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

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

一、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远征,李金萍,李丹丹,刘宝军,扈进冬,李纪顺,杨合同[1](2020)在《菌丝内生细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 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聂鹏[2](2020)在《虾壳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抑菌和保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甲壳素通常被称作几丁质,在干虾、蟹壳中的含量可高达40%左右,壳聚糖是甲壳素的一级衍生物。本学位论文围绕虾壳壳聚糖的不同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理化性质、抗氧化性能、抑菌性能和对牛肉的保鲜效果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结果为虾壳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上的引用建立了基础。虾壳酶解法脱蛋白工艺优化及壳聚糖的制备。首先优化了利用酸性酶去除虾壳蛋白的最佳工艺,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2.16%、50.5℃、65min、p H 3.0。在该条件下,虾壳脱蛋白率为78.9%。利用脱蛋白的虾壳进一步制备壳聚糖,甲壳素的提取率为62.6%,壳聚糖产率为34.2%。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研究。利用制备的壳聚糖分别与木糖、果糖、葡萄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了木糖-壳聚糖(Xy-MRPs)、果糖-壳聚糖(Fru-MRPs)、葡萄糖-壳聚糖(Glu-MRPs)美拉德产物;并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3种产物进行鉴定。不同的还原糖与壳聚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与反应时间有密切关联。木糖-MRP的溶解性显着低于葡萄糖-MRP和果糖-MRP,但是持油能力显着高于葡萄糖-MRP和果糖-MRP。壳聚糖与3种还原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高,随检测的指标有差异。总还原能力的顺序是木糖-MRP>果糖-MRP>葡萄糖-MRPs,DPPH自由基的表观清除能力顺序为木糖-MRP>葡萄糖-MRP>果糖-MRP,ABTS自由基清除率能力大小顺序为木糖-MRP≈葡萄糖-MRP>果糖-MRP,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大小顺序为木糖-EMP>果糖-MRP≈葡萄糖-MRPs。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Glu-MRPs和Fru-MRPs的抑菌及其保鲜性能。考察了溶解度高的Glu-MRPs和Fru-MR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并对Glu-MRPs和Fru-MRPs对新鲜牛肉的保鲜效果进行了的调查。两种MRPs(Fru-MRPs和Glu-MRPs)对所调查的4种菌的生长都能起到抑制作用;2种产物的抑菌作用稍有差别,Glu-MRPs总体上的抑菌能力强于Fru-MRPs;所研究的4个菌种中,Glu-MRPs的抑菌大小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Fru-MRPs的抑菌大小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利用壳聚糖(Chitosan)和其美拉德反应产物(Fru-MRPs、Glu-MRPs)处理牛肉,可以显着降低储藏期牛肉的挥发性碱基氮(TVB-N)、三甲胺(TMA)、p H和总细菌数(TBC),提高感官评价得分,并且Fru-MRPs和Glu-MRPs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强于壳聚糖。另外,从总体上看,壳聚糖(Chitosan)可以延长新鲜牛肉2天保质期,壳聚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Fru-MRPs、Glu-MRPs)可以延长4天保质期,Fru-MRPs的效果略优于Glu-MRPs。上述结果说明虾壳壳聚糖的与还原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和抑菌功能,对新鲜牛肉具有保鲜作用;并且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对牛肉的保鲜作用强于壳聚糖。该结果为虾壳壳聚糖作保鲜剂应用于食品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捷枫[3](2015)在《油竹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抑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子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它的很多部分都对人体有益,竹笋具有具有滋阴、开胃、清热、化痰等作用;《本草纲目》中描述竹叶有除烦热惊厥等功效,现在也不断有学者报道指出,竹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药食同源、抗菌、抗病毒活性等功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然药用物质。本文选取油竹竹干为原料,首次提取了竹干中存在的黄酮类物质,提取除杂后,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物质种类、抑菌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热回流法提取竹干黄酮,对溶剂的种类及其浓度、原料与溶剂的比例(料液比)、加热温度、提取的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再进一步利用正交试验法对该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因素中,溶剂浓度影响最大,提取温度影响最小,同时得出最好的条件,即:溶剂选择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到80℃,热回流2h,料液比为1:20(g/mL),此条件下得到竹干黄酮有最大的提取率1.86%。(2)选用大孔树脂对黄酮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优选出了AB-8型大孔树脂。通过试验,得到最佳参数为:1.0mg/mL的黄酮水溶液,上样液的pH为6,上样速度为1.0mL/min,最大上样量为170mL,浓度为70%的乙醇进行洗脱,洗脱速度为1.5mL/min,其用量为120mL。此时纯化效果最好,竹干黄酮溶液质量由21.3%提高到50.85%,提高了2.4倍。(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竹干黄酮的具体成分进行分析,成功分离并测定了竹干黄酮样品其中的5种成分,分别为芦丁、山奈苷、金丝桃苷、山奈酚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4)选择常见的几种菌种,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抑菌圈法探究了竹干黄酮对试验菌种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竹干黄酮在一定浓度下对供试菌种都有效果,但是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霉菌;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比较突出,在酸性环境下,竹干黄酮的抑菌效果更好;竹干黄酮拥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00℃以内经过热处理后,仍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因此,竹干黄酮可以作为一种能够抵抗高温处理的天然植物防腐剂。

李彦艳,张闪闪,任国栋[4](2015)在《甲壳动物、昆虫、真菌中甲壳素的提取进展》文中指出甲壳素/壳聚糖是一种应用广泛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广泛存在于虾蟹壳、昆虫外骨骼、真菌细胞壁。随着甲壳素在医学、食品等方面的研究,甲壳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重视。传统生产甲壳素的方法是利用虾蟹壳作为原料,虾蟹壳中甲壳素含量为20%30%,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化学酸碱法,EDTA法及最近几年发展的酶法等。近年来资源昆虫和真菌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从昆虫中提取甲壳素多采用酸碱法,但又不同于从虾蟹中提取方法。在真菌中,甲壳素和壳聚糖相互紧密交织存在于细胞壁中,通常以虾蟹壳中用酸碱法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为基础,作一些改进。针对甲壳素来源不同的特点,介绍了制备甲壳素的不同工艺,为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参考。

方海峰[5](2014)在《壳聚糖/牛蒡/明胶/甘油复合膜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极难保鲜处理的黄金浆果蓝莓为研究对象,对涂膜保鲜及涂膜结合气调保鲜分别作了大量实验,研究不同保鲜处理方式的保鲜效果,为蓝莓采后保鲜及物流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提高其鲜食市场份额并降低物流成本,也为其他果蔬保鲜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本文首先制备了壳聚糖单膜,并利用新型健康产品牛蒡液作为改性剂,对壳聚糖膜进行改性形成新的复合膜。利用SEM和FT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光谱分析。发现牛蒡和壳聚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0g/ml和0.02g/ml时复合膜的相容性和结晶性较好,且接触角减小,亲水性提高。抗拉强度达到51.76Mpa,断裂伸长率也达到40%以上,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为501mg·m/(h·m2·kPa),O2和CO2透过系数分别为0.11和0.38 nl · m/h · m2 · Pa,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0%,抑菌率更是达到了100%。之后又利用甘油和明胶的对复合膜的进行性能优化,使复合膜满足浆果类产品对涂膜机械性能的要求,提出综合性能最优复合膜为壳聚糖浓度0.02g/mL、牛蒡浓度0.1g/mL、明胶浓度0.03g/mL、甘油体积分数0.5%。(2)常温下利用壳聚糖单膜,牛蒡及综合性能最优复合膜分别对蓝莓进行了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单膜、牛蒡及其共混膜对蓝莓鲜果均有一定的保鲜作用。浓度为0.02~0.025的壳聚糖单膜以及质量浓度在0.08~0.10g/ml范围内的牛蒡保鲜效果较好,可使蓝莓储存期延长至10d,而复合膜可使蓝莓储存至12d,明显高于对照组7d。腐烂率、硬度、呼吸强度、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过氧化物霉活性及VC含量等均与对照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根据实验结果和蓝莓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花青素含量三大关键指标再次对复合保鲜液的配比进行优化,得出壳聚糖浓度0.02g/mL、牛蒡浓度0.08g/mL、明胶浓度0.03g/mL、甘油体积分数0.5%的保鲜成膜液能实现蓝莓的最佳保鲜效果。(3)常温下利用最佳保鲜液对蓝莓进行涂膜后再进行气调保鲜试验,通过对关键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气调包装的最佳气体组分为02:6%,CO2:10%,N2:84%。经测试蓝莓的各项生理指标得出:涂膜结合气调保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更好,可有效抑制蓝莓后熟进程。储存期可延长至30d时,仍具有较好的鲜食价值和销售价值。从实验结果分析发现,涂膜保鲜技术与气调包装对蓝莓保鲜机理的侧重点不同,涂膜保鲜因其机械性能、抗氧化性及抑菌性对蓝莓果实表面强度及品质的影响较大。气调包装因对呼吸作用及水分蒸发的抑制可以降低部分营养物质的分解,而且由于气调包装使蓝莓果实处于合适的微环境中,水分及气体内外交换更为合理。因此,涂膜结合气调的复合保鲜方式优势互补可以提高蓝莓果实的储运和销售功能。(4)最后,选择6种不同保鲜方式对蓝莓进行物流模拟,测试不同时间物流结束时的TPA参数,并对物流结束后18d货架期内蓝莓的质构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时间的模拟物流结束时,预冷+涂膜+MAP的蓝莓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都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在货架期间蓝莓的各项质构指标都呈微下降趋势,当货架期延长到18d时,TPA参数平均下降了20%,对照组已经失去销售价值,该保鲜效果是其他保鲜方法的两倍以上。因此在物流前选择预冷+涂膜+MAP的保鲜方式包装蓝莓,能够保证蓝莓的物流环节并使其货架销售期延长至18d。

索一婷,曲琪环,于娟娟[6](2011)在《壳聚糖的提取来源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医药卫生、农业等领域,但由于传统工艺从虾、蟹壳中提取的壳聚糖产量和质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文章仅结合大量文献从虾蟹壳、微生物、昆虫等三方面来源作一综述。

刘珍利[7](2010)在《微生物发酵生产壳聚糖及酶法降解壳聚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Chitosan, CTS)是自然界已经发现的唯一的天然高分子碱性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CTS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和良好的成膜性、保湿性、吸附性和抗菌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壳聚糖降解产物低聚壳聚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COS)的水溶性大大改善,具有许多壳聚糖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生理活性和功能。本论文对如何利用真菌发酵生产壳聚糖,并用非专一性酶降解壳聚糖制备低聚壳聚糖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真菌培养生产壳聚糖进行了研究,确定雅致放射毛霉为发酵制备壳聚糖优良菌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雅致放射毛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组成为玉米浆6.8%、玉米粉4.2%、KH2PO40.2%、MgSO40.2%;优化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48h、培养基初始pH7、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00r/min、接种量4%、装液量50ml/250ml。其次,采用稀酸稀碱处理菌体提取壳聚糖,对提取工艺路线和参数进行了优化。先用4%氢氧化钠,固液比1:30,115℃处理4h除去菌体表面蛋白,再用4%醋酸60℃下提取3h,壳聚糖得率可达到13.48%。采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和提取条件,壳聚糖产量可达4.152//L,脱乙酰度为90.25%,粘均分子量为2.1×105。此外,论文选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壳聚糖进行酶解,以酶解液中还原糖浓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这四种非专一性酶对壳聚糖的酶解效果。结果表明:各酶降解壳聚糖的能力大小为:纤维素酶>胃蛋白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纤维素酶和胃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酶解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酶解条件为pH5.5,温度为65℃,胃蛋白酶量为3U/mg,纤维素酶量为3U/mg。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还原糖的浓度可以达4.64mmol/L,均高于单一的纤维素酶和胃蛋白酶的酶解效果。最后,对酶解产物进行了SephadexG-25凝胶色谱分析和薄层层析。凝胶色谱分析洗脱曲线显示酶解产物中含主要含有低聚壳聚糖和氨基葡萄两个洗脱峰。酶解产物薄层层析表明酶解产物中低聚壳聚糖是由两种分子量的低聚糖组成。此外,通过薄板层析割胶法回收低聚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回收率分别为54%和22%。

李萍,刘通讯[8](2009)在《日本根霉发酵乌龙茶过程中茶叶品质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日本根霉对乌龙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发酵(第一阶段)期间微生物生长旺盛,茶叶的品质有显着的变化,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而可溶性糖和茶褐素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高温(第二阶段)阶段,酶活增大,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继续减少,可溶性糖和茶褐素的含量都继续增加。其中以低温发酵21d的样品的变化尤为显着,其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下降了54.4%和93.8%,茶汤红褐、醇甘且含有特殊的焦糖香。

何圣红,秦国正,陈靠山[9](2009)在《从拟康氏木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拟康氏木霉菌丝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壳聚糖,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碱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产率、脱乙酰度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率在一定范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均增加;碱浓度一定时,壳聚糖的分子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壳聚糖产率占菌丝体干重达14.4%,纯度为90.2%,脱乙酰度达95.2%。

李昊[10](2009)在《液态发酵美味牛肝菌生成壳聚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Chitosan,简称CS)又称聚氨基-D-葡萄糖,是几丁质的脱乙酰产物,它是自然界中唯一存在的碱性多糖。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壳聚糖被广泛应用在药物制剂学、印染、化工、食品、农业等方面。目前,壳聚糖的工业化生产原料主要来自于虾、蟹的外壳,该原料制备壳聚糖的提取方法耗能较高,对环境有污染,且原料受季节和产地的影响较大。自从上世纪证实在真菌菌丝体细胞壁中有甲壳素存在以来,有关从真菌菌丝中提取壳聚糖的报道不断涌现。但是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提取方法的研究,对高产菌株的筛选与培养条件的优化的研究却不多。本实验主要通过利用对实验室保藏的担子菌门牛肝菌科的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研究得出高产壳聚糖的菌株培养基主要组成成分和培养条件,并对发酵液中分离提取的目的物进行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实验首先通过对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壳聚糖的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及实验条件的单因子优化,确定了美味牛肝菌发酵的最佳基础培养基,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发酵生成壳聚糖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浸出粉。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单因子优化,结果表明:在250mL三角瓶中美味牛肝菌的液态发酵生成壳聚糖的最适pH5.5,温度28℃,装液量80mL,发酵天数6天。在单因子研究基础上选择葡萄糖,酵母浸出粉和对实验结果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发酵条件因素pH,装液量共四因子,使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响应曲面统计方法(RSM),优化出美味牛肝菌发酵生成壳聚糖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以250mL三角瓶作为发酵摇瓶,采用葡萄糖30.53g/L作为碳源,酵母浸出粉7.02g/L作为氮源,在发酵温度为28℃,装液量达77.42mL,起始pH为5.64的条件下发酵6天,获得壳聚糖最大积累量为3.81g/L,占菌丝体干重的15.43%。实验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通过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的定性分析,确认了从美味牛肝菌中提取的物质为壳聚糖,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脱乙酰度和纯度,具有较好的品质。利用从美味牛肝菌中提取的壳聚糖进行抑菌活性实验,发现浓度为2%的壳聚糖溶液对大肠肝菌及枯草杆菌都具有抑菌活性,且对大肠杆菌的效果要优于枯草杆菌,从而为其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菌丝内生细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真菌-细菌联合体
    1.1 类细菌
    1.2 菌根辅助细菌
    1.3 菌丝内生细菌
2 已发现的真菌-EHB共生体系
    2.1 与毛霉菌门有关联的EHB
        2.1.1 与微孢根霉有关的菌丝内生伯克霍尔德氏菌
        2.1.2 与长枝被孢霉有关的半胱氨酸嗜真菌分枝杆菌
        2.1.3 与梨形管囊霉有关的点形念珠藻
        2.1.4 与丛枝菌根珍珠巨孢霉有关的巨孢囊霉杆菌
        2.1.5 与柔膜细菌目有关的内生细菌Mre
    2.2 与担子菌(Basidomycota)有关联的EHB
        2.2.1 与外生菌根真菌双色蜡蘑有关的类芽孢杆菌
        2.2.2 玉米黑粉菌与短小芽孢杆菌形成的新型胞内固氮联合体
        2.2.3 印度梨形孢与放射根瘤菌共生体
    2.3 与子囊菌(Ascomycota)有关联的EHB
3 真菌-EHB共生体系中的二者关系
    3.1 EHB进入宿主真菌的机制
    3.2 真菌-EHB二者关系的建立与转变
4 EHB的研究意义
5 展望

(2)虾壳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抑菌和保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甲壳素概述
        1.1.1 壳聚糖性质
        1.1.2 提取方法
    1.2 美拉德反应概述
        1.2.1 美拉德反应产物特性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虾壳酶解法脱蛋白工艺优化及壳聚糖的制备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茚三酮显色法绘制氨基酸标曲
        2.2.2 凯氏定氮法测虾壳蛋白含量
        2.2.3 酶解法除虾壳蛋白
        2.2.4 虾壳甲壳素制备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设计
        2.2.5 酸溶法除虾壳无机盐
        2.2.6 碱法去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原料虾壳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2.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响应面分析
        2.3.5 四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2.3.6 验证实验
        2.3.7 酸性蛋白酶酶解对虾壳蛋白去除率
        2.3.8 甲壳素及壳聚糖产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制备不同类型的MRPs
        3.2.2 吸光度分析
        3.2.3 荧光光谱分析
        3.2.4 紫外全波段扫描分析
        3.2.5 红外全波段扫描分析
        3.2.6 美拉德反应产物溶解度测定
        3.2.7 美拉德反应产物持油力测定
        3.2.8 三种MRPs的抗氧化活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3种壳聚糖MRPs的检测
        3.3.2 3种MRPs的荧光光谱分析
        3.3.3 3种MRPs的紫外光谱分析
        3.3.4 3种MRPs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3种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溶解度比较
        3.3.6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持油性
        3.3.7 3种MRPs的抗氧化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lu-MRPs和 Fru-MRPs的抑菌及其保鲜性能
    4.1 材料仪器设备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2.1 美拉德反应产物抑菌特性测定
        4.2.2 美拉德反应产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4.2.3 三种MRPs对新鲜牛肉的防腐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抑菌特性
        4.3.2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4.3.3 美拉德反应产物对牛肉的保鲜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油竹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抑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防腐剂的概述
        1.2.1 天然动物源防腐剂
        1.2.2 天然微生物源防腐剂
        1.2.3 天然植物源防腐剂
    1.3 竹的研究现状
        1.3.1 黄酮类化合物
        1.3.2 生物活性多糖
        1.3.3 特种氨基酸
        1.3.4 挥发性成分
        1.3.5 其他成分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研究
        1.4.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竹干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竹干的预处理
        2.3.2 竹干黄酮的测定方法
        2.3.3 竹干黄酮提取的提取工艺研究
        2.3.4 正交试验设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2.4.2 竹干黄酮提取单因素影响
        2.4.3 竹干黄酮提取正交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竹干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1 大孔吸附树脂概述
        3.1.1 大孔吸附树脂的基本原理
        3.1.2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
        3.1.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油竹竹干黄酮的提取与粗提液的处理
        3.3.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3.3.3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能力与解吸能力的测定
        3.3.4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制作
        3.3.5 AB-8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吸附研究
        3.3.6 竹干黄酮纯化效果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能力与解吸能力的测定
        3.4.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制作
        3.4.3 AB-8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3.4.4 验证实验及其纯化效果
    3.6 本章小结
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黄酮成分分析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2.2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绘制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色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PLC检测图
        4.3.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4.3.3 方法回收率
    4.4 本章小结
5 竹干黄酮的抑菌实验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剂与仪器
        5.1.3 仪器和设备
        5.1.4 微生物及其来源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基的制备
        5.2.2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5.2.3 竹干黄酮抑菌活性的测定
        5.2.4 影响抑菌活性的因素
        5.2.5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5.2.6 山梨酸钾与对竹干黄酮溶液抑菌活性的对比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最佳菌悬液梯度
        5.3.2 竹干黄酮对各菌种的初步抑菌实验
        5.3.3 不同浓度竹干黄酮溶液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5.3.4 竹干黄酮溶液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5.3.5 竹干黄酮溶液热处理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5.3.6 竹干黄酮溶液对各菌种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5.3.7 山梨酸钾与对竹干黄酮溶液抑菌活性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甲壳动物、昆虫、真菌中甲壳素的提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甲壳动物的甲壳素
    1.1酸碱法
    1.2酶法
2昆虫的甲壳素
    2.1从蝉蜕提取甲壳素
    2.2从蝇蛆提取甲壳素
    2.3从蜜蜂提取甲壳素
    2.4从其他昆虫提取甲壳素
3真菌中的甲壳素
    3.1不同的培养基会影响菌体生长量和甲壳素的产量
    3.2不同的真菌也会影响菌体生长量和甲壳素的产量
    3.3不同的真菌制备甲壳素的方法是不同的
4讨论

(5)壳聚糖/牛蒡/明胶/甘油复合膜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5.1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果蔬保鲜基础理论
    2.1 果蔬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2.1.1 色泽变化
        2.1.2 硬度变化
        2.1.3 味感变化
        2.1.4 成熟度变化
    2.2 果蔬采收后生理活动机制及影响因子
        2.2.1 果蔬采收后生理活动机制
        2.2.2 采后生理影响因子
    2.3 果蔬涂膜保鲜机理
    2.4 壳聚糖及其复合膜保鲜机理
    2.5 果蔬气调保鲜机理
    2.6 影响蓝莓保鲜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壳聚糖/牛蒡/明胶/甘油复合膜制备及性能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性能测定方法
        3.2.1 结构表征
        3.2.2 厚度测试
        3.2.3 机械性能
        3.2.4 透湿性
        3.2.5 透气性
        3.2.6 接触角
        3.2.7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2.8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
        3.2.9 酵母菌清除率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方法
        3.3.2 牛蒡性能
        3.3.3 牛蒡/壳聚糖复合膜性能测试
        3.3.4 壳聚糖/牛蒡/甘油/明胶复合膜制备及优化
        3.3.5 温、湿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牛蒡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3.4.2 牛蒡对壳聚糖膜性能的影响
        3.4.3 壳聚糖/牛蒡/明胶/甘油复合膜制备及优化
        3.4.4 温、湿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涂膜的保鲜处理对蓝莓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保鲜指标测定
        4.2.2 实验安排
        4.2.3 数据处理
        4.2.4 实验照片记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常温下牛蒡对蓝莓的保鲜效果
        4.3.2 常温下壳聚糖对蓝莓的保鲜效果
        4.3.3 常温下牛蒡/壳聚糖复合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
        4.3.4 常温下牛蒡/壳聚糖涂膜保鲜蓝莓的优化
        4.3.4 涂膜结合气调对蓝莓的保鲜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保鲜处理对蓝莓储运性能及货架期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方法与过程
        5.3.1 蓝莓包装处理
        5.3.2 蓝莓包装件物流振动实验
        5.3.3 蓝莓包装件物流冲击实验
        5.3.4 模拟物流过程中保鲜试验
        5.3.5 货架期模拟试验
        5.3.7 蓝莓果实质构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蓝莓包装件物流振动实验结果分析
        5.4.2 蓝莓包装件物流冲击实验结果分析
        5.4.3 不同物流时间段结束后蓝莓损坏率、失重率与质构参数分析
        5.4.4 货架期间蓝莓质构参数变化和失重率变化
        5.4.5 蓝莓采用不同包装保鲜方式的货架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壳聚糖的提取来源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虾蟹甲壳提取
    1.1 高浓度碱在高温下脱乙酰得到壳聚糖
    1.2 甲壳素酶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
2 微生物提取
3 昆虫提取
    3.1 臭蜣螂提取
    3.2 蝇蛆提取
    3.4 蚕蛹提取
4 植物
    4.1 桑白皮
5 结论

(7)微生物发酵生产壳聚糖及酶法降解壳聚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壳聚糖和低聚壳聚糖
        1.1.1 壳聚糖和低聚壳聚糖的结构
        1.1.2 壳聚糖和低聚壳聚糖的性质
        1.1.3 壳聚糖的来源
        1.1.4 真菌中壳聚糖的生物合成
    1.2 壳聚糖和低聚壳聚糖的应用
        1.2.1 壳聚糖的应用
        1.2.2 低聚壳聚糖的应用
    1.3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3.1 从虾壳、蟹壳中提取壳聚糖
        1.3.2 从昆虫外壳提取壳聚糖
        1.3.3 微生物法生产壳聚糖
    1.4 低聚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4.1 酸水解法
        1.4.2 氧化降解法
        1.4.3 酶降解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药品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和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菌体培养
        2.2.3 菌丝体收集
        2.2.4 壳聚糖提取
        2.2.5 壳聚糖的酶解
        2.2.6 凝胶柱层析分析酶解产物
        2.2.7 薄层层析法分析酶解产物
        2.2.8 薄板层析割胶制备低聚壳聚糖
        2.2.9 发酵液中含糖量测定
        2.2.10 Schales法测酶解产物还原糖含量
        2.2.11 菌丝体浓度和壳聚糖产量计算
        2.2.12 含氮量测定
        2.2.13 壳聚糖含量测定
        2.2.14 壳聚糖红外光谱扫描
        2.2.15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2.2.16 壳聚糖粘均分子量计算
        2.2.17 壳聚糖水分测定
        2.2.19 壳聚糖灰分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菌种提取壳聚糖比较
    3.2 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1 碳源对雅致放射毛霉合成壳聚糖的影响
        3.2.2 氮源对雅致放射毛霉合成壳聚糖的影响
        3.2.3 无机盐对雅致放射毛霉合成壳聚糖的影响
        3.2.4 氮源碳源浓度对壳聚糖产量的影响
        3.2.5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的玉米粉玉米浆的浓度
    3.3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3.1 培养时间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2 初始pH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3 温度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4 转速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5 装液量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6 接种量对菌体产壳聚糖的影响
        3.3.7 发酵罐放大试验
    3.4 壳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3.4.1 碱处理工艺条件优化
        3.4.2 酸提取条件工艺条件优化
        3.4.3 高浓度碱脱乙酰提取壳聚糖研究
    3.5 壳聚糖产品分析
        3.5.1 壳聚糖产品红外光谱
        3.5.2 壳聚糖产品的性质
    3.6 酶法降解壳聚糖工艺研究
        3.6.1 单酶酶解工艺条件研究
        3.6.2 复合酶酶解壳聚糖
        3.6.3 酶解产物分析及分离纯化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从拟康氏木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菌种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1.4.1 PDA培养基
        1.4.2 液体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条件
    2.2 碱法制备壳聚糖
    2.3 菌丝体细胞质、蛋白质去除效果的检测
        2.3.1 Lugol’s碘液染色法[4]
        2.3.2 双缩脲反应[5]
    2.4 壳聚糖产品的定性分析
        2.4.1 VanWisselingh颜色反应
        2.4.2 红外光谱 (用 KBr 压片法测定[6])
    2.5 壳聚糖产品的定量分析
        2.5.1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2.5.2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8]
        2.5.3 壳聚糖水分的测定
        2.5.4 壳聚糖含量 (纯度) 的测定
        2.5.5 壳聚糖产品得率
        2.5.6 测菌体干重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碱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得率的影响
    3.2 不同碱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
    3.3 45%碱浓度时不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3.4 菌丝体细胞质、蛋白质去除效果的检测
    3.5 壳聚糖产品的质量分析
        3.5.1 VanWisselingh颜色反应
        3.5.2 红外光谱
        3.5.3 壳聚糖水分的测定
        3.5.4 壳聚糖的含量 (纯度) 的测定

(10)液态发酵美味牛肝菌生成壳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壳聚糖
        1.1.1 壳聚糖的命名及结构
        1.1.2 几丁质与壳聚糖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1.3 壳聚糖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1.1.3.1 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3.2 壳聚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1.3.3 壳聚糖的市场概况
        1.1.4 利用真菌提取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1.1.5 壳聚糖的抑菌作用
        1.1.5.1 壳聚糖抑菌机理
        1.1.5.2 影响壳聚糖抑菌效果的因素
    1.2 美味牛肝菌
        1.2.1 美味牛肝菌简述
        1.2.2 美味牛肝菌的液态发酵研究
2 引言
    2.1 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2.2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真菌培养基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
    3.4 发酵培养条件
    3.5 单因子实验筛选
        3.5.1 碳源优化培养
        3.5.2 氮源优化培养
        3.5.3 初始pH 的筛选
        3.5.4 最佳发酵温度的筛选
        3.5.5 最佳装液量的筛选
        3.5.6 最佳发酵天数的筛选
    3.6 响应曲面法(RSM)优化发酵培养基
        3.6.1 优化方案关键因子的选定
        3.6.2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3.6.3 模型的验证实验
    3.7 菌丝体干重测定
    3.8 壳聚糖提取工艺
    3.9 壳聚糖定性及品质测定
        3.9.1 壳聚糖红外光谱(IR)的测定
        3.9.2 壳聚糖的紫外光谱(UV)测定
        3.9.3 壳聚糖的表征粘度测定
        3.9.4 壳聚糖脱乙酰度(DD)的测定
        3.9.5 壳聚糖纯度的测定
    3.10 壳聚糖抑菌活性实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发酵培养基主要营养成分的筛选
        4.1.1 发酵培养基最适碳源筛选(g/L)
        4.1.2 发酵培养基氮源筛选(g/L)
    4.2 培养基发酵条件的单因子筛选
        4.2.1 最佳初始pH 值筛选
        4.2.2 最佳发酵温度的筛选
        4.2.3 最佳装液量的筛选
        4.2.4 最佳发酵天数的确定
    4.3 响应曲面法优化(RSM)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壳聚糖条件的确定
    4.4 壳聚糖定性及质量分析
        4.4.1 壳聚糖红外光谱(IR)对照
        4.4.2 壳聚糖紫外光谱(UV)对照
        4.4.3 壳聚糖的表征粘度的测定
        4.4.4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4.4.5 壳聚糖纯度的测定
    4.5 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分析
5 主要结论与问题
    5.1 主要结论
        5.1.1 单因子试验设计筛选美味牛肝菌发酵生成壳聚糖条件
        5.1.2 响应曲面法优化(RSM)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壳聚糖的关键因子
        5.1.3 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物的定性及质量分析
        5.1.4 美味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壳聚糖的抑菌试验
    5.2 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菌丝内生细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J]. 吴远征,李金萍,李丹丹,刘宝军,扈进冬,李纪顺,杨合同. 山东科学, 2020(04)
  • [2]虾壳壳聚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抑菌和保鲜作用研究[D]. 聂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油竹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抑菌实验研究[D]. 丁捷枫. 武汉轻工大学, 2015(06)
  • [4]甲壳动物、昆虫、真菌中甲壳素的提取进展[J]. 李彦艳,张闪闪,任国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07)
  • [5]壳聚糖/牛蒡/明胶/甘油复合膜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D]. 方海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6]壳聚糖的提取来源及方法研究[J]. 索一婷,曲琪环,于娟娟. 吉林农业, 2011(04)
  • [7]微生物发酵生产壳聚糖及酶法降解壳聚糖研究[D]. 刘珍利.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8]日本根霉发酵乌龙茶过程中茶叶品质的变化[J]. 李萍,刘通讯. 食品工业科技, 2009(06)
  • [9]从拟康氏木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J]. 何圣红,秦国正,陈靠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03)
  • [10]液态发酵美味牛肝菌生成壳聚糖的研究[D]. 李昊.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从日本根霉中提取壳聚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