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冉玉鑫[1](2021)在《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调查与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共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调查国外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现状,总结其特点,同时调查和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服务创新策略,以期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优化提供参考。
卫劭杰[2](2021)在《我国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更是指出建设健康中国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基层为重点,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普遍欠缺,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体系缺乏,加之国内现有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当前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的不权威不真实,种种问题导致健康信息服务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信息需求。如何提高健康信息服务的质量以解决健康信息的过载和混乱问题,如何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信息服务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快速应对,都是改善健康信息服务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对我国目前社区的健康信息服务机构类型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希望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对健康信息服务发展提出建议。为了对我国社区健康信息服务进行研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对策,笔者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健康信息服务的发展起源与现状研究,并点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网络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其次笔者对健康信息、健康信息服务、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机构、健康信息素养、健康信息需求的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并对社区健康信息服务过程涉及的环节要素及服务的模式进行梳理。之后笔者又从社区居民对健康信息服务的需求内容、获取方式、搜寻行为、需求层次的角度进行划分,分析影响社区居民健康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健康信息需求服务过程。在数据分析部分,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实地调研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的收集。将纸质问卷录入到问卷星平台后导出到SPSS25.0软件中,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对设计的题项和维度进行修正。笔者在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现状研究中发现:(1)目前居民较少关注心理健康,对健康缺乏正确的理解,只有需要时才会查询健康信息;(2)居民比较担忧在健康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会发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对于健康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完整性、个性化、权威可靠、内容方面不是很满意,希望可以从方式、内容、人员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改进;(3)新冠肺炎疫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居民非常想要了解疫情的防控知识以及疫情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健康信息服务机构应该培养专业的健康信息管理人员,多机构合作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提供增值服务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细分用户群体,关注用户的的生理、心理和社交健康,注重提升用户的健康信息素养;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健康信息的内容,及时完善服务的方式,为健康信息服务建立保障机制。最后笔者本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本研究课题的不足和未来展望进行了论述。
彭松林[3](2021)在《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与社会教育职责在社区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图书馆开展相关服务的实践,总结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图书馆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服务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工作方针、角色定位、工作目标、内容体系等。
常颖[4](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王智玉[5](2020)在《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网络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与知识随时随地的查阅获取成为常态,这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文章研究中,对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加以总结性概述,然后从我馆特色个性化服务开展的基本现状出发,对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相关问题的可行方法和具体对策做出了重点论述。
周文博,于良芝[6](2020)在《LIS的社区实践及其理论遗产——从社区图书馆到社群信息学的理论视角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图书馆信息学界开展或参与的三大社区实践运动——社区图书馆运动、社区网络运动和社群信息学,揭示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分析这些理论思想如何推动了三大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它们对我国农村社区信息服务项目的启迪。分析发现,国外LIS的三大社区实践主要受到社区主义、社会资本理论、信息平等思想和社会技术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对我国LIS相关社区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战略层面的社区赋能导向,功能层面的社区中心定位,技术研发中的本地情境意识,服务供给中的弱势群体优先原则。参考文献46。
赵静[7](2020)在《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大量的健康相关书籍、网站、视频、节目随之浮现出来。虽然互联网可能包含无穷无尽的资源,但是当涉及重要的医疗信息时,大众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进而会继续寻求帮助。面对大众的健康信息需求,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开展内容丰富的健康信息服务。然而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搜寻与学习,拥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大众对健康信息服务提出更多个性化需求,导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研究有助于健康信息服务的转型与创新。通过详细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价值共创的思想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图书馆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本文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价值共创思想的内涵以及价值共创过程理论进行分析,提取并创新可以应用于本研究的理论,并指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具备可及性、可信赖性等优势;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进展情况,得出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具备实践基础,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阐述与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实现要素进行分析,构建出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新框架,并创建价值共创过程模型,将价值共创过程从宏观上分为三个阶段:价值准备阶段,价值共创阶段以及价值持续阶段。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最后根据之前的实践分析以及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将价值共创的思想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是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创新性探索,为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今后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提供思路与借鉴。
刘国庆[8](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信息需求与精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大量流动人口在城镇聚集,新市民群体由此产生。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践行新型城镇化中“以人的城镇化”的建设理念,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已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种种信息障碍,新市民群体的信息贫困与信息弱势不仅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城市融入,也是影响城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以城市中常住的新市民群体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新市民信息的需求、行为、服务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新市民群体的信息需求及其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提高当前我国新市民群体信息服务的精准化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准确掌握新市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需求以及如何为新市民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服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需求层次理论、信息需求挖掘理论、精准服务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研究中借鉴精准扶贫思想,系统的对新市民精准信息服务机制与途径进行研究,为解决新市民在城市社会中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服务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实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新市民群体的城市融入,保障新市民能够及时、全面、精准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对新市民群体的精准信息服务,更好的促进新市民群体的城市融入,从而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杨肖[9](2020)在《以健康为中心的我国老年照护信息服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水平持续上升,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将达到2.55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如何通过高效健康的照护信息服务,提高老人的晚年生命质量;如何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相对短缺,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成为未来养老问题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用户需求理论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照护信息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出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对以健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进行评价,提升照护信息服务质量,提高老人生命质量。本文从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价值、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拓展出信息内容、信息质量、传统平台、网络平台、服务过程以及服务效果6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最后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三级指标所占的权重。经过实证分析,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服务优化策略。
刘丹[10](2020)在《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同样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公共信息已经成为控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政府正处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渐把公共信息服务的权利更多的赋予图书馆来实行。公共图书馆因为其数量有限,局限性日益突出,无法提供覆盖全社会范围的公共信息服务。而此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信息需求不断增多,且向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社区图书馆不仅以数量取胜,并且在人才、技术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其在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公共图书馆和基层的社区图书馆相互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图书馆以其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为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社区图书馆以深入基层的优势可以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使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人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公共信息服务的相关理论做了充分的了解,并对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出实地考察的内容。在进行实地考察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首先是对图书馆员进行访谈,从图书馆员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信息素养、学历这几个方面了解图书馆员是否具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并了解社区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宣传力度、技术人才配备、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等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认识度、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图书馆的活动方式、社区居民对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评价、社区居民对图书馆员的公共信息服务评价等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社区图书馆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时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国内外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提出合理建议。
二、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调查与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
1.1 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内涵的发展 |
1.2 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主要研究 |
2 国外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现状调查 |
2.1 国外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现状 |
2.2 国外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特点 |
2.2.1 服务内容:信息服务内容多元化及社区文化活动多样化 |
2.2.2 服务方式:注重社区信息服务的专业化建设 |
2.2.3 服务对象:强调公平和普遍服务的原则 |
3 国内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现状调查 |
3.1 国内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现状 |
3.2 国内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对社区信息服务的认识不足且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狭隘性 |
3.2.2 未完全细分服务对象且对青少年和残疾人的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
3.2.3 公共图书馆服务队伍不健全且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
4 我国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
4.1 树立多样化服务理念 |
4.1.1 社区中心服务 |
4.1.2 普遍均等服务 |
4.2 探索新型信息服务方式 |
4.2.1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 |
4.2.2 深化社区延伸服务体系 |
4.3 推进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 |
4.3.1 积极开展青少年社区信息服务 |
4.3.2 完善服务队伍建设和提高专业水平 |
5 结语 |
(2)我国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健康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思路、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理论概述 |
2.1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相关概念与内涵 |
2.1.1 健康信息 |
2.1.2 健康信息服务 |
2.1.3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机构 |
2.1.4 健康信息素养 |
2.1.5 健康信息需求 |
2.2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环节基本要素 |
2.2.1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主体 |
2.2.2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客体 |
2.2.3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内容 |
2.2.4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方式 |
2.2.5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保障机制 |
2.3 社区居民健康信息需求类型及影响因素 |
2.3.1 社区居民健康信息需求类型 |
2.3.2 社区居民健康信息需求影响因素 |
2.4 健康信息需求—服务过程图 |
2.5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
2.5.1 机构单独服务模式 |
2.5.2 机构间的合作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区居民健康信息需求-服务调研分析 |
3.1 研究目的与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3 问卷变量的测量 |
3.1.4 研究对象 |
3.1.5 问卷前测 |
3.1.6 问卷收集及录入 |
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3.2.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
3.2.2 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
3.3 问卷分析 |
3.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2 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问卷内容分析 |
3.3.4 因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及改进对策 |
4.1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现状 |
4.2 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改进对策 |
4.2.1 健康信息服务的主体 |
4.2.2 健康信息服务的客体 |
4.2.3 健康信息服务的内容 |
4.2.4 健康信息服务的方式 |
4.2.5 健康信息服务的保障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1.1 图书馆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共性分析 |
1.2 国内外图书馆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2 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基本原则 |
2.1 坚持专业指导下有限参与公共卫生信息服务方针 |
2.2 遵循科学性、公益性、本土性、中介性、辅助性的基本立场 |
2.3 突出资料收集者、信息传播者、服务中介方、平台构建人的专业角色 |
3 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目标 |
3.1 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中心 |
3.2 建设社区居民公共卫生信息素养培育基地 |
3.3 树立可信赖的公共卫生服务合作伙伴形象 |
3.4 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服务 |
4 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4.1 培育社区居民公共卫生信息素养 |
4.2 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规范管理 |
4.3 辅助疾病临床治疗和研究 |
4.4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
5 优化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策略 |
5.1 提高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专业能力 |
5.2 构建丰富多元的社区居民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空间体系 |
5.3 构建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
5.4 提供嵌入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
(4)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趋势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
2.1.1 新媒体的涵义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2.1.3 新媒体的分类 |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
2.2.1 动机理论 |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4 沉浸理论 |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
2.3.1 农民工的概念 |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
4.3 研究设计 |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
4.3.2 实验流程 |
4.3.3 数据收集 |
4.4 数据结果分析 |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
4.4.2 样本统计分析 |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
4.5 讨论分析 |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
5.3.1 模型理论基础 |
5.3.2 研究假设 |
5.3.3 模型构建 |
5.4 研究设计 |
5.4.1 调查问卷设计 |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
5.5 数据结果 |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
5.6 讨论分析 |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源选择 |
6.3.2 数据采集 |
6.3.3 数据处理 |
6.4 数据结果分析 |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
6.5 讨论分析 |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7.2.1 扎根理论概述 |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
7.2.3 访谈过程设计 |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
7.3.1 开放式编码 |
7.3.2 主轴编码 |
7.3.3 选择性编码 |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
致谢 |
(5)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
二、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
(一)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
(二)信息服务的网络化 |
(三)开展特色个性化服务 |
(四)服务方式的知识化与多元化 |
三、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 |
四、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方法 |
(一)把图书馆建成社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
(二)朝着社区教育中心的方向发展 |
(三)积极朝着文化娱乐中心的方向转化 |
五、优化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可行路径 |
(一)争取政府支持 |
(二)争取民间资金的支持 |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信息 |
2.1.2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 |
2.1.3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内研究进展 |
2.2.2 国外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价值共创思想的内涵 |
3.1.2 价值共创过程研究 |
3.1.3 公共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优势 |
3.2 实践基础 |
3.2.1 国外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实践基础 |
3.2.2 国内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实践基础 |
3.2.3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实践案例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实现过程分析 |
4.1 价值共创实现要素分析 |
4.2 价值共创过程分析 |
4.3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实现过程 |
4.3.1 价值准备阶段 |
4.3.2 价值共创阶段 |
4.3.3 价值持续阶段 |
4.3.4 价值共创过程整体分析 |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保障措施 |
5.1 图书馆用户层面 |
5.1.1 建立沟通的桥梁 |
5.1.2 增强用户参与健康信息服务的积极性 |
5.2 图书馆层面 |
5.2.1 专题资源建设 |
5.2.2 图书馆员技能培训 |
5.2.3 塑造价值共创管理环境 |
5.3 政府与合作机构层面 |
5.3.1 政府政策支持 |
5.3.2 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信息需求与精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社会网络化分析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 |
2.1.2 新型城镇化 |
2.1.3 新市民内涵与特征 |
2.1.4 新市民信息需求 |
2.1.5 精准信息服务 |
2.2 信息服务相关理论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信息需求挖掘理论 |
2.2.3 信息服务理论 |
2.3 其他理论 |
2.3.1 精准识别理论 |
2.3.2 精准服务理论 |
第3章 面向新市民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描述 |
3.1.1 问卷调查的对象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的范围设计 |
3.1.3 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 |
3.2 新市民信息需求现状调查 |
3.2.1 信息需求类型 |
3.2.2 信息需求动机 |
3.2.3 信息需求倾向 |
3.3 面向新市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获取的信息与信息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 |
3.3.2 信息获取渠道没有实现有效利用 |
3.3.3 新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动性较低 |
3.3.4 新市民对信息服务满意度不高 |
3.4 新市民信息服务现状成因分析 |
3.4.1 新市民信息意识不强 |
3.4.2 新市民需求表达障碍 |
3.4.3 新市民获取信息手段限制 |
3.4.4 新市民对所处的信息环境陌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准信息服务的机制与途径分析 |
4.1 精准识别机制 |
4.1.1 新市民精准识别 |
4.1.2 新市民信息需求的精确表达 |
4.1.3 新市民信息需求的精准识别 |
4.2 精准供给机制 |
4.2.1 新市民信息精准供给的长效保障 |
4.2.2 新市民信息供给精准传递 |
4.3 精准管理机制 |
4.3.1 精准的信息需求管理 |
4.3.2 精准的信息服务流程管理 |
4.3.3 精准的信息服务绩效评价 |
4.4 精准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分析 |
4.4.1 建立包容性更强的信息服务体系 |
4.4.2 信息服务整体化 |
4.4.3 打造智慧型新市民信息服务平台 |
第5章 精准信息服务的策略 |
5.1 精准识别策略 |
5.1.1 精准识别新市民 |
5.1.2 精准识别信息需求 |
5.2 精准供给策略 |
5.2.1 政府层面 |
5.2.2 图书馆层面 |
5.2.4 新市民层面 |
5.3 精准管理策略 |
5.3.1 健全管理体制 |
5.3.2 加强对信息服务效果监控 |
5.3.3 完善新市民信息管理平台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信息需求与精准服务调查问卷 |
致谢 |
(9)以健康为中心的我国老年照护信息服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养老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
1.2.2 老年人照护服务研究现状 |
1.2.3 信息服务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的内涵 |
2.1.2 老年照护内涵 |
2.1.3 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及服务 |
2.2 信息服务理论 |
2.2.1 信息服务基本原理与原则 |
2.2.2 信息服务内容、方式与类型 |
2.2.3 信息服务质量及其评价 |
2.3 信息-动机-行为(IMB)技巧模型 |
2.4 用户需求理论 |
第3章 我国老年照护信息服务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照护信息服务现状 |
3.1.1 照护服务现状 |
3.1.2 照护信息服务现状 |
3.2 传统照护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服务理念滞后于需求 |
3.2.2 信息资源支持不足 |
3.2.3 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匮乏 |
3.2.4 信息服务过程和效果有待提升 |
3.3 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照护信息价值 |
3.3.2 照护信息服务平台 |
3.3.3 照护信息服务质量 |
第4章 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与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 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模糊层次分析法与计算步骤 |
4.3.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实证评价标准制定 |
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
6.1 倡导从全方位护理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理念转换 |
6.2 加强半自理老人对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服务的认知 |
6.3 加强以健康为中心的照护信息资源建设 |
6.4 建设专门针对半自理老人个性化和交互性服务平台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及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社区及社区图书馆 |
二、公共信息及公共信息服务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公共需求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三章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概述 |
第一节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
二、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提供政府信息服务 |
二、公共信息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
三、公共信息加工服务 |
四、弱势群体服务 |
五、社区服务 |
第四章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现状及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
一、一线城市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初具规模 |
二、新一线城市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有很大提升空间 |
三、二三线城市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停滞 |
第二节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
一、访谈设计及实施 |
二、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读者对公共信息服务反馈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
一、问卷调查设计及实施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用户需求了解不深入,公共信息服务内容单一 |
第二节 图书馆员素质较低,公共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
第三节 财政资金拨款有限,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缺乏 |
第四节 缺少法律法规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制度设立不完善 |
第五节 各机构间缺乏联动,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 |
第六节 宣传工作不到位,公共信息服务知晓率低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议 |
第一节 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拓宽公共信息服务的范围与方式 |
第二节 提供人才的培养和用户的知识培训 |
第三节 积极争取多方资源支持公共信息服务 |
第四节 构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第五节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整合 |
第六节 提升公众对公共信息服务的知晓率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调查与创新策略研究[J]. 冉玉鑫. 图书情报导刊, 2021(07)
- [2]我国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研究[D]. 卫劭杰.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图书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策略研究[J]. 彭松林.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1(01)
- [4]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5]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研究[J]. 王智玉. 传媒论坛, 2020(17)
- [6]LIS的社区实践及其理论遗产——从社区图书馆到社群信息学的理论视角回顾[J]. 周文博,于良芝.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05)
- [7]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价值共创研究[D]. 赵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信息需求与精准服务研究[D]. 刘国庆.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以健康为中心的我国老年照护信息服务评价研究[D]. 杨肖.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社区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 刘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