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和谐与不同的世界

我们需要一个和谐与不同的世界

一、我们需要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李鹊会[1](2021)在《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以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基于“传播的传递观”展开的传播研究,本文的传播研究是基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展开的,探析在《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共享文化空间的具体建构过程。具体来讲,本文在理清“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现状的前提下,将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背景,结合丹尼斯·鲁克与罗森布尔的仪式相关观点,分别从仪式剧本、仪式角色、仪式空间以及仪式程式四个方面具体解读“和文化”在《圆桌派》中是如何进行传播的,明晰《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实践启示,以期为未来“和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参考。研究发现,《圆桌派》一方面弥补了“和文化”传播在过去以“传递观”为主导下存在的诸多传播缺憾,如丰富了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完善了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开拓了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了意义建构功能;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了公众参与程度;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了文化意义展演。结合本文的分析与思考,笔者就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实践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第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第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以期推动“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更好的传播,让“和文化”传播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姜琳琳[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王鑫[3](2020)在《和合文化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文主要以和合文化为视角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分析和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进一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前挑战,最后落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国内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传统和合文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其次,对文章的研究意义、思路和研究方法做了梳理。第二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相关概述。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即传统和合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战略思想作了阐释,重点论述传统和合文化,分析了它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内容;其次,按照萌芽与形成、成熟到完善的顺序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沿革;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应当秉承的态度,即”去粗取精,选择吸收”、“观今鉴古,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面向世界”;进而,以此为主线进行展开,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五个方面的选择性继承、与时俱进的发展以及面向世界的转化,与上一章形成呼应。第四部分和合文化视阈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及挑战。主要是以和合文化的视角,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包括对和合文化的发展以及“和合”外交理念的传播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维度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释与成因分析。第五部分以和合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及启示。首先,以传统和合文化为载体,为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前挑战寻找可能的路径;其次,探讨了传统和合文化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全球治理”的推动以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转化的过程。其理论意义在于有利于国内外人民更好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视角研究。现实意义在于为推动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王洁钰[4](2020)在《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导论梳理了学界关于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阐明和合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旨在发掘和合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启示,通过阐明和合文化在何种意义上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明确和合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更好地解决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本文紧紧围绕“和合文化的理论阐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性”以及“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设计”三条主线而展开。第一章对和合文化进行了相关的理论阐释,包括“和”“合”思想的历史溯源、和合文化的古代释义、和合文化的当代阐释以及和合文化的时代特征等四个方面。“和”“合”思想的历史溯源方面主要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思想的代表性论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合”思想的代表性论述以及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合”思想的代表性论述三个层面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和合文化的古代释义方面,主要包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观、“同舟共济、和气生财”的利益观、“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的文明观、“合群济众、以和为贵”的交往观、“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于理解和合文化以及运用和合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再对和合文化的当代内涵进行阐释,深入理解和合文化;最后,理解和合文化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认识到和合文化具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特征,能够焕发社会发展中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章主要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主要内涵做出相关阐述,为后面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时代背景方面,面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人类发展面临着国际秩序混乱、经济问题多发、文化价值冲突、安全受到挑战、生态环境破坏等时代困境,与此对应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五位一体”结构,是新全球化时代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略”。第三章通过探究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契合以及和合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支持,对两者的内在契合性深入剖析,为最后一章的路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观与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同舟共济、和气生财”的利益观与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的文明观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合群济众、以和为贵”的交往观与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和合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和价值规范要求。因此,和合文化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以和合文化视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具体的路径设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层面更好地发挥和合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价值。政治层面,应发展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倡导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推动和谐仁爱的全球治理;经济层面,应培养和衷共济的忧患意识,贯彻利义并重的合作原则,实现生生不息的创新发展;文化层面,应培养以和为贵的国际交往观,发展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观,树立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观;安全层面,应倡导文明理性的社会行为,创建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形塑和谐良性的社会环境;生态层面,应树立民胞物与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从和合文化视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更好地解决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珊[5](2020)在《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着名学者庞朴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是阐发了中华文化密码“三”,提出了“一分为三”说。他对“一分为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于诠释了“中庸”基本形态,提出了对立统一有“包”“超”“导”三种形式,指出了“一分为三”的三种主要形态,梳理出了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三分学说史”。作为一名哲学史、文化史专家,庞朴自觉利用“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开展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最终实现了理论建构与学术实践的完美融合,取得了诸如原始儒家“三重道德”论、文化“三分结构”理论、“忧乐圆融”的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一分为三”的哲学方法论正是庞朴学术研究成果的精髓,也是他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工作的学术武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渐渐兴起了一个以庞朴、雷正良、周德义等为代表的“一分为三”学派。学界倡导“一分为三”论、庞朴论证“一分为三”说的直接根源在于对抗“文革”期间登峰造极的“左”倾教条“一分为二”思维。“文革”结束后兴起旨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与马列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文化界深刻反思“文革”中的极端“二分”思维,深度思考如何通过文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些敏感而又棘手的时代课题,庞朴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一分为二”思维模式,逐渐走上了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法智慧的学术道路,最终融汇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和以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西方辩证法,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辩证法的精髓一一“一分为三”。总体而言,“一分为三”说是对“一分为二”思维的修正和完善,既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继承,也是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条化的“一分为二”过分夸大矛盾的斗争性,而否定强调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合二而一”。“一分为三”说则认为,“一分为二”仅仅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虽然正确但不够完善,“一分为二”之后还需一个“合二而一”阶段。作为儒家辩证法的继承,“一分为三”说的根基在于“中庸”,强调“中”“和”“权”,既不执“一”也不执“二”,以达“参”之境界。庞朴基于“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主要致力于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挖掘传统文化密码“三”之存在性的文史证据。首先是通过对“太一生水”“六番”“五行”“黄帝”等古老而又重大的学术问题的缜密分析,大致梳理出了一条中国“三分”思想形成史;其次是通过对马王堆汉墓、郭店楚墓出土简帛文献的考证、释读,阐明了先秦儒家的“五行说”和“三重道德”思想。除了寻找文化密码“三”的文史证据之外,庞朴还在八十年代“文化热”期间陈述了文化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至今仍广受学界认可的文化“三分结构”理论、论证了“忧乐圆融”的中华文化精神。庞朴的“一分为三”说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且在认识论、实践论、审美观等方面彰显出了中西哲学之异,但完整建设“一分为三”理论体系任重道远。从学术根基上看,“一分为三”说主要奠基于儒家“中庸”思想。庞朴对“中庸”基本形态的创造性阐述在“中庸诠释史”上的学术地位,在于对接融合了中西辩证法、打破了僵化教条的“二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庞朴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当代辩证法之“一分为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但学派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最为根本的是“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包容性问题。“一分为三”说也足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本清源,实现了中西辩证法的融合创新。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与“二”、“中”与“中介”、“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因“一分为三”难与“一分为二”、“一分为多”严格划清界线,且容易泯灭唯物、唯心“二分法”而流于“二元论”等问题,致使“一分为三”理论的建设遭遇阻力。“一分为三”论的学术地位需要更多的理论建设工作方能巩固。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一分为三”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三”作为中华传究文化的密码,被揭露、被认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揭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也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分为三”说除了“三分法”和“参”这两个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法论外,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一是,“忧乐圆融”说之“和”的审美境界以及“一分为三”说的和谐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阳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上的理论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赋予“三重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将“三重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合贯通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总之,庞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梳理出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一分为三”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极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从浩瀚的文化史籍中发掘出的中华文化密码“三”及其相关文七理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21世纪的中国,要自觉开辟一个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亟需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人文精神密码——“忧乐圆融”,以此消解市场经齐带来的普遍物质主义倾向、抵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的侵蚀。

李幸[6](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全球性问题更加严峻,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化,各国文明相互碰撞,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习近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每个民族、国家命运相连、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将世界人民最美好生活变成现实的和睦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体现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上:在国际层面表现为“权势转移且风险叠加”;在国内层面表现为“快速崛起且任重道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借鉴了西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合理内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这“五个世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涵,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安全观、义利观、包容观、生态观。“贵和尚中”“协和万邦”的传统和合观为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奠定了基础,“亲仁兼爱”“居安思危”的传统安全观为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奠定了基础,“天下为公”“贵利尚义”的传统义利观为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奠定了基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传统包容观为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奠定了基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观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奠定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械继承,而是在精准把握中国和世界大势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义利观、发展观、交往观、道德观,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又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有利于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有利于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人文基础;在现实上,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周欣[7](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合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和精神内核,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当前处世原则和价值理念。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结构处于深入转变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和社会中新利益冲突的出现,希望通过和合思想来实现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和合思想不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和合思想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对传统和合思想研究,探寻其合理内核,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本文在对和合思想进行文献综述以及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和合思想的渊源、内涵和特点。对和合思想的内涵有着明确的阐释,认为和合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天人合一的自然意涵、和睦与共的伦理精神、仁爱和合的道德诉求。在此基础上,理顺了和合思想具有很强的哲学特点,主要从差异性、融合性、整体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次,本文在阐释和合思想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和合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呈现的时代价值,分别从生态、社会、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论述,并论述了和合思想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知行合一的关系。再次,就传统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和合思想的现代转生对和合思想既有扬弃继承、也有发展创新,两者间存在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互融互生,并阐明了和合思想与和谐价值观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之辩的运用,以及和合思想到现代治理理念的路径转化。目前,对于和合思想的理念研究较为全面和丰富,对其当代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也不少,而对传统和合思想在当代是如何进行现代转化的研究较少,本文的重点就在于将和合思想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和合思想理论为基础,探讨和合思想在当前社会中的路径转化。

王维[8](2020)在《全球治理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资本、技术、信息、文化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加速推进,世界各国、各地区由此获得了快速发展。世界日益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文化多样化的状态。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球化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在进行资源整合、文化交流等的同时,也日益出现诸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影响整个世界和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负面问题。这些负面问题是不能仅凭一国之力和仅在一国之内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把这些问题视作全球性问题。而二战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下收效甚微且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全球化大势面前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国际大势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位一体”的世界。本选题以“全球治理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主轴,紧紧围绕“为什么提出——为什么能提出——提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一主线展开。即在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提出”找寻现实依据,以阐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面临着主体、客体、规制、价值、效果的困境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围绕“为什么能提出”剖析根源,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合理性;围绕“提出了什么”直面问题,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基本特征;围绕“有什么意义”直面现实,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前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对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难点与不足之处等;第二章致力于对当前全球治理的困境的探究,揭示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下的全球治理存在的主体、客体、规制、价值、效果的五个方面的困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场的逻辑必然;第三章致力于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思想、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成的共同体理念四个方面梳理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第四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进行解读,并揭示其具有的平等性、互利性、包容性、相互依赖性、可持续性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五章以认清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为导向,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涉及到的主体、客体、规制、价值、效果五个方面理论贡献。

秦学超[9](2020)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遵循。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和平稳定、积极向上的国内国际环境作为保障。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合作与对立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我国必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化对立为合作、化挑战为机遇。因此,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理论之需要,实践之呼唤。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和研究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以及这一理念从生成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全面梳理和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文化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其次,系统概括和总结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目标、发展道路和实践路径等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所体现出的科学性、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最后,详细分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等三个方面。根据选题的特点和需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过程的顺利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在新时代的内涵进行概括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性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补充。通过深入挖掘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总结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可以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所体现的历史的延续性、思想的科学性、理念的创新性,从而以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理念智慧更好地指导新时代我国的外交实践,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周颜玲[10](2019)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意识形态一直是国内外学界、政界的敏感话题,也是新时代的哲学主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践和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融合,使其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向来强调“以文载道”“以文化成”的意识形态要素,承载着信仰塑造的基本功能,而且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能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丰富支撑。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研究视域,科学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效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今时代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全文共分导论、结束语和五章,着重分析和论证了以下观点: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化发展和大众化表达,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需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新视角定义,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新角度阐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借鉴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综合了学者们的范围式、分层次定义,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社会发展要素推动、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细化和微观化诠释,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定义层面党性与人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并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界定为理论层面的完善和创新、实践层面的现实建构和作用发挥两个方面。综合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归纳,从宏观叙事与具体阐释两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界定,并在具体阐释层面将其基本精神归纳为治国理政之道、社会运行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基于以上定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新视角的说明。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层面,从生成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民族文化土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化而来,二者互动共生;从内容角度看,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立足唯物史观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成的文化成果。在社会发展要素推动层面,“大同小康”思想、“以德治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天人合一”思维、“修齐治平”理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治国理念和价值精髓,都已被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并弘扬,成为推动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文化支撑。在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推进现代人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宝贵智慧,为个体理想信念的树立、现代人格的自我提升和行为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与建设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且一直源源不断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丰富滋养和有益支撑。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自成型以后,一直决定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本方向和传承模式。按照意识形态建设的不同时期,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语义场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化探索(1949-1978)、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1978-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2至今)三个阶段,厘清了不同历史阶段中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段性特征和传承模式,并从指导思想、社会措施、个体引导三个层面梳理出传承中华文化价值精髓坚守基本方向、契合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吸纳民族精神基因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三条基本经验,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经济全球化使得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更加便捷,也使得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日益频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也会反映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之中。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正当其时;另一方面,面临西方虚假普世理念对理想信仰的遮蔽、全球化文化浪潮对传统家国文化的侵蚀、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的挤压等生存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暴露出脱离时代发展的现实短板,其现实境遇令人堪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准确识别这些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统领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存在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片面化、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水平不高、现代理想人格塑造尚未成型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方面,由于未能严丝合缝对接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的阐发仍存在“言必称”“择其一二”等片面之说;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方面,主要是未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其的活化性利用仍然处于浅层,存在功利化应用现象,其实践应用效果也有待提高;在现代理想人格塑造方面,由于中华传统人格思想对于人的现代化理想人格建设还不具备全面的激励因素,因而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型人格建设仍不成体系,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几点,可归纳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核心理念阐发不足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减缓了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等三个方面。基于以上问题,要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模式,使其在新的时代返本开新,更具有时代性和感召力。在当前中西文化与意识形态都处于相互冲突与交融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资源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各种社会文化领域有所助益。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弘扬和传承,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意识形态视域来反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境遇,力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具有返本开新之效,有效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指导思想而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承。就基本思路而言,要厘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功能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一切有效力量,完善传承传播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具体举措而言,要通过思想引领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加强教育引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有益观念,在提升公民基本素养、推进现代人格生成、规范个体行为中推动社会的良性化发展。

二、我们需要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需要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和文化”历史渊源及其研究现状
        (二)“传播的仪式观”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仪式”理论的梳理与界定
        (四)文化类综艺节目和《圆桌派》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的传播现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背景
        一、个体心灵的不和:消费主义盛行下个体焦虑的蔓延
        二、群体间的不和:信息茧房加快群体极化的发酵
        三、人与社会的不和:社会转型期网络激进主义的暗涌
    第二节 “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导向
        一、“和文化”的内涵
        二、“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泛化,文化内涵表达缺位
        二、传播形式僵化,忽视公众参与过程
        三、传播语境变革,现代化传播受阻
    第四节 “和文化”传播的成功尝试——《圆桌派》
第二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剧本的选择
    第一节 话题剧本:包罗万象、贴近生活的话题设置
        一、个体感受困境类话题
        二、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类话题
        三、社会争议现象类话题
        四、多元文化类话题
    第二节 表达剧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表达
        一、对话开端:“执两用中”的话题解读
        二、对话过程:“持中有度”的观点交流
        三、对话结尾:“多元共存”的开放结尾
第三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角色的演绎
    第一节 主持人:谦和诚朴的“大祭司”
    第二节 嘉宾:中正平和的“表演者”
    第三节 观众:围观仪式的“参与者”
第四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仪式的场所选择:“和敬廉美”的文化渲染
    第二节 仪式的道具安排:“谐和适度”的文化意象
        一、香
        二、茶
        三、圆桌
    第三节 仪式的影像表达:“中庸有节”的声画特征
        一、均衡持中的画面构图
        二、谐和素雅的色彩意象
        三、张弛有度的声音运用
第五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程式的设置
    第一节 节目固定化程式的展演
    第二节 节目系列化程式的打造
    第三节 节目循环化程式的设置
第六章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意义
        一、丰富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
        二、完善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
        三、开拓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
    第二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反思
        一、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意义建构功能
        二、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公众参与程度
        三、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文化意义展演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实践启示
        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
        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
        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圆桌派》第一季至第四季话题列表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和合文化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思想与重难点
        1.3.1 主要思想
        1.3.2 重点和难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概述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2.1.2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思想
        2.1.3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战略思想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沿革
        2.2.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萌芽
        2.2.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2.2.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成熟
        2.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完善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2.3.1 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2.3.2 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3.3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3.4 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3.5 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1 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3.1.1 去粗取精,选择吸收
        3.1.2 观今鉴古,与时俱进
        3.1.3 开放包容,面向世界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
        3.2.1 “协和万邦”睦邻观念的继承
        3.2.2 “天下为公”义利情怀的继承
        3.2.3 “和而不同”包容智慧的继承
        3.2.4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继承
        3.2.5 “和衷共济”安全意识的继承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发展
        3.3.1 对传统“协和万邦”政治观的发展
        3.3.2 对传统“义利合一”经济观的发展
        3.3.3 对传统“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发展
        3.3.4 对传统“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发展
        3.3.5 对传统“和衷共济”安全观的发展
    3.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4.1 从“大同世界”理想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大融合
        3.4.2 从“丝绸之路”文化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3.4.3 从“天下治理”体系到“全球治理”理念的推动
第四章 和合文化视阈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及挑战
    4.1 和合文化视阈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4.1.1 发展与传播和合文化
        4.1.2 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4.1.3 宣扬“和合”的外交理念
        4.1.4 贡献构建和谐国际新秩序的中国智慧
    4.2 和合文化视阈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前挑战
        4.2.1 政治上的霸权主义
        4.2.2 经济上的贫富差距
        4.2.3 文化上的狭隘观念
        4.2.4 生态上的功利主义
        4.2.5 安全上的恐怖主义
第五章 以和合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及启示
    5.1 以和合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5.1.1 以“协和万邦”态度推动政治协商
        5.1.2 以“义利合一”观念推动经济互惠
        5.1.3 以“和而不同”思想推动文化多样
        5.1.4 以“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生态
        5.1.5 以“和衷共济”精神推动安全共享
    5.2 以和合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5.2.1 和合文化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5.2.2 和合文化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启示
        5.2.3 和合文化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主要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主要不足
第一章 和合文化的理论阐释
    一、“和”“合”思想的历史溯源
        (一)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思想的代表性论述
        (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合”思想的代表性论述
        (三)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合”思想的代表性论述
    二、和合文化的古代释义
        (一) “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观
        (二) “同舟共济、和气生财”的利益观
        (三) “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的文明观
        (四) “合群济众、以和为贵”的交往观
        (五) “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三、和合文化的当代阐释
        (一) 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二) 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三)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四) 平等尊重、和谐稳定
        (五) 绿色环保、持续发展
    四、和合文化的时代特征
        (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二) 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三)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主要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秩序混乱
        (二) 经济问题多发
        (三) 文化价值冲突
        (四) 安全遭遇挑战
        (五) 生态环境破坏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涵
        (一) 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
        (二) 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
        (三)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
        (四) 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
        (五) 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第三章 和合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性
    一、“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观与政治共同体的契合性
    二、“同舟共济、和气生财”的利益观与经济共同体的契合性
    三、“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的文明观与文化共同体的契合性
    四、“合群济众、以和为贵”的交往观与安全共同体的契合性
    五、“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生态共同体的契合性
第四章 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政治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 发展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
        (二) 倡导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
        (三) 推动和谐仁爱的全球治理
    二、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经济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 培养和衷共济的忧患意识
        (二) 贯彻利义并重的合作原则
        (三) 实现生生不息的创新发展
    三、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文化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 培养以和为贵的国际交往观
        (二) 发展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观
        (三) 树立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观
    四、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安全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 倡导文明理性的社会行为
        (二) 创建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三) 形塑和谐良性的社会环境
    五、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生态共同体的路径设计
        (一) 树立民胞物与的生态文明观
        (二) 培养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三) 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破“左”倾教条迷雾:“一分为三”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文革”时期“一分为二”思维的泛滥
        一、“矛盾论”庸俗化为“一分为二”
        二、“评法批儒”运动中登峰造极的“二分”思维
    第二节 两次“合二而一”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一、“文革”前的“合二而一”大讨论
        二、“反封建”运动中“合二而一”大讨论的重启
    第三节 “文化热”及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
        一、“文化热”与传统文化再审视 30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第二章 跳出一元主义窠臼: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进路
    第一节 由马列主义转入中国哲学史
        一、自黑格尔回到真实的“否定的否定”
        二、开启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历程
    第二节 从“二”到“中”:“一分为三”说的发轫
        一、反思“文革”及对“二分”思维的批判
        二、“一分为三”的最初提出与《“中庸”平议》
    第三节 走向多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一、庞朴对19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二、倡导和而不同以超越各种一元主义
    第四节 “一分为三”说的建构与完善
        一、庞朴对“一分为二”的总体认识与批评
        二、理论梳理与思想考释的终极成果——“三分学说史”
        三、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哲学观概述
第三章 通达辩证之三境界: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核心观念
    第一节 “一分为三”的理论基石是“中庸”
        一、“中庸之道”与调和“两端”的折衷主义之辩
        二、孔子评价与“中庸”的四种基本形态
        三、庞朴的“中庸”诠释特色及在“中庸解释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一分为三”的中心思想是“不执一”
        一、“一”与“执一”的内涵
        二、“执一”的两种表现:极端与片面
        三、“不执一”:尚中但不执于中
    第三节 “一分为三”的修养境界是“辩证之三
        一、“三”代表“中”
        二、“三”代表“圆融”
        三、“三”代表动态平衡
第四章 探索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
    第一节 庞朴对文化密码“三”的探源
        一、“太一生水”的辩证性
        二、混沌与黄帝的思想交织
        三、六峜→五行→阴阳
    第二节 庞朴对儒家“三重道德”的挖掘
        一、天人三式与“三重道德”
        二、“三重道德”内容体系:“六德”“四行”“五行”
        三、儒家“三重道德”的内在关系及现代解构
    第三节 基于“一分为三”说的中国文化理论
        一、文化的“三分结构”理论
        二、“忧乐圆融”的中华人文精神
第五章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推进与争鸣
    第一节 “一分为三”学派的内部辩难与发展
        一、雷正良、杨远富的“一分为多”论与庞朴的批评
        二、周德义对“一分为三”认识观的发展及对庞朴的批评
    第二节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可能性探究
        一、理清“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规律的纠缠关系
        二、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几条批判
        三、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阻力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庞朴重要论文首版情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阐释
        2.1.1 共同体
        2.1.2 命运共同体
        2.1.3 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层面:权势转移且风险叠加
        2.2.2 中国层面:快速崛起且任重道远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2.3.3 西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合理内涵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3.1.1 “持久和平”汲取传统和合观
        3.1.2 “普遍安全”汲取传统安全观
        3.1.3 “共同繁荣”汲取传统义利观
        3.1.4 “开放包容”汲取传统包容观
        3.1.5 “清洁美丽”汲取传统生态观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3.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平等观念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义利观念
        3.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发展观念
        3.2.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交往观念
        3.2.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道德观念
        3.2.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思维方式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意义
        4.1.1 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
        4.1.2 有利于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
        4.1.3 有利于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人文基础
    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2.1 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4.2.2 有利于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
        4.2.3 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三、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解读
    一、和合思想的源流及演变
        (一)从自然主义到社会规范:和合思想的源流考察
        (二)从和合生物到和同万物:和合思想的演变历程
    二、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意涵
        (二)和睦与共的伦理精神
        (三)仁爱和合的道德诉求
    三、和合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二)互融而生,有容乃大
        (三)天地合德,各正其道
第三章 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和合思想的自然意蕴与生态文明
        (一)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生态友好的认知方式
        (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生态实践的基本依据
        (三)爱人及物,道法自然:生态传统的人文旨归
    二、和合思想的伦理价值与社会文明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践行的理念
        (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政治展开的起点
        (三)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和合外交战略的诉求
    三、和合思想的人文价值与文明意义
        (一)和合与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资源
        (二)和合之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践行
        (三)和合生物:知行合一的当代表述与复兴动力的精神呈现
第四章 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价值同构:和合思想的现代呈现
        (一)生命和谐:从和合生物到和谐与共
        (二)生态和谐:从天人合一到美丽宜人
        (三)生活和谐:从大道至简到人伦日用
    二、生成发展:和合思想到和谐价值的理论实现
        (一)体用相辅:和合本体和和谐之用
        (二)互生互融:思想资源与价值转换
        (三)日成日新:人本主体与善德善治
    三、创新转化:传统资源到现代理念的路径转化
        (一)理念的现代化转化:从和合资源到和谐价值
        (二)制度的现代化铺陈:从和合理念到和谐制度
        (三)实践的现代化效用:从和合思想到和谐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全球治理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总体框架
        (三)研究目标
    五、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重难点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当前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全球治理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当前全球治理的困境
        (一)全球治理的主体困境
        (二)全球治理的客体困境
        (三)全球治理的规制困境
        (四)全球治理的价值困境
        (五)全球治理的效果困境
    三、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
        (三)列宁的两大社会制度和平共处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和而不同”的交往观
        (三)“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四)“义利兼顾”的义利观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思想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共处”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与发展”思想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
    四、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成的共同体理念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
        (二)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
        (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
        (四)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
        (五)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平等性
        (二)互利性
        (三)包容性
        (四)相互依赖性
        (五)可持续性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前全球治理的理论贡献
    一、实现了全球治理的主体创新
        (一)从经济政治霸权到各主体平等参与
        (二)从主体的单边主导到主体间多边合作
    二、实现了全球治理的客体创新
        (一)从强调治理对象在一国的单一领域到超越国家与地区的复合领域
        (二)从对治理对象的独立模糊判断到清晰联动判断
    三、实现了全球治理的规制创新
        (一)从忽视联合国的作用到强调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规制中的作用
        (二)从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到强调建立全球治理联动机制
    四、实现了全球治理的价值创新
        (一)从一国霸权之上的普世价值到以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的共同价值
        (二)从狭隘的价值观冲突到增强沟通的包容性价值
    五、实现了全球治理的效果创新
        (一)从某些国家独享其成到世界各国共享成果
        (二)从在困境面前的各自守望到解决困境时的和谐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概述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提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基本内涵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新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过程中的外部挑战和机遇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国际问题和困境
        (三)多样文明相互交流过程中的文明对话和矛盾
第三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目标:建设“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发展道路:坚持“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道路
        (三)实践路径:打造“求同存异”的外交实践路径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生成的科学性
        (二)价值意涵的民族性
        (三)胸怀视野的世界性
        (四)历史使命的时代性
第四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理论创新
        (一)对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守正与创新
        (三)对“零和博弈”等错误外交思维的驳斥与批判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
        (二)深化对新型大国关系和大国外交规律性的认识
        (三)创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世界意义
        (一)为人类社会描绘了美好发展前景
        (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努力方向
第一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
    一、相关概念
        (一) 意识形态及其建设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弘扬
        (三)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
        (一)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层面: 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的提炼交融
        (二) 社会发展要素推动层面: 综合国力、五位一体的因素驱动
        (三) 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层面: 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化探索(1949-1978)
        (二)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1978-2012)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2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
        (一) 指导思想层面:传承中华文化价值精髓坚守基本方向
        (二) 社会措施层面:契合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传统文化发展
        (三) 个体引导层面: 吸纳民族精神基因提升公民综合素质
第三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建设的崭新机遇
        (一)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传承要求
        (二) 现代化建设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传承基础
        (三) 国家地位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 西方价值观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遮蔽
        (二) 全球化文化浪潮对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
        (三) 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思想的冲击
第四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和成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弘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片面化
        (二) 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水平不高
        (三)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尚未成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弘扬存在问题的现实原因
        (一) 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二) 核心理念阐发不足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 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减缓了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
第五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举措
    一、指导思想层面: 顶层设计和发展方向的精准谋划
        (一) 根本原则: 坚持导向加强引领推进发展
        (二) 价值塑造: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 传播推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承
    二、基本思路层面: 攻坚目标与重点措施的谋求落实
        (一)基本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功能指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
        (三) 主体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一切群众力量
        (四) 载体建设:完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体系
    三、具体举措层面: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引导
        (一) 思想引领:“表”“里”兼顾提高认知认同
        (二) 教育引导:“显”“隐”共进助力传播传承
        (三) 素质提升:“质”“格”并行促进自觉自省
        (四) 行为养成:“情”“行”并重推动身体力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我们需要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D]. 李鹊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和合文化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王鑫. 江南大学, 2020(01)
  • [4]和合文化视角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研究[D]. 王洁钰. 山东大学, 2020(12)
  • [5]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D]. 陈珊. 山东大学, 2020(12)
  • [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 李幸. 河北大学, 2020(08)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 周欣.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全球治理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 王维.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D]. 秦学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 周颜玲.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们需要一个和谐与不同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