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急诊手术缝合21例体会

结肠急诊手术缝合21例体会

一、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姜帅[1](2018)在《手术一期切除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患者行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外科临床治疗分析,探究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手术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科学把握手术时机。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09月到2017年09月期间住院的110例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一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为A组,67例行二期手术的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为B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来证实两组有无可比性,比较两组资料的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感染率、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来分析行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差异,探究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手术术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科学把握手术时机。结果:选取的11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为43例行一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梗阻时间(按照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到行急诊手术)为3.7d±2.5d。67例B组行二期手术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症状,梗阻时间(按照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到行急诊手术)为4.2d±2.8d。所有病人接受结肠癌根治性手术。A组接受一期切除吻合的43例中(11例入院后立即行一期肠切除吻合,22例在保守治疗≤48h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10例在保守治疗>48h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两组患者共有并发症11例,切口感染8例(A组6例,B组2例),经局部换药、引流、神灯理疗痊愈。发生吻合口瘘3例(A组2例,B组1例)。经过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前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并发术后吻合口瘘率等方面无明显性差异(P>0.05)。研究发现,A组手术切口感染(20.9%vs7.4%χ2=4.277 P=0.039),手术时间(188.67±19.067min vs 159.48±14.382min P=0.000)、住院时间(20.65±2.991d vs14.21±2.942d P=0,000)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梗阻时间超过3天时,患者切口感染率会进一步上升,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A组行一期肠切除吻合的病人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率与B组接受一期肠切除吻合的病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43例行一期肠切除吻合中,入院后立即行一期切除吻合一期切除吻合的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保守治疗≤48h后出现1例死亡,保守治疗>48好后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中出现3例死亡。结论:1.行一期吻合和二期手术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概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下,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人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是切实可行的。2.对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尽早行结肠灌洗一期手术能够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吴伯裕,张江南[2](2014)在《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因不同原因施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4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21例,再次手术率为0.8%。导致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10例,胃肠道瘘7例,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3例。施行缝扎止血术、结肠造瘘术、吻合口漏修补术、清创缝合术等处理后,20例治愈或好转,1例死亡。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5 d(1649 d),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76 000元(46 000116 000元)。结论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可对患者造成较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规范手术操作和加强围手术期监测可以降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且合理掌握再次手术指征、实施及时有效的再次手术可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李衍森,所荣增,甘建琛[3](2011)在《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在1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Ⅰ期行切除吻合16例,3例因广泛转移行造瘘术或短路手术;在50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上段癌患者中,39例行Ⅰ期切除吻合,另4例行Hartmann术,6例因广泛转移行单纯造瘘术,1例行全结肠切除+膀胱部分切除+回肠造口;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各1例,肾功能不全1例,心律失常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结直肠癌并肠梗阻,采用Ⅰ期还是Ⅱ期吻合术,应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和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决定;同时,术前洗肠治疗对改善梗阻症状及提高Ⅰ期行切除吻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军[4](2007)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直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核心手段。在不损害恶性肿瘤患者长期预后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创伤并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是目前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之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使很多外科手术趋向微创化。但是,结直肠癌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争议。早期阶段,高戳口复发风险的相关报道使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受到质疑。随着研究的进展,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验证了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长期疗效。结肠癌腹腔镜手术已逐渐被接受。相对而言,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较少,其可行性仍存在普遍争议。表现为:(1)腹腔镜是否能够克服狭小盆腔的限制,实现根治性切除?是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2)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手术是否具有微创伤价值?(3)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手术是否改变肿瘤细胞转移的规律?部分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阳性率高,因此不推荐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对于腹腔镜手术微创伤价值的评价多来自医生的观察指标,如疼痛、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针对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的研究非常少。一项研究发现,腹腔镜术后男性直肠癌患者性功能易受损。国内尚无类似研究报道。目前,针对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癌肿瘤细胞转移影响的研究多来自细胞和动物实验,相应的临床研究较少。中国大肠癌患者中直肠癌构成比高于欧美,其中约2/3为中低位直肠癌。目前,我国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也以直肠癌为主。但是,多数RCT未纳入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为了评价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可行性,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05年12月前已公开发表的比较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短期临床效应差异的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短期临床效应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9项RCT纳入荟萃分析,平均质量评分7.6±0.6分。仅有2项RCT针对中低位直肠癌,质量评分均为5分。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基本特征均衡。较之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切口长度减少12cm(95%CI[-13.51,-10.49],P<0.01),出血量较开腹手术组减少约75ml(95%CI[-86.06,-62.99],P<0.01),但是手术时间延长42min(95%CI[32.18,52.50],P<0.01)。标本长度、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检出数量等,两组均无差异。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总体并发症和具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疼痛更轻(加权均数差WMD=-0.80,95%CI[-1.26,-0.34],P<0.01),肠外镇痛药使用量更少(标准化均数差SMD=-0.31,95%CI[-0.42,-0.21],P<0.01),同时其术后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早于开腹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根治结直肠癌,对患者的创伤亦明显减少。基于目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本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可常规应用于治疗结肠癌。但是,针对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手术应用的RCT少且质量不高。对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手术应用价值的最终判断有待于更多RCT的结果。第二部分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短期疗效的3中心对照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是2004年1月到2005年12月间在3家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对照是同期接受开腹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术后恢复、并发症、病理诊断和辅助治疗数据进行比较。随访至2006年12月。遵循处理意向原则(Intention To Treat,IT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中心共完成非急症直肠癌手术335例。其中,腹腔镜辅助手术115例,开腹手术220例。两手术组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99.4%(333/335)的患者未接受过术前放化疗。保肛的235例患者中有201例(85.59%)接受了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切口短、出血少、术中和术后输血率低,但是手术时间延长(P<0.05)。腹腔镜手术组中13例(11.3%)患者需中转开腹。2手术组远切缘距离、纵向切缘阳性率、肿瘤最大径和检出淋巴结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中心均未报告环周切缘状况。2手术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使用率低于开腹手术组(13.0%vs34.5%,P=0.000),但是术后患者肠外镇痛药和口服镇痛药使用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排气时间、流质恢复时间、半流质恢复时间、排便时间、排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2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11个月),随访率93.1%。2手术组患者辅助化疗率、化疗方案构成及辅助化疗完成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手术组患者(Ⅰ~Ⅲ期)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手术符合根治手术的要求,同时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势,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短期结果提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长期疗效有赖于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第三部分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短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非随机观察研究。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间共95例直肠癌患者加入研究并接受了根治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组42人,开腹手术组53人。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数据和术后恢复数据进行比较。以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EORTC)开发的QLQ-C30和QLQ-CR38量表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遵循处理意向原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手术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衡。腹腔镜手术组中转率为23.8%(10/42)。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时间延长40min,但是切口长度短16cm且出血更少,术后患者恢复排气时间、流质时间、半流质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更早(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0.05)。EORTC QLQ-C30量表分析表明,围手术期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经济困难领域评分始终低于开腹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意义。除此以外,只有术后1周时总体健康领域评分差异(腹腔镜手术组中位评分33.3vs开腹手术组中位评分25.0,P=0.003)以及疼痛领域评分差异(腹腔镜手术组中位评分33.3vs开腹手术组中位评分50.0,P=0.006)有统计学意义,仅后者具有临床意义。围手术期,两组患者的大部分领域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ORTC QLQ-CR38量表分析发现,术后3个月时58.3%的患者(49/84)有排尿症状,61.1%的男性患者(11/18)有勃起或射精困难,4例女性患者(4/5)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但是,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各领域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减少了创伤,但是其生活质量优势微弱。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膀胱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与开腹手术相当。第四部分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鸟苷酸环化酶C浓度的影响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是接受根治手术的74例直肠癌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30例,开腹手术44例。以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术前、术中和术后1周患者外周静脉血中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yl Cyclase C,GCC)mRNA的拷贝数。以15例健康人为对照。分别以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术前、术后第3日和术后1周患者外周静脉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52.7%(39/74)的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检测到GCC mRNA(中位拷贝数为485.0copy/ml血),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13.3%(2/15,中位拷贝数为0.0copy/ml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和术后1周,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间外周血中GCC mRNA拷贝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接受腹腔镜手术的Ⅰ期患者术中和术后1周时外周血中GCC mRNA拷贝数均低于术前(P=0.022),接受开腹手术的Ⅰ期患者外周血中GCC mRNA拷贝数有相似变化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接受腹腔镜手术的N1患者术中外周血中GCC mRNA拷贝数高于术前(P=0.044),但是术后1周时回落至术前水平,而接受开腹手术的N1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GCC mR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临床病理参数匹配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13例患者进行配对,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CRP变化差异。术后直肠癌患者出现细胞免疫抑制,表现为术后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率和NK细胞比例降低。相同时间点两手术组患者间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3日患者血清CRP表达量均高于术前(P=0.000),但是腹腔镜手术组患者CRP表达量低于开腹组(P=0.026)。中位随访9个月(全距4~16个月),腹腔镜手术组无复发和死亡事件。结论:遵循无瘤操作原则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不增加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机率。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创伤小于开腹手术,但是对患者细胞免疫抑制程度相似。

杨寿佐[5](2000)在《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侯俊芳[6](2020)在《D3根治并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D3根治)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近端肠管缺血坏死发生率的影响;近端淋巴结清扫与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的直肠癌手术病历资料,根据入排标准共有130名患者进入研究。试验组:即低位结扎组,64例,腹腔镜下D3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分出左结肠动脉后再横断;对照组:即高位结扎组,66例,腹腔镜下D3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分出后1cm左右横断。记录各组病例完整的原始资料,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的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性指标、术后病理学指标以及术后随访评估。结果:本试验研究对术前基本资料、术前评估进行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中输血、引流管数量的比较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手术时长90-210min,中位时长140min,对照组手术时长120-230min,中位时长180min,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吻合口漏试验组2例(3.1%)对照组9例(13.6%),P=0.03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他并发症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120h,P=0.014,排便时间分别为57h(24-120h)、72h(24-144h),P=0.008,具有统计学差异;进流食时间各组分别是91h(48-288h)、96h(42-168h),P=0.723,尿管拔出时间分别为48h(24-147h)和48h(24-168h)P=0.382,肛管拔出时间分别为120h(48-264h)、120h(48-264h),P=0.813,比较后发现两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住院时间试验组9d(5-23d)对照组11d(6-32d),P=0.010,结果统计学差异显着。术后病理报告分析,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总淋巴结检出数量、癌结节数量以及神经脉管浸润和TNM分期这几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53淋巴结清扫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术后90天随访,对照组死亡1例,男性进行IPSS评分两组轻度异常分别为12例和7例,中度异常各4例,P=0.919;IIEF-5评分轻度异常分别为15例(41.7%)、9例(21.4%),中度异常7例(11.1%)和7例(16.7%),重度异常为试验组2例,P=0.89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尿失禁评分试验组异常25例(占比40.8%),对照组异常17例(占比25.8%),P=0.901,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对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进行统计发现两组分别为3次(1-6次)、4次(1-7次),P=0.061,试验组排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保留左结肠动脉增加手术用时,而且手术中对253淋巴结清扫程度低于不保留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患者术后的尿潴留、勃起功能及排便功能无明显影响。

汪潜云[7](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邢伯威[8](2018)在《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一: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对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研究二: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一:通过检索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以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2月。检索内容为采用承气汤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RCT研究。通过筛选将符合要求的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包括肠梗阻患者的基线信息、干预措施、研究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及结果数据进行提取。然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3软件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回顾性调查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肠梗阻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初步筛选出院诊断包含“肠梗阻”的病例,经过再次查阅完整病例,将确诊为“肠梗阻”且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1)对全部患者就诊期间的一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病情转归进行整理、总结,并建立统计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并单独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进行相同的信息整理与数据分析。(2)将每1住院病例作为随访单位(住院结局为死亡患者除外),以每次治疗出院后4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等为间隔时间进行随访(部分患者依门诊复诊时间进行),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记录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经过、治疗转归等信息。(3)根据所获得的住院转归与随访信息对患者进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并根据中药使用情况,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的全部患者及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的患者单独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4)根据是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未使用中药组、中药灌肠组、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对肠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比对。结果研究一: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承气辈方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肠梗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能明显改善肠梗阻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5.285,95%CI(4.027,6.937),P=0.000];自主排气时间[SMD=-2.022,95%CI(-2.695,-1.350),P=0.000];自主排便时间;[SMD=-2.329,95%CI(-3.030,-1.628),P=0.000];肠鸣音恢复时间[SMD=-2.438,95%CI(-3.218,-1.659),P=0.000];腹痛、腹胀缓解时间[SMD=-1.911,95%CI(-2.521,-1.301),P=0.000];恶心、呕吐缓解时间[SMD=-2.016,95%CI(-2.362,-1.671),P=0.000];气液平消失时间[SMD=-3.608,95%CI(-6.476,-0.740),P=0.014];总住院时间[SMD=-1.420,95%CI(-1.715,-1.125),P=0.000]。研究二:(1)共随访180例,其中成功随访159例,脱落21例,成功随访的159例中,147例为非手术治疗病例,12例为手术治疗病例。共复发50例(31.45%)(非手术治疗患者复发47例,手术治疗患者3例);未复发76例(47.80%),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33例(20.75%)。50例中47例入院治疗,除1例随访时正在住院治疗,41例行非手术治疗,3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3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随访时间4天-41月(均数[标准差]16.06[12.09]月,中位数13.97月)。除1例复发时间未明确,其余49例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38[4.73]月,中位数3月)。44例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5例复发后入院行手术治疗,均有效,出院后均未复发,该5例患者均为初次复发患者,且既往均未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及具体治疗经过不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随访132例,成功随访117例,脱落15例。成功随访的117例中,共复发40例(34.19%),未复发55例(47.01%),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确)22例(18.80%)。随访时间4天-40月(均数[标准差]14.31[11.19]月,中位数13月)。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52[5.08]月,中位数3月)。40例中37例入院治疗,32例行非手术治疗,30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2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2)全部195例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恶性肿瘤并转移;128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109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并转移。(3)全部126例随访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95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82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4)短期疗效: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与未使用中药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情况: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研究一:承气辈方剂能有效治疗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对照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研究二:(1)肠梗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与“恶性肿瘤并转移”;肠梗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但受制于样本量,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扩充样本量,以求获得更全面、可靠数据。(2)行气通腑中药可有效治疗肠梗阻,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疗效优于未使用中药,但各给药方式间无显着差异;未使用中药与各种给药途径予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完善的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揭示。

孙明生[9](2016)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以及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具尸体解剖学观察和96例上腹部MSCTA的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血管的分布与走行;实施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对所有病例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背侧观的门-肠系膜上静脉可分为三段:胰腺上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段;.其中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段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关系密切。2.MSCTA对胰周主要血管的显示率100%,胰周小动静脉的显示率58.3%-85.4%。3.共实施13例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80±38 min,术中出血:300±45mL,中转开腹率15.4%。清除淋巴结915枚,R0切除率100%。术后并发症27.3%,再次手术率15.4%。术后局部复发率7.7%,血行(肝)转移率23.1%。术后1年生存率84.6%,术后2年生存率71.4%,术后3年生存率60%。结论:1.通过尸体解剖与MSCTA研究,发现MSCTA可以提供准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分布与走行,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理论基础。2.从背侧观,可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为胰腺上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段等三段,肠系膜上静脉是腔镜下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的重要解剖标志,对实施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完成胰腺系膜全切除,提高R0切除率,完成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4.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是一种较合理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淞盛[10](2014)在《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疗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在各种急腹症中居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高热及阑尾点压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诊断较困难。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生于结肠部位,早期症状大多不明显,易漏诊、误诊。当结肠癌,尤其是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时,因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较为突出而掩盖了结肠癌的表现易造成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研究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提高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胃肠外科从2003.10-2013.10收入院的29例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或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后,症状不缓解,从下级医院转入我科诊断为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次研究的病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1±12.7岁。本组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部分行2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病例基本一致。术后5年存活率达54.55%。结论: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并不罕见。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存病,特别是合并结肠肿瘤的警惕性和认识,若急性阑尾炎术后症状持续不缓解,应考虑并存结肠肿瘤的可能;详细病史询问,全面认真的体格检查,做一些必要的结肠镜、钡灌肠等影像学检查是避免漏诊误治的重要环节。如果术中、术后确诊为结肠肿瘤者,立即行根治手术可取得满意效果。腹腔镜技术有助于提高结肠癌术中发现率。肿瘤分期、手术性质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二、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一期切除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前次手术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1.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
        3.1.2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防治措施
    3.2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2.1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
        3.2.2 术后胃肠道瘘的防治措施
    3.3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3.1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
        3.3.2 术后炎性肠梗阻的防治措施
    3.4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4.1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
        3.4.2 术后切口裂开的防治措施
    3.5 减少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且再次手术需合理、及时

(3)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诊断及准备

(4)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第二部分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短期疗效的3中心对照研究
    第三部分 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短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四部分 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鸟苷酸环化酶C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点
综述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D3根治并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资料收集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手术操作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评估
    3.3 手术资料
    3.4 术后资料
    3.5 病理资料
    3.6 随访资料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文献综述 微创技术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8)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一 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小结
        3.2 本研究局限性
        3.3 其他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
        1.5 随访方式
        1.6 随访研究终止点
        1.7 危险因素分析
        1.8 中药疗效分析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资料收集结果
        2.2 随访结果
        2.3 危险因素分析
        2.4 中药疗效分析
    讨论
        1 肠梗阻诊断发展现状
        1.1 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2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现状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3 中医治疗
        3 关于研究二的相关思考
        3.1 关于随访
        3.2 关于危险因素分析
        3.3 关于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9)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前言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肠系膜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肠系膜上血管的尸体解剖学观察
        1.2 肠系膜上血管的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尸体解剖胰头十二指肠的形态观察
        2.2 胰十二指区域肠系膜上血管的CTA显示率
        2.3 肠系膜上动脉
        2.4 肠系膜上静脉
        2.5 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
        2.6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IPDA)与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IPDA)
        2.7 胰十二指肠的静脉及胃结肠干
    3、讨论
        3.1 MSCTA的胰周血管显示率
        3.2 肠系膜上血管与腹腔镜胰十二指切除术的关系
        3.3 术前CTA的意义
        3.4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三分段
        3.5 肠系膜上动脉的定位
    4、附图
    5、参考文献
第3部分 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手术指征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并发症
        1.4 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
        1.5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1.6 术后随访
    2、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2.3 术后病理检查
        2.4 随访
    3、讨论
        3.1 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
        3.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3.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神经清扫
        3.4 胰腺癌的R0切除的意义
        3.5 胰腺系膜切除的含义
        3.6 腹腔镜胰腺系膜切除的可行性
    4、附图
    5、参考文献
第4部分 结论
第5部分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术一期切除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D]. 姜帅.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2]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吴伯裕,张江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06)
  • [3]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J]. 李衍森,所荣增,甘建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03)
  • [4]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D]. 李军. 浙江大学, 2007(02)
  • [5]结肠急症手术期缝合21例经验体会[J]. 杨寿佐. 医学文选, 2000(S1)
  • [6]D3根治并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 侯俊芳. 青海大学, 2020(02)
  • [7]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8]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D]. 邢伯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D]. 孙明生. 南昌大学, 2016(01)
  • [10]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疗策略[D]. 张淞盛. 山东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结肠急诊手术缝合21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