MDA降低,SOD较高(P<0.01)。IPC组和I+C组MDA和SOD分别较I组和C组降低和升高(P<0.05)。4.心肌超微结构变化:预处理组心肌细胞损伤轻于I/R组。结论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有保护作用,较单独应用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增强,其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n;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组。再灌注结束后采用伊文思蓝和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心肌梗死面积:IPC组、I组、C组和I+C组心肌梗死面积(33.6±3.8%、39.8±5.7%、39.6±3.4%、33.9±5.9%)均小于I/R组(60.7±6.0)(P<0.01),IPC、I+C组心肌梗死面积均小于I组、C组(P<0.05)。2.细胞凋亡:与S组比较各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各预处理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所降低(P<0.01);I组和C组较IPC组和I+C组细胞凋亡指数有所增加(P<0.05)。但IPC组和I+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可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梗死面积以及降低细胞凋亡,较单独药物预处理组作用增强,与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相似。2.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了协同的抗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初步探讨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以及对凋亡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m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mg·kg-1,24h后处理同I组。再灌注结束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心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凋亡通路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各组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与I/R组比较,各预处理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I组和C组相比,IPC组和I+C组Bcl-2/Bax比值明显增高(P<0.01),IPC组和I+C组之间比值没有差异(P>0.05)。2.各组心肌凋亡通路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变化:与I/R组比较各预处理组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I组和C组相比,IPC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低(P<0.01),但与I+C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预处理组Caspase-8蛋白表达与IPC组相比均较低(P<0.05或P<0.01);I+C组Caspase-8蛋白的表达量也低于I组和C组(P<0.01);与各药物预处理组相比,IPC组的Caspase-9蛋白表达较低(P<0.01);I+C组与I组和C组相比,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也有差异(P<0.05)。3.细胞凋亡:与I/R组相比,各预处理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所降低(P<0.01),I+C组凋亡指数低于I组和C组(P<0.05),但与IPC组无差异(P>0.05)结论1.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产生保护作用。2.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抑制凋亡通路信号转导,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3.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的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具有抑制作用,但主要是通过死亡受体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

常超[9](2007)在《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比较研究目的:通过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进行比较,观察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脏I/R损伤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 n=16)、I/R损伤组(I/R组, n=20)、粉防己碱1组(TET1组, n=20)、粉防己碱2组(TET2组,n=2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GCG组,n=20);各组均测定大鼠心肌I/R损伤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HE染色及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的病理变化。各组均测定心肌梗死范围(IS/AAR%,TTC法),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中MDA值、LDH值、IS/AAR %明显升高,SOD显着降低。与I/R组比较,TET1组、TET2组、EGCG组可显着降低IS/AAR%值[(23.28±4.38)%, (19.96±4.38)%, (24.86±4.67)% vs. (43.76±6.30)% ,均P﹤0.01]; LDH [(1329.54±250.21)U/L, (1305.76±266.44)U/L,(1418.62±276.17)U/L,vs. (2016.97±371.95) U/L,均P﹤0.01)]、MDA [(3.16±0.21) nmol/mg prot,(2.98±0.38) nmol/mg prot,(3.39±0.52)nmol /mg prot vs. (5.33±0.51) nmol/mg prot,均P﹤0.01)]均明显降低,而SOD值明显增高[(138.45±20.74)U/mg prot, (146.38±24.41)U/mg prot, (135.46±20.98) U/mg prot vs. ( 98.69±15.41) U/mg prot,均P﹤0.01)]。TET1组、TET2组、EGCG组可以显着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改变。与EGCG组比较,TET1、TET2、EGCG三组间MDA、LDH和SOD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LDH值、MDA值升高、SOD降低,引起心肌病理改变及IS/AAR %升高,与EGCG比较,粉防己碱预处理可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其保护效果与EGCG相似。第二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CytC的影响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Bax、Bcl-2蛋白表达和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并观察粉防己碱对心肌细胞caspase-3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脏I/R损伤模型,将1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n=23)、I/R损伤组(I/R组,n=30)、粉防己碱1组(TET1组,n=30)、粉防己碱2组(TET2组,n=3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EGCG组,n=30);实验结束后,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胞浆细胞色素C表达,用RT-RCR法检测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并观察caspase-3活性变化,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I/R组相比,TET1组、TET2组、EGCG组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AI明显降低[(8.62±2.45)%,(7.95±2.28)%,(10.62±3.09)% vs. (19.36±5.28)%,均P﹤0.01];与I/R组相比,TET1组、TET2组、EGCG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明显减少,且Bcl-2/ Bax值显着高于I/R组(P<0.01);I/R组心肌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显着增多(P<0.01),经TET1、TET2和EGCG预处理后,可明显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P<0.01);TET1、TET2和EGCG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和活性(P<0.01)。结论:粉防己碱可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来参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粉防己碱抗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 Bax比值,抑制Cyt C从线粒体的释放,减少caspase-3在心肌组织中表达和活性有关。第三部分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新生大鼠体外心肌细胞培养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构建新生大鼠心肌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模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SI/R)损伤,为研究粉防己碱对新生大鼠缺氧/复氧损伤影响提供平台。方法:分离新生1-3天的乳鼠心室肌,在培养基中培养3-4天后,行缺氧2h/复氧24h,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在缺氧前、缺氧2h末期和复氧24h末期利用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及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进行比较,以证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构建成功。结果:新生1-3天的乳鼠心室肌,在培养基中培养3-4天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培养3-4天的心肌细胞在实施缺氧期2h后,LDH和MDA均较缺氧前有所升高,SOD降低(P<0.01);而给予复氧期24h后,LDH和MDA明显高于缺氧期,而SOD进一步降低(P<0.01),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在相应时间点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通过给新生大鼠体外培养心肌细胞行缺氧2h/复氧24h后,可明显造成心肌细胞损伤,以此模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第二节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PKC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建立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观察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PKC的影响,探讨粉防己碱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通过给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行缺氧2h/复氧24h ,建立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缺氧/复氧(A/R)组、缺氧预处理(AP)组、粉防己碱预处理(TET)组、缺氧预处理+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AP+CHE)组、粉防己碱+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TET+CHE)组,共6组。于复氧24h后,检测LDH活性和心肌细胞MDA、SOD含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标测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心肌细胞PKC mRNA的表达量及PKC活性,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CytC表达,并检测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及活性,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A/R组相比,AP组、TET组中LDH活性、MDA含量、凋亡指数(AI)显着降低,SOD显着升高(P<0.01);PKC的mRNA的表达量和活性显着增加,心肌细胞胞浆中CytC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减少、caspase-3活性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chelerythrine处理后,再给予AP或TET预处理,则PKC的mRNA的表达量和PKC活性显着下降,可见胞浆中CytC增加,心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增加,caspase-3活性增强,凋亡指数(AI)增加(P<0.01)。结论:粉防己碱预处理可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处理后,可显着降低粉防己碱的保护作用,因此PKC的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是粉防己碱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关键环节。

李荣[10](2007)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肉碱对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作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碱对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参附汤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一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参附汤协同增效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体外实验验证参附汤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部分 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Akt-FoxO1通路研究T1AM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抑制细胞代谢和凋亡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第一部分 T1AM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RNA-Seq技术筛选T1AM缓解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Akt/Foxo1 通路研究T1AM缓解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治疗性低体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游离肉碱与急性心肌损伤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损伤患者的游离肉碱的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二甲双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损伤的保护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二甲双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抗高糖作用的机制
    3 糖尿病心肌病
    4 二甲双胍的多效性
    5 缺血再灌注对心脏的影响
    6 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6-姜酚对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6-姜酚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6-姜酚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收缩力及钙瞬变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生姜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抗心肌缺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2.4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血流动力学
        1.3.2 心律失常
        1.3.3 心肌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1.3.4 血清MDA浓度、SOD活性的检测
        1.3.5 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光镜,电镜)
    1.4 讨论
        1.4.1 心肌缺血再滋注损伤与心肌保护
        1.4.2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4.3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心肌组织的影响
        1.4.4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抗氧化效应
    1.5 结论
    1.6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实验动物心肌缺血区与梗死区面积
        2.3.2 各组实验动物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指数
    2.4 讨论
        2.4.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2.4.2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心梗面积的影响
        2.4.3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作用
    2.5 结论
    2.6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三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通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2.4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各组兔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2 各组兔心肌组织Bax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3 各组兔心肌组织Bcl-2/Bax比值的比较
        3.3.4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5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8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6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7 各组实验动物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指数
    3.4 讨论
        3.4.1 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调节基因和凋亡通路
        3.4.2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中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cl-2、Bax的影响
        3.4.3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通路蛋白的影响
        3.4.4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细胞凋亡可能的机制
    3.5 结论
    3.6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比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 和CYTC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粉防己碱预处理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节 新生大鼠体外心肌细胞培养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粉防己碱对缺氧/复氧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PKC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治现状
    第四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延胡索和延胡索碱的研究现状
    第七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钙泵及钠钾泵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语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肉碱对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作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D]. 张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Akt-FoxO1通路研究T1AM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抑制细胞代谢和凋亡的作用机制[D]. 周海燕.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5]游离肉碱与急性心肌损伤的相关研究[D]. 潘有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二甲双胍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方晓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7]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雪.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8]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田毅. 中南大学, 2010(11)
  • [9]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常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肉碱对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缺血预处理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