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

下腰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

一、下腰椎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田洋,唐超,廖烨晖,唐强,马飞,钟德君[1](2021)在《CT和MRI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文中提出背景:国内外学者已应用CT或MRI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管面积测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个体差异、椎管形态差异以及测量方法、测量平面的不同,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较好信度的测量方式,未见CT和MRI测量腰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报道。目的:分析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测量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狭窄腰椎管横截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探讨狭窄腰椎管横截面积的最佳影像学测量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前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影像资料,由2名脊柱外科主治以上医师分别在腰椎CT三维重建、腰椎MRI图像上3次不同时间测量狭窄椎管面积,取狭窄椎管对应的椎间盘中线且平行于上位椎体下终板平面的椎管面积进行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的相关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使用Z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值大小。实验方案得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Y2020176)。结果与结论:①腰椎CT三维重建及腰椎MRI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值分别为(136.28±2.38),(139.98±2.30) 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 <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结果呈正相关(r=0.950,P <0.001);②腰椎CT三维重建及腰椎MRI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ICC值分别在0.908-0.937及0.942-0.971之间,腰椎MRI的测量结果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ICC值皆高于CT三维重建(P <0.05);③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狭窄腰椎管面积差值的95%分布范围为-8.0-5.5 mm2,6个点位于此范围外,占比3.66%;④结果提示,腰椎CT三维重建和腰椎MRI在量化评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面积值时存在差异,但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两种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都较好,但腰椎MRI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较CT三维重建更佳。

田慧超[2](2020)在《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腰腿疼痛及间歇性跛行为典型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者将椎管横径、正中矢状径及侧隐窝矢径作为腰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主要诊断依据,而腰椎椎板角(Lumbar Lamina Angle,LLA)这一参数尚未广泛应用于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本课题通过对腰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及双侧LLA的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探究中央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狭窄患者间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探究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及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比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新的参考指标,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地收集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共100例,其中包括女性48例,男性52例。根据L1/2、L2/3、L3/4、L4/5、L5/S1等各间隙是否存在腰椎中央椎管狭窄将患者分为椎管狭窄组(实验组)及非椎管狭窄组(对照组);此外,根据椎管正中矢状径及横径大小将椎管狭窄组进一步细分为正中矢状径狭窄组及横径狭窄组。分别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及腰椎MRI的影像学资料等。使用Digimizer软件分别测量患者各椎间隙处的最窄椎管正中矢状径、横径及两侧的腰椎椎板角大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求得每组患者的平均椎管正中矢状径、横径及两侧的LLA,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验证各患者左右侧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及各组间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Pearson连续变量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LLA与椎管横径、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比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女性48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2.94±12.96岁。对各间隙患者左右侧LL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均得P>0.05,方差齐,t检验均得P>0.05,证明左右侧LLA无统计学差异。对各间隙中各组LLA进行t检验证明中央椎管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正中矢状径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LL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L3/4间隙外,其余间隙横径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LL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L2/3、L4/5间隙外,其余间隙横径狭窄组与正中矢状径狭窄组之间LLA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证明各间隙双侧LLA与椎管矢状径均呈正相关,P<0.05;除L5/S1间隙外,双侧LLA均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横径比值呈正相关,P<0.05;除L1/2、L3/4间隙外,其余间隙双侧LLA与椎管横径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腰椎椎板角在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与非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其与椎管正中矢状径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并在除L5/S1间隙外的多个间隙中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横径比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腰椎椎管的形态特征及中央椎管的狭窄程度。此外,LLA的测量更为简便易行,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容易实现,因而LLA的测量为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更多的帮助。

马斌祥,柳永明,李振豪,关永林,李盛华[3](2020)在《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CT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CT断层测量评估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观察2012年5月~2016年5月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并行后柱重建手术的30例患者的手术后的影像学效果,全部患者术前、术后行CT检查,运用CT图像处理软件将患者手术前后的椎管面积(CAC)、矢状径(APDC)、内切圆面积进行测量(ICA),并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L3-4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47.76±5.00mm2)、(13.14±0.70mm)、(78.75±3.77mm2)改善到术后的(291.44±13.26mm)、(15.11±0.58mm2)、(200.88±7.91mm);L4-5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50.86±5.62mm)、(12.85±0.71mm2)、(91.35±3.39mm)改善到术后的(297.48±11.74mm)、(15.22±0.61mm2)、(212.30±14.37mm);L5-S1节段的CAC、APDC、CAC由术前的(152.54±5.77mm)、(13.14±0.67mm2)、(95.28±4.81mm)改善到术后的(305.56±10.27mm)、(15.90±1.05mm2)、(220.94±12.01mm)。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不仅能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影像学能给予科学的支持依据。

张志刚[4](2017)在《C型臂监测下经椎弓根延长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以间歇性跛行为典型症状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47%。对于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减压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相对较小等优点,其已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现有的后路微创治疗手段多经肌肉间隙、利用工作通道扩张肌肉或组织间隙、潜行到达相应部位完成手术。其切口虽然达到了微创的要求,但是内部组织结构仍可能遭到较大的损伤,因此探索更为理想的微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椎弓根延长术(Pedicle-lengthening Osteotomy,PLO)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新方法。文献报道,其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短期随访效果令人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腰椎局部解剖的复杂性,在离断椎弓根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如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马尾及神经根损伤,静脉丛破裂出血等。因此如何有效、安全地截断椎弓根完成减压、避免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损伤是减少椎弓根延长术并发症的关键。我们通常使用的椎弓根穿刺定位技术针对的对象是椎体,而非椎弓根延长截骨部位所在的椎弓根自身,故椎弓根延长术的穿刺技术和前者相比有很大不同。既往相关文献的数据来源多为正常人,并非直接对腰椎管狭窄病例的测量。此外,既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从解剖及生物力学方面探讨椎弓根延长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文献报道椎弓根延长术本身的技术要点与具体操作步骤。本课题拟通过腰椎标本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CT重建数据进行大体观测、结合影像解剖和数字三维重建技术,寻找在X线辅助透视下、能够辅助定位最佳截骨面的标记点,引导椎弓根穿刺并完成腰椎弓根延长手术,以期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并制作了腰椎椎弓根延长用截骨刀,完成了在C型臂监测下的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C型臂监测下经椎弓根延长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路径。该方法的建立,为实现椎弓根延长的个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本课题分三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腰椎椎弓根延长术中截骨部位解剖及影像数字化对照研究目的:确立便于C型臂监测下椎弓根延长术的定位标记,寻找腰椎椎弓根截骨面形态特征,为构建椎弓根截骨刀及安全实施椎弓根延长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对腰椎(L3-L5)干燥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X线下形态对比分析;2.使用Mimics软件对9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CT薄层扫描资料进行3D模型重建并模拟椎弓根延长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椎体后上角结构在下腰椎固定出现,其与椎体后壁与椎弓根基底部相对关系恒定。该结构在X线侧位片上显示为椎体后上角。2.对比椎弓根模拟截断前后经椎弓根中线平面椎管面积,数据显示,在椎体附件后移2mm、3mm、4mm后,椎管面积均明显扩大,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模拟椎弓根延长的进钉点在L1-L4几乎都在人字嵴,而L5位于上关节突基底部和横突中点连线的交点附近。4、椎弓根截骨面形态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结论:1.腰椎椎体“后上角”、椎体后缘“一线影”,可作为C型臂下椎弓根延长时确定椎弓根截骨面的监测标志。2.利用Mimics软件构建椎体并模拟椎弓根延长,数据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扩大椎管面积。3.利用Mimics软件模拟经椎弓根轴线并参考椎体后上角截骨时,因椎体下缘切割点相对靠近神经根出口,推荐进针路径要较轴线进针向头侧方向角度稍加大更安全。4.术前个体化椎体建模、模拟截骨。可以为实施手术提高在进针点及进针方向、截骨刀工作和位置精度提供形态数据支持。第二部分椎弓根延长切割装置及其配套工具的制备目的:研制适合用于腰椎椎弓根延长的截骨刀。方法:结合现有的椎弓根穿刺工具特点和前期相应解剖参数,利用工程软件设计出一种可进行椎弓根离断的截骨刀及其配套工具。结果:完成了截骨刀及其配套工具的设计,生产出了满足椎弓根截骨操作要求的样品、顺利实施了椎弓根延长。结论:本研究自主设计了一种椎弓根延长切割装置及其配套装置,并已经获得专利授权。(CN201410395787)第三部分C型臂监测下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工作方法的建立和验证目的:建立规范的安全的可重复的C型臂监测下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工作方法。方法:使用自制的椎弓根截骨刀对5具通过对完整腰椎标本的L3、L4、L5三个节段实施椎弓根截断。使用自制的椎弓根延长螺钉实施延长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手术前后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指标有:最长轴线(Longest Axis of Osteotomy plane,LOA),最短轴线(Least Axis of Osteotomy plane,LEA),倾斜角(Osteotomy plane Inclination,OI)。以及截骨平面上,上缘皮质厚度(the cortical thickness of the superior wall,CTS),下缘皮质厚度(the cortical thickness of the inferior wall,CTI),内缘皮质厚度(the cortical thickness of the medial wall,CTM),外缘皮质厚度(the cortical thickness of the lateral wall,CTL)。进针点(entry point,EP)。分析操作方法和钉道截骨面和术前规划的同一性。结果:1.对5具标本L3、L4、L5节段共15个椎体分别进行双侧椎弓根延长术,可延长螺钉完全置入后,椎弓根延长距离为3mm,术后相应节段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术前规划和术后影像资料对比,比较了手术前后各节段椎弓根截骨面的以下相关数据:截骨平面四皮质厚度(P>0.05,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最长轴线与最短轴线(P>0.05,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截骨平面面积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数据拟合良好。3.采用C型臂正侧位、椎弓根轴位片及椎弓根导针轴位透视下可以辅助实现精确置入截骨刀完成切割。结论:以椎体“后上角”和椎体后缘“一线影”为参照,在C型臂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和椎弓根导针轴位透视监测下,使用自制截骨刀能够可靠完成椎弓根截断并实施椎弓根延长,该方法可操作性好,精度和可重复性好。

李庆兵[5](2016)在《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健康者(正常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不同踩跷时效参数(周期、时长)对L1~S1整体节段及L4~5脊柱功能单元的生物力学效应(应力、应变),优化踩跷时效参数,探索正常人与患者踩跷时效差异,为踩跷治疗LDH机理及优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采用GE Discovery MR 7503.0T磁共振仪获取正常人与患者腰部MRI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Patran及Nastran等有限元软件建立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取模型中单独的L4~5节段,分别施予250N至1500N,步长为250N竖直向下静态力对模型进行轴向压缩,将计算结果与相同边界条件下实验生物力学结果相对比,以验证模型材料参数。利用自主研发MRI床内腰椎局部加压装置,分别获得受试者L4~5横突间隙,脊柱正中旁开5cm处,垂直向下施予Okgf、144kgf、实时动态踩跷20S后三种工况作用下腰段MRI图像,比较相同载荷下,L1~S1有限元模型MRI图像上腰椎曲度(L2下缘和L5上缘延长线的夹角,下简称"Cobb角”),以验证模型有效性。(2)根据罗才贵教授踩跷实际力学数据分析整理,利用计算机数据编程模拟,拟合成计算机力学函数数据,分别在L4~5横突间隙,正中旁开5cm处,垂直向下分别施予动态力学加载,模拟踩跷力学参数。根据罗才贵教授实际踩跷时效特点,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模拟6种周期、6种时长共12种踩跷时效工况,模拟踩跷时效参数。周期工况为0.89 S、1.25S、1.5S、1.8 S、2.25S、 3.25S,分别称为周期A、B、C、D、E、F,其中1.25S为罗教授踩跷实际周期;时长工况为10S、20S、30S、40S、50S、60S,分别称为时长A、B、C、D、E、F,其中20S为罗教授踩跷实际时长。通过模拟不同踩跷时效工况,观察不同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有限元模型L4-5节段神经根与椎间盘相对位移,最大位移点Cobb角,确立最优踩跷周期与时长参数。比较分析最优踩跷周期、时长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神经根、椎体、关节突关节应力;比较分析最优踩跷周期、时长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位移、神经根位移、相对位移及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变化率结果:(1)本实验建立正常人与患者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正常人L1~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106242个实体单元,98个线单元,总计27453个结点;患者L1-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120277个实体单元,124个线单元,总计31193个结点;包含接触非线性,几何非线性2种非线性结构。在正常人与患者模型L4-5节段分别施予250N至1500N,步长为250N竖直向下静态力,其L4-5节段轴向压力—轴向位移曲线与相关文献中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吻合。正常人与患者Okgf、144kgf、实时动态踩跷20S作用下,腰段MRI图像与L1~S1有限元模型相同工况模拟加压下所获得的腰椎曲度(Cobb角)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限元模型模拟踩跷6种周期工况:(2.1)正常人与患者各工况皆能明显增加相对位移及Cobb角,B工况下相对位移曲线最稳定,正常人平均相对位移大于患者。(2.2)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分析:正常人B与C、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D、E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E、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周期平均相对位移分析:正常人B与A、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 E、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限元模型模拟踩跷6种时长工况:(3.1)正常人与患者相对位移曲线图呈现一定规律,以20S为周期循环。(3.2)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分析:正常人B与C、D、E、F匕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各时长相对位移分析:正常人B与A、C、D、E、F匕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人与患者L1-S1有限元模型模拟最优踩跷时长、周期下的应力分析:(4.1)应力集中在L4-5节段椎间盘前后缘、椎体上下缘、左右神经根,关节突关节应力较小。(4.2)L4-5椎间盘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椎间盘前后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椎间盘前后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椎间盘前后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3)L4-5神经根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双侧神经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神经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入神经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4)L4-5椎体上下缘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L4-5椎体上下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5)L4-5关节突关节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关节突关节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与患者L4下关节左右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L5上关节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人与患者L1-S1有限元模型模拟最佳踩跷时长、周期下的应变分析:(5.1)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平均位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2)正常人与患者L4-5神经根平均位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5.3)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神经根平均相对位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5.4)最大位移点Cobb角变化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实验构建的正常人与患者L1-Sl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反映了该节段腰椎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模型仿真度高,具有有效性,能用于踩跷法时效参数的生物力学研究。(2)模拟踩跷的12种时效工况皆能增大腰椎曲度、L4-5节段神经根与椎间盘相对位移,改善腰椎生理曲度及根性压迫为踩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生物效应之一。(3)模拟踩跷的12种时效工况中,周期1.25S、时长20S工况下操作更安全、疗效更稳定,为最优踩跷时效参数。(4)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正常人与患者L4-5节段各结构应力不同,椎间盘、神经根、椎体上下缘应力大于关节突关节。患者应力较正常人欠“均匀”,说明患者腰椎力学顺应性、稳定性降低。(5)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正常人腰椎曲度变化率、相对位移均大于患者。患者应变较正常人欠“深透”,说明患者腰椎力学顺应性、协调性降低。

零刚新,阮兵,古文熠[6](2016)在《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的CT测量指标在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的CT测量指标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进行CT测量,包括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对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将观察组的患者测量结果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对纳入研究的8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CT片的回顾分析,评价测量结果与该标准的符合率。结果: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与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73%、88%、79%和74%、87%、78%;该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90%的可信区间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L5>0.85,L5/S1>0.86;回顾测量结果显示80例患者通过术前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测量,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符合率达95.6%(76/80)。结果: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值与JOA评分较高的相关性,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可以为腰椎管狭窄症的CT测量提供依据。

赖鹏宇[7](2016)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CT椎管测量分析及临床评价,共同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围手术期应用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剂“消肿止痛合剂”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以期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此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严格按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2014年3月2015年9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所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就诊顺序,将6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60例患者均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对60例患者行腰椎CT扫描,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对CT扫描片进行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的测量;对60例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及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前及术后所测得的椎管数据及评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以分析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术后,一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抗炎、补液等,作为手术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3天给予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剂“消肿止痛合剂”,作为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消肿止痛合剂”用法:口服,50ml/次,3次/天,服用4周。通过对两组患者JOA及VAS评分结果的组间比较,分析“消肿止痛合剂”对患者术后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结果及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本研究60例患者手术前后所摄取的CT扫描片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后得出,各测量平面的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均比术前显着增大,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60例患者通过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原本狭窄的椎管得到了充分的减压、扩大。通过VAS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两组60例患者的疼痛情况均比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且两组间比较,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情况要优于手术治疗组,P<0.05。根据JOA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两组60例患者均比治疗前功能恢复明显,P<0.05;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平均改善率为86.90%,手术治疗组平均改善率为80.93%,两组患者通过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改善率均达到“优”标准,且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改善率高于手术治疗组。结论: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能够保留腰椎后部大部分骨韧带结构,尽量减小对脊柱的破坏,并对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部分、侧隐窝进行充分彻底的减压,改善了马尾神经、神经根的血液循环及功能,解除了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在保证脊柱稳定与充分减压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消肿止痛合剂”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优势,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冯晓军[8](2015)在《单节段与多节段T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疗效及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一,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疗效及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比较研究。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9月之间的116例接受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16例病人分为三组,其中A组50例为接受L4-5节段TLIF术,B组36例接受L4-S1双节段TLIF术,C组30例接受L3-S1三节段TLIF术。在术前及术后两年随访时对116位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大多获得显着改善(p<0.05)。116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融合节段邻近节段发生继发性退变,其中A组4例(8%),B组5例(14%),C组6例(20%),C组发生率高于A、B两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四,结论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相当满意,大多数患者术后症状得到相应改善;腰椎融合术融合节段数目与术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多节段融合术,术后发生ASD机率高,远期疗效欠佳,临床上尽量避免多节段融合术的应用。

高懋峰[9](2014)在《椎弓根延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解剖基础和初步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尸体腰椎标本实施椎弓根延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并进行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椎弓根延长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完整腰椎标本的L3、L4、L5三个节段实施椎弓根延长椎管扩大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每个腰椎椎体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在螺钉两侧黏贴电阻应变片,根据应变值计算受力值,测量椎弓根撑开过程中螺钉的纵向受力,分析该作用力对椎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对5具标本L3、L4、L5节段共15个椎体分别进行双侧椎弓根延长术,可延长螺钉完全置入后,椎弓根延长距离为3mm,术后相应节段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椎体间夹角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下缘相对T12后下缘到S1后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椎弓根延长椎管扩大成形术未引起椎体间夹角的明显改变,未引起相应节段椎体的向前或向后滑脱。对上述标本双侧椎弓根置入可延长螺钉时测量受力情况,在螺钉开始旋入、对椎弓根起到撑开作用后开始测量,拧入第1、2、3圈时,L3、L4、L5各节段螺钉对椎体的向前作用力逐渐增加,拧入第3圈,即螺钉完全拧入后对椎体向前作用力达到最大。对各节段进行比较,L5椎体受到的向前作用力最大,拧入第3圈即螺钉完全进入后,对椎体的向前作用力达到最大值,为33.1N。而正常成年人腰椎生理负荷力约为400N,我科进行前期研究时测得螺钉在椎体松质骨的抗拔出力约为320N,相比较来说,本研究测得的椎体受到的向前作用力非常小,对腰椎正常的力学平衡无明显影响。结论:本实验通过解剖、影像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经椎弓根延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够有效扩大椎管面积,对腰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对腰椎生物力学平衡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权灵,宁政,仇任前,孙登亮,卢蔚才[10](2013)在《钦州市正常成年人腰椎椎管及侧隐窝CT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钦州市正常成年人腰椎椎管及侧隐窝CT表现,测量椎管径线和面积,确定其测量标准参考值,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影像信息,进一步提高腰椎椎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利用本医院现有的螺旋CT机选取无腰腿痛等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及轻微外伤者,经有关辅助检查完全排除椎管狭窄者共120例(男60女60)作L4、L5椎体水平腰椎管扫描,然后测量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统计分析并确定本市正常成年男女两组下段腰椎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的正常参考范围。结果钦州市正常男女成人L4~L5椎管矢径宽度95%正常参考范围男性分别为13.2~16.0 mm、13.2~16.7 mm,女性分别为12.8~15.9 mm、12.9~16.4 mm;L4~L5椎管横径宽度95%正常参考范围男性分别为24.0~31.1 mm、25.1~31.8 mm,女性分别为22.0~30.7 mm、23.7~31.2 mm;L4~L5侧隐窝宽度95%参考值范围值男性分别为4.6~5.8 mm、4.5~6.1 mm,女性分别为4.1~5.7 mm、3.7~6.5 mm;L4~L5椎管面积95%参考值范围男性分别为254.25~320.11 mm2、261.53~330.51 mm2,女性分别为238.93~315.37 mm2、253.47~318.55 mm2。结论本研究总结了钦州市正常成年人下段腰椎L4、L5椎管横径、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截面积的CT测量指标,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椎管狭窄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进一步提高早期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二、下腰椎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腰椎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T和MRI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选择
    1.4 方法
        1.4.1 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方法
        1.4.2腰椎MRI检查方法
        1.4.3 椎管面积测量方法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测量结果
    2.4 腰椎CT三维重建与腰椎MRI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
    2.5 腰椎CT三维重建与MRI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评价
3 讨论Discussion
    3.1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面积测量方法的选择
    3.2 两种方法测量狭窄腰椎管面积值的差异性、相关性与一致性、可重复性
    3.3 CT和MRI测量椎管面积的优缺点
    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3.5 结论

(2)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椎管狭窄症影像学测量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CT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CT扫描方法和指标
        1.6.1 椎管面积(CAC)[4]
        1.6.2 矢状径(APDC)[4]
        1.6.3 内切圆面积(ICA)[4]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CT测量腰椎管狭窄的特点
    4.2 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优势

(4)C型臂监测下经椎弓根延长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腰椎椎弓根延长术中截骨部位解剖及影像数字化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腰椎椎弓根延长术截骨刀及配套工具的制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C型臂监测下腰椎椎弓根延长术工作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基于MRI图像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2 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2.1 腰椎三维有限元与实验生物力学比较
        2.2 腰椎三维有限元与人体MRI三维图像比较
    3 讨论
        3.1 脊柱生物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3.2 有限元分析法原理
        3.3 建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
        3.4 验证有限元模型
        3.5 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腰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6 本研究中所建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特点及意义
    小结
第二部分:踩跷法对腰部应力、应变的时效参数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踩跷压力波的拟合
        2.2 分组情况
        2.3 比较指标及测量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正常人与患者周期研究结果
        3.2 正常人与患者时长研究结果
        3.3 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应力分析
        3.4 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应变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认识踩跷法
        4.2 踩跷法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性
        4.3 模拟踩跷参数的工况说明
        4.4 模拟踩跷的生物力学分析
        4.5 模拟踩跷时效参数研究意义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手法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限元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的CT测量指标在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CT扫描条件和方法
        1.4.2 CT测量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测量指标对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分析
    2.2 椎管狭窄患者测量指标与JOA评分相关分析结果
    2.3 可行性验证结果分析
3 讨论

(7)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治疗方法及步骤
        2.1.1 术前准备
        2.1.2 手术方式
        2.2 术后处理
    3 疗效评价
        3.1 CT椎管测量分析
        3.1.1 CT扫描条件及部位
        3.1.2 CT椎管测量内容及方法
        3.1.3 CT测量软件
        3.2 JOA评分
        3.3 VAS疼痛评分
    4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5 结果
        5.1 CT数据测量结果
        5.2 JOA及VAS评分结果
        5.3 安全性比较
    6 讨论
        6.1 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6.1.1 祖国医学关于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6.1.2 现代医学关于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6.2 手术治疗DLSS的疗效分析
        6.2.1 手术目的与手术指征
        6.2.2 DLSS的手术方式
        6.2.3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DLSS的疗效分析
        6.3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DLSS的CT测量分析
        6.4 中医药术后治疗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文献综述
    1.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1.1 症状
        1.2 体征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
        2.1 X线检查
        2.2 X线椎管造影术
        2.3 CT检查
        2.4 CTM检查
        2.5 MRI检查
    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
        3.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3.2.1 椎板切除术
        3.2.2 椎板开窗减压术
        3.2.3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2.4 非融合性内固定术
        3.2.5 微创椎管减压术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单节段与多节段T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疗效及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ODI评分量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9)椎弓根延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解剖基础和初步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弓根延长术对腰椎椎体位置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可延长椎弓根螺钉对椎体的向前作用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下腰椎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T和MRI在腰椎管狭窄症中测量椎管面积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J]. 田洋,唐超,廖烨晖,唐强,马飞,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4)
  • [2]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D]. 田慧超. 山东大学, 2020(02)
  • [3]后柱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CT效果评价[J]. 马斌祥,柳永明,李振豪,关永林,李盛华. 甘肃科技, 2020(05)
  • [4]C型臂监测下经椎弓根延长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的建立[D]. 张志刚. 苏州大学, 2017(04)
  • [5]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D]. 李庆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的CT测量指标在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研究[J]. 零刚新,阮兵,古文熠.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02)
  • [7]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赖鹏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单节段与多节段T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后疗效及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对比研究[D]. 冯晓军. 苏州大学, 2015(05)
  • [9]椎弓根延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解剖基础和初步生物力学分析[D]. 高懋峰. 苏州大学, 2014(11)
  • [10]钦州市正常成年人腰椎椎管及侧隐窝CT测量研究[J]. 李权灵,宁政,仇任前,孙登亮,卢蔚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10)

标签:;  ;  ;  ;  ;  

下腰椎管内切圆面积测量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