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

辨病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

一、辨病辨证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岑曦,朱向东[1](2021)在《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药精准运用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传统方药主要针对证候,存在模糊性,缺乏对疾病规律和指标的认识和掌控。现代"精准医疗"重视个体化治疗,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有共同之处,辨证论治对于治疗病因复杂不明的综合性疾病有明显优势,但缺乏对疾病群体化规律的把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中医精准化的方向是对疾病群体化的认知。临床用方的精准性可从辨病辨部位论治、精准配伍、煎服用方及通用方等方面得以实现;临床用药的精准性可通过辨症状、辨指标、辨部位、据象用药,及合理把握剂量来实现。研究发现方药量效关系在临床应用上有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药运用的精准性,因此通过深入探讨量效关系,可为方药精准运用提供思路。

彭一[2](2020)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2019年12月。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涉及3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299名研究对象,因有2篇文献有多个试验组,故总共包括了34个不同实验组,每个实验组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共有34个研究。纳入研究的发表年份为2002年-2017年,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中医相关治疗为主,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西医治疗。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有效率、皮损积分、积分下降指数、性激素水平等,针对不同结局指标行相关Meta分析,结果提示:皮损积分比较的8个研究:I2=94%,MD=-0.90,95%CI[-1.42,-0.37];P=0.0009。另外,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与西医治疗相比,在影响有效率(RR=1.33,95%CI[1.24,1.42];P<0.00001)、积分下降指数(MD=0.15,95%CI[0.11,0.20];P<0.00001)、颜色积分(MD=-0.74,95%CI[-1.03,-0.45];P<0.00001)、面积积分(MD=-0.56,95%CI[-0.72,-0.40];P<0.00001)、促卵泡刺激素(MD=-3.23,95%CI[-5.82,-0.63];P=0.01)、促黄体生成素(MD=-6.44,95%CI[-9.45,-3.43];P<0.0001)、雌二醇(MD=-129.79,95%CI[-152.29,-107.28];P<0.00001)方面更具优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与西医治疗相比,在有效率、积分下降指数、颜色积分、面积积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方式方法丰富,但临床研究的处理因素和疗程缺乏统一标准,且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结论的可信度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故需要更多科学、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入,才能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学依据。

吕宛春[3](2020)在《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中医症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变化来评定临床疗效,为该联合疗法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共65人,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采用背俞穴埋针联合外涂氢醌进行治疗,其中背俞穴埋针每5天治疗1次,以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每晚在皮损处涂抹适量2%氢醌乳膏1次,连续60天。对照组仅外涂氢醌,用法及疗程同试验组。使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ASI、中医症候、DLQL、HAMD的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61例,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治疗后的MASI、中医症候、DLQL、HAMD的评分与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试验组的上述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的分差均较对照组大(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皮损、中医症候、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而联合疗法在改善程度上更佳,尤其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及抑郁情绪方面效果更显着。试验组有效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的70.97%(P=0.046<0.05),说明该联合疗法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单纯外涂氢醌。结论: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的皮损、中医症候、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刘俊豪[4](2019)在《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中医体质入手,研究黄褐斑患者个体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讨论黄褐斑患者体质类型与黄褐斑疾病发病的相关性。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在对黄褐斑的治疗中得到新的思路。方法:1.中医体质类型与黄褐斑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对31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研究,通过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及中医体质判定量表等,评价其体质特点及类型,运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黄褐斑发病的相关性。2.结合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质黄褐斑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中药药物面膜治疗,治疗组加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加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治疗2、4、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皮肤亮度评分及体质类型的变化情况。运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研究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体质类型与黄褐斑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完成308例黄褐斑患者各体质类型统计,经X2检验,X2=2464.00,P=0.00,统计结果表明:体质类型占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气虚体质占比(38.31%)最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统计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合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结果研究完成本项研究的98名患者,经过6周治疗,结果如下:(1)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80%、79.59%,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MASI评分分别为(14.66±3.15)、(13.65±2.75)、(12.44±2.58)、(10.91±2.26),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MASI评分分别为(14.56±2.59)、(14.10±2.47)、(13.10±2.21)、(11.97±2.07),治疗组MASI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经不同周期的组间比较,治疗2、4周后,MA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皮肤亮度(L*)评分分别为(51.84±1.92)、(52.53±1.77)、(53.14±1.53)、(54.25±1.33),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皮肤亮度(L*)评分分别为(52.13±1.83)、(52.40±1.73)、(52.73±1.66)、(53.61±1.42),治疗组皮肤亮度(L*)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经不同周期的组间比较,治疗2、4周后,皮肤亮度(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治疗前,单一体质患者19例,复合型体质患者30例,治疗后,单一体质患者31例,复合型体质患者18例;治疗组治疗前,单一气虚质患者19例,复合型气虚质患者30例,治疗6周后,单一气虚质患者13例,复合型气虚质患者18例;治疗前患者体质为平和质者有0例,治疗后有10例。结论:1.中医体质类型与黄褐斑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气虚体质是与黄褐斑发病相关的体质类型,是黄褐斑发生的高发因素。2.结合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结论(1)针对气虚体质黄褐斑患者,口服中药联合中药外治面膜较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中药外治面膜具有明显优势。(2)口服中药联合中药面膜外敷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3)口服中药联合中药面膜外敷的方法能明显增加患者皮肤亮度。(4)口服中药联合中药面膜外敷的方法对气虚质患者中的复合体质向单一体质转换有调节作用;对气虚质向平和质转换有调节作用。

黄曾[5](2019)在《基于“阳明脉衰”理论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补益阳明经气”法治疗35岁以上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为丰富针灸治疗黄褐斑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把符合标准的黄褐斑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为针药结合方案,对照组为指南药物方案,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本研究对以上黄褐斑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期(即第一疗程结束)、治疗结束及随访期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指数(MASI)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焦虑量表(HAMA)评分,试验期间对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分析、统计,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MASI评分、HAMA评分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MASI总分:试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比较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中期、治疗结束评分均P>0.05,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面积评分: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前与随访期均P<0.05,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结束与随访期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中期、治疗结束均P>0.05,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颜色深度评分:试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比较均P<0.05,治疗中期与疗结束、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比较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中期、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结束评分比较P>0.05。颜色均匀性评分:试验组组内比较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中期、治疗结束与随访期评分均P<0.05,治疗中期与治疗结束、治疗前与随访期评分比较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中期、治疗结束评分均P>0.05,随访期评分比较P<0.05。3.HAMA评分:对照组躯体性反应评分治疗前后对比P>0.05,对照组其余各项评分、试验组各项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评分P<0.05,其中精神性焦虑反应评分比较P<0.01,躯体性焦虑反应评分比较P>0.05。4.疗效评价:治疗中期试验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对比P>0.05;治疗结束试验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70%,两组疗效对比P>0.05;随访时试验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53.33%,两组疗效对比P<0.05。结论:1.从“阳明脉衰”论治35岁以上女性黄褐斑患者临床有效。2.从“阳明脉衰”论治能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尤其是精神性焦虑方面。3.从“阳明脉衰”论治方案对比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两者总体疗效相当,但前者在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控制复发、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

刘莎莎[6](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文献中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的研究,挖掘出肝郁脾虚证所属疾病及其用药特点,探讨异病同证用药的相关性及应用同一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加减的差异性,为中医治疗肝郁脾虚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196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有关肝郁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483篇文献。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规范。将检索到的文献以refworks的形式导出,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关键词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病名、方剂、中药,分别建立疾病、方剂、中药的不同数据库,并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疾病,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治疗的常见疾病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包含的中药,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导入citespace软件,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出肝郁脾虚证常用方剂治疗的相关疾病及异病同证同方的加减用药的区别。结果1肝郁脾虚证疾病、方剂、中药的结果:(1)疾病统计:共涉及疾病162种,最多的疾病为肝炎。疾病科别以消化系统为主。(2)方剂统计:共涉及323首方剂,以和解剂应用最多,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方。(3)中药统计:共涉及244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978次。单味药白术应用最多。药物的使用多集中在补虚药。药物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2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统计:(1)常用方剂治疗疾病的统计:逍遥散治疗疾病为13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18.77%。痛泻要方治疗疾病为15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53.42%。四逆散治疗疾病为17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16.22%。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为14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1.03%。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为1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5.14%。(2)各个方剂治疗疾病加减用药的统计:逍遥散治疗不同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肝炎的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74%。治疗抑郁症中药以安神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1.67%。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6.67%。治疗黄褐斑的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3.93%。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58.82%。痛泻要方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13%。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9.17%。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17.95%。治疗肝炎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8.89%。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3.53%。治疗肝炎中药以清热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7.59。治疗胃炎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2.86%。3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用药都包含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结论1肝郁脾虚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2肝郁脾虚证的方剂使用以和解剂为主,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3肝郁脾虚证的中药主要是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的配伍,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4逍遥散治疗肝炎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抑郁症以安神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为主,治疗黄褐斑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理气药为主。5痛泻要方治疗肠道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6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7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炎加减用药以清热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治疗胃炎以活血化瘀药为主。8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基础方为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图21幅;表46个;参268篇。

冯铄晴[7](2019)在《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新思路。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对照组在E光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对比治疗前后皮损及症状积分,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69例临床病例,其中治疗组实际完成35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3%,愈显率77.14%。对照组实际完成34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56%,愈显率52.94%。(1)总疗效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愈显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间皮损指标比较:在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面积、颜色、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颜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皮损面积、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1个疗程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对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均有改善,且疗效随治疗时间而愈加显着;同时此次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故本次研究表明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是联合治疗黄褐斑的可行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广应用。

赵丽娇[8](2018)在《基于现代文献缕析并临床观察探究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方法及选经取穴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针灸调治偏颇体质的方法及选经、取穴规律,观察艾灸调治阳虚体质临床疗效,以期阐明针灸对体质调理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医体质相关临床实践和科研起到指导作用。方法: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文献检索源,运用计算机检索建国至2017年11月1日发表的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根据研究方向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缕析,总结规律;将符合标准的27例阳虚质患者纳入研究,以隔姜灸结合艾灸盒温灸为治疗方法,隔日行1灸,调治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阳虚质转化分数,并计算阳虚质转化分数变化率。结果:(1)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共涉及33种治疗方法;阳虚质以各类灸法和穴位贴敷治疗为主,气虚质以各类灸法治疗为主,痰湿质以针刺治疗为主;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治疗方法多以灸法为主。(2)针灸调治偏颇体质整体选穴以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肺俞、气海、神阙等为主,经络选用上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督脉等为主。不同体质类型选经取穴各有倾向性。(3)艾灸调治阳虚质27例临床观察,显效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77%。结论: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的疗法选择具有整体多样性,不同体质针灸疗法选用具有针对性,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选经取穴遵循辨体选穴、辨证选穴及辨经选穴规律;艾灸调治阳虚体质具有一定疗效。

张洋[9](2018)在《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记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黄褐斑寻找最佳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将60例研究对象按入组先后依次编排号码,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面膜组30例和针刺组30例,针刺面膜组先予以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后取针,洁面后再将药粉调成糊状均匀敷于面部,30min后清除干净,隔日一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针刺组只予以针刺治疗。比较两组MASI评分及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针刺面膜组30例中,有1例达到基本治愈,2例达到显效,24例达到有效,3例基本无效,总有效率达90%;针刺组30例中,无人达到基本治愈,仅1例达到显效,18例达到有效,11例基本无效,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565,P=0.033<0.05),且针刺面膜组疗效优于针刺组。(2)MASI评分比较:针刺面膜组治疗前MASI评分为11.33±5.50,针刺组治疗前MASI评分为12.57±6.6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86,P=0.435>0.4),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MASI评分为7.31±4.27,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MASI评分为9.98±5.6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5.024,P=0.000<0.01);治疗后两组MAS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65,P=0.043<0.05),且针刺面膜组优于针刺组。(3)MASI下降指数比较:针刺面膜组30例,其中0%≤下降指数<20%占3例,20%≤下降指数<60%占24例,60%≤下降指数<90%占2例,下降指数≥90%占1例。MASI下降指数为0.3488±0.2212;针刺组30例,其中0%≤下降指数<20%占11例,20%≤下降指数<60%占18例,60%≤下降指数<90%占1例,下降指数≥90%占0例,MASI下降指数为0.2273±0.216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48,P=0.036<0.05),且针刺面膜组优于针刺组。(4)全血粘度高切变率比较:治疗前针刺面膜组为(6.15±1.22)m Pa.s,针刺组为(6.09±1.33)mPa.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80,P=0.857>0.8),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为(4.24±1.03)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0.333,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为(4.82±0.97)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349,P=0.000<0.01);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高切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75,P=0.027<0.05),且针刺面膜组优于针刺组。(5)全血粘度中切变率比较:治疗前针刺面膜组为(7.24±1.05)m Pa.s,针刺组为(7.12±1.24)mPa.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01,P=0.690>0.6),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中切变率为(5.13±0.74)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7.197,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中切变率为(5.63±0.77)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8.108,P=0.000<0.01);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中切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36,P=0.014<0.05),且针刺面膜组优于针刺组。(6)全血粘度低切变率比较:治疗前针刺面膜组为(11.50±1.16)mPa.s,针刺组为(11.32±1.16)mPa.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87,P=0.559>0.5),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为(8.35±1.33)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8.239,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为(9.14±1.00)m 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9.762,P=0.000<0.01);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低切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72,P=0.013<0.02),且针刺面膜组优于针刺组。(7)血浆粘度比较:治疗前血浆粘度,针刺面膜组为(2.73±0.51)mPa.s,针刺组为(2.66±0.52)mPa.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97,P=0.553>0.5),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血浆粘度为(1.64±0.30)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3.360,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浆粘度为(1.91±0.40)mPa.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806,P=0.000<0.01);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893,P=0.005<0.01),且针刺面膜组明显优于针刺组。(8)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治疗前红细胞聚集指数,针刺面膜组为10.39±1.26,针刺组为10.27±1.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345,P=0.731>0.7),具有可比性。针刺面膜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为7.96±1.35,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9.065,P=0.000<0.01),针刺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为8.50±1.61,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870,P=0.000<0.01);治疗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06,P=0.165>0.1)。结论:(1)在疗效方面,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方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方案。(2)在血液流变学方面,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能改善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且明显优于针刺组(除红细胞聚集指数外),说明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的治疗方案能改善黄褐斑患者的内环境、降低全血粘度,使患者血液循环通畅,提高临床治愈率。

翁伟玲[10](2017)在《梅花罐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黄褐斑是机体内部气血失调的表现,临床多无不适症状,多因发生于颜面部的黄褐斑影响审美而寻求治疗。在现代对美容越发重视的环境下,探索黄褐斑治疗的有效方法,减轻黄褐斑色素沉着,降低其复发率至关重要。西医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采取中医治疗手段是很有前景的。本课题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傅杰英教授常用的"梅花罐疗法"为特色,即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于特定穴位(中府、膻中、期门、日月)处拔5个火罐,同时用梅花针叩刺罐印颜色异常处(或紫、或黑、或暗、或红)的针罐配合之综合治疗,通过观察气郁质女性黄褐斑颜色、面积改善情况及气郁质积分变化,评价梅花罐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采用最新版本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将纳入的符合标准的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通过简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实施梅花罐疗法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均结合生活作息指导及情绪疏导。其中普通针刺选穴如下:褐三针(太阳、颧骼、下关)、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行间、面部阿是穴。梅花罐选穴如下:中府、膻中、日月、期门,并在罐印颜色异常(或紫、或暗、或鲜红)处用梅花针轻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通过一周3次,4周一疗程,坚持3个疗程治疗后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黄褐斑皮损改善及气郁体质积分变化,判定梅花罐法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成果:治疗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皮损积分、体质积分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1例,坚持完成治疗的58例,经过统计得:治疗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黄褐斑皮损改善方面,两组在治疗后皮损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治疗组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郁体质改善方面,两组在治疗后气郁体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无论在治疗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还是对黄褐斑皮损和气郁体质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观察最后得出:梅花罐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改善气郁质从而进一步改善女性黄褐斑的治疗手段,操作简单、经济实惠、易于推广。对于提高治疗黄褐斑效果及改善气郁体质属标本同治的新方法,为制定规范化治疗黄褐斑的中医诊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二、辨病辨证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病辨证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1.1 辨证论治的优势与不足
    1.2 方药精准运用的主要内容
    1.3 中医药精准化的发展
2 临床用方的精准性
    2.1 辨病论治
    2.2 辨部位论治
    2.3 精准配伍用方
    2.4 精准煎服用方
    2.5 疾病通用方
3 临床用药的精准性
    3.1 辨症状用药
    3.2 合理把握剂量
    3.3 辨指标用药
    3.4 辨部位用药
    3.5 据象用药
4 结语

(2)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综述 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2.2 经验总结
        2.3 中药面膜
        2.4 中成药
        2.5 针刺
        2.6 穴位埋线
        2.7 穴位注射
        2.8 其他治疗
    3.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的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Meta分析结果
    3.1 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
    3.2 皮损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3 积分下降指数比较的Meta分析
    3.4 颜色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5 面积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3.6 FSH 比较的 Meta 分析
    3.7 LH 比较的 Meta 分析
    3.8 E2 比较的 Meta 分析
4.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和研究的局限性
        4.2.1 文献质量的分析
        4.2.2 异质性的分析
        4.2.3 偏倚的分析
        4.2.4 安全性的分析
    4.3 研究意义和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病案举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因素及相关机制
        三、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治疗方法
    第三节 埋针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联合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标准
        六、脱落病例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观测指标
        四、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五、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入组情况
        二、病情可比性分析
        三、疗效性观测指标比较
        四、不良反应记录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选题依据
        二、选用埋针法的依据
        三、选择背俞穴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病情可比性分析
        二、观测指标分析
        三、临床疗效分析
        四、安全性分析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一、样本量方面
        二、评价指标方面
        三、治疗周期方面
        四、远期随访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体质类型与黄褐斑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诊断标准
        3 体质判定标准
        4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病例标准、退出标准、中止/终止研究标准
        4.3.1 剔除病例标准
        4.3.2 退出标准
        4.3.3 终止标准
        5 研究设计
        6 调查问卷的设计
        7 研究方法
        8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黄褐斑患者性别分布
        2 黄褐斑患者年龄分布
        3 黄褐斑患者体质类型构成分析
        4 体质分布分析
        5 研究结论
    四.讨论
        1 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2 中医体质学说对气虚质的理解
        2.1 形成中医气虚体质的主要因素
        2.2 气虚体质的形成机理
        2.3 气虚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3 中医气虚质与黄褐斑患者发病的相关性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气虚质体质判定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病例标准、退出标准、终止研究标准
        3.3.1 剔除病例标准
        3.3.2 退出标准
        3.3.3 终止研究标准
        4 总体设计
        4.1 样本数确定
        4.2 随机方法及盲法实施
        4.3 试验分组及耗材
        4.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5.1 背景资料观察
        5.2 黄褐斑色斑评价指标
        6 工作流程
        7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治疗前统计比较
        1.1 两组黄褐斑患者入组数情况
        1.2 两组黄褐斑患者性别情况
        1.3 两组黄褐斑患者年龄情况分析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MASI评分比较分析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分析
        2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统计比较
        2.1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MASI评分比较
        2.2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皮肤亮度(L*)比较
        2.3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MASI评分比较
        2.4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
        2.6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兼夹类型
        2.7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体质构成
        2.8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一体质类型构成
        3 安全性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三.讨论
        1 关于治疗方案的分析
        2 辨证论治中结合辨体质的思路
        3 关于兼夹体质及体质可转化性
        4 黄褐斑治疗现状与不足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1 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2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基于“阳明脉衰”理论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1.1 黄褐斑发病率高,迁延难愈
        1.2 黄褐斑易诊难治,西医方案弊益相当
        1.3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疗效肯定,绿色安全
        1.4 针灸疗法疗效确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有待进一步拓展
        1.5 从“阳明脉衰”入手,针药并用补益阳明经气
    2.研究目的
研究方案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对照方法
        2.5 盲法设计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记录
        2.8 临床评价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10 质量控制
        2.11 伦理学原则
    3.结果及分析
        3.1 受试者入组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4.案例举隅
讨论
    1.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发病因素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方法
    2.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阳明脉衰”与黄褐斑的发病关系
        3.1 阳明多气多血
        3.2 经脉循行
        3.3 阳明、冲脉共调气血
    4.病证结合,确定“方术”
        4.1 “补益阳明经气”法的确定思路
        4.2 中药汤剂选择依据
        4.3 针灸方案选择依据
        4.4 对照组方案选择依据
    5.疗效结果及分析
        5.1 基线分析
        5.2 治疗后组内及组间各量表评分结果及分析
        5.3 总体疗效评比分析
        5.4 本研究方案的优劣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件2 量表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检索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结果
        1.2.1 肝郁脾虚证关键词可视化
        1.2.2 疾病、方剂、中药总体篇的统计
        1.2.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1.2.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
    1.3 讨论
        1.3.1 肝郁脾虚证简述
        1.3.2 疾病、方剂、中药的讨论
        1.3.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1.3.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讨论
        1.3.5 关于软件citespace的讨论
    1.4 结论
        1.4.1 疾病、方剂、中药的结论
        1.4.2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结论
        1.4.3 常见疾病用药的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证候研究
        2.1.1 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2.1.2 肝郁脾虚证研究
    2.2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应用进展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与应用
        2.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药物及仪器设备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方法及指标
        3.6 疗效判定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4.2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4.3 不良反应事件
        4.4 复发率比较
    5 讨论
        5.1 中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5.2 E光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5.3 立项依据
        5.4 组方分析
        5.5 药物功效及药理研究
        5.6 结果分析
    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附录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仪器
    附录三:器材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附录五: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基于现代文献缕析并临床观察探究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方法及选经取穴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现代文献缕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筛选
        1.3 数据库建立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一般情况
        2.2 针灸治疗方法
        2.3 选经取穴规律
        2.4 小结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治疗结果
    3 典型病案
    4 分析
    5 小结
讨论
    1 中医体质分型历史沿革
    2 中医偏颇体质生理基础
    3 体质、证、病的关系
    4 针灸调治方法的特点及优势
    5 取穴规律分析
    6 艾灸调治阳虚体质现代机制研究
    7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客观指标检验方法
        2.3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两组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比较
        3.2 两组MASI评分比较
        3.3 两组MASI下降指数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4.2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4.3 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机理
        4.4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机理
        4.5 选穴依据
        4.6 试验指标的选择依据
        4.7 结果分析
        4.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黄褐斑患者调查表
    附录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
    附录三:复方山苓淡斑面膜粉实图
    附录四: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五: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梅花罐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
        一、中医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辩证分型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分型
    第三节 黄褐斑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三、综合治疗
    第四节 中医体质研究
        一、体质的定义与分类
        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三、气郁体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器械选择
        四、干预措施
        五、疗程
        六、治疗期间生活作息指导及情绪疏导
        七、疗效判定
        八、疗效指标
        九、统计分析
        十、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总积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气郁体质积分比较
        四、两组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一、体针选穴组方理论依据
    二、选取气郁体质为治疗切入点的依据
    三、梅花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四、关于研究结果的结论
    五、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四、辨病辨证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J]. 岑曦,朱向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2)
  • [2]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D]. 彭一. 暨南大学, 2020(03)
  • [3]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吕宛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结合中医体质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刘俊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基于“阳明脉衰”理论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黄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D]. 刘莎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玉容化斑汤联合E光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铄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现代文献缕析并临床观察探究针灸调治中医偏颇体质方法及选经取穴规律[D]. 赵丽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张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梅花罐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翁伟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辨病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