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0例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1](2020)在《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及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分别对无痛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促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减轻此类手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成功搜集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室行人工流产手术的符合要求的160例患者。采用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即A为对照组,B为生化汤组,C为仿生物电刺激组,D为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孕次,通过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提示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仅给予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预防感染治疗,一次一片,每次100mg,一天三次,连服4天;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口服,每日一剂,每次一袋(200ml),饭后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7天;C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5分钟,连续7天;D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无腹痛情况;术后第14天,每组患者返院复查B超,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监测患者的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的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并测定患者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流速(PSV)和粘膜下血流阻力指数(RI);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记录月经复潮时间距离手术日的间隔天数及术后首次月经来潮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同时随访观察期间患者的有无并发症,以及时处理不良结局及更改治疗方案,记录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人服用中药生化汤期间对中药不耐受而放弃此治疗,10人仿生物电刺激未坚持治疗至结束,以上患者均作为脱落病例而剔除,1人确诊为宫腔粘连、8人宫腔分离故而超声下未能测得所需数据,亦作为脱落病例,最终完成治疗并能测得全部数据病例者共140例,其中A组36例,B组38例,C组35例,D组31例。(2)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D组出血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短于C组(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痛发生率的比较:经?2检验,P<0.01,四组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C组、D组腹痛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D组腹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B组、D组腹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超声下子宫内膜数据的比较: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厚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内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A组(P<0.05),D组内膜厚度大于B组、C组(P<0.05),B组、C组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与前者结果一致。RI值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RI值大小表现为D组<B组<C组<A组(P均<0.05)。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分型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内膜形态优于A组(P<0.05),D组内膜形态优于C组(P<0.05),B组和C组内膜形态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型结果分析同前。(5)术后月经复潮时间的比较:月经复潮差异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B组月经复潮时间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首次月经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的比较:经?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C组(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例宫腔粘连,3例复查时为宫腔积液;B组1例宫腔积液;C组3例宫腔积液;D组1例宫腔积液。结论: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均可以降低腹痛发生率、加速内膜血液循环、促进内膜生长、缩短月经复潮时间。生化汤、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均能缩短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改善内膜形态、维持月经量。在促进内膜生长修复、加速PSV、改善RI、加速术后月经复潮方面,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在改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方面,生化汤作用优于仿电刺激。
王红梅,孙金刚,张震[2](2017)在《1082例早孕流产患者用药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孕流产患者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妇科2015年1月18日2016年1月18日就诊患者处方,临床诊断为早孕流产(药物流产术及负压吸引流产术)1 082张,设计表格调查所用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孕流产患者占妇科患者的4.29%,其使用药物包括抗菌药物、静脉麻醉药、中成药、雌激素等,分别占26.00%、8.08%、53.71%、8.16%。结论人工流产中药物流产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负压吸引术流产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但给药时机不对,中成药除新生化片外均为超说明书用药,属于不合理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冷嫦娥[3](2015)在《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保护术后生殖健康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1995年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了到“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国际卫生奋斗目标,从此生殖健康成为了全球共同的承诺。众多的研究表明人工流产严重危害女性的生殖健康。安全人流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提高人工流产安全性的研究就是提高或保护女性术后生殖健康的研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尽管人工流产不是计划生育的真正目的,但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故有学者提出人工流产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不会因为法律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避孕措施的改善而消失。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大约有5300万例人工流产,每天约有10万至15万例人工流产,约三分之一的人流为不安全人流。中国是世界上流产率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爱沙尼亚。本院为市区级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每年到本院要求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人次在8000-9000之间波动,为此本院前期在提高人工流产的安全性方面做了许多的相关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的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的人流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工流产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的流产方式以无痛负压吸宫术为主,人工流产并发症以术后远期并发症为主,主要的原因是孕囊着床于子宫内膜、内1/3肌层及血管,术中利用器械吸刮宫腔中的孕囊时,损伤了子宫内膜层的基底层,甚至损伤到子宫肌层,造成宫腔组织结构紊乱,故进一步提高人工流产安全性的方法需要从降低术中对子宫的创伤方面着手。研究目的:在目前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一种简、便、廉、验的方法预防术后远期并发症,以期进一步提高人工流产的安全性,保护女性术后的生殖健康。通过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扰乱胞宫内气聚血实的内环境,损伤胎元,使胞宫中的胚胎有欲坠之势,造模成“瓜熟自脱”之态,将逆道而行“生断其根蒂”的堕胎行为,变成顺势而为的动作,从而减少术中负压吸引对子宫的创伤。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40例研究对象,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前直接用空白敷贴,贴敷于神阙、关元、气海、命门及双侧血海穴8小时。试验组术前将中药敷贴,贴敷于神阙、关元、气海、命门及双侧血海穴8小时,并且贴敷前用点穴平揉法每穴平揉100圈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之更好的“得气”。中药敷贴是用52%白酒和活络油调配中药“打胎方”而制成。通过术中的安全性评估,术后胞宫胞脉及肾的受损评估,术后胞宫胞脉及肾的恢复评估以及可能的机理探讨对本次临床研究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研究结果:1.术中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人工流产术前的中药穴位贴敷有利术中宫口的松驰及缩短吸宫时间,但不影响术中的镇痛效果及不增加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安全。2.术后胞宫胞脉及肾的受损评估:试验组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明显缩短术后的阴道流血时间,降低术后1小时的腰酸及术后14天的腹痛及腰酸的发生,但对术后1小时腹痛的发生无明显影响。3.术后胞宫胞脉及肾的恢复评估:试验组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有利于提高术后14天尿妊娠试验转阴率,促进子宫内膜的恢复及生长,缩短术后首次月经的复潮时间,减少术后第二次至第四月经复潮期间月经失调的发生,减少术后痛经及术后生殖道内源性感染的发生。4.围人工流产期抑郁及焦虑心理状态的评估:两组人工流产术前普遍表现为轻中度的抑郁和焦虑,两组术后14天的抑郁和焦虑均较术前明显缓解,但试验组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更加有利于术后14天抑郁和焦虑的缓解。5.可能机理探讨:试验组术前中药穴位贴敷会明显降低子宫动脉血流的PI及RI,增加子宫动脉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增加囊周暗区的发生,增加孕囊原始心管搏动的消失,但不会明显影响凝血功能。结论: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有效的保护女性术后生殖健康的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胡剑萍[4](2014)在《穴位镇痛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镇痛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安徽省泾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孕68周,要求终止妊娠孕妇290例,随机分为穴位组(A组)(n=100),药物麻醉组(B组)(n=90)和传统组(C组)(n=100)。A组进行穴位按摩,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B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3、9点处注射。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结果 A组镇痛显效60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镇痛总有效率为81.0%,B组显效53例,有效2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2.2%,C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90例,总有效率为10.0%。A、B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
肖雪琴[5](2013)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120例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人工流产手术中异丙酚和芬太尼进行联合应用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实施人工流产的患者,使用0.5μg/kg的芬太尼,并在30秒后将2mg/kg异丙酚进行静脉注入。结果 120例患者中10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镇痛有效率97.5%。108例患者对宫颈的松弛度满意,12例患者对宫颈的松弛度不满意,满意率为90.0%。同时29例患者的出血量大于30ml、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人工流产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王国芬,农红映[6](2012)在《人工流产的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妊娠3个月内采用手术或药物方法终止妊娠称为早期妊娠终止,亦称为人工流产。临床多见于避孕措施失败而目前又不愿生育者,或因某种医疗原因不宜继续妊娠者,或为预防遗传疾病或先天畸形者。人工流产可分为手术流产或药物流产两种方法[1]。现就人工流产的技术进展综述如下。
李玉兰[7](2010)在《国内人工流产手术麻醉镇痛现状》文中认为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镇痛在病人选择及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用药选择、围麻醉期的监测护理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力求做到安全、舒适、有效,同时能防止人工流产综合征,恢复迅速,无药物残留作用及并发症。局麻及宫颈神经阻滞镇痛不完全,不能完全防止人工流产综合征。氯氨酮、依咪酯均可应用,但副作用多,不能及时离院;镇痛药芬太尼苏醒较晚;全麻药异丙酚及吸入全麻药氧化亚氮在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操作简单,起效迅速,镇痛确切和无记忆,能有效防止人工流产综合征,无严重并发症,苏醒迅速,完全,20~30min可自行离院,使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实施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张春艳,彭影[8](2008)在《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时软化宫颈及镇痛的效果。方法:将行人工流产的178例随机分成两组,米索前列醇组108例人工流产前12h阴道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照组70例人工流产前12h阴道置甲硝唑片剂0.4g。结果:米索前列醇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仅为9.3%,对照组为62.9%,米索前列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米索前列醇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综合评价米索前列醇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米索前列醇组,宫颈充分软化98例(83.1%)。结论:人工流产术前12h一次性阴道置米索前列醇400μg为方便、有效的软化宫颈的理想方法,可缓解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感染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英[9](1996)在《人工流产的无痛术》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流产的无痛术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274031)李英疼痛是一种症状,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引起局部不适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施行人工流产术时(以下简称人流术),扩张宫颈及负压吸宫等机械性刺激,导致组织细胞释...
李强,季梅,潘晓军[10](1995)在《人工流产药物镇痛的国内临床应用现状》文中提出人工流产药物镇痛的国内临床应用现状李强,季梅,潘晓军综述(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夏寿恺李家福审校(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我国,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该手术虽简单,操作时间短,但因一般不用麻醉镇痛给病人带来痛苦。随着医学模...
二、90例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例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3 人工流产术 |
2.4 术后观察 |
2.5 术后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症状比较 |
3.3 超声下内膜值比较 |
3.4 术后月经复潮比较 |
3.5 术后宫腔积液、粘连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1.西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1.1 子宫内膜的生理及病理发生机制 |
1.2 人工流产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
2.中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治则治法 |
3.生化汤的组方分析 |
3.1 生化汤于人流术后应用的立论基础 |
3.2 方药分析 |
4.仿生物电刺激 |
4.1 生物电 |
4.2 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人流术后 |
5.研究结果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生化汤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仿生物电刺激在妇产科疾病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表格 |
致谢 |
(2)1082例早孕流产患者用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临床诊断为早孕流产的患者分布情况 |
2.2 药品使用种类分布及构成 |
2.3 处方组成举例 |
3 分析讨论 |
3.1 药物流产用药(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
3.2 静脉麻醉用药(丙泊酚与盐酸布托啡诺) |
3.3 抗菌药物(甲硝唑、头孢氨苄) |
3.4 屈螺酮炔雌醇(优思明) |
3.5 中成药 |
3.5.1 康妇炎 |
3.5.2 坤复康 |
3.5.3 妇科养荣丸 |
3.5.4 止痛化症片 |
3.5.5 经带宁 |
3.5.6 新生化片 |
3.5.7 康妇消炎栓 |
4 结论 |
(3)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保护术后生殖健康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人工流与生殖健康 |
一、安全人流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人工流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三、人工流产技术的改良 |
四、人工流产现状 |
第二节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研究 |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历史悠久 |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现代研究 |
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 |
四、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总体设计 |
二、样本含量估算 |
三、随机分配方法 |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五、临床技术路线 |
六、临床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干预方法 |
二、药物、材料与设备 |
三、观察方法及相关指标 |
四、数据采集时间及方法 |
五、病例脱落的判定与处理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安全性评价标准 |
八、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基线比较 |
三、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指标结果 |
五、结论 |
第五节 讨论 |
一、课题相关设计的思考 |
二、术前中药穴位贴敷的安全性评价 |
三、术前中药穴位贴敷的研究结果分析 |
四、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的阐述 |
五、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分析 |
六、术后远期并发症月经失调与胞宫、肾的关系 |
七、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保护术后生殖健康的机理分析 |
八、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穴位镇痛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穴位组 |
1.2.2 药物麻醉组 |
1.2.3 传统组 |
1.3 疗效判断标注 |
1.3.1 镇痛效果[3] |
1.3.2 不良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120例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结论 |
3.1 并发症 |
3.2 镇痛 |
(6)人工流产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流产 |
1.1 传统的人工流产术 |
1.2 无痛人工流产术 |
1.3 微管微创人工流产术 |
2 药物流产术 |
3 结语 |
(7)国内人工流产手术麻醉镇痛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流产疼痛及人工流产综合征产生的机制 |
2 人工流产镇痛技术和方法现状 |
2.1 宫腔、内膜、宫颈表面麻醉法 |
2.2 宫颈扩张镇痛棒应用 |
2.3 氯氨酮静脉麻醉法 |
2.4 依咪酯静脉注射法 |
2.5 芬太尼静脉注射法 |
2.6 氧化亚氮-氧面罩吸入法 |
2.7 异丙酚静脉麻醉法 |
3 人工流产手术镇痛的其他问题 |
3.1 病人的选择 |
3.2 术前准备 |
3.3 围麻醉期监测 |
3.4 麻醉, 镇痛后的护理 |
(8)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及分组 |
1.2 方法 |
1.2.1 阴道施药 |
1.2.2 临床观察 |
1.2.3 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 |
1.3 诊断及判定标准 |
1.3.1 人工流产综合征 (PAAS) [3] |
1.3.2 人工流产术VAS评分[4] |
1.3.3 人工流产镇痛效果 |
1.3.4 宫颈软化程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
2.2 人工流产术 |
2.3 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评价 |
2.4 人工流产术宫颈软化程度 |
3 讨论 |
四、90例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D]. 杨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1082例早孕流产患者用药情况分析[J]. 王红梅,孙金刚,张震. 药学研究, 2017(05)
- [3]人工流产术前中药穴位贴敷“告知”保护术后生殖健康的临床研究[D]. 冷嫦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4]穴位镇痛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胡剑萍. 当代医学, 2014(15)
- [5]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120例人工流产术中的疗效观察[J]. 肖雪琴.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1)
- [6]人工流产的技术进展[J]. 王国芬,农红映. 蛇志, 2012(01)
- [7]国内人工流产手术麻醉镇痛现状[J]. 李玉兰. 当代医学, 2010(20)
- [8]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J]. 张春艳,彭影. 江苏卫生保健, 2008(04)
- [9]人工流产的无痛术[J]. 李英.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6(S1)
- [10]人工流产药物镇痛的国内临床应用现状[J]. 李强,季梅,潘晓军. 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