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叶德华[1](2020)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探讨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本院诊断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予以诊断,对照组采取常规序列检查予以诊断,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检出总计率96.00%高于对照组72.00%,呈现组间数据值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试验组T1W1序列检出例数17例、T2W1序列检出例数16例、DWI序列检出例数18例显着多于对照组,表明组间数据值统计学意义(χ2=4.500、3.947、5.357,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展示较优临床效果,存在重要诊断价值。
赵明[2](2020)在《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中DWI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急性脑梗塞者中盲选出62例作为观察样本,MRI常规扫查的31例为基础组,DWI诊断的31例为实验组,后责任医师结合综合判断数据,对比两组结果。结果:基础组的31例中超急性期脑梗塞者有5例(16.13%),急性期脑梗塞者有26例(83.87%)。实验组的31例中超急性期脑梗塞者有6例(19.35%),急性期脑梗塞者有25例(80.65%)。急性脑梗塞检出准确率数据于实验组而言为100.00%(31例),于基础组而言为87.10%(27例),有2例超急性期者被误诊为急性期,P<0.05。实验组:急性期脑梗塞者以明显的高信号为主,超急性期脑梗塞者所获取的弥散系数图像以低信号为主。基础组:急性期脑梗塞者以高信号为特征,超急性期脑梗塞者则为正常信号。结论:急性脑梗塞中DWI的诊断价值高。
张颖[3](2019)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FLAIR图像缺血区域信号轻微升高,DWI图像表现为高信号,T1WI、T2WI信号表现正常,弥散系数图像信号偏低;急性期脑梗塞患者FLA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常规T2WI图像信号呈升高状态,DWI图像呈高信号,范围比其他成像更高;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3例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检出率对比,DWI明显高于T1WI、T2WI、FLAI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差异不明显(P> 0.05)。结论: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刘清波,李润霞,王慧[4](2019)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榆林市中医医院诊治的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MRI常规和DWI扫描,对比常规MRI、D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检出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的差异,分析D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结果经临床确诊超急性脑梗塞20例,急性脑梗塞1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DWI图像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异常高信号,T2W1、T1W1、FLAIR等信号;超急性期脑梗塞及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患侧表观弥散系数、健侧表观弥散系数、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分别为[(0.96±0.13)%vs (0.72±0.01)%]、[(0.39±0.02)%vs (0.33±0.01)%]、[(56.02±2.36)%vs (42.15±1.75)%],超急性期脑梗塞均明显高于急性期脑梗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5.00%、100.00%,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灵敏度、特异度为95.00%、100.00%;DWI鉴别诊断脑梗塞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常规MRI的70.0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DWI可准确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病灶,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准确率高于常规MRI。
罗振南[5](2019)在《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hree 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观察和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三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疑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最终确诊80例。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磁共振头颈联合线圈扫描,获取DWI,3D-pCASL及头颈部MRA数据。观察三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分别测量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与rCBF值的差异,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绘制三种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AIS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Yoden指数。将头颈部血管狭窄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严重狭窄、闭塞五级,与3D-pCASL、DWI异常面积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0例AIS患者中,72例3D-pCASL灌注图像表现血流灌注减低,其中28例可见条带状动脉穿行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ATA),8例灌注未见明显异常;80例AIS患者中,74例DWI图像表现为信号增高,ADC弥散受限,6例DWI图像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80例AIS患者中血管为正常20例,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19例,严重狭窄12例,闭塞8例。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分别为(402.17±102.05)×10-6mm2/s、(691.56±63.72)×10-6mm2/s,P值<0.01**,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患侧与对侧镜像区rCBF值分别为15.42±3.15(ml/100g/min)、50.45±8.94(ml/100g/min),P值<0.01**,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D-pCASL对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AUC)=0.895(95%置信区域为0.838~0.953,P<0.001***),敏感度为0.821,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797;ADC值对诊断AIS的AUC=0.962(95%置信区域为0.927~0.998,P<0.001***),敏感度为0.936,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912;MRA对诊断AIS的AUC=0.616(95%置信区间为0.520~0.721,P<0.05*),敏感度为0.69,特异度为0.619,Youden指数为0.209;3D-pCASL、DWI及MRA联合应用对诊断AIS的AUC=0.989(95%置信区间为0.973~1.000,P<0.001***),敏感度为0.987,特异度为0.976,Youden指数为0.963。3D-pCASL与DWI呈显着正相关(r=0.895,P<0.01**),3D-pCASL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58,P<0.01**),DWI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35,P<0.01**)。结论:1、3D-pCASL是一种可以客观地反映急性期脑梗死区血流灌注的技术,能无创及准确的诊断AIS。2、3D-pCASL与DWI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3D-pCASL与MRA之间和DWI与MRA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说明脑血流量和弥散是更能反映AIS的病理变化过程。3、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联合应用,对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最高,能更全面和准确地诊断AIS,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疗依据。
宫宁[6](2019)在《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常规MR检查联合三维时间飞跃发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ethod,3D-TOF)、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多参数评估脑组织缺血后的血液灌注状态、动脉和静脉不同的影像表现以及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行3.0T GE多模态检查。根据SWI-minIP图像上病侧和对侧静脉显示情况,将静脉或多或少的增多、增粗定义为静脉异常,纳入的20例患者划分为静脉异常组和静脉正常组;SWI图像上动脉走形区域上出现的血栓栓子定义为磁敏感血管征,将20例患者分为SVS阳性和SVS阴性组;3D-ASL后处理图像上依据缺血区周围灌注状态与对侧镜面测量比值,将20例患者分为高灌注组、低灌注组和正常组;观察各组间的影像学表现,分别统计学评估静脉异常、灌注异常和SVS阳性与DWI上高信号梗塞面积、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1、纳入20例患者中病侧区静脉异常12例(12/20,60%),其中10例轻度增多,2例明显增多,经统计学分析,静脉异常与脑卒中临床危险因素及梗塞面积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异常与入院时和15天后的NIHSS评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2)。2、20例患者中SWI检查SVS阳性患者7例(7/20,35%),11例3D-TOF MRA检查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闭塞,基于MRA检查SVS征象有较好的一致性,SVS征象的灵敏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63.6%、0.612。SVS阳性患者与梗塞面积、入院临床表现、15天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患者中缺血侧周围异常灌注者14例(14/20,70%),其中高灌注者5例,低灌注者9例,灌注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梗塞面积无统计学意义,与入院当天和15天后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69、P=0.012)。4、SWI静脉异常组(12例)中有3例梗塞周围高灌注,8例呈低灌注,1例灌注正常,SWI静脉的显示与3D-ASL周围灌注状态的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MRI常规检查联合多模态功能成像,能够精准了解梗死区域血流灌注状态、责任血管血栓、静脉异常、脑组织损伤程度等相关信息,与NIHSS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张海青,张子林,殷文兵,徐虹[7](2019)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塞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均先行CT平扫,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结果超急性期脑梗塞4例,CT呈阴性,常规MRI序列未见明显异常,而DWI均显示不同程度高信号;急性期脑梗塞21例只有2例CT显示新病灶,9例常规MRI(T2WI)显示新病灶,而DWI明显优于常规序列。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准确可靠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董军[8](2019)在《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脑梗死静脉溶栓中出血转化(HT)与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就诊,临床诊断为新发脑梗死的138例住院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4.29±1.53)岁,其中男性76例,女性62例。所有病人均行头颅磁共振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扩散加权成像(DWI)系列显示病变区高信号(b=0,1000s/mm2),相应区域ADC值降低,提示患者有新发脑梗死,加扫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在不同序列图像上观察对比病灶。测量并比较梗死区与健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扩散率(MD)及各向异性(FA)值,分析MD指数(rMD)及FA指数(rFA)值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DTI评价脑白质纤维束在急性脑梗死期完整性、神经纤维束损伤程度,明确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SWI序列观察脑梗死灶内是否伴有微出血,然后依据SWI所显示梗死灶内是否存在脑微出血(CMBs)为标准,将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56例本组病例分为CMBs组21例和无CMBs组35例,均给予快速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内复查磁共振SWI序列,检测计数发生出血转化(HT)的例数,对比CMBs组和无CMBs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100%,明显优于常规MRI序列(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脑梗死区MD值超急性期、急性期降低(P<0.05),亚急性期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超急性期变化缺乏一致性(P>0.05),以后各期逐渐降低(P<0.05)。脑梗死区rMD值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s=0.987,P<0.05);rFA值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rs=-0.993,P<0.05)。CMBs组溶栓治疗前常规磁共振和CT未见明显出血,SWI显示均为出血性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共有13例出现血量增加,即出现HT,9例转化为实质性血肿I型,4例转变为实质性血肿Ⅱ型,出现了明显占位效应,8例溶栓后无明显变化;无CMBS组溶栓治疗前CT和SWI扫描未发现CMBs。静脉溶栓治疗后,SWI发现有5例病灶内出现CMBs,ECASS分型为出血性梗死I型,30例未见CMBs。统计学分析显示CMBs组发生HT的例数较无CMBS组多,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12.19,P<0.05)。结论DWI、SWI、DTI可活体无创伤地快速评价缺血的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研究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新方法;DWI对新发脑梗死灶检出敏感,DTI可较准确地评估缺血脑组织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界定缺血半暗带;SWI可清晰、敏感地检测脑缺血中的微出血,反映再灌注受损程度,观察静脉溶栓治疗中出血转化(HT),为临床及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康尔军[9](2018)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脑梗塞患者48例,对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9例超急性期患者的病灶DWI呈明显高信号,11例急性期患者的病灶DWI呈高信号,16例亚急性期患者的病灶DWI呈稍高信号,12例慢性患者的病灶D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塞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史小平,陈康平[10](2018)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博罗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磁共振DWI与MRI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磁共振DWI上均表现出局灶性高信号,在回波成像T2加权成像(T21WI)没有显示异常高信号的患者有9例,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却显示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911 h检查的患者的有10例,病灶在T21WI图像中均表现为稍高信号,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均表现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12 h以上检查的患者有21例,在回波成像T21WI与磁共振DWI中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其中10例患者在回波成像T21WI中表现为多发脑梗死灶,然而在磁共振DWI中却表现为单一异常高信号。结论:磁共振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较高,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高,对急性脑梗死与非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区分开来,同时也可以诊断出磁共振成像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础资料 |
1.2 方法 |
1.3 相关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检出总计率 |
2.2对比两组两组T1W1序列检出例数、T2W1序列检出例数、DWI序列检出例数 |
3 讨论 |
(2)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综合诊断结果 |
2.2 急性脑梗塞检出率 |
2.3 影像学特征 |
3 讨论 |
(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图像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常规DWI、MR分析 |
2.2 DWI、MR检出率对比 |
3讨论 |
(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图像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诊断结果 |
2.2 超急性期脑梗塞和急性脑梗患者的塞弥散系数比较 |
2.3 常规MRI和DWI的诊断结果比较 |
3 讨论 |
(5)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患者资料 |
2.1.1.1 纳入标准 |
2.1.1.2 排除标准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仪器设备 |
2.2.2 扫描准备 |
2.2.3 扫描主要序列及参数 |
2.2.4 MRI图像后处理 |
2.2.5 图像分析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常规MRI表现 |
3.2 3D-pCASL灌注表现 |
3.3 DWI弥散表现 |
3.4 MRA血管表现 |
3.5 血管狭窄程度分组与3D-pCASL灌注、DWI弥散之间的关系 |
3.6 患侧与对侧镜像区ADC值、rCBF值的差异 |
3.7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诊断效能分析 |
3.8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像学表现 |
4.2 3D-pCASL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
4.3 DWI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
4.4 头-颈部MRA技术原理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
4.5 3D-pCASL、DWI及头颈部MRA三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
1.3 图像及资料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 |
2.2 应用SWI序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 |
2.3 应用3D-ASL序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 |
2.4 SWI联合3D-ASL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 |
3.讨论 |
3.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3.2 SWI和3D-ASL成像基本原理 |
3.3 SWI对脑卒中静脉和动脉异常的评估和临床意义 |
3.4 3D-ASL对脑卒中灌注异常的评估和临床意义 |
3.5 SWI联合3D-ASL成像对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患者一般资料 |
1.2 患者的入选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1.3.1 MRI设备 |
1.3.2 检查摆位与定位 |
1.3.3 扫描系列 |
1.3.4 磁共振扫描参数 |
1.4 图像后处理 |
1.4.1 DWI、 DTI 序列图像处理及数据统计分析 |
1.4.2 SWI序列检查图像处理 |
1.5 溶栓患者分组标准 |
1.6 静脉溶栓治疗方案 |
1.7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DWI结果 |
2.2 DTI结果 |
2.3 SWI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般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10)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讨论 |
四、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叶德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3)
- [2]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J]. 赵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3)
- [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诊断的应用价值[J]. 张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20)
- [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刘清波,李润霞,王慧. 海南医学, 2019(09)
- [5]3D-pCASL联合DWI及头颈部MR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研究[D]. 罗振南. 南华大学, 2019(01)
- [6]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D]. 宫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J]. 张海青,张子林,殷文兵,徐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1)
- [8]磁共振DWI、DTI、SWI在新发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董军. 青岛大学, 2019(03)
- [9]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康尔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1)
- [10]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 史小平,陈康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