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一、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钱智,吴也白,宋清,朱咏[1](2022)在《上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改变中小学教学方式,将探索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在政府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学校自主完善现代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学校走特色化和多样化办学道路,营造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制度。优化完善基础教育社区参与制度,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协同发展。

倪国栋,高兰,王文顺,杨圣奇,许娜[2](2022)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1998—2019年刊载的1 602篇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了样本文献的发表年度、研究机构、核心期刊、研究作者等分布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培养制度、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与培养标准等,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未来可以围绕培养规律和路径、"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立德树人职责、教育国际化等方向和领域开展研究。

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王超,袁粼[3](2021)在《“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北京理工大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理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复合领军型、应用创新型四类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本研一体"3+X"机制为导向,从思政课群、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科研实践、综合素养七个维度进行系统全面又各有侧重培养的"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古翠凤,陆媛斌,宋站阳[4](2021)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管理主体的多中心性,通过引进多元的竞争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一项准公共产品,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协同共治的治理目标、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和民主多样的治理手段来解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形式单调、资源分散的问题,从而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主导、行业协会协调、家庭支持、学生参与的多中心善治格局。

李保忠[5](2021)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凌琳[6](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认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陈慧媚[7](2020)在《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制造业素来被人们誉为“工业心脏”,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只能称得上是制造大国却称不上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动我国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过程中发现我国地方高校在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对症下药,思考如何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选取南昌大学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南昌大学的相关实物进行分析以及对部分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之上了解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培养现状进行评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发现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问题: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办学经费投入有限;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接着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这几个工业强国中各选取了一所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高校,总结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在针对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然后在结合前几部分的基础之上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彭梦瑶[8](2020)在《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且经济、科技实力都将大幅度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所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规模、质量也需紧跟发展步伐,同步进行提升。近年来,湖南省在响应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号召的同时,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趋势,以打造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人才队伍为目的,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发展规划与办法,如“湖湘人才发展支持计划”、“芙蓉学者计划”、“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在此背景下,本文欲以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搜集2010-2017年的历史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组合的预测模型,进行2018-2025年的人才总量、质量和结构需求预测,并结合目前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求趋势,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为:(1)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总量将呈现大幅的增长趋势。(2)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需求逐步提高,学历越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需求越大,博士学历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最大,而且需求量增速也最快。(3)科技创新人才的结构仍然存有一定矛盾,尤其是第二、三产业需求量增大,在此之中以第三产业增速最快。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以及需求趋势分析分别从总量、质量和结构的问题出发,从体制机制、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结构调整等五个方面对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优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打造提供发展对策。

刘洪翔[9](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朱雅祺[10](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形成了融媒体。融媒体应用在教育领域,革新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出现了新的教育传播渠道、教育管理手段,对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搭建了开放、共享、平等的沟通平台;海量的知识、信息以多样化的形态存储在互联网上,构建了多元化、数字化的资源数据库,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自媒体等移动媒体的出现,学生从“受众”变为“用户”,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国家精品网络课程、微课程等新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提供了新的渠道。综上,如何利用融媒体助推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从创新能力出发,分析创新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特征,选取适当的培养途径,利用融媒体的特点,构建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分析了A高校教育信息技术系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多元智力理论、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第三章,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设计。阐述了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以及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设计。第四章,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阐述了A高校教育信息技术系融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实践。第五章,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与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分析评价了A高校教育信息技术系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并对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创新人才观
    (二)有利于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大局
    (三)有利于增强上海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
二、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内外经验
    (一)注重多方合作,形成多元化校外培养体系
    (二)注重因材施教,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
    (三)注重融合教学,实行多样化教学方式
    (四)注重综合素养评价,强调“硬指标”和“软指标”的双重标准
    (五)注重人才成长通道,创设独立建制的专门学校
    (六)注重教师培养,打造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队伍
三、 上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
    (二)存在的问题
        1.鼓励创新的教育生态尚未形成,制约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2.追求标准答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求知探究的创新热情
        3.综合素质评价实际应用不足,削弱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创新型师资队伍短板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5.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不足,加深了教育资源鸿沟
        6. 初中及小学的实验硬件设施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 对策建议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教育生态
        1.构建多方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体系
        2.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体系
    (二)创设尊重个性的课程体系
        1.设置科创贯通课程,鼓励学科内、学科间、年级间交叉融合
        2.设置专项研修课,将常规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利用多方资源构建灵活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构建公平科学的评价遴选机制
        1.建立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机制
        2.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机制
        3.畅通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通道
    (四)探索多主体协同赋能的办学模式
        1.探索基础教育与大学合作办学新模式
        2.探索跨机构、跨学校、跨省市的多方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3.筹建未来科技学校和学科创新培训学校
    (五)完善信息化教育资源供给新模式
        1.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线教学变革
        3.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1.加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2.完善教师队伍科学管理机制
        3.建立科教融合的师资培养方式

(2)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
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年代分布情况
    (二)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三)核心期刊分布情况
    (四)研究作者分布情况
三、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
    (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
    (四)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与趋势
    (一)历史演进
    (二)未来趋势
        1. 分类型分层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路径
        2. 依托“双一流”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领域创新人才培养
        4. 探索教育国际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5.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五、研究结论

(3)“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不同特征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不够
    2. 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受阻且力度不强
    3. 本硕博三阶段培养体系固化及培养内容衔接不紧密
二、“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1. 牢基础:强化学术研究根基
    2. 促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 重融合:多学科交叉协同
三、“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 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四类型”
    2. 实践途径:创新人才培养“七维度”
    3. 时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本研一体“3+X”
四、培养成效

(4)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
    (一)协同共治的治理目标
    (二)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
    (三)民主与多样的治理手段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主体过于单一
    (二)培养形式过于单调
    (三)培养力量过于分散
三、多中心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政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引导者
    (二)校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双核保障者
    (三)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协调者
    (四)家庭: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者
    (五)学生: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6)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7)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综合性高校
        2.1.2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
第3章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3.1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概况
    3.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3.2.1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3.2.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2.3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
        3.2.4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和不足
第4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
    4.2 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
    4.3 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4.4 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
    4.5 办学经费投入有限
    4.6 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
第5章 国外部分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5.1 柏林工业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
        5.1.1 培养目标:有教养的工程师
        5.1.2 重实践、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5.1.3 注重与校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5.2 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5.2.2 建立“项目驱动式”的课程体系
        5.2.3 “以结果为导向”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5.3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3.1 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
        5.3.2 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5.3.3 多方面的办学条件支持
        5.3.4 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
    5.4 经验与启示
        5.4.1 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5.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5.4.3 多方面的的办学支持
        5.4.4 注重全球性视野的培养
        5.4.5 实施“结果导向”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第6章 优化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6.1 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
    6.2 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6.2.1 改革专任教师的聘任和考核标准
        6.2.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
        6.2.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6.3 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6.3.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组织领导力度
        6.3.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灌输
        6.3.3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6.4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
        6.4.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6.4.2 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6.5 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6.5.1 制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5.2 进行突出国际化的教育教学
    6.6 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6.6.1 政府应建立高校财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6.6.2 建立高校经费的多元筹集机制
    6.7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6.7.1 学校和企业需转变观念
        6.7.2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6.7.3 校企共育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对象(学生)编码信息表
    附录四: 访谈对象(教师)编码信息表

(8)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概念研究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预测研究
        三、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研究
        四、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重难点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技创新人才相关概念
        一、科技人才
        二、科技创新人才
        三、人才需求预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人才预测方法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科技创新人才总量现状描述
    第二节 科技创新人才质量现状描述
    第三节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现状描述
        一、科技创新人才产业结构现状
        二、科技创新人才区域分布结构现状
        三、科技创新人才执行部门分布结构现状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
        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三、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第四章 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预测及需求趋势分析
    第一节 选取并建立预测指标体系
        一、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选择
        二、运用灰色关联度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总量指标体系
    第二节 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预测
        一、科技创新人才总量预测
        二、科技创新人才质量需求预测
        三、科技创新人才结构需求预测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科技创新人才总量需求趋势分析
        二、科技创新人才质量需求趋势分析
        三、科技创新人才结构需求趋势分析
    第四节 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未来需求趋势的优劣势分析
        一、总量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二、质量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三、结构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探索创新识才引才机制
        二、创新科技人事管理机制
    第二节 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环境
        一、构筑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合理流动的经济环境
        三、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服务环境
    第三节 发挥科技创新人才供给的政企校培养作用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人才培养环境
        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三、发挥高校的支撑作用,使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第四节 打造提升人才供给质量的聚才平台
        一、扶持集聚湖南内外人才的孵化平台
        二、强化科研平台人才集聚的功能
    第五节 推动科技创新人才供给结构深化调整
        一、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二、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向重点领域流动
        三、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结构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全球化议题
        1.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1.1.3 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1.4 融媒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问题提出
    1.4 核心概念
        1.4.1 创新能力
        1.4.2 融媒体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多元智力理论
    2.2 创造教育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5 传播学理论
3 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设计
    3.1 融媒体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研究设计
        3.3.1 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设计
        3.3.2 大学生创新知识基础培养设计
        3.3.3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设计
        3.3.4 大学生创新技能培养设计
4 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4.1 基于融媒体平台的任务驱动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实践
    4.2 基于融媒体平台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实践
    4.3 基于融媒体多种载体传播的数字资源对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
    4.4 基于融媒体+赛事、项目驱动提升大学生创新技能的实践
5 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及评价
    5.1 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5.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1.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5.2 大学生创新知识基础培养的效果分析
        5.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5.3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2 访谈结果调查分析
        5.3.3 作品分析
    5.4 大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的效果分析
        5.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4.2 访谈结果调查分析
        5.4.3 赛事、项目成果分析
    5.5 总结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基于融媒体平台的《教育技术学》课程学生访谈大纲
    附录3 基于融媒体学习资源的《远程教育》课程学生访谈大纲
    附录4 基于数字资源的应用的《摄影技艺》课程学生访谈大纲
    附录5 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摄影技艺》课程教师访谈大纲
    附录6 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访谈大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后记

四、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钱智,吴也白,宋清,朱咏. 科学发展, 2022(02)
  • [2]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倪国栋,高兰,王文顺,杨圣奇,许娜. 高等建筑教育, 2022(01)
  • [3]“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王超,袁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 [4]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古翠凤,陆媛斌,宋站阳. 职业教育研究, 2021(09)
  • [5]“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保忠.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6]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7]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D]. 陈慧媚. 南昌大学, 2020(01)
  • [8]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彭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融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朱雅祺.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